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柳永詞的意義及其影響之研究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Lio-yong`s poetry
作者 薛侑芩
貢獻者 耿湘沅
薛侑芩
關鍵詞 柳永
士人身分
敦煌詞
屈原宋玉
王喆
關漢卿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3-Jul-2015 11:11:57 (UTC+8)
摘要 柳永為北宋著名之詞人,但過往多囿於雅俗之見的評價,使其人其詞在文學史上未能得到相應的地位。故論文中擬將柳永其人其詞重新梳理,冀以柳永士人身分之定位為始,將柳詞的雅與俗帶入文學史中做整體之討論。
為說明柳永士人身分與宋代文風的關係,本文先著眼於中國傳統士人的性格與相關作品,透過他們在文學中反映出歌頌與哀愁的雙重特質,觀察柳詞中反映士人思維的時代意義。並藉由與屈原、宋玉和敦煌詞之討論,說明柳詞在雅俗創作上的淵源與革新,以見其詞之文化意義。
最後,透過柳詞和王喆、關漢卿作品的比較,由創作手法和內容風格方面,討論柳詞在宋元詞曲發展上的影響,說明柳詞在文學史上,具有延續唐宋詞軌跡,和推進詞體發展的重要價值。同時,也透過跨代作家與作品的異同比較,觀看一條由「士不遇」情感,衍生而出的「才」與「狂」之文學精神。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含今人校註本)

【南朝梁】劉勰著、羅立乾、李振興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二版。
【宋】王禹偁:《小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明清:《揮塵後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引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何士信:《草堂詩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清照:〈詞論〉,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
【宋】周煇著、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出版社,2009年2月二刷。
【宋】胡寅:〈題酒邊詞〉,向子諲:《酒邊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註:《樂章集校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宋】俞文豹:《吹劍錄》,施蟄存、陳如江:《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宋】祝穆:《方輿勝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徐度:《卻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黃昇:《花菴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黃裳:《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舜民:《畫墁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張炎:《詞源》,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曾慥:《高齋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楊湜:《古今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劉克莊:《後村題跋》,《叢書集成續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蘇軾:〈與鮮于子俊書〉,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金】王若虛:《滹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金】金源璹:《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收於【元】李道謙輯:《甘水仙源錄》卷一,明正統道藏本。
【元】陸輔之:《詞旨》,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元】貫雲石:《酸甜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藝苑巵言》,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樂章集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明】俞彥:《爰園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楊慎:《詞品》,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毛先舒:《詩辯坻》,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
【清】王士禎:〈倚聲初集序〉,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王奕清等編:《御選歷代詩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奕清:《歷代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清】朱彝尊著、汪森編:《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江順詒:《詞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吳蘅照:《蓮子居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況周頤著、俞潤生箋註:《蕙風詞話‧蕙風詞箋註》,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陳廷焯:《詞壇叢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張德瀛:《詞徵》,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焦循:《雕菰樓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馮煦:《蒿庵論詞》,臺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銳:《袌碧齋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萬樹:《詞律》,臺北:世界出版社,2010年。
【清】劉熙載:《藝概》,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鄭文焯著、孫克強等輯校:《大鶴山人詞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專著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4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王國維著、曾永義導讀:《宋元戲曲史》,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年。
王易編:《詞曲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王 瑛、曾明德:《詩詞曲語辭集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10月。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小盾、楊棟編:《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方智範等編:《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木齋:《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2刷。
北京大學中文系《關漢卿戲劇集》編校小組編:《關漢卿戲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田軍、王洪、劉歐玲、劉亞玲主編:《金元明清詞曲鑒賞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8月。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1954年。
任二北:《敦煌曲校錄》,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宇野直人:《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村上哲見:《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東京:株式會社創文社,1976年。
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村上哲見:《柳耆卿詞綜論》,收於施蟄存編:《詞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英名:《敦煌雲謠集新校訂》,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呂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5年9月。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1998年11月。
