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范銘如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陳怡蓁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陳怡蓁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Oct-2015 14:16:4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Oct-2015 14:16:4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Oct-2015 14:16:4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015900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4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1590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以朱天心(1958-)、林俊頴(1960-)、駱以軍(1967-)、何致和(1967-)、胡淑雯(1970-)、吳明益(1971-)六位小說家於一九九○年代以後出版的作品為中心,以紀錄片和電影等影像文本為同時性參照,討論他們如何以小說再現台北的城市歷史、記憶與城市地景變遷。目的在於指出,一九九○年代以來,小說中的台北城市形象塑造具有在地化(localization)傾向。而他們小說裡台北形塑的在地化傾向,為「台北與鄉土對立」的理論框架提供了修正。 本文以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理論、集體記憶理論和懷舊理論作為切入視角,界定「台北形塑在地化」的歷史脈絡和文本特徵,並且指出這種傾向的意義在於:一九九○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對「集體記憶」和「國族認同」的思考,反映在對特定時期、城市特定地域的認同。朱天心、駱以軍、胡淑雯小說裡出現的主題,是都市更新和保留城市記憶之間的拉鋸。而不同族群、階級、性別的人如何感知台北、經驗台北,將形塑不同的台北記憶。其次,台北舊城區如大稻埕的再現,成為人們投射懷舊情感的對象。一來使台灣的文化想像奠基於城市被形塑出來,但是以懷舊敘事呈現,又不免落入美化黃金年代的爭議。林俊頴便以揉雜現代中文和台語文的語言風格,寫出懷舊的複雜面向。吳明益和何致和對城市裡的童年家屋記憶的書寫,也是台北形塑的在地化的表徵。最後,則是提出台北作為不同世代作家的鄉土和記憶所繫之處,如何在台灣的文化想像裡佔有一席之地。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p.1第一節、問題意識p.1第二節、概念釋義與研究範圍p.2(一)從「都市小說」到「小說中的城市」p.2(二)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place)理論p.5(三)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p.7(四)全球化下的懷舊(nostalgia)p.9第三節、文獻回顧p.12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p.18第二章 台北城市塑造的形象翻轉p.20第一節、前言p.20第二節、 紀錄片中的台北都市更新與拆遷p.23(一)《我們家在康樂里》:對抗綠色修辭的城市想像p.23(二)樂生療養院:再現身心障礙者的日常p.26第三節、朱天心的台北記憶與駱以軍的台北書寫p.29(一)朱天心〈古都〉到〈南都一望〉:外省族群的台北在地記憶p.29(二)駱以軍的家族敘事與台北書寫p.35第四節、以小說書寫抵抗遺忘:《太陽的血是黑的》p.42第五節、小結p.45第三章 台北形塑的懷舊傾向p.49第一節、前言p.49第二節、懷舊與重新發明的傳統:大稻埕與艋舺的再現p.51(一)再現大稻埕的「黃金年代」p.51(二)《艋舺》再現中的懷舊敘事p.55第三節、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中的懷舊敘事p.59(一)當代台北敘述中閃現的日治時期記憶p.59(二)當代台北與家鄉並置的懷舊敘事p.63第四節、小結p.69第四章 台北的家屋記憶p.71第一節、前言p.71第二節、一再重返的家屋記憶:吳明益再現的中華商場p.71(一)小說與其他媒介再現的中華商場p.71(二)從《本日公休》到《複眼人》:中華商場成為小說地景 p.74(三)《天橋上的魔術師》:中華商場的記憶與再記憶p.79第三節、何致和《花街樹屋》中的台北形塑p.84(一)何致和前作與評論p.84(二)成為「記憶所繫之處」的萬華p.86(三)《花街樹屋》中再現的台北家屋記憶p.87第四節、小結p.95第五章 結論p.97參考文獻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93985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0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集體記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懷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地方感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城市形象塑造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一九九○年代以來小說中的台北城市形象塑造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City Image-Making of Taipei in the Fiction since the 1990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作家作品(一)小說集、散文集王安憶,《尋找上海》(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2年)。王湘琦,《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拼的先人們》(台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市:麥田,1992年)。朱天心,《古都》(台北市:麥田,1997年)。朱天心,《漫遊者》(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何致和,《失去夜的那一夜》(台北市:寶瓶文化,2002年)。何致和,《白色城市的憂鬱》(台北市:寶瓶文化,2005年)。何致和,《外島書》(台北市:寶瓶文化,2008年)。何致和,《花街樹屋》(台北市:寶瓶文化,2013年)。何曼莊,《大動物園》(新北市:讀癮出版,2014年)。林俊穎,《大暑》(台北市:三三書坊,1990年)。林俊穎,《是誰在唱歌》(台北市:麥田,1994年)。林俊穎,《焚燒創世紀》(台北市:遠流,1997年)林俊穎,《夏夜微笑》(台北市:麥田,2003年)。林俊穎,《玫瑰阿修羅》(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4年)。林俊穎,《善女人》(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5年)。林俊穎,《鏡花園》(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6年)。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1年)。吳明益,《本日公休》(台北市:九歌,1997年)。吳明益,《虎爺》(台北市:九歌,2003年)。吳明益,《家離水邊這麼近》(台北市:二魚文化,2007年)。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市:二魚文化,2007年)。吳明益,《迷蝶誌》(新北市:夏日出版,2010年)。吳明益,《複眼人》(新北市:夏日出版,2011年)。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市:夏日出版,2011年)。吳明益,《浮光》(台北市:新經典圖文傳播,2014年)。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1年)。