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優質新聞雜誌節目產製研究-以民視異言堂為例
Program production of news magazine program - example of "FTV Yi Yan Tang"
作者 羅苡瑄
Lo, Yi Hsuan
貢獻者 彭芸
Peng, Bonnie
羅苡瑄
Lo, Yi Hsuan
關鍵詞 優質節目
新聞雜誌
節目品質
節目產製
民視
news magazine program
quality of program
program production
FTV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Dec-2014 14:27:16 (UTC+8)
摘要 在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下,電視媒體往往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其身為社會公器應發揮的作用,導致新聞與新聞性節目的品質下降。然而,在商業電視台當中,仍有受到許多獎項肯定的新聞雜誌節目。本研究以【民視異言堂】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一)其在產製過程中,如何因應外部市場導向環境帶來的衝擊;(二)了解媒體組織的內部因素對於節目產製之影響,包括其產製理念與價值;(三)探討商業電視台如何維持具品質的電視新聞雜誌。

本研究發現,在面對收視率思維的外部環境之下,商營電視台要試圖找出平衡點來兼顧市場性與公共性;在媒體內部組織中,組織文化與目標影響著組織成員對於新聞雜誌節目的品質標準,也培養組織成員在觀察議題的深度與前瞻性,且節目品質的維持需要由整個媒體組織的成員共同進行維護與重視,培養對於節目品質的意識與警覺。研究建議應以提升節目品質的觀點來看待新聞與新聞性節目,經營者與產製者要有良好的動機與特質,才能發揮新聞雜誌節目的功能與肩負對社會的責任。
In the commercial market environment, the television media tend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while ignoring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the roles of the leading
quality news and news program are in decline. However, in the commercial television which, still some of them produce award recognized news magazine programs. In this
case study, the news magazine program [Yi Yan Tang, FTV],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ways to explore (a) the process of its production system, how to respond to external market-oriented environmental impact; (b) to understand the media organization`s internal factors for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 including its production system of ideas and values; (c) to explore how to maintain a good quality of commercial television news magazine.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fa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V rating focus, commercial stations have to try to find a balanc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marketability an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media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e culture and goals affect 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for the news magazine quality standards of the program, but also train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in question to observe the depth and forward-looking, and the need to maintain program quality by members of the entire media organizations jointly maintenance and attention, training for program quality consciousness and alertness.

Research proposal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gram to look at the news and news program, manager and operation system must have the good mo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ake news-magazine programs and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work.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 1-41。
王泰俐(2007)。《電視新聞「感官主義」閱聽感受的調查》。(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2-H-004-020-SS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王膺翔(1994)。《台灣電子業實施ISO 9000系列品質認證與績效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牛隆光、林靖芬(2006)。《透視電視新聞 實務與研究工作談》。台北:學富文化。
李秀珠、張志祥、林乾文(1997)。〈組織文化與組織決策之相關性研究:以媒體組織為例〉,「1997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
李秀珠、王佩華、江靜之(1998)。〈巿場競爭與媒體表現之相關性研究〉,「1998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 135-172。
李美華(2004)。《從組織符號論與結構化理論取向分析宗教電視台的組織文化》。(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2-H-032-005)。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李美華(2005年7月)。〈國際新聞節目產製與品質研究—以公視「全球現場」與年代「世界萬象」為例〉,「2005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李美華(2006)。〈台灣電視媒體之組織文化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傳播與管理研究》,5(2): 37-72。
李美華(2013)。〈族群媒體之組織文化與組織認同研究:台灣客家電視台的個案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12(2): 3-51。
谷玲玲(2003)。〈媒介組織經營策略〉,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 1-56。台北:雙葉書廊。
林乾文(1998)。《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領導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媒體組織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娟(2013)。《國際新聞雜誌節目敘事結構分析-以文茜世界周報為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4年10月)。〈誰在扼殺電視品質?調查的迷思Ⅱ:解讀市場機制〉,《天下雜誌》,309: 100-105。
林照真(2009a)。《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
林照真(2009b)。〈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99: 79-117。
林毅璋、林嘉琪、蔡文居(2010年11月10日)。〈市售安全帽檢驗2成不合格〉,《自由時報》。
周瑋倫(2005)。《台灣有線電視導入全面品質管理之關鍵成功因素指標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平峰(1999)。《電視事業經營管理概論》。台北:亞太圖書。
