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
Reimagine the music – Chinese Orchestra Interactive Concert
作者 王康文
Wong, Kang Boon
貢獻者 陳聖智
Chen, Sheng Chih
王康文
Wong, Kang Boon
關鍵詞 國樂
多媒體
跨領域
器樂劇場
互動科技
表演藝術
Chinese orchestra
Multimedia
Cross-Field
Instrumental Theater
Interactive Technology
Performing Arts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May-2015 11:30:05 (UTC+8)
摘要 《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為一場結合想像、敘事與互動之音樂會,此音樂會顛覆傳統國樂的表演形式,以「器樂劇場」(Instrumental Theater)和「互動科技」(Interactive Technology) 為基礎,尋找創新的「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形式。創作者試圖打破傳統的聽眾角色與演奏者角色之間的距離,對於傳統音樂的演出形式做新嘗試,讓傳統結合新概念,以致觀眾能夠參與其中,成為完成音樂會的一份子,也試圖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傳統音樂之美與新活力。

本創作前置作業將相關文獻與案例進行整理,探討目前國樂音樂會趨勢與機會。展演前準備工作包含整理創作動機,依據曲子敘事原意進行腳本創作及互動活動設計。展演後收集觀眾的意見回饋,依文獻推出新的音樂會互動模型,並進行學習以及檢討。最後附上參考文獻,集結成共六章節的創作論述,附錄亦包含本次創作完整的製作案與導演案,供後續創作者參考。
REIMAGINE THE MUSIC is an experimental concert which combines with imagination, narration, and interaction elements. This music concert intents to subvert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by Chinese orchestra through the foundation of “Instrumental Theater” an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his concert attempt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role between “audience” and “performer”, and to combines with new interactive concepts 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participate, interact and become a part of the contribution in the concert. This concert also deliver a new message for those who intent to innovate in traditional form of performances.

The instrospcetion of creation motion, reference, script writing, and interactive design are all preparations beforehand. Based on reference and case study, the director attempts to create a new and creative forms of performing. After the concert, the audience’s feedback is collected as the reference of learning, self-criticizing and creating a new model in Human-Centric-Interaction Mode. Adding on the reference, creation records above become a six-chapter thesis in the end. Complete production case will be included on the appendix.
參考文獻 李瑞翔(2003)。〈虛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舞蹈對話-看劇場中多媒體與真人演員的互動評〉。2003應用媒體暨動畫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六月 11-12 日)。
李秋玫(2007)。〈多媒體  多文化  多新曲-不當LKK  國樂也能變新裝〉。《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74期。
李秋玫(2009)。〈李淑德 自由不拘的八十人生〉。《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01期。
吳聲毅(2004)。《數位教材製作》。台北市:金禾資訊。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原作者:Jean-Piere Warnier)。台北:麥田,初版。
余惠雯(2012)。〈國樂之跨界展演與多媒體應用-以華岡國樂團「霹靂樂光大道」為探討對象〉。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74期,頁99-111。
陳永賢(2005)。〈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77期。
陳韻如、林珮淳(2008)。〈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SIGGRAPH TAIPEI 2008 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頁78-95。
陳怜妏(2006)。〈高雄市表演藝術產業化之策略研究-以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容淑華(1998)。《演出製作管理》。台北:淑馨。
容淑華(2010)。《空間的表演》。台北:黑眼睛文化。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1998)。《文化行政》。台北縣蘆洲市:空大,初版。
翁美娥(1999)。《中階主義》。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張素卿(2005)。《多媒體概述》。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訊,第21卷。
梁在平(1955)。《國樂概論》。台北:中華國樂會。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台北:典藏藝術出版。
楊憲益、戴乃迭譯(2002)。《阿Q正傳》中英對照版(原作者:魯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楊智博(2013)。〈《國樂情人夢-消逝的時光》之跨界展演探討〉。2013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楊其文(2006)。《閱讀舞台設計大師》。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賈翊君、賴亭卉、黃意閔(2011)。《新科技於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萌發》。第九屆馬樂侯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
趙延年(2003)。《阿Q正傳-趙延年木刻插圖》。台北:三聯。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初版。
劉客養(2012)。《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 基金會研究計畫報告。
藍羚涵、陳宜君、陳長志(2006)。〈以視覺打造夢想的旅程〉。《台藝戲劇學刊》,第2期。
羅基敏譯(1999)。《卡葛與實驗音樂劇場》(Puccini`s »Turandot« ─ Tong hua, xi ju, ge ju)(原作者:Jurgen Maehder),台北:輔仁大學音樂系所。
Borsook, T. K., & Higginbotham-Wheat,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10), pp: 11-17.
