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學生運動與媒體改革:傳播學生鬥陣史
Student Movement and Media Reform: A History of Solidarity of Communication Students
作者 鄭涵文
貢獻者 柯裕棻
鄭涵文
關鍵詞 學生運動
媒體改革
傳播學生鬥陣
小歷史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Apr-2015 10:10:00 (UTC+8)
摘要 傳播學生鬥陣為台灣現今唯一且最長壽的媒體改革學生組織,曾經歷解嚴後各式媒體生態變動,並承載不同時代傳播學生對理想媒體環境的想像片段。本研究不預設一線性發展的史觀,透過各階段參與者的口述與個人經驗深度訪談,由下而上地研究傳學鬥史裡「變異」的過程,並紀錄參與者懷著不同理想與個人期待進入組織後,如何激盪、摩擦、如何與結構和制度對抗、失望時如何重整、如何與內部成員和過去的「傳承」對話、如何在各種矛盾中找尋組織定位、摸索自己在組織內的位置並合作。同時也探討各階段行動者與社會條件之間的各種衝突、協商、合作或調整,進而整理該學生組織的參與形式、內部動態、困境與限制。

本研究發現,傳學鬥十八年來的變動及定位不僅受社會運動各階段的情境所提供的運動條件影響,也受學生運動的特性及傳播生態既有的改革困境牽動,而有幾次轉折。兩次組織危機除了是調整目標與策略的轉捩點,也是各代學生用不同路徑達致理想的嘗試。其中,學長姊制的影響及聚焦於政經結構改革的取向,是該組織的特點,同時也是助力或限制。十八年的動態便由上述因素、各代行動者與眾多媒體事件交織而成。傳學鬥作為一長期改革組織,反映了台灣媒體改革的部份軌跡與困境,未來的發展仍值得觀察。
參考文獻 丘為君編著(1979)。《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龍田。
丘延亮編(2008)。《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丘延亮編(2008)。《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王晴佳、古偉瀛(2000)。《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
王振寰、瞿海源編(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華理(2004)。《從文化公民權角度檢視台灣媒體改革運動運論述》。2004中華傳播學會論文,澳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2)。《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台北:同喜文化。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何明修、林秀幸編(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
李晏佐(2010)。〈除魅的幽靈?──從Nietzsche看Foucault的權力系譜學〉,「2010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取自http://www.soci.fju.edu.tw/attachments/115_%E6%9D%8E%E6%99%8F%E4%BD%90-%E9%99%A4%E9%AD%85%E7%9A%84%E5%B9%BD%E9%9D%88.pdf
宋小海(2010年2月)。〈傳學鬥15年 學長姊回娘家〉,《目擊者》。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0/02/15.html
周奕成(1995)。〈傳學鬥95年發起詞〉。
林元輝(2006)。〈台灣媒體改革的意義與困境〉。第四屆台日媒體教育論壇「媒體與教育-媒體的現況與媒體公民教育的可能」宣讀論文。
林玉鵬(2011)。〈「傳播學生鬥陣」的媒改實踐〉。《共誌》。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9578.html
林靖堂(2012年12月31日)。〈野百合到野草莓 反壟斷20載〉。《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1231/34740670/
林麗雲(2000)。〈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脆危-台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華傳播年會2000學術研討會」,台北:木柵世新大學世新會館。
林麗雲(2000)。〈為台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新聞學研究》,63:35-54。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行:「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巨流。
吳姿嫻(2008)。〈媒體改革文獻書目整理(1998-2008)〉。《新聞學研究》,97:319-345。
吳介民、范雲、顧爾德編(2010)。《秩序繽紛的年代 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台北:左岸文化。
胡正榮、張銳譯(2007)。《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北京:華夏。(原書:Todd Gitlin,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3-4:1-36。
洛書(2012年10月29日)。〈一份觀察筆記:近年學運的組織與路線危機〉,《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274
孫窮理(2008年2月23日)。〈三鶯報導、無架構暴政與世代差異〉。取自http://www.blackdog.idv.tw/wordpress/index.php/2008/02/23/sanying/
陳信行譯(2008)。〈無架構的暴政〉,《文化研究雙月報》,87,取自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87&JC_ID=88(原文:Freeman Jo (1972). The Tyranny of Structurelessnes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17, 151–165.)
