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銀行法背信罪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Banking Act
作者 唐士淵
Tang, Shih Yuan
貢獻者 陳志輝
Chen, Jyh Huei
唐士淵
Tang, Shih Yuan
關鍵詞 背信
特別背信罪
金融犯罪
違背職務
經濟犯罪
breach of trust
the crime of special breach of trust
financial crime
violated obligations
economic crime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5-Jan-2015 11:23:36 (UTC+8)
摘要 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二之背信罪係於民國八十九年修正公布,當時之立法背景係因重大金融弊案陸續發生,嚴重損害銀行利益,並危及國家金融秩序,立法者遂在嚴懲金融犯罪之氛圍下,制定銀行法背信罪。其後於民國九十三年修正銀行法背信罪時,除提高法定刑外,並新增以犯罪所得達一億元作為加重刑度之要件,並新增訂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四第三項,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及損及金融市場穩定之加重處罰規定。
      銀行法背信罪在性質上屬於金融犯罪之一種,其所侵害者係「金融市場秩序」,而「金融市場秩序」屬於具有刑法意義之超個人法益,其內涵即是社會大眾對於金融制度之信賴,與刑法背信罪單純保護財產法益不同。當「金融市場秩序」此一超個人法益受到侵害時,最終受害的仍是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整體財產法益。
      銀行法背信罪與刑法背信罪規定幾乎雷同,而普通刑法有背信罪,特別刑法亦有背信罪規範之立法模式,與日本刑法背任罪及會社法特別背任罪之立法模式亦相同,故參照我國刑法背信罪構成要件、日本學說及實務見解,解析我國銀行法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行為主體「銀行負責人」,依公司法及銀行之組織章程而來認定;「職員」,係指與銀行存有僱傭關係,領有報酬並為銀行處理事務者;「違背職務」在判斷上,應從銀行負責人或職員之職務內容、範圍、法律規定、內部規章及社會上之一般通念等各方面加以綜合判斷;「財產上損害」應從經濟及法律之觀點檢視銀行的整體財產之總值有無減少而論;「主觀故意」不限於直接故意,未必故意之情形亦屬之;「不法意圖」指得利意圖及損害意圖,行為人僅須具有兩種不法意圖之一者即可。
      我國銀行法背信罪在立法上採重刑化思維,忽略法益位階及比例原則,並有重複加重處罰之嫌;將銀行負責人及職員同列為行為主體更為不當之立法。參酌日本立法例及檢視我國實務判決後,仍建議以修法為解決之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銀行法背信罪之分析 7
     第一節 立法源起及沿革 7
     第一項 立法背景與立法理由 7
     第一款 概說 7
     第二款 立法背景 8
     第三款 立法理由 9
     第二項 修法背景與修法理由 11
     第一款 修法背景 11
     第二款 修法理由 12
     第二節 銀行法背信罪之性質及其保護法益 13
     第一項 背信罪之本質 14
     第一款 德國學說 15
     第二款 日本學說 19
     第一目 日本刑法背信罪之沿革 19
     第二目 日本背信罪本質之學說 21
     第三款 我國學說 26
     第四款 小結 30
     第二項 經濟犯罪與金融犯罪 36
     第一款 經濟犯罪 36
     第二款 金融犯罪 41
     第三款 小結 44
     第三項 銀行法背信罪之保護法益 45
     第一款 法益的意義與分類 45
     第一目 法益的意義 45
     第二目 法益的分類 46
     第二款 法益的功能 50
     第三款 法益概念之界定原則 51
     第一目 刑法法益之界定 52
     第二目 超個人法益之檢驗 54
     第四款 銀行法背信罪所保護之法益 58
     第一目 「金融市場秩序」屬於法益 59
     第二目 「金融市場秩序」屬於超個人法益 61
     第三目 小結 63
     第四項 銀行法背信罪與刑法背信罪之關係 65
     第三節 銀行法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68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68
     第一款 行為主體 68
     第一目 銀行之負責人 69
     第二目 銀行職員 70
     第三目 犯罪參與問題 71
     第二款 行為 77
     第一目 職務的內涵 77
     第二目 行為態樣 79
     第三目 違背職務行為之判斷 80
     第四目 小結 85
     第三款 行為結果 85
     第一目 銀行財產與其他利益 86
     第二目 損害之解釋 88
     第三目 損害與違背職務之行為具因果關係 89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90
     第一款 違背職務之故意 90
     第二款 不法意圖 91
     第一目 得利意圖 92
     第二目 損害意圖 92
     第四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93
     第一項 刑之加重 93
     第一款 犯罪所得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之加重 93
     第二款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行為之加重 95
     第三款 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上限及犯罪行為損及金融市場穩定之加重 96
