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
The Ritual Narratives of the Lunar New Year Centered on the Housecleaning Research
作者 周謝宏
貢獻者 高莉芬
周謝宏
關鍵詞 過年
節俗
掃除
掃塵
送窮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四月-2015 10:03:57 (UTC+8)
摘要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節日體系,而中國既為世界著名文化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之下,自然也產生許多極有特色的節日,並由此構成具有豐富內涵的「節日文化基因庫」。
  在中國「節日文化基因庫」中,「過年」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而在「過年」諸多儀式習俗之中,歲末掃塵、年初送窮這兩個「掃除」儀式被安排在進、出過年的兩個重要時間點上,自應有其特殊意義。因此,本論文擬以中國過年掃除儀式為主,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之上,爬梳、分析歷代掃塵、送窮相關文獻,並試圖從神話學角度探尋過年掃除儀式中隱含、承傳的深層文化內涵。
  本論文的主要問題為:在中國過年期間,為什麼會有「掃塵」與「送窮」兩次「掃除」行為?「掃塵」、「送窮」如何發展與演變?這兩次掃除動作如何構成「過年」期間的一組節俗儀式,其功能與意義為何?二者與過年相關節俗儀式與神話傳說之間形成何種關係?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討論、分析與詮釋,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釐清「掃除」儀式在「過年」期間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漢〕宋衷注,〔清〕雷學淇校輯:《世本》,收於《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1974年。
[東漢]劉熙著,[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東漢〕蔡邕:《獨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魏〕張揖著,〔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附補正及拾遺》,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宋〕劉曄著,〔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韓鄂:《歲華紀麗》,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佚名:《輦下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李淖:《秦中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姚合:《姚少監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范成大著,富壽蓀標校:《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徐鉉編,四庫全書館考證:《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朱長文:《樂圃餘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呂本中:《東萊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明〕陳階編輯,徐養量校刊:《日涉編》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謝遷:《歸田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孔尚任:《節序同風錄》,清鈔本。
[清]佚名著:《敬灶全書》,收於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94年。
[清]李光庭著,王繼昌點校:《鄉言解頤》,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沈德潛選:《清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程瑤田著,陳冠明等校點:《程瑤田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嵇永仁:《抱犢山房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蕭智漢:《新增月日紀古》,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顧錄:《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二、中文論著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嶽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第二屆東嶽論壇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吉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
方克強:《文學人類學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王秋桂主編,楊玉君撰稿:《春節》,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秋桂主編,楊玉君撰稿:《過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振復:《中華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臺北:博遠出版社,1993年。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王熹、李永匡:《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曲六乙、錢茀著:《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呂亞虎:《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呂微:《隱喻世界的來訪者──中國民間財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年。
宋文坤等選編:《民俗選粹》,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英儒:《春節文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道和:《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豐楙先生、李秀娥、謝宗榮、謝聰輝先生:《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李豐楙先生:《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豐楙先生:《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先生:《慶典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0年。
李豐楙先生總編纂:《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李獻璋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林素英先生:《古代祭禮中的政教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
兪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洪淑苓先生:《牛郎織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紅葦:《年的三副面孔:中國時間文化的前生今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紅葦:《神性記憶:中國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胡萬川、黃晴文編:《清水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胡萬川主編:《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二)》,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7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臺北:啟新書局,1968年。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夏日新:《長江流域的歲時節令》,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秉山:《為什麼過節:中國節日文化之精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荊雲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
