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幼教所 | |
dc.creator (作者) | 陳伯璋;張盈堃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Chang, Yin-Kun | |
dc.date (日期) | 2009 | |
dc.date.accessioned | 30-Oct-2015 17:37:3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0-Oct-2015 17:37:3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0-Oct-2015 17:37:37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917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在台灣課程研究中,課程美學探究方面仍少見,但這也是本地教育改革中所刻不容緩的重要向度。本文強調的課程美學,乃是建立在文化的平常性上,以及人們在建構共享意義實踐時的主動性與創造力。也就是這是一種探索人們主動創造文化意義的方式,其焦點在於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將文化視為日常生活的實際過程,因此本文擬建構一種來自日常生活所迸生的批判、行動導向的課程美學及其可能實踐的場所。本文認為所謂的美學就是由那些參與其中的人所構成的,故學校的課程正是由當地的師生共同參與創造,這樣的課程是由他們所共同構成的,這正是美學的課程,這樣的課程也體現了這群人共同的文化符碼。因此本文所要說的是:課程美學的理念就是curriculum with the people或curriculum by the people,就是跟著民眾一起來參與和規劃。最後,本文反思台灣教育現場的集體文化往往追求對症下藥的處方,希望找到立即有用的策略或方法,但課程美學所要彰顯的,唯有教師與學生都能夠投入學習活動中,課程才是活的課程(live curriculum),學習者才能找到意義。因此這種透過美感感悟的相互引領,就像全面的覺醒(wide-awakeness)這種自主性的獲得,而非被動地片面的告知或是規範教學的內容。因此課程的美學除了教科書的內容知識之外,應該加入師生主體經驗在課程實踐脈絡中的交錯,使得課程的文本在新舊經驗的流動中,相互編織著新的意義。 | |
dc.format.extent | 12903746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relation (關聯) | 教育與社會研究, 12, 41-72 | |
dc.subject (關鍵詞) | 美學 ; 社區 ; 課程 ; 批判教育學 | |
dc.subject (關鍵詞) | Aesthetic ; Community ; Curriculum ; Critical pedagogy | |
dc.title (題名) | 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from Everyday Life: The Aesthetic Inquiry in the Community-based Curriculum | |
dc.type (資料類型) | article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