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晉書》與《世說新語》敘事差異研究--以二書重出資料為主之考察
The study of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Shu and Shi Shuo Xin Yu--In two books’ repeated text-based study
作者 孫序
Sun, Hsu
貢獻者 康韻梅
孫序
Hsu Sun
關鍵詞 晉書
世說新語
敘事差異
文本比較
Shi Shuo Xin Yu
Jin Shu
narrative differences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Apr-2015 10:04:10 (UTC+8)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題為唐修《晉書》與《世說新語》間的敘事差異,對二書重出資料進行研究考察,研究的重心在於《世說新語》材料進入《晉書》後所產生的變化,觀察史家如何引用《世說新語》,整理歸納敘事差異的類型,探究敘事差異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意涵。
在第一章緒論中,從《晉書》援引《世說新語》引發前人褒貶兩極的評價,討論史家以小說入史的適切性,檢討前人涉及二書的研究文獻,並說明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第二章聚焦於《晉書》援引《世說新語》的部份,統計二書的重出資料,編成表格以綜觀整體,發現《晉書》有「累篇成傳」、「一事重出」、「傳聞異辭」和「事涉數人,載於一傳」的現象,反映出史家援引材料入傳有其考量,並非一味以《世說新語》為準,所收錄的《世說新語》篇章不僅作為實例豐富《晉書》的記載,也彌補人物事蹟缺乏的境況。史家依循事件發展邏輯、人物關聯和事件材料性質三種方式排列《世說新語》的材料,將數則事件建立新連結,形成條理清晰的脈絡,融入史傳的順時敘述中。
第三章分析《晉書》與《世說新語》重出資料中的敘事差異,其中簡化型的敘事差異為最大宗,可分成簡省人物言語活動、事件的敘事部分和混合型三種簡化類型,其他敘事差異現象包括史家修改局部文句、將材料另做他用和增添非敘事話語,從文本分析中可看出史家藉由增刪修改文句,提升傳主在事件中的重要性,塑造傳主的正面形象,而所增添的非敘事話語透露史家的判斷,雖未直接臧否人物,褒貶自在其中。
第四章檢視敘事差異中所反映出的史家道統取向,二書相異的敘述可見史家所重視的宗法社會之倫常,由朝廷延伸至家庭,從標舉君臣相處之道,到修補家庭倫常關係,呈現史家對於傳統禮教的維護,強調倫理綱常中「忠」與「孝」的價值。史家的道統取向在女子紀事方面尤其明顯,依據女子在家庭倫理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其定位,調整敘述所刻劃出的人物形象,標舉德才兼備和人品有瑕的女子,確立道德尺度對立的兩端,以達成社會教化的目的。
第五章為結語,概述研究二書敘事差異的三階段:現象分析──原因探索──意義呈現,二書的敘事差異反映史家的撰史的原則和道統取向,史家援引《世說新語》豐富了《晉書》的史傳,彰顯出兩晉的時代精神,造就《晉書》的獨特,即便援引《世說新語》入傳,史家仍掌握敘述的主導性,使《晉書》保有光彩熠熠的歷史價值。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Shu and Shi Shuo Xin Yu, according to two books’ repeated data,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Shi Shuo Xin Yu material into Jin Shu , observing how historians cite Shi Shuo Xin Yu, summarizing in the type of narrative differences,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rrative and meaning behind the phenomena.
In Chapter one, Looking back at history,Citing Shi Shuo Xin Yu caused different evaluation from scholars of former times, we discusse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historians’ quotation, reviewing former scholars’ research which involved in two books, to expound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 used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d on Jin Shu quoted Shi Shuo Xin Yu in part, Organize two books’ duplicate data, compiled forms for considering overall, Found that Jin Shu There are " linking events constitute a biography ", " the same recurring events ", "different versions of hearsay" and "matter involving several people, documented in a biography " phenomenon, Historians quoted material reflecting the transfer had its considerations, not took Shi Shuo Xin Yu as a criterion, the collection of Shi Shuo Xin Yu articles is not only rich in examples as Jin Shu records, but als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documented life stories. Historians arranged Shi Shuo Xin Yu articles in three ways, following the logic of events, people relationship and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e, to create a new link for several events, forming a coherent context, put into Jin Shu in chronological narration. (the narrative chronicled the events)
