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Identity and memory of military dependents culture - a case study of Lu Guang Second Village in Taoyuan City.
作者 陳意倫
Chen, Yi Lun
貢獻者 戴寶村
Tai, Pao tsum
陳意倫
Chen, Yi Lun
關鍵詞 眷村
眷村文化
陸光二村
桃園
認同與記憶
歷史記憶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7-Jul-2015 11:27:03 (UTC+8)
摘要 「眷村」是國家政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也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社群,這種非宗親、非血緣的聚落,因陋就簡的密集房舍和自絕於大環境的封閉社區形態,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份,但隨著眷村改建後,眷村文化逐漸流逝,使筆者思考到要加緊腳步保存這段台灣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外省眷村文化。
為了探究此眷村文化的演變,本文研究從眷村緣起、形成背景至改建,探討眷村形成至改建的歷史,本文的切入角度即是從訪問原先居住在陸光二村的第一代與第二代眷民間,第一代對中國大陸的記憶、遷徙來台的過程、從軍作戰的經驗、退休後的生活;第二代對原鄉的想像、在眷村的台灣生活經驗。以及在兩代之間對地方、政黨與族群的認同感,訪問第一代及第二代,看其不同世代間的差異,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居住臺灣眷村文化認同的差異。筆者選定陸光二村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為:一、陸光二村的1007戶為龜山區以及整個桃園市中戶數最多的眷村,若研究可為桃園的眷村文化多一貢獻及參考。二、筆者於蒐集資料過程中發現目前尚未有太多相關資料以眷村文化研究此眷村。三、眷村內大多數第一代眷民對眷村帶有向心力及歸屬感,但由於歲月流逝,新生的第二代已不如上一代安於眷村,轉而紛紛離開到外面求發展,其中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以及認同的轉變值得去關注及思考。四、也將點出那些隨國軍來台的軍人,其多娶台灣的閩南、客家、原住民為妻,這與自大陳島上撤退攜家帶眷的軍民,在對下一代子女的原鄉文化傳承上會有哪些不同。
陸光二村位於龜山區,於民國53年7月1日完工,民國54年啟用遷入,容納1007戶,為桃園地區規模最大之眷村。陸光二村內的眷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四種皆有。陸光二村內有的相關公共機能設施,有活動中心、合作社、自治會、籃球場、水井、托兒所、市場、醫務所等,較其他眷村完備。民國85年2月立法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新制),改建後的「陸光新城」,民國95年5月驗收完畢後,讓桃園市15個眷村住戶遷入,安置後為全桃園市最大的軍宅。行政區為龜山區陸光里,目前是陸光里的里辦公室、陸光社區發展協會、各區的管理委員會三方共同推動相關的公眾事務,改建後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整的社區。
對第一代的外省人而言,他們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的確不是他們的家鄉,只是因政治環境變遷而被迫遷移至此,因此雖在台灣生活人生大半歲月,但在身分認同上是趨向於中國人的,因此筆者稱呼他們為「遷徙的第一代」。第二代從出生、求學、工作再到婚姻,看到的是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的生命歷史,從而建立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認為自己的家鄉就是台灣,相對於第一代,第二代的生命故事扎根於台灣,因此筆者稱呼他們為「定居的第二代」。
不同世代的認同變化,從地方感認同的形成,到政治意向與認同,以及國族的認同,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下,第一代與第二代間是常常因為國家社會局勢的改變而有所變動的。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 前人研究之口述資料
2. 筆者蒐集口述訪談資料
2009年08月20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張熠青。
2009年08月20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吳俊傑。
2009年08月21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閻正禮。
2009年08月22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鄒正文。
2009年08月22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顧守成。
2009年08月23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朱昌霞。
2009年08月23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楊民。
2009年10月18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朱小彩。
2009年10月18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聶哲淵。
2010年12月17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聶哲淵。
2014年06月05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朱偉英。
2014年06月29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彭梅英。
2014年06月30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周志芳。
2014年07月01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周志芳。
2014年07月02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陶育昇。
2014年07月25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史天興。
3. 自治會或文物館內保存的文件。
4. 照片。

