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南朝前期的「姓族」政治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great house in early Southern Dynasties
作者 劉宏毅
Liou, Hong Yi
貢獻者 王德權
劉宏毅
Liou, Hong Yi
關鍵詞 姓族
素姓
起碼士族
廢昏立明
人倫原理
恩倖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Oct-2015 14:16:04 (UTC+8)
摘要 過往學界對於南朝政治性質的界定,以「(門閥)士族政治」、「貴族政治」與「皇權政治」三者,最為知名。最末的「皇權政治」學說,近年來在中國大陸甚囂塵上,明顯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本論文並不接受南朝乃「皇權政治」的說法,而主張回歸「(門閥)士族政治」或「貴族政治」的內涵,才是接近南朝政治實態的解讀方式。
再來,過往學者,多把南朝首位的開國天子劉裕,劃作「次等士族」或「低級士族」的行列,即使南朝帝系與功臣集團主要以軍功發達,學界仍多將其納為「士族」行列。本篇論文重新整理南朝門閥的等級,並認為劉裕的起家官實乃偽造,將其家系列入士族末列,並不符合現實分級,而起家官可以偽造這件事,說明寒門、寒人可在功成名就後躋身士族(非必然),反過來說,假使這些人最終在政治鬥爭中身敗名裂,則偽造的起家官歷可能又會撤銷,彷彿從未偽造。總而言之,本文借用當時南北所通用的「姓族」一詞,指代南朝的勢家盛門,以避免再如過去誤解劉裕的身分那樣,把可能偽造的起家官歷當真,造成概念誤用的問題。譬如把沒有文化的軍人,誤稱為有文化教養的「士族」;或是把父祖無聞及卑位的寒人寒門,誤稱為世代顯赫的「世族」。
除此之外,本文立基於宗王相對於素姓的原則,劃分南朝政治領域的高低分級,呈現宗王、素姓士族、「起碼士族」與寒門卑姓的垂直四分法。原因是宗王身為「國姓」,乃最高等的姓族;素姓是高門士族;「起碼士族」可泛指低層士族;所謂「寒人掌機要」的寒門寒人,則包含在卑門的下層姓族當中。如此用詞,剛好把南朝的政治階層與主要勢力涵蓋在內,也反映了當時以「素族」代稱高門士族的流行用語。
對於南朝政治的運作原則,以及朝代興亡的遞嬗原因,本文考察了當時門閥姓族的價值觀,從意識形態方面提出解釋,認為「廢昏立明」的傳統觀念,是導致南朝政治動盪不安的主因之一。
本文也考察了南朝的流品制度與門閥等第的分級方法,認為南朝雖以偏向「德業儒素」的人倫原理為主流價值,但是隨著政爭與戰亂的促發,與人倫相對立的勳功原則,即會尋獲缺口,讓寒微的勳功武臣,進入士族流品並取得「士族」身分。而人倫與勳功原則的反覆當道,反映了南朝統治集團變動不斷的歷史實況。
最後,本文考察史傳中素來被嫉視的「類恩倖」人物,證明這些無大勳功的卑寒恩倖,仍有部分人士可通過中正關卡,獲得期待已久的士族身分,這對過往有關恩倖的學界研究,作出不太一樣的理解。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正史置於前,其他以朝代順序排列)

1.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劉宋)范曄撰,(梁)劉昭等注,宋雲彬等點校,《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3. (梁)沈約撰,王仲犖等點校,《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梁)蕭子顯撰,王仲犖等點校,《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5. (北齊)魏收撰,唐長孺等點校,《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唐)李延壽撰,盧振華等點校,《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7. (唐)房玄齡等撰,吳則虞等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唐)姚思廉撰,盧振華等點校,《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9. (唐)魏徵等撰,汪紹楹等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0. (宋)歐陽修、宋祁撰,董家遵等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劉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李堷南等點校,《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15.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6.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白玉崢校點,《史通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18. (唐)虞世南撰、陳虎譯註,《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19. (唐)趙蕤編撰,周斌校證,《《長短經》校證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20.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21. (宋)司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22. (宋)司馬光撰,王亦令點校,《稽古錄》,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7。
23.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24.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25.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點校,《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6.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7. (清)萬斯同,《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宋方鎮年表》、《齊將相大臣年表》、《齊方鎮年表》,收入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
28. (清)嚴可均編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譯著均置於後)
(一)專書

