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呂夷簡與慶曆前期的政治衝突
Lu I-chien and Early Ch`ing-Li Polictical Conflict
作者 蔡宗穎
Tsai, Tzung-Ying
貢獻者 劉祥光
Liu, Hsiang Kwang
蔡宗穎
Tsai, Tzung-Ying
關鍵詞 呂夷簡
朋黨
呂范之爭
仁宗
三次入相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4-Aug-2015 09:54:46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宋代宰相呂夷簡(979-1044,1000進士)作為課題,主要是欲考察以呂夷簡在宋代的政治衝突,並以呂夷簡為中心分析呂夷簡當政時期的政治事件。慶曆3年(1043)呂夷簡是仁宗倚重的宰相,因病下台後,不久上台的是范仲淹。呂氏家族是北宋新興的大族,家族源流至早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呂氏曾三代皆任宰執。呂夷簡年少任官有為、直言敢諫、勇於任事,不畏大臣,並對制度改革多有著墨。但是自從呂夷簡當上宰相之後,評價與前期反差極大。所以這篇研究主要是重新討論呂夷簡在北宋的政治過程,研究中我主要從宋真宗末年的政治動盪開始敘述,主要是想撰寫出呂夷簡當政前的政治情況。
其次,我也極力撰寫真宗晚期的鬥爭,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仁宗即位之初。從中我主要想強調這個時期宋代除了太祖、太宗出身軍伍之外,真宗、仁宗都是透過制度的繼體守文的君主,真宗、仁宗在繼位上隱含著些許的不穩定。特別是在仁宗時期繼位之際,宋代除了面對第一次女主劉太后的垂簾聽政,當時的朝中大臣丁謂也透過先帝對他的喜愛,在真宗末年壟斷朝廷權力。在這汲汲可危之際,能夠行將救禦、防患於未然的大臣除了王曾外,那就是呂夷簡。
劉后掌權時王曾對劉后多所裁抑,很快就被貶出權力的中樞。呂夷簡曾協助王曾扳倒丁謂,在王曾離開朝廷之後,真宗末年留下來的老臣除了垂垂老矣的張士遜便是呂夷簡。因此,在本篇論文中我會特別討論呂夷簡的政治過程,也會將呂、范之間的爭論再度放在我的論文篇章中一併討論。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丁傳靖 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丁謂,《丁晉公談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4冊。
文瑩,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湘山野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王禹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
王闢之,呂友仁 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田況,《儒林公議》,收入朱易安、朱傅璇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5冊。
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五朝名臣言行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 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2冊。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卲伯溫,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呂祖謙,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1冊,《東萊呂太史文集》。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第13冊。
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 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杜佑,王文錦等 點校,《通典.禮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范仲淹,范能濬 編集,薛政興 點校,《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孫升,《孫公談圃》,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2編。
徐自明,王瑞來 校補,《宋宰輔編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張方平,《樂全集》,收入鄭涵 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脫脫等,楊家駱 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弘治乙丑刊本。
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杜大珪 編,《名臣碑傳琬琰之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仲良,李之亮 點校,《皇宋通鑑長編記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6,第1冊。
歐陽修,楊家駱 主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李偉國 點校,《歸田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之亮 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第6冊。
薛居正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蘇軾,俞宗憲 點校,《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文獻

小島毅,〈宋代天譴的政治理念〉,收入溝口雄三,《中國的思維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4,281-339。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1卷通論,10-18。
───,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323-482。
方震華,〈傳統領域如何發展?──對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幾點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165-184。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91-445。
───,〈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23-390。
王志雙,〈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5。
王曾瑜,〈宋史的研究與展望〉,《歷史研究》第4期(1997),146-160。
王瑞來,〈論宋代相權〉,《歷史研究》第2期(1985),106-120。
───,〈論宋代皇權〉,《歷史研究》第1期(1989),144-160。
───,〈范呂解仇公案再探討〉,《歷史研究》第1期(2013),54-67。
王德毅,〈呂夷簡與范仲淹〉,收入《宋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出版社,1972,第1輯,119-185。
包偉民,〈視角、史料與方法:關於宋代中研究的問題〉,《歷史研究》第6期(2009),18-24。
───,〈理論與方法:近三十年的宋史理論及反思〉,《史學月刊》第5期(2012),20-29。
包弼德,〈美國宋代研究的近況〉,《新史學》第6卷3期(1995),185-205。
───,〈政府、社會與國家──關於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觀點〉,收於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111-183。
平田茂樹,〈日本宋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0-63。
弗雷澤(Frazer),趙陽譯,《金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王位的重負〉,217-229。