洪賢智(2005)。《電視新論》。台北:亞太圖書。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高鑫(1993)。《電視專題片創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徐世輝(2006)。《全面品質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徐沛緹(2011)。《故事的尋覓與發想-以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德芳(2005)。《廣播兒童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理研究-以教育廣播電臺兒童節目為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2001年2月22日)。〈他山之石:從德國對於電視節目品質管理的作法看我國可以如何全面提升電視節目的品質〉,「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台北市大安區。
秦琍琍、黃瓊儀、陳彥龍、張嘉予(2010)。〈組織認定、企業論述、與組織文化的變革:從語藝觀點檢視公廣集團的整併過程〉,《新聞學研究》,104: 67-111。
陳一香(1999)。《台灣電視節目內容多元化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子仁譯(1995)。《TQM的五大擎柱:21世紀全面品質管理策略》。台北:台北國際商學。(原書 Creech, B. [1995]. The Five Pillars of TQM : How to Mak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Work for You.)
陳怡芬(1995)。《不流淚的品管》。台北:天下文化。(原書 Crosby, Philip B. [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The Art of Hassle-Free Management)
陳其銳(2007)。《電視新聞中之影像與感動:以電視新聞專題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炳宏,王泰俐(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 57-112。台北:雙葉書廊。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 209-246。
許志明(2010)。《天使與魔鬼的糾纏-社會追緝令節目產製、規範與文本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一心譯(1987)。《電視節目製作的管理》。北京市 :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其錚(2003)。《公視自製兒童媒體素養節目之品質管理研究-以「別小看我」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
張慈軒(2007)。《發現「新」台灣:電視節目與想像共同體的誕生》。世新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台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編號:NCCL101032-1010504)。台北:台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彭玉賢(2000)。〈從偏好度、滿意度、欣賞指數下手—世界各國公共電視收視調查趨勢〉,《公視之友》,30: 47。
彭芸、鍾起惠、陳一香(1999)。《由節目評鑑看電視節目品質標準的建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畫。
彭芸(2006)。《媒介管理者認知新聞專業性及組織衝突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412-H-004-01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彭芸(2008)。《21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雙葉書廊。
彭家發(1992)。〈緒論〉,《新聞論》,頁1-30。台北:三民書局。
黃振家、宗靜萍譯(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學富文化。(原書 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 Belmont, Calif: Thomson, Wadsworth.)
黃雅婷(1999)。《電視新聞製播品質管制-以ISO9002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黃惠蜜(2008)。《電視節目產製流程研析-以TVBS頻道「破案實錄」節目為
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新生(1987)。《廣播與電視》。台北:空中大學。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項國寧(2011)。〈新聞的本質與九大原則〉,《傳播研究與實踐》,1(1): 35-41。
楊宗興、陳乃瑋(2008年8月20日)。〈阿里山居民反BOT,環評首戰告捷〉,《苦勞網》。
楊重慧(2009)。《置入性行銷置入於新聞性節目對新聞頻道評估判斷之影響研究-以中部大學生為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0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毅(2008)。《台灣有線電視新聞品質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書局。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2003)。《電視節目概論》。台北:空大。
潘明宏、陳志偉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Frankfort-Nachmias, C. & Nachmias, D. [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NY : Worth Publishers.)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陽至誠(2001)。《「娛樂新聞類」節目的產製流程研究-以TVBS-G頻道的節目「娛樂新聞」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久永(2005)。《全面品質管理》。台中:滄海書局。
鍾起惠(1998)。〈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8論文研討會」。台北。
鍾起惠、彭芸(2000)。〈從品質觀點探討戲劇節目的表現〉,《廣播與電視》,15: 91-117。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財團法人廣電基金會。
鍾起惠(2006年4月)。〈創造性的毀滅:談台灣電視節目產製效率與品質的悖論〉,「文化產業、創意媒體與娛樂經濟國際學術論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關尚仁(1994) 。《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硏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硏究委員會。
關尚仁(1999年6月)。〈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1999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縣關西。
謝章富(1994)。《電視節目設計研究》。台北:國立藝專廣播電視學會。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陳韜文等人(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頁215-233。香港:鑪峰學會。

二、英文部分
Albers, R. (1996). Quality in tele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fessional programme maker. In S. Ishikawa (E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pp.101-143). Avon,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Bignell, J.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elevis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Blumler, J. G., Brynin, M. & Nossiter, T. J. (1986). Broadcasting finance and program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 343-364.
