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
A Study on Zhu Xi`s Yi Learning: Fusion of Honoring the Classics and Esteeming Li
作者 周欣婷
貢獻者 林麗真
周欣婷
關鍵詞 朱熹
易學
理學
儒道交涉
經典詮釋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3-Feb-2015 10:21:45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朱熹《易》學與理學的交涉」為探究視角,著重去考察朱熹《易》學中「尊經」與「崇理」的表現,探究朱熹欲回歸經典本義的尊經態度,與他以窮理為旨趣、義理建構為核心關懷的崇理思維,如何在其《易》學中產生交融,試圖由此具體而微地見出朱熹理學與經學間的關聯,並更深入地了解朱熹《易》學的特色及其在《易》學史上的定位。
論文中一方面對朱熹的義理《易》學與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交涉進行全面的探究,主要包括取義說與其理本論思維的關聯,以及朱熹透過對《易》之太極與陰陽的論述,在理氣的離合、動靜、強弱、孰為主宰等問題上所展現的主張,從中也更深入去評定朱熹《易》學所形塑的本體論思想之精神特色;筆者亦循著天人一貫脈絡,進而去考察其《易》學對於性與情的強弱、心與性孰為主宰、未發與已發間的深微變化等心性論課題有何影響?對於朱熹理學中的工夫論之方法和精神又有何啟發?
另一方面,文中亦探究了「朱熹的象數《易》學與理本論思維的交涉」,分析朱熹基於理本論思想的立場,在採用取象說的方法上,與一般象數《易》學派的學者有何不同?而他兼採取象說的做法是否亦回過頭來對其理學思想的精神產生變化。此外,筆者亦詳細闡述朱熹如何透過對《易》圖中象數規律的探索與闡發,建構出理學的道體之內涵,由此彰明他以《易》圖為主要特色的象數《易》學,在其理學本體論的思想形塑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並梳理朱熹由後天《易》學中的蓍數變化所考察出的陰陽之理,及其〈卦變圖〉對陰陽變化規律的掘發,從中乃清楚地揭示出朱熹整體的象數《易》學研究,從先天到後天、由《易》圖到蓍數,均與理學「窮理」的核心關懷緊密相連。
此外,筆者並由朱熹的《易》圖之學去探究相關的「儒道交涉問題」,觀察一向重視儒、道思想之辨的朱熹,在面對所看重的《易》圖被質疑為道教之學時,於其中所呈現出的錯綜曲折的思路轉折;從他既對《易》圖傳授的道教淵源能開闊涵容、又對《易》圖之學論道體與性命之源等大關鍵處的思想內涵要求必須精準嚴實、不流於異端之學的表現中,凸顯出朱熹「宏闊」與「嚴謹」兼具的學術態度,與不同於考據的獨特視野。
最後,文中也探究了「朱熹《易》學的經典詮釋」,考察他在讓《易》學如此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理學的建構當中,所運用的詮釋方法與訂定的詮釋規範;並針對朱熹在其《易》詮釋上所須面對的「占筮的宗教意味」與「理學的義理關懷」間的落差問題進行探討,考察他在占筮《易》與義理《易》兩種詮釋方向的拉扯和齟齬中,如何進行融合?檢視他是否真將《易》與理學間的差異融釋無間?而其《易》詮釋在呈現經典的「客觀性」與思想的「創造性」上,又以何者為勝?
筆者透過對上述面向多元且系統性之探討,力求將朱熹《易》學與理學交涉的精采表現與豐富內涵,更深刻而全面性地揭示出來,從中便可見朱熹《易》學對於理學建構的參與,乃是深入且全方位的;而朱熹理學的思想內涵與學術性格,亦對於其《易》學的特色和面貌,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參考文獻 壹、中國古籍(依四部及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一) 《易》類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11冊。
﹝宋﹞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20冊。
﹝元﹞丁易東:《周易象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1冊。
﹝元﹞吳澄:《易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2冊。
﹝元﹞吳澄:《易纂言外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2冊。
﹝明﹞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九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黃宗炎:《周易象辭》,附《圖書辯惑》,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6冊。
﹝清﹞胡渭:《易圖明辨》,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劉大鈞整理,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冊。
(二)其他經部古籍
﹝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釋文:《禮記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詩集傳》,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二、史部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三~第六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註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三、子部
﹝元﹞丁易東:《大衍索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06冊。
﹝清﹞陳澧:《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四、集部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邵雍:《邵雍集》,郭彧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張栻:《南軒先生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曹端:《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貳、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和出版年代排列)

一、專書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健:《在現實真實與價值真實之間 : 朱熹思想研究》,廣州:廣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王惠雯:《朱熹「心與理一」思想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孔令宏:《朱熹哲學新論》,收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續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頁718-788,2005年。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年。
尹錫珉:《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史少博:《朱熹易學和理學關係探賾》,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朱榮貴:《全體大用之學 : 朱子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收於《牟宗三先生全集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申:《周易與易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
:《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易之河說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
李申、郭彧編纂:《周易圖說總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呂紹綱易學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硏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錫同:《邵雍易學與新儒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略余:《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 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吳偉明:《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彥霖:《以符號思維探討易象及其意義》,臺北:全華出版社,2006年。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易傳的符號解釋學:儒道互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冊,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林安梧:《儒學的轉折:朱子晚年定論說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唐明邦:《周易通雅:唐明邦易學論文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高懷民,1997年。
高全喜:《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孫劍秋:《易學新論》,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增訂本),收入《陳來學術論著集》,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子門人》,廣州:廣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熹》,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陳逢源:《「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 : 政大出版社,2013年。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睿宏:《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陳代湘:《現代新儒學與朱子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仁仁:《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張其成:《易圖探秘》,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易學與中醫》,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象數易學》,臺北:志遠書局,2003年。
