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高鐵運輸反恐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鐵為例
The Research of Counter-Terrorism Action in THSR as the Case
作者 簡勇君
Chien, Yung Chun
貢獻者 郭武平
簡勇君
Chien, Yung Chun
關鍵詞 美國9.11 事件
恐怖主義
恐怖攻擊
反恐
高鐵安全
緊急應變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Feb-2015 10:33:01 (UTC+8)
摘要 2001年當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國內各行政與情報機關所完成之各種反恐想定,「台北101金融大樓」被一致公認為是最可能遭受恐怖攻擊之想定目標,其原因在於它是台灣當下最重要的地標之一,由於目標顯著一旦遭受恐怖攻擊,對於國內經濟與社會民心都將產生極大的震懾效果。直到2007年初,台灣高速鐵路正式營運通車,三鐵共構的台北車站與高鐵運輸系統,也被同時列入可能遭受攻擊的目標之一,並連續三年成為行政院「金華反恐演習」兵棋推演或實兵操演的想定攻擊目標。這意味著無論是在國內、外,都已意識到全球恐怖主義的攻擊型態正逐漸朝向大型交通運輸系統蔓延。
本研究的目的試圖歸納當前高速鐵路可能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並參酌世界先進各國在高速鐵路面對恐怖威脅所擬定之反恐策略與做法,與國內高鐵之現行措施加以對照,來進一步提升台灣高鐵運輸安全防護,以提供國內致力於反恐工作的先進,作為提升反制應變能量之參考。
本研究的重點即在於探討高鐵安全防護的特性,由預防、應變及復原的角度,借重外國的長期經驗,從制度、組織、策略、法令及實務作為進行分析,本研究經過多方比較發現,國內高速鐵路面對恐怖攻擊在基本防護與緊急應變能力上,與世界先進各國在高速鐵路所投入的資源是明顯不足的。
縱然,台灣高鐵在BOT的架構下,在安全防護上有其侷限性,台灣高鐵仍應本於民營企業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逐步完備具體可行的反恐機制與災防應變體系,筆者更期盼藉由本研究,能讓國內對於反恐之個案研究上能再增加一項多元的議題。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 反恐怖行動法草案-行政院版(2003年)。
2、 反恐怖行動法草案-立法院版(2003年)。
3、 民防法(2004年)。
4、 災害防救法(2010年)。
5、 鐵路法(2006年)。
6、 鐵路運送規則(2006年)。
7、 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組織條例(2001年)。
8、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方法、防護計畫及資料整合架構研究報告(2009年)。
9、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關鍵資訊基礎建設保護政策指引(2012)。
10、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災害防救標準作業手冊(2006年8月)。
11、 交通部,反重大交通設施恐怖攻擊應變組應變計畫(2007年)。
12、 台灣高鐵公司年報(2006-2011年)。
13、 台灣高鐵公司,營運安全計畫(2012年)。
14、 台灣高鐵公司,災害防救業務計畫(2010年)。
15、 台灣高鐵公司,災害防救作業辦法(2011年)。
16、 台灣高鐵公司,台灣高鐵反恐應變計畫(2008年)。
17、 台灣高鐵公司,災害防救訓練演習作業細則(2010年)。
18、 黃正芳。「我國恐怖威脅與國土安全聯合應變機制」,交通部99年度反恐業務講習講義(台北,2010年),頁69-71。
19、 黃正芳。「建構我國國土安全五大應變體系國土安全網之探討」,《國防雜誌》,2011年第27卷第2期,頁16-17。
20、 行政院反恐怖行動管控辦公室,「我國反恐組織架構及運作機制」,《2006年金華演習-附件三》,(臺北:2006年),頁59-74。
21、 朱劍明。「處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我國應有的機制」,警政論壇第557期,2002年12月,頁31-33。
22、 胡曉輝。「談鐵路反暴力恐怖中的防範與保衛」,中國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頁22-26。
23、 李宗勳、章光明。「反恐怖危機管理之新視野與跨域機制」,中央警察大學叢刊,第35卷第2期,2004年9月,頁17-48。
24、 邱吉鶴、卜正球、黃宏光。「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2年12月。
25、 吳天雲。「日本2002年反恐怖活動三法之概要1.」,法務通訊第2191期,2004年6月17日,版3、4。
26、 楊明昌、李俊民。「運輸系統的保全資源與監視系統之智慧型整合配置」,資訊管理展望,2009年6月第11卷第1期,頁27。
27、 馬振宇。「新戰爭形勢下的新困局:論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海軍學術月刊,2002年第36卷第11期,頁6-11。
28、 吳明上。「日本「反恐措施法」之探討」,危機管理學刊,第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1-10。
29、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臺灣安全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2003年3月,頁59-82。
30、 張中勇。「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警學叢刊,第33卷第6期,2003年5月,頁51-78。
