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Periodic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羅什門下由「空」到「有」轉變-以僧叡為代表
作者 涂艷秋
Tu, Yen-chiu
關鍵詞 僧叡;空;有;般若;法華
日期 2000-12
上傳時間 1-Jul-2015 16:59:53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第五世紀初長安僧團在佛教思想上的轉變,此處所謂的長安僧團乃是指鳩摩羅什來華後,幫忙他譯經以及聽經聞法的弟子而言。這些人在羅什來華之前,大都已有良好的佛學根柢,對於般若思想也有格義式的了解,後來因為羅什的介紹下而能正確的理解般若思想,但從格義到正確的了解,中國人事實上經過了一、二百年的等待,為何在羅什去世後的四、五年間立刻從中觀的空宗,走入「大乘有宗」的佛性世界,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泥洹經》的傳入,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引起變化的表象,真正的原因當起自僧團內部,所以筆者試以羅什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僧叡做為探討對象,希望能對此一現象提出一個說明。為了要探究這個轉變的軌跡,筆者必須先行了解僧叡這位關鍵性的人物,釐清他與慧叡之間的關係,並確定〈喻疑〉一文的作者。其次,透過僧叡對《般若經》及《法華經》的態度,來理解中觀空宗及佛性有宗在他心中地位的轉變,此部分大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分析,在第一階段中僧叡是以「般若納法華」的,也就是援引《般若經》中的觀點來看待《法華經》中有關佛陀實體的部分。到了第二個階段,僧叡則視「般若與法華為各自獨立」的經典,最後一個階段是指僧叡接觸到《大般涅槃經》之後,此時的僧叡對《般若經》的態度只保存了它袪除虛妄的作用,但在虛妄盡除之後,他卻認為還存在著一個法身的實體。這三個階段可以視為僧叡漸次離開般若,而逐漸走向佛性有宗歷程,同時也可以作為早期中國佛教由「空」入「有」轉變的軌跡之一。
關聯 漢學研究,18(2),113-142
資料類型 article
dc.creator (作者) 涂艷秋zh_TW
dc.creator (作者) Tu, Yen-chiu
dc.date (日期) 2000-12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5 16:59: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5 16:59: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5 16:59:53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76-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第五世紀初長安僧團在佛教思想上的轉變,此處所謂的長安僧團乃是指鳩摩羅什來華後,幫忙他譯經以及聽經聞法的弟子而言。這些人在羅什來華之前,大都已有良好的佛學根柢,對於般若思想也有格義式的了解,後來因為羅什的介紹下而能正確的理解般若思想,但從格義到正確的了解,中國人事實上經過了一、二百年的等待,為何在羅什去世後的四、五年間立刻從中觀的空宗,走入「大乘有宗」的佛性世界,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泥洹經》的傳入,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引起變化的表象,真正的原因當起自僧團內部,所以筆者試以羅什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僧叡做為探討對象,希望能對此一現象提出一個說明。為了要探究這個轉變的軌跡,筆者必須先行了解僧叡這位關鍵性的人物,釐清他與慧叡之間的關係,並確定〈喻疑〉一文的作者。其次,透過僧叡對《般若經》及《法華經》的態度,來理解中觀空宗及佛性有宗在他心中地位的轉變,此部分大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分析,在第一階段中僧叡是以「般若納法華」的,也就是援引《般若經》中的觀點來看待《法華經》中有關佛陀實體的部分。到了第二個階段,僧叡則視「般若與法華為各自獨立」的經典,最後一個階段是指僧叡接觸到《大般涅槃經》之後,此時的僧叡對《般若經》的態度只保存了它袪除虛妄的作用,但在虛妄盡除之後,他卻認為還存在著一個法身的實體。這三個階段可以視為僧叡漸次離開般若,而逐漸走向佛性有宗歷程,同時也可以作為早期中國佛教由「空」入「有」轉變的軌跡之一。
dc.format.extent 932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relation (關聯) 漢學研究,18(2),113-142
dc.subject (關鍵詞) 僧叡;空;有;般若;法華
dc.title (題名) 羅什門下由「空」到「有」轉變-以僧叡為代表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