李漢秋、袁有芬編:《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國欽校注:《關漢卿戲曲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吳庚舜、呂薇芬主編:《全元散曲: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吳肅森:《敦煌歌辭通論》,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汪志勇:《元人散曲新探》,臺北:學海書局,民國1996年11月。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林玫儀:《詞學考銓》,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5月。
林玫儀主編:《詞學論著總目》,臺北:中硏院文哲所,1995年。
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施蟄存、陳如江:《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胡國瑞:《詩詞賦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詞學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圭璋:《全金元詞》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5月初版。
梁麗芳:《柳永及其詞之研究》,香港:三聯出版社,1985年6月。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議:《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孫虹:《北宋詞風嬗變與文學思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高國藩:《敦煌曲子詞欣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1993年。
張錫厚:《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7月第二版。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以白居易、蘇軾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6月。
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8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4月。
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3月第八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臺北:紅葉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3月。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許寶光:《唐宋詞別論》,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3月。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隋樹森:《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東:中山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曾永義編撰:《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臺北:時報出版社,民國1991年1月
賀新輝主編:《元曲欣賞──關漢卿》,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湯涒:《敦煌曲子詞地域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傾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詞之研究——以詩詞互動為中心》,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1月第1版。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乃昌:《兩宋文化與詩詞發展略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貴華:《古代詞學理論的建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2006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黎活仁:《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鄭紹基:《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鄧子勉:《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龍榆生:《龍榆生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1990年9月台初版。
賴橋本:《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95年。
賴橋本、林玫儀:《新譯元曲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1995年11月。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11月初版,1995年8月第三次印行。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上冊),臺北:桂冠圖書,2002年2月。
孫其芳:《鳴沙遺音──敦煌詞選評》,蘭州:甘肅人民版社,2000年6月。
謝桃坊:《柳永》,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7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6月。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初版,2002年第3刷。
薛瑞生選注:《柳永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6年。
楊海明:《楊海明詞學文集》,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楊萬里:《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3年8月。
羅忼烈:《話柳永》,香港:星島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建會出版,1994年。
顧建華:《中國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顧之京等:《柳永詞新譯輯評》,北京:中國出版社,2005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三、期刊論文

丁芒:〈柳永慢詞的藝術特色與開創價值〉,《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46-49。
王季思:〈從柳永《定風波》到關漢卿的謝天香〉,收於《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王萬俊:〈論元曲家在思想性上對傳統詩歌的超越〉,《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
王洪:〈近代俗文化的先聲──柳永詞論〉,《江西社會科學》1998年3期,頁77-82。
王昊:〈蘇柳詞關係論〉,《中國文學研究》總64期,2002年,頁40-43。
王昊:〈論宋人詞體觀念的建構〉,收錄於莫礪鋒主編:《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6月,頁486-498。
王昊:〈論金代全真道士詞人對柳詞的接受〉,《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9-12。
王輝斌:〈柳永生平訂正〉,《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5期,2004年9月,頁79-83+105。
王淑麗:〈追求「和鳴偕老」——淺談柳永詞市井婦女的心理描寫〉,《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27期,頁244-245。
王偉琴:《百年宋玉研究綜述》,《作家雜誌》2012年第2期,頁141-142。
王亞男:《高唐神女與神婚儀式》,《文學教育》2012年第6期,頁22。
文曉:〈敦煌歌辭作品分類題注〉,《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27-29。
孔杰斌:〈論柳永詞對全真道士詞傳播的影響〉,《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135-137。
左洪濤:〈論金元時期全真道教詞興盛的原因〉,《新疆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11-114。