31、 蔡明彥。「後九一一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2003年4月,頁31-44。
32、 廖書賢。「論日本反恐機制與日台安全合作」,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1期,2002年9月,頁24-40。
33、 陳亮全。「台灣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策略與發展」, 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2010年4月29日,頁198-207。
34、 周源卿。「台灣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計畫:執行架構」, 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2010年4月29日,頁209-214。
35、 張中勇。「台灣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計畫:法制架構」,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2010年4月29日,頁229-241。
36、 張錫模。「全球恐怖主義組織的發展趨勢及其策略」,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五輯,2006年2月,頁1-12。
37、 汪毓瑋。美國國土防衛之危機應變機制及面臨問題之探討,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五輯,2006年2月,頁39-91。
38、 張中勇。「談鐵道反交通事故及反恐因應處置作為」,交通部100年反恐業務講習,臺北:2011年10月26日,頁1-34。
39、 徐飛彪。「恐怖主義與北京奧運安保」,第五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暨實務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中心,2009年11月26日,頁194-205。
40、 李玫憲。「後賓拉登時期歐盟反恐戰略之挑戰」,全球政治評論,第35期,2011年,頁19-27。
二、英文文獻
1. ”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s”, Wikipedia, January 23, 2007.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ptember_11,_2001_attacks#Fatalities
2. RAND Corporation , “Securing America’s Passenger-Rail Systems”,2007. pp. 44-51.
3. Newsome, Bruce. “Expatriate Games: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No. 29, 2006, pp. 75-89.
4.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President Bush Delive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23, 2007.
5. 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White House, July 2002. http://www.whitehouse.gov/homeland/book/nat_strat_hls.pdf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7/01/20070123-2.html
6. O’Neil, Patrick H. “Complex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Thinking about Biometrics,”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No. 28, 2005, pp. 547-566.
7. Peters, Guy B.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1999).
8. Steinberg, James. “Counterterrorism,” The Brookings Review, Vol. 20, No. 3, 2002, pp. 4-7.
9. Wolfendale, Jessica. “Terrorism, Security, and the Threat of Counterterrorismat,”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No. 75, January 2007, pp. 75-92.
10. Europol, EU Terrorism Situation and Trend Report 2011,http://www.europol.europa.eu/publications/EU_Terrorism_Situation_and_Trend_Report_TE-SAT/TESAT2009.pdf
11. David M. Lampton, Richard Daniel Ewing,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ree Case Studies in Post-9/11 Bilateral Relations: Three Case in Post-9/11 Bilateral Relations , The Nixon Center (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4, p.2,9.
