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幼兒親職教育課程發展與成效之研究:以「手作方案」課程為例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 on Early Childhood Par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the “Hands-on Project”
作者 蔡瓊慧
Tsai, Chyong Hui
貢獻者 簡楚瑛
Chien, Chu Ying
蔡瓊慧
Tsai, Chyong Hui
關鍵詞 幼兒親職教育
課程發展
手作方案
childhood par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nds-on Project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7-Jul-2015 11:35:12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親職教育「手作方案」課程之發展與成效及行動研究中研究者的反思與成長。在「手作方案」課程之成效方面,包含其對家長親職想法、感受與行動之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北部某私立幼兒園四位家長為研究對象,採行動研究的方式,歷時三個月,實際進行九次課程。透過課程觀察、實際課程運作及訪談收集資料,其詳細內容包含課程設計教案、教學歷程修改紀錄、親子回家作業、半結構式訪談逐字稿、親職團體分享逐字稿,並以MAXQDA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編碼,透過分析與文獻探討,瞭解並歸納研究成效與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親職教育課程應與生活脈動相連、根據對象需求選擇核心目標、課程發展與實施保持彈性、方案的行政規劃必須條列並記錄;家長在各自的基礎點上有不同的學習與增能,親職團體必須提供情感支持並允許在錯誤中學習,反思是改變的關鍵;行動研究幫助教師對幼兒親職教育有更深切的體會與認識,更能掌握其專業的角色。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幼兒親職教育方案發展與對象之建議,期望對幼兒園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發展與推動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鐘和(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三民。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著者: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
臺北市:高等教育。
方淑惠(譯)(2011)。華德福的幼兒教育(原著者:Oldfield, L.)。臺北市:天下
雜誌。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鄭怡世(2010)。成效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
臺北市:巨流。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44(2),32-43。
呂惠敏(2012)。提高幼兒園家長參與學校親職教育活動之策略。家庭教育雙
月刊,37,79-83。
李明(譯)(2010)。創意生態:思考產生好點子(原著者:Howkins, J.)。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李賢哲、樊琳、李文慶(2006)。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動手做能力課程規畫之
探討:以手擲滑翔機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1),81-98。
李德高(1997)。蒙特梭利教材教法。新北市:啟英文化。
李宜霖(2011)。小組做中學策略在國小國語文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35-54。

吳欣誠(2007)。以故事融入動手做的幼兒科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珍琬(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家興(2010)。哪些因素最能預測親職教育團體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1(4),847-858。
林家興(2007a)。親職教育團體對親子關係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1),91-109。
林家興(2007b)。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林淑玲(2013)。應用親職教育團體學習模式促進親職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秀珍(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勤敏(2001)。學習型家庭:快樂的共學與成長。社教資料雜誌,270,7-10。
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俊成(2014)。阿德勒學派「自然」與「邏輯」後果在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
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5-19。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
學。
周新富(2003)。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與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1,
69-92。
周艷芬(2010)。淺談親子教育中的兒童創作性繪畫活動。科技致富導向,5(5),
12-13。
周淑惠(2011)。創造力與教學:幼兒創造性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洪久賢、林琳、陳立真(2009)。廚藝創造力課程設計與發展之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12(4),169-189。

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臺灣觀點(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洪志美(譯)(2013)。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了解自我定位,釐清P-A-C改
善關係I’m OK-You’re OK(原著者:Thomas A. Harris)。臺北市:遠流。
胡宇(譯)(2012)。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原著者:M.S.斯特娜)。臺北市:
綠園。
徐玟玲、劉霈真、武沐璇、廖育修、楊沛晴(2006)。創造力教學口袋:三至
八歲開放式藝術教學。臺北市:心理。
孫麗卿(2010)。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問題檢討:以社會力統理論觀點論述。教
師之友,51(1),19-29。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
研究(原著者:Altrichter, H., Posch,P. & Somekh,B)。臺北市:遠流。
翁桓盛(2012)。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著者:
Louv, R.)。新北市:野人。
許淨惠(2011)。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行為與家
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韋淑娟(2000)。學習型家庭。臺北市:聯經。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兒課程與教
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惠英(2003)。親職教育之父母效能成長團體方案的實施。諮商與輔導,211,
24-27。
陳寧容、劉蔚萍、趙康伶、何素珍、李嘉莉、曹純瓊、許純瑜、張鈺佩、簡君
純(2008)。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學習成為適應教養的父母。新北市:
華立。
郭靜晃(2009)。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揚智。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臺北市:天馬。
曾怡廷(2010)。玩中做,做中學-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葉玉珠、李梅齡、葉玉環、林志哲、彭月茵(2006)。「幼兒創造力測驗」之發
展。測驗學刊,53(1),129-154。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旐濤(2006)。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親職教育的理論基礎。新竹縣:
明新科技大學。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迺毓(1999)。親職教育。論文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研討會。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著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一峯、朱耀明(2012)。知識來源對學生動手做活動學習影響探究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6,45-56。
黃雅雯(2010)。美術館應用情境式參與式展示設計對兒童學習經驗與成效之研究。科技博物期刊,14(3),21-54。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市:巨流。
黃月純(2006)。親職教育方案與相關議題之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松林、趙善如、陳宇嘉、萬育維(2012)。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臺北市:華都。
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原著者:Ron Miller)。臺北市:心理。

