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The Imagery of Gay—A Local View from Taiwan
作者 力宏勳
貢獻者 黃季平
力宏勳
關鍵詞 文化建構
男同志
男同志次文化
性別分工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5-Jan-2015 11:25:43 (UTC+8)
摘要 男同志的術語有其特殊性,它們到底是在哪些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下產生的呢?這套體系如何運用呢?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術語如何轉變呢?同時,受到西方與日本男同志文化的影響。加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男同志非常容易接收國外男同志的資訊,尤其是台灣的流行文化,長期跟隨日本的發展,在過程當中也把大量詞語與概念介紹進來,有時反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一種重要象徵。因此,最初這些術語怎麼被引進、怎麼被翻譯而又怎麼被使用的?在這些詞語變化與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絲剝繭發現台灣男同志的特殊性。從男同志的術語當中,諸如1號、0號、葛格、底迪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不同術語之間所形成的位階體系。
至於熊、猴、迷你馬或狼這些用動物來表現男同志的形象,我們必須重新檢視男同志追求什麼樣的外表與特質,當特定氣質被賦予特定的象徵後,一名擁有該特質的男同志,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地位的高低?
因此,當混用的現象如1號弟、0號哥、熊哥、迷你馬底迪等合成的術語出現時,是否可以觀察到性/別分工跟社會體系的互動關係,到底同志欣賞什麼樣的形象與特質?抗拒的又是什麼?男同志認識彼此的時候,彼此的地位關係會是交往的阻礙嗎?
對男同志來說,許多習以為常的概念,並非憑空發明,即便不少術語與概念源自西方的男同志,但在翻譯與使用的過程中,一直在跟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互動,本研究希望能讓研究的焦點,放在男同志跟台灣脈絡的互動關係。不同於大部分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研究,傾向把同志當作個案,並以「男同志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結構」的方式來分析,筆者著重男同志如何跟社會結構進行認識與互動,從中看見台灣的男同志文化。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片岡巖
1983 《台灣風俗志》,東京:青史社。
白先勇
1992 《孽子》,台北:允晨文化。
2000 《寂寞的17歲》台北:允晨文化。
2002 《台北人》,台北:爾雅。
矛鋒
1996 《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文化。
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編)
1994 《同性戀聯邦》,台北: 號角。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編)
2010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台北:基本書坊。
何春蕤(編)
1997 《性/別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元尊文化。
2004 《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6 《動物戀網頁事件簿》,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周華山
2003 《子宮文化 : 摩梭不是母系 而是家屋社會》,香港 : 香港同志研究社。
畢恆達、洪文龍
2006 《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
陳雅湞
2004 《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
張意
2005 《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莊慧秋
1992 《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淑靈、游美惠(編)
2007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彭兆榮
2007 《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
甯應斌
2007 《性無須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彭懷真
1983 《同性戀、自殺、精神病》,台北:橄欖基金會。
1987 《同性戀者的愛與性》,台北:洞察。
戴寶村
2012 《小的台灣史》,台北:玉山社。
趙彥寧
2001 《戴著草帽去旅行》,台北:巨流圖書。
賴正哲
2005 《去公司上班 : 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
Barley, Nigel Barley
2001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出版。
2002 《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出版。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Engels, Friedrich
1989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谷風出版社譯),台北:谷風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
2002 《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ennep, Arnold 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London: Routledge.
Gilmore, David D.
2005 《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何雯琪譯),台北:書林出版。
Howard, Michael C.
1997 《文化人類學》(李茂興、藍美華譯),台北:弘智文化。
Kinsey, Alfred C., Pomeroy, Wardell P. & Martin, Clyde E.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ead, Margaret
1990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等譯),台北:遠流出版。
Pazzote, Angelo
2012 《偽直男:男同志權方為生活指南》(潘樂辰譯),新北:知音人文化。
Spargo, Tamsin
2002 《傅科與酷兒理論》(林文源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Westermarck, Edvard A.