左洪濤:〈論王重陽道教詞對宋代俗詞的繼承〉,《中國韻文學刊》第23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58-64。
代薇:〈淺析柳永詞的女性形象〉,《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9期,頁218。
朱燕、劉蓮:〈關漢卿女性題材創作管窺〉,《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5期,2004年9月,頁51-55+96。
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詞研究〉,《文學遺產》,1987年3月,頁43-50。
李昌集:〈宋代柳詞論案的歷史解讀與文化透視〉,《文學遺產》2011年第11期,頁58-66。
李世琦:〈關漢卿散曲簡論〉,《河北學刊》1990年第6期,頁67-69。
李有強:〈《云謠集》與「散見各卷曲子詞」比較〉,《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頁107-108。
李占穩:〈論關漢卿散曲的思想性〉,《衡水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60-63。
李莉:〈淺析柳永的生活模式及對元代文人的影響〉,《電影評介》,2010年第5期,頁100+106。
辛一江:〈元代散曲的文體特性及其評價〉,《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3期,頁27-31。
吳肅森:〈論敦煌歌辭與詞的源流〉,收錄於《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1983》(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偉凡:〈關漢卿散曲審美韻致的多重性〉,《殷都學刊》2007年第4期,頁103-106。
余恕誠:〈千年詞史的椎輪大輅——談敦煌詞的內容和藝術〉,《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4期,頁38-43。
沈榮森:〈敦煌曲子詞疊字美淺探〉,《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2期,頁24-27。
周曉音:〈試論柳永詞風格的多樣化〉,《電大教學》第3、4期,1999年,頁42-45、頁68。
周虹:〈略論敦煌曲子詞的文學史意義〉,《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第9期,頁81-82。
孟憲叢:〈艷語狂歌的柳永與關漢卿〉,《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頁43-44。
范長華:〈「漢卿似柳耆卿」說〉,《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2期,頁1-8。
范斐:〈柳永對女性的獨特塑造〉,《長治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山西大學文學院,2006年2月,頁53-54。
姜曉紅:〈柳永詞鋪敘手法初探〉,《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20-23。
姜守陽:〈論柳永詞語言俗化的成因及貢獻〉,《遼寧學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20-21。
洪豆豆:《唐五代民間詞在敦煌的傳播》,《理論月刊》2009年第9期,頁65-68。
查金萍:〈論宋人對韓愈「文以明道」的接受〉,《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60-64。
查曉波:《淺析宋玉賦對屈賦之新變》,《池洲學院學報》2012年2月,第26卷第1期,頁103-106。
唐代劍:〈王喆生平事蹟考述〉,《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27-36。
唐向明:〈柳永俗詞淺論〉,《語文學刊》,2010年第5期,頁19-21。
孫陸軍:〈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及其文化意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2002年第1期,頁64-68。
徐子方:〈情韻深深 詩家之曲──析關漢卿散曲的傳統風格〉,《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28-33。
徐子方:〈「關、鄭、白、馬」與元曲四大家〉,《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8年1月。
徐子方:〈本色鮮明 劇家之曲──關漢卿散曲論之二〉,《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6-21。
徐子方:〈元曲家生平及心態三題〉,《中州學刊》2003年第2期,頁74-79。
徐子方:〈浪子心性 市井之曲——關漢卿散曲論之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99-102。
徐照華:〈論柳永詞的通俗與雅正〉,收錄於《第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2001年2月,頁45-84。
徐安琪:〈敦煌曲子詞之詞學思想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6年9月,頁77-81。
徐安琪:〈柳永詞學思想述論——由「骫骳從俗」的審美趣尚談起〉,《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頁158-164。
徐巧:〈柳永雅俗詞及其影響〉,《商業文化》第4期,2011年,頁79-80。
孫媛:〈關漢卿劇作中的三個妓女形象淺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10期,頁87-88。
孫麗麗:〈柳永俗詞中的敘事限知視角探析〉,《安徽文學》,2010年第11期,頁44-45。
孫雪霄:〈以賦為詞:柳永的市井之「俗」〉,《河北學刊》,2011年第1期,頁255-257。
翁敏華:〈論關漢卿劇作笑謔性語言品格——以《救風塵》為主要考察對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79-86。
傅雪漪:〈元曲的音樂〉,《復興劇藝學刊》第10期,民國1994年10月。
陳正奇:〈全真教始祖、哲學家、詩人──王重陽〉,《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41期,1999年12月,頁58-60。
陳琦:〈雅俗共賞的藝術——從柳永和周邦彥的詞看宋詞的雅與俗〉,《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14-17。
陳棽:〈淺談柳永的都市風情詞〉,《文教資料》2009年8月號中旬刊,頁9-11。
陳愛華:〈摭談關漢卿散曲的語言特點〉,《現代語文》第25期,2009年9月,頁54-55。
章可敦:〈自鑄偉詞 字字本色──談關漢卿的語言特色〉,《臺州學院學報》2002年01期,頁23-27。
張廷傑:〈論北宋詞林審美的三元特徵〉,《詞學》第14輯,2003年7月,頁51-64。
張海燕:〈試論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期,頁23-24。
張海燕:〈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論柳永詞「俗」美的表現〉,《語文學刊》2010年第17期,頁7-8+13。
張志峰:〈關漢卿散曲題材分類初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28-29。
黃小蓉:〈淺論柳永詞的適俗性〉,《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頁23-26。
黃雅莉:〈「辨體」與「破體」兩種尊詞指向的交融──宋代詞體觀的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12期,2006年6月,頁1-42。
黃偉亮:〈略論北宋詞壇「柳永熱」及其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劭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116-119。
黃曉鑫:《論大眾文化背景下的文學嬗變》,《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14年6月,頁159-160。
敖崢:〈論敦煌曲子詞的民間性〉,《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第8期,頁10-11。
許鳳:〈蘊藏于文字中的終極關懷——從關漢卿塑造的女性形象中看他對女性的關懷〉,《時代文學》2010年第11期,頁219-220。
莫軍苗:〈文人的社會價值與歷史使命——從柳永、關漢卿的異代同調談起〉,《飛天》2011年第16期,頁12-13。
莊平:〈柳永詞作對女性的關注〉,《文學教育》(上)第12期,2011年,頁63。
閆博:〈論關漢卿雜劇中女性塑造之成因〉,《職大學報》2011年第6期,頁59-61+67。
鄢二星、平燕:〈《敦煌曲子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43-47。
湯君:〈敦煌曲子詞與中原文化〉,《中州學刊》2002年第6期,頁45-52+89。
湯君:〈敦煌曲子詞辨〉,《成都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56-60。
程自信:〈淺論柳永的羈旅行役詞〉,《詞學》第25輯,2003年7月,頁109-114。
喬孝冬:〈從溫詞的《花間》少女到柳詞的《樂章》少婦——溫庭筠與柳永艷情詞風格之比較〉,《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頁18-21。