12. Victor Asal et. al.,“Terrorism as Transnational Advocacy: An Organizational and Tactical Examination,”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30, No.1 (2007), pp.15-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10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武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簡勇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ien, Yung 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簡勇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en, Yung 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Feb-2015 10:33:01 (UTC+8)-
dc.date.available 3-Feb-2015 10:33: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Feb-2015 10:33: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981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33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81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1年當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國內各行政與情報機關所完成之各種反恐想定,「台北101金融大樓」被一致公認為是最可能遭受恐怖攻擊之想定目標,其原因在於它是台灣當下最重要的地標之一,由於目標顯著一旦遭受恐怖攻擊,對於國內經濟與社會民心都將產生極大的震懾效果。直到2007年初,台灣高速鐵路正式營運通車,三鐵共構的台北車站與高鐵運輸系統,也被同時列入可能遭受攻擊的目標之一,並連續三年成為行政院「金華反恐演習」兵棋推演或實兵操演的想定攻擊目標。這意味著無論是在國內、外,都已意識到全球恐怖主義的攻擊型態正逐漸朝向大型交通運輸系統蔓延。
本研究的目的試圖歸納當前高速鐵路可能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並參酌世界先進各國在高速鐵路面對恐怖威脅所擬定之反恐策略與做法,與國內高鐵之現行措施加以對照,來進一步提升台灣高鐵運輸安全防護,以提供國內致力於反恐工作的先進,作為提升反制應變能量之參考。
本研究的重點即在於探討高鐵安全防護的特性,由預防、應變及復原的角度,借重外國的長期經驗,從制度、組織、策略、法令及實務作為進行分析,本研究經過多方比較發現,國內高速鐵路面對恐怖攻擊在基本防護與緊急應變能力上,與世界先進各國在高速鐵路所投入的資源是明顯不足的。
縱然,台灣高鐵在BOT的架構下,在安全防護上有其侷限性,台灣高鐵仍應本於民營企業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逐步完備具體可行的反恐機制與災防應變體系,筆者更期盼藉由本研究,能讓國內對於反恐之個案研究上能再增加一項多元的議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圖次…………………………………………………………………………1
表次………………………………………………………………………2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一、 研究動機…………………………………………………………………4
二、 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
一、 研究方法…………………………………………………………………………4
二、 研究架構…………………………………………………………………………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一、 研究範圍…………………………………………………………………………6
二、 研究限制…………………………………………………………………………6
第四節 文獻探討……………………………………………………………………6
一、國內相關文獻……………………………………………………………………7
二、國外相關文獻…………………………………………………………………11
第二章 恐怖攻擊對高鐵運輸安全之威脅………………………………………12
第一節 高鐵營運系統安全之特性………………………………………………12
一、 國際間鐵路運輸系統安全之主要管理規範………………………………13
二、 台灣高鐵之安全管理策略……………………………………………………14
第二節 國際間重大交通運輸遭受恐怖攻擊之主要方式及類型………………15
一、 重大交通運輸系統易遭恐怖組織鎖定攻擊之主因…………………………15
二、 近年來交通運輸系統所發生之重大恐怖攻擊事件…………………………16
第三節 重大交通運輸遭受恐怖攻擊所面臨之影響……………………………18
一、 安全戰略層面…………………………………………………………………18
二、 社會經濟層面…………………………………………………………………19
第三章 主要高鐵國家之反恐策略與作法………………………………………21
第一節 國際間對於高鐵反恐之策略與作法……………………………………21
第二節 中國高鐵反恐策略與作法………………………………………………26
一、 中國高鐵發展近況……………………………………………………………26
二、 中國境內打擊恐怖活動現況…………………………………………………27
三、 中國高鐵反恐之具體作為……………………………………………………30
第三節 法國TGV高鐵與德國ICE高鐵反恐策略與作法……………………32
一、 法國高鐵與德國高鐵發展近況………………………………………………32
二、 法國與德國參與打擊恐怖活動之進程……………………………………35
三、 法國、德國高鐵反恐之具體作為……………………………………………41
第四節 日本高鐵新幹線反恐策略與作法………………………………………45
一、日本高鐵新幹線發展近況………………………………………………………45
二、日本參與打擊恐怖活動之進程…………………………………………………46
三、日本高鐵新幹線反恐之具體作為………………………………………………47
