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21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以東南亞國協為例
CPC`s Peripheral Diplomatic Strategy in 21th Century: A Case Study of ASEAN
作者 江宜澂
Chiang, Yi Cheng
貢獻者 邱坤玄
Chiu, Kun Shuan
江宜澂
Chiang, Yi Cheng
關鍵詞 周邊外交
外交戰略
政治系統論
層次分析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7-Jul-2015 11:35:54 (UTC+8)
摘要 中共在近數十年因其戰略地位以及周邊環境之影響,形成了總體外交戰略佈局中的「周邊外交」,更在2014年底將其順位排在「大國外交」之前,成為習近平時代最為著重的外交面向。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協自冷戰結束後,從原本單純政治層面之功能,轉型成為經貿整合等多功能之層面,至今已成為東亞甚至亞太區域整合不可或缺的一股勢力,促使中共自冷戰後,便與之頻頻接觸,更在2010年形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由此可見,東南亞國協的發展對區域局勢具有影響之外,也成為中共欲加以「統戰」之對象。

本文以政治系統論與國際關係層次分析途徑研究中共自21世紀以來對東協的周邊外交戰略,分別以國內經濟社會背景,以及國際與區域因素等各層次來研究中共對此的輸入項;而領導人因素、中共政權決策程序、周邊外交戰略內涵,以及國家利益的界定等三者為中介變項;中共在21世紀有關於對東協的外交行為、區域經貿整合,以及南海領土議題等三個面向之分析,為本研究架構的輸出項,即周邊外交戰略。

本文最後發現,在輸入項之中,國內結構層次的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國際層次的「中國崛起」與區域爭霸,影響著對外戰略產出之因;領導人的人格特質與情勢認知、以黨領政的政權結構、經濟建設為基礎的總體戰略頂層設計,以及經濟發展的國家利益之界定等三項,皆為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中介變項;在輸出項的部分,中共對東協周邊外交戰略係以經濟建設、建成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穩定周邊環境為戰略目標,以外交行動、經貿整合、南海議題為戰略方案,再由此擬定更為詳細之手段。此外,本文認為中共周邊外交戰略透過「國際統戰」之形式積極達到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稱霸目標。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Evan S. Medeiros著,國防部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Bruce Jones, Carlos Pascual著,秦亞青、朱立群等譯,權利與責任:建構跨國威脅時代的國際秩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著,盛智明、韓佳譯,好的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台北:群學出版,2012年。
Joshua S. Goldstein, Jon C. Pevehouse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三版)。台北:雙葉書廊,2013年。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文化,1989年。
Tammen, Ronald L., Kugler, Jacek著,向駿譯,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中央統戰部組織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一戰線理論學習綱要。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6/2007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8/2009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9/2010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出版社,1984年。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等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2011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瑋,地緣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9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方連慶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外參編輯部,中國霸主夢。香港:外參出版社,2013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文化,1999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年。
曲星主編,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
沈偉烈主編,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1997年。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5年。
吳愛明、朱國斌、林震,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年。
李小寧主編,統一戰線新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7年。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紅杰、余萬里主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外交。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文化,1996年。
板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1997年。
門洪華主編,中國改變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金正昆,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07年。
邵宗海,新型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11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年。
耿向東,圖解當代中國外交。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馬保安主編,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馬克思(Marx, Karl Heinrich)、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 Von)著,共產黨宣言。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年。
夏禹龍、顧肖榮主編,20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年。
張亞中、左正東等主編,國際關係總論。三版,新北市:揚智文化,2012年。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雪豔主編,葉伯棠先生中國大陸研究紀念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張耀秋,東協五國政情總論,台北:幼獅文化,1982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與周邊國家: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考(1949~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對外開放:戰略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二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實事出版社,2004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陳破空,假如中美開戰。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陳麗鳳,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1921-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台北:五南文化,2010年。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自成,李紅杰主編,中國大外交:折衝樽俎60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凡,中國外交方略:和平共處五原則與中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
