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ound China (1882-1895)
作者 侯彥伯
Hou, Yen Po
貢獻者 唐啟華
侯彥伯
Hou, Yen Po
關鍵詞 晚清
中央
地方
中國海關
總理衙門
李鴻章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Jul-2015 14:52:00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1823-1901)等三方面視角,探討1882-1895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本論文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南邊廣西省、雲南省、西藏的發展,體現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本論文也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顯示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的實際徵收數額。簡言之,1882-1895年間的晚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上,並非一般認知的衰落、無力。本論文表明,不僅清朝深曉利用新式「中國海關」以維護、爭取自身權益,而且外籍總稅務司與稅務司,也多以謀求中外雙方互惠互利為出發點,履行個人職務。
參考文獻 微縮品
一、中國海關出版品(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60-1948.
I. Statistical Series
No. 4, (Annual) Reports on Trade, 1864-1881.
III. Miscellaneous Series
No. 30,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2 volumes (1917).
V. Office Series
No. 27, Customs Papers, Reports on Smuggling at Canton: Commissioners’ Despatches, etc., 1871-85.
二、軍機處錄副奏摺.同治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1988。
電子資料庫
1. 「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未出版史料
1. Little, Lester K.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His Commission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 Service,全6冊,臺北關務署圖書館藏。
已出版史料
1. 《升恭勤公藏印邊務錄》,收於: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75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 《光緒會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3. 《翁同龢日記》,全8冊,上海:中西書局,2012。
4.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
5. 《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6.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中譯本:傅曾仁(等譯),《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7.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91. 中譯本:陳絳(譯),《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
8. Chen Xiafei (陳霞飛) and Han Rongfang (韓榮芳) eds., 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James Duncan Campbell 1874-1907. 4 volum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3. 中譯本見:陳霞飛、韓榮芳(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全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1996。
9. 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5 volume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7-1939.
10. 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譯),《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全84冊,臺北:國史館史料處,1982。
11.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全7冊,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
12.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葡里斯本草約》,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全3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全1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全6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全170冊,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1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西藏亞東關檔案選編》,上、下兩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近代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全編》,全43冊,北京:新式「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
19.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20.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全6冊,出版地不詳: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21. 王彥威(纂輯)、王亮(編)、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全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22. 王夢珂(點校),《馬建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
23.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全3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24. 李盛平,《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25. 亞細亞問題研究所、舊韓國外交文書編纂委員會(編),《舊韓國外交文書》(清案部份),第8-9卷,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0-1971。
26. 亞細亞問題硏究所、韓國近代史資料編纂室(編),《舊韓國外交關係附屬文書》(海關案部份),全2冊,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2。
27. 金允植,《天津談草》,收於: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93冊,서울市: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28. 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著),葉鳳美(譯),《青龍過眼》,北京:中華書局,2011。
29. 張俠、楊志本(等合編),《清末海軍史料》,全2冊,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30. 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主編),《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31. 郭廷以、李毓澍(等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全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32. 黃序鵷,《海關通志》,全2冊,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21。
33. 黃勝強(主編),《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34. 楊堅、鍾叔河(編),《郭嵩燾日記》,全4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5. 賈楨(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36. 趙春晨(編),《丁日昌集》,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全4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
38. 劉輝(主編),《五十年各埠海關報告:1882-1931》,全14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
39.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40. 龍繼棟(編),《劉武慎公(長佑)遺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41. 薛福成(著),蔡少卿(整理),《薛福成日記》,全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42. 薛福成,《庸盦外編》,光緒壬寅年(1902)泰中官書局石印。
43.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全3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專著
1. Chang Chihyun(張志雲),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London: Routledge, 2012.
2. Cohen, Paul A.,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Routledge, 2003.
3.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5. Gerson, Jack J., Horation Nelson Lay Stanley and Sino-British Relations 1854-1864.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中譯本:鄺兆江(譯),《李泰國與中英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6. Hsiao Liang-Lin (蕭亮林),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 Cambridge, M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4.
