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從虞山到桂林──瞿式耜殉國敘事之研究
作者 范雅琇
貢獻者 高桂惠<br>嚴志雄
范雅琇
關鍵詞 瞿式耜
殉國
敘事
新歷史主義
詩史
創傷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3-Aug-2015 13:25:57 (UTC+8)
摘要 本研究探討明清之際的殉國忠臣瞿式耜 (1590-1650) 如何在鼎革之際成為忠臣典範,不但被時人賦予「今之文信國」之美譽,其相關記載並形成了一種以「忠臣殉國」為主題的「敘事話語」,一路自清初流傳至清末、民國。建立思考路徑與耙梳理論脈絡為緒論之大要。欲論「今之文信國」之意義,需回歸到明末清初的歷史語境,探索此敘事話語最初形成的過程。關於瞿式耜殉國故事的文本創作和流衍,筆者採取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新歷史主義」觀點作為研究方法,而「創傷記憶」與「詩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是筆者理解明清之際文人創作的重要參照系。

考辨瞿式耜殉國的敘事話語之來源,具有「瞿式耜自述」、「常熟瞿氏家族」、「明清之際時人」三個脈絡。第二章為「瞿式耜殉國敘事的啟動」,析論瞿式耜的臨難詩文與其殉難前的「行為儀式化」。第一節為1648-1650年南明朝廷與桂林局勢之鋪陳,第二、三節著重在瞿式耜詩文〈臨難遺表〉、《浩氣吟》的分析。第三章筆者論述瞿氏家族的敘事立場與觀點,指出他們致力於建構「忠孝兩全」的家族聲望。瞿式耜之孫瞿昌文的「萬里省親」和「負骨還鄉」,為瞿式耜故事增添了新頁。第四章,筆者探討明清之際時人如何傳述瞿式耜殉國事件,以錢澄之《所知錄》為例。《所知錄》是一部詩文兼容並蓄的南明史書。錢澄之記載瞿式耜殉國事件的筆法特殊,適可分析「記事」與「詩歌」的「敘事模式」之別。第五章,筆者論明清之際時人的悼詠瞿式耜殉國是一種「創傷書寫」的體現。瞿式耜的殉國與瞿昌文的萬里尋親成為一樁「忠孝兩全」的美談,與常熟地方文人以及瞿家交遊網絡關係匪淺,本章以錢謙益〈哭稼軒相公一百十韻〉為例。

筆者研究指出:瞿式耜的殉國並非全由時人、後人單方面來記錄、定義與評價,而是雙向的形構──「今之文信國」也是瞿式耜對自我的認同與期許。生命將盡,瞿式耜透過臨難詩文和忠臣行為的儀式化,為自己的死留下意義和線索。也因瞿式耜的自我期許與明清時人對瞿式耜的評價具有高度一致性,「今之文信國」的美譽才得以輝耀不朽。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先以朝代,次以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史部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等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顧頡剛整理:《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二)集部
〔漢〕趙曄撰,楊家駱主編:《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六臣註文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等校注:《韓愈文集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等校注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出版社,2005年。
〔明〕瞿式耜著,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蘇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洪思等撰,侯真平、婁曾泉校點:《黃道周年譜附傳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明〕陳瑚:《確庵文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朱翊清著,陳果標點:《埋憂集》(四川:重慶出版社,2005年)