     第二項 刑之減輕 98
     第五節 未遂犯 99
     第六節 小結 105
     第三章 銀行法背信罪之檢討 107
     第一節 現行法之檢視 107
     第一項 以重刑嚇阻犯罪之檢討 107
     第二項 法益位階及比例原則之疑慮 111
     第三項 銀行負責人及職員併列之謬誤 113
     第四項 刑罰之重複加重 114
     第二節 日本法之借鏡 118
     第一項 概說 118
     第二項 日本會社法特別背任罪概述 119
     第一款 特別背任罪之違法性依據及其與背任罪之關係 120
     第二款 行為主體與身分性質 122
     第三項 我國與日本法制之比較 123
     第三節 實務判決之檢視 124
     第一項 銀行法背信罪典型案例 125
     第一款 違法授信 125
     第一目 授信概述 125
     第二目 案例分析 129
     第二款 詐欺取財 134
     第三款 盜領存款 136
     第四款 不實銷售 140
     第二項 實務判決之問題 143
     第四章 結論 146
     第一節 現行法研究結論 146
     第二節 修法建議 150
     第一項 行為主體應限縮於銀行負責人 150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應刪除不法意圖 151
     第三項 改採適性犯之立法 152
     第四項 結語 157
     參考文獻 159"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甘添貴,刑法各論(上冊),三民書局,2009年6月初版。
     2.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作者自版,2008年1月增訂10版。
     3.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作者自版,2005年9月修訂5版。
     4.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作者自版,1984年9月初版。
     5.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刑事司法叢書(十一),1986年4月。
     6.孟維德,白領犯罪成因及防治策略之研究,元照,2001年12月初版。
     7.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自版,2001年修訂2版。
     8.區慕彰、羅文華,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9.黃榮堅,刑罰的極限,元照,1999年4月初版。
     10.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2006年9月3版。
     11.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書局,2010年6月修訂二版。
     12.銀行授信實務概要編輯委員會主編,銀行授信實務概要,臺灣金融研訓院,2007年增修訂9版。
     13.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作者自版,1997年3版。
     14.陳志龍,檢、辯、審在刑事認知程序之互動關係—檢察官的任務(偵查、公訴、執行)與檢察一體,法務部,2001年。
     15.陳春山,金融改革及存保法制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3月。
     16.陳樸生,實用刑法,自版,1993 年7 月重訂再版。
     1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元照,2012年4月。
     
     (二)譯作
     1.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著、溫麗琪編譯,法律經濟學,2003年。
     2.Werner Sombart著,季子譯,現代資本主義第二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8月出版,1991年12月台北重印。
     
     (三)碩士論文
     1.林譽恆,經濟犯罪與金融機構違法授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林盛煌,論金融控股公司法上之金融犯罪,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4.羅婉婷,論適性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
     1.王志誠,銀行業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
     2.王志誠,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法學雜誌第208期,2012年9月。
     3.周冶平,背信罪序說,軍法專刊第14卷第9期,1968年9月。
     4.林山田,背信罪之研究,軍法專刊第24卷第9期,1978年9月。
     5.林山田,論刑法上之法益,刑事法雜誌第22卷第2期,1978年4月。
     6.林東茂,經濟犯罪的界定及統計問題,刑事法雜誌第29卷第6期,1985年12月。
     7.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損害,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
     8.吳元曜,金融犯罪重刑化之評析,軍法專刊第50卷第9期,2004年9月。
     9.柯耀程,刑罰相關規定之修正方向-刑法修正草案提高刑度及累犯修法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92期,2003年1月。
     10.梁耀鑌,法官如何迎戰兆元金融黑洞,司法研究年報第24輯第8篇,2004年11月。