陳信行(2008)。〈專題導言:社會運動的組織課題:「無架構的暴政」〉,《文化研究雙月報》,87,取自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87&JC_ID=87
陳炳宏(2013年01月05日)。〈媒改應成為七八年級的共同記憶〉。《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05/34751417/
陳政亮、孫窮理、李育真、陳秀蓮、楊億薇、楊宗興編(2007)。《工運年鑑2004.06-2005.05》。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苦勞網.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
陳政亮、孫窮理、陳寧、柳琬玲、楊億薇(2011)。《工運年鑑2005.06-2006.05》。台北:世新大學社發所。
陳美靜(2012)。〈有線電視篇公民團體拉拔中的台灣有線電視生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69-185。台北:同喜文化。
陳曉佩(2009)。〈我國與OECD各國女性高等教育之學科領域暨性別差異分析〉,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4097&Index=9&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莊馥維(2009)。《媒體監督之非營利組織的知識傳承與創新-以傳播學生鬥陣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
馮建三(1998)。《大媒體二:媒體社會運動》。台北:元尊文化。
馮建三(2002)。〈台灣媒體八十年 1921-2002〉,《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4:119-126。
馮建三、石世豪、郭力昕(2002年6月)。〈無線電視公共化的生命史,1986-2002:一個偏向晚期行動者的記錄與分析〉,「2002政大研合會公共論壇」,台北市木柵。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75:103-140。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的對話〉,《傳播與管理研究》,2:97-104。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119-139。
黃煜文(2000)。〈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程宗明(2004)。〈將「傳學鬥」視為台灣傳播民主化的「事件」:一個邊緣者的世代觀察〉,發表於《傳學鬥創立十年座談會》,台北人性空間,9月3日。
媒改社、劉昌德主編(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新北市:巨流。
傳播學生鬥陣(1994)。〈進步傳播學生組織的發起辭〉。
傳播學生鬥陣(1995)。〈傳學鬥答客問(1995年版本)〉。
傳播學生鬥陣。〈傳播學生鬥陣章程草案〉。
傳播學生鬥陣。(2000年7月17日)。〈對於新聞局「黨政軍介入廣電媒體侵犯人民言論自由連署聲明」的聲明〉。《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12
傳播學生鬥陣(2000年11月22日)。〈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331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5月4日)。〈「我們要十九條」連署活動重出江湖〉。《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5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5月18日)。〈沒有十九條,立委愛財團!-傳播學生鬥陣抗議「有線廣播電視法」立院朝野協商結果聲明〉。《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57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12月16日)。〈黨、政、軍、商四退專題〉。《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12月29日)。〈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9
傳播學生鬥陣(2002年5月12日)。〈反反盜版-傳播學生鬥陣聲明稿〉。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90
傳播學生鬥陣(2004年11月30日)。〈數位公共新藍圖〉,取自http://enews.url.com.tw/enews/30374
傳播學生鬥陣(2007年5月24日)。〈傳播學生鬥陣成立宣言〉。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3416483.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7年3月13日)。〈青年樂生聯盟、傳播學生鬥陣、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聯合聲明〉。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291
傳播學生鬥陣(2007年5月6日)。〈傳學鬥十年〉。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3421983.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7)。〈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的對照比較〉。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436048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6月26日)。〈聯合聲明-針對中國時報宣布機大量裁員一事共同聲明〉。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229821.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6月26日)。〈聯合聲明-從勞動權力角度批判政大對莊國榮一案的處分〉。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229831.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6月28日)。〈聯合聲明-馬英九總統應立即停止政府置入性行銷〉。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239129.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8月22日)。〈報業工人 團結起來!〉。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891783.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11月20日)。〈馬總統競選承諾跳票-媒改團體譴責行政院購買報紙新聞版面置入性行銷〉。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764494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紀錄片工作者的20、30、40〉。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758148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9年5月6日)。〈共同聲明:跨媒體壟斷 傷害公共利益:中時集團交易,NCC不該草率放行!〉。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8883661.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9)。〈影劇幕後──編劇不能寫的故事〉。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1048740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10)。〈我們的公視-不能沒有你〉。
傳播學生鬥陣(2011)。〈傳播學生鬥陣2011夏季訪調成果冊:每位醫生,都是由實習做起……;多元的性別 多元的教育〉。
傳播學生鬥陣(2012年9月14日)。〈「傳播,學生,鬥陣」:十八歲的約定〉。《傳學鬥相報》。
傳播學生鬥陣(2012)。〈高中媒體識讀教育現況〉。
管中祥、劉昌德(2000)。〈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6:22-54。
管中祥、魏玓(2001)。〈「傳播學鬥陣」與媒體運動:社會、媒體與「傳播學生鬥陣」〉,《當代》,162:46-57。
管中祥、張時健(2005)。〈新自由主義下的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台灣史料研究》24:196-236。
鄭瑞城等(1993)。《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蕭文斐、黃大祐(2008年7月1日)。〈傳播學生鬥陣-孕育革命種子的溫床,依舊豐沛〉。《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469473.html
蕭新煌、顧忠華主編(2010)。《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台北:巨流。
蕭遠(2011)。〈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為個案研究〉。《台灣民主季刊》,3:45-85。
魏玓(2006)。〈媒體改革就是政治改革〉,《台灣民主季刊》,4:205-210。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分子與國家 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317-330。
魏玓(2004)。〈關於傳播學術與運動的一些反思:從「公共化魔人」談起〉。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263
盧永山、張時健(2002)。〈媒體改造運動與傳播學生鬥陣〉,《「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10月31日。
盧世祥(2008)。〈媒體改革的漫漫長路〉,《新世紀智庫論壇》,41:57-60。
羅世宏(2012)。〈媒體改革,此其時矣:北美媒體改革運動與會議考察見聞〉,《新聞學研究》,110:257-278。
羅惠丹(2010)。〈我國教育類性別統計之國際比較〉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4097&Index=9&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De Certeau, M. (1988).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rans. Tom Conley (New York, 1988), 101.
