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劍俠傳》及其流衍研究 |
Creator | 伍慧美 |
Contributor | 高桂惠 伍慧美 |
Key Words | 王世貞 任熊 金庸 劍俠傳 卅三劍客圖 越女劍 |
Date | 2014 |
Date Issued | 5-Jan-2015 11:21:57 (UTC+8) |
Summary | 本論文擬從《劍俠傳》出發,並比較根據《劍俠傳》故事改寫而成的任熊的《卅三劍客圖》與金庸的〈越女劍〉、〈卅三劍客圖〉,從文字/圖像、文言/白話、讀/看/談之間,對以「劍俠」為主題的小說創作做完整的探究,以及梳理明代以來劍俠類故事的發展與《劍俠傳》的價值與影響。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五章為結論。 第二章為「劍俠故事群之編作者生命歷程」,本章擬從時代觀其個人,再從個人觀其作品,由此一脈絡考察三位編作者的創作背景及動機。 第三章為「劍俠故事群之流變與承衍」則是專注在《劍俠傳》做為一個劍俠短篇小說專集,探討其版本、故事,以及同類型小說的編輯與出版問題,意圖藉此探討同類型小說再製的原因與影響。 第四章「劍俠故事群之文本風景」將討論焦點回到本研究的重點,即《劍俠傳》、《卅三劍客圖》、〈卅三劍客圖〉三者之間如何從文到圖,又由圖回文的過程。 |
參考文獻 |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冊10。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冊10。 [漢]戴德,《大戴禮記》,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唐]不著撰人,《劍俠傳》,收於《五朝小說.唐人百家小說偏錄家》,明心遠堂刊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冊6。 [唐]段成式,《劍俠傳》,台北:新興出版社據清嘉慶十一年弁山樓《唐代叢書》原刻本影印,1968。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唐人說薈》,清同治年間北京琉璃廠刊本。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據清代掃葉山房《五朝小說大觀.唐人小說》石印本影印,1985。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歷代小說集成.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據清順治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宛委山堂《說郛》本影印,1994。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龍威祕書.晉唐小說暢觀》,清乾隆五十九年石門馬氏大酉山房刊本。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藝苑捃華》,清同治七年序刊本。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民國《說庫》,上海:文明書局,1915。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冊1042。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元]脫脫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不著撰人,《劍俠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台南:莊嚴文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三年履謙子刻本影印,1995。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冊1285。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冊1。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後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冊49。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冊1287。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283。 [明]王世貞編,《劍俠傳》,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 [明]吳琯,《古今逸史》,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吳琯,《劍俠傳》,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息菴居士撰,《豔異編》,收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輯2,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冊上。 [明]施耐庵,《水滸傳》,台北:聯經出版,2001,冊上。 [明]鄒之麟,《綠牕女史》,收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輯2,冊7。 [明]履謙子編,《劍俠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冊245。 [明]撰人不詳,《劍俠傳》,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據明代吳琯《古今逸史》本影印,1985。 [清]王士正,《劍俠傳》,收於鄭振鐸編,《中國短篇小說第三集[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清]王士禎,《劍俠傳》,收於《舊小說己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董似穀修、湯成烈等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清]任熊,《卅三劍客圖》,咸豐八年蕭山王齡養龢堂刊本,1858。 [清]朱駿聲,《傳經室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冊506。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冊3。 [清]汪士漢校,《劍俠傳》,清康熙七年新安汪士漢序刊本。 [清]周閑,《范湖草堂遺稿》,收於林慶彰等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二編》,台中:文听閣圖書,2010,冊115。 [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書局,1989。 [清]胡汝才,《劍俠》,收於《四編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冊154。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楊逸編,《海上墨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台北:大通出版社,1969。 [清]鄭觀應,《劍俠傳》,收於《烏石山房文庫》,896輯,冊1。 [清]鄭觀應,《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冊下。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 張宗海等修,《浙江省蕭山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冊4。 劉曉東等編,《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冊6。 (二)專著 [法]侯伯.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美]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王永亮,《明代木刻版畫中的創新價值研究》,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8。 