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的啟蒙觀──以龍瑛宗為例
作者 楊宏彥
貢獻者 劉季倫
楊宏彥
關鍵詞 龍瑛宗
啟蒙
殖民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5-Jan-2015 11:21:29 (UTC+8)
摘要 龍瑛宗以其敏感、深刻的創作知性,剖析日治時期人與社會的盤根錯結的關係。龍瑛宗對殖民、傳統、現代的交互作用有深入的描繪和探討,讓他成為日治時期最具世界性的作家。因為他有最足以代表當時台灣作家的世界性,他的啟蒙觀也就最值得研究。本文的研究範圍是龍瑛宗的整個創作生涯,涵蓋日治時期到戒嚴後,超過五十年。第二章是「無能為力的啟蒙」,主要是討論啟蒙沒有發揮其該有的、應允的作用──進步和幸福,反而把龍瑛宗筆下的角色一一帶入了倒退和墮落的處境。第三張是「啟蒙與殖民的交織與抗衡」,此章更著重在殖民與啟蒙間的互動。日治時期殖民和啟蒙是台灣社會無法分割的整體,而啟蒙始終處於下風。本文試圖了解和分析龍瑛宗、啟蒙、殖民三者間的對話,藉由這些對話,重組出龍瑛宗對啟蒙的看法與評價。
參考文獻 (一)龍瑛宗作品
1.龍瑛宗,《夜の流れ》(夜流),臺北市,地球出版,學英文化總代理,1993年。
2.龍瑛宗,《杜甫在長安》,臺北市,聯經,1987年。
3.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灣文學叢書19,龍瑛宗等著,鍾肇政、葉石濤主編,臺北縣,遠景,1997年。
4.龍瑛宗,《紅塵》,鍾肇政譯,臺北市,遠景,1997年。
5.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6.龍瑛宗,《龍瑛宗集》,張恆豪編,臺北市,前衛,1991年。

(二)期刊論文
1.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東華漢學,6,2007年12月,頁275-314。
2.劉乃慈,〈形式美學與敘事政治--日據時期臺灣自然主義小說研究〉,臺灣文學研究,1:1,2007年04月,頁109+111-138。
3.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006年4月,頁29-58。
4.施懿琳,〈認同矛盾掙扎下的雙鄉人——試析龍瑛宗長篇小說《紅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7,1997年9月,頁409-421。
5.陳翠英,〈失落與重建——試論龍瑛宗《紅塵》的歷史記憶〉,文史哲學報,49,1998年12月,頁1-28。
6.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231,1999年6月,頁78-99。
7.周芬伶,〈龍瑛宗及其《女性描寫》〉,東海學報,40:1,1999年7月,頁17-37。
8.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文學臺灣,9,2000年1月,頁102-115。
10.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上)——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文學臺灣,33,2000年1月,頁116-150。
11.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淡水牛津文藝》,6,2000年1月,頁73-77。
12.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2000年9月,頁331-349。
13.張恆豪,〈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臺北畫刊,394,2000年11月,頁48。
14.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2002年6月,頁181-239。
15.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臺灣文學評論,2:3,2002年7月,頁51-81。
16.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臺灣文學評論,3:2,2003年4月,頁26-。
17.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灣文學學報,4,2003年8月,頁73-105。
18.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臺灣,54,2005年4月,頁216-237。
(三)學位論文
1.張郁琦,《龍瑛宗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陳貞吟,《龍瑛宗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6.大藪久枝,《戰前日本文壇重視的三篇臺灣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7.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蔡茂豐,《日本領台時代的台灣人作家所描寫的公學校教師形象》,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9.余崇生,《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0.鄧延桓的《龍瑛宗研究-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黃家〉,〈蓮霧的庭院〉》,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1.蔣淑貞的《小說與人生:龍瑛宗〈趙夫人的戲畫〉之析論》,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
12.簡素琤,《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台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13.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日本筑波大學碩士論文,現收錄在龍瑛宗作,張恒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年。

(四)專著
1.彼得.蓋伊(Gay,Peter)著,《啟蒙運動》,劉森堯、梁永安合譯,臺北縣,國立編譯館,立緖文化,2008年。
2.(英)伯恩斯(Burns,R.M.),(英)皮卡德(Pickard,H.R.)著,《歷史哲學:從啟蒙到後現代性》,張羽佳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3(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納(Bronner,Stephen Eric)著,《重申啟蒙 論一種積極參與的政治》,殷杲譯,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6年。
4.馬克斯.霍克海默(Horkheimer,Max),提奧多.阿多爾諾(Adorno,Theodor W)合著,《啓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林宏濤譯,台北市,商周出版,2008年。

