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台灣民主運動
“Freedom Era ” weekly magazine and Taiwan`s democratic movement in the late 1980s
作者 何健銘
He, Jian Ming
貢獻者 薛化元
Hsueh, Hua Yuan
何健銘
He, Jian Ming
關鍵詞 《自由時代》
鄭南榕
言論自由
黨外
民進黨
“Freedom Era ”
Cheng Nan Jung
Freedom of speech
Tang-Wai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4-Aug-2015 09:54:58 (UTC+8)
摘要 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中,政論雜誌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1975年8月《臺灣政論》創刊,政論雜誌開始與本土政治反對勢力(黨外)結合,除了在選舉時為黨外宣傳外,在平時也發揮監督時政的作用。1980年代黨外勢力蓬勃發展之際,黨外公職人員與關心黨外者創辦的大量黨外雜誌,成為爭取言論自由、打破國民黨統治神話的重要工具。
在當時眾多的黨外雜誌中,1984年創辦的《自由時代》系列雜誌,因創辦人鄭南榕對「100%言論自由」的堅持,在追蹤黨國內幕、打破禁忌話題等方面都有顯著的表現,此外運動結合雜誌也是其一大特色。本論文分析《自由時代》雜誌中討論言論自由以及評論黨外的相關文章,並與當時其他同時期黨外雜誌進行比較。以瞭解《自由時代》論述風格與特色。
在討論言論自由方面,《自由時代》雜誌不同於其他黨外雜誌的理論性探討,而是以毫不妥協的態度主張完全的言論自由,大力抨擊國民黨政府的言論管制。而鄭南榕更透過雜誌為媒介,舉辦「五一九綠色行動」、「二二八和平日促進運動」以及「新國家運動」等演講、遊行活動。開啟臺灣民眾對戒嚴、二二八事件以及臺灣獨立議題的關注與討論,對於日後民進黨反對戒嚴與台灣獨立處現確立也有影響。
對於黨外的監督,《自由時代》雜誌的關注重點在於組黨與運動路線兩部分:前者無論是在理論建構,或是提倡言論方面都有相當分量。而鄭南榕本人對於組黨採取堅決擁護的態度。認為只有組黨,才能使黨外勢力可以有對抗國民黨的穩固基礎。鄭南榕積極的態度,對於1986年民進黨成立扮演催化作用;針對黨外運動路線問題。《自由時代》回應當時《新潮流》雜誌的「雞兔問題」討論,對當時黨外成員的行為進行檢視。主張對黨外成員必須採取高道德標準,讓「黨外的清流成為主流」。
在民進黨成立後,《自由時代》的觀察重點為黨內路線以及派系問題兩部分。在路線問題上,雜誌對民進黨成立後一直回避群眾路線多所抨擊。認為體制內改革只能按照國民黨的框架進行。民進黨只有與群眾合作向國民黨施壓,才能迫使國民黨進行政治改革,鄭也強烈要求民進黨應當以台灣獨立為追求目標並以行動表達,促成日後民進黨台獨黨綱的成形;而在派系問題上,《自由時代》的論述明顯對傾向公職路線的派系(康系、美麗島系)抱持負面觀感。在美麗島事件要角黃信介、張俊宏等人漸漸掌握民進黨的主導權後,雜誌認為民進黨將朝向黨內公職掛帥路線靠攏。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報紙、雜誌
《自由時代》系列雜誌
《八十年代》系列雜誌
《新潮流》系列雜誌
《前進》系列雜誌
《深耕》系列雜誌
《臺灣政論》雜誌
《博觀》雜誌
《中央日報》

2.史料彙編
周琇環、陳世宏編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2000。

張建隆、陳世宏等編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北:國史館,2001。

二、專書
包澹寧(Daniel K. Berman)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臺北:時報文化,1995。

江詩菁,《宰製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李旺台,《臺灣反對勢力(1976~1986)》,高雄:五千年出版社,1987。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著,《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外組黨》,臺北:風雲論壇社,1986。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外勢力》,臺北:風雲論壇社,1985。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撰稿,《臺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臺北:允晨文化,2013。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著,《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2006。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策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時報文化,1999。

三、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許瑞浩,〈《臺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頁245~296。

陳煒翰,〈從《自由時代》系列雜誌看1986年的黨外運動〉,《臺灣史學雜誌》,第6期(2009年6月),頁151~172。

彭琳淞,〈黨外雜誌與臺灣民主運動〉,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頁693-782。

四、學位論文
古淑芳,〈臺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呂怡蓉,〈《自由中國》雜誌與臺灣黨外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2006。