胡淑雯,《哀豔是童年》(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6年)。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參)》(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楊麗玲,《艋舺戀花恰恰恰》(台北市:九歌,2011年)。蔣曉雲,《桃花井》(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1年)。蔣曉雲,《百年好合》(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2年)。蔣曉雲,《紅柳娃》(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3年)。駱以軍,《紅字團》(台北市:聯合文學,1993年)。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台北市:皇冠,1993年)。駱以軍,《妻夢狗》(台北市:元尊,1998年)。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5年)。駱以軍,《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駱以軍,《遠方》(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3年)。駱以軍,《我們》(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4年)。駱以軍,《我愛羅》(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6年)。駱以軍,《西夏旅館》(上)(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8年)。駱以軍,《西夏旅館》(下)(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8年)。駱以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9年)。駱以軍,《臉之書》(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2年)。(二) 單篇作品朱天心,〈南都一望〉,《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第1期(2006年9月),頁46-63。李國修,〈京戲啟示錄〉,胡耀恆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二○○三 戲劇卷》(台北市:九歌,2003年),頁81-179。胡淑雯,〈巴洛克〉,《短篇小說》第8期(2013年8月),頁241-254。胡淑雯,〈活埋〉,《短篇小說》第9期(2013年10月),頁221-231。胡淑雯,〈實習報告〉,《短篇小說》第11期(2014年2月),頁211-224。胡淑雯,〈過去飄來的雨〉,《短篇小說》第13期(2014年6月),頁167-181。胡淑雯〈名字〉,《短篇小說》第14期(2014年8月),頁216-225。胡淑雯〈名字〉,《短篇小說》第15期(2014年10月),頁171-181。柯裕棻,〈淡水風月〉,《短篇小說》第1期(2012年6月),頁105-133。二、 專書(一)中文論著王昀燕主編,放映週報編輯群著,《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台北市:書林,2014年)。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2001年)。郭家頴總編輯,《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台北市: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2011年)。石計生,《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台北市:唐山出版,2014年)。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鄒欣寧等採訪撰稿,《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年)。宋隆泉,《另一種注目──見證台灣民主風起雲湧的時代》(新北市:桂冠,2004年)。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市:麥田,2013年)。林秀澧、高明孝主編,《計劃城市:戰後台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15 年)。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市:業強,1991年)。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市:麥田,2008年)。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市:聯經,2015年)。胡慧玲,《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三 民主的浪潮》(新北市:衛城出版,2013年)。胡淑雯主編,《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年)。侯志仁主編,《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13年)。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1993年)。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莊雅仲,《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2009年)。張照堂,《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台北市:光華,1988年)。張照堂主編,《老‧台北‧人》(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8年)。張鴻聲,《文學中的上海想像》(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張翰璧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台北市:群學,2011年)。郭力昕,《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市:麥田,2014年)。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市:群學,2008年)。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北市:遠流,1995年)。黃孫權,《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新北市:獨立媒體,2012年)。楊佳嫻,《方舟上的日子──台灣眷村文學》(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3年)。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市:麥田,2003年)。聞天祥,《過影:1992-2011台灣電影總論》(台北市:書林,2013年)。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市:麥田,2006年)。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勛、蔡孟哲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新北市:蜃樓,2012年)。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 樂生口述歷史&攝影集》(台北市: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2011年)。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以世紀末視角透視文學書寫中的都市現象》(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編著,《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行動哲學家鄭南榕》(台北市:書林,2013年)。