(五)網路資源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long_ying_zong/author_main.htm,龍瑛宗首頁。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4159001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季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宏彥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宏彥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Jan-2015 11:21:29 (UTC+8)-
dc.date.available 5-Jan-2015 11:21: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Jan-2015 11:21: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1590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5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9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龍瑛宗以其敏感、深刻的創作知性,剖析日治時期人與社會的盤根錯結的關係。龍瑛宗對殖民、傳統、現代的交互作用有深入的描繪和探討,讓他成為日治時期最具世界性的作家。因為他有最足以代表當時台灣作家的世界性,他的啟蒙觀也就最值得研究。本文的研究範圍是龍瑛宗的整個創作生涯,涵蓋日治時期到戒嚴後,超過五十年。第二章是「無能為力的啟蒙」,主要是討論啟蒙沒有發揮其該有的、應允的作用──進步和幸福,反而把龍瑛宗筆下的角色一一帶入了倒退和墮落的處境。第三張是「啟蒙與殖民的交織與抗衡」,此章更著重在殖民與啟蒙間的互動。日治時期殖民和啟蒙是台灣社會無法分割的整體,而啟蒙始終處於下風。本文試圖了解和分析龍瑛宗、啟蒙、殖民三者間的對話,藉由這些對話,重組出龍瑛宗對啟蒙的看法與評價。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3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無能為力的啟蒙
第一節 知識帶來不幸的知識有害論……………………………9
第二節 新時代舊體制:女性、戀愛與婚姻……………………16
第三節 知識分子的幻想與敗北…………………………………24
第四節 迷信、宿命論與神秘主義的無藥可醫…………………31
第三章 啟蒙與殖民的交織與抗衡
第一節 經濟的壓榨與教育的差別待遇…………………………38
第二節 啟蒙的目的是成為日本人………………………………43
第三節 台灣文化與龍瑛宗的文化啟蒙…………………………49
第四章 結論:再怎麼微弱也是光…………………………………61
參考文獻………………………………………………………………63
zh_TW
dc.format.extent 99726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90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龍瑛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啟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殖民zh_TW
dc.title (題名)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的啟蒙觀──以龍瑛宗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龍瑛宗作品
1.龍瑛宗,《夜の流れ》(夜流),臺北市,地球出版,學英文化總代理,1993年。
2.龍瑛宗,《杜甫在長安》,臺北市,聯經,1987年。
3.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灣文學叢書19,龍瑛宗等著,鍾肇政、葉石濤主編,臺北縣,遠景,1997年。
4.龍瑛宗,《紅塵》,鍾肇政譯,臺北市,遠景,1997年。
5.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6.龍瑛宗,《龍瑛宗集》,張恆豪編,臺北市,前衛,1991年。

(二)期刊論文
1.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東華漢學,6,2007年12月,頁275-314。
2.劉乃慈,〈形式美學與敘事政治--日據時期臺灣自然主義小說研究〉,臺灣文學研究,1:1,2007年04月,頁109+111-138。
3.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006年4月,頁29-58。
4.施懿琳,〈認同矛盾掙扎下的雙鄉人——試析龍瑛宗長篇小說《紅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7,1997年9月,頁409-421。
5.陳翠英,〈失落與重建——試論龍瑛宗《紅塵》的歷史記憶〉,文史哲學報,49,1998年12月,頁1-28。
6.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231,1999年6月,頁78-99。
7.周芬伶,〈龍瑛宗及其《女性描寫》〉,東海學報,40:1,1999年7月,頁17-37。
8.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文學臺灣,9,2000年1月,頁102-115。
10.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上)——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文學臺灣,33,2000年1月,頁116-150。
11.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淡水牛津文藝》,6,2000年1月,頁73-77。
12.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2000年9月,頁331-349。
13.張恆豪,〈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臺北畫刊,394,2000年11月,頁48。
14.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2002年6月,頁181-239。
15.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臺灣文學評論,2:3,2002年7月,頁51-81。
16.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臺灣文學評論,3:2,2003年4月,頁26-。
17.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灣文學學報,4,2003年8月,頁73-105。
18.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臺灣,54,2005年4月,頁216-237。
(三)學位論文
1.張郁琦,《龍瑛宗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陳貞吟,《龍瑛宗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6.大藪久枝,《戰前日本文壇重視的三篇臺灣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7.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蔡茂豐,《日本領台時代的台灣人作家所描寫的公學校教師形象》,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9.余崇生,《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0.鄧延桓的《龍瑛宗研究-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黃家〉,〈蓮霧的庭院〉》,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1.蔣淑貞的《小說與人生:龍瑛宗〈趙夫人的戲畫〉之析論》,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
12.簡素琤,《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台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13.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日本筑波大學碩士論文,現收錄在龍瑛宗作,張恒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年。

(四)專著
1.彼得.蓋伊(Gay,Peter)著,《啟蒙運動》,劉森堯、梁永安合譯,臺北縣,國立編譯館,立緖文化,2008年。
2.(英)伯恩斯(Burns,R.M.),(英)皮卡德(Pickard,H.R.)著,《歷史哲學:從啟蒙到後現代性》,張羽佳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3(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納(Bronner,Stephen Eric)著,《重申啟蒙 論一種積極參與的政治》,殷杲譯,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6年。
4.馬克斯.霍克海默(Horkheimer,Max),提奧多.阿多爾諾(Adorno,Theodor W)合著,《啓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林宏濤譯,台北市,商周出版,2008年。

(五)網路資源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long_ying_zong/author_main.htm,龍瑛宗首頁。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