二、 專書
1. Donald 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1997年。
2.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年。
3.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
4. 王宏仁、李廣鈞等著,《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2008年。
5. 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1992年。
6. 田欣,《台灣,我唯一的祖國》,台北:前衛,1995年。
7. 古碧玲、林絮霏編,《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年。
8. 史天興,《黃粱一夢七十載》,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
9.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
10.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戀戀眷村—深深情義》,台北:退輔會,2006年。
11. 林海清主編,《眷戀—海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12.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13. 何思瞇,《台北縣眷村研究調查》,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年。
14. 李廣鈞,《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學富文化,2004年。
15. 李廣鈞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2010年。
16. 李存治,《眷戀忠貞憶空工》,新竹:竹市文化局,2006年。
17. 吳天泰主編,《族群與社會》,台北:五南,2005年。
18. 邱智賢,《一江山—從奮戰到安居》,台北:一江山烈屬協會,2008年。
19. 施正鋒,《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2006年。
20. 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
21. 施正鋒,《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13年。
22.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23. 孫建中主編,《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24. 桃園縣龜山鄉公所編印,《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2005年。
25. 桃園縣文化局編,《眷村六十:榮耀再現》,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年。
26. 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
27.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年。
28. 張炎憲、李福鐘主編,《揭開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11年。
29. 張翰壁主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台北:群學,2011年。
30. 郭冠麟主編,《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31. 敏洪奎,《不做異鄉人》,台北:玉山社,2006年。
32. 陳溪松主編,《眷戀—空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33.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主編,《眷村憶往—藝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34. 陳朝興,《眷村的前世今生—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2009年。
35. 黃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台北:稻鄉,2007年。
36.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7年。
37.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38. 彭大年主編,《眷戀—後備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8年。
39. 楊放,《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
40.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所,2006年。
41. 楊昇展,《南瀛眷村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9年。
42.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4年。
43.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5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5年。
44.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6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6年。
45.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8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8年。
46.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臺南市北區長榮社區發展協會,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從新村到新城:轉型中的眷村生活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南:臺南市北區長榮社區發展協會,2009年。
47. 趙如璽編,《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年。
48. 潘國正,《竹籬笆的長影: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49. 鄧榮坤、邱傑編著,《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7年。
50. 劉鳳祥主編,《眷戀—聯勤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51. 鄭欽仁,《台灣國家論:歷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的形成》,台北:前衛, 2009年。
52.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年。
53. 蕭新煌,《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
54.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2006年。
55. 謝政諭,《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台北:幼獅,2007年。

三、 期刊論文

1. 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4(1996),頁70-75。
2.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990),頁107-132。
3. 黃宣範,〈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台灣風物》,43:2(1993),頁97-111。
4. 喻麗華,〈綜論台灣移民社會中「眷村」聚落之探討〉,收入於《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110-132。



四、 學位論文
1. 朱復陽,〈協力治理應用於眷村改建之研究—以桃園縣陸光新城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2. 杜金國,〈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空間經歷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台北: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碩士論文,1994年。
3.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4. 何政哲,〈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李宜潔,〈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6.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7. 邱乾順,〈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處基地為例〉,桃園: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8. 房明德,〈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模型應用〉,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0. 張瑞珊,〈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11. 張雲翔,〈台灣眷村文化保存的國家與社會觀點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2. 莊勝傑,〈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台北: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
13. 黃文珊,〈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4. 黃顯琪,〈交錯時空的「眷戀」一彰化市民族新村聚落空間意涵與社會文化變遷探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5. 鄒雲霞,〈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16. 裴笛,〈從遷徙過程探討眷村文化的形成與變遷—以臺北市北投區中心新村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17.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五、 網路資料