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高莉芬先生:《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高莉芬先生:《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婁子匡:《新年風俗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崔普權、劉國榮、崔逸:《大年前後──中國傳統節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庹修明:《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研究:中國儺戲儺文化》,貴陽:貴州民俗出版社,2009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張勃:《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張益銘:《金銀紙的祕密》,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附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喬繼堂、朱瑞平主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
喻鴻鈞:《年俗趣譚》,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湯池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四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貴州民院民族研究所、德江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儺戲論文選》,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馮兆偉:《神話與節日》,臺北:希代書版公司,1984年。
黃竹三、延保全:《戲曲文物通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楊明璋先生:《敦煌文學中之諧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楊華:《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楊福泉:《灶與灶神》,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年。
董曉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鄒明華、高雅玲主編:《亞細亞民俗研究‧第8輯‧鶴壁春節文化高層論壇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月。
鄒濬智:《西漢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關信仰研究──以楚地簡帛文獻資料為討論焦點》,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靳之林:《抓髻娃娃與人類群體的原始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杏根:《中華節日風俗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齊濤、劉德增:〈中國民俗的歷史分期〉,《民俗研究》第2期,2000年。
劉仲宇:《正逢時運──接財神與市場經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劉亞平:《忙年──春節民俗民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錫誠編選:《灶王爺傳說》,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蔡欣欣先生:《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蕭兵:《儺蜡之風:長江流域宗教戲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蕭放:《春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生活時間》,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賴非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二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民俗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簡濤:《立春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中川忠英編著,方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法]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施舟人:《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法〕祿是遒著,〔英〕甘沛澍英譯,沈婕、單雪譯:《中國民間崇拜‧歲時習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美]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美〕約瑟夫‧坎伯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贊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美〕維克多‧特納編,方永德等譯,潘國慶校:《慶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著,江濤、向守平譯:《時間之箭》,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英]馬林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英]菲奧納‧鮑伊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奧〕佛洛依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2007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三、外文論著
[日]守屋美都雄著:《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資料復元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帝國書院,1963年。
[日]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1年。
〔日〕中村裕一:《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東京:汲古書院,2010年。
〔德〕艾伯華:《Chinese Festivals》,收於婁子匡編:《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38輯,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年。
Alessandro Falassi, “Festival: Definition and Morphology,”in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ed. Alessandro Falassi ,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7.
Göran Aijmer, New Year Celebrations in Central China in Late Imperial Tim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Lindsay Jones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四、單篇論文
仁華、旭東:〈漢畫擁彗管見〉,《中原文物》第3期,1995年。
王秋桂:〈元宵節補考〉,《民俗曲藝》第65期,1990年5月。
任軍:〈灶神考源〉,《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9年。
李亦園:〈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收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0年。
李豐楙先生:〈「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0年6月。
李豐楙先生:〈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李豐楙先生:〈注連與解除:道教拔度儀中的非常死亡觀〉,2009年11月26至28日,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合辦「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6月。
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齊與唐代節俗〉,收於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
