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公共領域的公共再現:公視報紙報導與評論之分析(1990年~2013年)
Publ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mmentaries and reports on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between 1990 and 2013
作者 丘忠融
貢獻者 馮建三
丘忠融
關鍵詞 媒改運動
公共領域
合理政治意志形成過程
理性溝通
公共電視
media reform movements
public sphere
rational political will-formation
rational communication
public television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3-Aug-2015 13:12:06 (UTC+8)
摘要 本論文旨在分析在我國公視建構過程中(1990~2013年)的報紙相關評論與報導。從1915年開始,台灣就有許多透過媒體改革來爭取發言權的運動。然而,直到1990年,公民社會才出現了以產權為目標的媒改運動,亦即1990年代起的公視運動。因此,我們認為公視運動可被視為公民爭取「公共領域」的重要歷程,值得進行深入分析。

其次,本文主張公視這種「公共領域」的建構過程,應以公共對話為基礎。經文獻檢閱,我們認為公媒體與公共領域有以下關聯。以制度面而言,Habermas的晚近公共領域概念強調國家必須透過立法過程來保障溝通行動,這正和公媒體的制度契合。以公共論述判準而言,Habermas的「合理政治意志形成過程」與「理性溝通」則可用來檢視,關於公視制度的討論是否符合公共性。

此外,本文選報紙評論進行分析,不是為了比較各報論述的差異,而是報紙長時間地記載各報社、社運團體成員、學者專家與社會大眾對公視議題的論述,這可讓我們檢視及反思不同階段公視運動的論述目標與特徵。另一方面,我們也檢閱了公視相關的立法院、監察院公報等資料,藉此釐清政府、媒體與公民社會三者的關係。

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發現。第一,政府政策意圖是引導公視論述的關鍵因素。只有當政府對公視採取較正面態度,公民社會才有機會對公視進行深度的討論。第二,公視議題的主要論述者是報社人員與學院知識份子,其中學知對於公視向來採取支持立場。相對而言,只有在公視處於不利局面時,各報才會較積極地對公視表達支持。第三,當報社與學知對公視議題進行討論,報社較支持「商業化」與「數位化」,學知則較重視「公共理念」。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newspaper commentary and reports published during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between 1990 and 2013. Since 1915, Taiwan has had a lot of media reform movements that fought for freedom of speech. But there were no media reform movements with the aim of dealing with media ownership until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happened in 1990.We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wa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that structured" public sphere “in Taiwan and is worth an in-depth analysis.

As a public sphere,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TBS)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the public dialogue.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we think that the public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have the following correlation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s, Habermas emphasized recently that the state needs to protect the communicative action through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e think this is similar to the idea of public television. With regard to public dialogues, Habermas` concepts of “a process model of rational political will-formation” and "rational communication ideal " can b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f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newspaper commentaries, not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representation between newspapers, but to document different kinds of discussions of public television by media,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ereby, we can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discourse goa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We also reviewed the official gazette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the Control Yua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civil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readers with three findings. First, the intent of government policy was a key factor in leading the discourse of public television. Only when the government adopte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TBS did civil society have chances for more in-depth discussions. Second, the discussions of TBS were mainly made by newspaper staffs and college intellectuals. Furthermore, college intellectuals had always taken a stand that supported public television. In contrast, only when TBS was in an unfavorable situation did newspaper staffs become more active in offering support. Third, whenever newspaper staffs and college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ed in the public discussion, the former tended to support the "commercialized" and "digitized" TBS, but the latter were inclined to favor “the ideal of public sphere” of TBS.
參考文獻 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1993年12月20日)。《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籌備工作調查
報告》。公視籌委會第十三次委員會議通過。
立法院秘書處(1991)。〈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19):279。
立法院秘書處(199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67):320。
立法院秘書處(1992)。〈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35):26。
立法院秘書處(1993)。〈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14):46。
立法院秘書處(1993)。〈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49):159。
立法院秘書處(1993)。〈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65):31。
立法院秘書處(1993)。〈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4(6):351-353。
立法院秘書處(1996)。〈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5(67):50-51。
立法院秘書處(1997)。〈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6(18):115-116。
立法院秘書處(2000)。〈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9(45):164-165。
立法院秘書處(2000)。〈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9(75):73。
立法院秘書處(200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0(62):46-47。
立法院秘書處(200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3):241-242。
立法院秘書處(2004)。〈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9):652-653、917-919。
立法院秘書處(2004)。〈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44):311-315。
立法院秘書處(2006)。〈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5(41):188。
立法院秘書處(2007)。〈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6(25):359。
立法院秘書處(2007)。〈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6(81):179。
立法院秘書處(2008)。〈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7(64):199。
立法院秘書處(2009)。〈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4):43。
立法院秘書處(2009)。〈黨團協商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8(5):349。
立法院秘書處(2009)。〈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3):51。
立法院秘書處(2009)。〈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75):381。
立法院秘書處(201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0(21):68。
立法院秘書處(201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1(53):339。
王健壯(2012年8月30日)。〈《凱撒的面具》這個政府笨到不支持自己閣員〉。《中
國時報》,A14版。
石世豪(2001年12月18日)。〈《聯合論壇》電視不必政黨來染色〉。《聯合晚報》,
2版。
羊曉東、陳重生、朱虔(2001年12月16日)。〈籌組彩虹聯盟親民黨扮推手〉。《中
國時報》,第4版。
宋自強(1993年3月26日)。〈審查公視法,兩黨攻守易位 新連線反對設公視,民進
黨支持但著重建立制度〉,《聯合報》,第4版。
宋小海(2013年1月24日)。〈難產八百天 「公視人生」歹戲拖棚〉。《新新聞雜
誌》,1351:28-30。
邱瓊平(2013年1月8日)。〈龍應台:公視董事審查 這次一定要過〉。《聯合晚報》,
A4版。
江冠明(1993年7月29日)。〈透過電視眼 共享開闊世界─台灣觀眾所期待的公
共電視(下)〉。《中時晚報》,15版。
江芝瑩(2006)。《社會運動組織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媒體改造學社推動「無線
電視公共化」議題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仁玠(2008年12月18日)。〈畸形公廣 深陷政治泥沼〉,《新新聞雜誌》,
1137:14-15。
何榮幸、蔡慧貞(2004年6月6日)。〈統籌公視、台視、華視、客家、宏觀、
原住民等六家電視台 共同形成「公共媒體集團」 林佳龍:整合無線台
落實數位化 創多贏〉,《中國時報》,A2版。
李斯特(1993年6月28日)。〈捕風捉影話公視〉。《聯合報》,27版。