田浩(Hoyt C. Tillman),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伊佩霞(Patricia Ebrey)),范兆飛 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章,〈唐代作為舊族的崔氏〉,112-152。
何炳棣,葛劍雄譯,〈宋、金時人口總數的估計〉,收於《明初以降人口及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356-375。
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3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
吳天墀,《西夏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宋彥陞,〈關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幾點反思〉,《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2013),341-367。
李華瑞,〈改革開放以來宋史研究若干熱點問題評述〉,《史學月刊》,第3期(2010),5-27。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第2章,〈政治型態的演變〉,21-78;第5章,〈社會形態的轉變〉,171-202。
姚政志,〈比較內藤湖南、宮崎市定與郝若貝的「唐宋時代觀」〉,《政大史粹》第22期(2012),81-118。
姚紅,《宋代東萊呂氏家族及其文獻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
柯文(Paul A. Cohen),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1-351。
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收入劉俊文 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153-242。
郝若貝,〈750─1500年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及社會轉型〉,收於《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古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5-246。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2章,〈宋代后妃與政治〉,135-199。
───,〈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4),60-68。
張其凡、趙冉,〈二十世紀以來晚宋史研究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第4期(2012),28-35。
張瑾,〈北宋呂氏官僚家族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蔭麟,〈北宋的外患與變法〉,收入查時傑 編,《中國通史集論》,臺北:世華出版社,1980,340-351。
梁建國,〈2011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6期(2012),13-25。
陳峰,〈試論呂夷簡的政治「操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95-108。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北宋韓琦的家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89-103。
───,〈士人的起家〉,《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1-26。
───,〈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的維持〉,《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39-268。
───,〈范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01-214。
麥克尼爾(Willian H. McNeill),楊玉齡譯,《瘟疫與人》,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
童永昌,〈「新政治史研究的展望」研討會紀要〉,《古今論衡》第21期(2010),166-171。
斯通(Deborah Stone),《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黃寬重,〈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233-251。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收入《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1-14。
楊念群,〈為什麼要研究政治史〉,《歷史研究》第3期(2004),10-13。
溝口雄三,〈中國式近代的淵源〉,《中國前近代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1,46-103。
詹森(David Johnson)、耿立群 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231-339。
雷池月,〈封建政治家的宿命──從呂夷簡看官僚的「內耗」〉,《書屋》第1期(2008),64-69。
趙翼,《廿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包容政治的特點〉,《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41-78。
───,〈梅堯臣「碧云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兩宋史研究彙編》,103-116。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史學系出版,1988,579-606。
───,《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19。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窺——以中日韓學界對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8),128-135。
───,〈宋代政治史研究「再出發」〉,《歷史研究》第6期(2009),4-10。
鄭銘德,〈宋代臺諫與皇權、相權的關係──以呂夷簡、秦檜當國時期為例〉《史苑》第56期(1996),33-50。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1分(1993),1-37。
錢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58,第1輯,455-462。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134-199。
───,《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下冊,第32章,〈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557-580。
魏希德,劉成國、李梅譯,〈美國宋史研究的新趨向:地方宗教與政治文化〉,《中國史研究動態》第3期(2011),58-71。
蘇洵,曾棗莊、金成禮 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卷14,〈譜例〉,371。

(二)英文文獻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ymes, Robert P. “ Song China, 960-1279.”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eds.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336-351. Armonk: M.E. Sharpe, 1997.
───.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cneil, William H. The Pe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se, and Society since A.D.100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4-62.