2009 《人類婚姻史(第三卷)》(李毅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Wright, Les
2001 The Bear Book II: Further Readings 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 Gay Subculture. Philadelphia: Haworth Press.
二、期刊發表論文:
王振忠
2000 〈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卷第1期:167-169。
林冠廷
2014 〈Mob-ility and Visibility:男同志APP交友策略初探〉,論文發表於第五屆科技與社會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台北: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林純德
2009 〈成為一隻「熊」:台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台灣社會研究》,76期:57-117。
島嶼邊緣雜誌社
1993 《酷兒 QUEER》,10期。
馮玉兒
2011 〈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3期:143-154。
甯應斌
〈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期:23-25。
趙彥寧,
〈老T搬家:全球化狀熊下的酷兒文化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57期:41-85。
〈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 搬家續探〉,《文化研究》,6期:153-194。
〈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台灣社會研究》,80期:3-56。
賴鈺菁
2008 〈『葉隠』における武士の衆道と忠義―「命を捨てる」ことを中心に―〉,《言葉と文化》,第九期:149-150。
顏伶如
2004 〈愛漂亮的「都會美形男」Metrosexual:擁有類似男同志審美觀點的非男同性戀者〉,《新聞大舞台》,45期:74-76。
三、學術論文:
王家豪
2002 《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宜倩
2001 《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佳原
1997 《城市荒模中的綠洲台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紹文
2004 《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元
1998 《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芳如
2000 《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梅
1991 《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慈穎
2007 《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筱葳
2008 《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宜正
2002 《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全裕
2011 《邁向「熟男」之路--中年男同志在老化歷程中的伴侶與家人關係》,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智閔
2009 《曖昧的姦情:清代乾隆時期男同性性犯罪問題探討》,國立清華新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軒昂
2008 《身世流離:孽子、荒人與孤魂的生命敘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敏
2005 《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峰
2002 《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永承
2011 《台灣男同志身體經營消費行為之探索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碩士論文。
陳柏程
2008 《網際網路中的男同志情慾體現:同志交友網頁之使用與其認同型塑》,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薇帆
2006 《探討男同志次文化族群在不同認同階段的消費型態-以動機需求觀點》,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麒文
2012 《丈夫出櫃:異性戀妻子的婚姻經驗與因應策略》,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欣怡
2010 《網路空間作為男同性戀者賦權可能的探討》,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待傳
2004 《時間.空間.台北城——從《台北人》與《孽子》看白先勇小說裡身分認同與時空的關性》,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萍
2000 《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曾美玲
2011 《無男丁家庭祭祀傳承、生活規劃與生命意義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馮玉兒
2010 《彩虹世界─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國寶
1997 《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瑪達拉達努巴克
2004 《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裴學儒
2000 《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 ~ 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哲
2006 《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勝倉
2011 《從《孽子》到《男婚男嫁》—台灣同男小說的認同系譜與路徑》,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鄭黛琳
2011 《台灣社會中的男子氣概認知》,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鍾國誠
2005 《已婚男同志認同歷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簡安得
2005 《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惟婷
2011 《台灣漢人信仰中用香與香火觀之解析》,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1)17基督教大學聯合聲明:尊重同志但反對同性婚(2013年11月30日)。東森新聞雲。2013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30/302525.htm#ixzz2oecOFYV9
(2)同志婚姻無社會共識?個人意見:吳育昇X女人有問嗎?(2012年10月31日)。東森新聞雲。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31/121667.htm#ixzz2jBXEwhRH
(3)討契兄(無日期)。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6753&source=9&level1=6&level2=25&level3=0&curpage=0&sample=0&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cattype=1
(4)衝破箝制性言論的惡法:一場不停止的戰役(晶晶書庫男體寫真事件聯合聲明書)〉(無日期)。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gsrat.net/events/events_content.php?et_id=35