董春偉:〈柳永詞的雅俗觀表現〉,《語文學刊》,2008年S1期,頁31-32。
路開源:〈新舊交替 雅俗兼濟的柳永體〉,《華章》,2011年第15期,頁82。
寧宗一:〈另一種精神世界的透視──為關漢卿雜劇《謝天香》一辨〉,《戲曲藝術》,1987年第3期,頁6-12。
蒲向明:〈關漢卿散曲的思想藝術價值〉,《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3期,頁5-13。
蒲向明:〈關漢卿對散曲創作和發展的貢獻〉,《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期,頁18-26。
蒲向明:〈論關漢卿在散曲發展史中的地位〉,《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73-76+94。
裴殿玲:〈柳永詞中的佳人情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S1期,2011年,頁131-133。
劉初棠:〈論柳永詞的俗〉,《詞學》第5輯,1986年10月,頁159-167。
劉尊明:〈敦煌歌辭、敦煌詞、民間詞與文人詞之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1-7。
劉尊明:〈二十世紀敦煌曲子詞整理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頁49-59。
劉少雄:〈論柳永的艷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163-192。
劉愛媛:〈關漢卿雜劇的女性意識〉,《北方文學》2001年第5期,頁39-40。
劉雲霞:〈論柳永詞中的市井女性〉,《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50-52。
樊凌雲:〈異代同歌異曲同工──柳永《傳花枝》詞與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曲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鄧喬彬:〈唐宋詞樂的發展變化與柳永蘇軾詞〉,《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78-85+127-128。
鄧建:〈論金、元二代柳永詞的傳播與接受〉,《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6-38。
蔡燕:〈從廟堂到街市:柳永文化身份的游移與詞的俗化〉,《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9期,頁43-47。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的發現與認識〉,《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
楊逢泰:〈試論關漢卿筆下的女性形象〉,《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頁21-26。
楊清蓮:〈論蘇軾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兼談唐宋詞的一個發展軌跡〉,《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5年7月,頁43-47。
楊海明:〈柳永:世俗詞人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況味〉,《陽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13-19。
薛瑞生〈柳永生卒年與交遊宦蹤新考〉,《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2期,頁44-50。
薛瑞生:〈柳永的被理解與被誤解──兼談「柳永熱」中的迷途與歧途〉,收錄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6月第2期,頁113-118。
鍾陵〈柳永早年事蹟考辯〉,《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107-112。
鍾敏:〈關漢卿筆下獨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成因〉,《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3年第1期,頁9-11。
魏超:〈論柳永詞中歌妓形象的特徵〉,《中國校外教育》第10期,2011年,頁46。
羅章:〈從柳、周、姜結構看宋婉約詞的雅化過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6期,1998年,頁76-80。
關四平:〈關漢卿散曲美學價值重估〉,《求是學刊》2009年第2期,頁106-112。
蘇涵:〈從柳永詞四字句論詞體建構的語言美學問題〉,《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47-51。

四、學位論文
王俐菁:《柳永慢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尹壽榮:《元散曲所反映之文人思想》,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5月
成潤淑:《敦煌曲子詞析論》,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呂靜雯:《《樂章集》修辭藝術之探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佳欣:《柳永詞評價及其相關詞學問題》,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柏堅:《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玫儀:《敦煌曲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施惠娟:《柳永詞女性形象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姜昭影:《柳永詞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白虹:《柳永樂章集意象析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家毅:《柳永俗詞意象探討》,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
高仁淑:《元雜劇關馬白王四家作品中女性角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高家慶:《《樂章集》、《淮海詞》羈旅書寫之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怡蘭:《柳永與蘇軾詞之比較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連美惠:《柳永詞情色書寫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淑子:《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玉婷:《北宋詞壇柳永現象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曾子淳:《柳永詞清代評論之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盧乃愛:《關漢卿旦本雜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謝曉芳:《柳永羈旅行役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雅慧:《柳永《樂章集》長調之音韻風格─以創調、僻調為對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007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耿湘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薛侑芩zh_TW
dc.creator (作者) 薛侑芩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Jul-2015 11:11:57 (UTC+8)-
dc.date.available 13-Jul-2015 11:11: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Jul-2015 11:11: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4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柳永為北宋著名之詞人,但過往多囿於雅俗之見的評價,使其人其詞在文學史上未能得到相應的地位。故論文中擬將柳永其人其詞重新梳理,冀以柳永士人身分之定位為始,將柳詞的雅與俗帶入文學史中做整體之討論。
為說明柳永士人身分與宋代文風的關係,本文先著眼於中國傳統士人的性格與相關作品,透過他們在文學中反映出歌頌與哀愁的雙重特質,觀察柳詞中反映士人思維的時代意義。並藉由與屈原、宋玉和敦煌詞之討論,說明柳詞在雅俗創作上的淵源與革新,以見其詞之文化意義。
最後,透過柳詞和王喆、關漢卿作品的比較,由創作手法和內容風格方面,討論柳詞在宋元詞曲發展上的影響,說明柳詞在文學史上,具有延續唐宋詞軌跡,和推進詞體發展的重要價值。同時,也透過跨代作家與作品的異同比較,觀看一條由「士不遇」情感,衍生而出的「才」與「狂」之文學精神。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柳永的生平及其創作道路 21
