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朱熹四書體系的心性論述與成德工夫
The exposi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moral efforts in Zhu Xi`s Four Books system
作者 吳略余
貢獻者 林啟屏
吳略余
關鍵詞 朱子
四書
理學
儒學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4-Jul-2015 11:17:14 (UTC+8)
摘要 朱熹以成德為其生命本懷,並以《四書》為其學問宗旨,其以知行互進的方式體證儒學義理而留下大量重要的哲理文獻,其中,《四書章句集注》乃其終生心力的智慧結晶。因此,本文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核心,然後旁及相關文獻,並立足於此乃朱子以其實踐所得之真實體悟,然後對其所言說的心性洞見與成德工夫進行詮釋。簡要言之,朱子在肯認道德心性之價值的同時,對氣稟物欲的限制也深有體會,是以其成德工夫乃採內外參合、循序漸進之實踐進路。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宋〕朱 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通書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經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二、專書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田 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新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新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新北:正中書局,196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吳 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吳略余:《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增訂再版。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增訂本。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加才:《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9,增訂十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0,六版。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修訂二版。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增訂三版。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錢 穆:《朱子新學案》5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1-1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三冊)臺北:戴顧志鵷,1980。
三、期刊論文
杜保瑞:〈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07),頁93-110。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揭諦》第11期(2006.06),頁1-60。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03),頁15-90。
杜保瑞:〈論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8期(2009.08),頁57-75。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12),頁1-32。
李瑞全:〈朱子之道德規範根源問題〉,《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07),頁23-37。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06),頁71-95。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05),頁135-167。
吳略余:〈論牟宗三對老子之道的詮釋〉,《雲漢學刊》第14期(2007.06),頁191-214。
吳略余:〈對牟宗三詮釋朱子心性、工夫論的若干疑義—以唐君毅之朱子學為 主要視角〉,《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10),頁15-27。
吳略余:〈唐君毅之朱子學〉,《鵝湖》第33卷第7期(2008.01),頁38-49。
吳略余:〈論王廷相對理生氣說與性善論的批評—以朱熹哲學為參照〉,《東華漢學》第12期(2010.12),頁189-208。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03),頁85-118。
金春峰:〈馮友蘭《中哲史》(三十年代)論新儒家的得失之評論〉,《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07),頁650-678。
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70-80。
林維杰:〈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07),頁99-130。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09),頁185-213。
林維杰:〈朱熹哲學中的經典詮釋與修養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217-241。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2期(2007.06),頁241-258。
林維杰:〈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09),頁235-261。
姜廣輝:〈論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學說〉,《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1993.06),頁29-48。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一項從詮釋學角度展開的自我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1期(2005.03),頁119-136。
陳榮灼:〈朱陸匯通之新途〉,《台灣哲學研究》第4期(2004.03),頁19-38。
陳榮灼:〈朱子與哈伯馬斯—倫理學的新方向〉,《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39-170。
陳 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文史哲》2007年第2期,頁103-111。
陳 來:〈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學思想〉,《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頁1-11。
勞思光:〈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2010.06),頁193-202。
馮耀明:〈朱熹對儒佛之判分〉,《漢學研究》6:2(1988.12),頁333-354。
黃進興:〈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第14卷第7、8期(1984.11),頁353-364。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頁29-70。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0.11),頁572-580。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06),頁103-136。
楊儒賓:〈「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137–160。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12),頁1–39。
楊儒賓:〈性命之書的轉折:理學的經典詮釋〉,《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2006.12),頁77-100。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06),頁247-281。
楊儒賓:〈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06),頁29-63。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9.10),頁201-245。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06),頁1-27。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03)頁195-209。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2011.12),頁177-203。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19-138。
劉國強:〈唐君毅的哲學方法〉,《鵝湖》第20卷 第1期(1994.07),頁35-39。
劉笑敢:〈再論中國哲學的身分、功能與方法─紀念唐君毅先生誕辰一百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12),頁33-51。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06),頁35-73。
謝大寧:〈「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12),頁171–18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502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5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略余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略余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Jul-2015 11:17: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4-Jul-2015 11:17: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Jul-2015 11:17: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15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59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5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朱熹以成德為其生命本懷,並以《四書》為其學問宗旨,其以知行互進的方式體證儒學義理而留下大量重要的哲理文獻,其中,《四書章句集注》乃其終生心力的智慧結晶。因此,本文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核心,然後旁及相關文獻,並立足於此乃朱子以其實踐所得之真實體悟,然後對其所言說的心性洞見與成德工夫進行詮釋。簡要言之,朱子在肯認道德心性之價值的同時,對氣稟物欲的限制也深有體會,是以其成德工夫乃採內外參合、循序漸進之實踐進路。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以成德為本,以四書為宗 1
(一)以成德為生命本懷 1
(二)以四書為學問宗旨 12
第二節 研究概況:相同的朱子,兩極的詮釋 16
(一)著作文獻的取捨 18
(二)價值立場的不同 20
(三)理論運用的差異 26
第三節 研究進路:以朱子之法,解朱子之學 30
(一)虛心平氣 31
(二)平易慤實 33
(三)依傍本文 35
(四)剖析名義 38