1.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bin/home.php?Lang=zh-TW
2. 中國國民黨。http://www.kmt.org.tw/index.aspx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4. 社團法人外省臺灣人協會。http://amtorg-amtorg.blogspot.com/
5. 走過一甲子—落地生根。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gsh2006/gsh4294/chinese/indexc.htm
6. 桃園虛擬眷村文化館---眷戀我的台灣村。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16&site_content_sn=1869
7.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http://village.khcc.gov.tw/internet/
8. 國科會數位典藏台灣眷村。http://www.twgisonline.com/index.php
9.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http://www.vac.gov.tw/home/index.asp
10. 新竹眷村博物館。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6museum/mus_b01.asp?station=104
11. 維基百科:眷村。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C%B7%E6%9D%91
12. 榮民文化網。http://lov.vac.gov.tw/Index.aspx
13. 憶‧眷村。http://163.32.86.9/games/101gs/win/064/vellege/vellege.html
14. 龜山眷村故事館。http://host.sdps.tyc.edu.tw/sdpsweb/aaaagood/profile.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9158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8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i, Pao tsum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意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i L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意倫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i L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Jul-2015 11:27:03 (UTC+8)-
dc.date.available 27-Jul-2015 11:27: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Jul-2015 11:27: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8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89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8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眷村」是國家政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也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社群,這種非宗親、非血緣的聚落,因陋就簡的密集房舍和自絕於大環境的封閉社區形態,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份,但隨著眷村改建後,眷村文化逐漸流逝,使筆者思考到要加緊腳步保存這段台灣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外省眷村文化。
為了探究此眷村文化的演變,本文研究從眷村緣起、形成背景至改建,探討眷村形成至改建的歷史,本文的切入角度即是從訪問原先居住在陸光二村的第一代與第二代眷民間,第一代對中國大陸的記憶、遷徙來台的過程、從軍作戰的經驗、退休後的生活;第二代對原鄉的想像、在眷村的台灣生活經驗。以及在兩代之間對地方、政黨與族群的認同感,訪問第一代及第二代,看其不同世代間的差異,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對居住臺灣眷村文化認同的差異。筆者選定陸光二村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為:一、陸光二村的1007戶為龜山區以及整個桃園市中戶數最多的眷村,若研究可為桃園的眷村文化多一貢獻及參考。二、筆者於蒐集資料過程中發現目前尚未有太多相關資料以眷村文化研究此眷村。三、眷村內大多數第一代眷民對眷村帶有向心力及歸屬感,但由於歲月流逝,新生的第二代已不如上一代安於眷村,轉而紛紛離開到外面求發展,其中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以及認同的轉變值得去關注及思考。四、也將點出那些隨國軍來台的軍人,其多娶台灣的閩南、客家、原住民為妻,這與自大陳島上撤退攜家帶眷的軍民,在對下一代子女的原鄉文化傳承上會有哪些不同。
陸光二村位於龜山區,於民國53年7月1日完工,民國54年啟用遷入,容納1007戶,為桃園地區規模最大之眷村。陸光二村內的眷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四種皆有。陸光二村內有的相關公共機能設施,有活動中心、合作社、自治會、籃球場、水井、托兒所、市場、醫務所等,較其他眷村完備。民國85年2月立法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新制),改建後的「陸光新城」,民國95年5月驗收完畢後,讓桃園市15個眷村住戶遷入,安置後為全桃園市最大的軍宅。行政區為龜山區陸光里,目前是陸光里的里辦公室、陸光社區發展協會、各區的管理委員會三方共同推動相關的公眾事務,改建後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整的社區。
對第一代的外省人而言,他們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的確不是他們的家鄉,只是因政治環境變遷而被迫遷移至此,因此雖在台灣生活人生大半歲月,但在身分認同上是趨向於中國人的,因此筆者稱呼他們為「遷徙的第一代」。第二代從出生、求學、工作再到婚姻,看到的是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的生命歷史,從而建立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認為自己的家鄉就是台灣,相對於第一代,第二代的生命故事扎根於台灣,因此筆者稱呼他們為「定居的第二代」。
不同世代的認同變化,從地方感認同的形成,到政治意向與認同,以及國族的認同,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下,第一代與第二代間是常常因為國家社會局勢的改變而有所變動的。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文獻回顧 3
三、 研究範圍與對象 13
四、 研究方法 13
五、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特殊軍政環境下的眷村 17
第一節 眷村的起源 18
第二節 眷村的分期 20
第三節 眷村的分布 29
第四節 眷村的命名 39
第三章 龜山眷村與陸光二村的發展歷程 45
第一節 桃園市龜山區的眷村 45
第二節 陸光二村的形成 55
第三節 改建後的陸光新城 63
第四章 從遷徙到定居的生命記憶 78
第一節 眷村文化的形成 78
第二節 遷徙的第一代 81
第三節 定居的第二代 97
第五章 不同世代的認同變化 113
第一節 地方感的形成 115
第二節 政治意向變化 122
第三節 國族的認同 131
第六章 結論 140
附錄 143
參考書目 144
zh_TW
dc.format.extent 393304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8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眷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眷村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陸光二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桃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認同與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記憶zh_TW
dc.title (題名)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Identity and memory of military dependents culture - a case study of Lu Guang Second Village in Taoyuan Ci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 前人研究之口述資料
2. 筆者蒐集口述訪談資料
2009年08月20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張熠青。
2009年08月20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吳俊傑。
2009年08月21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閻正禮。
2009年08月22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鄒正文。
2009年08月22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顧守成。
2009年08月23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朱昌霞。
2009年08月23日聶哲淵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楊民。
2009年10月18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朱小彩。
2009年10月18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聶哲淵。
2010年12月17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聶哲淵。
2014年06月05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朱偉英。
2014年06月29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彭梅英。
2014年06月30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周志芳。
2014年07月01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周志芳。
2014年07月02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二代眷民陶育昇。
2014年07月25日筆者訪談陸光社區第一代眷民史天興。
3. 自治會或文物館內保存的文件。
4. 照片。