第一節 家世背景與其士文化性格 21
第二節 生活際遇與心境轉折 24
一、幼少年時期 24
二、京師時期 26
三、登第及晚年 31
第三節 柳詞的思想內容與特色 38
一、題材與思想反映 39
二、作品特色 44
第四節 小結 47

第三章 柳永詞的士風文化與時代意義 49
第一節 唐宋士人之文風 49
一、中國傳統士人性格發展 49
二、唐宋之際的士人文風 56
(一)唐傳奇中的新與變 58
(二)宋初西崑體的頌與愁 65
第二節 士人人格與詞風的反映 74
一、晚唐詞體的政治功能與社交價值 74
(一)溫庭筠的新聲創作 74
(二)馮延巳的善詞宦途 78
二、柳永詞中「歌頌」與「悲愁」的士人性格 82
(一)歌頌繁景的都市風情 82
(二)離於仕途的狂心愁緒 88
三、宋代士人性格的轉變對詞風之影響 98
第三節 小結 104

第四章 柳永詞的承繼與革新 107
第一節 柳詞中的屈宋遺風 108
一、政途失意之悲感 108
(一)屈原:憂國之心的傷懷 108
(二)宋玉:文學侍臣的慨嘆 112
(三)柳永:個人情懷的不遇 116
二、以悲為美的審美觀 121
三、女性書寫之意象 130
(一)懷才與理想的寄託 132
(二)期待賞識的實現 135
第二節 柳詞與敦煌詞 137
一、敦煌詞簡述 137
二、柳永詞的民間特色 140
(一)簡樸直述的敘事口吻 141
(二)自然率真的表達思維 146
(三)對幸福生活的盼望 152
第三節 小結 156

第五章 柳永詞對金元時期詞曲之影響 159
第一節 金元時期詞體發展簡述 159
一、多向發展的金詞 159
二、興替詞樂的元曲 162
第二節 柳永詞對王喆詞之影響 165
一、全真教的興起背景與道教詞創作 165
二、王喆與柳永的人生態度 167
三、詞中的視覺摹寫和風月意象 170
(一)視覺摹寫:仙境氣象之呈現 171
(二)情景意象交融:風月之見證 174
四、俗詞形式的運用 178
第三節 關漢卿作品所呈現之柳詞特色 181
一、從自述作品看二人的性格展現 182
二、關漢卿散曲中的柳詞特色 185
(一)平舖直敘 185
(二)白話方言 190
三、關漢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與雅俗共賞 194
(一)女性藝術形象 195
(二)雅俗共賞 198
第四節 小結 203

第六章 結論 205

參考書目 212
zh_TW
dc.format.extent 292045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柳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士人身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敦煌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屈原宋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關漢卿zh_TW
dc.title (題名) 柳永詞的意義及其影響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Lio-yong`s poet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含今人校註本)

【南朝梁】劉勰著、羅立乾、李振興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二版。
【宋】王禹偁:《小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明清:《揮塵後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引清知不足齋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何士信:《草堂詩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清照:〈詞論〉,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
【宋】周煇著、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出版社,2009年2月二刷。
【宋】胡寅:〈題酒邊詞〉,向子諲:《酒邊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註:《樂章集校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宋】俞文豹:《吹劍錄》,施蟄存、陳如江:《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宋】祝穆:《方輿勝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徐度:《卻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黃昇:《花菴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黃裳:《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舜民:《畫墁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張炎:《詞源》,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曾慥:《高齋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楊湜:《古今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劉克莊:《後村題跋》,《叢書集成續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蘇軾:〈與鮮于子俊書〉,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金】王若虛:《滹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金】金源璹:《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收於【元】李道謙輯:《甘水仙源錄》卷一,明正統道藏本。
【元】陸輔之:《詞旨》,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元】貫雲石:《酸甜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藝苑巵言》,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樂章集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明】俞彥:《爰園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楊慎:《詞品》,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毛先舒:《詩辯坻》,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
【清】王士禎:〈倚聲初集序〉,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王奕清等編:《御選歷代詩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奕清:《歷代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清】朱彝尊著、汪森編:《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江順詒:《詞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吳蘅照:《蓮子居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況周頤著、俞潤生箋註:《蕙風詞話‧蕙風詞箋註》,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陳廷焯:《詞壇叢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張德瀛:《詞徵》,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焦循:《雕菰樓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馮煦:《蒿庵論詞》,臺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銳:《袌碧齋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萬樹:《詞律》,臺北:世界出版社,2010年。
【清】劉熙載:《藝概》,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鄭文焯著、孫克強等輯校:《大鶴山人詞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專著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4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王國維著、曾永義導讀:《宋元戲曲史》,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年。
王易編:《詞曲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王 瑛、曾明德:《詩詞曲語辭集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10月。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小盾、楊棟編:《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方智範等編:《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木齋:《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2刷。