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郭齊:《朱子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郭美華:《與朱熹、王陽明對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朱熹易學析論》,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欽偉剛:《朱熹與《參同契》文本》,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彭永捷:《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鄭曉江:《閩學與江西之學:朱熹與三陸子的學術交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宋明理學心性論》(修訂版),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朱熹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程、朱熹對中國儒學的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與朱陸異同》,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鄧立光:《周易象數義理發微》,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樂愛國:《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湖南:岳麓書社, 201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蕭漢明:《易苑漫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周易本義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
:《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1年。
蘭甲雲:《周易古禮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卜道成(Joseph Percy Bruce)著、謝曉東譯:《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 田浩(Hoyt C. Tillman):《旁觀朱子學:略論宋代與現代的經濟、教育、文化、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功利主義儒家 : 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伊佩霞(Ebrey, Patricia Buckley):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夏鎮平譯:《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加)秦家懿(Julia Ching):《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韓)劉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的歷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二、論文集
王博主編:《中國哲學與易學:朱伯崑先生八十壽慶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六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二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朱杰人、嚴文儒主編:《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杰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江日新主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震、(日)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光主編:《當代儒學的發展方向──當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年。
李威侃編:《國際易學大會臺北年會大會論文集‧第23屆》,國際易學大會主辦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承辦,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出版,中華易學雜誌發行,2011年。
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書房出版社,2007年。
李明輝主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金澤、趙廣明主編:《宗教與哲學》,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胡軍、孫尚揚主編:《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孫劍秋、劉大鈞等著:《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敎學典範》,第六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來、朱杰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伯适編:《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成立30週年誌慶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等主辦,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出版 : 中華易學雜誌發行,2009年。
張立文主編:《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梁紹輝主編:《濂溪學研究》,第二輯,首屆周敦頤國際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楊儒賓、(日)馬淵昌也、(挪威)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楊曉塘主編、洛陽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編:《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蔡方鹿、舒大剛、郭齊主編:《新視野 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下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五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大鈞主編:《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主編:《大易集述:第三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鄭吉雄、張寶三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美)田浩(Hoyt C. Tillman)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為祥:〈從經典選擇到不同思路之辯——簡論朱子理氣觀的形成〉,《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丁四新:〈從出土竹書綜論《周易》諸問題〉,《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
王風:〈試談王弼易學的特點及其對朱熹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3期。
:〈朱熹新道統說之形成及與易學之關係〉,《哲學研究》,2004年第11期。
:〈從《朱子語類》看《周易本義》成稿過程〉,《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
王新春:〈朱熹的《周易》觀〉,《哲學研究》,2011年第10期。
王曉敏:〈《易》之「象」與《詩》之「比興」〉,《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王廣:〈「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朱熹治《易》理路芻議〉,《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王蕾:〈曹端對朱子「太極」之闡發及其詮釋學意義〉,《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王曉毅:〈從象數到本體──漢魏之際思維方式的演變〉,《哲學與文化》, 第22卷第7期,1995年7月。
:〈王弼「易」學概述〉,《中國文化月刊》,第179期,1994年9月。
王永寬:〈論河圖洛書的哲學思維〉,《歷史月刊》,第 243期,2008年4月。
方旭東:〈朱子太極思想發微〉,《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事物間的差異究竟意味什麼?——試論朱子對「各一其性」的解釋〉,《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1期。
田智忠:〈也論朱子對《周易參同契》的整理〉,《周易研究》,2012年第1期。
:〈簡論朱子《陰符經考異》的儒學特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田永勝:〈論王弼易學對兩漢象數易學的繼承〉,《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
史少博:〈朱熹「太極」觀對前人的超越〉,《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
史善剛:〈北宋「五子」與河洛易學〉,《輔仁學誌》( 人文藝術之部),第33期,2006年6月。
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4期。
朱伯崑:〈從太極圖看易學思維的特徵 〉,《中華易學》,第16卷第11期,1996年1月。
成中英:〈論重新詮釋、理解與評價朱子——朱熹與中西哲學比較〉,《文史知識》,2006年第6期。
江乾益:〈宋儒項安世《周易玩辭》之著作及其與程、朱《易》學異同之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2年6月。
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中國語文》 ,第90卷第1期,2002年1月。
李明輝:〈「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現代哲學》,2005年第2期。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李秋麗:〈論《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象數和義理關係芻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朱熹對邵雍先天象數學的繼承和發展〉,《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
李承貴:〈朱子學研究的新境際──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朱子思想研究述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
李清良:〈修養工夫與經典闡釋——朱熹闡釋思想研究之一〉,《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李育富:〈朱熹易學思想與詩歌關係考論〉,《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李新:〈論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的陰陽觀〉,《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2期。
李士金:〈朱子論「無極」、「太極」的理論意義〉,《求索》,2004年第4期。
李宗焜:〈數字卦與陰陽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卷第2期,2006年6月。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吳展良:〈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漢學研究》 ,第31卷第4期,2013年12月。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 〉,《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