     11.陳志龍,刑法的法益概念(上),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6卷第1期,1986年12月
     12.陳志龍,刑法目的與預防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1期,1993年12月。
     13.陳樸生,背信罪在財產犯罪上之體系的地位,法令月刊第25卷第1期,1974年1月。
     14.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中原財經法學第26期,2011年6月。
     15.張麗卿,毀損與背信的競合,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年8月。
     16.黃榮堅,親愛的我把一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1996年4月。
     17.賴英照,銀行的定義及銀行法的適用,中興法學第45期,1999年9月。
     18.曾淑瑜,論金融犯罪「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三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3期,2011年6月。
     19.曾淑瑜,銀行法之特別背信罪哪裡「特別」,台灣法學雜誌第227期,2013年7月。
     
     (五)日文書籍
     1.上嶌一高,背任罪理解の再構成,成文堂,1997年12月初版。
     2.上嶌一高,不良貸付と特別背任罪,收錄於西田典之編,金融業務と刑事法,有斐閣,1997年初版。
     3.山口幸五郎,会社取締役制度の史的展望,成文堂,1989年。
     4.佐々木史朗編,判例経済刑法大系(第一卷),日本評論社,2000年7月初版。
     5.岸田雅雄,ゼミナール会社法入門,日本経済新聞社,2006年。
     6.神崎克郎,商法Ⅱ(会社法),青林書院,1991年3版。
     7.新山雄三,会社法の仕組みと働き,日本評論社,2006年4版。
     8.藤永幸治,證券.金融犯罪,東京法令,1997年。
     9.瀧川幸辰,刑法講義,弘文堂,1929年。
     10.瀧川幸辰,刑法各論,弘文堂,1933年,收錄於瀧川幸辰刑法著作集第一卷,世界思想社,1991年二版
     
     (六)日文期刊論文
     1.上田正和,対向的取引と特別背任罪の共犯,大宮ローレビュ第3号,2007年。
     2.内田幸隆,背任罪の系譜、およびその本質,早稲田法学第51巻,2001年。
     3.伊東研祐,会社法罰則と背任罪(刑法247条)解釈の視座,刑事法ジャーナル17号,2009年。
     
     (七)其他
     1.陳木在,中華民國八十年度財政年報,來源網址: http://www.mof.gov.tw/museum/ct.asp?xItem=3575&ctNode=61。
     (最後瀏覽日:2014/6/9)
     2.監察院98年據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及立法委員柯建銘等陳訴:前財政部部長王建煊任內通過成立16 家新(民營)銀行,造成國庫虧損、紊亂金融秩序,涉有違失乙案調查報告。
     來源網址: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調查報告/98/098000343新銀行調查報告對外公布.pdf(最後瀏覽日:2014/6/9)
     
     3.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來源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3380
     (最後瀏覽日:2014/6/9)
     4.中央存款保險公司「56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金融重建基金及存保準備金賠付金額統計表」,
     來源網址:http://www.cdic.gov.tw/public/Attachment/4561522371.pdf
     (最後瀏覽日:2014/6/9)
     5.中央銀行101年度金融穩定報告,2013年5月。
     來源網址:http://www.cbc.gov.tw/public/Attachment/452916212771.pdf (最後瀏覽日:2014/6/9)
     6.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13年9月。
     來源網址: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8/04/03/LCEWA01_080403_00038.pdf(最後瀏覽日:2014/6/19)
     7.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基本金融資料(103年第1季),本國銀行排名表。
     來源網址:http://www.banking.gov.tw/ch/home.jsp?id=157&parentpath=0,4&mcustomize=bstatistics_view.jsp&serno=201105120009(最後瀏覽日:2014/6/19)
     8.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54期院會紀錄
     9.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15期院會紀錄
     10.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2期院會紀錄。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696111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611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志輝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Jyh Hu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唐士淵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ang, Shih 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唐士淵zh_TW