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北:左岸文化,2013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文化,2008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2011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戰略:傳統與變遷。台北:五南文化,2013年。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社,199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杰主編,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劉復國、吳士存主編,2012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4年。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文化,2001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二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盧子健,1949以後中共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0年。
謝淑麗(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
戴維斯(Davies, Morton R.)著,孟樊、郭淑敏譯,現代政治系統的理論模型。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蕭冬連,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論文
于桂榮,古小丹,「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內涵及特徵」。東北大學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512-515。
王光厚,「從『睦鄰』到『睦鄰、安鄰、富鄰』-試析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轉變」。外交評論,第96期(2007年6月),頁38-43。
王崑義,「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9-46。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第37期(1999年6月),頁18-27。
王毅,「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求是,第4期(2003年),頁19-22。
文列,「論胡錦濤時代觀」,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0卷第7期(2010年7月),頁45-46。
尹慶耀,「從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看中共當前的基本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3卷第10期(1984年),頁8-20。
仇向洋、施正東、周曉梅,「中國改革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的方法探討」。東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1年7月),頁14-1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台北:五南文化,2008年。
江文沛,「胡錦濤和諧亞太戰略探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63-66。
朱西周,「略論胡錦濤的『和諧世界』思想」。攀登,第25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9-32。
沈明室,「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全球政治評論,第18期(2007年),頁77-96。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2005年),頁9-10。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67-199。
李向陽,「中國周邊戰略目標與面臨的挑戰」。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37-39。
李晶晶,「由東協高峰會看東亞經濟整合之趨勢」。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38期(2007年第4季),頁1-12。
李智琦,「習近平的決策心理分析:從胡規習隨展望兩岸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96期(2013年4月),頁45-53。
李偉,「新環境下的國際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40-41。
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頁87-103。
肖能德、李恩敏,「『頂層設計』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應用」。福建建材,2010卷第3期(2010年6月),頁122-124。
林宏宇,「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看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9-10。
季明,「淺談改革頂層設計」。嶺南學刊,2011卷第2期(2011年2月),頁5-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6期(2010年6月),頁73-110。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30。
金燦榮,「周邊國際環境的新特點及中國的應對」。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12-14。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2005年),頁1-27。
吳祖田,「『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35-48。
洪財隆,「美國與中國的FTA經濟戰略之比較分析」。思與言,第45卷第2期(2007年),頁133-179。
胡聲平,「東亞區域整合與中國之立場及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2004年7月),頁47-66。
徐遵慈,「東亞整合新路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發展前景與我國之因應對策」。貿易政策論叢,第18期(2012年12月),頁59-87。
袁鵬,「關於新時期中國大周邊戰略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30-32。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政治,2003年第1期(2003年),頁10-11。
高長、吳瑟致,「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2期(2009年),頁1-48。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43-90。
張登及、陳瑩羲,「朝貢體系再現與『天下體系』興起?中國外交的案例研究與理論反思」。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2012年),頁89-123。
陳中雨,「中共政治菁英決策機制之研究:以外交決策為例」。復興崗學報,第93期(2009年3月),頁151-177。
陳重成、唐欣偉,「中國大陸崛起對當前國際體系的衝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2005年),頁101-137。
郭添漢,「解析美國2014年中共軍力報告」。戰略安全研析,第114期(2014年10月),頁38-45。
曹飴真,「東協與中國大陸(東協加一)的貿易關係變化分析」。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44期(2009年6月),頁1-22。
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演變的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2006年6月),頁39-75。
馮玉軍,「中國周邊環境的立體圖景解析」。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10-12。
彭沛,「鄧小平的周邊外交戰略及其實踐意義」。理論月刊,2008年第11期(2008年),頁30-32。
楊文森,「共同富裕視角下的第三次分配探析」。赤峰學院學報,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頁68-70。
趙可金,「中國大陸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四十年」,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8-12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鄭原,「頂層設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理論月刊,2011卷第4期(2011年4月),頁107-109。
鄭端祥,「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2期(2010年),頁25-32。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8-9。
劉紹春,「簡論胡錦濤的和諧思想」。學術論壇,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頁42-46。
鍾飛騰,「『周邊』概念與中國的對外戰略」。外交評論,2011年第4期(2001年),頁117-130。
謝正一,「東協區域經濟與中國大陸未來發展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第3卷第1期(2007年),頁1-21。
戴宗翰,「由馬、越大陸礁層聯合提案論兩岸合作南海水文調查可行性之研討」。中共研究,第44卷第8期(2010年8月),頁74-89。
戴舒揚、彭熙海,「我國法律建設的頂層設計探討」。法學論壇,第126期(2013年5月),頁57-58。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頁37-54。