吳寧:〈《易》本卜筮之書:朱子論《易》的形成〉,《衡水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年3月。
:〈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 〉,《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
宋錫同:〈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辨析〉,《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汪顯超:〈〈河圖〉五行數與《周易》四象數之間的關係〉,《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
邢文:〈數字卦與《周易》形成的若干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07年12月。
何澤恆:〈論上博楚竹書《周易》的易學符號與卦序──濮著《楚竹書〈周易〉研究》讀後〉,《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
:〈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臺大中文學報》 ,第12卷,2000年5月。
林忠軍:〈論象數易學演變、特徵及其意義〉,《學術月刊》,1997年第7期。
林啟屏:〈出土文獻與中國思想研究的相關課題〉,《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3期,2007年3月。
林文彬:〈《周易》艮卦義理衍析〉,《興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2年6月。
:〈朱子《易學啟蒙》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
林世榮:〈朱熹《周易本義》夬〈大象〉「居德則忌」研究〉,《鵝湖》,第38卷第2期,2012年8月。
:〈程、朱「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說研究 〉,《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12月。
林素芬:〈再論邵雍的師承及其相關問題 〉,《漢學研究集刊‧雲林科技大學》,第7期,2008年12月。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1期,2006年3月。
金祐瑩:〈朱子易學之哲學的分析——通過《易學啟蒙》理解「理」的「窮極」義〉,《周易研究》,2011年第2期。
金春峰:〈《周易》注釋方法及一些卦爻辭的討論〉,《人文與社會學報》, 第2卷第3期,2008年12月。
周志川:〈朱子太極觀對後世的影響──以清初理學家為中心〉,《通識研究集刊》,第3期,2003年6月。
周之翔:〈朱子「以身解經」原則的內涵及其解釋學意義〉,《原道》,2012年第2期。
周欣婷:〈朱子《易》學的動靜觀:從經學與理學的交涉談起〉,《清華中文學報》,10期,2013年12月。
:〈王弼《易》注的政治觀探析──以「時」與「位」為研究焦點〉,《淡江中文學報》,27期,2012年12月。
:〈論《易傳》詮釋卦爻辭之方法、效用及形式〉,《興大中文學報》,28期,2010年12月。
洪漢鼎:〈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
姜龍翔:〈朱子《五經》閱讀次序及其義理定位 〉,《東吳中文學報》,第26卷,2013年11月。
柯玫妃:〈朱熹經典詮釋之理解循環析論〉 ,《問學》,第11期,2007年6月。
高懷民:〈從易學史的發展看邵雍的易學成就〉,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
:〈朱熹「易為卜筮之書」述評並論其對近世易學研究的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1期(上),1995年10月。
高志成:〈朱子《易》學之〈大象傳〉注析論〉,《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
高齡芬:〈論王弼《周易注》〉,《鵝湖學誌》 ,第38期,2007年6月。
唐琳:〈朱熹易學太極觀的哲學內涵〉,《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
唐明邦:〈象數思維管窺〉,《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
康中乾:〈論《易》的「象」思維認識〉,《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期。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辯〉,《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徐儒宗:〈從「周易本義」的原本論今易、古易的得失 〉,《孔孟月刊》,第40卷第3期,2001年11月。
馬行誼:〈王弼《周易注》的詮釋策略與思想內涵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
陳佳銘:〈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卷,2013年3月。
:〈從朱子對《太極圖說》及《通書》的詮釋論其「理」的活動性〉,《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第18期,2011年12月。
:〈論朱子的神體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2期,總16期,2010年12月。
陳坤祥:〈朱子「周易本義」注「卦位未詳」探論 〉,《孔學與人生》,第29期,2004年8月。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
:〈漢代道家易學鈎沉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2年11月。
陳振崑:〈朱子所論「理」的融貫性與殊別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3卷第3期,2013年9月。
張曉芬:〈尋求德性與理性的道德實踐──試論朱熹「易學」中的修養工夫於當今易學思想的啟發〉,《孔孟學報》 ,第91期,2013年9月。
張宏華:〈朱熹先天易學思想探析〉,《晉陽學刊》,2012年第1期。
張祥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易》象數及西方有關學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
張于忻:〈從美學範疇論《周易》的「立象盡意」〉,《北市大語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張成秋:〈《易經》與群經的會通〉,《語文學報》,第8期,2001年12月。
張善文:〈論王弼《易》學的「得意忘象」說〉,《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4期。
郭齊:〈關於朱子學深入發展的幾點思考〉,《儒藏論壇》,2012年第00期。
郭振香:〈論朱熹對艮卦的闡釋〉,《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
郭芳如:〈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 ,《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5期,2012年5月。
許華峰:〈兩種《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殘本對朱子學研究的價值〉,《國文學報》,第49期,2011年6月。
許家星:〈求本義、發原意、砭學弊——朱子四書學詮釋旨趣探幽〉,《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尉利工:〈朱子《易》學詮釋思想的形成與特點〉,《哲學動態》,2011年第10期。
梁韋弦 :〈孔子、王弼、程頤在易學史上的貢獻〉,《孔孟月刊》,第45卷第5、6期,2007年2月。
曾春海:〈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氣論與馮友蘭新理學之對比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 〉,《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2期,2009年12月。
:〈書評: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第六章〈朱熹的易學〉〉,《哲學與文化》 ,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
:〈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
湯一介:〈釋「易,所以會天道人道者也」〉,《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關於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
黃忠天:〈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嘉大中文學報》 ,第1期,2009年3月。
:〈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文與哲》,第3期,2003年12月。
:〈漫談歷代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影響 〉,《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1期,2000年9月。
黃俊傑:〈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期,1999年12月。
黃黎星:〈朱熹論《周易》「乾道變化」之精義〉,《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
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第29卷第3期,2003年9月。
喬清舉:〈論朱子的理氣動靜問題〉,《哲學動態》,2012年第7期。
楊儒賓:〈悟與理學的動靜難題〉,《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
:〈主敬與主靜〉,《臺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年6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49期,2012年12月。
:〈從朝鮮儒學「主理派」之思想看朱子理氣論之涵義〉,《鵝湖學誌》,第46期,2011年6月。
:〈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1)〉、〈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2)〉,《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2期。
楊燕:〈朱熹視閾中的《周易》「本義」〉,《東南學術》,2008年第6期。
楊立華:〈體用與陰陽:朱子《太極圖說解》的本體論建構〉,《哲學研究》,2012年第10期。
楊雅妃:〈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試探〉,《問學》,第5期,2003年3月。
:〈朱熹易學思想的飛躍──「先天學」與「太極學」的珠聯璧合〉,《彰中學報》 ,第23期,2002年4月。
溫海明:〈先天學之自得,後天學之無奈——朱熹易學中的先天後天問題〉,《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
:〈朱子早年易學本體思想之形成過程〉,《東南學術》,2001年第1期。
:〈朱熹河圖洛書說的演變〉,《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
詹石窗、楊燕:〈朱熹與《周易》先天學關係考論〉,《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雷喜斌:〈朱熹對先天象數易圖之採借與改造淺論〉,《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趙中國:〈邵雍先天學的兩個層面:象數學與本體論——兼論朱熹對邵雍先天學的誤讀〉,《周易研究》,2009年第1期。