張珍麗、張海琳(譯)(2012)。P.E.T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原著者:Dr. Thomas Gordon)。新北市:新雨。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原著者:Fraenkel, J.R., Wallen, N.E., Hyun, H. H.)。臺北市:心理。
楊雅惠、張耐、郭李宗文、孫麗卿、梁嘉惠、王淑清、沈靜妍(譯)(2013)。
親職教育與親師合作:家庭、學校與社區(原著者:Berger, E. H. &
Riojas-Cortez, M.)。臺北市:華騰文化。
楊之瑜(譯)(2013)。愛玩才會贏:發揮自然學習力,遊戲讓孩子更聰明(原著
者:Elkind, D.)。臺北市:台視文化。
楊坤芳(2011)。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亞洲高玲權人健康及產業發展,1,162-171。
梁良(2005)。創意讓孩子脫穎而出:從遊戲中激發孩子的九大智能。臺北市:
咖啡田。
廖永靜(1999)。跨越新世紀,家庭學習起。載於教育部學習型家庭手冊,2-14。臺北市:教育部。
廖永靜(2003)。親職教育:父母成長營方案與執行。雲林縣:教育局。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新北市:全華。
蔡玉欽(2012)。探索家庭教育與父母親職角色責任相關因素。家庭教育雙月
刊,39(9),21~33。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第三版)。臺北市:
心理。
蔡銘津(譯)(2007)。親職教育(原著者:Pricr, J. & Gerard, M.R.)。臺北市:湯姆生。
蔡淑敏(2014)。全家一起夜-健康家庭增能方案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原著者:Mills G,E.)。臺北市:學富。
賓靜蓀、林韋萱、張益勤(2014)。動手做開啟真學習。親子天下,58,152-183。
滕德政(2008)。「從杜威『身』上作文章」杜威身體教育思想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3(1),1-2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反省。臺北市:心理。
謝麗紅(2009)。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臺北市:五南。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2,311-345。
劉慈惠(2001)。親職教育叢書4-6歲:與父母共話幼兒教養。教育部社教司。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原作者:Trilling, B.,
& Fadel, C.)。臺北市:如果。
劉秋芳(2007)。孩子的良師益友:淺談大自然對幼兒智力發展的作用。科學
大眾,8,129。
劉曉春、張意春(譯)(1997)。社會團體工作(原著者:Kenneth E. Reid)。臺北
市:楊智。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59(11),16-25。
蕭麗雎(2013)。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親職教育功不可沒。家庭教育雙
月刊,46(11),46-53。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5)。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
規劃」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專案研究子計畫(一):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簡文英、卓紋君(2003)。國內親職教育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分析。諮商與輔導,211,2-10。
魏渭堂(2005)。親職教育。新北市:新文京。
龔仁棉、施彥州、張靜儀(2009)。玩出創意:幼兒的科學遊戲。幼兒教育,
295,64-78。