(5)Davy. Best states for tops, bottoms, versatiles. (2011, Aug 22). Straightacting.com. 2013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straightacting.com/phpbb3/viewtopic.php?p=222697#p222697
(6)hotboy2010,[心情] 1號弟矛盾的心理(2011年6月8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8月2日,取自http://www.ptt.cc/man/gay/DDAF/DB1E/D939/M.1311021373.A.DB0.html;[請益] 想請1號弟或0號哥解惑...〉(2013年4月5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8月2日,取自:http://www.ptt.cc/bbs/gay/M.1360076135.A.91E.html
(7)Trevor. Manhunt Publishes Top/Bottom/Vers Data. (2009, Jun 5).Trevorade. 2013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trevorhoppe.com/blog/archives/2009/06/manhunt_publish.html
(8)windyblue,Re: [心情] 1號弟矛盾的心理(2011年7月10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8月2日,取自:http://www.ptt.cc/man/gay/DDAF/DB1E/D939/M.1311021373.A.39E.html
(9)汪惠迪,契弟(無日期)。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xp14.htm
(10)伴侶盟理事長許秀雯,公聽會發言稿(2013年11月22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3年11月28日,取自: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3/11/22/20131119%E5%8F%B0%E7%81%A3%E4%BA%BA%E6%AC%8A%E4%B9%8B%E8%B7%AF%E8%88%87%E5%90%8C%EF%BC%88%E8%B7%A8%EF%BC%89%E6%80%A7%E5%A9%9A%E5%A7%BB%E5%85%A5%E6%B3%95%E5%85%AC%E8%81%BD%E6%9C%83%E8%A8%B1%E7%A7%80
(11) 張嘉男、劉頤堃,農安街轟趴蒐証 同志喻為南京大屠殺(2004年12月1日)。TVBS。2013年12月15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465919
(12)violetstar,[心情] 真是奇妙的圈內╮(-_-)╭(2013年5月13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ptt.cc/bbs/gay/M.1368408087.A.329.html
(13)George Mazzei.“Who`s Who in the Zoo?” The Advocate(1979), pp.42-43 as sited in“Bear (gay cultur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ar_%28gay_culture%29#cite_note-Mazzei-1,摘錄自2013年9月29日。
(14)草戈,一群站立著的女人(2007年4月11日)。紅袖添香。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4-11/2073936_2.shtml
(15)ALLEN,都是鐵槌惹的禍(2012年12月)。《成蹊同置藝術雜誌》20期。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qp.org.tw/%E9%83%BD%E6%98%AF%E9%90%B5%E9%8E%9A%E6%83%B9%E7%9A%84%E7%A6%8D-2/
(16)崧琳,闖鍊情愛的疆境(2013年1月)。《成蹊同置藝術雜誌》22期。2013年11月30日,取自:http://qp.org.tw/%E9%97%96%E9%8D%8A%E6%83%85%E6%84%9B%E7%9A%84%E7%96%86%E5%A2%83003/
(17)Nikiliu,交友APP百樣咖(5/6版) Gay APP look around(2012年5月1日)。
去去閣樓的G點不良村。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blog.yam.com/nikiliu/article/49436137
(18)尊重同志 反對同運(無日期)。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2013年9月25日,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page_id=34
(19)6.5萬人 上街挺同志合法婚(2012年10月28日)。蘋果日報。2013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28/34603763/
五、其他
(1)錄影帶
周華山
2001 《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台北:亞洲影帶。
(2)文章
陳韋辰
2013 《多元成家:民族學的觀點》,2013年。未刊稿。
(3)影片
陳志宏發言
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BeJUxMB9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925900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9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季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力宏勳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力宏勳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Jan-2015 11:25:43 (UTC+8)-
dc.date.available 5-Jan-2015 11:25: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Jan-2015 11:25: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259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259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男同志的術語有其特殊性,它們到底是在哪些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下產生的呢?這套體系如何運用呢?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術語如何轉變呢?同時,受到西方與日本男同志文化的影響。加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男同志非常容易接收國外男同志的資訊,尤其是台灣的流行文化,長期跟隨日本的發展,在過程當中也把大量詞語與概念介紹進來,有時反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一種重要象徵。因此,最初這些術語怎麼被引進、怎麼被翻譯而又怎麼被使用的?在這些詞語變化與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絲剝繭發現台灣男同志的特殊性。從男同志的術語當中,諸如1號、0號、葛格、底迪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不同術語之間所形成的位階體系。
至於熊、猴、迷你馬或狼這些用動物來表現男同志的形象,我們必須重新檢視男同志追求什麼樣的外表與特質,當特定氣質被賦予特定的象徵後,一名擁有該特質的男同志,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地位的高低?