鄭秉泓,《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2010年)。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市:聯經,2012年)。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3年)。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市:群學,2010年)。蘇誠修企劃統籌,《爛漫年代‧西門町:她的美麗妖嬈,他們的青春回憶》(台北市:推守文化創意,2012年)。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紀事》(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二) 中文翻譯專書史書美著,楊華慶翻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市:聯經,2013年)。張英進著,秦立彥譯,《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葉蓁著,黃宛瑜譯,《想望台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台北市:書林,2010年)。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著,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市:群學,2009年)。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王志弘、徐苔玲譯,《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台北市:群學,2014年)。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市:群學,2010年)。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二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14年)。珍‧雅各(Jane Jacobs)著,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市:聯經,2007年)。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2003年)。莫里斯‧哈布瓦赫(M. Halbwachs)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市:群學,2007年)。博伊姆(Svetlana Boym)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克瑞玆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年)。皮耶‧諾哈(Pierre Nora)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年)。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涌譯,《柏林童年》(台北市:麥田,2012年)。三、論文(一)期刊論文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頁117-125。朱天心,〈尋找台北城市書寫的意義:一場與現代化的遭遇戰〉,陳光興編,《批判連帶:亞洲華人文化論壇2005》(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年),頁61-64。朱天心,〈那年,我們一起站出來〉,《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1期(2008年7月),頁86-99。朱天心,〈「美麗的」日本與我〉,《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1期(2009年9月)頁164-172。吳忻怡,〈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第41期(2008年12月1日),頁1-58。李依倩,〈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年4月),頁51-96。李琳,〈信念的必須承受之重:朱天心女士訪談錄〉,《思想》第23期(2013年5月),頁77-112。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思想》第6期(2007年9月),頁87-103。邱毓斌,〈另一種轉型正義: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思想》第6期(2007年9月),頁1-18。林惠正、林曉蓓等著,〈尋找台灣的泉州人專集〉(上) ,《漢聲》第19期(1989年3月),頁10-82。林惠正、林曉蓓等,〈尋找台灣的泉州人專集〉 (下),《漢聲》第20期(1989年3月)頁51-99。范銘如,〈文學原鄉的魅惑〉,《聯合文學》第352期(2014年2月),頁36-39。陳孟君,〈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1月1日),頁64-91。彭婉蕙,〈消逝、重塑、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4期(2004年12月),頁203-221。黃宗潔,〈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東華漢學》第2期(2015年6月),頁231-260。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1期(2003年6月),頁109-125。劉人鵬,〈打造一個夠落後的烏托邦:海澀愛的污名連線與罔兩問景〉,《文化研究》第13期(2011年秋季),頁266-280。劉乃慈,〈日常的非常──《流水帳》的抒情鄉土與敘事〉,《台灣文學學報》第20期(2012年6月),頁99-126。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31卷6期(2002年11月),頁133-157。潘佩君、范燕秋,〈「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的影像紀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9期(2005年9月),頁295-314。蔡振念〈漫遊與記憶──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4期(2012年4月),頁219-239。蔡振念,〈論朱天心族群身分/認同的轉折〉,《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頁179-204。簡偉斯,〈跳舞時代的台語嘉年華〉,《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8期(2010年6月),頁23-33。(二)學位論文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臺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平烈浩,〈樂生保留運動之影像實踐──以「樂生劫運」為例談影像資料庫的建置與詮釋〉(台南市: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李建民,〈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運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沈沛緗,〈從屈從到協商──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暴力敘事〉(台南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邱佩文,〈臺灣當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七○年代的台北市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建築工程所碩士論文,1992年)。