李欣芳(2001年12月24日)。〈媒體改造 蘇正平主張台視華視合併〉。《自由
時報》,第4版。
李順德(2004年4月29日)。〈台視華視 將走向民營化 新聞局評估 如採「一公
一民」 每年要花近 60億 兩案併陳政院〉。《聯合報》,第5版。
林麗雲 ( 2001 )。〈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英國政治經濟學者的反思及援引做為
台灣媒體改造的借鏡〉,《當代》,164:68-85.
林怡潔(2001年12月14日)。〈陳文茜籲扁黨政軍退出三台 小妹大辭主持〉。《聯
合報》,第3版。
林淑玲(2001年12月14日)。〈蘇正平:政府收購無線電視 使之公共化〉。《中國
時報》,第3版。
林淑玲(2001年12月18日)。〈媒體國營 充滿道德危機的制度〉。《聯合報》,15
版。
林淑玲(2001年12月30日)。〈媒體公共化議題之死〉。《中國時報》,2版。
林照真、陳重生(2001年12月15日)。〈政治退出媒體 朝野各提方案〉。《中國時
報》,第4版。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Bourdieu, P.[1996].
Sur la television:suivi de L`Emprise du journalisme. Paris:Raisons d`agir.)
林麗雲( 2005 )。〈鼓浪前進,沖刷「劣岸」:臺灣無線電視改革運動(1988 - 2004)〉,
《臺灣史料研究》,24:175-195。
林麗雲、魏玓、劉昌德(2011年3月11日)。〈「不公共電視法」撲殺公廣〉。《蘋
果日報》。
林遠澤(2010)。〈論哈伯瑪斯溝通理性建築學的法權定位〉,黃瑞祺(主編),《溝
通、批判和實踐》,頁83-124。
金恒煒(2012年8月21日)。〈要放野火燒法律?〉。《自由時報》,A13版。


周立芸(1993年6月22日)。〈公視籌委會 出現民間版 一百一十位學者宣布成立
「民間公籌會」,監督公視成為獨立超然,真正公眾的電視〉。《聯合報》,第
22版。
洪秀瑛(2009年1月10日)。〈蔡明亮魏德聖領軍上街頭 搶救公視〉。《中國時報》,
D2版。
紀淑芳( 2009年1月1日 )。〈國民黨黑手伸進公視 「拉」了馮賢賢一把?!〉,
《財訊》,322:36。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2002)。《電視改革 針鋒相對?》。台北:作
者。
施準(1996年9月17日)。〈彎弓集 蔡同榮與新聞局〉。《聯合報》,第37版。
南方朔(2002年1月3日)。〈沒有公共,哪來公共化?〉,《新新聞雜誌》,774:50-52。
梁玉芳(1996年10月15日)。〈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成立 促立法院速通過公視法〉。
《聯合報》,第6版。
楊意菁 ( 2004 )。〈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
1-47。
陳百齡(1993年7月6日)。〈特高頻的公視 全民的媒體 以衛星或有線電視傳輸
節目,易使公視成為擴大民眾知溝的共犯〉。《聯合報》,11版。
陳鵬宇( 2001年10月29日 )。〈蘇正平:要將台視華視公共化〉。《勁報》,頭版。
陳清芳(2009年1月14日)。〈公民搶救公視聯盟 聲援公視自主解凍預算〉。《中
央社》。
陳小餘(2012年8月30日)。〈龍應台被藍營狠甩一巴掌〉,《財訊》,406:28。
陳雅萱(2012)。《向數位轉!從公共服務廣電(PSB)到公共服務媒體(PSM):
英國廣播協會(BBC)與臺灣公共電視(PTS)之比較研究》。中正大學電
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宛茜(2012年8月8日)。〈公視董事名單 阿信、童子賢入列(名單出爐)〉。《聯
合報》,A5版。
唐士哲、簡妙如(2008年12月11日)。〈政治黑手別再伸進公視〉。《中國時報》,
A12版。
翁秀琪( 1996年10月17日 )。〈弱勢觀眾權益 長期被忽視 催生公共媒體 刻不
容緩〉。《聯合報》,第11版。
翁秀琪、陳百齡、陳炳宏、郭力昕、莊國榮、馮建三等(2001)。《無線電視公共
化可行性評估報告》。(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
陶允正( 2001年12月19日 )。〈國民黨要求台視華視公開釋股〉。《聯合報》,第
4版。
許雅筑、周美惠、黃驛淵( 2012年8月22日 )。〈學者:讓公民團體推薦
公視董事難產 藍籲降審查門檻〉。《聯合報》,A12版。
曹競元( 1993年11月9日 )。〈三台應撥付年度營業額百分之十為公視經費〉。《中
國時報》,第5版。
張文輝(1996年10月22日)。〈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成立 促立法院速通過公視法〉。
《聯合報》,第6版。
張文輝(1997年4月25日)。〈讓公視做好節目「有助心靈改革」催生聯盟造勢 孫
運璿、李遠哲表態支持〉《聯合報》,第6版。
張菁雅(1997年4月27日)。〈81%立委支持公視建台!〉,《新新聞雜誌》,
529:34-35。
張哲豪( 2012 )。《台灣公共電視公共化發展之分析-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暨
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大春(2012年8月23日)。〈漢寶德的投降主義才應該壽終正寢〉。《蘋果日報》,
A15。