7. van de Ven, Hans, Breaking with the Pa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8.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5. 中譯本:陶樂均(譯),《民國以來關稅紀實》,卷一,收於: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410冊(經濟.財政),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譯者不詳,《關稅紀實》,收於:劉輝(主編),《民國時期關稅史料.4,關稅紀實》,上、下兩卷,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
10.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1843-1938. Shanghai: Kelly & Walsh, Limited, 1938. 中譯本:姚曾廙(譯),《中國關稅沿革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
11. Wright, Stanley F.,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Wm. Mullan & Son Ltd., 1950. 中譯本:陳䍩才(等譯),《赫德與中國海關》,上、下兩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12. 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3. 多杰才旦(主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全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14. 朱金甫、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5. 呂秋文,《中英西藏交涉始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16. 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7. 周偉洲(主編),《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
18. 岡本隆司,《近代中囯と海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
19. 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20. 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
21. 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劉北成(校),《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2. 姚永超、王曉剛(編著),《中國海關史十六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3.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4. 浜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関係解題つき文献目録―海関資料を中心として―》,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80。
25. 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全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26. 張建俅,《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27.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8. 許廣智(主編),《西藏地方近代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29. 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1793-189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0.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2.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3. 陳謙平,《抗戰前後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4. 湯象龍(編著),《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1861-1910)》,北京:中華書局,1992。
35. 馮明珠,《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1774-192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36. 詹慶華,《全球化視野:中國海關洋員與中西文化傳播(1854-1950)》,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
37.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38. 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9.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40.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41.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2. 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東京都:汲古書院,1989。中譯本: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3. 權赫秀,《東亞世界的裂變與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
1. Cohen, Paul A., “The Self-Strengthenign Movement in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35。
2. Fairbank, John K., “Synarchy under the Treatie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204-231.
3. Horowitz, Richard S., “Central Power and State Making: 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 1860-188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h. D. dissertation, 1998.
4. Horowitz, Richard S., “Politics, Power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the Qing Restoration and the Ascent of Robert Hart,” Modern Asian Studies 40:3 (2006):549-581.
5. 文明基(문명기),〈1880년대 漢城開棧을 둘러싼 韓•中 갈등과 그 의미(Sino-Korean Conflict over the Opening of Seoul in the 1880s and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s)〉,《중앙사론》33(2011):179-213。
6.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日報、月報和季報〉,《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 (2012):1-8。
7.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評述:以美國哈燕京圖書館收藏為中心〉,《史學月刊》12 (2011):54-63。
8. 吳松弟、方書生,〈一座尚未充份利用的近代史資料寶庫:中國舊海關系列出版物評述〉,《史學月刊》3 (2005):83-92。
9.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年刊系統〉,《上海海關學報》1 (2013):1-17。
10.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統計的認知與利用〉,《史學月刊》7 (2007):33-42。
11. 李文杰,〈書評:從臨時機構到權力“超級部門” ——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269期(2014):8。
12.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收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14-27。
13.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臺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收於: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6。
14.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此論文於1997年出版。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15. 林滿紅,〈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近代中國「進口替代」個案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1980):385-432。
16.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師大歷史學報》6 (1978):209-243。
17.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9:4 (1979):146-160。