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王仲丙、寧勇,《阮演奏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 江梅,《海上畫派:現代中國畫的序幕》,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李萬才,《海上畫派》,長青: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 汪聚應,《唐代俠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周金冠,《任熊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 林保淳,《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3。 林保淳,《解構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金庸,《天龍八部》,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冊5。 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金庸,《俠客行》,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冊2。 金庸,《飛狐外傳》,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冊2。 金庸,《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冊4。 金庸,《射鵰英雄傳》,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冊4。 金庸,《書劍恩仇錄》,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冊2。 金庸,《神雕俠侶》,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冊4。 金庸,《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冊4。 金庸,《連城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金庸,《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冊5。 金庸、[日]池田大作,《探索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侯建,《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出版社,1983。 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夏東元,《鄭觀應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秦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馬季戈,《海派中堅:任氏家族》,台北:石頭出版社,2010。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張圭陽,《金庸與《明報》》,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張安治,《張安治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張志合、鄭春元,《中國文史中的俠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曹亦冰,《俠義小說史話》,瀋陽:遼寧出版社,1993。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兩岸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1992。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陳志明,《金庸論爭實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陳野,《浙江繪畫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陳傳席,《中國古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陳傳席,《任熊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陳墨,《文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 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陳墨,《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台北:風雲時代,2001。 陳墨,《陳墨金學作品集》,台北:雲龍出版社,2000,冊1。 陳鎮輝,《金庸小說版本追昔》,香港:匯智出版社,2003。 費勇、鍾曉毅,《金庸傳奇》,台北:雅書堂文化出版社,2002。 費勇、鍾曉毅,《梁羽生傳奇》,台北:雅書堂文化出版社,2002。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2001,冊下。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2001。 賀寶銀編,《海上四任精品:故宫博物院藏任熊、任薰、任頤、任預繪畫選集》,北京:河北美術,1992。 楊倫,《劍俠傳校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 劉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劍華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鄭春元,《俠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 韓云波,《中國俠文化:積澱與承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羅立群,《中國劍俠小說史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羅賢淑,《劍光俠影論金庸》,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3。 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龔產興,《任熊.任薰》,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1995。 龔鵬程,《大俠》,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 (三)中文期刊 王龍,〈明代的書籍插圖及其對閱讀活動的影響〉,《圖書館雜誌》,第10期,2010。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卷,第3期,2012。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與傳播〉,《文學遺產》,第4期,2000。 李志宏,〈海派繪畫與趙之謙影響〉,《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5。 李芬藍、孫遜,〈中國古代小說圖像研究說略〉,《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8。 周金冠,〈任熊與海派繪畫世俗性的發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2000。 洪麗婭,〈淺談任熊的繪畫〉,《東方博物》,第2期,2007 孫鐵剛,〈秦漢時代士和俠的式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期,1975。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卷,第1期,2009。 袁良駿,〈《劍俠傳》和《續劍俠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期,2007。 張玉琴,〈論明清小說插圖中的"語-圖"互文現象〉,《明清小說研究》,第95期,2010。 張玉勤,〈論中國古代的圖像批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2。 張安治,〈任熊與他的自畫像〉,《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79。 