蘇雲婷,「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與周邊外交」。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7月),頁25-30。

三、研討會論文
王信賢,「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理論爭辯」。發表於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8年12月25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外交戰略」。發表於「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劉坤鑫、王冠雄,「亞太經貿發展與南海議題前景」。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
鄧應文,「東南亞地區形勢變化及對中國影響」。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
四、學位論文
李雅欽,「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胡庭輝,「中共大國外交之實踐-機會與限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國政,「中共『一邊倒』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張廖年仲,「守勢現實主義與冷戰後中共的安全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許晉銘,「中共外交戰略的演變:結構與個人決策分析(1949-1976)」。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宗鑫,「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黃奕龍,「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arry, Posen R. 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Brown, Michael E., Lynn-Joes, Sean M., and Miller, Steven E. eds. The Perils of Anarchy: 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55.
Chee, Chan Heng ed., The New Asia-Pacific Orde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7.
Couloumbis, Theodore A., Wolfe, James H.,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 and Justic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0.
Danziger, James N.,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2007.
Davies, Morton R. and Lewis, Vaughan A., Models of Political systems. New York: Praeger, 1971.
Easton, David.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George, Alexander L., and Bennett, Andrew.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Hart, Gary. The Fourth Power: 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Hearden, Patrick J., Vietnam: Four American Perspectives.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ettne, Bjorn and Inotai, Andras, The New Regionalism: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elsinki: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1994.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77.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3.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5.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
Kegley, Charles W., Blanton, Shannon L.,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4th ed. Stamford: Learning Change Press, 2012.
Kim, Ilpyong J. 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 1987.
Knorr, Klaus and Verba, Sidney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Krasner, Stephen. Structural Conflict.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Manion, Melanie, Retirement of Revolutions in China: Public Polities, Social Norms, Private Interest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cCloud, Donaid G., Southeast Asia: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5.
Medeiros, Evan S.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9.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Knopf, 1978.
Morgenthau, Hans J. and Thompson, Kenneth W.,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Knopf, 1985.
Morrison, Wayne M., China’s Economic Condi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ly 26, 2012.
Nathan, Andrew J. and Scobell Andrew,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Ooi, Keat Gin,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 Vol. 2.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2004.
Roskin, Michael G., Cord, Robert L., Medeiros, James A., and Jones, Walter S.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11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Singh, Lalita Prasad, Power Politics and Southeast Asia. Atlanta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79.
Shirk, Susan L., China –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uh, J. J., Katzenstein, Peter, and Carlson, Allen eds, Rethinking Security in East Asia: Identity, Power and Efficienc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Spykman, Nicholas J.,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6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79.
Zhao, Suisheng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 London: M. E. Sharpe, 2004.
Zhang, Yunling ed., East Asian Cooperation: 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4.
二、期刊論文
Buszynski, Leszek. “ASEAN’s New Challenges.”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4(Winter 1997-1998), pp. 555-577.
Christensen, Thomas J. “Will China become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The Six-Party Talks, Taiwan Arms Sal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16(Fall 2005), pp.1-11.
Fairbank, John K.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History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No. 47(April 1969), pp. 449-463.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October 1998), pp. 144-172.