中文著作、譯著

1.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2.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3. 方北辰,《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4.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5。
7. 何德章,《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1969。
9.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10.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11.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2.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4.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5. 祝總斌,《材不齋史學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9。
1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19. 陶希聖,《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漢律系統的源流》,臺北:食貨出版社,1979。
20.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21.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22.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23.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
24.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5. 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6. 張燦輝,《六朝區域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
2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講述,《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5。
28. 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濟南:齊魯書社,2009。
29. 鄭欽仁、吳慧蓮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30.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1. 蔡金仁,《北魏與宋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32.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33.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34.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6. 文史哲編輯部編,《門閥、莊園與政治:中古社會變遷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7.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8.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9. (日)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也收入谷川道雄等合著,耿立群等合譯,《中國通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40. (日)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41. (日)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42. (日)宮崎市定著,楊曉鐘、孟簡、魏海燕譯,《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與湮沒的史實》,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日文

1. (日)吉川忠夫,《侯景の乱始末記―南朝貴族社会の命運》,中央公社論,1974。
2.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
3. (日)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


(二)期刊及單篇論文

中文著作、譯著

1.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2. 王永平,〈從尚武到崇文:吳興沈氏家風與家學的嬗變〉,《六朝江東氏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東古籍出版社,2003。
3. 王永平,〈略論諸葛誕與琅邪諸葛氏「姓族」形成之關係〉,《文史哲》第4期(總第289期),2005。
4. 王曉衛,〈南齊宗室成員的詩賦作品及創作心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7卷第3期,2009。
5. 王德權,〈士人、鄉里與國家——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士人性質的思考〉,收入氏著《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6. 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
7.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8. 甘懷真,〈再思考士族研究的下一步:從統治階級觀點出發〉,收入自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9. 朱大渭,〈論謝安的軍事政治業績〉,《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 杜正勝,〈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第五章。
11.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12. 余英時〈王僧虔《誡子書》與南朝清談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臺北:1993
13. 吳慧蓮,〈六朝時期吏部人事權的消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92。
14.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
15. 吳正嵐,〈吳興沈氏的家學門風〉,《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6.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17. 呂春盛,〈「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月。
18. 呂春盛,〈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年12月。
19. 呂春盛,〈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0期,2013年12月。
20. 李天石,〈蕭衍覆齊建梁考論〉,《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1999。
21. 李文才,〈南朝何曾多昏君-趙翼《廿二史札記》「宋齊多荒主」條辨正〉,《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
22. 李文才,〈南齊政權與淮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
23. 李文才、賀春燕,〈張敬兒王敬則政治生涯之比較-「我馬上所得,終不能作華林閤勳也」試釋〉,收入李文才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與文化論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4. 林大志,〈梁武帝代齊之前仕歷考〉,《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
25. 柳春新,〈崔琰之死與毛玠之廢〉,收入氏著《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
26. 胡寶國,〈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收入辛德勇、王立新主編《北大史學(總第1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7. 祝總斌,〈評田餘慶著《東晉門閥政治》〉,《歷史研究》第1期,1993。
28.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收入唐長孺著,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9. 唐燮軍,〈蕭沈對抗與劉宋政治〉,《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
30. 唐燮軍,〈沈氏家難與東晉政治〉,《六朝吳興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1. 高敏、張旭華,〈南朝典籤制度考略〉,收入高敏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2. 張琳,〈東晉南朝時期襄宛地方社會的變遷與雍州僑置始末〉,收於武漢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5輯,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33. 陳長琦,〈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7。
34.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5.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6. 葛荃,〈兩晉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收入自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7. 趙立新,〈評陳爽著《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刊《臺大歷史學報》第6期(總29),臺北:2002。
38. 鄭敬高,〈南朝的將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87。
39. 鄭敬高,〈試論譜學與姓族文化──讀《新唐書‧柳沖傳》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87。
40. 鄭敬高,〈元嘉皇權與門閥政治〉,收於谷川道雄編,《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
41. 魯力,〈出鎮宗王之府州僚佐與宋元嘉中主相之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7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42. 魯力,〈藩王僚佐與南朝政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4期,2010。
43. 魯力,〈宗王出鎮與劉宋政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
44.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45. 閻步克,〈變態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收入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6. 閻步克,〈中正品與勛位〉,收入氏著《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47. 韓昇,〈中古社會史研究的數理統計與士族問題——評毛漢光先生《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復旦大學學報》第5期,上海:2003。
48. 羅新,〈青徐豪族與宋齊政治〉,收入於陳少峰主編《原學(第一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49. 蘇紹興,〈論「江左世族無功臣」〉,《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1987。
50. 嚴耀中,〈評宋孝武帝及其政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7。
51. (日)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日本中青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2. (日)川合安,〈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53. (日)川合安著,楊洪俊譯,〈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54. (日)小島毅著,伍躍譯,〈宋代人的歷史意識一朱子學勃興的背景〉,載《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5. (日)小尾孝夫,〈劉宋以後北府兵軍事地位考論──以東晉末至劉宋初晉陵郡域上無實土僑郡縣的掌控方式為考察中心〉,收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5期,2006。
56. (日)小尾孝夫,〈東晉時期晉陵郡域內無實土僑郡太手、僑縣令與僑民關係考論──以僑民的役、征役、稅租負擔問題為重點的重新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中華書局,2011。
57. (日)中村圭爾著,夏日新譯,〈六朝貴族制論〉,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
58. (日)中村圭爾著,孫蕾譯,〈六朝貴族制與官僚制〉,收入谷川道雄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
59. (日)安田二郎著,王軼羣譯,〈晉宋革命和雍州(襄陽)的僑民〉,《日本中青學者研究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0. (日)谷川道雄,〈兩魏齊周時期的霸府與王都〉,收入於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1. (日)岡部毅史著,井上幸紀等審譯,〈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關於南朝皇太子歷史位置的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
62. (日)越智重明著、夏日新譯,〈梁陳政權與梁陳貴族制〉,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63. (日)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日文