第二章 道德心性與氣稟物欲的雙重洞察 41
第一節 性體發為情用,情用根於性體 41
(一)以孟子性善說為中心的論述 41
(二)以仁者愛之理為主題的說明 47
第二節 心之根本義為性體情用的整體存在 50
(一)張載與程頤論心之說的啟發 51
(二)心有體用與心統性情的結合 53
(三)攝性與情以統歸於個體之心 61
第三節 仁兼統義禮智為本心全體之德 66
(一)仁者心之德乃專言之用法 67
(二)仁包義禮智而惻隱貫四端 70
(三)價值內在義與心仁一體義 75
第四節 氣稟物欲乃存在個體的根本限制 82
(一)性氣兼論方為明備 83
(二)人之氣質約有四等 87
(三)氣質物欲的負面性 90
第三章 成德之學的總綱、要道與進程 99
第一節 尊德性與道問學的相資相應乃進德的總綱 99
(一)尊德性與道問學同為修德凝道的工夫 100
(二)專主尊德性或只重道問學皆有其偏失 107
第二節 學習聖賢經典並以身心體驗乃入德的要道 112
(一)學習活動是成就德性的重要條件 112
(二)學習聖賢經典為入德的核心途徑 117
(三)義理須以身心體驗方能真實有益 127
第三節 由逐漸的積累到自然的貫通乃成德的進程 134
(一)須是下學方能上達乃聖人之教 135
(二)曾子之實踐為成德進程的典範 143
第四章 《大學》明明德的實踐工夫 152
第一節 作為入德之門的《大學》其要在於明明德 152
(一)《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 152
(二)《大學》之要在於明明德 155
第二節 小學與主敬為被動地潛移默化與主動地收斂身心 159
(一)由小學到大學的相續是理想的學習歷程 159
(二)主敬可以代替小學而為大學的前行工夫 162
(三)主敬乃本心敬畏其道德自體而肅然收斂 165
第三節 格物致知為事物之理與本心之知的相互開顯 173
(一)格物致知為同一工夫的兩種向度 175
(二)格物致知乃內外之理的相互開顯 179
(三)物格知至乃用力之久而豁然貫通 187
第四節 誠意正心修身為心之所發到身之所接的檢驗 194
(一)誠意乃使為善去惡之意念真實無妄 197
(二)正心乃使鑑空衡平之體用得其平正 203
(三)修身乃使待人之情不偏頗而得其平 209
第五章 《論語》、《孟子》、《中庸》的實踐工夫 214
第一節 《論語》的克己復禮與主敬行恕 214
(一)依天理之節文與本心之德性而行的克己復禮 216
(二)内以存立本心而外以推己及人的主敬行恕 225
第二節 《孟子》的操存擴充與知言養氣 231
(一)內收放心的操存與外推本心的擴充 232
(二)無所疑的知言與無所懼的養氣 239
第三節 《中庸》的致中和與明善誠身 250
(一)由戒慎恐懼與慎獨以致中和 251
(二)由學問思辨行以明善誠身 258
第六章 結論 263
參考書目 269
zh_TW
dc.format.extent 23297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5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朱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zh_TW
dc.title (題名) 朱熹四書體系的心性論述與成德工夫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exposi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moral efforts in Zhu Xi`s Four Books syste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宋〕朱 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通書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經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二、專書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田 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新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新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新北:正中書局,196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吳 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吳略余:《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增訂再版。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增訂本。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加才:《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9,增訂十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0,六版。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修訂二版。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增訂三版。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錢 穆:《朱子新學案》5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1-1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三冊)臺北:戴顧志鵷,1980。
三、期刊論文
杜保瑞:〈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07),頁93-110。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揭諦》第11期(2006.06),頁1-60。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03),頁15-90。
杜保瑞:〈論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8期(2009.08),頁57-75。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12),頁1-32。
李瑞全:〈朱子之道德規範根源問題〉,《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07),頁23-37。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06),頁71-95。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05),頁135-167。
吳略余:〈論牟宗三對老子之道的詮釋〉,《雲漢學刊》第14期(2007.06),頁191-214。
吳略余:〈對牟宗三詮釋朱子心性、工夫論的若干疑義—以唐君毅之朱子學為 主要視角〉,《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10),頁15-27。
吳略余:〈唐君毅之朱子學〉,《鵝湖》第33卷第7期(2008.01),頁38-49。
吳略余:〈論王廷相對理生氣說與性善論的批評—以朱熹哲學為參照〉,《東華漢學》第12期(2010.12),頁189-208。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03),頁85-118。
金春峰:〈馮友蘭《中哲史》(三十年代)論新儒家的得失之評論〉,《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07),頁650-678。
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70-80。
林維杰:〈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07),頁99-130。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09),頁185-213。
林維杰:〈朱熹哲學中的經典詮釋與修養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217-241。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2期(2007.06),頁241-258。
林維杰:〈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09),頁235-261。
姜廣輝:〈論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學說〉,《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1993.06),頁29-48。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一項從詮釋學角度展開的自我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1期(2005.03),頁119-136。
陳榮灼:〈朱陸匯通之新途〉,《台灣哲學研究》第4期(2004.03),頁19-38。
陳榮灼:〈朱子與哈伯馬斯—倫理學的新方向〉,《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39-170。
陳 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文史哲》2007年第2期,頁103-111。
陳 來:〈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學思想〉,《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頁1-11。
勞思光:〈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2010.06),頁193-202。
馮耀明:〈朱熹對儒佛之判分〉,《漢學研究》6:2(1988.12),頁333-354。
黃進興:〈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第14卷第7、8期(1984.11),頁353-364。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頁29-70。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0.11),頁572-580。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06),頁103-136。
楊儒賓:〈「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137–160。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12),頁1–39。
楊儒賓:〈性命之書的轉折:理學的經典詮釋〉,《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2006.12),頁77-100。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06),頁247-281。
楊儒賓:〈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06),頁29-63。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9.10),頁201-245。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06),頁1-27。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03)頁195-209。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2011.12),頁177-203。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19-138。
劉國強:〈唐君毅的哲學方法〉,《鵝湖》第20卷 第1期(1994.07),頁35-39。
劉笑敢:〈再論中國哲學的身分、功能與方法─紀念唐君毅先生誕辰一百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12),頁33-51。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06),頁35-73。
謝大寧:〈「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12),頁171–18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