周華斌:〈「儺」與「 」:關於「儺」字的考釋〉,《民俗曲藝》第81期,1993年1月。
林茂賢:〈從「沉地」傳說談臺灣年俗〉,《台灣學通訊》第24期,2009年10月,頁2-3。
林素英先生:〈《周禮》祭祀系統在思想史上的意義〉,《齊魯文化研究》第8輯,2009年12月。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
姜守誠:〈「送窮」考〉,《成大歷史學報》第40號,2011年6月。
胡文輝:〈「人日」考辨〉,《中國文化》第9期,1994年2月)。
夏日新:〈正月晦日節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
徐時儀:〈「打野火」與「打野胡」考〉,《中國俗文化研究》第4輯,2007年。
烏丙安:〈中國春節:祭典與慶典嚴密組合的傳統行事〉,《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2011年。
高丙中:〈「民族志」與「民俗志」的使用對於民俗學的當下意義〉,高丙中、王建民等:〈民族志‧民俗志的書寫及其理論和方法〉,《民間文化論壇》第1期,2007年。
高莉芬先生:〈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
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3年。該文又刊於《民俗曲藝》第83期,1993年5月。
張紫晨:〈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民俗曲藝》第69期,1991年1月。
陳建憲:〈春節:中華民族的時間元點與空間元點〉,《民俗研究》第2期,2010年。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12月。
陳麗娜:〈台灣客家「年初三送窮鬼」習俗試探〉,《美和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年12月。
傅光宇:〈「人日創世神話」獻疑〉,《楚雄師專學報》第14卷第4期,1999年10月。
黃笙聞:〈洋州啞隊掃五窮──周秦祓 送窮之遺風〉,《中華戲曲》第1期,1999年。
楊玉君:〈節日研究架構新議〉,《東亞文化研究》第8輯,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6年。
楊玉君:〈佩掛與驅邪──仲夏民俗的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
楊玉君:〈餅與匱乏:從節日飲食到英雄傳說的考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1年6月。
楊堃:〈灶神考〉,收於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楊琳:〈掃帚的起源及禮俗〉,《文化學刊》第1期,2006年。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
葉舒憲:〈人日之謎:中國上古創世神話發掘〉,《中國文化》創刊號,1990年5月。
樂黛雲、李亦園等:〈文學人類學走向新世紀〉,《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1998年。
蔡正學、石金蘭:〈「倒灶」、「倒楣」的文化考釋〉,《辭書研究》第2期,2005年。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12月。
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江西社會科學》第2期,2006年。
蕭放:〈春節習俗與歲時通過儀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6年。
鍾宗憲:〈顓頊與魚婦關係之蠡測──論先秦口傳神話的再創造性〉,收於中國口傳文學學會編:《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口傳文學會,2010年。
龔詩文:〈漢代畫像藝術的門戶世界──試論墓門藝術的空間觀〉,《藝術學》第20期,1999年8月。
Lee Feng-mao, “Daoist Combined Rituals of Thanking Earth and Retaining the Dragon, ”(〈祭煞與安鎮:道教謝土安龍的複合儀式〉) in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 a Berlin symposium, ed. Florian C. Reiter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151015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周謝宏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謝宏zh_TW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四月-2015 10:03:57 (UTC+8)-
dc.date.available 1-四月-2015 10:03: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四月-2015 10:03:5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915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2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1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節日體系,而中國既為世界著名文化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之下,自然也產生許多極有特色的節日,並由此構成具有豐富內涵的「節日文化基因庫」。
  在中國「節日文化基因庫」中,「過年」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而在「過年」諸多儀式習俗之中,歲末掃塵、年初送窮這兩個「掃除」儀式被安排在進、出過年的兩個重要時間點上,自應有其特殊意義。因此,本論文擬以中國過年掃除儀式為主,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之上,爬梳、分析歷代掃塵、送窮相關文獻,並試圖從神話學角度探尋過年掃除儀式中隱含、承傳的深層文化內涵。
  本論文的主要問題為:在中國過年期間,為什麼會有「掃塵」與「送窮」兩次「掃除」行為?「掃塵」、「送窮」如何發展與演變?這兩次掃除動作如何構成「過年」期間的一組節俗儀式,其功能與意義為何?二者與過年相關節俗儀式與神話傳說之間形成何種關係?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討論、分析與詮釋,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釐清「掃除」儀式在「過年」期間的相關問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與說明…………………………………………………3
一、 研究材料的來源與類型……………………………………………………3
二、 文獻資料的局限與時間範圍解說…………………………………………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9
一、 春節、過年之相關研究……………………………………………………9
(一) 整體風貌之研究………………………………………………………10
(二) 特定主題之研究………………………………………………………11
二、 掃塵、送窮之相關研究……………………………………………………14
(一) 掃塵的研究成果………………………………………………………14
(二) 送窮的研究成果………………………………………………………15
三、 節日儀式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成果…………………………………………17
(一) 神話─儀式學派及其相關研究成果…………………………….……18
(二) 過渡儀式理論及其相關研究成果……………………………………19
四、 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21
(一) 與過年「掃除」相關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21
(二) 歷來研究多偏重節俗表層事象的爬梳與整理………………………21
(三) 忽略「掃除」在「過年期間」的整體詮釋…………………………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大綱……………………………………………………22

第二章 「過年」語境中的「掃塵」儀式淵源與象徵…………………………26
第一節  中國「過年」語義與歲末掃塵儀式…………………………………….26
一、過/年:「過年」的語義內涵………………………………………………26
 (一)「春節」與「過年」的定義與範圍……………………………………26
 (二)過年之「年」:從自然屬性到人為情感的增添………………………28
 (三)過年之「過」:過年起源敘事的過渡儀式內涵………………………33
二、歲末掃塵:民間「過年」的第一道儀式…………………………………..34
第二節  操茢與索室:歲末掃塵儀式淵源的神話學解讀………………………..38
一、 從官方到民間:歲末儺的發展演變與儀式結構…………………………..38
 (一)宋代以前歲末儺的歷時演變概況……………………………………..38
 (二)官方與民間歲末儺的內在結構………………………………………..42
 二、淨化、驅邪與避凶:茢帚作為驅儺器具的意義與功能…………………..45
 三、冬季的屋宅潔淨:掃塵儀式與驅儺神話的交互詮釋……………………..48

第三章 區隔與保護:過年掃除儀式的時空象徵功能………………………….57