dc.creator (作者) Tang, Shih 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Jan-2015 11:23:36 (UTC+8)-
dc.date.available 5-Jan-2015 11:23: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Jan-2015 11:23: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611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611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二之背信罪係於民國八十九年修正公布,當時之立法背景係因重大金融弊案陸續發生,嚴重損害銀行利益,並危及國家金融秩序,立法者遂在嚴懲金融犯罪之氛圍下,制定銀行法背信罪。其後於民國九十三年修正銀行法背信罪時,除提高法定刑外,並新增以犯罪所得達一億元作為加重刑度之要件,並新增訂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四第三項,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及損及金融市場穩定之加重處罰規定。
      銀行法背信罪在性質上屬於金融犯罪之一種,其所侵害者係「金融市場秩序」,而「金融市場秩序」屬於具有刑法意義之超個人法益,其內涵即是社會大眾對於金融制度之信賴,與刑法背信罪單純保護財產法益不同。當「金融市場秩序」此一超個人法益受到侵害時,最終受害的仍是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整體財產法益。
      銀行法背信罪與刑法背信罪規定幾乎雷同,而普通刑法有背信罪,特別刑法亦有背信罪規範之立法模式,與日本刑法背任罪及會社法特別背任罪之立法模式亦相同,故參照我國刑法背信罪構成要件、日本學說及實務見解,解析我國銀行法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行為主體「銀行負責人」,依公司法及銀行之組織章程而來認定;「職員」,係指與銀行存有僱傭關係,領有報酬並為銀行處理事務者;「違背職務」在判斷上,應從銀行負責人或職員之職務內容、範圍、法律規定、內部規章及社會上之一般通念等各方面加以綜合判斷;「財產上損害」應從經濟及法律之觀點檢視銀行的整體財產之總值有無減少而論;「主觀故意」不限於直接故意,未必故意之情形亦屬之;「不法意圖」指得利意圖及損害意圖,行為人僅須具有兩種不法意圖之一者即可。
      我國銀行法背信罪在立法上採重刑化思維,忽略法益位階及比例原則,並有重複加重處罰之嫌;將銀行負責人及職員同列為行為主體更為不當之立法。參酌日本立法例及檢視我國實務判決後,仍建議以修法為解決之道。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銀行法背信罪之分析 7
     第一節 立法源起及沿革 7
     第一項 立法背景與立法理由 7
     第一款 概說 7
     第二款 立法背景 8
     第三款 立法理由 9
     第二項 修法背景與修法理由 11
     第一款 修法背景 11
     第二款 修法理由 12
     第二節 銀行法背信罪之性質及其保護法益 13
     第一項 背信罪之本質 14
     第一款 德國學說 15
     第二款 日本學說 19
     第一目 日本刑法背信罪之沿革 19
     第二目 日本背信罪本質之學說 21
     第三款 我國學說 26
     第四款 小結 30
     第二項 經濟犯罪與金融犯罪 36
     第一款 經濟犯罪 36
     第二款 金融犯罪 41
     第三款 小結 44
     第三項 銀行法背信罪之保護法益 45
     第一款 法益的意義與分類 45
     第一目 法益的意義 45
     第二目 法益的分類 46
     第二款 法益的功能 50
     第三款 法益概念之界定原則 51
     第一目 刑法法益之界定 52
     第二目 超個人法益之檢驗 54
     第四款 銀行法背信罪所保護之法益 58
     第一目 「金融市場秩序」屬於法益 59
     第二目 「金融市場秩序」屬於超個人法益 61
     第三目 小結 63
     第四項 銀行法背信罪與刑法背信罪之關係 65
     第三節 銀行法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68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68
     第一款 行為主體 68
     第一目 銀行之負責人 69
     第二目 銀行職員 70
     第三目 犯罪參與問題 71
     第二款 行為 77
     第一目 職務的內涵 77
     第二目 行為態樣 79
     第三目 違背職務行為之判斷 80
     第四目 小結 85
     第三款 行為結果 85
     第一目 銀行財產與其他利益 86
     第二目 損害之解釋 88
     第三目 損害與違背職務之行為具因果關係 89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90
     第一款 違背職務之故意 90
     第二款 不法意圖 91
     第一目 得利意圖 92
     第二目 損害意圖 92
     第四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93
     第一項 刑之加重 93
     第一款 犯罪所得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之加重 93
     第二款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行為之加重 95