Rancière, J., & White, H. (1994). The names of history: On the poetics of knowledge.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odd Gitlin,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100451009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柯裕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涵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鄭涵文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5 10:10:00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5 10:10: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5 10:10: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451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29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451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傳播學生鬥陣為台灣現今唯一且最長壽的媒體改革學生組織,曾經歷解嚴後各式媒體生態變動,並承載不同時代傳播學生對理想媒體環境的想像片段。本研究不預設一線性發展的史觀,透過各階段參與者的口述與個人經驗深度訪談,由下而上地研究傳學鬥史裡「變異」的過程,並紀錄參與者懷著不同理想與個人期待進入組織後,如何激盪、摩擦、如何與結構和制度對抗、失望時如何重整、如何與內部成員和過去的「傳承」對話、如何在各種矛盾中找尋組織定位、摸索自己在組織內的位置並合作。同時也探討各階段行動者與社會條件之間的各種衝突、協商、合作或調整,進而整理該學生組織的參與形式、內部動態、困境與限制。

本研究發現,傳學鬥十八年來的變動及定位不僅受社會運動各階段的情境所提供的運動條件影響,也受學生運動的特性及傳播生態既有的改革困境牽動,而有幾次轉折。兩次組織危機除了是調整目標與策略的轉捩點,也是各代學生用不同路徑達致理想的嘗試。其中,學長姊制的影響及聚焦於政經結構改革的取向,是該組織的特點,同時也是助力或限制。十八年的動態便由上述因素、各代行動者與眾多媒體事件交織而成。傳學鬥作為一長期改革組織,反映了台灣媒體改革的部份軌跡與困境,未來的發展仍值得觀察。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傳學鬥所參與的傳媒議題與行動回顧…………………………6
第二節、社會運動組織研究與傳學鬥的組織型態分析…………………15
表一:傳播學生鬥陣大事紀年表…………………………………………18
表二:傳學鬥歷年訪調主題整理(2007-2012)………………....……….25

第三章 傳學鬥的理念、定位與策略轉變……………………………………26
第一節、傳學鬥成立………………………………...…………………….26
第二節、傳學鬥第一次轉向:從內部盤整到電子報發行………………..30
第三節、後學運世代之下的傳學鬥-從激進到危機……………………34
第四節、訪調創立-傳學鬥轉向…………………………………………41
第五節、傳學鬥改組…………………………………………………........49
第六節、小結………………………………………………………............52

第四章 傳學鬥的結構課題、外部限制與內部衝突…………………………53
第一節、學生組織所遇之結構課題與侷限………………………………53
第二節、傳學鬥所遇之外部困境………………………............................61
第三節、傳學鬥的內部衝突………………………………........................65
第四節、觀察與小結………………………………………………………75

第五章 傳播學生鬥陣十八年…………………………………..………............76
第一節、傳學鬥的兩次組織危機…………………………………………76
第二節、訪調作為意外的轉捩點…………………………………………76
第三節、困境………………………………………………………………77
第四節、從危機看「學長姊制」之於傳學鬥……………………………....77
第五節、結語………………………………………………………………78

參考文獻……………………………..……………………………………………...80
zh_TW
dc.format.extent 21858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1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生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改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播學生鬥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歷史zh_TW
dc.title (題名) 學生運動與媒體改革:傳播學生鬥陣史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ent Movement and Media Reform: A History of Solidarity of Communication Studen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為君編著(1979)。《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台北:龍田。
丘延亮編(2008)。《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丘延亮編(2008)。《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王晴佳、古偉瀛(2000)。《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
王振寰、瞿海源編(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華理(2004)。《從文化公民權角度檢視台灣媒體改革運動運論述》。2004中華傳播學會論文,澳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2)。《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台北:同喜文化。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何明修、林秀幸編(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
李晏佐(2010)。〈除魅的幽靈?──從Nietzsche看Foucault的權力系譜學〉,「2010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取自http://www.soci.fju.edu.tw/attachments/115_%E6%9D%8E%E6%99%8F%E4%BD%90-%E9%99%A4%E9%AD%85%E7%9A%84%E5%B9%BD%E9%9D%88.pdf