張志合,〈劍俠傳成書與作者考辨〉,《南京師範大學》,第4期,1989。 陳玟婷,〈任熊版畫研究〉,《書畫藝術學刊》,第8期,2010。 陳寶良,〈明代知識人群體與俠盜關係考論-兼論儒、俠、盜之辨及其互動〉,《西南大學學報》,第2期,2011。 熊海英,〈”武”與”俠的合流和分異”-論唐傳奇中俠客形象的演變〉,《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2004。 劉天振,〈士風、學風、藏書風轉變造就的文學奇觀—明代中後期文言小說彙編繁盛原因新探〉,《南開學報》,第5期,2012。 劉芃,〈論學者型藏書家王世貞與朱彝尊〉,《農業圖書情報學刊》,第20卷第3期,2008。 羅立群,〈古代小說中劍俠形象的歷史與文化探源〉,《文學遺產》,第3期,2009。 羅立群,〈論明清劍俠小說中的情節模式〉,《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1。 (四)學位論文 王亮潔,〈任熊人物畫暨版畫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志達,〈唐人俠義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高秋如,〈《太平廣記》中唐代俠義故事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玟婷,〈任熊〈十萬圖冊〉的繪畫風格析探〉,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毓欣,〈陳洪綬人物畫之研究-兼論版畫中的人物形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7。 曾秀雲,〈唐代俠義小說析論〉,彰化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楊清惠,《劍俠小說新論-奇幻敘事及其文化意涵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賈瓊,〈圖像中俠的衍變〉,汕頭大學碩士論文,2011。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鐘淑卿,〈唐傳奇俠者形象探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五)網路資料 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lib/aboutjy.htm。 金庸網,http://www.jinyong.com/。 蔡瀾的Blog,http://cailan.mysinablog.com。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07 103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07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桂惠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伍慧美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伍慧美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Jan-2015 11:21:5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Jan-2015 11:21:5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Jan-2015 11:21:5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9912007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5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912007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擬從《劍俠傳》出發,並比較根據《劍俠傳》故事改寫而成的任熊的《卅三劍客圖》與金庸的〈越女劍〉、〈卅三劍客圖〉,從文字/圖像、文言/白話、讀/看/談之間,對以「劍俠」為主題的小說創作做完整的探究,以及梳理明代以來劍俠類故事的發展與《劍俠傳》的價值與影響。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五章為結論。 第二章為「劍俠故事群之編作者生命歷程」,本章擬從時代觀其個人,再從個人觀其作品,由此一脈絡考察三位編作者的創作背景及動機。 第三章為「劍俠故事群之流變與承衍」則是專注在《劍俠傳》做為一個劍俠短篇小說專集,探討其版本、故事,以及同類型小說的編輯與出版問題,意圖藉此探討同類型小說再製的原因與影響。 第四章「劍俠故事群之文本風景」將討論焦點回到本研究的重點,即《劍俠傳》、《卅三劍客圖》、〈卅三劍客圖〉三者之間如何從文到圖,又由圖回文的過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劍俠故事群之編作者生命歷程11 第一節 世變與文風11 第二節 編作者群之學殖與文壇形塑19 第三節 劍俠故事群之序跋及創作現象31 第三章 劍俠故事群之流變與承衍41 第一節 《劍俠傳》的版本流變41 第二節 《劍俠傳》的文本分析51 第三節 《劍俠傳》的衍生作品65 第四章 劍俠故事群之文本風景91 第一節 從文到圖:《劍俠傳》與《卅三劍客圖》91 第二節 由圖回文:任熊《卅三劍客圖》與金庸〈卅三劍客圖〉131 第三節 由圖而文:〈趙處女〉與〈越女劍〉143 第五章 結論149 參考書目153 附表目錄 表一:任熊傳世四種版畫比較40 表二:臺灣地區館藏《劍俠傳》版本46 表三:《劍俠傳》篇數分類47 表四:《劍俠傳》三十三篇本篇名與編排順序47 表五:《劍俠傳》十一篇本比較48 表六:《劍俠傳》十二篇本比較49 表七:《劍俠傳》主角身分比較59 表八:《劍俠傳》主角武藝比較60 表九:《劍俠傳》主角行為比較63 表十:鄒之麟《女俠傳》76 表十一:鄭觀應《續劍俠傳》77 表十二:胡汝才《劍俠》82 表十三:《劍俠傳》與《卅三劍客圖》各篇故事篇名比較127 表十四:《卅三劍客圖》與《劍俠傳》主角比較127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02133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07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王世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任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金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劍俠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卅三劍客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越女劍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劍俠傳》及其流衍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冊10。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冊10。 [漢]戴德,《大戴禮記》,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唐]不著撰人,《劍俠傳》,收於《五朝小說.唐人百家小說偏錄家》,明心遠堂刊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冊6。 [唐]段成式,《劍俠傳》,台北:新興出版社據清嘉慶十一年弁山樓《唐代叢書》原刻本影印,1968。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唐人說薈》,清同治年間北京琉璃廠刊本。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據清代掃葉山房《五朝小說大觀.唐人小說》石印本影印,1985。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歷代小說集成.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據清順治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宛委山堂《說郛》本影印,1994。