     第三款 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上限及犯罪行為損及金融市場穩定之加重 96
     第二項 刑之減輕 98
     第五節 未遂犯 99
     第六節 小結 105
     第三章 銀行法背信罪之檢討 107
     第一節 現行法之檢視 107
     第一項 以重刑嚇阻犯罪之檢討 107
     第二項 法益位階及比例原則之疑慮 111
     第三項 銀行負責人及職員併列之謬誤 113
     第四項 刑罰之重複加重 114
     第二節 日本法之借鏡 118
     第一項 概說 118
     第二項 日本會社法特別背任罪概述 119
     第一款 特別背任罪之違法性依據及其與背任罪之關係 120
     第二款 行為主體與身分性質 122
     第三項 我國與日本法制之比較 123
     第三節 實務判決之檢視 124
     第一項 銀行法背信罪典型案例 125
     第一款 違法授信 125
     第一目 授信概述 125
     第二目 案例分析 129
     第二款 詐欺取財 134
     第三款 盜領存款 136
     第四款 不實銷售 140
     第二項 實務判決之問題 143
     第四章 結論 146
     第一節 現行法研究結論 146
     第二節 修法建議 150
     第一項 行為主體應限縮於銀行負責人 150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應刪除不法意圖 151
     第三項 改採適性犯之立法 152
     第四項 結語 157
     參考文獻 159"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銀行法背信罪之分析 7
      第一節 立法源起及沿革 7
      第一項 立法背景與立法理由 7
      第一款 概說 7
      第二款 立法背景 8
      第三款 立法理由 9
      第二項 修法背景與修法理由 11
      第一款 修法背景 11
      第二款 修法理由 12
      第二節 銀行法背信罪之性質及其保護法益 13
      第一項 背信罪之本質 14
      第一款 德國學說 15
      第二款 日本學說 19
      第一目 日本刑法背信罪之沿革 19
      第二目 日本背信罪本質之學說 21
      第三款 我國學說 26
      第四款 小結 30
      第二項 經濟犯罪與金融犯罪 36
      第一款 經濟犯罪 36
      第二款 金融犯罪 41
      第三款 小結 44
      第三項 銀行法背信罪之保護法益 45
      第一款 法益的意義與分類 45
      第一目 法益的意義 45
      第二目 法益的分類 46
      第二款 法益的功能 50
      第三款 法益概念之界定原則 51
      第一目 刑法法益之界定 52
      第二目 超個人法益之檢驗 54
      第四款 銀行法背信罪所保護之法益 58
      第一目 「金融市場秩序」屬於法益 59
      第二目 「金融市場秩序」屬於超個人法益 61
      第三目 小結 63
      第四項 銀行法背信罪與刑法背信罪之關係 65
      第三節 銀行法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分析 68
      第一項 客觀構成要件 68
      第一款 行為主體 68
      第一目 銀行之負責人 69
      第二目 銀行職員 70
      第三目 犯罪參與問題 71
      第二款 行為 77
      第一目 職務的內涵 77
      第二目 行為態樣 79
      第三目 違背職務行為之判斷 80
      第四目 小結 85
      第三款 行為結果 85
      第一目 銀行財產與其他利益 86
      第二目 損害之解釋 88
      第三目 損害與違背職務之行為具因果關係 89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 90
      第一款 違背職務之故意 90
      第二款 不法意圖 91
      第一目 得利意圖 92
      第二目 損害意圖 92
      第四節 刑之加重與減輕 93
      第一項 刑之加重 93
      第一款 犯罪所得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之加重 93
      第二款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行為之加重 95
      第三款 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上限及犯罪行為損及金融市場穩定之加重 96
      第二項 刑之減輕 98
      第五節 未遂犯 99
      第六節 小結 105
     第三章 銀行法背信罪之檢討 107
      第一節 現行法之檢視 107
      第一項 以重刑嚇阻犯罪之檢討 107
      第二項 法益位階及比例原則之疑慮 111
      第三項 銀行負責人及職員併列之謬誤 113
      第四項 刑罰之重複加重 114
      第二節 日本法之借鏡 118
      第一項 概說 118
      第二項 日本會社法特別背任罪概述 119
      第一款 特別背任罪之違法性依據及其與背任罪之關係 120
      第二款 行為主體與身分性質 122
      第三項 我國與日本法制之比較 123
      第三節 實務判決之檢視 124
      第一項 銀行法背信罪典型案例 125
      第一款 違法授信 125
      第一目 授信概述 125
      第二目 案例分析 129
      第二款 詐欺取財 134
      第三款 盜領存款 136
      第四款 不實銷售 140
      第二項 實務判決之問題 143
     第四章 結論 146
      第一節 現行法研究結論 146
      第二節 修法建議 150