趙中偉:〈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周易》之「易」的本體詮釋轉化與發展 〉,《輔仁國文學報》,第26期,2008年4月。
趙青青:〈從《周易本義》看朱子之易學觀〉,《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第4期。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期,2006年9月。
蔡方鹿:〈朱熹經典詮釋學之我見〉,《文史哲》,2003年第2期。
:〈朱熹對宋代易學的發展——兼論朱熹、程頤易學思想之異同〉,《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朱熹以圖解《易》的思想〉,《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蔡振豐:〈黎文敔《周易究原》與其儒學解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第2期,2013年3月。
劉大鈞:〈帛書《易傳》中的象數易學思想〉,《哲學研究》,2001年第11期。
劉又銘:〈「易經」卦爻辭疑義釋例──義理派詮釋的一個新嘗試〉,《中華學苑》,第52期,1999年2月。
劉榮賢:〈從理一分殊到心統性情──伊川與朱子經學及理學思想結構之不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2011年6月。
劉秀蘭:〈眾星拱月的《程傳》──論《程傳》問世的效應與朱子《易》學以何獨霸及對明清數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第20期,2014年7月。
鄧立光:〈從帛書《易傳》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數〉,《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
鄧秀梅:〈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當代儒學研究》 ,第15期,2013年12月。
賴錫三:〈陳搏的內丹學與象數學──「後天象數」與「先天超象數」的統合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2年9月。
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
賴賢宗:〈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心之性情說對此的批評 〉,《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1年1月。
蕭漢明:〈河圖.易數.思維形式〉,《中華易學》 ,第17卷第4期,1996年6月。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6月。
鍾展揚:〈王弼易象觀〉,《聯大學報》 ,第6卷第2期,2009年12月。
戴璉璋:〈孔門對《周易》的解讀〉,《當代儒學研究》,第11期,2011年12月。
:〈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
戴瑞坤:〈朱子學對中、日、韓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
顏銘俊:〈唐、牟二先生對朱子理氣心性說之詮釋的考察 〉,《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
羅雅純:〈論朱熹詮孟之意涵 〉,《淡江中文學報》,第20期,2009年6月。
(日)池田知久:〈《周易》研究的課題與方法〉,《儒教文化研究》 ,第8期,2007年8月。
(日)吾妻重二:〈太極圖の形成〉,《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6集,1994年。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譯:〈四書學之成立──朱子的經書學構造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1期,2013年3月。
(韓)朱光鎬:〈朱熹哲學中「太極」概念的幾種涵義〉,《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3期。
(韓)姜真碩:〈朱熹論太極之體用〉,《儒教文化研究》,第4期,2004年2月。

四、學位論文
(一)臺灣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1年。
李美惠:《朱熹道統論之研究──以四書學為核心而展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柯玫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研究──以詮釋傳意方法分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高志成:《王夫之、李光地對朱子《易》學的繼承、批判與發展》,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高荻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郭芳如:《從鬼神觀論朱熹哲學及其宗教向度》,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陳威瑨:《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臺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明彪:《牟宗三的漢代易學觀述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喬家駿:《孟喜、焦延壽、京房及其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楊雅妃:《朱熹醫、易會通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謝綉治:《魏晉象數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韓)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二)大陸
王婭維:《王弼、朱熹《周易》注釋比較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王天彤:《魏晉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王廣:《「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井海明:《漢易象數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祁潤興:《義理易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陳京偉:《程伊川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郭紅超:《理學宇宙本體論研究──以朱熹為中心的考察 》,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2年。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程強:《「太極」概念內涵的流衍變化──從《易傳》到朱熹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雷喜斌:《朱熹易學思想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 2009年。
董藝:《張載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趙文源:《朱子《易》注考源》,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韓)權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參、網路資料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網站:http://zhouyi.sdu.edu.cn/v3/index.asp
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網站:http://yihching.jtvb.tw/html/home.aspx
國際易學大會官網:http://www.yijing.org.tw/
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http://koco.skku.edu/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5151503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麗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欣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欣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Feb-2015 10:21:45 (UTC+8)-
dc.date.available 3-Feb-2015 10:21: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Feb-2015 10:21: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1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272-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5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朱熹《易》學與理學的交涉」為探究視角,著重去考察朱熹《易》學中「尊經」與「崇理」的表現,探究朱熹欲回歸經典本義的尊經態度,與他以窮理為旨趣、義理建構為核心關懷的崇理思維,如何在其《易》學中產生交融,試圖由此具體而微地見出朱熹理學與經學間的關聯,並更深入地了解朱熹《易》學的特色及其在《易》學史上的定位。
論文中一方面對朱熹的義理《易》學與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交涉進行全面的探究,主要包括取義說與其理本論思維的關聯,以及朱熹透過對《易》之太極與陰陽的論述,在理氣的離合、動靜、強弱、孰為主宰等問題上所展現的主張,從中也更深入去評定朱熹《易》學所形塑的本體論思想之精神特色;筆者亦循著天人一貫脈絡,進而去考察其《易》學對於性與情的強弱、心與性孰為主宰、未發與已發間的深微變化等心性論課題有何影響?對於朱熹理學中的工夫論之方法和精神又有何啟發?
另一方面,文中亦探究了「朱熹的象數《易》學與理本論思維的交涉」,分析朱熹基於理本論思想的立場,在採用取象說的方法上,與一般象數《易》學派的學者有何不同?而他兼採取象說的做法是否亦回過頭來對其理學思想的精神產生變化。此外,筆者亦詳細闡述朱熹如何透過對《易》圖中象數規律的探索與闡發,建構出理學的道體之內涵,由此彰明他以《易》圖為主要特色的象數《易》學,在其理學本體論的思想形塑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並梳理朱熹由後天《易》學中的蓍數變化所考察出的陰陽之理,及其〈卦變圖〉對陰陽變化規律的掘發,從中乃清楚地揭示出朱熹整體的象數《易》學研究,從先天到後天、由《易》圖到蓍數,均與理學「窮理」的核心關懷緊密相連。
此外,筆者並由朱熹的《易》圖之學去探究相關的「儒道交涉問題」,觀察一向重視儒、道思想之辨的朱熹,在面對所看重的《易》圖被質疑為道教之學時,於其中所呈現出的錯綜曲折的思路轉折;從他既對《易》圖傳授的道教淵源能開闊涵容、又對《易》圖之學論道體與性命之源等大關鍵處的思想內涵要求必須精準嚴實、不流於異端之學的表現中,凸顯出朱熹「宏闊」與「嚴謹」兼具的學術態度,與不同於考據的獨特視野。
最後,文中也探究了「朱熹《易》學的經典詮釋」,考察他在讓《易》學如此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理學的建構當中,所運用的詮釋方法與訂定的詮釋規範;並針對朱熹在其《易》詮釋上所須面對的「占筮的宗教意味」與「理學的義理關懷」間的落差問題進行探討,考察他在占筮《易》與義理《易》兩種詮釋方向的拉扯和齟齬中,如何進行融合?檢視他是否真將《易》與理學間的差異融釋無間?而其《易》詮釋在呈現經典的「客觀性」與思想的「創造性」上,又以何者為勝?