因此,當混用的現象如1號弟、0號哥、熊哥、迷你馬底迪等合成的術語出現時,是否可以觀察到性/別分工跟社會體系的互動關係,到底同志欣賞什麼樣的形象與特質?抗拒的又是什麼?男同志認識彼此的時候,彼此的地位關係會是交往的阻礙嗎?
對男同志來說,許多習以為常的概念,並非憑空發明,即便不少術語與概念源自西方的男同志,但在翻譯與使用的過程中,一直在跟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互動,本研究希望能讓研究的焦點,放在男同志跟台灣脈絡的互動關係。不同於大部分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研究,傾向把同志當作個案,並以「男同志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結構」的方式來分析,筆者著重男同志如何跟社會結構進行認識與互動,從中看見台灣的男同志文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台灣男同志的浮現 3
三、名詞釋義 14
四、文獻回顧 15
五、問題意識 23
六、研究方法 25

第一章 外表標籤與身體展演 29
第一節 男同志術語:發明、翻譯、內化 29
第二節 熊族與猴族:群體的互動與邊界的形成 44
第三節 身體標籤:術語運作與身體的權力結構 57

第二章 自身的「性」與社會的「別」 68
第一節 體位的上下階級:1號與0號 68
第二節 主從的互動關係:葛格與底敵 80
第三節 雜揉的性別概念:「1」、「0」、「哥」、「弟」 90

第三章 男同志與台灣社會結構的互動 100
第一節 父權:文化建構下的身體與性別 100
第二節 理想關係:「1+0」與「哥+弟」 107
第三節 男子氣概:男/娘的比較與價值觀 113
第四節 家庭的建構:男同志「家人」的角色 122

結論 133
參考文獻 140
附錄 150

表目錄
表1-1 以「斷袖」為標題之非社會新聞 8
表2-1 以「玻璃」代稱「男同志」之新聞標題整理表 32
表2-2 現代男同志常見術語表 37
表2-3 泛熊族術語與外型標準對照表 48
zh_TW
dc.format.extent 150920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9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建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男同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男同志次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分工zh_TW
dc.title (題名) 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agery of Gay—A Local View from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片岡巖
1983 《台灣風俗志》,東京:青史社。
白先勇
1992 《孽子》,台北:允晨文化。
2000 《寂寞的17歲》台北:允晨文化。
2002 《台北人》,台北:爾雅。
矛鋒
1996 《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文化。
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編)
1994 《同性戀聯邦》,台北: 號角。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編)
2010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台北:基本書坊。
何春蕤(編)
1997 《性/別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元尊文化。
2004 《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6 《動物戀網頁事件簿》,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周華山
2003 《子宮文化 : 摩梭不是母系 而是家屋社會》,香港 : 香港同志研究社。
畢恆達、洪文龍
2006 《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
陳雅湞
2004 《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
張意
2005 《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莊慧秋
1992 《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淑靈、游美惠(編)
2007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彭兆榮
2007 《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
甯應斌
2007 《性無須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彭懷真
1983 《同性戀、自殺、精神病》,台北:橄欖基金會。
1987 《同性戀者的愛與性》,台北:洞察。
戴寶村
2012 《小的台灣史》,台北:玉山社。
趙彥寧
2001 《戴著草帽去旅行》,台北:巨流圖書。
賴正哲
2005 《去公司上班 : 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
Barley, Nigel Barley
2001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出版。
2002 《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出版。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Engels, Friedrich
1989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谷風出版社譯),台北:谷風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
2002 《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ennep, Arnold 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London: Routledge.
Gilmore, David D.