Blumler, J.G. (1991). In pursuit of programme range and quality.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27, 191-206.
CJR (1999, January/February). A report by the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65-95.
Crosby, P, B. (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 New York: McGraw-Hill.
Croteau, D. & Hoynes, W. (2006). The business of media: 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Curtin, P. A. (1999). Reevaluating public relations information subsidies: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and agenda-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 Research, 11(1): 53-90.
Ettema, J. S. and Whitney, D. C. (1994) The Money Arrow: An Introduction to Audiencemaking. In J. S. Ettema and D. C. Whitney (Eds.), Audiencemaking: How the Media Create the Audience (pp.1-18). Thousand Oaks, CA: Sage.
Gade, P. (1996). Values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Market-driven” journalism’s impact on the new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dia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ivision AEJM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aheim, CA.
Hardt, H. (2000).Conflicts of interest: Newsworkers, media, and patronage journalism. In H. Tumber (Eds.), Media power, professionals and policies (pp. 209-224). London: Routledge.
Head, S. W. (1981). Programming Practices and People. In Susan T. Eastman et al. (Eds.), Broadcasting Programming: Strategies for Winning Television and Radio Audiences (pp. 23-49).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Hirsch, P.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In P. M. Hirsch, P. V. Miller & F. G. Kline (Eds.),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13-42).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ynes, W. (1994). Public television for sale: Media, the market, and the public sphere.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Kovach, B., & Rosenstiel, T. (2001).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 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New York: Crown Press.
Lavine, J. M. & Wackman, D. B. (1988). Managing Media Organizations: Eff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Media. New York & London: Longman.
Leggatt, T. (1993). Quality in Television: The views of professionals.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29, 37-70.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McManus, J. H. (1992). What kind of commodity is new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6): 787-805.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4), 301-338.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ntgomery, M. (2007). The discourse of broadcast news: A linguistic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Moore, M. (2007). Public interest, media neglect. British Journalism Review, 34(8): 33-40.
Patterson, T. E. (2000). Doing well and doing good: how soft news and critical journalism are shrinking the news audience and weakening democracy—and what news outlets can do about it. Cambridge, MA: Joan Shorenstein Center on the Pres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atterson, T. E. (2003). The search for a standard: Markets and media.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 139-143.
Phillips, A., & Witschge, T. (2011). The changing business of news-Sustainability of news journalism. In P. Lee-Wright, A. Phillips, & T. Witschge (Eds.), Changing Journalism (pp. 3-20). Milton Park, Abingdon: Routledge.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osengren, K. E., Carlsson, M. & Tågerud, Y. (1996). Quality in Programming: Views from the north. In S. Ishikawa (E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pp. 3-48). Avon,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Shoemaker, P. J.,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NY: Longman.
