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學校合併效益之個案研究─以某私立高中為例
A Case Study of the Benefits of School Consolidation—A Case of a High School
作者 邢文斐
Hsing, Wen Fei
貢獻者 吳政達
Wu, Cheng Ta
邢文斐
Hsing, Wen Fei
關鍵詞 MAXQDA
學校合併
合併的效益
MAXQDA
school consolidation
benefits of consolidation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Mar-2015 10:19:20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私立高中學校合併的效益。研究者首先,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所得訪談大綱後,針對兩所已經合併之高中校長、主任、教師、學生等進行訪談,訪談所得使用MAXQDA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學校效益部分
(一) 學校規模逐漸變大
研究個案是由一所普通高中及一所職業學校合併,學校規模從二千人學校變成二千六百人學校,科別也由職業類科增加了普通科,除了教師教學資源可相互提供增加交流的機會;學生也因為增加了不同部別的學生,而多了良性競爭與互動的學習機會,同時也增加學生適性選擇的管道。
(二) 行政效能也是合併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之個案在合併試行過程中,因為人員變多,反而增加行政協調的困難性;但也因為人員變多,使得部分行政事務的推動變得更有效率。
(三) 整體規畫空間及校地,有利學校整體發展
研究個案是一所高中與一所高職合併,原各自都有電腦教室、多功能教室、各科專業教室等。校園重新規劃後,多餘的教室或辦公室,除了可以增加空間使用的多元性,也可重建配置,以供更長遠的使用,並可提升家長及外界觀感等。如此不僅解決校地使用問題,也將多餘空間可供社區使用,增加與社區互動之機會。
二、整併策略
(一) 提升整體辦學的品質、解除了600人以下學校被裁併的危機。
(二) 人事樽節,減少重複性人力,又新加入的人力可提升工作效率。
(三) 資源的整合方式,除了校與校地整合外,還有策略聯盟、購併等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private high school consolid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bjective and document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chers, students, etc. of the merged schools and used MAXQDA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s are analyzed as follows:
1. Benefits to the School
(1) The scale of the school gets larger.
The case school is consolidated by a general high school and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the number of pupils rises from 2,000 to 2,600. Besides vocational courses, the school also has general ones. Furthermore, teachers can provide teaching resources mutually an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es. And since there are mor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students can get benign competi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v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students will have more channels to choose the courses in line with their aptitudes.
(2) Administrative efficacy is also the key to consolidation.
When the case school went through the consolidation procedure, the growing number of the staff made it more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However, the growing number of staff also made school manage parts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more efficiently.
(3)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chool grounds and space helps the school develop.
The case school is consolidated by a general high school and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oth schools originally have computer labs, multi-functional labs, specialized subject labs and so on. After rearranging the campus, the school has some surplus classrooms and offices. They can be used diversely or reconstructed, which gives the parents and outsiders a good impression. Thus, the problem of accessing to school grounds is solved and the surplus space can be provided to the community, which facilitates more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2. The Strategy of Consolidation
(1) Consolidation help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and the school can be exempted from the crisis of being closed or merged.
(2) Personnel management increases work efficiency.