Chapter 3 analyzed the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Shu and Shi Shuo Xin Yu, simplifying narration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narrative differences, assorting simplified narration into 3 types, consisted of simplifying the dialogues and activities, the narrative part of the event and the mixed type. Other narrative differences include historians’ partial sentence modification, rewrite the sentence for other purposes, and add non-narrative discourse.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text analysis, historians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character in the incident by modifying the text or creating a positiv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Non-narrative discourse added by historians revealed their judgments.
Chapter 4 viewed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in narrative differences, rewriting the events reflected that historians regarded ethics of patriarchal society highly. Extending from the court to the family, historians presented the prop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his Courtiers and maintained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of family. Historians emphasized the moral value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expressing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 narrative which female involved in also indicated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Historians decided the female’ historical status by her role in the family and adjust the images in the description. By praising virtuous women and criticizing the flawed, historians established moral contrast ends of the scale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education.
Chapter 5 is the epilogue which outlined a three-stage study of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books, from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to the reasons behind the modification, then reflected the meaning between the lines. Narrative differences revealed the writing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works and tendency towards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Citing Shi Shuo Xin Yu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Jin Shu and highlighted the zeitgeist of the Jin Dynasty. In spite of the quotation, Historians ruled the main narrative, let the value of Jin Shu shine in history.
參考文獻 古籍文獻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市:華正書局,1991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4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劉強會評集校:《世說新語會評》(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顏之推撰,程小銘譯注:《顏氏家訓》(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唐‧李百藥等撰:《北齊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唐‧房玄齡等撰,許嘉璐主編:《晉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唐‧房玄齡等撰,清‧吳士鑒著,清‧劉承幹合注:《晋書斠注》(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1年)
唐‧吳競撰,《貞觀政要》(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通釋,呂思勉評,李永圻、張耕華導讀整理:《史通》(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 (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
清‧趙翼撰:《廿二史箚記》(台北市:世界書局,1956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箚記》(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趙翼撰,陳垣批注,陳智超主編:《廿二史箚記批注》(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清‧紀昀總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二百卷》(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錢大昕撰,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清‧周濟撰:《晉略》(台北 : 中華書局,1966年)


