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建構兩岸關係: 臺灣身份與國家利益的形成1988年至2012年
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Formation of State Interest 1988-2012
作者 倪世傑
Nee, George
貢獻者 陳陸輝<br>黃德北
倪世傑
Nee, George
關鍵詞 國族身份
社會建構論
國家利益
兩岸關係
Yoshikoder
national identity
social constructivism
state interest
cross-strait relations
Yoshikoder
日期 2015
摘要 臺灣,與其它後共國家政治發展經驗極為相似的,在後冷戰時代屬於身份認同的衝突成為每一個解脫威權桎梏的國家皆經歷過的歷史,政治轉型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所激起的社會矛盾成為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主題。而在民主化眾聲喧嘩的後解嚴階段,每一種集體身份在言論市場中都獲得出賽的機會,能夠囊括最大多數人的國族身份認同成為文化、社會與政治力量爭論的焦點,而能夠使大部分民眾接受的國族自我意象就越有可能取得執政的可能性,因此,國族自我意象內涵的填充以及管理是每一個政黨每日都在進行的工作,掌握意識型態領導權者就掌握了決定國家未來方向的權力
臺灣在國際社會的特殊處境使得被壓抑者的重返過程中不只要面對過去的威權體制,即便掌握國家權力者也直接面對不放棄武力犯台以及在國際上擠壓臺灣生存空間的北京政權。如何面對海峽對岸國力與國際影響力迅速增長的大國,成為國內政治、社會與文化力量在界定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等集體身份與目標時,都無法迴避這個無所不在的中國因素。在台灣每一種國族自我意象的生成過程都無法迴避中國因素,臺北的中國/大陸政策的制定過程即國族身份政治投射其熱情與利益的訴求的過程,過去的研究已經花費相當多的資源在探討臺灣社會面的國族身份形成與動員,而未系統性地對國族身份認同政治與政策產出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
有鑑於每一位總統都反映與代表了在社會中流行的國族我意象,作為某特定國族自我意象的代表,他根據國族自我意象而揭示的國家政治目的以及提昇集體尊嚴感的目標制訂與執行的中國/大陸政策。因此,本研究從執政者每日的言論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主要探究的是不同的國族自我意象變成具有官方身份的國族身份之後會如何形塑對中國的認知,本研究的焦點是中國威脅的認知,當中國威脅認知升高,臺北制訂緊縮性的中國/大陸政策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國族自我意象固然有其穩定性,但也具備流動性,國族自我意象是靈活還是僵固地就「中國威脅」進行協商,成為臺北制訂中國/大陸政策的依據,從而帶來緊張還是和緩的兩岸關係。
Taiwan’s post-cold war national identity issue is quite similar to other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Free speech mad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going public much easier as Marshall Law was lifted. The social conflict agitated by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during democratic transition era was not only make new social cleavage possible but also giving birth to new political landscape. Every fra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the chance to win the game but only those who supported by most of the population could arouse societal attention and get more chances to win the election. The social engineering of contents and contest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s so important to those who dedicated to their political life. As George Orwell ever mentioned 66 years ago: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The Chineseness and Beijing who acclaimed PRC is the only legitimate country that represent China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other” to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from 1980s to now.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studied the nation-formation and state-building process but a few of them linking that processes and cross-strait and diplomatic policies made by Taipei altogether.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fill this gap. As every president of the state is the symbol and entrepreneur of distinct national identity, getting at the root of state or national interest means digging out what elites’ identified as nation’s political purpose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state. This thesis focused on how national identity, the broadest collectively held idea in one country, brings about Taiwan’s state interest where Taipei’s China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lied.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5252505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2505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陸輝<br>黃德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倪世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Nee, Georgeen_US
