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逢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韻芳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韻芳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Jul-2015 14:52:1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Jul-2015 14:52:1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Jul-2015 14:52:1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091200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1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912005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平路是當今台灣文壇一位傑出的女性作家,除了創作小說,也出版散文及評論集,著作豐富。1970~1980年代是台灣女性作家開始大量創作的時期,不論質與量均豐,受學院肯定,而平路從1983年〈玉米田之死〉獲獎,至今持續小說創作,對台灣社會的關懷是她一貫的堅持,以台灣歷史作為小說背景或小說題材成為她的創作素材。平路書寫台灣歷史,融入文學手法,想像小說情節和歷史事件上未出現人物,化作一篇篇的小說,此種歷史想像是平路小說的特色之一。本論文從平路的生平和經歷出發,追溯其內在心靈的轉變,影響作品風格轉變,並醞釀歷史小說和台灣歷史小說的誕生,將平路小說中出現台灣歷史事件的篇章提出,予以集中討論,深究平路小說中的台灣歷史想像意涵,而近期出版的《婆娑之島》,運用新歷史主義觀點和後殖民書寫深入析論,並探討《婆娑之島》的藝術表現,從其寫作脈絡勾勒作者建構台灣歷史小說的意圖,彰顯《婆娑之島》的小說藝術成就,整體呈現平路作品中所呈現的台灣歷史想像意義,建立平路的台灣歷史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8 第二章 平路及其小說創作…………………………………………………………10 第一節 平路簡介………………………………………………………………10 第二節 創作題材及其特色……………………………………………………15 第三節 創作理念………………………………………………………………20 第三章 平路的台灣歷史書寫及其小說實驗………………………………………25 第一節 家國政治的想像………………………………………………………25 第二節 社會現象和台灣經濟的想像…………………………………………41 第三節 歷史和個人生命經驗對話的想像……………………………………50 第四章《婆娑之島》的台灣歷史想像………………………………………………60 第一節 揆一與荷屬台灣的歷史關係…………………………………………60 第二節 揆一故事的情節………………………………………………………64 第三節 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國際政治關係……………………………………79 第四節 外交官故事的情節……………………………………………………83 第五章 《婆娑之島》的藝術表現……………………………………………………95 第一節 《婆娑之島》的形式結構……………………………………………96 第二節 《婆娑之島》的人物形象……………………………………………100 第三節 《婆娑之島》的主題意涵……………………………………………111 第六章 結論………………………………………………………………………..124 參考書目……………………………………………………………………………127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平路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台灣歷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歷史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後殖民書寫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平路小說的台灣歷史想像──以《婆娑之島》為主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Ping Lu of Taiwan historical fiction to imagine ── whirling main island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平路作品 平路《玉米田之死》,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 年。 平路《椿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年。 平路《五印封緘》,台北:圓神出版社,1988年。 平路《到底是誰聒噪》,台北:合志文化出版社,1988 年。 平路《紅塵五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 年。 平路《在世界裡遊戲》,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 年。 平路《是誰殺了xxx》,台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平路《非沙文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 年。 平路、張系國合著《捕諜人》,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平路《禁書啟示錄》,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平路《女人權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平路《巫婆的七味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平路《愛情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平路《我凝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平路《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 平路《讀心之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 年。 平路《平路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 年。 平路《浪漫不浪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 年。 平路《香港已成往事》,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平路《蒙妮卡日記》,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平路《東方之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年。 平路《婆娑之島》,台北:商周出版社,2012年。 二、中文專書 (依姓氏筆畫)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 : 歷史、小說、敘事》,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伍軒宏、劉紀雯著《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台北: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2010 年。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出版社,2005年。 李廣倉《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宗賢《海上遊龍鄭成功》,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 年。 林博文《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姜捷《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台北:時報出版社,2013 年。 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年。 洪英聖《西拉雅平埔容顏—部落旅行曲》,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策劃,舜程 印刷公司印行,2011 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中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 司,2002 年。 高岱、鄭家馨著《殖民主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高瑞卿主編《文學寫作概要》,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年。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8 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出版社,2007年。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 陶文釗《中美關始史(1972–2000)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 湯錦台《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台北:城邦出版社,2002 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年。 