(3) Resource integration can be achieved not only by integrating school grounds but also by strategic alliances, acquisition and so on.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忠銘(2004)。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育資源合併方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秀英(2007)。台中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肯忞(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俊毅(2009)。政策論證模式分析小型學校合併政策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台北:智勝。
吳松齡(2005)。創新管理。台北:五南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五版)。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
吳清山(2010)。關懷弱勢族群教育實現教育公平正義。師苑鐸聲,27,1-2。
吳清山、林天祐(1997)。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
吳清山、林天祐(2003)。藍帶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5-116。
吳清山、林天祐(2009)。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7-178。
吳清基(200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施政報告書。臺北市議會第九屆第四會期,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清基(2005)。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之教育願景。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優質學校。台北:北市教研中心。
呂巧華(2002)。我國大學校院合併策略與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有鎰(2003)。小型學校合併的另類思考:「聯合學校」的構想。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領導教育變革之舞-學校組織再造與資源管理主辦研討會論文集1-9。
李白玉(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合併的認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鋒(2010)。少子化下國小行政人員工作滿足及個人生涯之規劃-以六班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賢(2004)。屏東縣受合併學校教育人員對合併後教育資源運用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知覺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景(2001)。從併校政策探討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小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顯榮(2007)。台北縣小校轉型特色發展差異性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35(4),75-84。
阮翊峰(2009)。組織創新觀點運用於學校經營策略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1,96-116。
周玉霜(2006)。藍海策略模式活化學校創新經營。學校行政,46,220-232。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58,1-20。
林佳銘(2008)。小校裁併政策下的出路-以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琴(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小型學校合併政策意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林靜宜(2011)。臺南市偏遠小學面臨裁併校危機之經營策略個案研究-以開心國小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玉玲(2006)。裁不裁併大有關係。師友,470,40-43。
邱啟銘(2008)。國民小學小型學校裁併準則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劃學系碩士,未出版。
邱毓玲(2009)。合併、策略聯盟對偏遠小型學校之分班分校的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博超(2007)。偏遠地區小學裁併政策之研究─民主行政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熾文(2006)。學校創新管理的內涵與實施途徑。載於花蓮教育大學主編,2006年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8-174)。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徐易男(2005)。小型學校合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37,182-195。
秦秀蘭(2001年5月24日)。裁併小校和小班教學的迷思。國語日報,第十三版。
秦嘉(2007)。臺北縣一所偏遠小型國民小學合併過程及其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翁堉霖(2004)。台灣大專院校合併之效益分析。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儷瑋(2007)。大學生對學校合併意願之探討:認同、資源及地位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弘憲(2006)。國軍軍事院校高等教育合併問題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院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早(2004)。模糊理論應用於小型學校合併經營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及省思。臺北:學富。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0(134),18-29。
張明輝(2006)。教育組織變革。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53-285)。台北:五南。
張夏平(1993)。台灣省公立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輝(2004)。小型學校面臨合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6)。美國教育改革中的學校重建運動。輯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120-135)。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0)。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新方向。初等教育學刊,8,279-296。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台北:教育部。
梁金盛(2000)。台灣地區大學院校合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華州(2005)。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裁撤後校地再利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羽玲(2004)。兩岸合併大學圖書館館藏發展變革之研究--以嘉義大學和浙江大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雄軍(2006)。創意與特色—從藍海觀點談偏遠小學經營。北縣教育,57,79-8。
郭雅玲(2009)。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亮吟(2009)。策略聯盟應用於苗栗市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桂容(2011)。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為國民中小學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賢舜(1999)。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憶芬(1993)。山地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鴻賢(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3,5-60。
陳瓊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整倂指標建構之研究-激勵保健學派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珠、陳憶芬(1995)。小型學校合併的成本效益分析。教育學刊,11,73-106。
曾燕怡(2009)。臺北市小型學校裁校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145,59-72。
黃乙原(2008)。南投縣偏遠小規模國小廢校政策之探討。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治雄(2008)。臺東縣國小分校教師對學校裁併認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哲彬(2003)。學校組織再造在學校行政之衝擊與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54,111-116。
黃哲彬(2007)。論學校組織變革及其在學校行政上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54-71。
