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元輝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詩閔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uang, Shi Mi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黃詩閔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uang, Shi Mi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Jan-2015 11:17:3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Jan-2015 11:17:3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Jan-2015 11:17:36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645102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2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451024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以專題報導書寫老手記者、生手記者的故事,歸納老手記者的成功心法,藉由述說老手記者、生手記者生命故事,特寫一個生手記者長成老手記者的過程,以及在組織內突圍的經歷。 第二部份為新聞學術的反思,融合新聞學與術,探討學術論文與新聞報導的關係,比對學術論文與新聞報導的異同、專業要求。專題報導雖不若學術研究有公認科學的檢驗標準,事實上有憑有據,從觀察現象、命題、思考問題意識、資料蒐集、採訪、寫作各階段,背後功夫理論不下於正統研究。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部 報導 1 一、成才之道 1 二、老手補習班 解決生手難題 3 三、專家門票 11 四、專家特寫 23 第二部 新聞學術的反思 35 一、撰寫動機 35 第一節 緣起 35 第二節 為什麼以報導筆法呈現 37 第三節 報導與學術論文的關係 38 二、文獻探討 41 第一節 影音新聞的特質 41 第二節 專家生手研究 49 第三節 刻意練習成就專家 57 三、資料蒐集 61 四、參考文獻 67 中文資料(依筆畫順) 67 外文資料(按字母順) 69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45102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專家與生手專家與生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影音新聞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影音新聞敘事之高下— 老手與生手之差異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Competition of Video and Audio Narra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資料(依筆畫順)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出版社。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的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1-42。 王泰俐(2006)。〈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接收分析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6:91-133。 任維真(2001)。《專家生手研究-以電視體育記者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 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出版社。 施君蘭(2002)。《荒野的春風:五○年代《野風》雜誌的故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寶芳(2005)。〈建構一個以基模為本的新聞專業知識支援系統〉,《新聞學研 究》,84:41-78。 梁玉芳(1990)。《新聞基模之研究-專家與生手知識結構差異之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靜(1997)。《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系統新聞消息來源之比較硏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百齡(2001)。〈新聞媒體裡的圖書館〉。《圖書與資訊學刊》,36:15-27。 陳其銳(2006)。《電視新聞中之影像與感動:以電視新聞專題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煜彬(2009)。《電視新聞素材採集活動的知識風貌:攝影工作中的資訊蒐集活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曉開(2000)。《新聞編輯的專家與生手解題表現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家發(1986)。《特寫寫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時報出版社。 黃綺玟(2004)。《剪一葉風霜-高美地區菸葉之流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蓉棋譯(2006)。P. E. Ross撰文。〈通往專家心智之路〉,《科學人》,55:50-63。 熊移山(2002)。《電視新聞攝影:從新聞現場談攝影》。台北:五南。 臧國仁、鍾蔚文(1995)。〈記者如何問問題?〉,臧國仁(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45-72。台北:政大新聞所。 臧國仁、鍾蔚文(1998)。〈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對運用框架策略的初探 〉,《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鍾蔚文(1999)。〈時間概念與新聞報導:新聞文本使用時間性語彙之探析〉。《新聞學研究》。61:137-178。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張文強、陳順孝(2002):〈評估新聞工作的專家與生手:尋找新判準〉。台北: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年會宣讀論文。 劉郁青(2001)。《新聞寫作連貫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台北:正中。 鍾蔚文(1995)。〈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遊戲〉,臧國仁(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新聞工作與消息來源》,1-11。台北:政大新聞所。 鍾蔚文(1997)。〈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事實?語言層面的探討 〉,《傳播研究簡訊》,12:4-5。 鍾蔚文(2004)。〈玩物之中見創意—以傳播工具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1-16。 鍾蔚文、翁秀琪、紀慧君、簡妙如(1999)。〈新聞事實的邏輯〉,《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4]:575-589。 鍾蔚文、臧國仁(1995)。〈如何從生手到專家?〉,臧國仁(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73-88。台北:政大新聞所。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1996)。〈傳播教育應該教些什麼?-幾個極端的想法〉,《新聞學研究》,53:107-130。 外文資料(按字母順) Anderson, J. R. (1988). The expert module. In M. C. Polson & J. Richardson (Eds.), Foundations of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pp. 21-83).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indem G., Musburger R. B.(1997). Introduction to media production : from analog to digital. Boston : Focal Press. Musburger R. B.(1991).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A Guide to ENG. Boston : Focal Press.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