Smith, D. L. (1991). Video Communication: Structuring content for maximum program effectivenes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Smythe, D. (1994).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In Smythe, D., & Guback, T. (Eds.), Counterclockwise: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pp. 266-291). Boulder: Westview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101451017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1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彭芸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Peng, Bonnie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苡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o, Yi Hs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苡瑄zh_TW
dc.creator (作者) Lo, Yi Hs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Dec-2014 14:27:16 (UTC+8)-
dc.date.available 1-Dec-2014 14:27: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Dec-2014 14:27: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451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17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451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下,電視媒體往往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其身為社會公器應發揮的作用,導致新聞與新聞性節目的品質下降。然而,在商業電視台當中,仍有受到許多獎項肯定的新聞雜誌節目。本研究以【民視異言堂】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探討(一)其在產製過程中,如何因應外部市場導向環境帶來的衝擊;(二)了解媒體組織的內部因素對於節目產製之影響,包括其產製理念與價值;(三)探討商業電視台如何維持具品質的電視新聞雜誌。

本研究發現,在面對收視率思維的外部環境之下,商營電視台要試圖找出平衡點來兼顧市場性與公共性;在媒體內部組織中,組織文化與目標影響著組織成員對於新聞雜誌節目的品質標準,也培養組織成員在觀察議題的深度與前瞻性,且節目品質的維持需要由整個媒體組織的成員共同進行維護與重視,培養對於節目品質的意識與警覺。研究建議應以提升節目品質的觀點來看待新聞與新聞性節目,經營者與產製者要有良好的動機與特質,才能發揮新聞雜誌節目的功能與肩負對社會的責任。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e commercial market environment, the television media tend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while ignoring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the roles of the leading
quality news and news program are in decline. However, in the commercial television which, still some of them produce award recognized news magazine programs. In this
case study, the news magazine program [Yi Yan Tang, FTV],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ways to explore (a) the process of its production system, how to respond to external market-oriented environmental impact; (b) to understand the media organization`s internal factors for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 including its production system of ideas and values; (c) to explore how to maintain a good quality of commercial television news magazine.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fa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V rating focus, commercial stations have to try to find a balanc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marketability an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media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e culture and goals affect 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for the news magazine quality standards of the program, but also train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in question to observe the depth and forward-looking, and the need to maintain program quality by members of the entire media organizations jointly maintenance and attention, training for program quality consciousness and alertness.

Research proposal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gram to look at the news and news program, manager and operation system must have the good mo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ake news-magazine programs and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work.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媒體外部的收視率競爭 11
第二節、 媒體內部組織環境 16
第三節、 節目產製與節目品質管理 23
第四節、 優質電視新聞雜誌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51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55
第一節、 收視率與品質的抗衡 55
第二節、 節目品質管理 69
第三節、 節目產製中,保有節目品質的要素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125
附錄一、受訪者訪談日期與訪談長度 125
附錄二、訪談大綱 126
附錄三、新聞主題類目 131
zh_TW
dc.format.extent 220094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1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優質節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雜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節目品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節目產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ews magazine progra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quality of progra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gram produc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TVen_US
dc.title (題名) 優質新聞雜誌節目產製研究-以民視異言堂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Program production of news magazine program - example of "FTV Yi Yan Ta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 1-41。
王泰俐(2007)。《電視新聞「感官主義」閱聽感受的調查》。(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2-H-004-020-SS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王膺翔(1994)。《台灣電子業實施ISO 9000系列品質認證與績效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牛隆光、林靖芬(2006)。《透視電視新聞 實務與研究工作談》。台北:學富文化。
李秀珠、張志祥、林乾文(1997)。〈組織文化與組織決策之相關性研究:以媒體組織為例〉,「1997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
李秀珠、王佩華、江靜之(1998)。〈巿場競爭與媒體表現之相關性研究〉,「1998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 135-172。
李美華(2004)。《從組織符號論與結構化理論取向分析宗教電視台的組織文化》。(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2-H-032-005)。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李美華(2005年7月)。〈國際新聞節目產製與品質研究—以公視「全球現場」與年代「世界萬象」為例〉,「2005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