黃哲彬,洪湘婷(2005)。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雅玲(2008)。小型學校面臨裁併危機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祺(2009)。小型學校轉型策略之探討-以雲林縣國小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瑋傑(2009)。總爺國小裁併校之程序正義與教育問題探討:以「誰偷走了我的畢業證書?」影片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豪臣(2001)。大學校院合併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學生顧客之觀點。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宜穎(2008)。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合併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富榮(2008)。小型規模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教育人員觀點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意琳(2006)。花蓮縣小規模國民小學廢校政策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子超(1995)。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玲(2010)。國民小學學校合併及獨立復校兩階段對學校效能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育光(2007)。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合併過程、策略與問題之研究:以華東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晏汝(2010)。少子化趨勢下臺北市國民小學合併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惟中(2003)。台海兩岸大學合併之比較研究---以嘉義大學與浙江大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菊珍(2007)。臺北縣偏遠小型學校合併評估指標及配套措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傑(2008)。台南縣總爺國民小學裁併個案研究:政策終結的觀點。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穎(2007)。裁併校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振發(2007)。南投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及家長對小型學校合併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婷(2005)。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合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明星(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規模過小學校合班併校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敏君(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少子化知覺與教師士氣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未出版。
鄭文富(2009)。從羅爾斯正義觀論國民小學學校合併政策。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光佑(2011)。偏遠小型國中學校變革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同僚(2008)。偏遠小學再生之研究計畫。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蕭建福(2007)。連江縣北竿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合併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諶亦聰(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合併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謝宜庭、魏俊華、李孟峰(2009)。台東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第四十八屆台灣心理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謝明燕(2006)。都會地區弱勢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輔導—以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5,557-566。
謝美玲(2006)。高教院校合併之策略思維-從組織資源整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會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雯琦(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小校裁併校危機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三郎(2006)。國民小學小校裁併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顏士程(2005)。學校經營如何突破精進。學校行政雙月刊,37,162-170。
魏樹煜(2007)。臺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合併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嚴家俊(2008)。國小教師對學校面臨合併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千芬(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小型學校合併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國興(2006)。屏東縣恆春地區合併之國民小學校長學校領導研究屏東縣恆春地區合併之國民小學校長學校領導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蘇龍輝(2006)。臺南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外文部分
Ansoff, H. I., & E. J.McDonnell, E. J. (1990).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Prentice-hall.
Bierlein, L. A. (1993).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ducational Policy. Newbury Park, CA: Sage.
Bossidy, L., & Charan, R. (2002).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 done. New York: Crown.
Cummings, T. G., & Huse, E. F. (198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 Paul, MN: West.
Daft, R. (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3rd e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onnelly, M. (1987). At-risk students. ERIC Digest, 21.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2172)
Ettlie, J. E., & Reza, D. (1982), Organization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among Suppliers to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1), 27-44.
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rard, S. (1999). Well. That about wraps it up for school choice research: A stet of the art review.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9(1), 25-47.
Grant, R.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Winter Special Issue), 109-122.
Haller, E., & Monk, D. (1988). New reforms, old reform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smallrural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4, 470-483.
Hammer, M. & Champy, J.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per Business.
Hodge, B. J., & Johnson, H. J. (1970).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ulti-demensional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otter, J. P., & Schlesinger, L. A. (1990). Choosing strategies for change. In H. L. Tosi (Ed.),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approach. Boston: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Kotter, J. P. (1998).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In J. P. Kotter, J. Collins, R. Pascale, J. D. Duck, & J. Porras (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hange. Boston: HarvardBusinessSchool.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In D. Cartwright (Ed.),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Louis, K. S., & Miles, M. B. (1990). Improving the urban high school: What works and wh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ohr. L. (1969).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Organisa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63,111-126
Murphy, J. (1991). Restructuring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University.
Mills, D. Q., & Friesen, B. (1992).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0(2), 146-156.
Monk, D. H., & Haller, E. J. (1993). Predictors of high school academic course offerings: The role of school siz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1), 3-21.