〔明〕瞿汝稷:《瞿冏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7冊影印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歸莊:《歸莊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清〕吳增祺著,楊承祖典校:《涵芬樓文談》,臺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瞿共美:《東明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8種,臺北: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7年。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徐鼐:《小腆紀傳》卷28,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鄭鍾祥、張瀛修、龐鴻文等纂:《光緒常昭合志稿》,《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 (22)》,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收入《續修四庫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瞿玄錫:〈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中國野史集成:先秦──清末》,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七峰樵道人:《海角遺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第9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清〕王夫之:《永曆實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全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吳梅撰,王衛民校注:《吳梅全集‧創作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錢澄之撰,湯華泉校點:《藏山閣集》,《錢澄之全集之四》,安徽:黃山書社,2004年。
〔清〕錢澄之撰,諸偉奇輯校:《所知錄》,《錢澄之全集之七》,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清〕錢陸燦等纂,楊振藻等修:《康熙常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1)》,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澹歸和尚著,段曉華點校:《徧行堂集》,廣州:廣州旅遊出版社,2008
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趙翼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二、近人專著(按筆畫排序)
(一)專書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方良:《錢謙益年譜》,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孫之梅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珍懷選注:《清代女詞人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張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14年。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土有、劉巧臨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林出版社,2005年
裴世俊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蔡東藩:《清史演義》,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新增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黃宗羲學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謝正光箋校、嚴志雄編訂:《錢遵王詩集箋校增訂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明遺民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韓震、董立河:《歷史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西方後現代歷史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瞿果行:《瞿式耜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費修珊 (Shoshana Felman)、勞德瑞 (Dori Laub) 等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美〕司徒琳 (Lynn A. Struve) 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美]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著,陳新譯:《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Lynn A. Struve, The Ming-Qing Conflict, 1619-1683: A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Guide (Michig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8).
Judith T. Zeitlin, 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Lawrence C.H.Yim,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二)單篇論文
卜永堅:〈錢海岳及其《南明史》:中國現代史學界的幽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9年第49期,頁385-411。
毛文芳:〈黃向堅「萬里尋親」記程與圖繪之探析〉,《人文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369-388。
王幼華:〈「創傷敘事」──以《聊齋誌異》中的科考作品為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8期,2009年6月,頁103-121。
王志弘譯:〈邁向文化創傷〉,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11-36。
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本戲曲珍本叢刊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頁168-169。
丘振聲:〈浩氣長存山水間——瞿式耜、張同敞風雨桂林吟〉,《學術論壇》,1987年第5期。
司徒琳著,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臺灣師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6。
呂妙芬:〈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2007年6月。
李金松:〈錢謙益對散文藝術的開拓〉,《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61-70。

李惠儀:〈性別與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Gender and Early Qing Historical Memory: The Case of Yangzhou Women),《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0年,第7卷第2期,頁289-344。
朱煒:〈民族英雄瞿式耜〉,《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頁33-34。
余行邁、吳奈夫、何永昌點校:〈稼軒瞿府君暨邵氏合葬行實〉,《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357-417。
吳乘學、劉湘蘭:〈序跋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頁103。
吳奈夫:〈論瞿式耜〉,《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頁32-43。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相〉,《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133-160。
姜克彬:〈血與火的史詩──論錢澄之歌行〉,《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頁137-140。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頁69-94。
梁燕城:〈文化創傷與百年苦難的理則──探索一個新的詮釋歷史和社會模式〉,《文化中國》第4期(2007年1月),頁73-80。
梁業敬:〈試論瞿式耜在廣西的抗清斗爭〉,《學術論壇》,1991年第3期,頁96-101。
許暉林:〈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35-62。
徐泓:〈六十年來明史之研究〉,《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頁379-452。
鄧長風:〈瞿頡和他的《鶴歸來》傳奇──美國國會圖書館讀書札記之十〉,《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468-481。
鳴凱:〈「千載做完人」的瞿式耜〉,《齊魯學刊》,1987年第2期,頁43-44,頁59。
關漢華:〈瞿式耜述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1期。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張暉:〈詩與史的交涉──錢澄之《所知錄》書寫樣態及其意涵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43-168。
高桂惠:〈評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273-274。

湯華泉:〈錢澄之《藏山閣存稿》編集流傳考述〉,《文獻季刊》第1期(2003年1月),頁134-140。
楊年豐:〈試論錢澄之《藏山閣集》的詩史精神〉,《深圳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 (2010年9月),頁101-106。
諸偉奇:〈錢澄之的《所知錄》〉,《安徽史學》2007年第3期,頁86。
馮慧心:〈從編輯集團的身分背景論《眾香詞》的遺民意識〉,《文學論衡》第20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12年,頁12-25。
蔡英俊:〈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2012年第23卷第4期,頁61-118。
嚴沛:〈瞿式耜述論〉,《社會科學家》,1991年第1期,頁72-77。