馮建三 ( 1995 )。《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
若干變遷》。台北:唐山。
馮建三( 1998a )。《大媒體:貳 媒體社會運動》。台北:元尊文化。
馮建三( 1998b )。〈公共廣電、市場競爭與效率:關於BBC前途的五種論述〉,《廣播與電視》,3卷,4期,21-44。
馮建三等( 1999 )。〈公民社會的傳播媒體政策藍圖〉,《1999-2000年陳水扁首次
競選總統白皮書系列之一》。
馮建三等( 1999 )。《公民社會的傳播媒體政策藍圖》(陳水扁競選總統白皮書之
一)。台北:作者。
馮建三、景崇剛( 2000 )。《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專案小組結案報告》。
(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
馮建三( 2001年12月15日 )。〈敦促新聞局長回歸電視政策基本面〉。《自由時
報》,15版。
馮建三( 2001年12月20日 )。〈杜絕政治干預 私媒體未必好〉。《聯合報》,15
版。
馮建三( 2002 )。〈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八十年:1921-2002〉,《世紀中國》,下載自
http://www3.nccu.edu.tw/~jsfeng/80yearsofmediareform2002.doc。
馮建三( 2006 )。〈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傳播與社會期刊》,1:47-67。
馮建三( 2009 )。〈公共傳媒的政治規劃、經濟安排與社會監督〉,《月旦法學》,
179:21-42。
馮建三( 2011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新聞大學》,3(14-24), 4(53-64)。
彭威晶( 1992年10月22日 )。〈「傳播政策綱領」草案近日定稿 民進黨主張建
立自由媒介環境〉。《聯合報》,第4版。
黃碧端(1993年3月28日)。〈公視的課題〉。《聯合報》,第37版。
黃慧敏(2009年1月21日)〈媒觀:搶救公視 必須同時監督與批判〉。《中央社》。

華英惠( 2012年8月8日 )。〈經費、修法、藍圖 變身華人 BBC公視還差三願景〉。
《聯合報》,A5版。
程宗明( 2001年12月18日 )。〈無線電視台釋股 便宜了財團〉。《聯合報》,15
版。
程宗明(2002年1月4日)。〈數位化無漣漪 公共化掀巨瀾〉。《自由時報》,15版。
程宗明(2002年1月8日)。〈無線電視數位化之後再談公共化〉。《自由時報》,15
版。
程宗明(2012)。〈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媒改社、劉昌
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31-83。台北:巨流。
黃瑞祺(2007)。《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如妤(2007)。《國家、社會與媒體政策─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化政策過程之研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傳學鬥電子報(2004年4月4日)。〈媒體要改革,公民來連署--讓我們催生公
共廣播電視集團〉。《傳學鬥電子報》,下載自http://twmedia.org/scstw/?p=49。
楊意菁 ( 2004 )。〈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
1-47。
監察院公報(2009)。〈098教正〉,0034:1。
溫于德(2013年6月25日)。〈全壘打!曾志朗四人過關 公視董事即可運作〉。Now
News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n/2013/06/25/234388)。
管中祥、劉昌德( 2000 )。〈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6:22-54。
管中祥 ( 2002 )。〈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
華傳播學刊》,2:185-220。
管中祥(2006)。〈媒體公共性的想像-廣電媒體結構改造的下一步〉,「2006年社區
大學學術研討會-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台北市內湖。

管中祥、魏玓( 2011 )。〈「傳播學生鬥陣」與媒體運動:社會、媒體與「傳播學生
鬥陣」〉,《當代》,162:46-57。
管中祥、吳東牧(2012年6月29日)。〈龍部長不要因循陳腐〉。《蘋果日報》,A30。
鄭瑞城、馮建三、郭力昕(1993年7月7日)。〈讓公共電視回歸公共〉。《中國時
報》,第7版。
鄭同僚(2011年12月22日)。〈自由廣場〉華視不凸槌才怪。《自由時報》,A15
版。
漢寶德(2012年8月22日)。〈該考慮公視的存廢了〉。《中國時報》,A14版。
潘家慶等(1994年6月8日)。〈別讓公視法 淪為政治交易籌碼〉。《聯合報》,第
11版。
蕭衡倩(1994年6月17日)。〈三台請願營業額提撥案 強勢媒體`弱勢`演出?〉。《聯
合晚報》,第3版。
劉慧雯( 2008 )。〈網際網路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
聞自由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97:45-81。
劉進興(2013年1月19日) 。〈公視董事審查的進展與挫折〉。《蘋果日報》。
蔡永彬、郭乃日(2013年1月19日)。〈媒改、弱勢代表被封殺 學者:修法費時 換
審委重提人選〉。《聯合報》,A2版。
盧異明(1986)。〈我國公共電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36:61-88。
盧沛樺(2012年6月22日)。〈公視29日審查董監事 媒改團體籲提早公布名單〉。
《聯合晚報》,A11版。
賴祥蔚( 2008年12月10日 )。〈別再扭曲公視〉。《自由時報》,A11版。
聯合報(1993年7月12日)。〈公共電視幾項基本問題的再省思〉。《聯合報》,2
版。
聯合報( 1997年4月18日 )。〈公視淪亡:我們已經喪失設立社會公器的能力!〉。
《聯合報》,2版。

聯合報( 2002年1月2日 )。〈釋股民營是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最佳道路〉。《聯合
報》,2版。
聯合報(2013年1月24日)。〈我們的公視,不是你們的公視〉。《聯合報》,A2版。
魏玓( 2009 )。〈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317-330。
魏玓、林麗雲( 2012 )。〈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媒改社、
劉昌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29。台北:巨
流。
魏玓( 2013 )。〈媒改運動路上的曲徑與折射:從反媒體壟斷運動切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0: 279-285。
簡余晏(1993年3月18日)。〈莫讓公視成為新聞局附庸 傳播所學生陳情 發表三
大建議 籲防範政治勢力介入〉。《聯合晚報》,第4版。
簡淑如(2004) 。《台灣公共電視體系建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
羅淑娟(2001年10月29日)。〈無線電視台公共化 台視、華視都搖頭〉。《勁報》,
第1版。
蘋果日報(2008年12月11日)。〈強姦公視〉。《蘋果日報》,A6版。
顧忠華(2001年12月30日)。〈財團法人化 為無線電視尋出路〉。《聯合報》,15
版。
Brevini, B. ( 2013 ).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online : a comparative European policy study of PSB 2.0.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Curran,J.( 2000 ). Rethinking media and democracy.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Third Edition. London: Arnold.
Curran, J. ( 2002 ). Media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Croteau, D. & Hoynes, W.( 2006 ), The business of media : 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housand Oaks, Calif. : Pine Forge Press.
Fenton, N. (ed.) (2010) . New Media, Old News: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London: Sage.
Fuchs, C.( 2014 ). 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tripleC 12(1), 57-101.
Hall, S. et al., ( 1978 ). Policing the Crisis. London: Macmillan.
Hallin, D. C., & Mancini, P. ( 2004 ).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J.( 1964 ). 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 New German
Critique(3), 49-55.
Habermas,J.( 1971 ).Theoty and Practice.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75 ). Legitimation Crisis.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2.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abermas, J.( 1996 ).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bermas,J.( 2002 ). 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 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Polity Press.
Habermas,J.( 2006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Media Society: Does Democracy Still
Enjoy an Epistemic Dimension? The Impact of Normative Theo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Theory(16), 411-426.
Iosifidis, P.( 2011 ). The Public Sphere, Social Networks and Public Service M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4(5), 619-637.
Murdock,G. & Golding.P.( 1989 ).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Political Inequality:
Citizen in the Age of Privatized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9(3): 180-195.
Stevenson, N. ( 2002 ).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th edition. London: Sage.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5451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451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建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丘忠融zh_TW
dc.creator (作者) 丘忠融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15 13:12:06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15 13:12: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15 13:12: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451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118-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4515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旨在分析在我國公視建構過程中(1990~2013年)的報紙相關評論與報導。從1915年開始,台灣就有許多透過媒體改革來爭取發言權的運動。然而,直到1990年,公民社會才出現了以產權為目標的媒改運動,亦即1990年代起的公視運動。因此,我們認為公視運動可被視為公民爭取「公共領域」的重要歷程,值得進行深入分析。