Chilver, I. & Harold, O. (2004).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aig, R.W., & Dick, B. (2013). Scene Design and Stage Lightning, Tenth Edition. United State: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David, P. H. (1990). The Performing Arts – An Audience’s perspective. Dubuque: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Part I.
Jeng, T., & Lee, C. H. (2002). Interaction and Social Issues in a Human-Centered Reactive Environment. CAADRIA 2002, Prentice Hall, Malaysia, pp: 285-292.
Wilbur, S. (1955). “How Communications Works” in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Yang, X.Y. & Yang, G. (2002). The true story of Ah Q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vid Pollard (Original Author: Lu Xu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3)。表演藝術業務說明。檢閱日期:2014.07.04,取自http://www.moc.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20。
江文中(1999)。從音樂會禮儀談起。檢閱日期:2014.07.08,取自http://goo.gl/HQOjhD。
林清陽 (2009)。國樂搖滾化的啟示--關門&開窗。檢閱日期:2014.07.25,取自http://blog.udn.com/yangrolin/2905382。
莊本立(1983)。國樂。《中華百科全書》(藝術類)。檢閱日期:2014.07.25,取自http://goo.gl/0UhtYY 。
音樂會一定要這麼嚴肅嗎?(2009)。檢閱日期:2014.07.25,取自http://goo.gl/sESt72。
范姜毅(2010)。名言一句 :【演奏者的任務便是讓觀眾更能接近作品的真諦與美妙】♩. ♪ ♫ 威廉•巴克豪斯(Facebook更新)。檢閱日期:2014.08.12,取自http://goo.gl/SY3F8s。
Bruce, T. (2014). First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Revised & Expanded). Retrieved July 20, 2014, from http://asktog.com/atc/principles-of-interaction-design/.
Christopher, F. (2011). Mauricio Kagel’s Staatstheater. Retrieved July 30, 2014, from http://goo.gl/eWMXUv.
Wikipedia (2014). Jam session. Retrieved July 25, 2014,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_session.

影音資料:
Joel, S. (Producer), & James, M. (Director). (2005). V for Vendetta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 http://www.imdb.com/title/tt0434409/, Country of Origin: United State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101453019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45301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聖智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Sheng Chi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康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ong, Kang Boo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康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Wong, Kang Boon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y-2015 11:30:05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y-2015 11:30: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y-2015 11:30: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45301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9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45301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為一場結合想像、敘事與互動之音樂會,此音樂會顛覆傳統國樂的表演形式,以「器樂劇場」(Instrumental Theater)和「互動科技」(Interactive Technology) 為基礎,尋找創新的「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形式。創作者試圖打破傳統的聽眾角色與演奏者角色之間的距離,對於傳統音樂的演出形式做新嘗試,讓傳統結合新概念,以致觀眾能夠參與其中,成為完成音樂會的一份子,也試圖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傳統音樂之美與新活力。

本創作前置作業將相關文獻與案例進行整理,探討目前國樂音樂會趨勢與機會。展演前準備工作包含整理創作動機,依據曲子敘事原意進行腳本創作及互動活動設計。展演後收集觀眾的意見回饋,依文獻推出新的音樂會互動模型,並進行學習以及檢討。最後附上參考文獻,集結成共六章節的創作論述,附錄亦包含本次創作完整的製作案與導演案,供後續創作者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REIMAGINE THE MUSIC is an experimental concert which combines with imagination, narration, and interaction elements. This music concert intents to subvert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by Chinese orchestra through the foundation of “Instrumental Theater” and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his concert attempt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role between “audience” and “performer”, and to combines with new interactive concepts 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participate, interact and become a part of the contribution in the concert. This concert also deliver a new message for those who intent to innovate in traditional form of performances.