北京大學中文系《關漢卿戲劇集》編校小組編:《關漢卿戲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田軍、王洪、劉歐玲、劉亞玲主編:《金元明清詞曲鑒賞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8月。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1954年。
任二北:《敦煌曲校錄》,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宇野直人:《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村上哲見:《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東京:株式會社創文社,1976年。
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村上哲見:《柳耆卿詞綜論》,收於施蟄存編:《詞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英名:《敦煌雲謠集新校訂》,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呂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5年9月。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1998年11月。
李漢秋、袁有芬編:《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國欽校注:《關漢卿戲曲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吳庚舜、呂薇芬主編:《全元散曲: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吳肅森:《敦煌歌辭通論》,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汪志勇:《元人散曲新探》,臺北:學海書局,民國1996年11月。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林玫儀:《詞學考銓》,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5月。
林玫儀主編:《詞學論著總目》,臺北:中硏院文哲所,1995年。
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施蟄存、陳如江:《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胡國瑞:《詩詞賦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詞學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圭璋:《全金元詞》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5月初版。
梁麗芳:《柳永及其詞之研究》,香港:三聯出版社,1985年6月。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議:《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孫虹:《北宋詞風嬗變與文學思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高國藩:《敦煌曲子詞欣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1993年。
張錫厚:《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7月第二版。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以白居易、蘇軾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6月。
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8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4月。
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3月第八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臺北:紅葉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3月。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許寶光:《唐宋詞別論》,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3月。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隋樹森:《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東:中山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曾永義編撰:《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臺北:時報出版社,民國1991年1月
賀新輝主編:《元曲欣賞──關漢卿》,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湯涒:《敦煌曲子詞地域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傾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詞之研究——以詩詞互動為中心》,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1月第1版。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乃昌:《兩宋文化與詩詞發展略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貴華:《古代詞學理論的建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2006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黎活仁:《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鄭紹基:《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鄧子勉:《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龍榆生:《龍榆生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1990年9月台初版。
賴橋本:《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95年。
賴橋本、林玫儀:《新譯元曲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1995年11月。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11月初版,1995年8月第三次印行。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上冊),臺北:桂冠圖書,2002年2月。
孫其芳:《鳴沙遺音──敦煌詞選評》,蘭州:甘肅人民版社,2000年6月。
謝桃坊:《柳永》,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7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6月。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初版,2002年第3刷。
薛瑞生選注:《柳永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6年。
楊海明:《楊海明詞學文集》,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楊萬里:《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3年8月。
羅忼烈:《話柳永》,香港:星島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建會出版,1994年。
顧建華:《中國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顧之京等:《柳永詞新譯輯評》,北京:中國出版社,2005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三、期刊論文

丁芒:〈柳永慢詞的藝術特色與開創價值〉,《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46-49。
王季思:〈從柳永《定風波》到關漢卿的謝天香〉,收於《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王萬俊:〈論元曲家在思想性上對傳統詩歌的超越〉,《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