其次,本文主張公視這種「公共領域」的建構過程,應以公共對話為基礎。經文獻檢閱,我們認為公媒體與公共領域有以下關聯。以制度面而言,Habermas的晚近公共領域概念強調國家必須透過立法過程來保障溝通行動,這正和公媒體的制度契合。以公共論述判準而言,Habermas的「合理政治意志形成過程」與「理性溝通」則可用來檢視,關於公視制度的討論是否符合公共性。

此外,本文選報紙評論進行分析,不是為了比較各報論述的差異,而是報紙長時間地記載各報社、社運團體成員、學者專家與社會大眾對公視議題的論述,這可讓我們檢視及反思不同階段公視運動的論述目標與特徵。另一方面,我們也檢閱了公視相關的立法院、監察院公報等資料,藉此釐清政府、媒體與公民社會三者的關係。

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發現。第一,政府政策意圖是引導公視論述的關鍵因素。只有當政府對公視採取較正面態度,公民社會才有機會對公視進行深度的討論。第二,公視議題的主要論述者是報社人員與學院知識份子,其中學知對於公視向來採取支持立場。相對而言,只有在公視處於不利局面時,各報才會較積極地對公視表達支持。第三,當報社與學知對公視議題進行討論,報社較支持「商業化」與「數位化」,學知則較重視「公共理念」。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newspaper commentary and reports published during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between 1990 and 2013. Since 1915, Taiwan has had a lot of media reform movements that fought for freedom of speech. But there were no media reform movements with the aim of dealing with media ownership until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happened in 1990.We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was a very important process that structured" public sphere “in Taiwan and is worth an in-depth analysis.

As a public sphere,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TBS)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the public dialogue.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we think that the public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have the following correlation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s, Habermas emphasized recently that the state needs to protect the communicative action through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e think this is similar to the idea of public television. With regard to public dialogues, Habermas` concepts of “a process model of rational political will-formation” and "rational communication ideal " can b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f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newspaper commentaries, not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representation between newspapers, but to document different kinds of discussions of public television by media,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ereby, we can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discourse goa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We also reviewed the official gazette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the Control Yua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civil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readers with three findings. First, the intent of government policy was a key factor in leading the discourse of public television. Only when the government adopte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TBS did civil society have chances for more in-depth discussions. Second, the discussions of TBS were mainly made by newspaper staffs and college intellectuals. Furthermore, college intellectuals had always taken a stand that supported public television. In contrast, only when TBS was in an unfavorable situation did newspaper staffs become more active in offering support. Third, whenever newspaper staffs and college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ed in the public discussion, the former tended to support the "commercialized" and "digitized" TBS, but the latter were inclined to favor “the ideal of public sphere” of TB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一節 Habermas公共領域概念架構…………………………………………………….2
一、理念型公共領域概念的出現…………………………………………………….2
二、經濟與政治系統對於公共領域的制約……………………………………..4
三、透過國家機構與立法來確保公共領域的運作…………………..……..5
第二節 從公共領域到公共廣播電視:公視作為媒體改革的手段…………7
一、媒體的三種模式:資本主義、公共服務與公民社會模式……….8
二、「公共領域模式」與「公共媒體制度」的關聯性…………………..10
三、台灣媒改運動與公視集團發展的關聯性…………………………………17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架構………….……………………………………………………………………20

第一節 國內公共電視的發展歷程簡介…………………………………………………..20
一、蝦米模式的公視發展階段:聯播公視節目……………………………..20
二、小魚模式的公視發展階段:以「頻道」為單位……22
三、邁入大魚模式的公視發展階段:以「制度」為依歸…24
第二節 國內公視相關研究整理……………………….……………….…………………….25
一、公視制度與立法設計的分析…………………………………………………….26
二、公視運動之分析………………………………………………………………………..27
三、公共性理論之分析…………………………………………………………………….31
四、小結:以「公視論述」作為分析重點……….……………………………..32
第三節 理論架構:Habermas的「合理政治意識形成」概念……………….33
一、兩種基本的行動類型:追求成功的行動與溝通的行動34
二、溝通行動的背景:生活世界與公民社會團體的構連………………36
三、公共領域的型態與組成分子…………………………………………………….37
四、政治與經濟系統的特徵…………………………………………………………….39
五、法律論述的形成過程………………………………………………………………..40
六、小結:公共領域理論的分析架構……………………………………………..43
第四節 公視重要議題的分析方式………………………………………………………….46
一、公視重要事件的選擇………………………………………………………………..46
二、公視重要議題的論述取樣方式…………………………………………………48
三、公視重要議題的論述分析方式…………………………………….…………..48

第三章 公共電視的建台與停頓:一九九○到一九九三年…….………49

第一節 公民社會對於政院版公共電視法之回應……..…49
第二節 六間報紙評論的整體分析………………………………...53
第三節 公視相關評論的論述深化分析……….…………………55
一、「政治力是否介入公視」的論述階段……….55
二、「公視實質運作」的論述階段…………………..58
三、「公視存在價值與制度設計」的論述階段.59
第四節 公視評論的理性溝通分析………………………………..64
一、「台灣社會條件是否適合發展公視」的討論…65
二、「公視董事會人選是否須接受立法院監督」的討論.66
三、「公視有助於民主政治運作」的討論………………….68
第五節 檢視「公視建台與停頓」時期的報紙評論………..69