The instrospcetion of creation motion, reference, script writing, and interactive design are all preparations beforehand. Based on reference and case study, the director attempts to create a new and creative forms of performing. After the concert, the audience’s feedback is collected as the reference of learning, self-criticizing and creating a new model in Human-Centric-Interaction Mode. Adding on the reference, creation records above become a six-chapter thesis in the end. Complete production case will be included on the appendix.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5
第二章 創作背景 9
第一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創作之學理基礎 9
一、 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之魅力 9
二、 國樂跨界趨勢 -「器樂劇場」(Instrumental Theater) 11
三、 多媒體(Multimedia)的使用 - 舞台上的視覺饗宴 13
四、 新媒體創造雙向溝通 - 互動科技(Interactive Technology) 14
五、 創新國樂表演形式案例分析 18
第二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之創作理念 21
第三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之創作流程 23
第三章 創作論述 25
第一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之章節概念 25
第二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曲子選用與創作 28
第三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器樂劇場」創作 34
一、 《沙迪爾傳奇》之「器樂劇場」 34
二、 《阿Q隨想曲》之「器樂劇場」 36
第四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音樂會演出形式 40
一、 舞台、投影、多媒體 40
二、 燈光設計 41
第五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科技創作 47
一、 手機音樂互動 47
二、 虛擬司儀 51
三、 時光牆 52
第四章 創作過程記錄 55
第一節、 計畫內容撰寫與修改定案 55
第二節、 手機互動頁面創作說明 56
第三節、 DIITU時光牆創作說明 62
第四節、 團體排練與曲子練習說明 66
第五節、 文宣製作說明 70
第六節、 《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籌備製作 72
一、 計畫榮獲中技社「科技創意獎」肯定 72
二、 音樂會宣傳期 74
三、 委外設備進場、彩排過程、與困難解決途徑 76
四、 舞台的配置與視覺效果 81
第七節、 音樂會演出過程 86
一、 動線引導 86
二、 演出現場 86
三、 演出結束與善後 87
第五章 創作成果評測分析 89
第一節、 基本資料描述 90
第二節、 Jeng與Lee之人本互動模式架構分析 96
一、 構面因素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 96
二、 信度分析 97
三、 迴歸分析 98
第三節、 未來商業音樂會場合 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觀眾質化回饋 103
第二節、 《想樂  鄉樂  享受》互動音樂會執行檢討 105
一、 身份與角色模糊 105
三、 預算管理 107
四、 彩排時間的掌握 107
五、 人員管理 108
六、 人員出席 110
七、 舞台監督 110
八、 燈光與音響 111
九、 「器樂劇場」執行面 112
十、 表演者對劇本的詮釋 113
十一、 對於曲子的詮釋 113
十二、 索票 114
十三、 地點選擇 115
十四、 互動形式不可抗拒因素 115
十五、 手機互動 117
十六、 問卷和節目單數量 117
第三節、 總結及後續創作建議 118
一、 風下之鄉出生的孩子 118
二、 回歸初衷 120
三、 互動形式與「器樂劇場」 121
四、 未來創作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129
【附錄一】崇正中學華樂團成立之年代背景 129
【附錄二】互動司儀腳本 133
【附錄三】「器樂劇場」與舞台視覺腳本 136
【附錄四】《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製作案 143
【附錄五】《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導演案 162
【附錄六】《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節目表與時程規劃 189
【附錄六】《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問卷設計 192
【附錄七】《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相關報導與簡冊 196
【附錄八】《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觀眾回饋與統計 203
【附錄九】《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手機互動程式碼片段 207
【附錄十】《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視覺設計 210
zh_TW
dc.format.extent 307735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45301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多媒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跨領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器樂劇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互動科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表演藝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ese orchestr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ultimedi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Fiel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strumental Theat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active Techn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erforming Artsen_US
dc.title (題名) 《想樂 . 鄉樂 . 享樂》互動音樂會zh_TW
dc.title (題名) Reimagine the music – Chinese Orchestra Interactive Concer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翔(2003)。〈虛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舞蹈對話-看劇場中多媒體與真人演員的互動評〉。2003應用媒體暨動畫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六月 11-12 日)。