第一節  獨立與連續:過年掃除儀式進程的時間結構…………………………..57
一、 獨立的發展:過年掃除儀式的表層事象分析……………………………..57
(一) 歲末「掃塵」的發展演變與民俗心理……………………………….57
(二) 年初「送窮」的發展演變與民俗心理……………………………….64
二、連續的過程:一組區隔過年時間的掃除儀式…………………………….71
第二節  儀式與空間:過年掃除儀式隱含的「家」內涵………………….……75
 一、祭灶與灶神:掃塵與送窮儀式的共同連結……………………………….75
 二、定居與司命:從「灶」到「家」的文化解讀…………………………….78
 三、劫日與護境:「家」與過年掃除儀式的關係………………………………84
第三節 小結……………………………………………………………………….91

第四章 過年與創世:「非常」時空中的掃除儀式敘事………………………..99
第一節 「年循環」視野下的過年掃除儀式功能……………………………….99
第二節 過年掃除儀式敘事的動態歷程分析……………………………………103
 一、塵土與息壤:過年掃除儀式敘事中的核心符號………………………….103
二、過年三部曲:從相關儀式理論看過年掃除儀式進程…………………….107
  (一)由「常」入「非常」:「掃塵」的儀式解讀………………………….107
  (二)「非常」的時空狀態:「打灰堆」儀式與相關禁忌的交互作用…….108
(三)由「非常」返「常」:「送窮」的儀式解讀………………………….114
第三節 小結……...……………………………………………………………….116

第五章 結論…………………………………………………………...………….118
 一、天時與人文:「人」在歲時節俗儀式中的關鍵意義……………………...118
 二、象徵與詮釋:中國過年掃除儀式的神話學解讀…………………………..119
 (一)第二章:歲末掃塵的儀式淵源與象徵…………………………………119
 (二)第三章:過年掃除儀式的時空象徵功能………………………………120
 (三)第四章:非常時空中的掃除儀式敘事…………………………………121
 三、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121
 (一)僅限古代文獻研究而非現代習俗調查…………………………………122
  (二)著重民俗資料分析而非文學作品解讀…………………………………122
(三)選擇單一儀式考察而非所有習俗研究…………………………………122

參考文獻…………………………………………………………………………....123
zh_TW
dc.format.extent 535537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過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節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掃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掃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送窮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itual Narratives of the Lunar New Year Centered on the Housecleaning Researc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漢〕宋衷注,〔清〕雷學淇校輯:《世本》,收於《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1974年。
[東漢]劉熙著,[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東漢〕蔡邕:《獨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東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魏〕張揖著,〔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附補正及拾遺》,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宋〕劉曄著,〔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韓鄂:《歲華紀麗》,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佚名:《輦下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李淖:《秦中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姚合:《姚少監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范成大著,富壽蓀標校:《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徐鉉編,四庫全書館考證:《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朱長文:《樂圃餘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呂本中:《東萊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俞德鄰:《佩韋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明〕陳階編輯,徐養量校刊:《日涉編》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謝遷:《歸田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孔尚任:《節序同風錄》,清鈔本。
[清]佚名著:《敬灶全書》,收於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94年。
[清]李光庭著,王繼昌點校:《鄉言解頤》,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沈德潛選:《清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程瑤田著,陳冠明等校點:《程瑤田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嵇永仁:《抱犢山房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蕭智漢:《新增月日紀古》,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顧錄:《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二、中文論著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嶽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第二屆東嶽論壇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吉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
方克強:《文學人類學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王秋桂主編,楊玉君撰稿:《春節》,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秋桂主編,楊玉君撰稿:《過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振復:《中華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臺北:博遠出版社,1993年。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王熹、李永匡:《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曲六乙、錢茀著:《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呂亞虎:《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呂微:《隱喻世界的來訪者──中國民間財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年。
宋文坤等選編:《民俗選粹》,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英儒:《春節文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道和:《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李豐楙先生、李秀娥、謝宗榮、謝聰輝先生:《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李豐楙先生:《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豐楙先生:《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先生:《慶典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0年。
李豐楙先生總編纂:《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李獻璋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林素英先生:《古代祭禮中的政教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
