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臺灣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與推動策略之研究
Practice and promote strategy of Rural Eco-community in Taiwan
作者 陳彥安
Chen, Yen An
貢獻者 孫振義
Sun, Chen Yi
陳彥安
Chen, Yen An
關鍵詞 生態社區
層級分析法
社區團隊
社區領導者
推動策略
Ecological communi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munity Team
Community leader
Promote strategy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Oct-2015 14:23:29 (UTC+8)
摘要 本研究為探究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及推動的關鍵因素,綜合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以「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專家問卷」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首先以「文獻分析」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及生態社區相關文獻的經驗與借鏡,彙整過去學術研究的寶貴經驗,探討推動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再以「個案研究」釐清鄉村型生態社區的基礎資源及資源運用於永續功能實踐情況,探究社區轉化為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並彙整推動生態社區之關鍵因素;再運用層級分析法之理論,歸納「文獻分析」及「個案研究」之研究成果,設計「專家問卷」,以社區的內部條件及外部支援資源為組成構面,建置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指標架構第一階層為「A.政府」、「B.夥伴」、「C.社區團隊」、「D.社區環境」等四個層面,並歸納第二階層有「A1.生態社區人才培訓年齡」等二十個因素指標,並針對業界、政府部門、學界、社區等領域中之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將回收之23份有效問卷利用專家決策分析軟體(Expert Choice 2000)進行統計之分析。
專家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得知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之層面首重「C.社區團隊」,權重為50.1﹪;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排序前五名為「C1.領導人」(17.5%)、「C2.組織團隊」(11.8%)、「D1.自然環境」(10.6%)、「C3.社區意識」(9.4%) 、「D2.人文環境」(7.7%),表示專家認為社區領導者擁有積極態度與能力及社區內民眾參與度高以建立組織健全的架構,為最重要之成功因素,若再能凝聚社區意識與聚合社區居民的行動,實為推動生態社區之最主要關鍵,而鄉村中豐富的自然環境或社區內珍貴人文環境為推廣生態社區之重要條件,於生態社區發展之初,社區必須自我檢視以確立社區生態發展之項目。
根據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關鍵因素權重分析結果,本研究建議在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時是由社區自發性開始,策略應由下而上形成,社區能自我成長,並考量外部因素,本研究分別提出社區、政府、夥伴等不同角色下之實踐與推動策略建議,供不同角色在推動生態社區時能參考並靈活且彈性的運用。
Aimed at researching key factors for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ntegrat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Research” and “Expert Surveys”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study analyzes previous record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to learn from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organize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for the discussion of key factor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n, through “case research”,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use of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basic resourc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vestigate the key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rchive the key factor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xt, using the concept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research” are inducted in the design of “Expert Survey”. Using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support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to form the hierarchy, the key factor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first level comprising of four factors, “A. Government”, “B. Partner”, “C. Community Team”, and “D. Community Environment” while the second layer inducted over 20 factor indicators such as “A1. Ecological Community Talent Development Age”. Targeted at experts from industr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23 sets of effective surveys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expert decision analysis software, Expert Choice 2000.
From the survey analysis findings, “C. Community Team” has the greatest weight of 50.1%. The top 5 factors in the key factor hierarchy weight are “C1. Leader (17.5%)”, “C2. Organization Team (11.8%)”, “D1. Natural Environment (10.6%)”, “C3. Community Awareness (9.4%)”, and “D2. Cultural Environment (7.7%)”. This finding shows that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successful factors should be a community leader with active attitudes and competency, and a community with high public participation levels in building an organized structure. If community awareness can be raised and a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ordinated, these will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s critic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should perform self-reviews on the rich natural environment or valu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community during the beginning to establish objectives for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key factor weight analysi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should be spontaneous, strategies should be formed from the bottom-up approach, allow for the growth of the community and take extern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ifferent roles such as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partner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iffere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allow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頁1-35。
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志鵬,2008,「桃米生態社區發展成功經營因子之探討」,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台中。