李秋玫(2007)。〈多媒體  多文化  多新曲-不當LKK  國樂也能變新裝〉。《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74期。
李秋玫(2009)。〈李淑德 自由不拘的八十人生〉。《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01期。
吳聲毅(2004)。《數位教材製作》。台北市:金禾資訊。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原作者:Jean-Piere Warnier)。台北:麥田,初版。
余惠雯(2012)。〈國樂之跨界展演與多媒體應用-以華岡國樂團「霹靂樂光大道」為探討對象〉。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74期,頁99-111。
陳永賢(2005)。〈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第77期。
陳韻如、林珮淳(2008)。〈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SIGGRAPH TAIPEI 2008 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頁78-95。
陳怜妏(2006)。〈高雄市表演藝術產業化之策略研究-以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容淑華(1998)。《演出製作管理》。台北:淑馨。
容淑華(2010)。《空間的表演》。台北:黑眼睛文化。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1998)。《文化行政》。台北縣蘆洲市:空大,初版。
翁美娥(1999)。《中階主義》。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張素卿(2005)。《多媒體概述》。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訊,第21卷。
梁在平(1955)。《國樂概論》。台北:中華國樂會。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台北:典藏藝術出版。
楊憲益、戴乃迭譯(2002)。《阿Q正傳》中英對照版(原作者:魯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楊智博(2013)。〈《國樂情人夢-消逝的時光》之跨界展演探討〉。2013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楊其文(2006)。《閱讀舞台設計大師》。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賈翊君、賴亭卉、黃意閔(2011)。《新科技於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萌發》。第九屆馬樂侯文化行政管理研討會。
趙延年(2003)。《阿Q正傳-趙延年木刻插圖》。台北:三聯。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初版。
劉客養(2012)。《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 基金會研究計畫報告。
藍羚涵、陳宜君、陳長志(2006)。〈以視覺打造夢想的旅程〉。《台藝戲劇學刊》,第2期。
羅基敏譯(1999)。《卡葛與實驗音樂劇場》(Puccini`s »Turandot« ─ Tong hua, xi ju, ge ju)(原作者:Jurgen Maehder),台北:輔仁大學音樂系所。
Borsook, T. K., & Higginbotham-Wheat,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10), pp: 11-17.
Chilver, I. & Harold, O. (2004).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aig, R.W., & Dick, B. (2013). Scene Design and Stage Lightning, Tenth Edition. United State: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David, P. H. (1990). The Performing Arts – An Audience’s perspective. Dubuque: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Part I.
Jeng, T., & Lee, C. H. (2002). Interaction and Social Issues in a Human-Centered Reactive Environment. CAADRIA 2002, Prentice Hall, Malaysia, pp: 285-292.
Wilbur, S. (1955). “How Communications Works” in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Yang, X.Y. & Yang, G. (2002). The true story of Ah Q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vid Pollard (Original Author: Lu Xu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3)。表演藝術業務說明。檢閱日期:2014.07.04,取自http://www.moc.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20。
江文中(1999)。從音樂會禮儀談起。檢閱日期:2014.07.08,取自http://goo.gl/HQOjhD。
林清陽 (2009)。國樂搖滾化的啟示--關門&開窗。檢閱日期:2014.07.25,取自http://blog.udn.com/yangrolin/2905382。
莊本立(1983)。國樂。《中華百科全書》(藝術類)。檢閱日期:2014.07.25,取自http://goo.gl/0UhtYY 。
音樂會一定要這麼嚴肅嗎?(2009)。檢閱日期:2014.07.25,取自http://goo.gl/sESt72。
范姜毅(2010)。名言一句 :【演奏者的任務便是讓觀眾更能接近作品的真諦與美妙】♩. ♪ ♫ 威廉•巴克豪斯(Facebook更新)。檢閱日期:2014.08.12,取自http://goo.gl/SY3F8s。
Bruce, T. (2014). First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Revised & Expanded). Retrieved July 20, 2014, from http://asktog.com/atc/principles-of-interaction-design/.
Christopher, F. (2011). Mauricio Kagel’s Staatstheater. Retrieved July 30, 2014, from http://goo.gl/eWMXUv.
Wikipedia (2014). Jam session. Retrieved July 25, 2014,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_session.

影音資料:
Joel, S. (Producer), & James, M. (Director). (2005). V for Vendetta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 http://www.imdb.com/title/tt0434409/, Country of Origin: United State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