簡‧奧斯曼 (Jan Assmann) 著,陶東風譯:〈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y),收入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3-10。
〔日〕清水茂:〈錢澄之的詩〉,《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李英:《瞿式耜詩歌校注》,廣西: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3年。
許曉燕:《錢澄之閩粵桂詩歌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年豐:《錢澄之文學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威志:《明遺民錢澄之返鄉十年詩研究(1651-1662)》,台北:東吳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韓紅葉:《阮攸《北行雜錄》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魏建毅:《瞿式耜詩文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慶綦基:《明清之際查繼佐 (1601-1676) 的忠節觀及其出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釋慧開:《「殉國」思想與行為之研究──以明季思想家劉宗周與陳確的生命抉擇為例》,台北,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03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br>嚴志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范雅琇zh_TW
dc.creator (作者) 范雅琇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15 13:25:57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15 13:25: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15 13:25: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151003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1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探討明清之際的殉國忠臣瞿式耜 (1590-1650) 如何在鼎革之際成為忠臣典範,不但被時人賦予「今之文信國」之美譽,其相關記載並形成了一種以「忠臣殉國」為主題的「敘事話語」,一路自清初流傳至清末、民國。建立思考路徑與耙梳理論脈絡為緒論之大要。欲論「今之文信國」之意義,需回歸到明末清初的歷史語境,探索此敘事話語最初形成的過程。關於瞿式耜殉國故事的文本創作和流衍,筆者採取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新歷史主義」觀點作為研究方法,而「創傷記憶」與「詩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是筆者理解明清之際文人創作的重要參照系。

考辨瞿式耜殉國的敘事話語之來源,具有「瞿式耜自述」、「常熟瞿氏家族」、「明清之際時人」三個脈絡。第二章為「瞿式耜殉國敘事的啟動」,析論瞿式耜的臨難詩文與其殉難前的「行為儀式化」。第一節為1648-1650年南明朝廷與桂林局勢之鋪陳,第二、三節著重在瞿式耜詩文〈臨難遺表〉、《浩氣吟》的分析。第三章筆者論述瞿氏家族的敘事立場與觀點,指出他們致力於建構「忠孝兩全」的家族聲望。瞿式耜之孫瞿昌文的「萬里省親」和「負骨還鄉」,為瞿式耜故事增添了新頁。第四章,筆者探討明清之際時人如何傳述瞿式耜殉國事件,以錢澄之《所知錄》為例。《所知錄》是一部詩文兼容並蓄的南明史書。錢澄之記載瞿式耜殉國事件的筆法特殊,適可分析「記事」與「詩歌」的「敘事模式」之別。第五章,筆者論明清之際時人的悼詠瞿式耜殉國是一種「創傷書寫」的體現。瞿式耜的殉國與瞿昌文的萬里尋親成為一樁「忠孝兩全」的美談,與常熟地方文人以及瞿家交遊網絡關係匪淺,本章以錢謙益〈哭稼軒相公一百十韻〉為例。