18. 范毅軍,〈對外貿易與韓江流域手工業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19. 徐素琴,〈“封鎖”澳門問題與清季中葡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2(2005):34-39。
20. 桑兵,〈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期(2014):63-67。
21. 馬光,〈晚清珠三角地區鴉片貿易、走私與緝私――以新香六廠為各案研究(1866-1899)〉,《澳門研究》,55(2009):127-143。
22. 高柄翊,〈朝鮮 海關과 淸國 海關과의 關係―메릴과 하트를中心으로―〉,《東亞文化》第4輯(1965),收於:高柄翊,《東亞交涉史의 研究》,出版地不詳,서올大學校出版部,1970,464-492。
23. 高柄翊,〈穆麟德의雇聘과그背景〉,《震檀學報》第25.26.27合併號(1964):227-244。
24. 張仲禮(等),〈國外洋務運動研究概述〉,《歷史研究》,3(1985):176-192。
25. 張存武,〈中國海關出版品簡介,1859-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 (1980):505-534。
26.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985):105-125。
27. 張志雲,〈中國海關造冊處與中央統計制度(1859-1911)〉,會議論文,發表於「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4年8月。
28. 張志雲,〈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款存放權之轉移〉,收於:《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4,145-186。
29. 張志雲、范毅軍,〈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討論與爭議〉,《新史學》,24:1(2013):205-236。
30. 張建華,〈穆麟德與朝鮮近代海關的建立〉,《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2000):186-196。
31. 張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對外貿易與工商業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32. 曹力強,〈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控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47-51。
33. 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
34. 陳新文,〈“封鎖香港”問題研究(1868-1886)〉,《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3):167-185。
35. 喜饒尼瑪,〈西藏地方攝政官職初探〉,收於: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研究論文選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6. 須川英徳,〈朝鮮甲午改革以前における海関税収入と開化政策の関連について—開化政策の財源問題—〉,《朝鮮學報》132(1989):1-50。
37. 溫振華,〈清末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38. 葉淑貞,〈天津港的貿易對其腹地經濟之影響〉,臺北: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39. 葉瑋,〈清季朝鮮海關述論〉,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40. 賈俐文,〈東亞薯榔的貿易與工藝――以漁網、船帆、衣服防腐為中心〉,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1. 雷慧兒,〈東北的豆貨貿易〉,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42. 劉武坤,〈亞東海關與洋稅務司〉,《中國藏學》第1期(1994):43-49。
43. 劉素芬,〈煙臺貿易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44. 劉偉,〈晚清地方主義的形成及其影響〉,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1-76。
45. 劉翠溶,〈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1007-1032。
46.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43-393。
47. 劉增合,〈晚清“地方行政”形成疏證〉,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學曾國藩研究中心(編),《湘淮人物與晚清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35-248。
48.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⑥》,「第六編 自強運動(一)通論」,臺北:臺灣商印書館,1985,341-386。
49. 鄭友揆,〈中國海關貿易統計編制方法及其內容之沿革考〉,收於:鄭友揆(著),程麟蓀(譯),《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298-329。
50. 鄭明浩、韓順蘭,〈試析19世紀80年代中朝間關於朝鮮聘僱西方人的交涉――以天津海關為例〉,《延邊黨校學報》30:2 (2014):89-91。
51. 黎志剛,〈自強運動〉,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六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691-718。
52. 戴一峰,〈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吳倫霓霞、何佩然(主編),《中國海關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7,47-69。
53. 戴一峰,〈赫德與澳門:晚清時期澳門民船貿易的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5):83-90。
54.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55. 謝淑芬,〈九江貿易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56. 민회수(Min Hoisoo),〈조선 開港場 監理署의 성립 과정(1883-1886)(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fice(Gamriseo) at the Treaty Ports in Korea, 1883-1886)〉,《東北亞歷史論叢》36 (2012):139-186。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8153506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35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啟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侯彥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u, Yen Poen_US
dc.creator (作者) 侯彥伯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u, Yen Po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5 14:52:00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5 14:52: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5 14:52: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35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14-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35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1823-1901)等三方面視角,探討1882-1895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本論文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南邊廣西省、雲南省、西藏的發展,體現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本論文也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顯示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的實際徵收數額。簡言之,1882-1895年間的晚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上,並非一般認知的衰落、無力。本論文表明,不僅清朝深曉利用新式「中國海關」以維護、爭取自身權益,而且外籍總稅務司與稅務司,也多以謀求中外雙方互惠互利為出發點,履行個人職務。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3
二、研究回顧 17
三、基本史料 39
四、章節架構 42
第一章 新式中國海關向朝鮮的擴大(1882-1894) 45
一、前言 45
二、新式中國海關起源的契機 47
三、富國強兵、開放通商、設關徵稅 53
四、「中朝章程」第四條與「朝關稅章」第十五款的通商爭議 64
五、清朝所見中韓海路通商關稅體現的中韓宗屬關係 72
六、朝鮮、各國所見中韓海路通商關稅體現的中韓宗屬關係 81
七、小結 88
第二章 九龍關、拱北關的設立(1887-1894) 91
一、前言 91
二、廣東外國鴉片的走私、原因與廣東當局的措施 95
三、廣東釐金稅與常關稅的徵多報少 105
四、外籍稅務司與海關監督的二元體系的形成 115
五、總理衙門對廣東省當局反對理由的回覆 122
六、九龍關與拱北關的成效 129
七、小結 141
第三章 龍州關、蒙自關、亞東關的設立(1889-1895) 145
一、前言 145
二、開放通商有害國防安全 148
三、通商以安邊防與龍州、蒙自開埠 157
四、通商以安邊防與「抵關貿易」、亞東開埠 162