李永展、何紀芳,1995,「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第12期,頁113-122。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
李永展,2003,「生態社區如何可能?」,桃園縣永續發展願景國際研討會議程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書局。
李永展,2014,「社區組織運作」,『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頁57-94。
李奕樵,2010,「生態社區綠營建之碳排放外部效應財務模擬」,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李秋萍,2012,「 從郊區住宅到社區營造:基隆「壯觀社區」個案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李佳欣,2013,「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行政院,2006,『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核定本)』,台北:行政院,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40014390號函核定,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500056087號函修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0,『豐田地區社區林業成果執行宣導體驗手冊』,
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宋郁玲、姜蘭虹,2002,「生態旅遊發展與社區參與--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地理學報』,第32期,頁19-40。
呂佩珊,2005,「台灣應用公益信託促進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39。
林憲德,2008,『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報告,PG 9702-0016,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林憲德,總編輯,2011,『綠建築評估手冊-社區類』,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尤麗,2005,「台北市芝山岩生態社區形構歷程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Ferdin and Tonnies著,林榮遠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大陸:商務印書館。
池文海,鍾權宏,陳瑞龍,2004,「應用分析層級程序法於我國 政府採購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運籌研究集刊,第5期,頁57~82。
邱美蘭,2010,「社區生態教育」,科學發展,第456期,頁46~53。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頁21-55。
邱鴻諭,2010,「社區與學校相互結合之智慧型成長潛力分析-以南投縣集集鎮為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洪崇雄,2009,「農村社區生態規劃規範之研究:以台南縣中坑社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胡清六,2002,「中興新村公有宿舍更新改建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台中。
莊登凱,2011,「社區總體營造中學校和社區協力關係之探討-以南投縣兩個案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宮崎清,1999,「傳統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Ⅱ』,台北:文建會。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0,「新竹縣湖口鄉信勢村診斷規劃報告書」、『低碳社區推動專案工作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0,「新北市三重區順德里-診斷規劃報告書」、『低碳社區推動專案工作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倪進誠、 林冠慧、 張長義,2004,「 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第10期,頁1-22
陳尉滿,2007,「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嬿竹,2007,「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桃園縣龍潭鄉三林社區之
個案」,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韋儒,2008,「泰雅族社區居民對於生態社區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後山 原住民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郭瓊瑩,2004,「第二章生態城鄉的規劃與設計」,『生態工法案例編選集』,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曾柏森,2008,「台灣農村社區永續總體營造之研究」,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曾崇哲,2008,「社會資本與社區總體營造:以桃園縣高原社區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程世丹,2004,「生態社區的理念及其實踐」,『武漢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頁83-87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第53期,頁5-19。
游以德、呂適仲、王凱民,2003,「鄉村地區發展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108期,頁132-148。
陶藩瀛,1994,「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1期,頁47-63。
張珩、邢志航,2004,「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五卷第一期,頁29-47。
喻肇青,2014,「社區行動計畫與參與式社區工作坊」,『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頁41-56。
黃營芳、林文慶,2014,「以AHP法分析海生館委外經營模式之關鍵成功因素」,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第5卷第2期,頁200~222。
詹鶴淋,2011,「生態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南投縣御史里社區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趙翠芬,2007,「人才培育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桃園平鎮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花蓮: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學講義。
蔡榮光,2008,「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評估」,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楊增泉,2007,「啟動共生:無尾港生態社區的地方記憶與想像」,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桂珍,2008,「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新竹。
綠森環境工程技師事務所,2013,『臺東縣低碳永續家園專案辦公室計畫』,台東:台東縣環境保護局。
鄧振源、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 卷,第6 期,頁5-27。
鄧振源、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 卷,第7 期,頁1-20。
鄭凱文,2010,「鄉村型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鄭杰榆,2004,「建構非營利組織間夥伴關係以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攜手計畫為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劉兆隆,2009,『促進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策略夥伴關係的建構』,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禎德,2005,「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蕭新煌,2000,「全球民間社會--台灣NGOs 與國際社會的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頁12-16。
二、外文文獻
Sizemore, S. (2004). Urban eco-villages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to revitalizing urban neighborhoods: The eco-village approach of the seminary square/price hill eco-village of Cincinnati, Ohio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Safitri, R., & Desiyana, I. (2015). “Investigating the Eco-community Concept toward Socio-Spatial Quality in Sector 7 and 9, Bintaro, South Jakarta. “,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79, 183-194.