筆者研究指出:瞿式耜的殉國並非全由時人、後人單方面來記錄、定義與評價,而是雙向的形構──「今之文信國」也是瞿式耜對自我的認同與期許。生命將盡,瞿式耜透過臨難詩文和忠臣行為的儀式化,為自己的死留下意義和線索。也因瞿式耜的自我期許與明清時人對瞿式耜的評價具有高度一致性,「今之文信國」的美譽才得以輝耀不朽。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今之文信國」/「瞿忠宣公」:明清之際殉國忠臣瞿式耜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9
一、「南明史」上的瞿式耜 9
二、關於瞿式耜的資料與作品之研究 10
三、殉國與遺民的相關文化研究 11
第四節 研究徑路與目的 14
一、從何說起──溯源「迎城隍」之說 14
二、明清之際的歷史語境與文人書寫:「死亡」、「鬼」與「招魂」 16
三、話說從頭──瞿式耜殉國故事的三種敘事來源 18
第二章 「殉國」敘事的啟動:瞿式耜的臨難詩文與殉國儀式 20
第一節 風雨欲來──1648-1650年的桂林情勢 20
一、「播遷無寧日」的永曆行朝 20
二、「城亡與亡」的臨桂伯瞿式耜 22
第二節 浩氣長吟:臨難詩文的編秩、流傳與意義建構 25
一、「忠臣殉國」的敘事來源 25
二、常熟瞿氏家族的立場 26
三、時人的見證與評論觀點 28
第三節 最後的表忠:瞿式耜臨難詩文的內容與意涵 33
一、忠臣遺作:臨難情境與生命史的建構 33
二、〈臨難遺表〉的未盡之言 34
三、臨難遺詩中的微言與心事 40
第三章 瞿氏家族的敘事觀點:建構「忠孝兩全」的家聲 58
第一節 瞿式耜的夢與家書:「情感」的釋放與「家族責任」的思考 58
一、「效死忠臣份,成名孝子難」:忠孝由來不兩全? 58
二、1646-1649年之間瞿式耜的家國心事 60
第二節 瞿昌文的《粵行紀事》與萬里省親事件 68
一、孝子的視角與話語:明清之際的「萬里尋親」現象 68
二、《粵行紀事》的敘事策略:強調「行旅之難」、「遊記之實」、「小說之奇」 69
三、《粵行紀事》的「忠孝」觀念 76
第三節 常熟瞿氏家族的書寫與紀念 79
一、瞿玄錫〈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與瞿共美《東明聞見錄》 79
二、傳說與傳奇:「迎城隍」之說與瞿頡《鶴歸來》 83
三、小結:「家族」的集體書寫與傳承意義 87
第四章 明清之際時人的傳述:以錢澄之《所知錄》為例 90
第一節 《所知錄》的史事、詩歌與敘事模式 90
一、「閩山桂海飽炎霜,詩史辛酸錢幼光」:明清之際的「詩史」 91
二、再論《所知錄》的「詩史互涉」現象 94
第二節 不在場的見證者:《所知錄》對瞿、張殉國事件的紀錄 96
第三節 褒貶與微言:「瞿張殉國」的次要情節與詩歌 100
一、「松仙錦囊」/「龍隱洞」:次要情節的意涵 100
二、「瞿相從容袖兩手」:詩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形象 101
三、〈虞山歌為留守相公賦〉與〈虞山歌〉的異文釋義 104
四、小結:「同時屬和張瞿韻,佳韻拈來痛不任」 106
第五章 明清之際時人的悼詠:以錢謙益〈哭稼軒一百十韻〉為例 111
第一節 創傷與敘事:明清文人以詩文弔祭瞿式耜的原因 111一、「哭稼軒」作為一種「創傷敘事」 111
二、「個體」的哀悼、療癒/「群體」的文化創傷、歷史記憶 113
三、錢謙益〈哭稼軒〉的評價與研究現況 115
第二節 錢謙益〈哭稼軒一百十韻〉之析論 118
一、聞訃為位:「稼軒殉難」與「牧齋聞訃」 118
二、追懷憶往:甲申之變前錢、瞿二人的「交遊」與「共難」 125
三、存述史事:乙酉年瞿式耜廣西遇亂、擁立桂王之始末 129
四、哀悼輓詞:仿〈天問〉及〈大招〉結傷悼之詞 135
第三節 療癒的詩歌:〈哭稼軒〉的文本意義與社會影響力 140
一、錢謙益〈哭稼軒〉的書寫策略 140
二、常熟/江南時人的哭悼之作 142
結論 147
參考書目 152
zh_TW
dc.format.extent 362309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03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瞿式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殉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歷史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創傷zh_TW
dc.title (題名) 從虞山到桂林──瞿式耜殉國敘事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先以朝代,次以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史部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等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顧頡剛整理:《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二)集部
〔漢〕趙曄撰,楊家駱主編:《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六臣註文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等校注:《韓愈文集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等校注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出版社,2005年。
〔明〕瞿式耜著,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蘇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洪思等撰,侯真平、婁曾泉校點:《黃道周年譜附傳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明〕陳瑚:《確庵文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朱翊清著,陳果標點:《埋憂集》(四川:重慶出版社,2005年)