Rothstein, R. (2008). Whose problem is pover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7), 8-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8911022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1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政達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u, Cheng Ta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邢文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ng, Wen F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邢文斐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ng, Wen Fei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15 10:19:20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15 10:19: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15 10:19: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11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60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102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私立高中學校合併的效益。研究者首先,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所得訪談大綱後,針對兩所已經合併之高中校長、主任、教師、學生等進行訪談,訪談所得使用MAXQDA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學校效益部分
(一) 學校規模逐漸變大
研究個案是由一所普通高中及一所職業學校合併,學校規模從二千人學校變成二千六百人學校,科別也由職業類科增加了普通科,除了教師教學資源可相互提供增加交流的機會;學生也因為增加了不同部別的學生,而多了良性競爭與互動的學習機會,同時也增加學生適性選擇的管道。
(二) 行政效能也是合併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之個案在合併試行過程中,因為人員變多,反而增加行政協調的困難性;但也因為人員變多,使得部分行政事務的推動變得更有效率。
(三) 整體規畫空間及校地,有利學校整體發展
研究個案是一所高中與一所高職合併,原各自都有電腦教室、多功能教室、各科專業教室等。校園重新規劃後,多餘的教室或辦公室,除了可以增加空間使用的多元性,也可重建配置,以供更長遠的使用,並可提升家長及外界觀感等。如此不僅解決校地使用問題,也將多餘空間可供社區使用,增加與社區互動之機會。
二、整併策略
(一) 提升整體辦學的品質、解除了600人以下學校被裁併的危機。
(二) 人事樽節,減少重複性人力,又新加入的人力可提升工作效率。
(三) 資源的整合方式,除了校與校地整合外,還有策略聯盟、購併等方式。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private high school consolid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bjective and document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chers, students, etc. of the merged schools and used MAXQDA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s are analyzed as follows:
1. Benefits to the School
(1) The scale of the school gets larger.
The case school is consolidated by a general high school and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the number of pupils rises from 2,000 to 2,600. Besides vocational courses, the school also has general ones. Furthermore, teachers can provide teaching resources mutually an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es. And since there are mor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students can get benign competi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v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students will have more channels to choose the courses in line with their aptitudes.
(2) Administrative efficacy is also the key to consolidation.
When the case school went through the consolidation procedure, the growing number of the staff made it more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However, the growing number of staff also made school manage parts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more efficiently.
(3)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chool grounds and space helps the school develop.
The case school is consolidated by a general high school and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oth schools originally have computer labs, multi-functional labs, specialized subject labs and so on. After rearranging the campus, the school has some surplus classrooms and offices. They can be used diversely or reconstructed, which gives the parents and outsiders a good impression. Thus, the problem of accessing to school grounds is solved and the surplus space can be provided to the community, which facilitates more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2. The Strategy of Consolidation
(1) Consolidation help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and the school can be exempted from the crisis of being closed or merged.
(2) Personnel management increases work efficiency.
(3) Resource integration can be achieved not only by integrating school grounds but also by strategic alliances, acquisition and so 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學校合併的基本概念 5
第二節 國內外學校合併之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個案學校相關背景資料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36
第一節 兩所合併學校訪談的結果分析 36
第二節 個案學校之合併效益分析與討論 45
第三節 三所學校合併後之差異分析 54
第四節 研究個案兩校SWOTS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7
參考文獻 70
中文部分 70
外文部分 76
附錄 78
一、研究邀請函 78
二、研究邀請回函 79
三、研究訪談同意書 80
四、訪談大綱 81
zh_TW
dc.format.extent 366065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1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XQDA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校合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併的效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AXQD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chool consolid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enefits of consolid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學校合併效益之個案研究─以某私立高中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Case Study of the Benefits of School Consolidation—A Case of a High Schoo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忠銘(2004)。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育資源合併方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秀英(2007)。台中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肯忞(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俊毅(2009)。政策論證模式分析小型學校合併政策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台北:智勝。