第四章 公共電視的起死回生:一九九四到一九九七年…….………….76

第一節 公視法的延宕以及公民社會的串連……….…………….76
第二節 六間報紙評論的整體分析……………………….……..….…80
第三節 公視相關評論的論述深化分析……………….….…..…82
一、「公視夭折的因素與影響」的論述階段……………82
二、「為何要挽救公視」的論述階段……………....…84
三、「如何具體解決公視問題」的論述階段………..87
第四節 公視評論的理性溝通分析…………………………………….…90
一、「是否要花費政府預算來建構公視」的討論…90
二、「是否要透過公共化解決商業媒體的問題」的討論………92
三、「公視可作為公共領域」的討論……………………………….…………..….94
第五節 檢視「公視建台與停頓」時期的報紙評論……..…….………………....95

第五章 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公視集團曙光:一九九九到二○○三年……….……….103

第一節 「無線電視民主化運動」的推展與討論………………………….….……103
第二節 六間報紙評論的整體分析…………………………………………………….....108
第三節 公視相關評論的論述深化分析………………………………………………..110
一、「釐清媒體公共化意涵」的論述階段………………………………...….111
二、「媒體公共化與私有化利弊」的論述階段………………….….......113
三、「如何跳脫公共化與私有化爭議」的論述階段…………...........115

第四節 公視評論的理性溝通分析…………………………………………………….....119
一、「公共化還是私有化較為理想」的討論………………………….........119
二、「公共化與數位化重要性」的討論……………………………………......123
第五節 檢視「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公視集團曙光」時期的報紙評論…..124
第六章 公視集團曙光轉淡之後的政黨衝突:二○○四到二○○九年…………….131
第一節 公民團體與政治怪獸的抗爭…………………………………………………….131
第二節 四間報紙評論的整體分析 ………………………………………………..…….137
第三節 公視相關評論的論述深化分析………………………………………………..139
一、「政治力不該介入公視」的論述階段………………………………….….139
二、「公視運動具有何種意涵」的論述階段…………………………….…..145
第四節 公視評論的理性溝通分析………………………………………………………..148
一、「公視問題的癥結點為何」的討論…………………………………………149
二、「搶救公視運動是否恰當」的討論…………………………………………..150
第五節 檢視「公視集團曙光幻滅之後的政黨衝突」階段的報紙評論…..152
第七章 執政能力低 選任門檻高 公視董事會難產:二○一○到二○一三年….158
第一節 公視董事會難產與「國之重臣」解圍 …………………………………..158
第二節 五間報紙評論的整體分析………………………………………………………..163
第三節 公視相關評論的論述深化分析………………………………..………………165
一、「公視董事審查機制的問題」的論述階段………………………….....166
二、「明星董事是否有助於公視運作」的論述階段……………………..168
三、「明星董事為何無法通過審查」的論述階段………………………….170
四、「如何化解公視董事難產」的論述階段………………………………….174
第四節 公視評論的理性溝通分析………………………………………………..………176
一、「公視是否可能為華人BBC」的討論…………………………….……….177
二、「台灣是否需要公視」的討論…………………………………………………178
第五節 檢視「政治惡鬥造成公視董事難產」階段的報紙評論…………..180

第八章 反思公共領域的理論與實踐─以報紙的公視評論為例……………..………..190

第一節 政府意向與公視輿論的辯證關係…………………………….………………..190
一、將公視由「國家機器附庸」轉型為「公共領域」的階段………190
二、如何透過「公視集團」來強化媒體公共性的階段………………….192
三、如何不讓公共電視「再附庸化」的階段………………………………….193
四、小結:公視論述目標之結構轉型特徵……………………………………..194

第二節 公視議題的主要評論者與論述特徵…………………………………..………196
一、公視議題的評論者組成…………………………………………………………….197
二、主要評論者的公視論述方向…………………………………………………….197
三、主要評論者的公視議題討論……………………………………………………..200
四、主要評論者討論方向的思考………………………………………….…………203
第三節 重要公視議題的論述是否獲得深化…………………………………………..206
一、公視由「國家機器附庸」轉型為「公共領域」的階段…………..206
二、如何透過「公視集團」來強化媒體公共性的階段……….………….207
三、如何不讓公共電視「再附庸化」的階段………………………………….208
四、小結:公視議題之論述深化特徵……………………………………………..209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211

參考文獻……………………………………………….………………………………………………………213

附錄一:國內公視主題的碩博士論文……………………………………………………………224

附錄二:國內公視主題的期刊論文………………………………………………………………227

附錄三:公視重要事件編年表……………………………………………………………………….230

附錄四:各章節「論述分析」與「理性溝通分析」的報紙評論細目………..238
















圖表目錄

圖一‧一:「政治公共領域」模式…………………………………………………………………………….3
圖一‧二:社會行動的類型……………………………………………………………………………….…..6
圖一‧三:當代的政治運作模式…………………………………………………………………………..12
圖一‧四:民主媒體系統的運作模式…………………………………………………………………..13
圖二‧一:公共領域的分析架構………………………………………………………………………….34
圖二‧二:合理政治意志的形成過程模式……………………………………………………………41

表一‧一:三種媒體政治經濟模式…………..…………………………………………………………..9
表一‧二:各類公共媒體的運作模式…………………………………………………………………..17

表二‧一:Habermas區分的行動類型……………………………………………………….….……35
表二‧二:理性討論的特徵………………………………………………………………………….……..36
表二‧三:系統與生活世界的關係(系統的觀點)…………………………………………………40
表二‧四:媒體公共領域的規範判準………………………………………………………….………43
表二‧五:公視重大議題的選取說明………………………………………………………….………47

表三‧一:六報對於「公視建制」議題的立場……..…………………………………………….…….53表三‧二:不同評論者對於「公視建制」議題的立場………………………………………..…….54表三‧三:政治力是否會介入公視的評論…………………………………………………….…….57表三‧四:公視如何實質運作的評論…………………………………………………………………..58表三‧五:「公視存在價值與制度設計」的評論…………………………………..…………….60 表三‧六:「台灣社會條件是否適合發展公視」的主張……………………………..………61表三‧七:「公視董事會人選是否須接受立法院監督」的主張…………..................67表三‧八:「公視有助於民主政治運作」的主張……………………………………….…..……69表三‧九:1993年3月到7月間六報的公視相關評論統計………………………………72