Gilpin, Robert. “No One Loves a Political Realism.” Security Studies. Vol. 5, No. 3(Spring 1996), pp. 3-26.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5, No. 2(January 1950), pp. 57-180
Hopf, Ted. “Polarity,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and Wa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2(June 1991), pp. 475-493.
Kang, David C. “Getting Asia W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Spring 2003), pp.57-85.
Langhammer, Rolf J. “How Far is Indochina from ASEAN? ”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 14, No. 2(Nov, 1997), pp. 159-175.
Ng-Quinn, Michael. “Effects of Bipolarity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urvey, Vol. 26, No. 2(Spring 1982), pp. 102-130.
Oksenberg, Michel. “Mao’s Policy Commitments, 1921-1976.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25, No. 6(November-December 1976), pp. 1-26.
Smith, Esmond D. Jr., “China’s Aspirations in the Spratly Island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6, No. 3(December 1994), pp. 274-294.
Taliaferro, Jeffery W. “Security Seeking under Anarchy: Defensive Realism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3(2000), pp. 128-161.
Pye, Lucian W. “Mao Tse-tung’s Leadership Styl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91, No.2(Summer 1976), pp. 219-235.

參、網路資源
BBC中文網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http://www.fpa.org/>
Global Firepower< 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 http://fpc.org.uk/ >
The World Bank
VOA美國之音
人民網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hk/>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中央廣播電台
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index.html>
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
中國評論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
今日新聞網
自由時報電子報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 http://www.faps.org.tw/>
東南亞國協官方網站
香港成報網
財經網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新華網
廈門圖書館
遠景基金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1260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600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u, Kun S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宜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iang, Yi Ch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江宜澂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ang, Yi Ch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Jul-2015 11:35:54 (UTC+8)-
dc.date.available 27-Jul-2015 11:35: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Jul-2015 11:35: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2600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9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60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共在近數十年因其戰略地位以及周邊環境之影響,形成了總體外交戰略佈局中的「周邊外交」,更在2014年底將其順位排在「大國外交」之前,成為習近平時代最為著重的外交面向。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協自冷戰結束後,從原本單純政治層面之功能,轉型成為經貿整合等多功能之層面,至今已成為東亞甚至亞太區域整合不可或缺的一股勢力,促使中共自冷戰後,便與之頻頻接觸,更在2010年形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由此可見,東南亞國協的發展對區域局勢具有影響之外,也成為中共欲加以「統戰」之對象。

本文以政治系統論與國際關係層次分析途徑研究中共自21世紀以來對東協的周邊外交戰略,分別以國內經濟社會背景,以及國際與區域因素等各層次來研究中共對此的輸入項;而領導人因素、中共政權決策程序、周邊外交戰略內涵,以及國家利益的界定等三者為中介變項;中共在21世紀有關於對東協的外交行為、區域經貿整合,以及南海領土議題等三個面向之分析,為本研究架構的輸出項,即周邊外交戰略。

本文最後發現,在輸入項之中,國內結構層次的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國際層次的「中國崛起」與區域爭霸,影響著對外戰略產出之因;領導人的人格特質與情勢認知、以黨領政的政權結構、經濟建設為基礎的總體戰略頂層設計,以及經濟發展的國家利益之界定等三項,皆為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中介變項;在輸出項的部分,中共對東協周邊外交戰略係以經濟建設、建成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穩定周邊環境為戰略目標,以外交行動、經貿整合、南海議題為戰略方案,再由此擬定更為詳細之手段。此外,本文認為中共周邊外交戰略透過「國際統戰」之形式積極達到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稱霸目標。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I
摘要-III
目次-IV
表目次、圖目次-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內涵與對東協之關係 23
第一節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沿革 24
第二節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定位與議題傾向 33
第三節 東協區域結構背景 47
第四節 中共與東協雙邊關係之發展 54
第五節 小結 61
第三章 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戰略之因素與目標 63
第一節 中國大陸內部因素 63
第二節 國際與區域環境之影響 82
第三節 國家利益界定 92
第四節 小結 97
第四章 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戰略之行動 100
第一節 外交層面 100
第二節 東協區域經濟整合 108
第三節 南海領土議題 114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展望 128

附錄 130
參考書目 133
zh_TW
dc.format.extent 15207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600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周邊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交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系統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層次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21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以東南亞國協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CPC`s Peripheral Diplomatic Strategy in 21th Century: A Case Study of ASE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Evan S. Medeiros著,國防部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Bruce Jones, Carlos Pascual著,秦亞青、朱立群等譯,權利與責任:建構跨國威脅時代的國際秩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著,盛智明、韓佳譯,好的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台北:群學出版,2012年。