1. 川合安,〈元嘉時代後半の文帝親政について-南朝皇帝権力と寒門・寒人〉,《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集刋東洋学》49,1983。
2. 川合安,《門地二品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94,2005。
3. 川合安,〈劉裕の革命と南朝貴族制〉,《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9,2003。
4. 小尾孝夫,〈南朝宋齊時期の国軍體制と僑州南徐州〉,《「軍事と財政」》,2009年度夏期シンポジウム特集。
5. 中村圭爾,〈九品官人法における起家〉,收入氏著《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
6. 野田俊昭,〈南朝の官位をめぐる一考察〉,《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15(1986.12)。
7. 野田俊昭,〈梁時代、士人の家格意識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第57 卷第1 號,京都:1998。
8. 野田俊昭,〈南朝における吏部の人事行政と家格〉,《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18,1994。
9. 野田俊昭,〈家格と「清議」〉,《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28期,福岡:九州大學,2000。
10. 越智重明,〈州將蕭衍の舉兵をめぐって〉,《軍事史學》第9號(1967.5)

(三)學位論文

1. 吳慧蓮,〈九品官人法-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2. 李順禹,〈劉宋宗王政治〉,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3. 林昭慧,〈魏晉南北朝琅邪顏氏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2012。
4. 周昇鋒,〈從君臣關係看南齊的政局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5. 張雅慧,〈沈約與宋之恩倖政治-由《宋書‧恩倖傳》考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6.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7153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宏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ou, Hong 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宏毅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ou, Hong Yi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5 14:16:04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5 14:16:0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5 14:16:0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3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3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往學界對於南朝政治性質的界定,以「(門閥)士族政治」、「貴族政治」與「皇權政治」三者,最為知名。最末的「皇權政治」學說,近年來在中國大陸甚囂塵上,明顯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本論文並不接受南朝乃「皇權政治」的說法,而主張回歸「(門閥)士族政治」或「貴族政治」的內涵,才是接近南朝政治實態的解讀方式。
再來,過往學者,多把南朝首位的開國天子劉裕,劃作「次等士族」或「低級士族」的行列,即使南朝帝系與功臣集團主要以軍功發達,學界仍多將其納為「士族」行列。本篇論文重新整理南朝門閥的等級,並認為劉裕的起家官實乃偽造,將其家系列入士族末列,並不符合現實分級,而起家官可以偽造這件事,說明寒門、寒人可在功成名就後躋身士族(非必然),反過來說,假使這些人最終在政治鬥爭中身敗名裂,則偽造的起家官歷可能又會撤銷,彷彿從未偽造。總而言之,本文借用當時南北所通用的「姓族」一詞,指代南朝的勢家盛門,以避免再如過去誤解劉裕的身分那樣,把可能偽造的起家官歷當真,造成概念誤用的問題。譬如把沒有文化的軍人,誤稱為有文化教養的「士族」;或是把父祖無聞及卑位的寒人寒門,誤稱為世代顯赫的「世族」。