表四‧一:六報對於「公視廢台與建台」議題的立場………………………………………..81表四‧二:不同評論者對於「公視廢台與建台」議題的立場……..………….…………81表四‧三:「公視夭折因素與影響」的評論………………..………………………………..…….83表四‧四:「為何要挽救公視」的評論………………..………………………………….…..………85表四‧五:「如何具體解決公視問題」的評論………………………………..……….…..……..88表四‧六:「是否要花費政府預算來建構公視」的主張……………………………..……...91表四‧七:「公視可作為商業電視替代選擇」的主張………………………………………...93表四‧八:「公視可作為公共領域」的主張………………………………………………….……..94表四‧九:1997年4月到5月底各報的公視相關評論統計………………………………98
表五‧一:六報對於「媒體公共化」議題的立場……………………………………...…….109表五‧二:不同評論者對於「媒體公共化」議題的立場………………………….….….109表五‧三:「公共化媒體改造意涵」的評論…….………..……………….……..…………...112表五‧四:「媒體公共化與私有化利弊」的評論………………………………….…..……..114表五‧五:「如何跳脫公共化與私有化爭議」的評論………………………….…….……116表五‧六:「媒體私有化較為理想」的主張………………………………………….…………120表五‧七:「媒體公共化較為理想」的主張……………………………..…………………..…122表五‧八:「公共化與數位化重要性」的討論…………………………………………………123表五‧九:2001年12月中旬到2002年1月底的公視相關評論統計………………127
表六‧一:四報對於「公視預算爭議」議題的立場………………………….…….……….138表六‧二:不同評論者對於「公視預算爭議」議題的立場……………….………...….138表六‧三:「政治力是否該介入公視」的評論…………………………………………………141表六‧四:「公視運動具有何種意涵」的評論…………………………………………………146表六‧五:「公視問題的癥結點為何」的討論…………………………………………………149表六‧六:「搶救公視運動是否恰當」的討論…………………………………………………151表六‧七:2008年12月10到2009年1月底的公視相關評論統計………………..155
表七‧一:五間報紙對於「公視董事會難產」議題的立場…………….……………….164表七‧二:不同評論者對於「公視董事會難產」議題的立場………………………….165表七‧三:「公視董事審查問題」的評論…………………………………………………………167表七‧四:「明星董事是否有助於公視運作」的評論……………………………………..169表七‧五:「明星董事為何無法通過審查」的評論………………..……………………….171表七‧六:「如何化解公視董事難產」的評論………………………………………………….175表七‧七:「公視是否可能為華人BBC」的討論…………………………………………….177表七‧八:「台灣究竟是否需要公視」的討論…………………………………………………179表七‧九:2012年6月到2013年1月底的公視相關評論統計………………………..183
表八‧一:政治力的態度與公民社會成員的論述立場………………………………………198
zh_TW
dc.format.extent 262944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451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媒改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領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理政治意志形成過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性溝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電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edia reform movemen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c sphe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ational political will-form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ational communi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c televis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公共領域的公共再現:公視報紙報導與評論之分析(1990年~2013年)zh_TW
dc.title (題名) Publ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mmentaries and reports on the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Movement between 1990 and 2013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1993年12月20日)。《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籌備工作調查
報告》。公視籌委會第十三次委員會議通過。
立法院秘書處(1991)。〈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19):279。
立法院秘書處(199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67):320。
立法院秘書處(1992)。〈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1(35):26。
立法院秘書處(1993)。〈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14):46。
立法院秘書處(1993)。〈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49):159。
立法院秘書處(1993)。〈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2(65):31。
立法院秘書處(1993)。〈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4(6):351-353。
立法院秘書處(1996)。〈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5(67):50-51。
立法院秘書處(1997)。〈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6(18):115-116。
立法院秘書處(2000)。〈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9(45):164-165。
立法院秘書處(2000)。〈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9(75):73。
立法院秘書處(200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0(62):46-47。
立法院秘書處(200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3):241-242。
立法院秘書處(2004)。〈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39):652-653、917-919。
立法院秘書處(2004)。〈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44):311-315。
立法院秘書處(2006)。〈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5(41):188。
立法院秘書處(2007)。〈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6(25):359。
立法院秘書處(2007)。〈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6(81):179。
立法院秘書處(2008)。〈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7(64):199。
立法院秘書處(2009)。〈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4):43。
立法院秘書處(2009)。〈黨團協商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8(5):349。
立法院秘書處(2009)。〈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3):51。
立法院秘書處(2009)。〈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8(75):381。
立法院秘書處(201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0(21):68。
立法院秘書處(2012)。〈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1(53):339。
王健壯(2012年8月30日)。〈《凱撒的面具》這個政府笨到不支持自己閣員〉。《中
國時報》,A14版。
石世豪(2001年12月18日)。〈《聯合論壇》電視不必政黨來染色〉。《聯合晚報》,
2版。
羊曉東、陳重生、朱虔(2001年12月16日)。〈籌組彩虹聯盟親民黨扮推手〉。《中
國時報》,第4版。
宋自強(1993年3月26日)。〈審查公視法,兩黨攻守易位 新連線反對設公視,民進
黨支持但著重建立制度〉,《聯合報》,第4版。
宋小海(2013年1月24日)。〈難產八百天 「公視人生」歹戲拖棚〉。《新新聞雜
誌》,1351:28-30。
邱瓊平(2013年1月8日)。〈龍應台:公視董事審查 這次一定要過〉。《聯合晚報》,
A4版。
江冠明(1993年7月29日)。〈透過電視眼 共享開闊世界─台灣觀眾所期待的公
共電視(下)〉。《中時晚報》,15版。
江芝瑩(2006)。《社會運動組織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媒體改造學社推動「無線
電視公共化」議題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仁玠(2008年12月18日)。〈畸形公廣 深陷政治泥沼〉,《新新聞雜誌》,
1137:14-15。
何榮幸、蔡慧貞(2004年6月6日)。〈統籌公視、台視、華視、客家、宏觀、
原住民等六家電視台 共同形成「公共媒體集團」 林佳龍:整合無線台
落實數位化 創多贏〉,《中國時報》,A2版。
李斯特(1993年6月28日)。〈捕風捉影話公視〉。《聯合報》,27版。