Nap-yin, Lao, and Huang K`uan-ch`ung.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eds.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akov Smi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0153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祥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Hsiang Kwa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宗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ai, Tzung-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宗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 Tzung-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ug-2015 09:54:46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ug-2015 09:54: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ug-2015 09:54: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3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3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宋代宰相呂夷簡(979-1044,1000進士)作為課題,主要是欲考察以呂夷簡在宋代的政治衝突,並以呂夷簡為中心分析呂夷簡當政時期的政治事件。慶曆3年(1043)呂夷簡是仁宗倚重的宰相,因病下台後,不久上台的是范仲淹。呂氏家族是北宋新興的大族,家族源流至早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呂氏曾三代皆任宰執。呂夷簡年少任官有為、直言敢諫、勇於任事,不畏大臣,並對制度改革多有著墨。但是自從呂夷簡當上宰相之後,評價與前期反差極大。所以這篇研究主要是重新討論呂夷簡在北宋的政治過程,研究中我主要從宋真宗末年的政治動盪開始敘述,主要是想撰寫出呂夷簡當政前的政治情況。
其次,我也極力撰寫真宗晚期的鬥爭,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仁宗即位之初。從中我主要想強調這個時期宋代除了太祖、太宗出身軍伍之外,真宗、仁宗都是透過制度的繼體守文的君主,真宗、仁宗在繼位上隱含著些許的不穩定。特別是在仁宗時期繼位之際,宋代除了面對第一次女主劉太后的垂簾聽政,當時的朝中大臣丁謂也透過先帝對他的喜愛,在真宗末年壟斷朝廷權力。在這汲汲可危之際,能夠行將救禦、防患於未然的大臣除了王曾外,那就是呂夷簡。
劉后掌權時王曾對劉后多所裁抑,很快就被貶出權力的中樞。呂夷簡曾協助王曾扳倒丁謂,在王曾離開朝廷之後,真宗末年留下來的老臣除了垂垂老矣的張士遜便是呂夷簡。因此,在本篇論文中我會特別討論呂夷簡的政治過程,也會將呂、范之間的爭論再度放在我的論文篇章中一併討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1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4
(一)皇帝的角色 4
(二)宋代皇權與政治 6
(三)唐宋之際社會、家族的轉變脈絡 8
(四)北宋士人起家與家族維持 10
(五)宋代新政治史研究 11
(六)呂夷簡相關研究回顧 14
四、研究步驟 18
五、章節安排 19
第2章 呂家的出身與北宋宰相 21
一、呂氏家族的崛起 21
(一)宋代呂氏家族源流 21
(二)呂家首任宰相呂蒙正 23
(三)呂家的婚姻關係 26
二、呂蒙正與太宗的君臣互動 27
三、宋初「好」宰相 29
第3章 真宗末到仁宗前期政治 33
一、真宗晚期的政治鬥爭 33
(一)真宗不豫 34
(二)丁謂、寇準的鬥爭 38
二、皇太子趙禎與劉后 46
三、呂家第二任宰相呂夷簡 50
(一)家世顯赫 50
(二)敢言直諫,不畏大臣 51
(三)呂夷簡家風 52
第4章呂夷簡的從政與衝突 53
一、仁宗前期的士大夫風氣 53
二、斡旋兩宮之間 58
(一)謹小慎微的宰相 63
(二)政治手腕:太后不欲存劉氏乎 65
(三)呂夷簡力贊廢郭后 70
三、政治權謀 75
四、呂、范黨爭 79
五、政壇不倒翁 82
(一)西夏事起 82
(二)呂夷簡經置西事 84
(三)呂夷簡救范仲淹 86
(四)呂夷簡派遣富弼出使 90
七、呂夷簡政治生涯的結束 93
第5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4
zh_TW
dc.format.extent 534787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呂夷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朋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呂范之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仁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次入相zh_TW
dc.title (題名) 呂夷簡與慶曆前期的政治衝突zh_TW
dc.title (題名) Lu I-chien and Early Ch`ing-Li Polictical Confli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丁傳靖 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丁謂,《丁晉公談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4冊。
文瑩,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湘山野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王禹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
王闢之,呂友仁 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田況,《儒林公議》,收入朱易安、朱傅璇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5冊。
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五朝名臣言行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 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2冊。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卲伯溫,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呂祖謙,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1冊,《東萊呂太史文集》。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第13冊。
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 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杜佑,王文錦等 點校,《通典.禮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范仲淹,范能濬 編集,薛政興 點校,《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孫升,《孫公談圃》,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2編。
徐自明,王瑞來 校補,《宋宰輔編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張方平,《樂全集》,收入鄭涵 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脫脫等,楊家駱 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弘治乙丑刊本。
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杜大珪 編,《名臣碑傳琬琰之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仲良,李之亮 點校,《皇宋通鑑長編記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6,第1冊。
歐陽修,楊家駱 主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李偉國 點校,《歸田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之亮 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第6冊。
薛居正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蘇軾,俞宗憲 點校,《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文獻

小島毅,〈宋代天譴的政治理念〉,收入溝口雄三,《中國的思維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4,281-339。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1卷通論,10-18。
───,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323-482。
方震華,〈傳統領域如何發展?──對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幾點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165-184。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91-445。
───,〈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23-390。
王志雙,〈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5。