吳松齡(2005)。創新管理。台北:五南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五版)。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
吳清山(2010)。關懷弱勢族群教育實現教育公平正義。師苑鐸聲,27,1-2。
吳清山、林天祐(1997)。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
吳清山、林天祐(2003)。藍帶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5-116。
吳清山、林天祐(2009)。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7-178。
吳清基(200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施政報告書。臺北市議會第九屆第四會期,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清基(2005)。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之教育願景。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優質學校。台北:北市教研中心。
呂巧華(2002)。我國大學校院合併策略與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有鎰(2003)。小型學校合併的另類思考:「聯合學校」的構想。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領導教育變革之舞-學校組織再造與資源管理主辦研討會論文集1-9。
李白玉(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合併的認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鋒(2010)。少子化下國小行政人員工作滿足及個人生涯之規劃-以六班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賢(2004)。屏東縣受合併學校教育人員對合併後教育資源運用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知覺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景(2001)。從併校政策探討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小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顯榮(2007)。台北縣小校轉型特色發展差異性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35(4),75-84。
阮翊峰(2009)。組織創新觀點運用於學校經營策略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1,96-116。
周玉霜(2006)。藍海策略模式活化學校創新經營。學校行政,46,220-232。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58,1-20。
林佳銘(2008)。小校裁併政策下的出路-以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琴(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小型學校合併政策意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林靜宜(2011)。臺南市偏遠小學面臨裁併校危機之經營策略個案研究-以開心國小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玉玲(2006)。裁不裁併大有關係。師友,470,40-43。
邱啟銘(2008)。國民小學小型學校裁併準則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劃學系碩士,未出版。
邱毓玲(2009)。合併、策略聯盟對偏遠小型學校之分班分校的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博超(2007)。偏遠地區小學裁併政策之研究─民主行政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熾文(2006)。學校創新管理的內涵與實施途徑。載於花蓮教育大學主編,2006年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8-174)。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徐易男(2005)。小型學校合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37,182-195。
秦秀蘭(2001年5月24日)。裁併小校和小班教學的迷思。國語日報,第十三版。
秦嘉(2007)。臺北縣一所偏遠小型國民小學合併過程及其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翁堉霖(2004)。台灣大專院校合併之效益分析。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儷瑋(2007)。大學生對學校合併意願之探討:認同、資源及地位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弘憲(2006)。國軍軍事院校高等教育合併問題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院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早(2004)。模糊理論應用於小型學校合併經營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及省思。臺北:學富。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0(134),18-29。
張明輝(2006)。教育組織變革。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53-285)。台北:五南。
張夏平(1993)。台灣省公立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輝(2004)。小型學校面臨合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6)。美國教育改革中的學校重建運動。輯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120-135)。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0)。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新方向。初等教育學刊,8,279-296。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台北:教育部。
梁金盛(2000)。台灣地區大學院校合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華州(2005)。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裁撤後校地再利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羽玲(2004)。兩岸合併大學圖書館館藏發展變革之研究--以嘉義大學和浙江大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雄軍(2006)。創意與特色—從藍海觀點談偏遠小學經營。北縣教育,57,79-8。
郭雅玲(2009)。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亮吟(2009)。策略聯盟應用於苗栗市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桂容(2011)。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為國民中小學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賢舜(1999)。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憶芬(1993)。山地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鴻賢(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3,5-60。
陳瓊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整倂指標建構之研究-激勵保健學派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珠、陳憶芬(1995)。小型學校合併的成本效益分析。教育學刊,11,73-106。
曾燕怡(2009)。臺北市小型學校裁校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145,59-72。
黃乙原(2008)。南投縣偏遠小規模國小廢校政策之探討。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治雄(2008)。臺東縣國小分校教師對學校裁併認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哲彬(2003)。學校組織再造在學校行政之衝擊與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54,111-116。
黃哲彬(2007)。論學校組織變革及其在學校行政上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54-71。
黃哲彬,洪湘婷(2005)。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雅玲(2008)。小型學校面臨裁併危機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祺(2009)。小型學校轉型策略之探討-以雲林縣國小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瑋傑(2009)。總爺國小裁併校之程序正義與教育問題探討:以「誰偷走了我的畢業證書?」影片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豪臣(2001)。大學校院合併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學生顧客之觀點。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宜穎(2008)。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合併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富榮(2008)。小型規模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教育人員觀點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意琳(2006)。花蓮縣小規模國民小學廢校政策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子超(1995)。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玲(2010)。