李欣芳(2001年12月24日)。〈媒體改造 蘇正平主張台視華視合併〉。《自由
時報》,第4版。
李順德(2004年4月29日)。〈台視華視 將走向民營化 新聞局評估 如採「一公
一民」 每年要花近 60億 兩案併陳政院〉。《聯合報》,第5版。
林麗雲 ( 2001 )。〈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英國政治經濟學者的反思及援引做為
台灣媒體改造的借鏡〉,《當代》,164:68-85.
林怡潔(2001年12月14日)。〈陳文茜籲扁黨政軍退出三台 小妹大辭主持〉。《聯
合報》,第3版。
林淑玲(2001年12月14日)。〈蘇正平:政府收購無線電視 使之公共化〉。《中國
時報》,第3版。
林淑玲(2001年12月18日)。〈媒體國營 充滿道德危機的制度〉。《聯合報》,15
版。
林淑玲(2001年12月30日)。〈媒體公共化議題之死〉。《中國時報》,2版。
林照真、陳重生(2001年12月15日)。〈政治退出媒體 朝野各提方案〉。《中國時
報》,第4版。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Bourdieu, P.[1996].
Sur la television:suivi de L`Emprise du journalisme. Paris:Raisons d`agir.)
林麗雲( 2005 )。〈鼓浪前進,沖刷「劣岸」:臺灣無線電視改革運動(1988 - 2004)〉,
《臺灣史料研究》,24:175-195。
林麗雲、魏玓、劉昌德(2011年3月11日)。〈「不公共電視法」撲殺公廣〉。《蘋
果日報》。
林遠澤(2010)。〈論哈伯瑪斯溝通理性建築學的法權定位〉,黃瑞祺(主編),《溝
通、批判和實踐》,頁83-124。
金恒煒(2012年8月21日)。〈要放野火燒法律?〉。《自由時報》,A13版。


周立芸(1993年6月22日)。〈公視籌委會 出現民間版 一百一十位學者宣布成立
「民間公籌會」,監督公視成為獨立超然,真正公眾的電視〉。《聯合報》,第
22版。
洪秀瑛(2009年1月10日)。〈蔡明亮魏德聖領軍上街頭 搶救公視〉。《中國時報》,
D2版。
紀淑芳( 2009年1月1日 )。〈國民黨黑手伸進公視 「拉」了馮賢賢一把?!〉,
《財訊》,322:36。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2002)。《電視改革 針鋒相對?》。台北:作
者。
施準(1996年9月17日)。〈彎弓集 蔡同榮與新聞局〉。《聯合報》,第37版。
南方朔(2002年1月3日)。〈沒有公共,哪來公共化?〉,《新新聞雜誌》,774:50-52。
梁玉芳(1996年10月15日)。〈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成立 促立法院速通過公視法〉。
《聯合報》,第6版。
楊意菁 ( 2004 )。〈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
1-47。
陳百齡(1993年7月6日)。〈特高頻的公視 全民的媒體 以衛星或有線電視傳輸
節目,易使公視成為擴大民眾知溝的共犯〉。《聯合報》,11版。
陳鵬宇( 2001年10月29日 )。〈蘇正平:要將台視華視公共化〉。《勁報》,頭版。
陳清芳(2009年1月14日)。〈公民搶救公視聯盟 聲援公視自主解凍預算〉。《中
央社》。
陳小餘(2012年8月30日)。〈龍應台被藍營狠甩一巴掌〉,《財訊》,406:28。
陳雅萱(2012)。《向數位轉!從公共服務廣電(PSB)到公共服務媒體(PSM):
英國廣播協會(BBC)與臺灣公共電視(PTS)之比較研究》。中正大學電
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宛茜(2012年8月8日)。〈公視董事名單 阿信、童子賢入列(名單出爐)〉。《聯
合報》,A5版。
唐士哲、簡妙如(2008年12月11日)。〈政治黑手別再伸進公視〉。《中國時報》,
A12版。
翁秀琪( 1996年10月17日 )。〈弱勢觀眾權益 長期被忽視 催生公共媒體 刻不
容緩〉。《聯合報》,第11版。
翁秀琪、陳百齡、陳炳宏、郭力昕、莊國榮、馮建三等(2001)。《無線電視公共
化可行性評估報告》。(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
陶允正( 2001年12月19日 )。〈國民黨要求台視華視公開釋股〉。《聯合報》,第
4版。
許雅筑、周美惠、黃驛淵( 2012年8月22日 )。〈學者:讓公民團體推薦
公視董事難產 藍籲降審查門檻〉。《聯合報》,A12版。
曹競元( 1993年11月9日 )。〈三台應撥付年度營業額百分之十為公視經費〉。《中
國時報》,第5版。
張文輝(1996年10月22日)。〈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成立 促立法院速通過公視法〉。
《聯合報》,第6版。
張文輝(1997年4月25日)。〈讓公視做好節目「有助心靈改革」催生聯盟造勢 孫
運璿、李遠哲表態支持〉《聯合報》,第6版。
張菁雅(1997年4月27日)。〈81%立委支持公視建台!〉,《新新聞雜誌》,
529:34-35。
張哲豪( 2012 )。《台灣公共電視公共化發展之分析-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暨
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大春(2012年8月23日)。〈漢寶德的投降主義才應該壽終正寢〉。《蘋果日報》,
A15。

馮建三 ( 1995 )。《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
若干變遷》。台北:唐山。
馮建三( 1998a )。《大媒體:貳 媒體社會運動》。台北:元尊文化。
馮建三( 1998b )。〈公共廣電、市場競爭與效率:關於BBC前途的五種論述〉,《廣播與電視》,3卷,4期,21-44。
馮建三等( 1999 )。〈公民社會的傳播媒體政策藍圖〉,《1999-2000年陳水扁首次
競選總統白皮書系列之一》。
馮建三等( 1999 )。《公民社會的傳播媒體政策藍圖》(陳水扁競選總統白皮書之
一)。台北:作者。
馮建三、景崇剛( 2000 )。《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專案小組結案報告》。
(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
馮建三( 2001年12月15日 )。〈敦促新聞局長回歸電視政策基本面〉。《自由時
報》,15版。
馮建三( 2001年12月20日 )。〈杜絕政治干預 私媒體未必好〉。《聯合報》,15
版。
馮建三( 2002 )。〈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八十年:1921-2002〉,《世紀中國》,下載自
http://www3.nccu.edu.tw/~jsfeng/80yearsofmediareform2002.doc。
馮建三( 2006 )。〈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傳播與社會期刊》,1:47-67。
馮建三( 2009 )。〈公共傳媒的政治規劃、經濟安排與社會監督〉,《月旦法學》,
179:21-42。
馮建三( 2011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新聞大學》,3(14-24), 4(53-64)。
彭威晶( 1992年10月22日 )。〈「傳播政策綱領」草案近日定稿 民進黨主張建
立自由媒介環境〉。《聯合報》,第4版。
黃碧端(1993年3月28日)。〈公視的課題〉。《聯合報》,第37版。
黃慧敏(2009年1月21日)〈媒觀:搶救公視 必須同時監督與批判〉。《中央社》。