王洪:〈近代俗文化的先聲──柳永詞論〉,《江西社會科學》1998年3期,頁77-82。
王昊:〈蘇柳詞關係論〉,《中國文學研究》總64期,2002年,頁40-43。
王昊:〈論宋人詞體觀念的建構〉,收錄於莫礪鋒主編:《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6月,頁486-498。
王昊:〈論金代全真道士詞人對柳詞的接受〉,《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9-12。
王輝斌:〈柳永生平訂正〉,《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5期,2004年9月,頁79-83+105。
王淑麗:〈追求「和鳴偕老」——淺談柳永詞市井婦女的心理描寫〉,《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27期,頁244-245。
王偉琴:《百年宋玉研究綜述》,《作家雜誌》2012年第2期,頁141-142。
王亞男:《高唐神女與神婚儀式》,《文學教育》2012年第6期,頁22。
文曉:〈敦煌歌辭作品分類題注〉,《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27-29。
孔杰斌:〈論柳永詞對全真道士詞傳播的影響〉,《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135-137。
左洪濤:〈論金元時期全真道教詞興盛的原因〉,《新疆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11-114。
左洪濤:〈論王重陽道教詞對宋代俗詞的繼承〉,《中國韻文學刊》第23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58-64。
代薇:〈淺析柳永詞的女性形象〉,《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9期,頁218。
朱燕、劉蓮:〈關漢卿女性題材創作管窺〉,《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5期,2004年9月,頁51-55+96。
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詞研究〉,《文學遺產》,1987年3月,頁43-50。
李昌集:〈宋代柳詞論案的歷史解讀與文化透視〉,《文學遺產》2011年第11期,頁58-66。
李世琦:〈關漢卿散曲簡論〉,《河北學刊》1990年第6期,頁67-69。
李有強:〈《云謠集》與「散見各卷曲子詞」比較〉,《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頁107-108。
李占穩:〈論關漢卿散曲的思想性〉,《衡水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60-63。
李莉:〈淺析柳永的生活模式及對元代文人的影響〉,《電影評介》,2010年第5期,頁100+106。
辛一江:〈元代散曲的文體特性及其評價〉,《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3期,頁27-31。
吳肅森:〈論敦煌歌辭與詞的源流〉,收錄於《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1983》(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偉凡:〈關漢卿散曲審美韻致的多重性〉,《殷都學刊》2007年第4期,頁103-106。
余恕誠:〈千年詞史的椎輪大輅——談敦煌詞的內容和藝術〉,《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4期,頁38-43。
沈榮森:〈敦煌曲子詞疊字美淺探〉,《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2期,頁24-27。
周曉音:〈試論柳永詞風格的多樣化〉,《電大教學》第3、4期,1999年,頁42-45、頁68。
周虹:〈略論敦煌曲子詞的文學史意義〉,《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第9期,頁81-82。
孟憲叢:〈艷語狂歌的柳永與關漢卿〉,《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頁43-44。
范長華:〈「漢卿似柳耆卿」說〉,《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第2期,頁1-8。
范斐:〈柳永對女性的獨特塑造〉,《長治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山西大學文學院,2006年2月,頁53-54。
姜曉紅:〈柳永詞鋪敘手法初探〉,《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20-23。
姜守陽:〈論柳永詞語言俗化的成因及貢獻〉,《遼寧學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20-21。
洪豆豆:《唐五代民間詞在敦煌的傳播》,《理論月刊》2009年第9期,頁65-68。
查金萍:〈論宋人對韓愈「文以明道」的接受〉,《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60-64。
查曉波:《淺析宋玉賦對屈賦之新變》,《池洲學院學報》2012年2月,第26卷第1期,頁103-106。
唐代劍:〈王喆生平事蹟考述〉,《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27-36。
唐向明:〈柳永俗詞淺論〉,《語文學刊》,2010年第5期,頁19-21。
孫陸軍:〈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及其文化意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2002年第1期,頁64-68。
徐子方:〈情韻深深 詩家之曲──析關漢卿散曲的傳統風格〉,《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28-33。
徐子方:〈「關、鄭、白、馬」與元曲四大家〉,《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8年1月。
徐子方:〈本色鮮明 劇家之曲──關漢卿散曲論之二〉,《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6-21。
徐子方:〈元曲家生平及心態三題〉,《中州學刊》2003年第2期,頁74-79。
徐子方:〈浪子心性 市井之曲——關漢卿散曲論之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99-102。
徐照華:〈論柳永詞的通俗與雅正〉,收錄於《第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2001年2月,頁45-84。
徐安琪:〈敦煌曲子詞之詞學思想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6年9月,頁77-81。
徐安琪:〈柳永詞學思想述論——由「骫骳從俗」的審美趣尚談起〉,《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頁158-164。
徐巧:〈柳永雅俗詞及其影響〉,《商業文化》第4期,2011年,頁79-80。
孫媛:〈關漢卿劇作中的三個妓女形象淺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10期,頁87-88。
孫麗麗:〈柳永俗詞中的敘事限知視角探析〉,《安徽文學》,2010年第11期,頁44-45。
孫雪霄:〈以賦為詞:柳永的市井之「俗」〉,《河北學刊》,2011年第1期,頁255-257。
翁敏華:〈論關漢卿劇作笑謔性語言品格——以《救風塵》為主要考察對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79-86。
傅雪漪:〈元曲的音樂〉,《復興劇藝學刊》第10期,民國1994年10月。
陳正奇:〈全真教始祖、哲學家、詩人──王重陽〉,《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41期,1999年12月,頁58-60。
陳琦:〈雅俗共賞的藝術——從柳永和周邦彥的詞看宋詞的雅與俗〉,《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14-17。
陳棽:〈淺談柳永的都市風情詞〉,《文教資料》2009年8月號中旬刊,頁9-11。
陳愛華:〈摭談關漢卿散曲的語言特點〉,《現代語文》第25期,2009年9月,頁54-55。
章可敦:〈自鑄偉詞 字字本色──談關漢卿的語言特色〉,《臺州學院學報》2002年01期,頁23-27。
張廷傑:〈論北宋詞林審美的三元特徵〉,《詞學》第14輯,2003年7月,頁51-64。
張海燕:〈試論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期,頁23-24。
張海燕:〈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論柳永詞「俗」美的表現〉,《語文學刊》2010年第17期,頁7-8+13。
張志峰:〈關漢卿散曲題材分類初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28-29。
黃小蓉:〈淺論柳永詞的適俗性〉,《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5期,頁23-26。
黃雅莉:〈「辨體」與「破體」兩種尊詞指向的交融──宋代詞體觀的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12期,2006年6月,頁1-42。