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0, pp. 123-167).Greenwich, CT: JAI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A.(1998).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R. M. Lerner(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5th ed.), Vol. 1, pp. 993-1028.NY: Wiley.
Dreikurs, R., Grunwald, B. B., & Pepper, F. C.(1998). 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NY: Harper &Row.
Esra Dereli, E. Gülriz Akaroğlu (2011).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Factors That
Affec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erms of Art
Activities: Family and Teacher of Variables, A 1, pp. 103-110
Ehrenberg, M., Gearing-Small, M., Hunter, M. A., & Small, B.J. (2001). Childcare
task division and shared parenting attitudes in dual-earner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50,143-153.
Feldman, D. H. (2005). The Developement of Crea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v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ilford, J.P. (1988).Som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8,1-4.
Miller, J. P. & Seller, W. (1990).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ongman.
Rowntree,D. (198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Schaller, A., Rocha, L. O., & Barshinger, D. (2007). Maternal attitudes and parent education: How immigrant mothers support their child’s education despite their own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5), 351-356.
Shritz,J.M. (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Y: Facts on files.
Steven,J.H. (1989).Parent educatio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V15, World
Book,Inc.
Zeni, J. (1998). A guide to ethical issues and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6(1), 9-19.

網站部分
法務部(2014)。家庭教育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0
ACT親職教育方案(無日期)。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親職教育研究網頁
http://nccu-act.wix.com/nccu-act
防止暴力親職教育方案-ACT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無日期)。取自:美國心
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網頁
http://actagainstviolence.apa.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2157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7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楚瑛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en, Chu Y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瓊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ai, Chyong H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瓊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 Chyong Hui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Jul-2015 11:35:12 (UTC+8)-
dc.date.available 27-Jul-2015 11:35: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Jul-2015 11:35:1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7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9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7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親職教育「手作方案」課程之發展與成效及行動研究中研究者的反思與成長。在「手作方案」課程之成效方面,包含其對家長親職想法、感受與行動之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北部某私立幼兒園四位家長為研究對象,採行動研究的方式,歷時三個月,實際進行九次課程。透過課程觀察、實際課程運作及訪談收集資料,其詳細內容包含課程設計教案、教學歷程修改紀錄、親子回家作業、半結構式訪談逐字稿、親職團體分享逐字稿,並以MAXQDA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編碼,透過分析與文獻探討,瞭解並歸納研究成效與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親職教育課程應與生活脈動相連、根據對象需求選擇核心目標、課程發展與實施保持彈性、方案的行政規劃必須條列並記錄;家長在各自的基礎點上有不同的學習與增能,親職團體必須提供情感支持並允許在錯誤中學習,反思是改變的關鍵;行動研究幫助教師對幼兒親職教育有更深切的體會與認識,更能掌握其專業的角色。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幼兒親職教育方案發展與對象之建議,期望對幼兒園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發展與推動幼兒親職教育方案有所助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親職教育之定義與課程發展… 7
壹、親職教育之定義……………………………………… 7
貳、親職教育之理論…………………………………… 10
參、幼兒親職教育的課程發展……………………… 16
第二節 親職教育方案之理念及相關研究…… 22
壹、方案之理念與設計………………………………… 22
貳、親職教育方案相關研究之分析………………… 24
第三節 「手作」的教育理念與意義…………… 36
壹、「手作」的教育意義……………………………… 36
貳、「做中學」教育方案之相關研究分析…… 40
第四節 幼兒創造力…………………………………………… 47
壹、幼兒創造力發展與特性…………………………… 47
貳、在「親職教育」中的「幼兒創造力」……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9
第二節 研究歷程………………………………………………… 62
第三節 研究場域、研究者及研究對象………… 7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6
第五節 研究工具、信度與效度…………………… 8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親職教育「手作方案」課程之發展… 89
壹、整體課程規劃階段………………………………… 89
貳、課程實施階段…………………………………… 93
參、課後評鑑階段…………………………………… 99
第二節 幼兒親職教育「手作方案」之成效… 101
壹、家長對親職教育之感受變化………………………… 101
貳、家長對教育之行動變化……………………………… 103
參、家長對教育之反思…………………………………… 110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13
壹、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反思與發現……… 113
貳、對親職教育教師專業之反思………………………… 11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壹、課程發展與規劃方面………………………………… 121
貳、家長的感受、行動與反思方面……………… 124
參、研究者反思…………………………………………… 127
第二節 建議…………………………………….……………… 127
壹、課程發展:結合國內外親職教育優點,以家庭為單位127
貳、幼兒親職教育課程:以「做中學」的方式進行…… 129
參、後續研究之建議……………………………………… 129
zh_TW
dc.format.extent 274099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7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幼兒親職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課程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手作方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ildhood parental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rriculum develop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nds-on Projecten_US
dc.title (題名) 幼兒親職教育課程發展與成效之研究:以「手作方案」課程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 on Early Childhood Par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the “Hands-on Proje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鐘和(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三民。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著者: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
臺北市:高等教育。
方淑惠(譯)(2011)。華德福的幼兒教育(原著者:Oldfield, L.)。臺北市:天下
雜誌。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鄭怡世(2010)。成效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
臺北市:巨流。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44(2),32-43。
呂惠敏(2012)。提高幼兒園家長參與學校親職教育活動之策略。家庭教育雙
月刊,37,79-83。
李明(譯)(2010)。創意生態:思考產生好點子(原著者:Howkins, J.)。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李賢哲、樊琳、李文慶(2006)。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動手做能力課程規畫之
探討:以手擲滑翔機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1),81-98。
李德高(1997)。蒙特梭利教材教法。新北市:啟英文化。
李宜霖(2011)。小組做中學策略在國小國語文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35-54。