國民小學學校合併及獨立復校兩階段對學校效能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育光(2007)。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合併過程、策略與問題之研究:以華東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晏汝(2010)。少子化趨勢下臺北市國民小學合併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惟中(2003)。台海兩岸大學合併之比較研究---以嘉義大學與浙江大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菊珍(2007)。臺北縣偏遠小型學校合併評估指標及配套措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傑(2008)。台南縣總爺國民小學裁併個案研究:政策終結的觀點。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穎(2007)。裁併校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振發(2007)。南投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及家長對小型學校合併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婷(2005)。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合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明星(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規模過小學校合班併校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敏君(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少子化知覺與教師士氣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未出版。
鄭文富(2009)。從羅爾斯正義觀論國民小學學校合併政策。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光佑(2011)。偏遠小型國中學校變革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同僚(2008)。偏遠小學再生之研究計畫。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蕭建福(2007)。連江縣北竿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合併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諶亦聰(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合併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謝宜庭、魏俊華、李孟峰(2009)。台東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第四十八屆台灣心理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謝明燕(2006)。都會地區弱勢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輔導—以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5,557-566。
謝美玲(2006)。高教院校合併之策略思維-從組織資源整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會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雯琦(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小校裁併校危機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三郎(2006)。國民小學小校裁併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顏士程(2005)。學校經營如何突破精進。學校行政雙月刊,37,162-170。
魏樹煜(2007)。臺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合併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嚴家俊(2008)。國小教師對學校面臨合併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千芬(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小型學校合併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國興(2006)。屏東縣恆春地區合併之國民小學校長學校領導研究屏東縣恆春地區合併之國民小學校長學校領導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蘇龍輝(2006)。臺南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外文部分
Ansoff, H. I., & E. J.McDonnell, E. J. (1990).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Prentice-hall.
Bierlein, L. A. (1993).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ducational Policy. Newbury Park, CA: Sage.
Bossidy, L., & Charan, R. (2002).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 done. New York: Crown.
Cummings, T. G., & Huse, E. F. (198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 Paul, MN: West.
Daft, R. (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3rd e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onnelly, M. (1987). At-risk students. ERIC Digest, 21.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2172)
Ettlie, J. E., & Reza, D. (1982), Organization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among Suppliers to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1), 27-44.
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rard, S. (1999). Well. That about wraps it up for school choice research: A stet of the art review.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9(1), 25-47.
Grant, R. M.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Winter Special Issue), 109-122.
Haller, E., & Monk, D. (1988). New reforms, old reform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smallrural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4, 470-483.
Hammer, M. & Champy, J.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per Business.
Hodge, B. J., & Johnson, H. J. (1970).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ulti-demensional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otter, J. P., & Schlesinger, L. A. (1990). Choosing strategies for change. In H. L. Tosi (Ed.),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approach. Boston: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Kotter, J. P. (1998).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In J. P. Kotter, J. Collins, R. Pascale, J. D. Duck, & J. Porras (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hange. Boston: HarvardBusinessSchool.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In D. Cartwright (Ed.),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Louis, K. S., & Miles, M. B. (1990). Improving the urban high school: What works and wh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ohr. L. (1969).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Organisa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63,111-126
Murphy, J. (1991). Restructuring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University.
Mills, D. Q., & Friesen, B. (1992).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0(2), 146-156.
Monk, D. H., & Haller, E. J. (1993). Predictors of high school academic course offerings: The role of school siz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1), 3-21.
Rothstein, R. (2008). Whose problem is pover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7), 8-1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