近人論著
王新華著:《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王能憲著:《世說新語研究》(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晴佳、古偉瀛著:《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王陽著:《小說藝術形式分析:敘事學硏究》(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2年)
世界書局編輯部編:《二十五史述要》(台北市:世界書局,2010年)
申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現代》(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硏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申丹著:《敍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紀祥著:《時間.歷史.敘事》(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亞敏著:《敘事學》(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曦鐘、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陳蘭村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年)
陳垣著:《史諱舉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徐君慧著:《中國小說史》(南寧市:廣西敎育出版社,1991年)
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台北市:里仁書局,1994年)
張叔甯著:《世說新語整體硏究》(南京市:南京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著:《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台北市:五南,2002年)
張高評著:《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台北市:里仁書局,2011年)
張舜徽著:《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著:《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梅家玲著:《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梁滿倉著:《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
彭剛著:《敍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傅斯年著:《史學方法導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嘉義縣: 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寧稼雨著:《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市:五南書局,2009年)
劉強著:《一種風流吾最愛:世說新語今讀》(台北市:麥田出版,2011年)
謝保成著:《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7年)
譚君強著:《敍事學導論:從經典敍事學到後經典敍事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Mieke Bal :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Toront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敍述學:敍事理論導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Wayne C. Booth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美)W.C.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Roger Fowler : Linguistics And The Novel(London : Methuen Publishing Ltd, 1977)
(英)羅杰.福勒(Roger Fowler)著,于寧、徐平、昌切譯:《語言學與小說》(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Narrative discourse : an essay in method / Gérard Genette ; translated by Jane E. Lewin ; foreword by Jonathan Culler(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 著,王文融譯:《敍事話語;新敍事話語》(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Gérard Genette : Figures III(Paris : Seuil, 1999)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Keith Jenkins : On `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New York, N.Y. : Routledge, 1995)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 : 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Jean Leduc : Les historiens et le temps : conceptions, problematiques, ecritures(Paris : Seuil, 1999)
(法)尚.勒狄克(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
Amia Lieblich, Amar Zilber :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1998)
(以)李柏利奇(Amia Lieblich)、Tamar Zilber原著,吳芝儀譯:《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2008年)
Wallace Martin :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敍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Andrew H. Plaks : Chinese narrative :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Paul Ricœur : Temps et Récit(Paris : Seuil, 1991)
(法)保爾.利科(Paul Ricœur)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北京市:三聯書店,2003年)
Hayden White : Metahistory :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9年)
Hayden White :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Baltimore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美)海頓.懷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 (北京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Hayden White :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美)海頓.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期刊論文
王澧華著:〈唐修《晉書》取材《世說》的是非得失〉,《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 》,2004年第6期,頁98-103。
王欣慧著:〈《世說新語•賢媛篇》女性敘寫研究〉,《鵝湖月刊》,2006年11月,頁40-48。
邢培順著:〈「魏晉風流」下的兩晉婦女——以《晉書•列女傳》為主要例證〉,《昌吉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21-25。
朱大渭著:〈《晉書》的評價與研究〉,《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4期,頁44-52。
李瑄著:〈論《世說新語》敘事的新變與傳承〉,《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6期,頁139-144。
李文仁著:〈傳承與創新―《世說新語》對母親與妻子形象的塑造〉,《新北大史學》,2006年10月,頁97-109。
李妍、曾良著:〈《世說新語》與《晉書》比較〉,《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頁48-52。
李慧著:〈淺論《世說新語》的文體及與《晉書》之比較〉,《棗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50-54。
李少雍著:〈史傳里的瑣事記載——《晉書》文學特色脞說〉,《文學遺產》,2008年第1期,頁28-38。
李少雍著:〈「文勝質則史」——關于《晉書》的文學語言〉,《文學遺產》,2011年第1期,頁28-35。
宋雪玲〈《世說新語》中女性素材的擇錄標準——《世說新語‧賢媛》與《晉書‧列女傳》的比較考察〉,《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頁66-69。
吳冠宏著:〈余嘉錫以史評進路箋疏《世說新語》的現象考察〉,《東華漢學》,2008年12月,頁107-140。
陳長義著:〈試論《晉書》的文學色彩〉,《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70-74。
陳勤斯著:〈唐修《晉書》敘事二重性深層原因詳探〉,《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 》,2009年第4期,頁133-136。
高淑清著:〈唐修《晉書》采擷《世說新語》因由初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 》,1995年第2期,頁51-54。
高淑清著:〈唐修《晉書》緣何采錄《世說新語》〉,《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6期,頁235。
高淑清著:〈《晉書》取材《世說新語》之管見〉,《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1期,頁260-263。
張亞軍著:〈從捃拾《世說新語》談《晉書》的文學色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5-8。
清水凱夫著:〈論唐修《晉書》的性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1995年第5期,頁98-103。
馮燕芳著:〈海登•懷特國內研究20年〉,《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頁135-140、160。
楊雅琄〈從「賢媛」到「列女」:以敘述觀點理論探究《晉書․列女傳》之性別意識〉,《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年) 》,2006年12月,頁49-63。
熊國華著:〈人物品評與《世說新語》的敘事結構〉,《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年)》,2004年第4期,頁162-165。
劉偉生著:〈《世說新語》的敘事態度〉,《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2期,頁222-225。
劉強著:〈對歷史真實的沖淡與對藝術真實的強化——論《世說新語》的敘事原則〉,《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2000年第2期,頁23-33。