2005 《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何雯琪譯),台北:書林出版。
Howard, Michael C.
1997 《文化人類學》(李茂興、藍美華譯),台北:弘智文化。
Kinsey, Alfred C., Pomeroy, Wardell P. & Martin, Clyde E.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ead, Margaret
1990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等譯),台北:遠流出版。
Pazzote, Angelo
2012 《偽直男:男同志權方為生活指南》(潘樂辰譯),新北:知音人文化。
Spargo, Tamsin
2002 《傅科與酷兒理論》(林文源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Westermarck, Edvard A.
2009 《人類婚姻史(第三卷)》(李毅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Wright, Les
2001 The Bear Book II: Further Readings 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 Gay Subculture. Philadelphia: Haworth Press.
二、期刊發表論文:
王振忠
2000 〈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卷第1期:167-169。
林冠廷
2014 〈Mob-ility and Visibility:男同志APP交友策略初探〉,論文發表於第五屆科技與社會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台北: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林純德
2009 〈成為一隻「熊」:台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台灣社會研究》,76期:57-117。
島嶼邊緣雜誌社
1993 《酷兒 QUEER》,10期。
馮玉兒
2011 〈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3期:143-154。
甯應斌
〈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期:23-25。
趙彥寧,
〈老T搬家:全球化狀熊下的酷兒文化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57期:41-85。
〈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 搬家續探〉,《文化研究》,6期:153-194。
〈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台灣社會研究》,80期:3-56。
賴鈺菁
2008 〈『葉隠』における武士の衆道と忠義―「命を捨てる」ことを中心に―〉,《言葉と文化》,第九期:149-150。
顏伶如
2004 〈愛漂亮的「都會美形男」Metrosexual:擁有類似男同志審美觀點的非男同性戀者〉,《新聞大舞台》,45期:74-76。
三、學術論文:
王家豪
2002 《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宜倩
2001 《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佳原
1997 《城市荒模中的綠洲台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紹文
2004 《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元
1998 《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芳如
2000 《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梅
1991 《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慈穎
2007 《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筱葳
2008 《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宜正
2002 《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全裕
2011 《邁向「熟男」之路--中年男同志在老化歷程中的伴侶與家人關係》,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智閔
2009 《曖昧的姦情:清代乾隆時期男同性性犯罪問題探討》,國立清華新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軒昂
2008 《身世流離:孽子、荒人與孤魂的生命敘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敏
2005 《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峰
2002 《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永承
2011 《台灣男同志身體經營消費行為之探索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碩士論文。
陳柏程
2008 《網際網路中的男同志情慾體現:同志交友網頁之使用與其認同型塑》,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薇帆
2006 《探討男同志次文化族群在不同認同階段的消費型態-以動機需求觀點》,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麒文
2012 《丈夫出櫃:異性戀妻子的婚姻經驗與因應策略》,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欣怡
2010 《網路空間作為男同性戀者賦權可能的探討》,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待傳
2004 《時間.空間.台北城——從《台北人》與《孽子》看白先勇小說裡身分認同與時空的關性》,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萍
2000 《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曾美玲
2011 《無男丁家庭祭祀傳承、生活規劃與生命意義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馮玉兒
2010 《彩虹世界─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國寶
1997 《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瑪達拉達努巴克
2004 《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裴學儒
2000 《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 ~ 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哲
2006 《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勝倉
2011 《從《孽子》到《男婚男嫁》—台灣同男小說的認同系譜與路徑》,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鄭黛琳