五、龍州、蒙自開放通商後的情況 172
六、亞東抵關貿易引起的爭議 194
七、小結 208
結論 211
晚清至近代中國史的新式中國海關 219
新式中國海關的評價 222
徵引書目 225
微縮品 225
電子資料庫 225
未出版史料 226
已出版史料 226
專著 229
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 233
zh_TW
dc.format.extent 641395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35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海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總理衙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鴻章zh_TW
dc.title (題名)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ound China (1882-189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微縮品
一、中國海關出版品(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60-1948.
I. Statistical Series
No. 4, (Annual) Reports on Trade, 1864-1881.
III. Miscellaneous Series
No. 30,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2 volumes (1917).
V. Office Series
No. 27, Customs Papers, Reports on Smuggling at Canton: Commissioners’ Despatches, etc., 1871-85.
二、軍機處錄副奏摺.同治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1988。
電子資料庫
1. 「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未出版史料
1. Little, Lester K.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His Commission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 Service,全6冊,臺北關務署圖書館藏。
已出版史料
1. 《升恭勤公藏印邊務錄》,收於: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75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 《光緒會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3. 《翁同龢日記》,全8冊,上海:中西書局,2012。
4.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
5. 《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6.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中譯本:傅曾仁(等譯),《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7.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91. 中譯本:陳絳(譯),《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
8. Chen Xiafei (陳霞飛) and Han Rongfang (韓榮芳) eds., 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James Duncan Campbell 1874-1907. 4 volum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3. 中譯本見:陳霞飛、韓榮芳(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全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1996。
9. 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5 volume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7-1939.
10. 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譯),《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全84冊,臺北:國史館史料處,1982。
11.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全7冊,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
12.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葡里斯本草約》,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全3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全1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全6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全170冊,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1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西藏亞東關檔案選編》,上、下兩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近代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全編》,全43冊,北京:新式「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
19.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20.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全6冊,出版地不詳: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21. 王彥威(纂輯)、王亮(編)、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全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22. 王夢珂(點校),《馬建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
23.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全3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24. 李盛平,《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25. 亞細亞問題研究所、舊韓國外交文書編纂委員會(編),《舊韓國外交文書》(清案部份),第8-9卷,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0-1971。
26. 亞細亞問題硏究所、韓國近代史資料編纂室(編),《舊韓國外交關係附屬文書》(海關案部份),全2冊,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2。
27. 金允植,《天津談草》,收於: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93冊,서울市: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28. 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著),葉鳳美(譯),《青龍過眼》,北京:中華書局,2011。
29. 張俠、楊志本(等合編),《清末海軍史料》,全2冊,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30. 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主編),《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31. 郭廷以、李毓澍(等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全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32. 黃序鵷,《海關通志》,全2冊,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21。
33. 黃勝強(主編),《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34. 楊堅、鍾叔河(編),《郭嵩燾日記》,全4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5. 賈楨(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36. 趙春晨(編),《丁日昌集》,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全4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
38. 劉輝(主編),《五十年各埠海關報告:1882-1931》,全14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
39.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40. 龍繼棟(編),《劉武慎公(長佑)遺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41. 薛福成(著),蔡少卿(整理),《薛福成日記》,全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42. 薛福成,《庸盦外編》,光緒壬寅年(1902)泰中官書局石印。
43.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全3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專著