學位論文
化曉方著:《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及其歷史地位》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秀紅著:《《世說新語》敘事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吳娛著:《《晉書》的文學價值》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建華著:《《晉書》材料源于《世說新語》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瑄著:《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陳瑜著:《《世說新語》的敘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陳勤斯著:《唐修《晉書》中的歷史敘事與小說敘事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高慧玲著:《《晉書》人物傳記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馮青著:《《世說新語》與《晉書》異文詞匯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曉明著:《從《晉書》看《世說新語》對史傳文學的貢獻》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151018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康韻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孫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S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孫序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n, Hsu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5 10:04: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5 10:04: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5 10:04: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25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題為唐修《晉書》與《世說新語》間的敘事差異,對二書重出資料進行研究考察,研究的重心在於《世說新語》材料進入《晉書》後所產生的變化,觀察史家如何引用《世說新語》,整理歸納敘事差異的類型,探究敘事差異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意涵。
在第一章緒論中,從《晉書》援引《世說新語》引發前人褒貶兩極的評價,討論史家以小說入史的適切性,檢討前人涉及二書的研究文獻,並說明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第二章聚焦於《晉書》援引《世說新語》的部份,統計二書的重出資料,編成表格以綜觀整體,發現《晉書》有「累篇成傳」、「一事重出」、「傳聞異辭」和「事涉數人,載於一傳」的現象,反映出史家援引材料入傳有其考量,並非一味以《世說新語》為準,所收錄的《世說新語》篇章不僅作為實例豐富《晉書》的記載,也彌補人物事蹟缺乏的境況。史家依循事件發展邏輯、人物關聯和事件材料性質三種方式排列《世說新語》的材料,將數則事件建立新連結,形成條理清晰的脈絡,融入史傳的順時敘述中。
第三章分析《晉書》與《世說新語》重出資料中的敘事差異,其中簡化型的敘事差異為最大宗,可分成簡省人物言語活動、事件的敘事部分和混合型三種簡化類型,其他敘事差異現象包括史家修改局部文句、將材料另做他用和增添非敘事話語,從文本分析中可看出史家藉由增刪修改文句,提升傳主在事件中的重要性,塑造傳主的正面形象,而所增添的非敘事話語透露史家的判斷,雖未直接臧否人物,褒貶自在其中。
第四章檢視敘事差異中所反映出的史家道統取向,二書相異的敘述可見史家所重視的宗法社會之倫常,由朝廷延伸至家庭,從標舉君臣相處之道,到修補家庭倫常關係,呈現史家對於傳統禮教的維護,強調倫理綱常中「忠」與「孝」的價值。史家的道統取向在女子紀事方面尤其明顯,依據女子在家庭倫理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其定位,調整敘述所刻劃出的人物形象,標舉德才兼備和人品有瑕的女子,確立道德尺度對立的兩端,以達成社會教化的目的。
第五章為結語,概述研究二書敘事差異的三階段:現象分析──原因探索──意義呈現,二書的敘事差異反映史家的撰史的原則和道統取向,史家援引《世說新語》豐富了《晉書》的史傳,彰顯出兩晉的時代精神,造就《晉書》的獨特,即便援引《世說新語》入傳,史家仍掌握敘述的主導性,使《晉書》保有光彩熠熠的歷史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Shu and Shi Shuo Xin Yu, according to two books’ repeated data, the focus of research is Shi Shuo Xin Yu material into Jin Shu , observing how historians cite Shi Shuo Xin Yu, summarizing in the type of narrative differences,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rrative and meaning behind the phenomena.
In Chapter one, Looking back at history,Citing Shi Shuo Xin Yu caused different evaluation from scholars of former times, we discusse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historians’ quotation, reviewing former scholars’ research which involved in two books, to expound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 used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d on Jin Shu quoted Shi Shuo Xin Yu in part, Organize two books’ duplicate data, compiled forms for considering overall, Found that Jin Shu There are " linking events constitute a biography ", " the same recurring events ", "different versions of hearsay" and "matter involving several people, documented in a biography " phenomenon, Historians quoted material reflecting the transfer had its considerations, not took Shi Shuo Xin Yu as a criterion, the collection of Shi Shuo Xin Yu articles is not only rich in examples as Jin Shu records, but als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documented life stories. Historians arranged Shi Shuo Xin Yu articles in three ways, following the logic of events, people relationship and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e, to create a new link for several events, forming a coherent context, put into Jin Shu in chronological narration. (the narrative chronicled the events)
Chapter 3 analyzed the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Shu and Shi Shuo Xin Yu, simplifying narration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narrative differences, assorting simplified narration into 3 types, consisted of simplifying the dialogues and activities, the narrative part of the event and the mixed type. Other narrative differences include historians’ partial sentence modification, rewrite the sentence for other purposes, and add non-narrative discourse.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text analysis, historians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character in the incident by modifying the text or creating a positiv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Non-narrative discourse added by historians revealed their judgments.
Chapter 4 viewed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in narrative differences, rewriting the events reflected that historians regarded ethics of patriarchal society highly. Extending from the court to the family, historians presented the prop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his Courtiers and maintained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of family. Historians emphasized the moral value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expressing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e narrative which female involved in also indicated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Historians decided the female’ historical status by her role in the family and adjust the images in the description. By praising virtuous women and criticizing the flawed, historians established moral contrast ends of the scale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education.
Chapter 5 is the epilogue which outlined a three-stage study of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books, from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to the reasons behind the modification, then reflected the meaning between the lines. Narrative differences revealed the writing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works and tendency towards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Citing Shi Shuo Xin Yu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Jin Shu and highlighted the zeitgeist of the Jin Dynasty. In spite of the quotation, Historians ruled the main narrative, let the value of Jin Shu shine in histor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檢討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進行步驟 12

