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竺家寧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蔡佳芸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蔡佳芸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7-Jul-2015 11:27:1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7-Jul-2015 11:27:1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7-Jul-2015 11:27:1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791200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897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91200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洛夫縱橫詩壇五十年,詩作斐然、著作等身,廣受各地讀者喜愛。早年為一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現代詩壇譽之為「詩魔」。早年長詩《石室之死亡》,備受詩壇矚目,引發各方討論,四十多年來評論不斷,其詩之作品風格被以「晦澀」一詞形容。時至二○○一年已移居加拿大的洛夫出版三千行長詩《漂木》,為詩人成熟時期的代表作。論文將從「語言風格學」的角度出發,以洛夫長詩《漂木》為對象,深入探索洛夫的詩作,以更精確、客觀的方式解讀其驅遣語言、文字的習慣。第三章從動詞的運用分析洛夫《漂木》的語言風格。首先,歸納四個洛夫動詞運用的特色:以多元的詞彙呈現豐富的詩意,以精煉的動詞表達生動的詩意,以固定的形式組成動詞結構,以重覆的動詞營造詩歌節奏。再則,分析三個動詞的作用:讓詩句產生擬人的效果,並使名詞由抽象轉為具體,讓詩意產生強烈的變化。接著分析動詞「V著」、「V出」和「V成」結構的運用情況。第四章從共存限制的突破分析洛夫《漂木》,分析詩中突破共存限制的搭配規律,並且說明其營造的詩歌效果,透過描述和統計,歸納出洛夫在詞語搭配之間所表現的語言風格。探討主語和謂語之間突破共存限制的偏好,觀察詩人在述語和賓語之間突破共存限制的習慣,研究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突破共存限制的情況,其後討論其他共存限制的突破現象。洛夫《漂木》詩中共存限制的突破現象造成擬人、擬物、形象和特殊的效果,使詩意靈活新奇。第五章從停頓技巧與走樣句來分析洛夫《漂木》。停頓技巧主要表現在六種情況:「以標點符號表示、以空格表示、以分行表示、以跨行換段表示、以跨節表示和以排句和疊字形成詩的節奏的情況」。走樣句的情況主要有二種:「移位造成的走樣句和省略造成的走樣句」,形成其語言風格。第六章總結洛夫《漂木》語言風格的五點特色。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一、探索洛夫新詩的語言基礎…………………………2二、語言風格研究可補前人研究之未備………………3三、落實以分析的角度研究洛夫的詩作………………4第二節 研究範圍……………………………………………6一、《漂木》內容簡介 …………………………………6二、選定《漂木》的原因………………………………7第三節 語言風格學的定義與內涵…………………………8一、語言風格學的淵源…………………………………8二、語言風格學的定義…………………………………10三、語言風格學的內涵…………………………………12四、研究方法……………………………………………14五、研究步驟……………………………………………22第四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25一、洛夫詩歌相關研究…………………………………25二、語言風格學的相關研究……………………………29第五節 運用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價值………………………36 一、開拓文學研究的嶄新途徑…………………………36 二、使文學研究更加客觀精準…………………………37 三、彌補傳統文藝風格學不足…………………………38第二章 洛夫其人其詩……………………………41第一節 洛夫的生平概述……………………………………41一、軍旅生涯,草創詩社………………………………42二、詩壇健將,創作不輟………………………………44三、歷史尋根,行跡世界………………………………46四、移居海外,二度流放………………………………47五、鑽研書藝,卓然有成………………………………48第二節 洛夫的創作歷程……………………………………49一、分期說明……………………………………………49二、分期簡介……………………………………………51第三章 從動詞的運用分析洛夫《漂木》………67第一節 動詞的分類…………………………………………69一、動詞分類說明………………………………………69 二、《漂木》動詞總表分析 ……………………………71三、《漂木》動詞運用特色 ……………………………72第二節 動詞的作用…………………………………………74 一、運用動詞產生擬人效果……………………………74 二、運用動詞使名詞由抽象轉為具體…………………84三、運用動詞使詩意產生強烈變化……………………89 第三節 動詞結構的運用……………………………………95 一、「V著」結構 ………………………………………96 二、「V出」結構 ………………………………………101 三、「V成」結構 ………………………………………105第四章 從共存限制的突破分析洛夫《漂木》…111第一節 《漂木》主語/謂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15 一、主語/述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15 二、主語/表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32第二節 《漂木》述語/賓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36 一、屬人的述語搭配抽象的賓語………………………136 二、A物的述語搭配B物的賓語………………………138 三、具體的述語搭配抽象的賓語………………………139 四、特殊的述語和賓語搭配……………………………144第三節 《漂木》修飾語/中心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49一、定語/中心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49二、狀語/中心語之間的共存限制突破………………168 第五章 從停頓技巧與走樣句分析洛夫《漂木》…173第一節 從詩的停頓與節奏分析……………………………175一、節奏的性質…………………………………………175二、《漂木》節奏的分類 ………………………………177第二節 從走樣句分析………………………………………203一、走樣句的性質………………………………………203二、《漂木》走樣句的分類 ……………………………205第六章 結論………………………………………227參考書目……………………………………………233附錄一:《漂木》動詞運用統計總表………………24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641236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0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語言風格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洛夫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漂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共存限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洛夫《漂木》語言風格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Luo Fu "drift wood" Style of language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一、專著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台中:藍燈文化,1987年出版。