1. Chang Chihyun(張志雲),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London: Routledge, 2012.
2. Cohen, Paul A.,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Routledge, 2003.
3.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5. Gerson, Jack J., Horation Nelson Lay Stanley and Sino-British Relations 1854-1864.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中譯本:鄺兆江(譯),《李泰國與中英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6. Hsiao Liang-Lin (蕭亮林),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 Cambridge, M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4.
7. van de Ven, Hans, Breaking with the Pa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8.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5. 中譯本:陶樂均(譯),《民國以來關稅紀實》,卷一,收於: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410冊(經濟.財政),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譯者不詳,《關稅紀實》,收於:劉輝(主編),《民國時期關稅史料.4,關稅紀實》,上、下兩卷,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
10.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1843-1938. Shanghai: Kelly & Walsh, Limited, 1938. 中譯本:姚曾廙(譯),《中國關稅沿革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
11. Wright, Stanley F.,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Wm. Mullan & Son Ltd., 1950. 中譯本:陳䍩才(等譯),《赫德與中國海關》,上、下兩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12. 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3. 多杰才旦(主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全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14. 朱金甫、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5. 呂秋文,《中英西藏交涉始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16. 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7. 周偉洲(主編),《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
18. 岡本隆司,《近代中囯と海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
19. 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20. 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
21. 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劉北成(校),《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2. 姚永超、王曉剛(編著),《中國海關史十六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3.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4. 浜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関係解題つき文献目録―海関資料を中心として―》,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80。
25. 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全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26. 張建俅,《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27.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8. 許廣智(主編),《西藏地方近代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29. 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1793-189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0.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1.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2.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3. 陳謙平,《抗戰前後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4. 湯象龍(編著),《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1861-1910)》,北京:中華書局,1992。
35. 馮明珠,《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1774-192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36. 詹慶華,《全球化視野:中國海關洋員與中西文化傳播(1854-1950)》,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
37.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38. 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9.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40.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41.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2. 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東京都:汲古書院,1989。中譯本: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3. 權赫秀,《東亞世界的裂變與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
1. Cohen, Paul A., “The Self-Strengthenign Movement in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35。
2. Fairbank, John K., “Synarchy under the Treatie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204-231.
3. Horowitz, Richard S., “Central Power and State Making: 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 1860-188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h. D. dissertation, 1998.
4. Horowitz, Richard S., “Politics, Power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the Qing Restoration and the Ascent of Robert Hart,” Modern Asian Studies 40:3 (2006):549-581.