三、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4,「社區營造」,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5,取用日期2014年10月24日。
行政院環保署,2012,「我國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架構」,http://ivy5.epa.gov.tw/enews/enews_ftp/101/0110/080403/1010110我國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架構簡報(2010).pdf,取用日期2014年10月26日。
嘉義市建築師公會,2012,「暗戀人間桃花源-以生態社區為出發點」,http://www.ccaa.org.tw/sites/default/files/nodes/ 20130726暗戀人間桃花源_莊惠雯博士簡報檔.pdf,取用日期2014年10月27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1923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92301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孫振義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un, Chen Y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彥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en 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彥安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en 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5 14:23:29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5 14:23: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5 14:23: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92301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7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923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為探究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及推動的關鍵因素,綜合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以「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專家問卷」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首先以「文獻分析」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及生態社區相關文獻的經驗與借鏡,彙整過去學術研究的寶貴經驗,探討推動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再以「個案研究」釐清鄉村型生態社區的基礎資源及資源運用於永續功能實踐情況,探究社區轉化為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並彙整推動生態社區之關鍵因素;再運用層級分析法之理論,歸納「文獻分析」及「個案研究」之研究成果,設計「專家問卷」,以社區的內部條件及外部支援資源為組成構面,建置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指標架構第一階層為「A.政府」、「B.夥伴」、「C.社區團隊」、「D.社區環境」等四個層面,並歸納第二階層有「A1.生態社區人才培訓年齡」等二十個因素指標,並針對業界、政府部門、學界、社區等領域中之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將回收之23份有效問卷利用專家決策分析軟體(Expert Choice 2000)進行統計之分析。
專家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得知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之層面首重「C.社區團隊」,權重為50.1﹪;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排序前五名為「C1.領導人」(17.5%)、「C2.組織團隊」(11.8%)、「D1.自然環境」(10.6%)、「C3.社區意識」(9.4%) 、「D2.人文環境」(7.7%),表示專家認為社區領導者擁有積極態度與能力及社區內民眾參與度高以建立組織健全的架構,為最重要之成功因素,若再能凝聚社區意識與聚合社區居民的行動,實為推動生態社區之最主要關鍵,而鄉村中豐富的自然環境或社區內珍貴人文環境為推廣生態社區之重要條件,於生態社區發展之初,社區必須自我檢視以確立社區生態發展之項目。
根據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關鍵因素權重分析結果,本研究建議在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時是由社區自發性開始,策略應由下而上形成,社區能自我成長,並考量外部因素,本研究分別提出社區、政府、夥伴等不同角色下之實踐與推動策略建議,供不同角色在推動生態社區時能參考並靈活且彈性的運用。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imed at researching key factors for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ntegrat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Research” and “Expert Surveys”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study analyzes previous record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to learn from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organize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for the discussion of key factor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n, through “case research”,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use of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basic resourc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vestigate the key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rchive the key factor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xt, using the concept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research” are inducted in the design of “Expert Survey”. Using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support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to form the hierarchy, the key factor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first level comprising of four factors, “A. Government”, “B. Partner”, “C. Community Team”, and “D. Community Environment” while the second layer inducted over 20 factor indicators such as “A1. Ecological Community Talent Development Age”. Targeted at experts from industr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23 sets of effective surveys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expert decision analysis software, Expert Choice 2000.
From the survey analysis findings, “C. Community Team” has the greatest weight of 50.1%. The top 5 factors in the key factor hierarchy weight are “C1. Leader (17.5%)”, “C2. Organization Team (11.8%)”, “D1. Natural Environment (10.6%)”, “C3. Community Awareness (9.4%)”, and “D2. Cultural Environment (7.7%)”. This finding shows that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successful factors should be a community leader with active attitudes and competency, and a community with high public participation levels in building an organized structure. If community awareness can be raised and a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ordinated, these will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s critic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should perform self-reviews on the rich natural environment or valu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community during the beginning to establish objectives for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key factor weight analysi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should be spontaneous, strategies should be formed from the bottom-up approach, allow for the growth of the community and take extern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ifferent roles such as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partner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iffere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allow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4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 2-1
第二節 生態社區 2-12
第三節 小結 2-22

第三章 個案研究 3-1
第一節 花蓮縣牛犁社區 3-1
第二節 新竹縣信勢社區 3-17
第三節 新北市順德里 3-29
第四節 小結 3-45

第四章 專家問卷 4-1
第一節 層級分析法之操作說明 4-1
第二節 問卷評估項目之層級建構 4-7
第三節 專家問卷設計及調查 4-14
第四節 層級權重分析 4-17
第五節 小結 4-27

第五章 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及推動策略之研擬 5-1
第一節 社區角色-社區自主之實踐與推動策略 5-1
第二節 政府角色-政府推行之實踐與推動策略 5-5
第三節 夥伴角色-夥伴協同之實踐與推動策略 5-7
第四節 小結 5-9

第六章 結論 6-1
第一節 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 6-1
第二節 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與推動策略 6-3

參考文獻 參-1
附錄一、專家問卷 附錄-1
附錄二、專家問卷層級分析結果表 附錄-11
zh_TW