Joshua S. Goldstein, Jon C. Pevehouse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三版)。台北:雙葉書廊,2013年。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文化,1989年。
Tammen, Ronald L., Kugler, Jacek著,向駿譯,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中央統戰部組織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一戰線理論學習綱要。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6/2007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8/2009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9/2010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出版社,1984年。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等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2011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瑋,地緣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9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方連慶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外參編輯部,中國霸主夢。香港:外參出版社,2013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文化,1999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年。
曲星主編,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
沈偉烈主編,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1997年。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5年。
吳愛明、朱國斌、林震,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年。
李小寧主編,統一戰線新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7年。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紅杰、余萬里主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外交。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文化,1996年。
板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1997年。
門洪華主編,中國改變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金正昆,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07年。
邵宗海,新型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11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年。
耿向東,圖解當代中國外交。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馬保安主編,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馬克思(Marx, Karl Heinrich)、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 Von)著,共產黨宣言。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年。
夏禹龍、顧肖榮主編,20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年。
張亞中、左正東等主編,國際關係總論。三版,新北市:揚智文化,2012年。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雪豔主編,葉伯棠先生中國大陸研究紀念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張耀秋,東協五國政情總論,台北:幼獅文化,1982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與周邊國家: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考(1949~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對外開放:戰略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二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實事出版社,2004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陳破空,假如中美開戰。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陳麗鳳,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1921-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台北:五南文化,2010年。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自成,李紅杰主編,中國大外交:折衝樽俎60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凡,中國外交方略:和平共處五原則與中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
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北:左岸文化,2013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文化,2008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2011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戰略:傳統與變遷。台北:五南文化,2013年。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社,199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杰主編,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劉復國、吳士存主編,2012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4年。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文化,2001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二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盧子健,1949以後中共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0年。
謝淑麗(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
戴維斯(Davies, Morton R.)著,孟樊、郭淑敏譯,現代政治系統的理論模型。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蕭冬連,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論文
于桂榮,古小丹,「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內涵及特徵」。東北大學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512-515。
王光厚,「從『睦鄰』到『睦鄰、安鄰、富鄰』-試析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轉變」。外交評論,第96期(2007年6月),頁38-43。
王崑義,「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9-46。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第37期(1999年6月),頁18-27。
王毅,「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求是,第4期(2003年),頁19-22。
文列,「論胡錦濤時代觀」,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0卷第7期(2010年7月),頁45-46。
尹慶耀,「從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看中共當前的基本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3卷第10期(1984年),頁8-20。