5. 文明基(문명기),〈1880년대 漢城開棧을 둘러싼 韓•中 갈등과 그 의미(Sino-Korean Conflict over the Opening of Seoul in the 1880s and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s)〉,《중앙사론》33(2011):179-213。
6.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日報、月報和季報〉,《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 (2012):1-8。
7.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評述:以美國哈燕京圖書館收藏為中心〉,《史學月刊》12 (2011):54-63。
8. 吳松弟、方書生,〈一座尚未充份利用的近代史資料寶庫:中國舊海關系列出版物評述〉,《史學月刊》3 (2005):83-92。
9.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年刊系統〉,《上海海關學報》1 (2013):1-17。
10.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統計的認知與利用〉,《史學月刊》7 (2007):33-42。
11. 李文杰,〈書評:從臨時機構到權力“超級部門” ——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269期(2014):8。
12.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收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14-27。
13.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臺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收於: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6。
14.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此論文於1997年出版。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15. 林滿紅,〈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近代中國「進口替代」個案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1980):385-432。
16.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師大歷史學報》6 (1978):209-243。
17.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9:4 (1979):146-160。
18. 范毅軍,〈對外貿易與韓江流域手工業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19. 徐素琴,〈“封鎖”澳門問題與清季中葡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2(2005):34-39。
20. 桑兵,〈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期(2014):63-67。
21. 馬光,〈晚清珠三角地區鴉片貿易、走私與緝私――以新香六廠為各案研究(1866-1899)〉,《澳門研究》,55(2009):127-143。
22. 高柄翊,〈朝鮮 海關과 淸國 海關과의 關係―메릴과 하트를中心으로―〉,《東亞文化》第4輯(1965),收於:高柄翊,《東亞交涉史의 研究》,出版地不詳,서올大學校出版部,1970,464-492。
23. 高柄翊,〈穆麟德의雇聘과그背景〉,《震檀學報》第25.26.27合併號(1964):227-244。
24. 張仲禮(等),〈國外洋務運動研究概述〉,《歷史研究》,3(1985):176-192。
25. 張存武,〈中國海關出版品簡介,1859-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 (1980):505-534。
26.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985):105-125。
27. 張志雲,〈中國海關造冊處與中央統計制度(1859-1911)〉,會議論文,發表於「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4年8月。
28. 張志雲,〈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款存放權之轉移〉,收於:《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4,145-186。
29. 張志雲、范毅軍,〈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討論與爭議〉,《新史學》,24:1(2013):205-236。
30. 張建華,〈穆麟德與朝鮮近代海關的建立〉,《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2000):186-196。
31. 張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對外貿易與工商業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32. 曹力強,〈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控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47-51。
33. 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
34. 陳新文,〈“封鎖香港”問題研究(1868-1886)〉,《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3):167-185。
35. 喜饒尼瑪,〈西藏地方攝政官職初探〉,收於: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研究論文選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6. 須川英徳,〈朝鮮甲午改革以前における海関税収入と開化政策の関連について—開化政策の財源問題—〉,《朝鮮學報》132(1989):1-50。
37. 溫振華,〈清末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38. 葉淑貞,〈天津港的貿易對其腹地經濟之影響〉,臺北: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39. 葉瑋,〈清季朝鮮海關述論〉,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40. 賈俐文,〈東亞薯榔的貿易與工藝――以漁網、船帆、衣服防腐為中心〉,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1. 雷慧兒,〈東北的豆貨貿易〉,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42. 劉武坤,〈亞東海關與洋稅務司〉,《中國藏學》第1期(1994):43-49。
43. 劉素芬,〈煙臺貿易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44. 劉偉,〈晚清地方主義的形成及其影響〉,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1-76。
45. 劉翠溶,〈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1007-1032。
46.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43-393。
47. 劉增合,〈晚清“地方行政”形成疏證〉,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學曾國藩研究中心(編),《湘淮人物與晚清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35-248。
48.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⑥》,「第六編 自強運動(一)通論」,臺北:臺灣商印書館,1985,341-386。
49. 鄭友揆,〈中國海關貿易統計編制方法及其內容之沿革考〉,收於:鄭友揆(著),程麟蓀(譯),《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298-329。
50. 鄭明浩、韓順蘭,〈試析19世紀80年代中朝間關於朝鮮聘僱西方人的交涉――以天津海關為例〉,《延邊黨校學報》30:2 (2014):89-91。
51. 黎志剛,〈自強運動〉,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六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691-718。
52. 戴一峰,〈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吳倫霓霞、何佩然(主編),《中國海關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7,47-69。
53. 戴一峰,〈赫德與澳門:晚清時期澳門民船貿易的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5):83-90。
54.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55. 謝淑芬,〈九江貿易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56. 민회수(Min Hoisoo),〈조선 開港場 監理署의 성립 과정(1883-1886)(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fice(Gamriseo) at the Treaty Ports in Korea, 1883-1886)〉,《東北亞歷史論叢》36 (2012):139-18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