兪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洪淑苓先生:《牛郎織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紅葦:《年的三副面孔:中國時間文化的前生今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紅葦:《神性記憶:中國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胡萬川、黃晴文編:《清水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胡萬川主編:《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二)》,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7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臺北:啟新書局,1968年。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夏日新:《長江流域的歲時節令》,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秉山:《為什麼過節:中國節日文化之精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荊雲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馬昌儀選編:《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
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高莉芬先生:《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高莉芬先生:《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婁子匡:《新年風俗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崔普權、劉國榮、崔逸:《大年前後──中國傳統節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庹修明:《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研究:中國儺戲儺文化》,貴陽:貴州民俗出版社,2009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張勃:《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張益銘:《金銀紙的祕密》,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附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喬繼堂、朱瑞平主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年。
喻鴻鈞:《年俗趣譚》,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湯池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四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貴州民院民族研究所、德江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儺戲論文選》,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馮兆偉:《神話與節日》,臺北:希代書版公司,1984年。
黃竹三、延保全:《戲曲文物通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黃應貴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楊明璋先生:《敦煌文學中之諧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楊華:《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楊福泉:《灶與灶神》,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年。
董曉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鄒明華、高雅玲主編:《亞細亞民俗研究‧第8輯‧鶴壁春節文化高層論壇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月。
鄒濬智:《西漢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關信仰研究──以楚地簡帛文獻資料為討論焦點》,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靳之林:《抓髻娃娃與人類群體的原始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杏根:《中華節日風俗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齊濤、劉德增:〈中國民俗的歷史分期〉,《民俗研究》第2期,2000年。
劉仲宇:《正逢時運──接財神與市場經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劉亞平:《忙年──春節民俗民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錫誠編選:《灶王爺傳說》,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蔡欣欣先生:《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蕭兵:《儺蜡之風:長江流域宗教戲劇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蕭放:《春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生活時間》,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賴非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二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民俗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簡濤:《立春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中川忠英編著,方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法]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施舟人:《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法〕祿是遒著,〔英〕甘沛澍英譯,沈婕、單雪譯:《中國民間崇拜‧歲時習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美]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美〕約瑟夫‧坎伯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贊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美〕維克多‧特納編,方永德等譯,潘國慶校:《慶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著,江濤、向守平譯:《時間之箭》,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英]馬林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英]菲奧納‧鮑伊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奧〕佛洛依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2007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三、外文論著
[日]守屋美都雄著:《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資料復元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帝國書院,1963年。
[日]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1年。
〔日〕中村裕一:《中国古代の年中行事》,東京:汲古書院,2010年。
〔德〕艾伯華:《Chinese Festivals》,收於婁子匡編:《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第38輯,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年。
Alessandro Falassi, “Festival: Definition and Morphology,”in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ed. Alessandro Falassi ,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7.