王曾瑜,〈宋史的研究與展望〉,《歷史研究》第4期(1997),146-160。
王瑞來,〈論宋代相權〉,《歷史研究》第2期(1985),106-120。
───,〈論宋代皇權〉,《歷史研究》第1期(1989),144-160。
───,〈范呂解仇公案再探討〉,《歷史研究》第1期(2013),54-67。
王德毅,〈呂夷簡與范仲淹〉,收入《宋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出版社,1972,第1輯,119-185。
包偉民,〈視角、史料與方法:關於宋代中研究的問題〉,《歷史研究》第6期(2009),18-24。
───,〈理論與方法:近三十年的宋史理論及反思〉,《史學月刊》第5期(2012),20-29。
包弼德,〈美國宋代研究的近況〉,《新史學》第6卷3期(1995),185-205。
───,〈政府、社會與國家──關於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觀點〉,收於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111-183。
平田茂樹,〈日本宋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0-63。
弗雷澤(Frazer),趙陽譯,《金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王位的重負〉,217-229。
田浩(Hoyt C. Tillman),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伊佩霞(Patricia Ebrey)),范兆飛 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章,〈唐代作為舊族的崔氏〉,112-152。
何炳棣,葛劍雄譯,〈宋、金時人口總數的估計〉,收於《明初以降人口及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356-375。
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3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
吳天墀,《西夏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宋彥陞,〈關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幾點反思〉,《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2013),341-367。
李華瑞,〈改革開放以來宋史研究若干熱點問題評述〉,《史學月刊》,第3期(2010),5-27。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第2章,〈政治型態的演變〉,21-78;第5章,〈社會形態的轉變〉,171-202。
姚政志,〈比較內藤湖南、宮崎市定與郝若貝的「唐宋時代觀」〉,《政大史粹》第22期(2012),81-118。
姚紅,《宋代東萊呂氏家族及其文獻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
柯文(Paul A. Cohen),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1-351。
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收入劉俊文 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153-242。
郝若貝,〈750─1500年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及社會轉型〉,收於《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古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5-246。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2章,〈宋代后妃與政治〉,135-199。
───,〈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4),60-68。
張其凡、趙冉,〈二十世紀以來晚宋史研究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第4期(2012),28-35。
張瑾,〈北宋呂氏官僚家族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蔭麟,〈北宋的外患與變法〉,收入查時傑 編,《中國通史集論》,臺北:世華出版社,1980,340-351。
梁建國,〈2011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6期(2012),13-25。
陳峰,〈試論呂夷簡的政治「操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95-108。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北宋韓琦的家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89-103。
───,〈士人的起家〉,《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1-26。
───,〈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的維持〉,《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39-268。
───,〈范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01-214。
麥克尼爾(Willian H. McNeill),楊玉齡譯,《瘟疫與人》,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
童永昌,〈「新政治史研究的展望」研討會紀要〉,《古今論衡》第21期(2010),166-171。
斯通(Deborah Stone),《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黃寬重,〈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233-251。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收入《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1-14。
楊念群,〈為什麼要研究政治史〉,《歷史研究》第3期(2004),10-13。
溝口雄三,〈中國式近代的淵源〉,《中國前近代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1,46-103。
詹森(David Johnson)、耿立群 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231-339。
雷池月,〈封建政治家的宿命──從呂夷簡看官僚的「內耗」〉,《書屋》第1期(2008),64-69。
趙翼,《廿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包容政治的特點〉,《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41-78。
───,〈梅堯臣「碧云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兩宋史研究彙編》,103-116。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史學系出版,1988,579-606。
───,《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19。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窺——以中日韓學界對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8),128-135。
───,〈宋代政治史研究「再出發」〉,《歷史研究》第6期(2009),4-10。
鄭銘德,〈宋代臺諫與皇權、相權的關係──以呂夷簡、秦檜當國時期為例〉《史苑》第56期(1996),33-50。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1分(1993),1-37。
錢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58,第1輯,455-462。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134-199。
───,《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下冊,第32章,〈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557-580。
魏希德,劉成國、李梅譯,〈美國宋史研究的新趨向:地方宗教與政治文化〉,《中國史研究動態》第3期(2011),58-71。
蘇洵,曾棗莊、金成禮 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卷14,〈譜例〉,371。

(二)英文文獻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ymes, Robert P. “ Song China, 960-1279.”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eds.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336-351. Armonk: M.E. Sharpe, 1997.
───.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cneil, William H. The Pe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se, and Society since A.D.100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4-62.
Nap-yin, Lao, and Huang K`uan-ch`ung.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eds.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akov Smi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