除此之外,本文立基於宗王相對於素姓的原則,劃分南朝政治領域的高低分級,呈現宗王、素姓士族、「起碼士族」與寒門卑姓的垂直四分法。原因是宗王身為「國姓」,乃最高等的姓族;素姓是高門士族;「起碼士族」可泛指低層士族;所謂「寒人掌機要」的寒門寒人,則包含在卑門的下層姓族當中。如此用詞,剛好把南朝的政治階層與主要勢力涵蓋在內,也反映了當時以「素族」代稱高門士族的流行用語。
對於南朝政治的運作原則,以及朝代興亡的遞嬗原因,本文考察了當時門閥姓族的價值觀,從意識形態方面提出解釋,認為「廢昏立明」的傳統觀念,是導致南朝政治動盪不安的主因之一。
本文也考察了南朝的流品制度與門閥等第的分級方法,認為南朝雖以偏向「德業儒素」的人倫原理為主流價值,但是隨著政爭與戰亂的促發,與人倫相對立的勳功原則,即會尋獲缺口,讓寒微的勳功武臣,進入士族流品並取得「士族」身分。而人倫與勳功原則的反覆當道,反映了南朝統治集團變動不斷的歷史實況。
最後,本文考察史傳中素來被嫉視的「類恩倖」人物,證明這些無大勳功的卑寒恩倖,仍有部分人士可通過中正關卡,獲得期待已久的士族身分,這對過往有關恩倖的學界研究,作出不太一樣的理解。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姓族」一詞的內涵.........................2
第三節 南朝「姓族」的指涉範圍.....................3
第四節 姓族身分的變動與偽造.......................6
第五節 章節安排...................................8
第二章 「姓族」政治的運作原則...................10
第一節 宗王政爭與太子的安定力量..................10
第二節 重「人倫」、「預人事」的傳統..............22
第三節 南朝是否回歸「皇權政治」?................39
第三章 勳功原則與人倫原理的循環互動.............43
第一節 人倫原理對流品制度的主流作用..............43
第二節 勳功原則的屢次興起........................46
第三節 士族體制「僵化說」的反思..................55
第四節 「人才主義」的天監改革....................61
第四章 從官等─門第之對應論社會結構與流動.......63
第一節 從日本學者的意見出發......................63
第二節 「姓族」於各時期的較佳分級法..............67
第三節 京口集團與劉裕功臣的晉末官歷..............75
第四節 卑姓在「劉氏政權」盛衰時的社會流動.......80
第五節 宋末至梁初的社會流動與檢籍...............84
第五章 「恩倖」成為士族、卿相的案例.............92
第一節 「士庶區別嚴格化」的貫徹性?..............92
第二節 顏師伯:從「貧賤」、「寒素」到尚書僕射....94
第三節 徐爰為首的寒人恩倖........................98
第四節 胡諧之:從「傒狗」到「朝士多與交游」......102
第五節 沈演之:從「將家」子到「(揚)州大中正」..106
第六章 結論.....................................119
附文一:裴子野《宋略‧總論》.....................121
附文二:裴子野《雕蟲論》........................127
徵引書目........................................129

表 次
表一 南朝皇位繼承人於東宮時的掌權情形...........12
zh_TW
dc.format.extent 26433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姓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素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起碼士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廢昏立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倫原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恩倖zh_TW
dc.title (題名) 南朝前期的「姓族」政治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great house in early Southern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正史置於前,其他以朝代順序排列)