dc.format.extent 1432975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92301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態社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層級分析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團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領導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推動策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cological commun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unity Tea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unity lead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mote strategyen_US
dc.title (題名) 臺灣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與推動策略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Practice and promote strategy of Rural Eco-community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頁1-35。
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志鵬,2008,「桃米生態社區發展成功經營因子之探討」,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台中。
李永展、何紀芳,1995,「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第12期,頁113-122。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
李永展,2003,「生態社區如何可能?」,桃園縣永續發展願景國際研討會議程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書局。
李永展,2014,「社區組織運作」,『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頁57-94。
李奕樵,2010,「生態社區綠營建之碳排放外部效應財務模擬」,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李秋萍,2012,「 從郊區住宅到社區營造:基隆「壯觀社區」個案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李佳欣,2013,「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行政院,2006,『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核定本)』,台北:行政院,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40014390號函核定,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500056087號函修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0,『豐田地區社區林業成果執行宣導體驗手冊』,
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宋郁玲、姜蘭虹,2002,「生態旅遊發展與社區參與--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地理學報』,第32期,頁19-40。
呂佩珊,2005,「台灣應用公益信託促進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39。
林憲德,2008,『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報告,PG 9702-0016,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林憲德,總編輯,2011,『綠建築評估手冊-社區類』,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林尤麗,2005,「台北市芝山岩生態社區形構歷程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Ferdin and Tonnies著,林榮遠譯,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大陸:商務印書館。
池文海,鍾權宏,陳瑞龍,2004,「應用分析層級程序法於我國 政府採購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運籌研究集刊,第5期,頁57~82。
邱美蘭,2010,「社區生態教育」,科學發展,第456期,頁46~53。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頁21-55。
邱鴻諭,2010,「社區與學校相互結合之智慧型成長潛力分析-以南投縣集集鎮為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洪崇雄,2009,「農村社區生態規劃規範之研究:以台南縣中坑社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胡清六,2002,「中興新村公有宿舍更新改建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台中。
莊登凱,2011,「社區總體營造中學校和社區協力關係之探討-以南投縣兩個案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宮崎清,1999,「傳統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Ⅱ』,台北:文建會。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0,「新竹縣湖口鄉信勢村診斷規劃報告書」、『低碳社區推動專案工作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0,「新北市三重區順德里-診斷規劃報告書」、『低碳社區推動專案工作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倪進誠、 林冠慧、 張長義,2004,「 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第10期,頁1-22
陳尉滿,2007,「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嬿竹,2007,「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桃園縣龍潭鄉三林社區之
個案」,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韋儒,2008,「泰雅族社區居民對於生態社區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後山 原住民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郭瓊瑩,2004,「第二章生態城鄉的規劃與設計」,『生態工法案例編選集』,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曾柏森,2008,「台灣農村社區永續總體營造之研究」,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曾崇哲,2008,「社會資本與社區總體營造:以桃園縣高原社區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程世丹,2004,「生態社區的理念及其實踐」,『武漢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頁83-87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第53期,頁5-19。
游以德、呂適仲、王凱民,2003,「鄉村地區發展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108期,頁132-148。
陶藩瀛,1994,「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1期,頁47-63。
張珩、邢志航,2004,「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五卷第一期,頁29-47。
喻肇青,2014,「社區行動計畫與參與式社區工作坊」,『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頁41-56。
黃營芳、林文慶,2014,「以AHP法分析海生館委外經營模式之關鍵成功因素」,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第5卷第2期,頁200~222。
詹鶴淋,2011,「生態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南投縣御史里社區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趙翠芬,2007,「人才培育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桃園平鎮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花蓮: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學講義。
蔡榮光,2008,「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評估」,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楊增泉,2007,「啟動共生:無尾港生態社區的地方記憶與想像」,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桂珍,2008,「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新竹。
綠森環境工程技師事務所,2013,『臺東縣低碳永續家園專案辦公室計畫』,台東:台東縣環境保護局。
鄧振源、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 卷,第6 期,頁5-27。
鄧振源、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 卷,第7 期,頁1-20。
鄭凱文,2010,「鄉村型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鄭杰榆,2004,「建構非營利組織間夥伴關係以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攜手計畫為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劉兆隆,2009,『促進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策略夥伴關係的建構』,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禎德,2005,「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蕭新煌,2000,「全球民間社會--台灣NGOs 與國際社會的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頁12-16。
二、外文文獻
Sizemore, S. (2004). Urban eco-villages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to revitalizing urban neighborhoods: The eco-village approach of the seminary square/price hill eco-village of Cincinnati, Ohio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Safitri, R., & Desiyana, I. (2015). “Investigating the Eco-community Concept toward Socio-Spatial Quality in Sector 7 and 9, Bintaro, South Jakarta. “,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79, 183-194.
三、網路資料
文化部,2014,「社區營造」,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5,取用日期2014年10月24日。
行政院環保署,2012,「我國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架構」,http://ivy5.epa.gov.tw/enews/enews_ftp/101/0110/080403/1010110我國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架構簡報(2010).pdf,取用日期2014年10月26日。
嘉義市建築師公會,2012,「暗戀人間桃花源-以生態社區為出發點」,http://www.ccaa.org.tw/sites/default/files/nodes/ 20130726暗戀人間桃花源_莊惠雯博士簡報檔.pdf,取用日期2014年10月27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