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龍威祕書.晉唐小說暢觀》,清乾隆五十九年石門馬氏大酉山房刊本。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藝苑捃華》,清同治七年序刊本。 [唐]段成式,《劍俠傳》,收於民國《說庫》,上海:文明書局,1915。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冊1042。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元]脫脫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不著撰人,《劍俠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台南:莊嚴文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三年履謙子刻本影印,1995。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冊1285。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冊1。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後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冊49。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冊1287。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283。 [明]王世貞編,《劍俠傳》,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 [明]吳琯,《古今逸史》,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吳琯,《劍俠傳》,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息菴居士撰,《豔異編》,收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輯2,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冊上。 [明]施耐庵,《水滸傳》,台北:聯經出版,2001,冊上。 [明]鄒之麟,《綠牕女史》,收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輯2,冊7。 [明]履謙子編,《劍俠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冊245。 [明]撰人不詳,《劍俠傳》,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據明代吳琯《古今逸史》本影印,1985。 [清]王士正,《劍俠傳》,收於鄭振鐸編,《中國短篇小說第三集[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清]王士禎,《劍俠傳》,收於《舊小說己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董似穀修、湯成烈等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清]任熊,《卅三劍客圖》,咸豐八年蕭山王齡養龢堂刊本,1858。 [清]朱駿聲,《傳經室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冊506。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冊3。 [清]汪士漢校,《劍俠傳》,清康熙七年新安汪士漢序刊本。 [清]周閑,《范湖草堂遺稿》,收於林慶彰等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二編》,台中:文听閣圖書,2010,冊115。 [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書局,1989。 [清]胡汝才,《劍俠》,收於《四編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冊154。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楊逸編,《海上墨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台北:大通出版社,1969。 [清]鄭觀應,《劍俠傳》,收於《烏石山房文庫》,896輯,冊1。 [清]鄭觀應,《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冊下。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 張宗海等修,《浙江省蕭山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冊4。 劉曉東等編,《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冊6。 (二)專著 [法]侯伯.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美]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王永亮,《明代木刻版畫中的創新價值研究》,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8。 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王仲丙、寧勇,《阮演奏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 江梅,《海上畫派:現代中國畫的序幕》,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李萬才,《海上畫派》,長青: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 汪聚應,《唐代俠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周金冠,《任熊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 林保淳,《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3。 林保淳,《解構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金庸,《天龍八部》,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冊5。 金庸,《金庸散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金庸,《俠客行》,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冊2。 金庸,《飛狐外傳》,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冊2。 金庸,《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冊4。 金庸,《射鵰英雄傳》,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冊4。 金庸,《書劍恩仇錄》,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冊2。 金庸,《神雕俠侶》,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冊4。 金庸,《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冊4。 金庸,《連城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金庸,《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冊5。 金庸、[日]池田大作,《探索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侯建,《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出版社,1983。 