華英惠( 2012年8月8日 )。〈經費、修法、藍圖 變身華人 BBC公視還差三願景〉。
《聯合報》,A5版。
程宗明( 2001年12月18日 )。〈無線電視台釋股 便宜了財團〉。《聯合報》,15
版。
程宗明(2002年1月4日)。〈數位化無漣漪 公共化掀巨瀾〉。《自由時報》,15版。
程宗明(2002年1月8日)。〈無線電視數位化之後再談公共化〉。《自由時報》,15
版。
程宗明(2012)。〈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媒改社、劉昌
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31-83。台北:巨流。
黃瑞祺(2007)。《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如妤(2007)。《國家、社會與媒體政策─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化政策過程之研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傳學鬥電子報(2004年4月4日)。〈媒體要改革,公民來連署--讓我們催生公
共廣播電視集團〉。《傳學鬥電子報》,下載自http://twmedia.org/scstw/?p=49。
楊意菁 ( 2004 )。〈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
1-47。
監察院公報(2009)。〈098教正〉,0034:1。
溫于德(2013年6月25日)。〈全壘打!曾志朗四人過關 公視董事即可運作〉。Now
News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n/2013/06/25/234388)。
管中祥、劉昌德( 2000 )。〈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6:22-54。
管中祥 ( 2002 )。〈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
華傳播學刊》,2:185-220。
管中祥(2006)。〈媒體公共性的想像-廣電媒體結構改造的下一步〉,「2006年社區
大學學術研討會-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台北市內湖。

管中祥、魏玓( 2011 )。〈「傳播學生鬥陣」與媒體運動:社會、媒體與「傳播學生
鬥陣」〉,《當代》,162:46-57。
管中祥、吳東牧(2012年6月29日)。〈龍部長不要因循陳腐〉。《蘋果日報》,A30。
鄭瑞城、馮建三、郭力昕(1993年7月7日)。〈讓公共電視回歸公共〉。《中國時
報》,第7版。
鄭同僚(2011年12月22日)。〈自由廣場〉華視不凸槌才怪。《自由時報》,A15
版。
漢寶德(2012年8月22日)。〈該考慮公視的存廢了〉。《中國時報》,A14版。
潘家慶等(1994年6月8日)。〈別讓公視法 淪為政治交易籌碼〉。《聯合報》,第
11版。
蕭衡倩(1994年6月17日)。〈三台請願營業額提撥案 強勢媒體`弱勢`演出?〉。《聯
合晚報》,第3版。
劉慧雯( 2008 )。〈網際網路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
聞自由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97:45-81。
劉進興(2013年1月19日) 。〈公視董事審查的進展與挫折〉。《蘋果日報》。
蔡永彬、郭乃日(2013年1月19日)。〈媒改、弱勢代表被封殺 學者:修法費時 換
審委重提人選〉。《聯合報》,A2版。
盧異明(1986)。〈我國公共電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36:61-88。
盧沛樺(2012年6月22日)。〈公視29日審查董監事 媒改團體籲提早公布名單〉。
《聯合晚報》,A11版。
賴祥蔚( 2008年12月10日 )。〈別再扭曲公視〉。《自由時報》,A11版。
聯合報(1993年7月12日)。〈公共電視幾項基本問題的再省思〉。《聯合報》,2
版。
聯合報( 1997年4月18日 )。〈公視淪亡:我們已經喪失設立社會公器的能力!〉。
《聯合報》,2版。

聯合報( 2002年1月2日 )。〈釋股民營是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最佳道路〉。《聯合
報》,2版。
聯合報(2013年1月24日)。〈我們的公視,不是你們的公視〉。《聯合報》,A2版。
魏玓( 2009 )。〈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317-330。
魏玓、林麗雲( 2012 )。〈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媒改社、
劉昌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29。台北:巨
流。
魏玓( 2013 )。〈媒改運動路上的曲徑與折射:從反媒體壟斷運動切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0: 279-285。
簡余晏(1993年3月18日)。〈莫讓公視成為新聞局附庸 傳播所學生陳情 發表三
大建議 籲防範政治勢力介入〉。《聯合晚報》,第4版。
簡淑如(2004) 。《台灣公共電視體系建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
羅淑娟(2001年10月29日)。〈無線電視台公共化 台視、華視都搖頭〉。《勁報》,
第1版。
蘋果日報(2008年12月11日)。〈強姦公視〉。《蘋果日報》,A6版。
顧忠華(2001年12月30日)。〈財團法人化 為無線電視尋出路〉。《聯合報》,15
版。
Brevini, B. ( 2013 ).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online : a comparative European policy study of PSB 2.0.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Curran,J.( 2000 ). Rethinking media and democracy.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Third Edition. London: Arnold.
Curran, J. ( 2002 ). Media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Croteau, D. & Hoynes, W.( 2006 ), The business of media : 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housand Oaks, Calif. : Pine Forge Press.
Fenton, N. (ed.) (2010) . New Media, Old News: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London: Sage.
Fuchs, C.( 2014 ). 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tripleC 12(1), 57-101.
Hall, S. et al., ( 1978 ). Policing the Crisis. London: Macmillan.
Hallin, D. C., & Mancini, P. ( 2004 ).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J.( 1964 ). 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 New German
Critique(3), 49-55.
Habermas,J.( 1971 ).Theoty and Practice.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75 ). Legitimation Crisis.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2.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abermas, J.( 1996 ).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bermas,J.( 2002 ). 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 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Polity Press.
Habermas,J.( 2006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Media Society: Does Democracy Still
Enjoy an Epistemic Dimension? The Impact of Normative Theo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Theory(16), 411-426.
Iosifidis, P.( 2011 ). The Public Sphere, Social Networks and Public Service M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4(5), 619-637.
Murdock,G. & Golding.P.( 1989 ).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Political Inequality:
Citizen in the Age of Privatized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9(3): 180-195.
Stevenson, N. ( 2002 ).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th edition. London: Sag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