第二章《晉書》如何引用《世說新語》材料 15
第一節 材料的選用 15
(一)「累篇成傳」的現象 20
(二)「一事重出」的現象 23
(三)「傳聞異辭」的現象 28
(四)「事涉數人,載於一傳」之現象 33
第二節 材料的排列 39
(一)按照習慣邏輯之聯結 40
(二)依循人物關聯之堆積 43
(三)凸顯材料性質之排列 47

第三章《晉書》與《世說新語》敘事差異現象及其成因 54
第一節 簡化型的敘事差異現象及其成因 56
(一)人物言語活動的簡省 57
1. 將直接引語→間接引語 58
2. 刪減直接引語的部分內容 59
3. 省略對話 60
(二)簡省事件的敘事部分 64
(三)混合型 68
1. 簡省人物言語活動的混合型 68
2. 簡省人物言語和敘事部分的混合型 71
第二節 其他敘事差異現象及其成因 81
(一)局部修改文句 81
(二)將材料另作他用 84
(三)史家的非敘事話語 89
1. 解釋 90
2. 議論 94

第四章 兩書敘事差異所反映出的史家道統取向 100
第一節 宗法社會的倫常 101
(一)標舉君臣相處之道 102
(二)維護家庭倫常 113
第二節 史家筆下的女子形象 118
(一)以德揚才的敘事傾向 119
(二)負面女子形象的警世意義 131

第五章 結論 137

參考文獻 143

附錄一 149

附錄二 152
zh_TW
dc.format.extent 33796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晉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說新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事差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本比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hi Shuo Xin Y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in Sh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rrative differencesen_US
dc.title (題名) 《晉書》與《世說新語》敘事差異研究--以二書重出資料為主之考察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nar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Jin Shu and Shi Shuo Xin Yu--In two books’ repeated text-based stud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籍文獻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市:華正書局,1991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4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劉強會評集校:《世說新語會評》(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顏之推撰,程小銘譯注:《顏氏家訓》(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唐‧李百藥等撰:《北齊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唐‧房玄齡等撰,許嘉璐主編:《晉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唐‧房玄齡等撰,清‧吳士鑒著,清‧劉承幹合注:《晋書斠注》(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1年)
唐‧吳競撰,《貞觀政要》(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通釋,呂思勉評,李永圻、張耕華導讀整理:《史通》(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 (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
清‧趙翼撰:《廿二史箚記》(台北市:世界書局,1956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箚記》(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趙翼撰,陳垣批注,陳智超主編:《廿二史箚記批注》(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清‧紀昀總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二百卷》(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錢大昕撰,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清‧周濟撰:《晉略》(台北 : 中華書局,1966年)