      第一項 行為主體應限縮於銀行負責人 150
      第二項 主觀構成要件應刪除不法意圖 151
      第三項 改採適性犯之立法 152
      第四項 結語 157
     參考文獻 15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611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背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特別背信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金融犯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違背職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濟犯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reach of trus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crime of special breach of trus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inancial crim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iolated obliga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conomic crimeen_US
dc.title (題名) 銀行法背信罪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Banking A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甘添貴,刑法各論(上冊),三民書局,2009年6月初版。
     2.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作者自版,2008年1月增訂10版。
     3.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作者自版,2005年9月修訂5版。
     4.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作者自版,1984年9月初版。
     5.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刑事司法叢書(十一),1986年4月。
     6.孟維德,白領犯罪成因及防治策略之研究,元照,2001年12月初版。
     7.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自版,2001年修訂2版。
     8.區慕彰、羅文華,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9.黃榮堅,刑罰的極限,元照,1999年4月初版。
     10.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2006年9月3版。
     11.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書局,2010年6月修訂二版。
     12.銀行授信實務概要編輯委員會主編,銀行授信實務概要,臺灣金融研訓院,2007年增修訂9版。
     13.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作者自版,1997年3版。
     14.陳志龍,檢、辯、審在刑事認知程序之互動關係—檢察官的任務(偵查、公訴、執行)與檢察一體,法務部,2001年。
     15.陳春山,金融改革及存保法制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3月。
     16.陳樸生,實用刑法,自版,1993 年7 月重訂再版。
     1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元照,2012年4月。
     
     (二)譯作
     1.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著、溫麗琪編譯,法律經濟學,2003年。
     2.Werner Sombart著,季子譯,現代資本主義第二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8月出版,1991年12月台北重印。
     
     (三)碩士論文
     1.林譽恆,經濟犯罪與金融機構違法授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林盛煌,論金融控股公司法上之金融犯罪,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4.羅婉婷,論適性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
     1.王志誠,銀行業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
     2.王志誠,證券交易法上「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法學雜誌第208期,2012年9月。
     3.周冶平,背信罪序說,軍法專刊第14卷第9期,1968年9月。
     4.林山田,背信罪之研究,軍法專刊第24卷第9期,1978年9月。
     5.林山田,論刑法上之法益,刑事法雜誌第22卷第2期,1978年4月。
     6.林東茂,經濟犯罪的界定及統計問題,刑事法雜誌第29卷第6期,1985年12月。
     7.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損害,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
     8.吳元曜,金融犯罪重刑化之評析,軍法專刊第50卷第9期,2004年9月。