林秀姿,〈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台北市:台灣大學城林洋毅,〈吳明益小說研究〉(台南市: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金儒農,〈九○年代台灣都市小說中的空間敘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胡龍隆,〈台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高鈺昌,〈台北的三副面孔——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陳姿瑾,〈女/城:論90年代以後台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張琬琳,〈文化場域變遷及其對臺灣文學的影響──以臺北都市空間轉化為探討核心〉(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曾憶文,〈虛擬自傳的形成──論駱以軍小說的主題開展〉(台北市: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台北市: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劉姿麟,〈解嚴後十年(1987-1997)女作家的都市書寫──以朱天文、朱天心、成英姝為例〉(桃園市: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劉育寧,〈論臺灣劇場世紀之交的懷舊想像〉(台北市:台北國立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駱俊嘉,〈「遺忘的國度」──樂生療養院紀錄片製作流程研析〉(台北市: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嚴婕瑜,〈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三)外文論文Tze-lan D. Sang, “Reclaiming Taiwan’s colonial modernity: The case of Viva Tonal: The Dance Age”, 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 Eds. Sylvia Lin and Tze-lan Sang.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12.p.60-88。(四) 單篇文章吳明益,〈如此響亮,如此溫柔〉,收錄於宋澤萊,《廢墟台灣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III》(台北市:前衛,2013年),頁xviii-xxiv。唐諾,〈念自己小說給祖母聽的林俊頴〉,《盡頭》(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3年),頁359-400。張大春,〈當代台灣都市文學的興起〉,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頁162-175。黃麗玲、夏鑄九,〈文化、再現與地方感:接合空間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初步思考〉,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市:巨流,2000年),頁27-70。楊照,〈「廢人」存有論〉,收錄於童偉格《無傷時代》(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05年),頁5-10。四、報紙與電子媒體王玉燕,〈義氣至上的生猛青春《艋舺》導演鈕承澤專訪〉,《放映週報》244期(資料來源: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285,查詢時間:2014.10)。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資料來源: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category/%E9%83%BD%E6%9B%B4,查詢時間:2015.6.27。朱天心,〈捍衛我們的中埔山〉,《中國時報》,2007年6月24日,E7版。邱祖胤,〈何致和「外島書」 阿兵哥當聖經〉,《中國時報》,2009年1月25日, A10版。李屏瑤專訪,〈胡淑雯:小說的本命,該是撼動現實〉,2011年11月18日,查詢時間:2014.01.18)。林家鵬採訪、整理,〈細聽來自莽葛的聲腔──柯裕棻和她筆下的老艋舺〉,《艋舺龍山寺季刊》第22期(2013年10月),頁10-15。資料來源:http://www.bcart.com.tw/ebook/ls/022/index.html。查詢時間:2014.02.13。「音樂時代劇場」官方網站。(資料來源:http://aprilrain.allmusic.com.tw/,查詢時間:2014.03.09)。張大春「張大春泡新聞」訪問吳明益談《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26日。(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TUbYncxA,查詢時間:2015.04.06)。陳琡分專訪,〈《花街樹屋》何致和:寫小說,我最悲慘的經驗是3小時只寫78個字〉,2013年7月15日(資料來源: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2243,查詢時間:2015.2.13)。黃錦樹,〈錯誤聯想《我們》〉,《聯合報》,2004年11月4日,C4版。黃麗群專訪,〈太過私密卻必須傾吐的 - 林俊穎談新作《 我不可告人的鄉愁》〉,《自由時報》,2011年12月5日(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544210,查詢時間:2014.08.18)。葉佳怡專訪,〈自由與反抗之間的距離──何致和談《花街樹屋》〉,《自由時報》,2013年12月30日,(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742564,查詢時間:2014.02.08)。蔡昀臻,〈蓋一座小說龐貝城──吳明益談《天橋上的魔術師》與《複眼人》〉,《自由時報》,2012年1月18日,D15版。綠色小組,「1986/05/19 台北龍山寺519 綠色行動」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來源:http://203.71.53.86/FilmQuery.aspx?FilmID=3698,查詢時間:2015.01.24)。劉芷妤整理、撰文,〈浮光,卻不只掠影——吳明益〈對場所的回應——拆不掉的城市與地景〉〉,2014年2月12日。(資料來源:http://news.readmoo.com/2014/02/12/wuminyi-2014tibe/,查詢時間:2014.02.20)。鍾聖雄,〈不讓世界遺產成遺址 文化界發聲挺樂生〉,公視新聞2012年1月2日,資料來源:http://pnn.pts.org.tw/main/2012/01/02/%E4%B8%8D%E8%AE%93%E4%B8%96%E7%95%8C%E9%81%BA%E7%94%A2%E6%88%90%E3%80%8C%E9%81%BA%E5%9D%80%E3%80%8D-%E6%96%87%E5%8C%96%E7%95%8C%E7%99%BC%E8%81%B2%E7%9B%B8%E6%8C%BA%E6%A8%82%E7%94%9F/,查詢時間:2014.06.05)。五、 電影、紀錄片吳乙峰,《陳才根的鄰居們》,(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6年)。林正盛,《天馬茶房》(1999年)。郭珍弟、簡偉斯,《Viva Tonal跳舞時代》(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年)。陳玉勳,《總鋪師》(2013年)。黃孫權,《我們家在康樂里》(1997 年),附於黃孫權,《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新北市:獨立媒體,2012年)。鈕承澤,《艋舺》(2010 年)。駱俊嘉,《遺忘的國度——樂生療養院紀錄片》(2006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