林惠萱,〈臺灣黨外雜誌之研究—以《蓬萊島》系列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吳泰豪,〈《大學雜誌》政治主張之研究—以1971年至2937年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孟元,〈臺灣1980年代黨外運動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蕭淑玲,〈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駱嘉惠,〈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蔡尚謙,〈鄭南榕與臺灣民主轉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郭紀舟,〈1970年代臺灣左翼運動啟蒙──《夏潮》雜誌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1153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3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化元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eh, Hua Y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何健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e, Jian M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何健銘zh_TW
dc.creator (作者) He, Jian M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Aug-2015 09:54:58 (UTC+8)-
dc.date.available 24-Aug-2015 09:54: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Aug-2015 09:54: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3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3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中,政論雜誌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1975年8月《臺灣政論》創刊,政論雜誌開始與本土政治反對勢力(黨外)結合,除了在選舉時為黨外宣傳外,在平時也發揮監督時政的作用。1980年代黨外勢力蓬勃發展之際,黨外公職人員與關心黨外者創辦的大量黨外雜誌,成為爭取言論自由、打破國民黨統治神話的重要工具。
在當時眾多的黨外雜誌中,1984年創辦的《自由時代》系列雜誌,因創辦人鄭南榕對「100%言論自由」的堅持,在追蹤黨國內幕、打破禁忌話題等方面都有顯著的表現,此外運動結合雜誌也是其一大特色。本論文分析《自由時代》雜誌中討論言論自由以及評論黨外的相關文章,並與當時其他同時期黨外雜誌進行比較。以瞭解《自由時代》論述風格與特色。
在討論言論自由方面,《自由時代》雜誌不同於其他黨外雜誌的理論性探討,而是以毫不妥協的態度主張完全的言論自由,大力抨擊國民黨政府的言論管制。而鄭南榕更透過雜誌為媒介,舉辦「五一九綠色行動」、「二二八和平日促進運動」以及「新國家運動」等演講、遊行活動。開啟臺灣民眾對戒嚴、二二八事件以及臺灣獨立議題的關注與討論,對於日後民進黨反對戒嚴與台灣獨立處現確立也有影響。
對於黨外的監督,《自由時代》雜誌的關注重點在於組黨與運動路線兩部分:前者無論是在理論建構,或是提倡言論方面都有相當分量。而鄭南榕本人對於組黨採取堅決擁護的態度。認為只有組黨,才能使黨外勢力可以有對抗國民黨的穩固基礎。鄭南榕積極的態度,對於1986年民進黨成立扮演催化作用;針對黨外運動路線問題。《自由時代》回應當時《新潮流》雜誌的「雞兔問題」討論,對當時黨外成員的行為進行檢視。主張對黨外成員必須採取高道德標準,讓「黨外的清流成為主流」。
在民進黨成立後,《自由時代》的觀察重點為黨內路線以及派系問題兩部分。在路線問題上,雜誌對民進黨成立後一直回避群眾路線多所抨擊。認為體制內改革只能按照國民黨的框架進行。民進黨只有與群眾合作向國民黨施壓,才能迫使國民黨進行政治改革,鄭也強烈要求民進黨應當以台灣獨立為追求目標並以行動表達,促成日後民進黨台獨黨綱的成形;而在派系問題上,《自由時代》的論述明顯對傾向公職路線的派系(康系、美麗島系)抱持負面觀感。在美麗島事件要角黃信介、張俊宏等人漸漸掌握民進黨的主導權後,雜誌認為民進黨將朝向黨內公職掛帥路線靠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預期成果 7

第二章 《自由時代》雜誌的時代背景 9
第一節 從《臺灣政論》到《美麗島》 9
第二節 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 16
第三節 《自由時代》雜誌發行始末與特色 20

第三章 《自由時代》雜誌的言論自由論述與行動 22
第一節 其他黨外雜誌的言論自由論述 22
第二節 《自由時代》雜誌的言論自由論述 24
第三節 《自由時代》雜誌與街頭運動 29
1.五一九綠色行動 29
2.二二八和平日紀念行動 33
3.新國家運動 37

第四章 《自由時代》雜誌對黨外/民進黨的觀察與評論 40
第一節 《自由時代》對黨外時期組黨問題的討論 40
1. 提倡組黨言論 43
2. 組黨行動、理論說明與評論 45
第二節 《自由時代》對黨外時期的路線討論 52
第三節 《自由時代》對民進黨的分析與評論 56
1.路線問題 56
2.派系問題 60

第五章 結論 64

徵引書目 67
zh_TW
dc.format.extent 51952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3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由時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鄭南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言論自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黨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進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reedom Era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eng Nan Ju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reedom of spee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Wa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en_US
dc.title (題名) 《自由時代》系列雜誌與1980年代後期台灣民主運動zh_TW
dc.title (題名) “Freedom Era ” weekly magazine and Taiwan`s democratic movement in the late 1980s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報紙、雜誌
《自由時代》系列雜誌
《八十年代》系列雜誌
《新潮流》系列雜誌
《前進》系列雜誌
《深耕》系列雜誌
《臺灣政論》雜誌
《博觀》雜誌
《中央日報》

2.史料彙編
周琇環、陳世宏編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2000。

張建隆、陳世宏等編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北:國史館,2001。

二、專書
包澹寧(Daniel K. Berman)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臺北:時報文化,1995。

江詩菁,《宰製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李旺台,《臺灣反對勢力(1976~1986)》,高雄:五千年出版社,1987。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著,《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外組黨》,臺北:風雲論壇社,1986。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透視黨外勢力》,臺北:風雲論壇社,1985。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撰稿,《臺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臺北:允晨文化,2013。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著,《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2006。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策劃,《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時報文化,1999。

三、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許瑞浩,〈《臺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頁245~296。

陳煒翰,〈從《自由時代》系列雜誌看1986年的黨外運動〉,《臺灣史學雜誌》,第6期(2009年6月),頁151~172。

彭琳淞,〈黨外雜誌與臺灣民主運動〉,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頁693-782。

四、學位論文
古淑芳,〈臺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呂怡蓉,〈《自由中國》雜誌與臺灣黨外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2006。

林惠萱,〈臺灣黨外雜誌之研究—以《蓬萊島》系列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吳泰豪,〈《大學雜誌》政治主張之研究—以1971年至2937年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孟元,〈臺灣1980年代黨外運動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蕭淑玲,〈臺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駱嘉惠,〈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蔡尚謙,〈鄭南榕與臺灣民主轉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郭紀舟,〈1970年代臺灣左翼運動啟蒙──《夏潮》雜誌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