宋小海(2010年2月)。〈傳學鬥15年 學長姊回娘家〉,《目擊者》。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0/02/15.html
周奕成(1995)。〈傳學鬥95年發起詞〉。
林元輝(2006)。〈台灣媒體改革的意義與困境〉。第四屆台日媒體教育論壇「媒體與教育-媒體的現況與媒體公民教育的可能」宣讀論文。
林玉鵬(2011)。〈「傳播學生鬥陣」的媒改實踐〉。《共誌》。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9578.html
林靖堂(2012年12月31日)。〈野百合到野草莓 反壟斷20載〉。《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1231/34740670/
林麗雲(2000)。〈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脆危-台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華傳播年會2000學術研討會」,台北:木柵世新大學世新會館。
林麗雲(2000)。〈為台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新聞學研究》,63:35-54。
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行:「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145-169。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巨流。
吳姿嫻(2008)。〈媒體改革文獻書目整理(1998-2008)〉。《新聞學研究》,97:319-345。
吳介民、范雲、顧爾德編(2010)。《秩序繽紛的年代 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台北:左岸文化。
胡正榮、張銳譯(2007)。《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北京:華夏。(原書:Todd Gitlin,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3-4:1-36。
洛書(2012年10月29日)。〈一份觀察筆記:近年學運的組織與路線危機〉,《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274
孫窮理(2008年2月23日)。〈三鶯報導、無架構暴政與世代差異〉。取自http://www.blackdog.idv.tw/wordpress/index.php/2008/02/23/sanying/
陳信行譯(2008)。〈無架構的暴政〉,《文化研究雙月報》,87,取自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87&JC_ID=88(原文:Freeman Jo (1972). The Tyranny of Structurelessnes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17, 151–165.)
陳信行(2008)。〈專題導言:社會運動的組織課題:「無架構的暴政」〉,《文化研究雙月報》,87,取自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87&JC_ID=87
陳炳宏(2013年01月05日)。〈媒改應成為七八年級的共同記憶〉。《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05/34751417/
陳政亮、孫窮理、李育真、陳秀蓮、楊億薇、楊宗興編(2007)。《工運年鑑2004.06-2005.05》。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苦勞網.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
陳政亮、孫窮理、陳寧、柳琬玲、楊億薇(2011)。《工運年鑑2005.06-2006.05》。台北:世新大學社發所。
陳美靜(2012)。〈有線電視篇公民團體拉拔中的台灣有線電視生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頁169-185。台北:同喜文化。
陳曉佩(2009)。〈我國與OECD各國女性高等教育之學科領域暨性別差異分析〉,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4097&Index=9&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莊馥維(2009)。《媒體監督之非營利組織的知識傳承與創新-以傳播學生鬥陣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
馮建三(1998)。《大媒體二:媒體社會運動》。台北:元尊文化。
馮建三(2002)。〈台灣媒體八十年 1921-2002〉,《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4:119-126。
馮建三、石世豪、郭力昕(2002年6月)。〈無線電視公共化的生命史,1986-2002:一個偏向晚期行動者的記錄與分析〉,「2002政大研合會公共論壇」,台北市木柵。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75:103-140。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的對話〉,《傳播與管理研究》,2:97-104。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119-139。
黃煜文(2000)。〈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程宗明(2004)。〈將「傳學鬥」視為台灣傳播民主化的「事件」:一個邊緣者的世代觀察〉,發表於《傳學鬥創立十年座談會》,台北人性空間,9月3日。
媒改社、劉昌德主編(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新北市:巨流。
傳播學生鬥陣(1994)。〈進步傳播學生組織的發起辭〉。
傳播學生鬥陣(1995)。〈傳學鬥答客問(1995年版本)〉。
傳播學生鬥陣。〈傳播學生鬥陣章程草案〉。
傳播學生鬥陣。(2000年7月17日)。〈對於新聞局「黨政軍介入廣電媒體侵犯人民言論自由連署聲明」的聲明〉。《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12
傳播學生鬥陣(2000年11月22日)。〈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公共化宣言〉。《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331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5月4日)。〈「我們要十九條」連署活動重出江湖〉。《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5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5月18日)。〈沒有十九條,立委愛財團!-傳播學生鬥陣抗議「有線廣播電視法」立院朝野協商結果聲明〉。《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57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12月16日)。〈黨、政、軍、商四退專題〉。《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5