1.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劉宋)范曄撰,(梁)劉昭等注,宋雲彬等點校,《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3. (梁)沈約撰,王仲犖等點校,《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梁)蕭子顯撰,王仲犖等點校,《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5. (北齊)魏收撰,唐長孺等點校,《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唐)李延壽撰,盧振華等點校,《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7. (唐)房玄齡等撰,吳則虞等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唐)姚思廉撰,盧振華等點校,《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9. (唐)魏徵等撰,汪紹楹等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0. (宋)歐陽修、宋祁撰,董家遵等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劉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李堷南等點校,《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15.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6.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白玉崢校點,《史通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18. (唐)虞世南撰、陳虎譯註,《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19. (唐)趙蕤編撰,周斌校證,《《長短經》校證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20.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21. (宋)司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22. (宋)司馬光撰,王亦令點校,《稽古錄》,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7。
23.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24.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25.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點校,《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6.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7. (清)萬斯同,《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宋方鎮年表》、《齊將相大臣年表》、《齊方鎮年表》,收入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
28. (清)嚴可均編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譯著均置於後)
(一)專書

中文著作、譯著

1.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2.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3. 方北辰,《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4.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5。
7. 何德章,《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1969。
9.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10.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11.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2.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4.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5. 祝總斌,《材不齋史學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9。
1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19. 陶希聖,《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漢律系統的源流》,臺北:食貨出版社,1979。
20.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21.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22.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23.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
24.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5. 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6. 張燦輝,《六朝區域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
2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講述,《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5。
28. 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濟南:齊魯書社,2009。
29. 鄭欽仁、吳慧蓮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30.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1. 蔡金仁,《北魏與宋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32.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33.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34.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6. 文史哲編輯部編,《門閥、莊園與政治:中古社會變遷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7.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8.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9. (日)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也收入谷川道雄等合著,耿立群等合譯,《中國通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40. (日)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41. (日)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42. (日)宮崎市定著,楊曉鐘、孟簡、魏海燕譯,《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與湮沒的史實》,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日文

1. (日)吉川忠夫,《侯景の乱始末記―南朝貴族社会の命運》,中央公社論,1974。
2.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
3. (日)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