dc.creator (作者) 倪世傑zh_TW
dc.creator (作者) Nee, George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52525052en_US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252505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臺灣,與其它後共國家政治發展經驗極為相似的,在後冷戰時代屬於身份認同的衝突成為每一個解脫威權桎梏的國家皆經歷過的歷史,政治轉型中「被壓抑者的重返」所激起的社會矛盾成為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主題。而在民主化眾聲喧嘩的後解嚴階段,每一種集體身份在言論市場中都獲得出賽的機會,能夠囊括最大多數人的國族身份認同成為文化、社會與政治力量爭論的焦點,而能夠使大部分民眾接受的國族自我意象就越有可能取得執政的可能性,因此,國族自我意象內涵的填充以及管理是每一個政黨每日都在進行的工作,掌握意識型態領導權者就掌握了決定國家未來方向的權力
臺灣在國際社會的特殊處境使得被壓抑者的重返過程中不只要面對過去的威權體制,即便掌握國家權力者也直接面對不放棄武力犯台以及在國際上擠壓臺灣生存空間的北京政權。如何面對海峽對岸國力與國際影響力迅速增長的大國,成為國內政治、社會與文化力量在界定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等集體身份與目標時,都無法迴避這個無所不在的中國因素。在台灣每一種國族自我意象的生成過程都無法迴避中國因素,臺北的中國/大陸政策的制定過程即國族身份政治投射其熱情與利益的訴求的過程,過去的研究已經花費相當多的資源在探討臺灣社會面的國族身份形成與動員,而未系統性地對國族身份認同政治與政策產出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
有鑑於每一位總統都反映與代表了在社會中流行的國族我意象,作為某特定國族自我意象的代表,他根據國族自我意象而揭示的國家政治目的以及提昇集體尊嚴感的目標制訂與執行的中國/大陸政策。因此,本研究從執政者每日的言論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主要探究的是不同的國族自我意象變成具有官方身份的國族身份之後會如何形塑對中國的認知,本研究的焦點是中國威脅的認知,當中國威脅認知升高,臺北制訂緊縮性的中國/大陸政策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國族自我意象固然有其穩定性,但也具備流動性,國族自我意象是靈活還是僵固地就「中國威脅」進行協商,成為臺北制訂中國/大陸政策的依據,從而帶來緊張還是和緩的兩岸關係。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aiwan’s post-cold war national identity issue is quite similar to other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Free speech mad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going public much easier as Marshall Law was lifted. The social conflict agitated by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during democratic transition era was not only make new social cleavage possible but also giving birth to new political landscape. Every fra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the chance to win the game but only those who supported by most of the population could arouse societal attention and get more chances to win the election. The social engineering of contents and contest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s so important to those who dedicated to their political life. As George Orwell ever mentioned 66 years ago: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The Chineseness and Beijing who acclaimed PRC is the only legitimate country that represent China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other” to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from 1980s to now.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studied the nation-formation and state-building process but a few of them linking that processes and cross-strait and diplomatic policies made by Taipei altogether.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fill this gap. As every president of the state is the symbol and entrepreneur of distinct national identity, getting at the root of state or national interest means digging out what elites’ identified as nation’s political purpose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state. This thesis focused on how national identity, the broadest collectively held idea in one country, brings about Taiwan’s state interest where Taipei’s China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lied.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圖目錄………………………………………………………………………….………………………………………..V
表目錄…………………………………………………………………………………………………………………VII
第一章 國族、國家與臺灣海峽 1
第一節 導 言 1
第二節 爭辯中的國家利益 4
壹、結構現實主義 5
貳、自由主義 8
參、結構建構主義 10
肆、非結構主義的社會建構主義—觀念論與社會心理學的介入 12
伍、國家利益再界定—社會身份理論的觀點 1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8
壹、回歸領導人研究 18
貳、資料蒐集與方法 20