傳播學生鬥陣(2001年12月29日)。〈口誅獨家!筆伐沈野!搶救隱私大作戰〉。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9
傳播學生鬥陣(2002年5月12日)。〈反反盜版-傳播學生鬥陣聲明稿〉。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190
傳播學生鬥陣(2004年11月30日)。〈數位公共新藍圖〉,取自http://enews.url.com.tw/enews/30374
傳播學生鬥陣(2007年5月24日)。〈傳播學生鬥陣成立宣言〉。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3416483.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7年3月13日)。〈青年樂生聯盟、傳播學生鬥陣、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聯合聲明〉。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291
傳播學生鬥陣(2007年5月6日)。〈傳學鬥十年〉。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3421983.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7)。〈調查報導在勞動現場中的困境與現實-聯合與蘋果的對照比較〉。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436048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6月26日)。〈聯合聲明-針對中國時報宣布機大量裁員一事共同聲明〉。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229821.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6月26日)。〈聯合聲明-從勞動權力角度批判政大對莊國榮一案的處分〉。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229831.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6月28日)。〈聯合聲明-馬英九總統應立即停止政府置入性行銷〉。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239129.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8月22日)。〈報業工人 團結起來!〉。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891783.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年11月20日)。〈馬總統競選承諾跳票-媒改團體譴責行政院購買報紙新聞版面置入性行銷〉。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764494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8)。〈紀錄片工作者的20、30、40〉。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758148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9年5月6日)。〈共同聲明:跨媒體壟斷 傷害公共利益:中時集團交易,NCC不該草率放行!〉。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8883661.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09)。〈影劇幕後──編劇不能寫的故事〉。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10487407.html
傳播學生鬥陣(2010)。〈我們的公視-不能沒有你〉。
傳播學生鬥陣(2011)。〈傳播學生鬥陣2011夏季訪調成果冊:每位醫生,都是由實習做起……;多元的性別 多元的教育〉。
傳播學生鬥陣(2012年9月14日)。〈「傳播,學生,鬥陣」:十八歲的約定〉。《傳學鬥相報》。
傳播學生鬥陣(2012)。〈高中媒體識讀教育現況〉。
管中祥、劉昌德(2000)。〈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6:22-54。
管中祥、魏玓(2001)。〈「傳播學鬥陣」與媒體運動:社會、媒體與「傳播學生鬥陣」〉,《當代》,162:46-57。
管中祥、張時健(2005)。〈新自由主義下的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台灣史料研究》24:196-236。
鄭瑞城等(1993)。《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蕭文斐、黃大祐(2008年7月1日)。〈傳播學生鬥陣-孕育革命種子的溫床,依舊豐沛〉。《傳學鬥電子報》。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6469473.html
蕭新煌、顧忠華主編(2010)。《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台北:巨流。
蕭遠(2011)。〈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為個案研究〉。《台灣民主季刊》,3:45-85。
魏玓(2006)。〈媒體改革就是政治改革〉,《台灣民主季刊》,4:205-210。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分子與國家 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317-330。
魏玓(2004)。〈關於傳播學術與運動的一些反思:從「公共化魔人」談起〉。取自http://twmedia.org/scstw/?p=263
盧永山、張時健(2002)。〈媒體改造運動與傳播學生鬥陣〉,《「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10月31日。
盧世祥(2008)。〈媒體改革的漫漫長路〉,《新世紀智庫論壇》,41:57-60。
羅世宏(2012)。〈媒體改革,此其時矣:北美媒體改革運動與會議考察見聞〉,《新聞學研究》,110:257-278。
羅惠丹(2010)。〈我國教育類性別統計之國際比較〉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4097&Index=9&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De Certeau, M. (1988).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rans. Tom Conley (New York, 1988), 101.
Rancière, J., & White, H. (1994). The names of history: On the poetics of knowledge.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odd Gitlin,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