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夏東元,《鄭觀應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秦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馬季戈,《海派中堅:任氏家族》,台北:石頭出版社,2010。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張圭陽,《金庸與《明報》》,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張安治,《張安治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張志合、鄭春元,《中國文史中的俠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曹亦冰,《俠義小說史話》,瀋陽:遼寧出版社,1993。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兩岸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1992。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陳志明,《金庸論爭實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陳野,《浙江繪畫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 陳傳席,《中國古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陳傳席,《任熊版畫》,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陳墨,《文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 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陳墨,《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台北:風雲時代,2001。 陳墨,《陳墨金學作品集》,台北:雲龍出版社,2000,冊1。 陳鎮輝,《金庸小說版本追昔》,香港:匯智出版社,2003。 費勇、鍾曉毅,《金庸傳奇》,台北:雅書堂文化出版社,2002。 費勇、鍾曉毅,《梁羽生傳奇》,台北:雅書堂文化出版社,2002。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2001,冊下。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2001。 賀寶銀編,《海上四任精品:故宫博物院藏任熊、任薰、任頤、任預繪畫選集》,北京:河北美術,1992。 楊倫,《劍俠傳校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 劉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劍華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鄭春元,《俠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 韓云波,《中國俠文化:積澱與承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羅立群,《中國劍俠小說史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羅賢淑,《劍光俠影論金庸》,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3。 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龔產興,《任熊.任薰》,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1995。 龔鵬程,《大俠》,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 (三)中文期刊 王龍,〈明代的書籍插圖及其對閱讀活動的影響〉,《圖書館雜誌》,第10期,2010。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卷,第3期,2012。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與傳播〉,《文學遺產》,第4期,2000。 李志宏,〈海派繪畫與趙之謙影響〉,《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5。 李芬藍、孫遜,〈中國古代小說圖像研究說略〉,《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8。 周金冠,〈任熊與海派繪畫世俗性的發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2000。 洪麗婭,〈淺談任熊的繪畫〉,《東方博物》,第2期,2007 孫鐵剛,〈秦漢時代士和俠的式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期,1975。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卷,第1期,2009。 袁良駿,〈《劍俠傳》和《續劍俠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期,2007。 張玉琴,〈論明清小說插圖中的"語-圖"互文現象〉,《明清小說研究》,第95期,2010。 張玉勤,〈論中國古代的圖像批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2。 張安治,〈任熊與他的自畫像〉,《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79。 張志合,〈劍俠傳成書與作者考辨〉,《南京師範大學》,第4期,1989。 陳玟婷,〈任熊版畫研究〉,《書畫藝術學刊》,第8期,2010。 陳寶良,〈明代知識人群體與俠盜關係考論-兼論儒、俠、盜之辨及其互動〉,《西南大學學報》,第2期,2011。 熊海英,〈”武”與”俠的合流和分異”-論唐傳奇中俠客形象的演變〉,《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2004。 劉天振,〈士風、學風、藏書風轉變造就的文學奇觀—明代中後期文言小說彙編繁盛原因新探〉,《南開學報》,第5期,2012。 劉芃,〈論學者型藏書家王世貞與朱彝尊〉,《農業圖書情報學刊》,第20卷第3期,2008。 羅立群,〈古代小說中劍俠形象的歷史與文化探源〉,《文學遺產》,第3期,2009。 羅立群,〈論明清劍俠小說中的情節模式〉,《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1。 (四)學位論文 王亮潔,〈任熊人物畫暨版畫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志達,〈唐人俠義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高秋如,〈《太平廣記》中唐代俠義故事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玟婷,〈任熊〈十萬圖冊〉的繪畫風格析探〉,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毓欣,〈陳洪綬人物畫之研究-兼論版畫中的人物形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7。 曾秀雲,〈唐代俠義小說析論〉,彰化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楊清惠,《劍俠小說新論-奇幻敘事及其文化意涵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賈瓊,〈圖像中俠的衍變〉,汕頭大學碩士論文,2011。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鐘淑卿,〈唐傳奇俠者形象探析〉,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五)網路資料 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lib/aboutjy.htm。 金庸網,http://www.jinyong.com/。 蔡瀾的Blog,http://cailan.mysinablog.com。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