第四章 台灣高鐵之反恐政策與作為……………………………………………53
第一節 國內自9.11事件後所建構之反恐機制…………………………………53
一、 國內反恐行動之組織架構……………………………………………………53
二、 國內反恐行動之運作機制……………………………………………………55
第二節 國內重大交通運輸反恐作為之規劃與執行……………………………63
一、 反重大交通設施恐怖攻擊應變組之組織架構………………………………63
二、 反重大交通設施恐怖攻擊應變組之主要任務………………………………64
三、 反重大交通設施恐怖攻擊應變組之運作機制………………………………64
第三節 台灣高鐵在既有安全體系下之反恐規劃與作法………………………65
一、 高鐵局之反恐規劃與具體作為………………………………………………66
二、 高鐵公司之反恐規劃與具體作為……………………………………………66
第五章 台灣高鐵反恐面臨的挑戰與契機………………………………………73
第一節 BOT結構下所形成之限制與突破………………………………………73
一、巨額攤提恐將限縮高鐵營運永續發展……………………………………73
二、BOT結構下執行維安與反恐所將遭受之限制與影響………………………74
三、如何突破結構上之限制創造三贏的局面……………………………………77
第二節 國際間高鐵反恐策略作為對我國之啟示………………………………78
一、 從組織結構與策略規劃層面…………………………………………………78
二、 從法令制定與實務作業層面…………………………………………………80
第三節 國內高鐵反恐政策應有之反思…………………………………………81
一、 持續推動高鐵安全文化………………………………………………………81
二、 從各類案例中汲取經驗………………………………………………………82
三、 鑽研各類想定以強化模擬演訓………………………………………………83
四、 致力提升反恐維安緊急應變能力……………………………………………83
第六章 結論………………………………………………………………………86
一、 高鐵反恐涉及多面向跨部門協調,需要政府更多的參與及支持…………86
二、 高鐵公司應適度調整安全人力之配置,並提升其專業度…………………87
三、 政府宜儘速明訂相關法令,以建立明確的權責關係………………………87
參考文獻……………………………………………………………………………88
zh_TW
dc.format.extent 143586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美國9.11 事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攻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高鐵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緊急應變zh_TW
dc.title (題名) 高鐵運輸反恐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鐵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Counter-Terrorism Action in THSR as the Cas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 反恐怖行動法草案-行政院版(2003年)。
2、 反恐怖行動法草案-立法院版(2003年)。
3、 民防法(2004年)。
4、 災害防救法(2010年)。
5、 鐵路法(2006年)。
6、 鐵路運送規則(2006年)。
7、 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組織條例(2001年)。
8、 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方法、防護計畫及資料整合架構研究報告(2009年)。
9、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關鍵資訊基礎建設保護政策指引(2012)。
10、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災害防救標準作業手冊(2006年8月)。
11、 交通部,反重大交通設施恐怖攻擊應變組應變計畫(2007年)。
12、 台灣高鐵公司年報(2006-2011年)。
13、 台灣高鐵公司,營運安全計畫(2012年)。
14、 台灣高鐵公司,災害防救業務計畫(2010年)。
15、 台灣高鐵公司,災害防救作業辦法(2011年)。
16、 台灣高鐵公司,台灣高鐵反恐應變計畫(2008年)。
17、 台灣高鐵公司,災害防救訓練演習作業細則(2010年)。
18、 黃正芳。「我國恐怖威脅與國土安全聯合應變機制」,交通部99年度反恐業務講習講義(台北,2010年),頁69-71。
19、 黃正芳。「建構我國國土安全五大應變體系國土安全網之探討」,《國防雜誌》,2011年第27卷第2期,頁16-17。
20、 行政院反恐怖行動管控辦公室,「我國反恐組織架構及運作機制」,《2006年金華演習-附件三》,(臺北:2006年),頁59-74。
21、 朱劍明。「處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我國應有的機制」,警政論壇第557期,2002年12月,頁31-33。
22、 胡曉輝。「談鐵路反暴力恐怖中的防範與保衛」,中國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頁22-26。
23、 李宗勳、章光明。「反恐怖危機管理之新視野與跨域機制」,中央警察大學叢刊,第35卷第2期,2004年9月,頁17-48。
24、 邱吉鶴、卜正球、黃宏光。「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2年12月。
25、 吳天雲。「日本2002年反恐怖活動三法之概要1.」,法務通訊第2191期,2004年6月17日,版3、4。
26、 楊明昌、李俊民。「運輸系統的保全資源與監視系統之智慧型整合配置」,資訊管理展望,2009年6月第11卷第1期,頁27。
27、 馬振宇。「新戰爭形勢下的新困局:論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海軍學術月刊,2002年第36卷第11期,頁6-11。
28、 吳明上。「日本「反恐措施法」之探討」,危機管理學刊,第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1-10。
29、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臺灣安全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2003年3月,頁59-82。