吳欣誠(2007)。以故事融入動手做的幼兒科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珍琬(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家興(2010)。哪些因素最能預測親職教育團體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1(4),847-858。
林家興(2007a)。親職教育團體對親子關係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1),91-109。
林家興(2007b)。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林淑玲(2013)。應用親職教育團體學習模式促進親職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秀珍(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勤敏(2001)。學習型家庭:快樂的共學與成長。社教資料雜誌,270,7-10。
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俊成(2014)。阿德勒學派「自然」與「邏輯」後果在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
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5-19。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
學。
周新富(2003)。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與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1,
69-92。
周艷芬(2010)。淺談親子教育中的兒童創作性繪畫活動。科技致富導向,5(5),
12-13。
周淑惠(2011)。創造力與教學:幼兒創造性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洪久賢、林琳、陳立真(2009)。廚藝創造力課程設計與發展之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12(4),169-189。

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臺灣觀點(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洪志美(譯)(2013)。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了解自我定位,釐清P-A-C改
善關係I’m OK-You’re OK(原著者:Thomas A. Harris)。臺北市:遠流。
胡宇(譯)(2012)。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原著者:M.S.斯特娜)。臺北市:
綠園。
徐玟玲、劉霈真、武沐璇、廖育修、楊沛晴(2006)。創造力教學口袋:三至
八歲開放式藝術教學。臺北市:心理。
孫麗卿(2010)。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問題檢討:以社會力統理論觀點論述。教
師之友,51(1),19-29。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
研究(原著者:Altrichter, H., Posch,P. & Somekh,B)。臺北市:遠流。
翁桓盛(2012)。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著者:
Louv, R.)。新北市:野人。
許淨惠(2011)。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行為與家
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韋淑娟(2000)。學習型家庭。臺北市:聯經。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兒課程與教
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惠英(2003)。親職教育之父母效能成長團體方案的實施。諮商與輔導,211,
24-27。
陳寧容、劉蔚萍、趙康伶、何素珍、李嘉莉、曹純瓊、許純瑜、張鈺佩、簡君
純(2008)。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學習成為適應教養的父母。新北市:
華立。
郭靜晃(2009)。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揚智。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臺北市:天馬。
曾怡廷(2010)。玩中做,做中學-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葉玉珠、李梅齡、葉玉環、林志哲、彭月茵(2006)。「幼兒創造力測驗」之發
展。測驗學刊,53(1),129-154。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旐濤(2006)。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親職教育的理論基礎。新竹縣:
明新科技大學。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迺毓(1999)。親職教育。論文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研討會。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著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一峯、朱耀明(2012)。知識來源對學生動手做活動學習影響探究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6,45-56。
黃雅雯(2010)。美術館應用情境式參與式展示設計對兒童學習經驗與成效之研究。科技博物期刊,14(3),21-54。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市:巨流。
黃月純(2006)。親職教育方案與相關議題之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松林、趙善如、陳宇嘉、萬育維(2012)。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臺北市:華都。
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原著者:Ron Miller)。臺北市:心理。