近人論著
王新華著:《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王能憲著:《世說新語研究》(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晴佳、古偉瀛著:《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王陽著:《小說藝術形式分析:敘事學硏究》(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2年)
世界書局編輯部編:《二十五史述要》(台北市:世界書局,2010年)
申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現代》(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硏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申丹著:《敍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紀祥著:《時間.歷史.敘事》(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亞敏著:《敘事學》(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曦鐘、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陳蘭村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年)
陳垣著:《史諱舉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徐君慧著:《中國小說史》(南寧市:廣西敎育出版社,1991年)
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台北市:里仁書局,1994年)
張叔甯著:《世說新語整體硏究》(南京市:南京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著:《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台北市:五南,2002年)
張高評著:《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台北市:里仁書局,2011年)
張舜徽著:《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舜徽著:《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梅家玲著:《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梁滿倉著:《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
彭剛著:《敍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傅斯年著:《史學方法導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嘉義縣: 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寧稼雨著:《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年)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市:五南書局,2009年)
劉強著:《一種風流吾最愛:世說新語今讀》(台北市:麥田出版,2011年)
謝保成著:《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7年)
譚君強著:《敍事學導論:從經典敍事學到後經典敍事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Mieke Bal :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Toront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敍述學:敍事理論導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Wayne C. Booth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美)W.C.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Roger Fowler : Linguistics And The Novel(London : Methuen Publishing Ltd, 1977)
(英)羅杰.福勒(Roger Fowler)著,于寧、徐平、昌切譯:《語言學與小說》(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Narrative discourse : an essay in method / Gérard Genette ; translated by Jane E. Lewin ; foreword by Jonathan Culler(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 著,王文融譯:《敍事話語;新敍事話語》(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Gérard Genette : Figures III(Paris : Seuil, 1999)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Keith Jenkins : On `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New York, N.Y. : Routledge, 1995)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 : 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Jean Leduc : Les historiens et le temps : conceptions, problematiques, ecritures(Paris : Seuil, 1999)
(法)尚.勒狄克(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
Amia Lieblich, Amar Zilber :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1998)
(以)李柏利奇(Amia Lieblich)、Tamar Zilber原著,吳芝儀譯:《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2008年)
Wallace Martin :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敍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Andrew H. Plaks : Chinese narrative :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Paul Ricœur : Temps et Récit(Paris : Seuil, 1991)
(法)保爾.利科(Paul Ricœur)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北京市:三聯書店,2003年)
Hayden White : Metahistory :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9年)
Hayden White : Content of the Form: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Baltimore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美)海頓.懷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 (北京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Hayden White :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美)海頓.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期刊論文
王澧華著:〈唐修《晉書》取材《世說》的是非得失〉,《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 》,2004年第6期,頁98-103。
王欣慧著:〈《世說新語•賢媛篇》女性敘寫研究〉,《鵝湖月刊》,2006年11月,頁40-48。
邢培順著:〈「魏晉風流」下的兩晉婦女——以《晉書•列女傳》為主要例證〉,《昌吉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21-25。
朱大渭著:〈《晉書》的評價與研究〉,《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4期,頁44-52。
李瑄著:〈論《世說新語》敘事的新變與傳承〉,《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6期,頁139-144。
李文仁著:〈傳承與創新―《世說新語》對母親與妻子形象的塑造〉,《新北大史學》,2006年10月,頁97-109。
李妍、曾良著:〈《世說新語》與《晉書》比較〉,《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頁48-52。
李慧著:〈淺論《世說新語》的文體及與《晉書》之比較〉,《棗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50-54。
李少雍著:〈史傳里的瑣事記載——《晉書》文學特色脞說〉,《文學遺產》,2008年第1期,頁28-38。
李少雍著:〈「文勝質則史」——關于《晉書》的文學語言〉,《文學遺產》,2011年第1期,頁28-35。
宋雪玲〈《世說新語》中女性素材的擇錄標準——《世說新語‧賢媛》與《晉書‧列女傳》的比較考察〉,《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頁66-69。
吳冠宏著:〈余嘉錫以史評進路箋疏《世說新語》的現象考察〉,《東華漢學》,2008年12月,頁107-140。
陳長義著:〈試論《晉書》的文學色彩〉,《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70-74。
陳勤斯著:〈唐修《晉書》敘事二重性深層原因詳探〉,《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 》,2009年第4期,頁133-136。
高淑清著:〈唐修《晉書》采擷《世說新語》因由初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 》,1995年第2期,頁51-54。
高淑清著:〈唐修《晉書》緣何采錄《世說新語》〉,《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6期,頁235。
高淑清著:〈《晉書》取材《世說新語》之管見〉,《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1期,頁260-263。
張亞軍著:〈從捃拾《世說新語》談《晉書》的文學色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5-8。
清水凱夫著:〈論唐修《晉書》的性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1995年第5期,頁98-103。
馮燕芳著:〈海登•懷特國內研究20年〉,《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頁135-140、160。
楊雅琄〈從「賢媛」到「列女」:以敘述觀點理論探究《晉書․列女傳》之性別意識〉,《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年) 》,2006年12月,頁49-63。
熊國華著:〈人物品評與《世說新語》的敘事結構〉,《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年)》,2004年第4期,頁162-165。
劉偉生著:〈《世說新語》的敘事態度〉,《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2期,頁222-225。
劉強著:〈對歷史真實的沖淡與對藝術真實的強化——論《世說新語》的敘事原則〉,《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2000年第2期,頁23-33。


學位論文
化曉方著:《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及其歷史地位》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秀紅著:《《世說新語》敘事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吳娛著:《《晉書》的文學價值》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建華著:《《晉書》材料源于《世說新語》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瑄著:《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陳瑜著:《《世說新語》的敘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陳勤斯著:《唐修《晉書》中的歷史敘事與小說敘事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高慧玲著:《《晉書》人物傳記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馮青著:《《世說新語》與《晉書》異文詞匯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曉明著:《從《晉書》看《世說新語》對史傳文學的貢獻》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