李美華(2006)。〈台灣電視媒體之組織文化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傳播與管理研究》,5(2): 37-72。
李美華(2013)。〈族群媒體之組織文化與組織認同研究:台灣客家電視台的個案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12(2): 3-51。
谷玲玲(2003)。〈媒介組織經營策略〉,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 1-56。台北:雙葉書廊。
林乾文(1998)。《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領導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媒體組織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娟(2013)。《國際新聞雜誌節目敘事結構分析-以文茜世界周報為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4年10月)。〈誰在扼殺電視品質?調查的迷思Ⅱ:解讀市場機制〉,《天下雜誌》,309: 100-105。
林照真(2009a)。《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
林照真(2009b)。〈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99: 79-117。
林毅璋、林嘉琪、蔡文居(2010年11月10日)。〈市售安全帽檢驗2成不合格〉,《自由時報》。
周瑋倫(2005)。《台灣有線電視導入全面品質管理之關鍵成功因素指標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平峰(1999)。《電視事業經營管理概論》。台北:亞太圖書。
洪賢智(2005)。《電視新論》。台北:亞太圖書。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高鑫(1993)。《電視專題片創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徐世輝(2006)。《全面品質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徐沛緹(2011)。《故事的尋覓與發想-以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德芳(2005)。《廣播兒童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理研究-以教育廣播電臺兒童節目為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2001年2月22日)。〈他山之石:從德國對於電視節目品質管理的作法看我國可以如何全面提升電視節目的品質〉,「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台北市大安區。
秦琍琍、黃瓊儀、陳彥龍、張嘉予(2010)。〈組織認定、企業論述、與組織文化的變革:從語藝觀點檢視公廣集團的整併過程〉,《新聞學研究》,104: 67-111。
陳一香(1999)。《台灣電視節目內容多元化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子仁譯(1995)。《TQM的五大擎柱:21世紀全面品質管理策略》。台北:台北國際商學。(原書 Creech, B. [1995]. The Five Pillars of TQM : How to Mak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Work for You.)
陳怡芬(1995)。《不流淚的品管》。台北:天下文化。(原書 Crosby, Philip B. [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The Art of Hassle-Free Management)
陳其銳(2007)。《電視新聞中之影像與感動:以電視新聞專題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炳宏,王泰俐(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 57-112。台北:雙葉書廊。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 209-246。
許志明(2010)。《天使與魔鬼的糾纏-社會追緝令節目產製、規範與文本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一心譯(1987)。《電視節目製作的管理》。北京市 :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張其錚(2003)。《公視自製兒童媒體素養節目之品質管理研究-以「別小看我」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
張慈軒(2007)。《發現「新」台灣:電視節目與想像共同體的誕生》。世新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台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編號:NCCL101032-1010504)。台北:台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彭玉賢(2000)。〈從偏好度、滿意度、欣賞指數下手—世界各國公共電視收視調查趨勢〉,《公視之友》,30: 47。
彭芸、鍾起惠、陳一香(1999)。《由節目評鑑看電視節目品質標準的建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畫。
彭芸(2006)。《媒介管理者認知新聞專業性及組織衝突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412-H-004-01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彭芸(2008)。《21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雙葉書廊。
彭家發(1992)。〈緒論〉,《新聞論》,頁1-30。台北:三民書局。
黃振家、宗靜萍譯(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學富文化。(原書 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 Belmont, Calif: Thomson, Wadsworth.)
黃雅婷(1999)。《電視新聞製播品質管制-以ISO9002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黃惠蜜(2008)。《電視節目產製流程研析-以TVBS頻道「破案實錄」節目為
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新生(1987)。《廣播與電視》。台北:空中大學。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項國寧(2011)。〈新聞的本質與九大原則〉,《傳播研究與實踐》,1(1): 35-41。
楊宗興、陳乃瑋(2008年8月20日)。〈阿里山居民反BOT,環評首戰告捷〉,《苦勞網》。
楊重慧(2009)。《置入性行銷置入於新聞性節目對新聞頻道評估判斷之影響研究-以中部大學生為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0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毅(2008)。《台灣有線電視新聞品質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書局。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2003)。《電視節目概論》。台北:空大。
潘明宏、陳志偉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Frankfort-Nachmias, C. & Nachmias, D. [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NY : Worth Publishers.)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陽至誠(2001)。《「娛樂新聞類」節目的產製流程研究-以TVBS-G頻道的節目「娛樂新聞」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久永(2005)。《全面品質管理》。台中:滄海書局。
鍾起惠(1998)。〈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8論文研討會」。台北。
鍾起惠、彭芸(2000)。〈從品質觀點探討戲劇節目的表現〉,《廣播與電視》,15: 91-117。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財團法人廣電基金會。
鍾起惠(2006年4月)。〈創造性的毀滅:談台灣電視節目產製效率與品質的悖論〉,「文化產業、創意媒體與娛樂經濟國際學術論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關尚仁(1994) 。《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硏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硏究委員會。
關尚仁(1999年6月)。〈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1999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縣關西。
謝章富(1994)。《電視節目設計研究》。台北:國立藝專廣播電視學會。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陳韜文等人(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頁215-233。香港:鑪峰學會。

二、英文部分
Albers, R. (1996). Quality in tele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fessional programme maker. In S. Ishikawa (E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pp.101-143). Avon,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Bignell, J.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Televis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Blumler, J. G., Brynin, M. & Nossiter, T. J. (1986). Broadcasting finance and program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 343-364.