Göran Aijmer, New Year Celebrations in Central China in Late Imperial Tim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Lindsay Jones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四、單篇論文
仁華、旭東:〈漢畫擁彗管見〉,《中原文物》第3期,1995年。
王秋桂:〈元宵節補考〉,《民俗曲藝》第65期,1990年5月。
任軍:〈灶神考源〉,《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9年。
李亦園:〈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收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0年。
李豐楙先生:〈「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0年6月。
李豐楙先生:〈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李豐楙先生:〈注連與解除:道教拔度儀中的非常死亡觀〉,2009年11月26至28日,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合辦「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6月。
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齊與唐代節俗〉,收於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
周華斌:〈「儺」與「 」:關於「儺」字的考釋〉,《民俗曲藝》第81期,1993年1月。
林茂賢:〈從「沉地」傳說談臺灣年俗〉,《台灣學通訊》第24期,2009年10月,頁2-3。
林素英先生:〈《周禮》祭祀系統在思想史上的意義〉,《齊魯文化研究》第8輯,2009年12月。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
姜守誠:〈「送窮」考〉,《成大歷史學報》第40號,2011年6月。
胡文輝:〈「人日」考辨〉,《中國文化》第9期,1994年2月)。
夏日新:〈正月晦日節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
徐時儀:〈「打野火」與「打野胡」考〉,《中國俗文化研究》第4輯,2007年。
烏丙安:〈中國春節:祭典與慶典嚴密組合的傳統行事〉,《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2011年。
高丙中:〈「民族志」與「民俗志」的使用對於民俗學的當下意義〉,高丙中、王建民等:〈民族志‧民俗志的書寫及其理論和方法〉,《民間文化論壇》第1期,2007年。
高莉芬先生:〈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
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3年。該文又刊於《民俗曲藝》第83期,1993年5月。
張紫晨:〈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民俗曲藝》第69期,1991年1月。
陳建憲:〈春節:中華民族的時間元點與空間元點〉,《民俗研究》第2期,2010年。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12月。
陳麗娜:〈台灣客家「年初三送窮鬼」習俗試探〉,《美和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年12月。
傅光宇:〈「人日創世神話」獻疑〉,《楚雄師專學報》第14卷第4期,1999年10月。
黃笙聞:〈洋州啞隊掃五窮──周秦祓 送窮之遺風〉,《中華戲曲》第1期,1999年。
楊玉君:〈節日研究架構新議〉,《東亞文化研究》第8輯,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6年。
楊玉君:〈佩掛與驅邪──仲夏民俗的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
楊玉君:〈餅與匱乏:從節日飲食到英雄傳說的考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1年6月。
楊堃:〈灶神考〉,收於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楊琳:〈掃帚的起源及禮俗〉,《文化學刊》第1期,2006年。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
葉舒憲:〈人日之謎:中國上古創世神話發掘〉,《中國文化》創刊號,1990年5月。
樂黛雲、李亦園等:〈文學人類學走向新世紀〉,《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1998年。
蔡正學、石金蘭:〈「倒灶」、「倒楣」的文化考釋〉,《辭書研究》第2期,2005年。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12月。
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江西社會科學》第2期,2006年。
蕭放:〈春節習俗與歲時通過儀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6年。
鍾宗憲:〈顓頊與魚婦關係之蠡測──論先秦口傳神話的再創造性〉,收於中國口傳文學學會編:《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口傳文學會,2010年。
龔詩文:〈漢代畫像藝術的門戶世界──試論墓門藝術的空間觀〉,《藝術學》第20期,1999年8月。
Lee Feng-mao, “Daoist Combined Rituals of Thanking Earth and Retaining the Dragon, ”(〈祭煞與安鎮:道教謝土安龍的複合儀式〉) in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 a Berlin symposium, ed. Florian C. Reiter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