黃偉亮:〈略論北宋詞壇「柳永熱」及其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劭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116-119。
黃曉鑫:《論大眾文化背景下的文學嬗變》,《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14年6月,頁159-160。
敖崢:〈論敦煌曲子詞的民間性〉,《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第8期,頁10-11。
許鳳:〈蘊藏于文字中的終極關懷——從關漢卿塑造的女性形象中看他對女性的關懷〉,《時代文學》2010年第11期,頁219-220。
莫軍苗:〈文人的社會價值與歷史使命——從柳永、關漢卿的異代同調談起〉,《飛天》2011年第16期,頁12-13。
莊平:〈柳永詞作對女性的關注〉,《文學教育》(上)第12期,2011年,頁63。
閆博:〈論關漢卿雜劇中女性塑造之成因〉,《職大學報》2011年第6期,頁59-61+67。
鄢二星、平燕:〈《敦煌曲子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43-47。
湯君:〈敦煌曲子詞與中原文化〉,《中州學刊》2002年第6期,頁45-52+89。
湯君:〈敦煌曲子詞辨〉,《成都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56-60。
程自信:〈淺論柳永的羈旅行役詞〉,《詞學》第25輯,2003年7月,頁109-114。
喬孝冬:〈從溫詞的《花間》少女到柳詞的《樂章》少婦——溫庭筠與柳永艷情詞風格之比較〉,《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3月,頁18-21。
董春偉:〈柳永詞的雅俗觀表現〉,《語文學刊》,2008年S1期,頁31-32。
路開源:〈新舊交替 雅俗兼濟的柳永體〉,《華章》,2011年第15期,頁82。
寧宗一:〈另一種精神世界的透視──為關漢卿雜劇《謝天香》一辨〉,《戲曲藝術》,1987年第3期,頁6-12。
蒲向明:〈關漢卿散曲的思想藝術價值〉,《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3期,頁5-13。
蒲向明:〈關漢卿對散曲創作和發展的貢獻〉,《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期,頁18-26。
蒲向明:〈論關漢卿在散曲發展史中的地位〉,《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73-76+94。
裴殿玲:〈柳永詞中的佳人情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S1期,2011年,頁131-133。
劉初棠:〈論柳永詞的俗〉,《詞學》第5輯,1986年10月,頁159-167。
劉尊明:〈敦煌歌辭、敦煌詞、民間詞與文人詞之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1-7。
劉尊明:〈二十世紀敦煌曲子詞整理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頁49-59。
劉少雄:〈論柳永的艷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163-192。
劉愛媛:〈關漢卿雜劇的女性意識〉,《北方文學》2001年第5期,頁39-40。
劉雲霞:〈論柳永詞中的市井女性〉,《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50-52。
樊凌雲:〈異代同歌異曲同工──柳永《傳花枝》詞與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曲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鄧喬彬:〈唐宋詞樂的發展變化與柳永蘇軾詞〉,《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78-85+127-128。
鄧建:〈論金、元二代柳永詞的傳播與接受〉,《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6-38。
蔡燕:〈從廟堂到街市:柳永文化身份的游移與詞的俗化〉,《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9期,頁43-47。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的發現與認識〉,《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
楊逢泰:〈試論關漢卿筆下的女性形象〉,《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頁21-26。
楊清蓮:〈論蘇軾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兼談唐宋詞的一個發展軌跡〉,《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5年7月,頁43-47。
楊海明:〈柳永:世俗詞人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況味〉,《陽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13-19。
薛瑞生〈柳永生卒年與交遊宦蹤新考〉,《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2期,頁44-50。
薛瑞生:〈柳永的被理解與被誤解──兼談「柳永熱」中的迷途與歧途〉,收錄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6月第2期,頁113-118。
鍾陵〈柳永早年事蹟考辯〉,《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107-112。
鍾敏:〈關漢卿筆下獨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成因〉,《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3年第1期,頁9-11。
魏超:〈論柳永詞中歌妓形象的特徵〉,《中國校外教育》第10期,2011年,頁46。
羅章:〈從柳、周、姜結構看宋婉約詞的雅化過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6期,1998年,頁76-80。
關四平:〈關漢卿散曲美學價值重估〉,《求是學刊》2009年第2期,頁106-112。
蘇涵:〈從柳永詞四字句論詞體建構的語言美學問題〉,《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47-51。

四、學位論文
王俐菁:《柳永慢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尹壽榮:《元散曲所反映之文人思想》,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5月
成潤淑:《敦煌曲子詞析論》,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呂靜雯:《《樂章集》修辭藝術之探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佳欣:《柳永詞評價及其相關詞學問題》,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柏堅:《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玫儀:《敦煌曲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施惠娟:《柳永詞女性形象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姜昭影:《柳永詞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白虹:《柳永樂章集意象析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家毅:《柳永俗詞意象探討》,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
高仁淑:《元雜劇關馬白王四家作品中女性角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高家慶:《《樂章集》、《淮海詞》羈旅書寫之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怡蘭:《柳永與蘇軾詞之比較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連美惠:《柳永詞情色書寫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淑子:《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玉婷:《北宋詞壇柳永現象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曾子淳:《柳永詞清代評論之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盧乃愛:《關漢卿旦本雜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謝曉芳:《柳永羈旅行役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雅慧:《柳永《樂章集》長調之音韻風格─以創調、僻調為對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