二、 專書
1. Donald 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1997年。
2.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年。
3.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
4. 王宏仁、李廣鈞等著,《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2008年。
5. 外省人台灣獨立協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1992年。
6. 田欣,《台灣,我唯一的祖國》,台北:前衛,1995年。
7. 古碧玲、林絮霏編,《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年。
8. 史天興,《黃粱一夢七十載》,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
9.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
10.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戀戀眷村—深深情義》,台北:退輔會,2006年。
11. 林海清主編,《眷戀—海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12.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13. 何思瞇,《台北縣眷村研究調查》,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年。
14. 李廣鈞,《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學富文化,2004年。
15. 李廣鈞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2010年。
16. 李存治,《眷戀忠貞憶空工》,新竹:竹市文化局,2006年。
17. 吳天泰主編,《族群與社會》,台北:五南,2005年。
18. 邱智賢,《一江山—從奮戰到安居》,台北:一江山烈屬協會,2008年。
19. 施正鋒,《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2006年。
20. 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
21. 施正鋒,《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13年。
22.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23. 孫建中主編,《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24. 桃園縣龜山鄉公所編印,《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2005年。
25. 桃園縣文化局編,《眷村六十:榮耀再現》,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年。
26. 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
27.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年。
28. 張炎憲、李福鐘主編,《揭開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11年。
29. 張翰壁主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台北:群學,2011年。
30. 郭冠麟主編,《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31. 敏洪奎,《不做異鄉人》,台北:玉山社,2006年。
32. 陳溪松主編,《眷戀—空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33.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主編,《眷村憶往—藝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34. 陳朝興,《眷村的前世今生—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2009年。
35. 黃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台北:稻鄉,2007年。
36. 黃承令主持,《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7年。
37.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38. 彭大年主編,《眷戀—後備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8年。
39. 楊放,《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
40.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台北: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所,2006年。
41. 楊昇展,《南瀛眷村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9年。
42.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4年。
43.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5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5年。
44.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6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6年。
45.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眷村2008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一眷村篇》,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8年。
46.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臺南市北區長榮社區發展協會,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從新村到新城:轉型中的眷村生活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南:臺南市北區長榮社區發展協會,2009年。
47. 趙如璽編,《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9年。
48. 潘國正,《竹籬笆的長影: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49. 鄧榮坤、邱傑編著,《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7年。
50. 劉鳳祥主編,《眷戀—聯勤眷村》,台北:國防部部辦公室,2007年。
51. 鄭欽仁,《台灣國家論:歷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的形成》,台北:前衛, 2009年。
52.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年。
53. 蕭新煌,《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
54.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2006年。
55. 謝政諭,《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台北:幼獅,2007年。

三、 期刊論文

1. 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4(1996),頁70-75。
2.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990),頁107-132。
3. 黃宣範,〈眷村人的「台灣人」經驗〉,《台灣風物》,43:2(1993),頁97-111。
4. 喻麗華,〈綜論台灣移民社會中「眷村」聚落之探討〉,收入於《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110-132。



四、 學位論文
1. 朱復陽,〈協力治理應用於眷村改建之研究—以桃園縣陸光新城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2. 杜金國,〈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空間經歷與計畫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台北: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碩士論文,1994年。
3.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4. 何政哲,〈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李宜潔,〈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6.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7. 邱乾順,〈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處基地為例〉,桃園: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8. 房明德,〈桃園縣陸光新城眷戶改建決策之研究─多屬性效用模型應用〉,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0. 張瑞珊,〈台灣軍眷村的社會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11. 張雲翔,〈台灣眷村文化保存的國家與社會觀點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2. 莊勝傑,〈戰後台北市軍眷村之形成與變遷〉,台北: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
13. 黃文珊,〈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4. 黃顯琪,〈交錯時空的「眷戀」一彰化市民族新村聚落空間意涵與社會文化變遷探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5. 鄒雲霞,〈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16. 裴笛,〈從遷徙過程探討眷村文化的形成與變遷—以臺北市北投區中心新村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17.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五、 網路資料

1.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bin/home.php?Lang=zh-TW
2. 中國國民黨。http://www.kmt.org.tw/index.aspx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4. 社團法人外省臺灣人協會。http://amtorg-amtorg.blogspot.com/
5. 走過一甲子—落地生根。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gsh2006/gsh4294/chinese/indexc.htm
6. 桃園虛擬眷村文化館---眷戀我的台灣村。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16&site_content_sn=1869
7.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http://village.khcc.gov.tw/internet/
8. 國科會數位典藏台灣眷村。http://www.twgisonline.com/index.php
9.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http://www.vac.gov.tw/home/index.asp
10. 新竹眷村博物館。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6museum/mus_b01.asp?station=104
11. 維基百科:眷村。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C%B7%E6%9D%91
12. 榮民文化網。http://lov.vac.gov.tw/Index.aspx
13. 憶‧眷村。http://163.32.86.9/games/101gs/win/064/vellege/vellege.html
14. 龜山眷村故事館。http://host.sdps.tyc.edu.tw/sdpsweb/aaaagood/profile.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