30、 張中勇。「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思考」,警學叢刊,第33卷第6期,2003年5月,頁51-78。
31、 蔡明彥。「後九一一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2003年4月,頁31-44。
32、 廖書賢。「論日本反恐機制與日台安全合作」,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1期,2002年9月,頁24-40。
33、 陳亮全。「台灣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策略與發展」, 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2010年4月29日,頁198-207。
34、 周源卿。「台灣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計畫:執行架構」, 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2010年4月29日,頁209-214。
35、 張中勇。「台灣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計畫:法制架構」,2010國土安全國際研討會,臺北:2010年4月29日,頁229-241。
36、 張錫模。「全球恐怖主義組織的發展趨勢及其策略」,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五輯,2006年2月,頁1-12。
37、 汪毓瑋。美國國土防衛之危機應變機制及面臨問題之探討,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五輯,2006年2月,頁39-91。
38、 張中勇。「談鐵道反交通事故及反恐因應處置作為」,交通部100年反恐業務講習,臺北:2011年10月26日,頁1-34。
39、 徐飛彪。「恐怖主義與北京奧運安保」,第五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暨實務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中心,2009年11月26日,頁194-205。
40、 李玫憲。「後賓拉登時期歐盟反恐戰略之挑戰」,全球政治評論,第35期,2011年,頁19-27。
二、英文文獻
1. ”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s”, Wikipedia, January 23, 2007.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ptember_11,_2001_attacks#Fatalities
2. RAND Corporation , “Securing America’s Passenger-Rail Systems”,2007. pp. 44-51.
3. Newsome, Bruce. “Expatriate Games: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No. 29, 2006, pp. 75-89.
4.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President Bush Delive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23, 2007.
5. 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White House, July 2002. http://www.whitehouse.gov/homeland/book/nat_strat_hls.pdf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7/01/20070123-2.html
6. O’Neil, Patrick H. “Complex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Thinking about Biometrics,”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No. 28, 2005, pp. 547-566.
7. Peters, Guy B.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1999).
8. Steinberg, James. “Counterterrorism,” The Brookings Review, Vol. 20, No. 3, 2002, pp. 4-7.
9. Wolfendale, Jessica. “Terrorism, Security, and the Threat of Counterterrorismat,”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No. 75, January 2007, pp. 75-92.
10. Europol, EU Terrorism Situation and Trend Report 2011,http://www.europol.europa.eu/publications/EU_Terrorism_Situation_and_Trend_Report_TE-SAT/TESAT2009.pdf
11. David M. Lampton, Richard Daniel Ewing,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ree Case Studies in Post-9/11 Bilateral Relations: Three Case in Post-9/11 Bilateral Relations , The Nixon Center ( Washington D.C.), January 2004, p.2,9.
12. Victor Asal et. al.,“Terrorism as Transnational Advocacy: An Organizational and Tactical Examination,”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30, No.1 (2007), pp.15-3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