仇向洋、施正東、周曉梅,「中國改革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的方法探討」。東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1年7月),頁14-1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台北:五南文化,2008年。
江文沛,「胡錦濤和諧亞太戰略探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63-66。
朱西周,「略論胡錦濤的『和諧世界』思想」。攀登,第25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9-32。
沈明室,「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全球政治評論,第18期(2007年),頁77-96。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2005年),頁9-10。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67-199。
李向陽,「中國周邊戰略目標與面臨的挑戰」。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37-39。
李晶晶,「由東協高峰會看東亞經濟整合之趨勢」。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38期(2007年第4季),頁1-12。
李智琦,「習近平的決策心理分析:從胡規習隨展望兩岸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96期(2013年4月),頁45-53。
李偉,「新環境下的國際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40-41。
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頁87-103。
肖能德、李恩敏,「『頂層設計』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應用」。福建建材,2010卷第3期(2010年6月),頁122-124。
林宏宇,「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看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9-10。
季明,「淺談改革頂層設計」。嶺南學刊,2011卷第2期(2011年2月),頁5-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6期(2010年6月),頁73-110。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30。
金燦榮,「周邊國際環境的新特點及中國的應對」。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12-14。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2005年),頁1-27。
吳祖田,「『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35-48。
洪財隆,「美國與中國的FTA經濟戰略之比較分析」。思與言,第45卷第2期(2007年),頁133-179。
胡聲平,「東亞區域整合與中國之立場及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2004年7月),頁47-66。
徐遵慈,「東亞整合新路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發展前景與我國之因應對策」。貿易政策論叢,第18期(2012年12月),頁59-87。
袁鵬,「關於新時期中國大周邊戰略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30-32。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政治,2003年第1期(2003年),頁10-11。
高長、吳瑟致,「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2期(2009年),頁1-48。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43-90。
張登及、陳瑩羲,「朝貢體系再現與『天下體系』興起?中國外交的案例研究與理論反思」。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2012年),頁89-123。
陳中雨,「中共政治菁英決策機制之研究:以外交決策為例」。復興崗學報,第93期(2009年3月),頁151-177。
陳重成、唐欣偉,「中國大陸崛起對當前國際體系的衝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2005年),頁101-137。
郭添漢,「解析美國2014年中共軍力報告」。戰略安全研析,第114期(2014年10月),頁38-45。
曹飴真,「東協與中國大陸(東協加一)的貿易關係變化分析」。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44期(2009年6月),頁1-22。
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演變的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2006年6月),頁39-75。
馮玉軍,「中國周邊環境的立體圖景解析」。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10-12。
彭沛,「鄧小平的周邊外交戰略及其實踐意義」。理論月刊,2008年第11期(2008年),頁30-32。
楊文森,「共同富裕視角下的第三次分配探析」。赤峰學院學報,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頁68-70。
趙可金,「中國大陸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四十年」,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8-12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鄭原,「頂層設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理論月刊,2011卷第4期(2011年4月),頁107-109。
鄭端祥,「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2期(2010年),頁25-32。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8-9。
劉紹春,「簡論胡錦濤的和諧思想」。學術論壇,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頁42-46。
鍾飛騰,「『周邊』概念與中國的對外戰略」。外交評論,2011年第4期(2001年),頁117-130。
謝正一,「東協區域經濟與中國大陸未來發展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第3卷第1期(2007年),頁1-21。
戴宗翰,「由馬、越大陸礁層聯合提案論兩岸合作南海水文調查可行性之研討」。中共研究,第44卷第8期(2010年8月),頁74-89。
戴舒揚、彭熙海,「我國法律建設的頂層設計探討」。法學論壇,第126期(2013年5月),頁57-58。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頁37-54。
蘇雲婷,「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與周邊外交」。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7月),頁25-30。

三、研討會論文
王信賢,「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理論爭辯」。發表於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8年12月25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外交戰略」。發表於「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劉坤鑫、王冠雄,「亞太經貿發展與南海議題前景」。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
鄧應文,「東南亞地區形勢變化及對中國影響」。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
四、學位論文
李雅欽,「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胡庭輝,「中共大國外交之實踐-機會與限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國政,「中共『一邊倒』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張廖年仲,「守勢現實主義與冷戰後中共的安全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許晉銘,「中共外交戰略的演變:結構與個人決策分析(1949-1976)」。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宗鑫,「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黃奕龍,「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arry, Posen R. 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Brown, Michael E., Lynn-Joes, Sean M., and Miller, Steven E. eds. The Perils of Anarchy: 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55.