(二)期刊及單篇論文

中文著作、譯著

1.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2. 王永平,〈從尚武到崇文:吳興沈氏家風與家學的嬗變〉,《六朝江東氏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東古籍出版社,2003。
3. 王永平,〈略論諸葛誕與琅邪諸葛氏「姓族」形成之關係〉,《文史哲》第4期(總第289期),2005。
4. 王曉衛,〈南齊宗室成員的詩賦作品及創作心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7卷第3期,2009。
5. 王德權,〈士人、鄉里與國家——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士人性質的思考〉,收入氏著《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6. 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
7.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8. 甘懷真,〈再思考士族研究的下一步:從統治階級觀點出發〉,收入自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9. 朱大渭,〈論謝安的軍事政治業績〉,《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 杜正勝,〈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第五章。
11.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12. 余英時〈王僧虔《誡子書》與南朝清談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臺北:1993
13. 吳慧蓮,〈六朝時期吏部人事權的消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92。
14.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
15. 吳正嵐,〈吳興沈氏的家學門風〉,《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6.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17. 呂春盛,〈「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月。
18. 呂春盛,〈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年12月。
19. 呂春盛,〈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0期,2013年12月。
20. 李天石,〈蕭衍覆齊建梁考論〉,《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1999。
21. 李文才,〈南朝何曾多昏君-趙翼《廿二史札記》「宋齊多荒主」條辨正〉,《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
22. 李文才,〈南齊政權與淮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
23. 李文才、賀春燕,〈張敬兒王敬則政治生涯之比較-「我馬上所得,終不能作華林閤勳也」試釋〉,收入李文才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與文化論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4. 林大志,〈梁武帝代齊之前仕歷考〉,《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
25. 柳春新,〈崔琰之死與毛玠之廢〉,收入氏著《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
26. 胡寶國,〈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收入辛德勇、王立新主編《北大史學(總第1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7. 祝總斌,〈評田餘慶著《東晉門閥政治》〉,《歷史研究》第1期,1993。
28.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收入唐長孺著,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9. 唐燮軍,〈蕭沈對抗與劉宋政治〉,《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
30. 唐燮軍,〈沈氏家難與東晉政治〉,《六朝吳興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1. 高敏、張旭華,〈南朝典籤制度考略〉,收入高敏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2. 張琳,〈東晉南朝時期襄宛地方社會的變遷與雍州僑置始末〉,收於武漢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5輯,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33. 陳長琦,〈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7。
34.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5.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6. 葛荃,〈兩晉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收入自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7. 趙立新,〈評陳爽著《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刊《臺大歷史學報》第6期(總29),臺北:2002。
38. 鄭敬高,〈南朝的將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87。
39. 鄭敬高,〈試論譜學與姓族文化──讀《新唐書‧柳沖傳》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87。
40. 鄭敬高,〈元嘉皇權與門閥政治〉,收於谷川道雄編,《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
41. 魯力,〈出鎮宗王之府州僚佐與宋元嘉中主相之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7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42. 魯力,〈藩王僚佐與南朝政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4期,2010。
43. 魯力,〈宗王出鎮與劉宋政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
44.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45. 閻步克,〈變態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收入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6. 閻步克,〈中正品與勛位〉,收入氏著《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47. 韓昇,〈中古社會史研究的數理統計與士族問題——評毛漢光先生《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復旦大學學報》第5期,上海:2003。
48. 羅新,〈青徐豪族與宋齊政治〉,收入於陳少峰主編《原學(第一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49. 蘇紹興,〈論「江左世族無功臣」〉,《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1987。
50. 嚴耀中,〈評宋孝武帝及其政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7。
51. (日)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日本中青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2. (日)川合安,〈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53. (日)川合安著,楊洪俊譯,〈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54. (日)小島毅著,伍躍譯,〈宋代人的歷史意識一朱子學勃興的背景〉,載《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5. (日)小尾孝夫,〈劉宋以後北府兵軍事地位考論──以東晉末至劉宋初晉陵郡域上無實土僑郡縣的掌控方式為考察中心〉,收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5期,2006。
56. (日)小尾孝夫,〈東晉時期晉陵郡域內無實土僑郡太手、僑縣令與僑民關係考論──以僑民的役、征役、稅租負擔問題為重點的重新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中華書局,2011。
57. (日)中村圭爾著,夏日新譯,〈六朝貴族制論〉,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
58. (日)中村圭爾著,孫蕾譯,〈六朝貴族制與官僚制〉,收入谷川道雄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
59. (日)安田二郎著,王軼羣譯,〈晉宋革命和雍州(襄陽)的僑民〉,《日本中青學者研究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0. (日)谷川道雄,〈兩魏齊周時期的霸府與王都〉,收入於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1. (日)岡部毅史著,井上幸紀等審譯,〈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關於南朝皇太子歷史位置的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
62. (日)越智重明著、夏日新譯,〈梁陳政權與梁陳貴族制〉,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63. (日)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日文

1. 川合安,〈元嘉時代後半の文帝親政について-南朝皇帝権力と寒門・寒人〉,《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集刋東洋学》49,1983。
2. 川合安,《門地二品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94,2005。
3. 川合安,〈劉裕の革命と南朝貴族制〉,《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9,2003。
4. 小尾孝夫,〈南朝宋齊時期の国軍體制と僑州南徐州〉,《「軍事と財政」》,2009年度夏期シンポジウム特集。
5. 中村圭爾,〈九品官人法における起家〉,收入氏著《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
6. 野田俊昭,〈南朝の官位をめぐる一考察〉,《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15(1986.12)。
7. 野田俊昭,〈梁時代、士人の家格意識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第57 卷第1 號,京都:1998。
8. 野田俊昭,〈南朝における吏部の人事行政と家格〉,《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18,1994。
9. 野田俊昭,〈家格と「清議」〉,《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28期,福岡:九州大學,2000。
10. 越智重明,〈州將蕭衍の舉兵をめぐって〉,《軍事史學》第9號(1967.5)

(三)學位論文

1. 吳慧蓮,〈九品官人法-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2. 李順禹,〈劉宋宗王政治〉,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3. 林昭慧,〈魏晉南北朝琅邪顏氏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2012。
4. 周昇鋒,〈從君臣關係看南齊的政局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5. 張雅慧,〈沈約與宋之恩倖政治-由《宋書‧恩倖傳》考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6.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