溫世仁《台灣經濟的成長與苦難》,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1996年。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年。 趙毅橫《重訪新批評》,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趙毅橫《新批評文集》,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年。 劉孝存、曹國瑞《小說結構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9 年。 蔡秉霖《英雄歷險與困境糾纏—中西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台北:紅螞蟻出 版社,2012年。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三、翻譯西書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特.格里菲斯、凱倫.蒂芬(Bill Ashcroft、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合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丹尼.羅依(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台北︰台灣商 務出版社,2004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 出版社,1993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 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帕特里夏.蒂奇內.托克拉夫(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 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編,王弘志、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 巨流出版社,2003年。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漢娜.帕庫拉(Hannah Pakula)著,林添貴譯《宋美齡新傳》,台北︰遠流文化 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揆一(C.E.S)荷文原著,甘為霖牧師英譯,林野文漢譯《被遺誤的台灣》,台北: 前衛出版社,2011 年。 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著,王志弘、游美惠、莊雅仲等譯 《東方主義》, 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 年。 蒲爾羅(Vietor Perlo)著,陳羽綸譯《美帝國主義論》,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3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Forster E 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 出版社,2009年。 賀爾.福斯特(Hal Foster)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台北: 立緒文化出版社,2013年。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 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韋勒克、華倫(Wellek、R. Warren)合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 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四、單篇文章 平路〈我對「台灣文學」的看法〉,《文訊》第84期,1995 年12 月。 李欣倫〈「her--story」的私語及建構,專訪平路〉,《文訊》第194 期,2001 年 12 月。 李鑑慧〈知者無罪:海登懷特的歷史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 期, 2003 年12月。 沈乃慧〈島嶼的憂鬱夢境—評析平路的後現代台灣意象〉,《花大中文學報》第 1期,2006 年12 月。 周蕾〈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後殖民自創〉,《寫在家國以外》,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雯玲〈女性與國族:《人間條件二: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之國族寓言與歷 史再現〉,戲劇研究第11期,2013年1月。 林燿德〈孫中山/玻利瓦vs 宋慶齡/平路─評《行道天涯》〉,《聯合文學》第11 卷 第6 期,1995 年4 月。 南方朔〈重塑革命者的血肉與心情──從馬奎茲迷宮中的將軍到平路的《行道天 涯》〉,《聯合文學》第11 卷第6 期,1995 年4 月。 胡錦媛〈多層折疊反轉的書信—《捕諜人》〉,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 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范銘如〈逃離與依違─《何日君再來》的空間、飲食與文化身分〉,《當代》第 91 期,2005 年7 月。 郝譽翔〈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情慾世紀末: 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 盛浩偉〈想像過去,創生未來—專訪平路〉,《文訊》第327 期,2013年。 陳芳明〈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後殖民台灣── 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焦慧蘭〈從人工智慧到塵泥與血淚的關懷──訪作家平路〉,《幼獅文藝》第85 卷第1 期,1998 年1 月。 馮賢賢〈在寫作中照見自己—專訪平路〉,《人本教育札記》第159 期,2002 年 9 月。 楊光〈在時代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李瑞騰專訪平路〉,《文訊》第130 期,1996 年8 月。 楊照〈「後設」的道德教訓──評平路、張系國的《捕諜人》〉,《文學的原像》,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年。 廖炳惠〈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施叔青近作中的疾病〉,《另類現代情》,台北: 允晨出版社,2001年。 劉亮雅〈平路《百齡箋》中的性別、書寫、記憶〉,《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 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亮雅〈施叔青《風前塵埃》中的另類歷史想像〉,《清華學報》 第43 卷第2 期, 102 年6 月。 戴華萱〈搶救大明星?搶救文學?—讀平路的《何日君再來》〉,《中國女性文 學研究室學刊》第6 期,2003 年5 月。 羅葉〈以傳奇拚寫小說—平路《何日君再來》的幾個問題〉,《文訊》第204 期, 2002 年10 月。 葉家怡〈你的未來包含所有過去—平路談新作《婆娑之島》〉,《自由時報》第41 版,2012年10月1日。 五、學位論文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の小說》為考察對 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吳培毓《平路小說研究 (1983~2006)》,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 年。 林欣筠《論平路、李昂、虹影新歷史小說的書寫策略》,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3年。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徐仁鴻《平路家國書寫的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郭蔚真《平路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年。 陳韋賓《平路小說國族與性別的權力解構研究--兼及其書寫形式》,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黃柏維《從《行道天涯》到《何日君再來》—平路小說的新歷史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台灣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 路作品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鄧美華《平路小說對人生困境的省思──從自身經驗出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六、網路資源 歷史與虛構座談,網址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 query=%E5% A9%86% E5%A8%91%E4%8B%E5%B3%B6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