Chee, Chan Heng ed., The New Asia-Pacific Orde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7.
Couloumbis, Theodore A., Wolfe, James H.,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 and Justic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0.
Danziger, James N.,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2007.
Davies, Morton R. and Lewis, Vaughan A., Models of Political systems. New York: Praeger, 1971.
Easton, David.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George, Alexander L., and Bennett, Andrew.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Hart, Gary. The Fourth Power: 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Hearden, Patrick J., Vietnam: Four American Perspectives.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ettne, Bjorn and Inotai, Andras, The New Regionalism: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elsinki: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1994.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77.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3.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5.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
Kegley, Charles W., Blanton, Shannon L.,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4th ed. Stamford: Learning Change Press, 2012.
Kim, Ilpyong J. 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 1987.
Knorr, Klaus and Verba, Sidney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Krasner, Stephen. Structural Conflict.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Manion, Melanie, Retirement of Revolutions in China: Public Polities, Social Norms, Private Interest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cCloud, Donaid G., Southeast Asia: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5.
Medeiros, Evan S.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9.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Knopf, 1978.
Morgenthau, Hans J. and Thompson, Kenneth W.,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Knopf, 1985.
Morrison, Wayne M., China’s Economic Condi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ly 26, 2012.
Nathan, Andrew J. and Scobell Andrew,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Ooi, Keat Gin,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 Vol. 2.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2004.
Roskin, Michael G., Cord, Robert L., Medeiros, James A., and Jones, Walter S.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11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Singh, Lalita Prasad, Power Politics and Southeast Asia. Atlanta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79.
Shirk, Susan L., China –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uh, J. J., Katzenstein, Peter, and Carlson, Allen eds, Rethinking Security in East Asia: Identity, Power and Efficienc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Spykman, Nicholas J.,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6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79.
Zhao, Suisheng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 London: M. E. Sharpe, 2004.
Zhang, Yunling ed., East Asian Cooperation: 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4.
二、期刊論文
Buszynski, Leszek. “ASEAN’s New Challenges.”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4(Winter 1997-1998), pp. 555-577.
Christensen, Thomas J. “Will China become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The Six-Party Talks, Taiwan Arms Sal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16(Fall 2005), pp.1-11.
Fairbank, John K.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History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No. 47(April 1969), pp. 449-463.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October 1998), pp. 144-172.
Gilpin, Robert. “No One Loves a Political Realism.” Security Studies. Vol. 5, No. 3(Spring 1996), pp. 3-26.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5, No. 2(January 1950), pp. 57-180
Hopf, Ted. “Polarity,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and Wa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2(June 1991), pp. 475-493.
Kang, David C. “Getting Asia W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Spring 2003), pp.57-85.
Langhammer, Rolf J. “How Far is Indochina from ASEAN? ”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 14, No. 2(Nov, 1997), pp. 159-175.
Ng-Quinn, Michael. “Effects of Bipolarity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urvey, Vol. 26, No. 2(Spring 1982), pp. 102-130.
Oksenberg, Michel. “Mao’s Policy Commitments, 1921-1976.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25, No. 6(November-December 1976), pp. 1-26.
Smith, Esmond D. Jr., “China’s Aspirations in the Spratly Island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6, No. 3(December 1994), pp. 274-294.
Taliaferro, Jeffery W. “Security Seeking under Anarchy: Defensive Realism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3(2000), pp. 128-161.
Pye, Lucian W. “Mao Tse-tung’s Leadership Styl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91, No.2(Summer 1976), pp. 219-235.

參、網路資源
BBC中文網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http://www.fpa.org/>
Global Firepower< 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 http://fpc.org.uk/ >
The World Bank
VOA美國之音
人民網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hk/>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中央廣播電台
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index.html>
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
中國評論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
今日新聞網
自由時報電子報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 http://www.faps.org.tw/>
東南亞國協官方網站
香港成報網
財經網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新華網
廈門圖書館
遠景基金會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