參、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解除戒嚴令後的臺灣國族自我意象 27
前 言 解嚴前後與國族意識的辯論 27
第一節 中國再統一派 28
壹、「統左一體」的基本觀念 28
貳、兩岸分斷體制 29
參、反對臺灣民族主義與臺灣獨立運動 29
肆、中華民國的定位與一國兩制 31
伍、對國際關係的看法 33
第二節 和平演變中國派 34
壹、先進的中國在臺灣 34
貳、以「臺灣經驗」和平演變中國大陸 35
參、批判臺灣獨立運動 37
第三節 兩岸統合派 38
壹、兩岸政治認同的破與立 38
貳、臺灣獨立問題 40
參、全球化與資本主義 40
肆、兩岸統合中的美國因素 41
伍、關於中華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 42
第四節 臺灣獨立/臺灣民族主義派 43
壹、誰是臺灣人? 44
貳、打造臺灣民族 46
參、臺灣獨立派視野中的中國意象 48
肆、中華民國與臺灣國家定位與國際地位 51
伍、國際體系與臺灣 52
第五節 人民民主派 54
壹、多元身份的想像 55
貳、臺灣:一個「次帝國」 57
參、以「假臺灣人」顛覆國族身份認同政治 58
肆、從「分斷體制」中重新思考政治與身份認同 59
第六節 拔劍四顧心茫然—迎接國族身份競爭的新時代 60
第二章 臺灣的赫魯雪夫—李登輝總統時代的兩岸關係 63
第一節 李登輝總統的國家利益觀 63
壹、1988-2000年的國際背景 63
貳、李登輝總統的國族認同、觀念與國家利益 65
參、中國威脅的認知 72
第二節 告別威權—李登輝總統的A時段 75
壹、李登輝的國族身份聯盟 75
貳、兩岸發展 76
參、外交發展 81
肆、國內的反應與評估 84
第三節 從聯合國到康乃爾:李登輝總統B時段的大陸與外交政策 85
壹、李登輝總統改變的國族身份認同策略及其對國內政治的影響 85
貳、一個中國?三個中國? 87
參、李登輝總統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學 89
肆、暴風雨前的最後公開對話:江八點與李六條 91
伍、評估 93
第四節 從第三次台海危機到Clinton總統的「新三不」 94
—隱忍的C時段 94
壹、美國政府施加兩岸復談的壓力 95
貳、李登輝總統的兩岸與外交政策中的衝突 96
參、評估 99
第五節 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出台—攤牌的D時段 100
壹、辜汪會晤與各國族身份流派的意見 101
貳、辜汪會晤後的發展—從後辜汪會晤到《臺灣的主張》 103
參、「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 104
肆、國內各國族主義派別對「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的評判 105
伍、美國政府的意見與北京的反應 106
第六節 投石衝開水底天—李登輝總統的抱負 109
第四章 擺盪在和解與對立中的世紀首航—陳水扁的時代 113
第一節 陳水扁總統的國家利益觀 113
壹、1999~2008年的國際背景 113
貳、陳水扁總統的國族身份認同與國家利益觀 116
第二節 陳水扁總統的A時段 126
壹、中共與美國對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態度及其後續 126
貳、「去臺獨化」還是「只做不說的兩國論」? 128
參、評估 132
第三節 陳水扁總統的B時段 133
壹、不斷被拒絕的善意—陳水扁的策略性轉向 133
貳、策略轉向下的中國政策 134
參、評估 139
第四節 從穩健臺獨走向終統—游移不定的C段執政 139
壹、2004年後總統大選後的重新設定—搖擺不定的C-1時段 139
貳、《反分裂國家法》中相對的自我克制 142
參、兩個「終統論」之戰—C-2時段的「扁馬戰爭」 145
肆、評估 146
第五節 臺灣獨立意識完全主導的D時段 147
壹、往臺灣獨立派挪移 147
貳、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與世衛 148
參、評估 152
第六節 陳水扁總統的對日政策 153
壹、具有濃厚臺灣獨立派特色的對日外交政策 153
貳、陳水扁總統的對日外交政策 154
參、日本對台灣提昇實質關係 159
肆、評估 162
第七節 天意如是斯人皆得志—陳水扁總統治下的兩岸關係 162
第五章 青春鐵馬兩岸和—馬英九的能與不能 166
第一節 馬英九—和平演變派的世界觀 167
壹、馬英九擔任總統時的國際背景 167
貳、馬英九的混合國族認同觀與國家利益觀 168
第二節 馬英九總統首任任期下的兩岸政策 175
壹、外交休兵—擱置與主權有關的爭議 175
貳、兩岸和緩與「先經後政」政策的開展 178
參、「先經」—ECFA引發的社會衝突 180
肆、「後政」—流產的兩岸和平協議 188
伍、評估 199
第三節 馬英九總統任內的臺美與臺日關係 202
壹、馬英九總統的對美外交政策 202
貳、馬英九總統首任期間的對日關係 206
參、評估 212
第四節 天下熙熙 天下攘攘—馬英九總統的和平紅利時代 213
壹、被察覺到的差異—臺灣身份認同上升 213
貳、外溢效應發生機率大增 214
參、弱式和平演變派的成與敗 215
第六章 結 語 217
第一節 研究主要發現 217
第二節 理論比較與對話 221
壹、結構現實主義—結構給定利益的商榷 221
貳、再論物質力量的分配的國內政治意義 223
參、無所不在的新功能主義幽靈 224
肆、結構建構主義中的身份來源之謎 225
第三節 社會建構主義的許諾與限制 227
壹、為什麼國族主義的解釋不可或缺? 227
貳、再論利益與觀念 230

附錄一 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三位總統公開言論各變數之間
的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233
附錄二 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三位總統公開言論的Yoshikoder辭典…………………249
附錄三 兩岸關係大事紀要1987-2012/05…..………………………………………………………………267
參考文獻……………………………………………………………………………………………………………………….…27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2505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族身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建構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利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Yoshikoder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ational ident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constructiv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e interes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strait rela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Yoshikoderen_US
dc.title (題名) 建構兩岸關係: 臺灣身份與國家利益的形成1988年至2012年zh_TW
dc.title (題名) 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Formation of State Interest 1988-2012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