筆者透過對上述面向多元且系統性之探討,力求將朱熹《易》學與理學交涉的精采表現與豐富內涵,更深刻而全面性地揭示出來,從中便可見朱熹《易》學對於理學建構的參與,乃是深入且全方位的;而朱熹理學的思想內涵與學術性格,亦對於其《易》學的特色和面貌,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旨趣……………………………………………………………….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析論…………………………………………………….4
一、朱熹的義理《易》學研究………………………………………………4
二、朱熹的象數《易》學研究………………………………………………8
三、朱熹《易》學的經典詮釋方法研究……………………………………10
四、朱熹《易》學中的儒道交涉問題研究………………………………...12
五、朱熹《易》學與其他《易》學家的比較研究…………………….......15
六、朱熹《易》學對域外學術的影響………………………………………17
七、朱熹《易》學中的醫、易會通問題……………………………………18
第三節 論文進路………………………………………………………………19
一、研究方法………………………………………………………………..19
二、研究材料與論文架構說明………………………………………………22

第二章 取義、取象說與理本論思維的關係………………………………27
第一節 由取義說到理本論的完成……………………………………………27
第二節 將占筮神秘意義融入取義說…………………………………………39
第三節 兼採取象說的方法及其思想意義……………………………………53
第四節 理本論對取象說的統攝和限制………………………………………61
本章小結…………………………………………………………………………70

第三章 《易》學的動靜觀與理學思想的交涉……………………………73
第一節 動靜觀與理事、理氣關係的交涉……………………………………..73
一、從「以靜制動」與「動靜理均」看理本論……………………………73
二、理、氣的動靜問題………………………………………………………77
第二節 動靜觀與心、性、情的思辨…………………………………………..85
一、從「一動一靜」與「互藏其根」看未發、已發…………………………86
二、心、性、情的動靜問題………………………………………………….91
三、〈坤〉〈復〉〈艮〉的動靜觀與儒、釋之辨………………………………97
第三節 動靜觀與工夫論的建構……………………………………………..105
一、「主靜」與先涵養後察識………………………………………………105
二、「一動一靜」與兩輪工夫交相為用……………………………………109
三、從「靜極而動」與「主靜」看下學與上達………………………….….113
本章小結……………………………………………………………………….115

第四章 從理的探尋與儒道關係論《易》圖與蓍數變化………………117
第一節 朱熹觀先天《易》圖以窮理………………………………………..119
一、〈河圖〉、〈洛書〉中的數理………………………………………119
二、〈伏羲先天圖〉中的陰陽之理………………………………………124
第二節 朱熹對後天象數學的關懷…………………………………………..133
一、蓍數變化中的自然之理……………………………………………….133
二、〈卦變圖〉中自然齊整的理勢……………………………………….140
第三節 朱熹《易》圖之學中的儒、道關係問題………………………………145
一、《易》圖是否為道教之學…………………………………………….149
二、《易》圖是否非出於儒家聖人之手…………………………………156
三、《易》圖之學是否與《易》無關……………………………………158
本章小結………………………………………………………………………..161

第五章 朱熹《易》學的經典詮釋………………………………………...163
第一節 朱熹《易》詮釋的兩大綱領…………………………………………163
一、尊經態度與占筮本義的掌握…………………………………………163
二、理學立場對義理思想的闡發…………………………………………170
三、朱熹對經學與理學的融通和分辨……………………………………175
第二節 尊經態度下的詮釋規範…………………………………………….179
一、雙向的觀《易》之法………………………………………………….179
二、由義理到情理的詮《易》標準……………………………………....183
第三節 理學立場開展的詮釋主張………………………………………….197
一、《易》與《四書》的跨經典詮釋…………………………………....197
二、詮釋者的身心體認對理解經典的重要性……………………………208
第四節 朱熹《易》詮釋的評價…………………………………………….212
一、對占筮《易》和義理《易》的融合與齟齬……………………………213
二、標舉《易》本義的意義……………………………………………….221
本章小結……………………………………………………………………….223

第六章 結論……………………………………………………………………..225
第一節 論文內容的回顧與總結………………………………………….…225
第二節 未來的研究方向………………………………………………….…230

參考文獻……………………………………………………………………….…233

圖目次
附圖一 〈河圖〉、〈洛書〉………………………………………………....267
附圖二 〈伏羲先天次序圖〉………………………………………………267
附圖三 〈伏羲先天方位圖〉………………………………………………268
附圖四 《易學啟蒙》之〈乾〉卦〈卦變圖〉……………………………269
附圖五 《易學啟蒙》之〈姤〉卦〈卦變圖〉……………………………270
附圖六 李光地〈加倍變法圖〉……………………………………………271
附圖七 《周易本義》之〈卦變圖〉………………………………………271
zh_TW
dc.format.extent 55550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朱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易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道交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典詮釋zh_TW
dc.title (題名) 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Zhu Xi`s Yi Learning: Fusion of Honoring the Classics and Esteeming L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國古籍(依四部及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一) 《易》類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11冊。
﹝宋﹞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20冊。
﹝元﹞丁易東:《周易象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1冊。
﹝元﹞吳澄:《易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2冊。
﹝元﹞吳澄:《易纂言外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2冊。
﹝明﹞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九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黃宗炎:《周易象辭》,附《圖書辯惑》,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6冊。
﹝清﹞胡渭:《易圖明辨》,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劉大鈞整理,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冊。
(二)其他經部古籍
﹝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釋文:《禮記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詩集傳》,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二、史部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三~第六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註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三、子部
﹝元﹞丁易東:《大衍索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06冊。
﹝清﹞陳澧:《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四、集部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邵雍:《邵雍集》,郭彧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張栻:《南軒先生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曹端:《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貳、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和出版年代排列)

一、專書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健:《在現實真實與價值真實之間 : 朱熹思想研究》,廣州:廣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王惠雯:《朱熹「心與理一」思想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孔令宏:《朱熹哲學新論》,收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續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頁718-788,2005年。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年。
尹錫珉:《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史少博:《朱熹易學和理學關係探賾》,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朱榮貴:《全體大用之學 : 朱子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收於《牟宗三先生全集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李申:《周易與易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
:《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易之河說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
李申、郭彧編纂:《周易圖說總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呂紹綱易學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硏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錫同:《邵雍易學與新儒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略余:《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 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吳偉明:《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彥霖:《以符號思維探討易象及其意義》,臺北:全華出版社,2006年。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易傳的符號解釋學:儒道互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冊,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林安梧:《儒學的轉折:朱子晚年定論說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唐明邦:《周易通雅:唐明邦易學論文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高懷民,1997年。