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出版。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出版。白萩,《白萩詩集》,台北:三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向明,《新詩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出版。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台北:臺灣商務,2005年出版。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4年出版。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4年。呂進,《新詩的創作與鑑賞》,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年出版。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出版。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出版。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台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出版。竺師家寧,《詞彙之旅》,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2009年出版。竺師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出版。竺師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侯吉諒編,《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8年出版。洛夫,《洛夫詩歌全集》四冊,台北:普音文化,2009年出版。洛夫,《洛夫隨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出版。洛夫,《時間之傷》,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年出版。洛夫,《雪落無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出版。洛夫,《雪樓隨筆》,台北:探索文化公司,2000年出版。洛夫,《漂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洛夫,《隱題詩》,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出版。洛夫,《魔歌》,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出版,1981年再版。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出版。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出版。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出版。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出版。張默主編,《大河的雄辯——洛夫詩作評論集》,台北:創世紀詩社,2008年出版。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台北:中研院語言學所,2004年出版。湯廷池,《國語變形語法研究》(修訂四版),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786年第二次印刷。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出版。費勇,《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出版。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增訂二版),台北:洪範出版社,2002年出版。楊如雪,《文法ABC》(增修版),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出版。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出版。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出版。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鄭遠漢,《言語風格學》(修訂版),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出版。盧斯飛,《洛夫、余光中詩歌欣賞》,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蕭蕭,《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8年出版。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出版。蕭蕭主編,《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台北:詩之華出版社,1991年出版。龍彼德,《一代詩魔洛夫》,台北:小報文化公司,1998年出版。龍彼德,《洛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龍彼德,《洛夫傳奇:詩魔的詩與生活》,台北:蘭臺出版社,2011年出版。謝國平,《語言學概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出版社,2011三版(1985初版)。二、期刊論文丁旭輝,〈早期新詩跨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7期,2000年3 月,頁37-55。丁旭輝,〈試論岩上詩作的語言風格及其變化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8卷第2期,2002年6月,頁87-97。丁旭輝,〈試論岩上詩作的語言風格及其變化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8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08-123。丁旭輝,〈標點符號在現代詩中的意義與節奏功能〉,《國文天地》,第17卷第5期,2001年10月,頁74-77。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3月,頁45-57。王良友,〈論黃春明小說《放生》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197-217。王開銀,〈金庸與古龍武俠小說語言風格比較〉,《研究青年文學家》,2012年11月,頁136 。王開銀,〈語言風格芻議〉,《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5月,頁102-103。