     9.柯耀程,刑罰相關規定之修正方向-刑法修正草案提高刑度及累犯修法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92期,2003年1月。
     10.梁耀鑌,法官如何迎戰兆元金融黑洞,司法研究年報第24輯第8篇,2004年11月。
     11.陳志龍,刑法的法益概念(上),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6卷第1期,1986年12月
     12.陳志龍,刑法目的與預防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1期,1993年12月。
     13.陳樸生,背信罪在財產犯罪上之體系的地位,法令月刊第25卷第1期,1974年1月。
     14.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中原財經法學第26期,2011年6月。
     15.張麗卿,毀損與背信的競合,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年8月。
     16.黃榮堅,親愛的我把一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1996年4月。
     17.賴英照,銀行的定義及銀行法的適用,中興法學第45期,1999年9月。
     18.曾淑瑜,論金融犯罪「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三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3期,2011年6月。
     19.曾淑瑜,銀行法之特別背信罪哪裡「特別」,台灣法學雜誌第227期,2013年7月。
     
     (五)日文書籍
     1.上嶌一高,背任罪理解の再構成,成文堂,1997年12月初版。
     2.上嶌一高,不良貸付と特別背任罪,收錄於西田典之編,金融業務と刑事法,有斐閣,1997年初版。
     3.山口幸五郎,会社取締役制度の史的展望,成文堂,1989年。
     4.佐々木史朗編,判例経済刑法大系(第一卷),日本評論社,2000年7月初版。
     5.岸田雅雄,ゼミナール会社法入門,日本経済新聞社,2006年。
     6.神崎克郎,商法Ⅱ(会社法),青林書院,1991年3版。
     7.新山雄三,会社法の仕組みと働き,日本評論社,2006年4版。
     8.藤永幸治,證券.金融犯罪,東京法令,1997年。
     9.瀧川幸辰,刑法講義,弘文堂,1929年。
     10.瀧川幸辰,刑法各論,弘文堂,1933年,收錄於瀧川幸辰刑法著作集第一卷,世界思想社,1991年二版
     
     (六)日文期刊論文
     1.上田正和,対向的取引と特別背任罪の共犯,大宮ローレビュ第3号,2007年。
     2.内田幸隆,背任罪の系譜、およびその本質,早稲田法学第51巻,2001年。
     3.伊東研祐,会社法罰則と背任罪(刑法247条)解釈の視座,刑事法ジャーナル17号,2009年。
     
     (七)其他
     1.陳木在,中華民國八十年度財政年報,來源網址: http://www.mof.gov.tw/museum/ct.asp?xItem=3575&ctNode=61。
     (最後瀏覽日:2014/6/9)
     2.監察院98年據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及立法委員柯建銘等陳訴:前財政部部長王建煊任內通過成立16 家新(民營)銀行,造成國庫虧損、紊亂金融秩序,涉有違失乙案調查報告。
     來源網址: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調查報告/98/098000343新銀行調查報告對外公布.pdf(最後瀏覽日:2014/6/9)
     
     3.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來源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3380
     (最後瀏覽日:2014/6/9)
     4.中央存款保險公司「56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金融重建基金及存保準備金賠付金額統計表」,
     來源網址:http://www.cdic.gov.tw/public/Attachment/4561522371.pdf
     (最後瀏覽日:2014/6/9)
     5.中央銀行101年度金融穩定報告,2013年5月。
     來源網址:http://www.cbc.gov.tw/public/Attachment/452916212771.pdf (最後瀏覽日:2014/6/9)
     6.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13年9月。
     來源網址: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8/04/03/LCEWA01_080403_00038.pdf(最後瀏覽日:2014/6/19)
     7.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基本金融資料(103年第1季),本國銀行排名表。
     來源網址:http://www.banking.gov.tw/ch/home.jsp?id=157&parentpath=0,4&mcustomize=bstatistics_view.jsp&serno=201105120009(最後瀏覽日:2014/6/19)
     8.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54期院會紀錄
     9.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15期院會紀錄
     10.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2期院會紀錄。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