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廖棟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沈鈺寧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沈鈺寧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Jun-2015 11:03:2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Jun-2015 11:03:2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Jun-2015 11:03:2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0151013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542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151013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以李商隱愛情詩為對象,觀察詩人對於自我空間的省察與情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李商隱詩歌中,「愛情」佔據了極大的主題,本文即針對此,研究李商隱如何以其詩歌空間的建構,為散佚漂流、追尋不果的愛情創作空間來加以安棲,進而讓情感寧定而安頓自我。 是以,本文第二章「靈光氣氛──李商隱愛情詩的感知表現」將先觀察李商隱從身體延伸而出的空間認知,探討詩人對於自我身處空間的理解詮釋,在此將以身體論的嗅、聽、觸、視覺等感知,為李商隱梳理詩歌中埋藏的時空線索,並了解詩人主要將愛情歸屬於何種時空順序中的經驗。其次,再由第三章「棲止地標──李商隱愛情詩的空間創設」來探索李商隱以文學之用,透過詩歌來將愛情經驗重新建構有意義的「地方」而回歸「家屋」,由封閉的室內而到高遠的室外、由現實的空間投射而到抽象的空間向度的象徵落實,在文字中為愛情築居,重構在每一段愛情經驗中的自我影像。最後,則回到詩歌形式的探究,直接從聲音上的示意,掌握聽覺空間的廣狹遠近,並探討就中寄存的愛情經驗與藝術匠心。 以「空間」來討論李商隱詩歌,除了出於李商隱詩歌興向朦朧、語意晦澀,就文字符號的凝定不足與詩人生平、時代、經歷直接關聯,而是意圖引人全神貫注於詩人提供的嶄新形象,而李商隱對於愛情的珍視持存、以詩歌「美」來救贖愛情破滅之必然,李商隱的詩歌創作肯認「抒情空間化」的可能,無論是形式上的聲音空間或是意義上的心靈空間,以其身體展開的意象弧統覺聲、意的藝術嘗試,可以視為總結了唐代詩藝中聲律、詞采並陳的美學典範,這也是李商隱以其空間書寫在詩歌史上所佔有的獨特時代位置。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動機 3 一、李商隱詩歌「空間」的「抒情」特色 6 二、李商隱詩歌「空間」的時空結構 7 三、李商隱詩歌「空間」的形式美感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一、 李商隱其人的綜合研究 13 二、 相近作家的比較研究 13 三、 李商隱詩歌語言的風格研究 14 四、 李商隱詩歌的主題研究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靈光氣氛 ── 李商隱愛情詩的感知表現 22 第一節 嗅覺 24 一、客觀景物與感性主體的影像重合 25 二、外在世界與自我心靈的美感延伸 25 第二節 聽覺 32 第三節 觸覺 41 第四節 視覺 48 小結 56 第三章 棲止地標── 李商隱愛情詩的空間創設 62 第一節 室內空間的私密感 64 第二節 「高」與「遠」的雙重向度 73 一、「遠」路:「水平」向度中的孤立自我 76 二、「高」處:「垂直」向度中的情愛昇華 82 第三節 仙境、人境的滲透轉換 85 一、時間單位的轉換:空間他者化與自我認同 87 二、空間景物的滲透:地方再現與記憶附著 90 第四節 經驗錯置中的自我影像 95 小結 109 第四章 聲音圖象 ── 李商隱愛情詩的節奏作用 114 第一節 韻字聲音與空間感 118 一、點狀形式 124 二、線狀形式 127 第二節 平仄聲音與空間感 132 第三節 重疊聲音與空間感 143 第四節 虛詞介入與空間感 156 一、「否定」語義的反向運動 159 二、「指定」語義的當下把握 162 三、「延伸」語義的拖延推遠 167 小結 170 結論 177 參考書目 183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序) 183 二、近代專書(按作者筆劃排序) 183 三、翻譯著作(按作者筆劃排序) 186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187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189 六、網路資源 190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13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李商隱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空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抒情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感知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家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聲情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李商隱愛情詩之空間感與抒情性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Sense of Space and Lyricism in Love Poetry of Li-Shang-Yi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序)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民80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清】朱鶴齡箋注、沈厚塽集評:《李義山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清】沈德潛著:《說詩晬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台北:啟明書局,1961年)。 【清】董文渙:《聲調四譜》,(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中華書局,1948)。 二、近代專書(按作者筆劃排序) 丁邦新:《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台北:天宮書局,民73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力:《劉賾小學著作二種》,(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 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古田敬一:《中國對句藝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余恕誠:《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世昌:《羅音室學術論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4年)。 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李幼蒸:《欲望倫理學:佛洛德和拉康》,(嘉義:南華管理理學院圖書館,1998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沈懷興:《聯綿字理論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林美清:《想像的邊疆──論李商隱詩中的否定詞》,(台北:文史哲,1997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90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 唐鉞:《國故新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徐復觀:《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民74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浦安迪:《蒲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局,2007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陳世驤著:《陳世驤文存》,(台灣: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 陳啟佑:《分析文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70年)。 陳新雄:《聲韻學》(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6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1年)。 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年)。 黃冠閔:《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2月)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葉嘉瑩:《迷人的詩謎:李商隱詩》(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04月)。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的劄記》,(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亮:《空間詞彙系統的認知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齊瀘揚:《現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書局,2005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民87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2005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9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蘇雪林:《玉谿詩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1年)。 