王駿,〈從《石室之死亡》到《漂木》——洛夫詩歌藝術特色比較分析〉,《詩探索》,2003年4月,頁14-18。左乙萱,〈神性的聲音——二○○三年溫哥華洛夫訪談〉,《創世紀詩雜誌》,第138期,2004年3月,頁155-160。年玉萍,〈簡析婉約的語言風格〉,《寶鳮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5年6月,頁84-86。余宛蒨,〈簡媜散文的語言風格〉,《國文天地》,323期,2012年4月,頁52-58。吳文美,〈論80後作家作品語言風格〉,《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年9月,頁48-51。辛鬱,〈因為風的緣故——速寫洛夫 〉,《文訊》,298期,2010年8月,頁36-39。林南,〈廣闊繁富與細緻——試論洛夫詩的語言〉,《中華文藝》第12卷2期,1976年10月,頁128-137。林淑娟,〈從走樣句的語言現象看兒童詩的語言風格——成人所做的兒童詩與兒童所做的兒童詩之比較〉,《東海中文學報》第11期,1994年12月,頁131-143。林綠,〈評《魔歌》〉,《中外文學》,第3卷第8期,1979年1月,頁225-233。竺師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頁29-34。洛夫講述,〈洛夫訪談錄〉,《詩探索》第1期,2002年,頁286-292。胡霞,〈論豪放語言風格〉,《大理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頁52-55。翁文嫻,〈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179-197。張慧美,〈從音韻風格看押韻之廣告標語〉,《玄奘學報》,第4期,2001年10月,頁203-233。張慧美,〈網路語言之語言風格研究〉,《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頁331-359。張慧美,〈語言的風格作用〉,《中國語文》,第545期,2002年11月,頁19-32。張慧美,〈廣告標語重疊詞析論〉,《中國語文》,第581期,2005年11月,頁45-50。許俊雅,〈新詩教學:談新詩的標點符號與分行〉,《國立編譯館通訊》,第12卷第2期,1999年7月,頁14-24。陳秀貞,〈從共存限制談走樣句的分類〉,《高苑學報》第4期,1995年,頁313-326。陳信安,〈六○年代余光中與洛夫論戰析評〉,《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1期,2005年6月,頁145-160。陳姿穎,〈洛夫現代詩重疊詞研究——以《靈河》為例〉,《桃園農工學報》,第7 期,2012年4月,頁198-223。陳政彥,〈析論鄭愁予前期詩作中的古典風格〉,《臺灣詩學學刊》,第22期,2013年11月,頁95-124。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基礎——倒裝篇〉,《文訊月刊》,第12期,1984年6月,頁24-46。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排比篇〉,《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3年2月,頁107-141。彭嘉強〈魯迅作品俚俗詞的語言風格〉,《中國語文》,第532期,2001年10月,頁63-68。程俊,〈李白樂府詩與漢樂府詩的語言風格比對〉,《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10月,頁24-26+30。程祥徽,〈孔子言語理論及其當代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4月,頁152-155。紫鵑,〈詩歌的魔術師——專訪前輩詩人洛夫先生〉,《乾坤詩刊》,第49期,2009年1月,頁6-21。黃昱升,〈現代詩的晦澀與明朗——洛夫、余光中塑造的「李賀」〉,《語文瞭望》,2011年5月,頁95-118。葉櫓,〈《漂木》的結構與意象〉,《創世紀詩雜誌》,第153期,2007年12月,頁66-75。董正宇,〈洛夫研究綜述〉,《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頁75-80。蔡素芬,〈漂泊的,天涯美學——洛夫訪談〉,《漂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頁282-289。鄭榮馨,〈論語言表現風格類型的劃界標準〉,《畢節學院學報》,第30卷,2012年第9期,2012年9月,頁1-7。鄭慧如,〈洛夫詩的偶發因素〉,《當代詩學》,第9期,2006年9月,頁11-30。黎運漢,〈1949年以來語言風格定義研究述評〉,《語言文字運用》,第1期,2002年1月,頁100-106。黎運漢,〈語言風格定義的內涵新析〉,《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2 月,頁20-24。黎運漢,〈論漢語風格學傳統〉,《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第3卷第5期,2003年9月,頁53-58。龍彼得,〈一代詩魔洛夫的人生道路篇〉,《大海洋詩雜誌》,第59期,1999年7月,頁134-137。龍彼德,〈大風起於深澤——論洛夫的詩歌藝術〉,《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年11月,頁120-139。龍彼德,〈飆昇在新高度上的輝煌——喜讀洛夫的長詩「漂木」〉,《創世紀詩雜誌》,第28期,2001年9月,頁44-48。聯合文學編輯部,〈因為風的緣故:午後書房訪洛夫〉,《聯合文學》第5卷第2期,頁130-133。簡政珍,〈在空境的蒼穹眺望永恆的向度——簡評洛夫《漂木》〉,《創世紀詩雜誌》,第28期,2001年9月,頁42-43。瘂弦,〈一種可驚的存在——洛夫小評〉,《創世紀詩雜誌》,第132期,2002年9月,頁17。三、學位論文王嘉玲,《洛夫詩藝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律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車婉娟,《徐志摩詩的語言風格》,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林孟萱,《洛夫的用字及句式特色研究》,台灣清華大學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林婉瑜,《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陳姿穎,《洛夫詩詞彙風格研究——以顏色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曾貴芬,《悲劇的主體價值體驗——洛夫〈漂木〉詮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賀萬財,《吳晟詩之詞彙風格研究——以重疊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劉惠娟,《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從詞彙角度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潘文祥,《洛夫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四、電子資源中國期刊網(國立政治大學)http://cnki50.csis.com.tw.autorpa.lib.nccu.edu.tw/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教育部國語辭典網路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app.sinica.edu.tw/cgi-bin/kiwi/mkiwi/kiwi.sh?ukey=-1777483772&qtype=0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