〔明〕瞿汝稷:《瞿冏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7冊影印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歸莊:《歸莊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清〕吳增祺著,楊承祖典校:《涵芬樓文談》,臺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瞿共美:《東明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8種,臺北: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7年。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徐鼐:《小腆紀傳》卷28,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鄭鍾祥、張瀛修、龐鴻文等纂:《光緒常昭合志稿》,《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 (22)》,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收入《續修四庫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瞿玄錫:〈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中國野史集成:先秦──清末》,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七峰樵道人:《海角遺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第9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清〕王夫之:《永曆實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全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吳梅撰,王衛民校注:《吳梅全集‧創作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錢澄之撰,湯華泉校點:《藏山閣集》,《錢澄之全集之四》,安徽:黃山書社,2004年。
〔清〕錢澄之撰,諸偉奇輯校:《所知錄》,《錢澄之全集之七》,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清〕錢陸燦等纂,楊振藻等修:《康熙常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1)》,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澹歸和尚著,段曉華點校:《徧行堂集》,廣州:廣州旅遊出版社,2008
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趙翼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二、近人專著(按筆畫排序)
(一)專書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方良:《錢謙益年譜》,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孫之梅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珍懷選注:《清代女詞人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張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14年。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土有、劉巧臨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林出版社,2005年
裴世俊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蔡東藩:《清史演義》,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新增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黃宗羲學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謝正光箋校、嚴志雄編訂:《錢遵王詩集箋校增訂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明遺民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韓震、董立河:《歷史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西方後現代歷史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瞿果行:《瞿式耜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費修珊 (Shoshana Felman)、勞德瑞 (Dori Laub) 等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美〕司徒琳 (Lynn A. Struve) 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美]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著,陳新譯:《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Lynn A. Struve, The Ming-Qing Conflict, 1619-1683: A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Guide (Michig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8).
Judith T. Zeitlin, 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Lawrence C.H.Yim,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二)單篇論文
卜永堅:〈錢海岳及其《南明史》:中國現代史學界的幽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9年第49期,頁385-411。
毛文芳:〈黃向堅「萬里尋親」記程與圖繪之探析〉,《人文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369-388。
王幼華:〈「創傷敘事」──以《聊齋誌異》中的科考作品為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8期,2009年6月,頁103-121。
王志弘譯:〈邁向文化創傷〉,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11-36。
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本戲曲珍本叢刊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頁168-169。
丘振聲:〈浩氣長存山水間——瞿式耜、張同敞風雨桂林吟〉,《學術論壇》,1987年第5期。
司徒琳著,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臺灣師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6。
呂妙芬:〈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2007年6月。
李金松:〈錢謙益對散文藝術的開拓〉,《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61-70。

李惠儀:〈性別與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Gender and Early Qing Historical Memory: The Case of Yangzhou Women),《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0年,第7卷第2期,頁289-344。
朱煒:〈民族英雄瞿式耜〉,《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頁33-34。
余行邁、吳奈夫、何永昌點校:〈稼軒瞿府君暨邵氏合葬行實〉,《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357-417。
吳乘學、劉湘蘭:〈序跋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頁103。
吳奈夫:〈論瞿式耜〉,《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頁32-43。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相〉,《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133-160。
姜克彬:〈血與火的史詩──論錢澄之歌行〉,《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頁137-140。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頁69-94。
梁燕城:〈文化創傷與百年苦難的理則──探索一個新的詮釋歷史和社會模式〉,《文化中國》第4期(2007年1月),頁73-80。
梁業敬:〈試論瞿式耜在廣西的抗清斗爭〉,《學術論壇》,1991年第3期,頁96-101。
許暉林:〈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35-62。
徐泓:〈六十年來明史之研究〉,《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頁379-452。
鄧長風:〈瞿頡和他的《鶴歸來》傳奇──美國國會圖書館讀書札記之十〉,《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468-481。
鳴凱:〈「千載做完人」的瞿式耜〉,《齊魯學刊》,1987年第2期,頁43-44,頁59。
關漢華:〈瞿式耜述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1期。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張暉:〈詩與史的交涉──錢澄之《所知錄》書寫樣態及其意涵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43-168。
高桂惠:〈評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273-274。

湯華泉:〈錢澄之《藏山閣存稿》編集流傳考述〉,《文獻季刊》第1期(2003年1月),頁134-140。
楊年豐:〈試論錢澄之《藏山閣集》的詩史精神〉,《深圳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 (2010年9月),頁101-106。
諸偉奇:〈錢澄之的《所知錄》〉,《安徽史學》2007年第3期,頁86。
馮慧心:〈從編輯集團的身分背景論《眾香詞》的遺民意識〉,《文學論衡》第20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12年,頁12-25。
蔡英俊:〈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2012年第23卷第4期,頁61-118。
嚴沛:〈瞿式耜述論〉,《社會科學家》,1991年第1期,頁72-77。

簡‧奧斯曼 (Jan Assmann) 著,陶東風譯:〈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y),收入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3-10。
〔日〕清水茂:〈錢澄之的詩〉,《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李英:《瞿式耜詩歌校注》,廣西: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3年。
許曉燕:《錢澄之閩粵桂詩歌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年豐:《錢澄之文學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威志:《明遺民錢澄之返鄉十年詩研究(1651-1662)》,台北:東吳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韓紅葉:《阮攸《北行雜錄》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魏建毅:《瞿式耜詩文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慶綦基:《明清之際查繼佐 (1601-1676) 的忠節觀及其出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釋慧開:《「殉國」思想與行為之研究──以明季思想家劉宗周與陳確的生命抉擇為例》,台北,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