2011 《台灣社會中的男子氣概認知》,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鍾國誠
2005 《已婚男同志認同歷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簡安得
2005 《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惟婷
2011 《台灣漢人信仰中用香與香火觀之解析》,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1)17基督教大學聯合聲明:尊重同志但反對同性婚(2013年11月30日)。東森新聞雲。2013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30/302525.htm#ixzz2oecOFYV9
(2)同志婚姻無社會共識?個人意見:吳育昇X女人有問嗎?(2012年10月31日)。東森新聞雲。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31/121667.htm#ixzz2jBXEwhRH
(3)討契兄(無日期)。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6753&source=9&level1=6&level2=25&level3=0&curpage=0&sample=0&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cattype=1
(4)衝破箝制性言論的惡法:一場不停止的戰役(晶晶書庫男體寫真事件聯合聲明書)〉(無日期)。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gsrat.net/events/events_content.php?et_id=35
(5)Davy. Best states for tops, bottoms, versatiles. (2011, Aug 22). Straightacting.com. 2013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straightacting.com/phpbb3/viewtopic.php?p=222697#p222697
(6)hotboy2010,[心情] 1號弟矛盾的心理(2011年6月8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8月2日,取自http://www.ptt.cc/man/gay/DDAF/DB1E/D939/M.1311021373.A.DB0.html;[請益] 想請1號弟或0號哥解惑...〉(2013年4月5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8月2日,取自:http://www.ptt.cc/bbs/gay/M.1360076135.A.91E.html
(7)Trevor. Manhunt Publishes Top/Bottom/Vers Data. (2009, Jun 5).Trevorade. 2013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trevorhoppe.com/blog/archives/2009/06/manhunt_publish.html
(8)windyblue,Re: [心情] 1號弟矛盾的心理(2011年7月10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8月2日,取自:http://www.ptt.cc/man/gay/DDAF/DB1E/D939/M.1311021373.A.39E.html
(9)汪惠迪,契弟(無日期)。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xp14.htm
(10)伴侶盟理事長許秀雯,公聽會發言稿(2013年11月22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3年11月28日,取自: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3/11/22/20131119%E5%8F%B0%E7%81%A3%E4%BA%BA%E6%AC%8A%E4%B9%8B%E8%B7%AF%E8%88%87%E5%90%8C%EF%BC%88%E8%B7%A8%EF%BC%89%E6%80%A7%E5%A9%9A%E5%A7%BB%E5%85%A5%E6%B3%95%E5%85%AC%E8%81%BD%E6%9C%83%E8%A8%B1%E7%A7%80
(11) 張嘉男、劉頤堃,農安街轟趴蒐証 同志喻為南京大屠殺(2004年12月1日)。TVBS。2013年12月15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465919
(12)violetstar,[心情] 真是奇妙的圈內╮(-_-)╭(2013年5月13日)。批踢踢實業坊。2013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ptt.cc/bbs/gay/M.1368408087.A.329.html
(13)George Mazzei.“Who`s Who in the Zoo?” The Advocate(1979), pp.42-43 as sited in“Bear (gay cultur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ar_%28gay_culture%29#cite_note-Mazzei-1,摘錄自2013年9月29日。
(14)草戈,一群站立著的女人(2007年4月11日)。紅袖添香。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4-11/2073936_2.shtml
(15)ALLEN,都是鐵槌惹的禍(2012年12月)。《成蹊同置藝術雜誌》20期。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qp.org.tw/%E9%83%BD%E6%98%AF%E9%90%B5%E9%8E%9A%E6%83%B9%E7%9A%84%E7%A6%8D-2/
(16)崧琳,闖鍊情愛的疆境(2013年1月)。《成蹊同置藝術雜誌》22期。2013年11月30日,取自:http://qp.org.tw/%E9%97%96%E9%8D%8A%E6%83%85%E6%84%9B%E7%9A%84%E7%96%86%E5%A2%83003/
(17)Nikiliu,交友APP百樣咖(5/6版) Gay APP look around(2012年5月1日)。
去去閣樓的G點不良村。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blog.yam.com/nikiliu/article/49436137
(18)尊重同志 反對同運(無日期)。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2013年9月25日,取自:https://taiwanfamily.com/?page_id=34
(19)6.5萬人 上街挺同志合法婚(2012年10月28日)。蘋果日報。2013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28/34603763/
五、其他
(1)錄影帶
周華山
2001 《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台北:亞洲影帶。
(2)文章
陳韋辰
2013 《多元成家:民族學的觀點》,2013年。未刊稿。
(3)影片
陳志宏發言
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BeJUxMB9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