高全喜:《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孫劍秋:《易學新論》,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增訂本),收入《陳來學術論著集》,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子門人》,廣州:廣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熹》,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陳逢源:《「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 : 政大出版社,2013年。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睿宏:《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陳代湘:《現代新儒學與朱子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仁仁:《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張其成:《易圖探秘》,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易學與中醫》,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象數易學》,臺北:志遠書局,2003年。
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郭齊:《朱子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郭美華:《與朱熹、王陽明對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朱熹易學析論》,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欽偉剛:《朱熹與《參同契》文本》,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彭永捷:《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鄭曉江:《閩學與江西之學:朱熹與三陸子的學術交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宋明理學心性論》(修訂版),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朱熹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程、朱熹對中國儒學的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與朱陸異同》,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鄧立光:《周易象數義理發微》,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樂愛國:《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湖南:岳麓書社, 201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蕭漢明:《易苑漫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周易本義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
:《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1年。
蘭甲雲:《周易古禮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卜道成(Joseph Percy Bruce)著、謝曉東譯:《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 田浩(Hoyt C. Tillman):《旁觀朱子學:略論宋代與現代的經濟、教育、文化、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功利主義儒家 : 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伊佩霞(Ebrey, Patricia Buckley):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夏鎮平譯:《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加)秦家懿(Julia Ching):《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韓)劉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的歷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二、論文集
王博主編:《中國哲學與易學:朱伯崑先生八十壽慶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六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二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朱杰人、嚴文儒主編:《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杰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江日新主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吳震、(日)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光主編:《當代儒學的發展方向──當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年。
李威侃編:《國際易學大會臺北年會大會論文集‧第23屆》,國際易學大會主辦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承辦,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出版,中華易學雜誌發行,2011年。
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書房出版社,2007年。
李明輝主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金澤、趙廣明主編:《宗教與哲學》,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胡軍、孫尚揚主編:《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孫劍秋、劉大鈞等著:《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敎學典範》,第六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來、朱杰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伯适編:《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成立30週年誌慶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等主辦,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出版 : 中華易學雜誌發行,2009年。
張立文主編:《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梁紹輝主編:《濂溪學研究》,第二輯,首屆周敦頤國際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楊儒賓、(日)馬淵昌也、(挪威)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楊曉塘主編、洛陽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編:《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蔡方鹿、舒大剛、郭齊主編:《新視野 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下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五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大鈞主編:《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主編:《大易集述:第三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鄭吉雄、張寶三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美)田浩(Hoyt C. Tillman)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為祥:〈從經典選擇到不同思路之辯——簡論朱子理氣觀的形成〉,《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丁四新:〈從出土竹書綜論《周易》諸問題〉,《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
王風:〈試談王弼易學的特點及其對朱熹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3期。
:〈朱熹新道統說之形成及與易學之關係〉,《哲學研究》,2004年第11期。
:〈從《朱子語類》看《周易本義》成稿過程〉,《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
王新春:〈朱熹的《周易》觀〉,《哲學研究》,2011年第10期。
王曉敏:〈《易》之「象」與《詩》之「比興」〉,《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王廣:〈「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朱熹治《易》理路芻議〉,《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王蕾:〈曹端對朱子「太極」之闡發及其詮釋學意義〉,《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王曉毅:〈從象數到本體──漢魏之際思維方式的演變〉,《哲學與文化》, 第22卷第7期,1995年7月。
:〈王弼「易」學概述〉,《中國文化月刊》,第179期,1994年9月。
王永寬:〈論河圖洛書的哲學思維〉,《歷史月刊》,第 243期,2008年4月。
方旭東:〈朱子太極思想發微〉,《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事物間的差異究竟意味什麼?——試論朱子對「各一其性」的解釋〉,《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1期。
田智忠:〈也論朱子對《周易參同契》的整理〉,《周易研究》,2012年第1期。
:〈簡論朱子《陰符經考異》的儒學特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田永勝:〈論王弼易學對兩漢象數易學的繼承〉,《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