Blumler, J.G. (1991). In pursuit of programme range and quality.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27, 191-206.
CJR (1999, January/February). A report by the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65-95.
Crosby, P, B. (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 New York: McGraw-Hill.
Croteau, D. & Hoynes, W. (2006). The business of media: 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Curtin, P. A. (1999). Reevaluating public relations information subsidies: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and agenda-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 Research, 11(1): 53-90.
Ettema, J. S. and Whitney, D. C. (1994) The Money Arrow: An Introduction to Audiencemaking. In J. S. Ettema and D. C. Whitney (Eds.), Audiencemaking: How the Media Create the Audience (pp.1-18). Thousand Oaks, CA: Sage.
Gade, P. (1996). Values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Market-driven” journalism’s impact on the new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dia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ivision AEJM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aheim, CA.
Hardt, H. (2000).Conflicts of interest: Newsworkers, media, and patronage journalism. In H. Tumber (Eds.), Media power, professionals and policies (pp. 209-224). London: Routledge.
Head, S. W. (1981). Programming Practices and People. In Susan T. Eastman et al. (Eds.), Broadcasting Programming: Strategies for Winning Television and Radio Audiences (pp. 23-49).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Hirsch, P.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In P. M. Hirsch, P. V. Miller & F. G. Kline (Eds.),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13-42).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ynes, W. (1994). Public television for sale: Media, the market, and the public sphere.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Kovach, B., & Rosenstiel, T. (2001).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 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New York: Crown Press.
Lavine, J. M. & Wackman, D. B. (1988). Managing Media Organizations: Eff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Media. New York & London: Longman.
Leggatt, T. (1993). Quality in Television: The views of professionals. Studies of Broadcasting, 29, 37-70.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McManus, J. H. (1992). What kind of commodity is new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6): 787-805.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4), 301-338.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ntgomery, M. (2007). The discourse of broadcast news: A linguistic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Moore, M. (2007). Public interest, media neglect. British Journalism Review, 34(8): 33-40.
Patterson, T. E. (2000). Doing well and doing good: how soft news and critical journalism are shrinking the news audience and weakening democracy—and what news outlets can do about it. Cambridge, MA: Joan Shorenstein Center on the Pres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atterson, T. E. (2003). The search for a standard: Markets and media.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 139-143.
Phillips, A., & Witschge, T. (2011). The changing business of news-Sustainability of news journalism. In P. Lee-Wright, A. Phillips, & T. Witschge (Eds.), Changing Journalism (pp. 3-20). Milton Park, Abingdon: Routledge.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osengren, K. E., Carlsson, M. & Tågerud, Y. (1996). Quality in Programming: Views from the north. In S. Ishikawa (E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pp. 3-48). Avon,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Shoemaker, P. J.,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NY: Longman.
Smith, D. L. (1991). Video Communication: Structuring content for maximum program effectivenes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Smythe, D. (1994).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In Smythe, D., & Guback, T. (Eds.), Counterclockwise: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pp. 266-291). Boulder: Westview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