張珍麗、張海琳(譯)(2012)。P.E.T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原著者:Dr. Thomas Gordon)。新北市:新雨。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原著者:Fraenkel, J.R., Wallen, N.E., Hyun, H. H.)。臺北市:心理。
楊雅惠、張耐、郭李宗文、孫麗卿、梁嘉惠、王淑清、沈靜妍(譯)(2013)。
親職教育與親師合作:家庭、學校與社區(原著者:Berger, E. H. &
Riojas-Cortez, M.)。臺北市:華騰文化。
楊之瑜(譯)(2013)。愛玩才會贏:發揮自然學習力,遊戲讓孩子更聰明(原著
者:Elkind, D.)。臺北市:台視文化。
楊坤芳(2011)。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亞洲高玲權人健康及產業發展,1,162-171。
梁良(2005)。創意讓孩子脫穎而出:從遊戲中激發孩子的九大智能。臺北市:
咖啡田。
廖永靜(1999)。跨越新世紀,家庭學習起。載於教育部學習型家庭手冊,2-14。臺北市:教育部。
廖永靜(2003)。親職教育:父母成長營方案與執行。雲林縣:教育局。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新北市:全華。
蔡玉欽(2012)。探索家庭教育與父母親職角色責任相關因素。家庭教育雙月
刊,39(9),21~33。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第三版)。臺北市:
心理。
蔡銘津(譯)(2007)。親職教育(原著者:Pricr, J. & Gerard, M.R.)。臺北市:湯姆生。
蔡淑敏(2014)。全家一起夜-健康家庭增能方案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原著者:Mills G,E.)。臺北市:學富。
賓靜蓀、林韋萱、張益勤(2014)。動手做開啟真學習。親子天下,58,152-183。
滕德政(2008)。「從杜威『身』上作文章」杜威身體教育思想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3(1),1-2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反省。臺北市:心理。
謝麗紅(2009)。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臺北市:五南。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2,311-345。
劉慈惠(2001)。親職教育叢書4-6歲:與父母共話幼兒教養。教育部社教司。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原作者:Trilling, B.,
& Fadel, C.)。臺北市:如果。
劉秋芳(2007)。孩子的良師益友:淺談大自然對幼兒智力發展的作用。科學
大眾,8,129。
劉曉春、張意春(譯)(1997)。社會團體工作(原著者:Kenneth E. Reid)。臺北
市:楊智。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59(11),16-25。
蕭麗雎(2013)。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親職教育功不可沒。家庭教育雙
月刊,46(11),46-53。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5)。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
規劃」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專案研究子計畫(一):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簡文英、卓紋君(2003)。國內親職教育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分析。諮商與輔導,211,2-10。
魏渭堂(2005)。親職教育。新北市:新文京。
龔仁棉、施彥州、張靜儀(2009)。玩出創意:幼兒的科學遊戲。幼兒教育,
295,64-78。

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0, pp. 123-167).Greenwich, CT: JAI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A.(1998).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R. M. Lerner(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5th ed.), Vol. 1, pp. 993-1028.NY: Wiley.
Dreikurs, R., Grunwald, B. B., & Pepper, F. C.(1998). 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NY: Harper &Row.
Esra Dereli, E. Gülriz Akaroğlu (2011).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Factors That
Affec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erms of Art
Activities: Family and Teacher of Variables, A 1, pp. 103-110
Ehrenberg, M., Gearing-Small, M., Hunter, M. A., & Small, B.J. (2001). Childcare
task division and shared parenting attitudes in dual-earner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50,143-153.
Feldman, D. H. (2005). The Developement of Crea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v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ilford, J.P. (1988).Som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8,1-4.
Miller, J. P. & Seller, W. (1990).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ongman.
Rowntree,D. (198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Schaller, A., Rocha, L. O., & Barshinger, D. (2007). Maternal attitudes and parent education: How immigrant mothers support their child’s education despite their own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5), 351-356.
Shritz,J.M. (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Y: Facts on files.
Steven,J.H. (1989).Parent educatio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V15, World
Book,Inc.
Zeni, J. (1998). A guide to ethical issues and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6(1), 9-19.

網站部分
法務部(2014)。家庭教育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0
ACT親職教育方案(無日期)。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親職教育研究網頁
http://nccu-act.wix.com/nccu-act
防止暴力親職教育方案-ACT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無日期)。取自:美國心
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網頁
http://actagainstviolence.apa.org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