史少博:〈朱熹「太極」觀對前人的超越〉,《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
史善剛:〈北宋「五子」與河洛易學〉,《輔仁學誌》( 人文藝術之部),第33期,2006年6月。
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4期。
朱伯崑:〈從太極圖看易學思維的特徵 〉,《中華易學》,第16卷第11期,1996年1月。
成中英:〈論重新詮釋、理解與評價朱子——朱熹與中西哲學比較〉,《文史知識》,2006年第6期。
江乾益:〈宋儒項安世《周易玩辭》之著作及其與程、朱《易》學異同之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2年6月。
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中國語文》 ,第90卷第1期,2002年1月。
李明輝:〈「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現代哲學》,2005年第2期。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李秋麗:〈論《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象數和義理關係芻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朱熹對邵雍先天象數學的繼承和發展〉,《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
李承貴:〈朱子學研究的新境際──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朱子思想研究述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
李清良:〈修養工夫與經典闡釋——朱熹闡釋思想研究之一〉,《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李育富:〈朱熹易學思想與詩歌關係考論〉,《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李新:〈論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的陰陽觀〉,《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2期。
李士金:〈朱子論「無極」、「太極」的理論意義〉,《求索》,2004年第4期。
李宗焜:〈數字卦與陰陽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卷第2期,2006年6月。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吳展良:〈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漢學研究》 ,第31卷第4期,2013年12月。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 〉,《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
吳寧:〈《易》本卜筮之書:朱子論《易》的形成〉,《衡水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年3月。
:〈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 〉,《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
宋錫同:〈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辨析〉,《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汪顯超:〈〈河圖〉五行數與《周易》四象數之間的關係〉,《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
邢文:〈數字卦與《周易》形成的若干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07年12月。
何澤恆:〈論上博楚竹書《周易》的易學符號與卦序──濮著《楚竹書〈周易〉研究》讀後〉,《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
:〈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臺大中文學報》 ,第12卷,2000年5月。
林忠軍:〈論象數易學演變、特徵及其意義〉,《學術月刊》,1997年第7期。
林啟屏:〈出土文獻與中國思想研究的相關課題〉,《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3期,2007年3月。
林文彬:〈《周易》艮卦義理衍析〉,《興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2年6月。
:〈朱子《易學啟蒙》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
林世榮:〈朱熹《周易本義》夬〈大象〉「居德則忌」研究〉,《鵝湖》,第38卷第2期,2012年8月。
:〈程、朱「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說研究 〉,《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12月。
林素芬:〈再論邵雍的師承及其相關問題 〉,《漢學研究集刊‧雲林科技大學》,第7期,2008年12月。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1期,2006年3月。
金祐瑩:〈朱子易學之哲學的分析——通過《易學啟蒙》理解「理」的「窮極」義〉,《周易研究》,2011年第2期。
金春峰:〈《周易》注釋方法及一些卦爻辭的討論〉,《人文與社會學報》, 第2卷第3期,2008年12月。
周志川:〈朱子太極觀對後世的影響──以清初理學家為中心〉,《通識研究集刊》,第3期,2003年6月。
周之翔:〈朱子「以身解經」原則的內涵及其解釋學意義〉,《原道》,2012年第2期。
周欣婷:〈朱子《易》學的動靜觀:從經學與理學的交涉談起〉,《清華中文學報》,10期,2013年12月。
:〈王弼《易》注的政治觀探析──以「時」與「位」為研究焦點〉,《淡江中文學報》,27期,2012年12月。
:〈論《易傳》詮釋卦爻辭之方法、效用及形式〉,《興大中文學報》,28期,2010年12月。
洪漢鼎:〈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
姜龍翔:〈朱子《五經》閱讀次序及其義理定位 〉,《東吳中文學報》,第26卷,2013年11月。
柯玫妃:〈朱熹經典詮釋之理解循環析論〉 ,《問學》,第11期,2007年6月。
高懷民:〈從易學史的發展看邵雍的易學成就〉,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
:〈朱熹「易為卜筮之書」述評並論其對近世易學研究的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1期(上),1995年10月。
高志成:〈朱子《易》學之〈大象傳〉注析論〉,《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
高齡芬:〈論王弼《周易注》〉,《鵝湖學誌》 ,第38期,2007年6月。
唐琳:〈朱熹易學太極觀的哲學內涵〉,《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
唐明邦:〈象數思維管窺〉,《周易研究》,1998年第4期。
康中乾:〈論《易》的「象」思維認識〉,《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期。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辯〉,《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徐儒宗:〈從「周易本義」的原本論今易、古易的得失 〉,《孔孟月刊》,第40卷第3期,2001年11月。
馬行誼:〈王弼《周易注》的詮釋策略與思想內涵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
陳佳銘:〈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卷,2013年3月。
:〈從朱子對《太極圖說》及《通書》的詮釋論其「理」的活動性〉,《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第18期,2011年12月。
:〈論朱子的神體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2期,總16期,2010年12月。
陳坤祥:〈朱子「周易本義」注「卦位未詳」探論 〉,《孔學與人生》,第29期,2004年8月。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
:〈漢代道家易學鈎沉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2年11月。
陳振崑:〈朱子所論「理」的融貫性與殊別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3卷第3期,2013年9月。
張曉芬:〈尋求德性與理性的道德實踐──試論朱熹「易學」中的修養工夫於當今易學思想的啟發〉,《孔孟學報》 ,第91期,2013年9月。
張宏華:〈朱熹先天易學思想探析〉,《晉陽學刊》,2012年第1期。
張祥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易》象數及西方有關學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
張于忻:〈從美學範疇論《周易》的「立象盡意」〉,《北市大語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張成秋:〈《易經》與群經的會通〉,《語文學報》,第8期,2001年12月。
張善文:〈論王弼《易》學的「得意忘象」說〉,《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4期。
郭齊:〈關於朱子學深入發展的幾點思考〉,《儒藏論壇》,2012年第00期。
郭振香:〈論朱熹對艮卦的闡釋〉,《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
郭芳如:〈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 ,《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5期,2012年5月。
許華峰:〈兩種《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殘本對朱子學研究的價值〉,《國文學報》,第49期,2011年6月。
許家星:〈求本義、發原意、砭學弊——朱子四書學詮釋旨趣探幽〉,《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尉利工:〈朱子《易》學詮釋思想的形成與特點〉,《哲學動態》,2011年第10期。
梁韋弦 :〈孔子、王弼、程頤在易學史上的貢獻〉,《孔孟月刊》,第45卷第5、6期,2007年2月。
曾春海:〈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氣論與馮友蘭新理學之對比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 〉,《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2期,2009年12月。
:〈書評: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第六章〈朱熹的易學〉〉,《哲學與文化》 ,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
:〈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