裴學海:《古書虛詞集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32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三、翻譯著作(按作者筆劃排序) 【日】吉川幸次郎著:〈杜甫的詩論與詩歌──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的最後一刻〉,《唐代文學論叢》總第七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日】松浦友久著,石觀海等譯:《節奏的美學──日中詩歌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 【日】冢本由晴著、黃碧君譯:《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台北:臉譜出版社,2011年)。 【日】淺見洋二:〈閨房中的山水以及瀟湘〉,收入《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法】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5月)。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法】莫理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r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2年)。 【法】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杜小真譯:《聲音與現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俄】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民83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等譯:《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6月) 【美】米爾希‧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魯奇譯:《神祕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喬治‧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著、杜若洲譯:《美感》,(臺北:晨鍾出版社,民69年)。 【美】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藤守堯:《視覺思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Aontag)著、陳重亨譯:《正如身體駕馭意識》,(台北:麥田出版)。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荷蘭】派特‧瓦潤(Piet Vron)、安東‧范岸姆洛金(Anton van Amerongen)、【美】漢斯‧迪佛里斯(Hans de Vries)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臺北:商周出版,2001年)。 【德】卡西勒‧恩斯特(Ernst Cassi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0)。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德】伯梅(Gernot Bo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合譯:〈氣氛作為詩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188期,(2003年4月)。 【德】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 【德】海德格(M.Heidegger)著,成窮、余虹、作虹等譯:《海德格爾詩學文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德】漢斯‧耀斯(Hass Robert Jausss)著、顧建光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臺北:編譯館,民87年)。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波蘭】羅曼‧殷格頓(Roman Ingarden)著、廖炳惠譯:〈現象學美學:試界定其範圍〉,收入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0年)。 【美】梅維恆(Victor H. Mair)、梅祖麟著,王繼紅譯:《近體詩律的梵文來源》(上),張西平主編:《國際漢學》第16輯,(北京:大象出版社,2007年)。 丁邦新:〈平仄新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5年12月)。 中島敏夫:〈對李白詩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3月1版)。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收入《空間‧地域與文化專輯》(上),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2000年9月)。 方瑜:〈李商隱七律艷體的結構與感覺性〉,收入柯慶明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年選》,(台北:巨人出版社,1976年) 何騏竹:〈希望在絕望中燃燒──論李商隱「無題」詩中的「詭論」〉,《文學前瞻》卷1,(民89年)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表現──兼談李詩研究的方法問題〉,《文學遺產》第2期(1997年)。 余德慧、李維倫、林蒔慧、99頌缽團等著:〈頌缽者療遇初探(一):頌缽之音與心靈冥視關聯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第54期,(2012年)。 吳榮富:〈李商隱與女道士糾葛辯誣──從史實及用典兩方面的考察〉,收入《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民93年6月)。 吳榮富:〈李商隱艷情與愛情詩的象徵〉,《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民93年)。 李章斌:〈有名無實的「音步」與並非格律的韻律──新詩韻律理論的重審與再出發〉,《清華學報》新42卷第2期(民國101年6月)。 汪碧芬、何明泉:《建構空間中神聖場域設計之基礎模式》,《設計學報》第17卷第4期,(2012年12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期,(1962年8月)。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宮書局,民 73 年)。 胡萬川:〈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探討之一〉,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徐復觀:〈環繞李義山「錦瑟」詩的諸問題〉,《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74年)。 高友工、梅祖麟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民 64 年 12 月)。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收入《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年12月)。 張仁青:〈李商隱的感情世界〉,《中華詩學》19卷3期,(民91年)。 陶文鵬:〈論李商隱詩的幻象與幻境〉,《中國詩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曾永義:〈影響詩詞曲節奏的要素〉,《中外文學》第四卷第八期,(民65年1月)。 曾昱夫:〈論中古佛經「已」字語法功能之發展與演變〉,《中山人文學報》第27期,(2009年9月)。 湯延池:〈漢語的「字」、「詞」、「語」與「語素」〉,《漢語詞法句法三集》,(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黃冠閔:〈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年11月)。 楊建章:〈感官史、力、音樂──從身體與靈魂的關係論赫德聽覺理論與音樂美學〉,《新史學》十八卷三期,(2007年9月)。 葉嘉瑩:〈舊詩新演──李義山《燕臺》四首〉,《迦陵論詩叢稿》,(台北:網路與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聞一多:〈律詩底研究〉,收入季鎮淮編,《聞一多研究四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收入《中國書目期刊》第21卷第3期,(民76年12月)。 蔡瑜:〈王昌齡的「身境」論──《詩》格析義〉,收入《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民99年6月)。 鄭金川:〈身體與思想專輯: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收入《當代》,第三十五期(1989年3月)。 鄭毓瑜:〈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清華學報新44卷第1期(民103年3月)。 簡錦松:〈杜甫、李商隱七律的根本差異示例─從吟詠聲情考察〉《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性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方蓮華:《李商隱「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李之君:《花神的饗宴:李商隱詠花詩探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沛勤:《遣悲舒懷:李商隱的創傷與療癒書寫——以大中年間詩為主要觀察對象》,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六、網路資源 方瑜:《李商隱詩歌的美麗、銳感與深情》系列講座,(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 MsWfL0xhAlI)。 葛曉音:〈古典詩詞創作的「奇思」〉,(北大講座網http://lecture.pku.edu.cn/)。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