湯一介:〈釋「易,所以會天道人道者也」〉,《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關於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
黃忠天:〈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嘉大中文學報》 ,第1期,2009年3月。
:〈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文與哲》,第3期,2003年12月。
:〈漫談歷代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影響 〉,《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1期,2000年9月。
黃俊傑:〈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期,1999年12月。
黃黎星:〈朱熹論《周易》「乾道變化」之精義〉,《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
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第29卷第3期,2003年9月。
喬清舉:〈論朱子的理氣動靜問題〉,《哲學動態》,2012年第7期。
楊儒賓:〈悟與理學的動靜難題〉,《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
:〈主敬與主靜〉,《臺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年6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49期,2012年12月。
:〈從朝鮮儒學「主理派」之思想看朱子理氣論之涵義〉,《鵝湖學誌》,第46期,2011年6月。
:〈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1)〉、〈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2)〉,《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2期。
楊燕:〈朱熹視閾中的《周易》「本義」〉,《東南學術》,2008年第6期。
楊立華:〈體用與陰陽:朱子《太極圖說解》的本體論建構〉,《哲學研究》,2012年第10期。
楊雅妃:〈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試探〉,《問學》,第5期,2003年3月。
:〈朱熹易學思想的飛躍──「先天學」與「太極學」的珠聯璧合〉,《彰中學報》 ,第23期,2002年4月。
溫海明:〈先天學之自得,後天學之無奈——朱熹易學中的先天後天問題〉,《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
:〈朱子早年易學本體思想之形成過程〉,《東南學術》,2001年第1期。
:〈朱熹河圖洛書說的演變〉,《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
詹石窗、楊燕:〈朱熹與《周易》先天學關係考論〉,《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雷喜斌:〈朱熹對先天象數易圖之採借與改造淺論〉,《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趙中國:〈邵雍先天學的兩個層面:象數學與本體論——兼論朱熹對邵雍先天學的誤讀〉,《周易研究》,2009年第1期。
趙中偉:〈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周易》之「易」的本體詮釋轉化與發展 〉,《輔仁國文學報》,第26期,2008年4月。
趙青青:〈從《周易本義》看朱子之易學觀〉,《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第4期。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期,2006年9月。
蔡方鹿:〈朱熹經典詮釋學之我見〉,《文史哲》,2003年第2期。
:〈朱熹對宋代易學的發展——兼論朱熹、程頤易學思想之異同〉,《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朱熹以圖解《易》的思想〉,《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蔡振豐:〈黎文敔《周易究原》與其儒學解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第2期,2013年3月。
劉大鈞:〈帛書《易傳》中的象數易學思想〉,《哲學研究》,2001年第11期。
劉又銘:〈「易經」卦爻辭疑義釋例──義理派詮釋的一個新嘗試〉,《中華學苑》,第52期,1999年2月。
劉榮賢:〈從理一分殊到心統性情──伊川與朱子經學及理學思想結構之不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2011年6月。
劉秀蘭:〈眾星拱月的《程傳》──論《程傳》問世的效應與朱子《易》學以何獨霸及對明清數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第20期,2014年7月。
鄧立光:〈從帛書《易傳》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數〉,《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
鄧秀梅:〈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當代儒學研究》 ,第15期,2013年12月。
賴錫三:〈陳搏的內丹學與象數學──「後天象數」與「先天超象數」的統合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2年9月。
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
賴賢宗:〈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心之性情說對此的批評 〉,《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1年1月。
蕭漢明:〈河圖.易數.思維形式〉,《中華易學》 ,第17卷第4期,1996年6月。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6月。
鍾展揚:〈王弼易象觀〉,《聯大學報》 ,第6卷第2期,2009年12月。
戴璉璋:〈孔門對《周易》的解讀〉,《當代儒學研究》,第11期,2011年12月。
:〈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
戴瑞坤:〈朱子學對中、日、韓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
顏銘俊:〈唐、牟二先生對朱子理氣心性說之詮釋的考察 〉,《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
羅雅純:〈論朱熹詮孟之意涵 〉,《淡江中文學報》,第20期,2009年6月。
(日)池田知久:〈《周易》研究的課題與方法〉,《儒教文化研究》 ,第8期,2007年8月。
(日)吾妻重二:〈太極圖の形成〉,《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6集,1994年。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譯:〈四書學之成立──朱子的經書學構造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1期,2013年3月。
(韓)朱光鎬:〈朱熹哲學中「太極」概念的幾種涵義〉,《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3期。
(韓)姜真碩:〈朱熹論太極之體用〉,《儒教文化研究》,第4期,2004年2月。

四、學位論文
(一)臺灣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1年。
李美惠:《朱熹道統論之研究──以四書學為核心而展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柯玫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研究──以詮釋傳意方法分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高志成:《王夫之、李光地對朱子《易》學的繼承、批判與發展》,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高荻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郭芳如:《從鬼神觀論朱熹哲學及其宗教向度》,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陳威瑨:《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臺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明彪:《牟宗三的漢代易學觀述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喬家駿:《孟喜、焦延壽、京房及其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楊雅妃:《朱熹醫、易會通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謝綉治:《魏晉象數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韓)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二)大陸
王婭維:《王弼、朱熹《周易》注釋比較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王天彤:《魏晉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王廣:《「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井海明:《漢易象數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祁潤興:《義理易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陳京偉:《程伊川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郭紅超:《理學宇宙本體論研究──以朱熹為中心的考察 》,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2年。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程強:《「太極」概念內涵的流衍變化──從《易傳》到朱熹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雷喜斌:《朱熹易學思想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 2009年。
董藝:《張載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趙文源:《朱子《易》注考源》,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韓)權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參、網路資料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網站:http://zhouyi.sdu.edu.cn/v3/index.asp
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網站:http://yihching.jtvb.tw/html/home.aspx
國際易學大會官網:http://www.yijing.org.tw/
韓國成均館大學尊經閣「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http://koco.skku.edu/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