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綜藝節目中的整形身體展演、角色形塑與權力關係
Performance, Role Modeling, and Power Relations of Cosmetic Surgery Body in Taiwan’s Variety Shows.
作者 陳慧瑜
貢獻者 陳儒修
陳慧瑜
關鍵詞 整形
醫美
綜藝節目
身體
角色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Nov-2015 14:45:37 (UTC+8)
摘要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變,人們對於增進外貌的方法日新月異,從過往的美容瘦身工業到今日愈趨興盛的醫學美容現象,顯示出人們對整形的態度已較過往開放,不僅接受整形的年齡逐漸下探,也有愈來愈多男性加入了這場「玩美」大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整形相關媒體也逐漸興起,除了有專門介紹醫美的雜誌、專題報導,電視上也有許多節目會製作整形相關主題的單元。有鑑於整形節目華麗外表下的爭議,加上研究者對於節目中出演者身體展現的好奇,以及欲探討節目角色形塑之權力關係與文化意涵,始對台灣綜藝節目之整形身體展演與論述對話展開剖析。
     
      本研究先就過去美容瘦身的歷史沿革做探究,再從過往博碩士與期刊論文中整形與身體、媒體、整形動機與資訊尋求等文獻做探討,並討論到身體與其相關理論。由於本文欲研究整形節目中的角色互動與權力論述,故採傅柯身體理論和高夫曼戲劇理論做為本文分析的理論依據,且輔以其他身體社會學論點。研究方法則採論述分析法與對話分析法,希望就綜藝節目中的對話、視覺資料、非口語互動與其他效果等資訊來詮釋、了解其話語意義。研究樣本則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的整形節目單元影片,經篩選後選擇較常出現的身體論述(如臉、胸部等)的集數來進行分析,並根據研究者對角色的分類對節目內容作討論。
     
      本研究分別以男女身體進行展演與論述的剖析,觀察其背後現象與實質意涵,此外也從對話中檢視出演者彼此之間的互動與角色形構,更進一步探討角色之間的權力關係等。研究發現,來賓在互動中彼此協力塑造角色,而醫師權威性更在整形節目中獲得展現,且幾乎無可動搖,卻也在維持權威的同時,有逐漸偶像化、藝人化的現象。另外,出演者透過身體精細化進行展演,也強調整形日常化與正當性試圖為整形身體除罪,但醫師卻透過身體精細化和整形日常化等話語來增進商業利益。
參考文獻 張惠蓉、何玫樺、黃倩茹(2008)。〈線上社會支持類型探討:以 PTT 精神疾病版及整型美容版為例〉。《新聞學研究》。94:61-105。
     
     林芝安(2002)。〈整形美容為何流行﹖〉。《康健雜誌》。47:162-166。
     
     蔡玓庭、李蘭、張錦華、林慧君、陳富莉(2005)。〈台灣地區瘦身商業廣告內容涉及瘦身美容廣告規範之研究〉,《輔仁醫學期刊》,3:3:169-177。
     
     方茵茵(1976)。〈塑一個漂亮的我﹖--談整容〉。《健康世界》。2:14-17。
     
     王右君(2009)。〈重訪網路上的身份展演:以同志論壇 MOTSS 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99:47-77。
     
     魏慧美、陳翊偉、吳和堂(2013)。〈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方式之研究—Goffman 的戲劇理論取向〉。《高雄師大學報》。34:57-8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江靜之(2013)。〈多對一電視政治新聞專訪之對話分析研究〉。《新聞學研究》。117:89-134。
     
     曾逸仙(2009)。《女性美容整形者的動機、影響與資訊尋求》。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笛蘭(2012)。《醫學美容品牌行銷溝通要素初探:以皮下填充微整形市場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賜斌(2006)。《整形外科界經營醫學美容創新策略與創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論文。
     
     孫笛蘭(2012)。《醫學美容品牌行銷溝通要素初探:以皮下填充微整形市場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玉蓉(2003)。《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桂君(2013)。《1960年代《婦友》雜誌建構的現代母職論述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芳(2010)。《微整形美容之民事責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郁俐(2008)。《從胭脂水粉到醫學美容:女性臉部管理論述與實踐變遷。1950s-2009》。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心荻(2009)。《台灣女性美容整型動機影響因素研究:身體意象、人際影響與媒體影響》。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鍾季芳(2009)。《消費者對醫學美容與傳統美容在認知與需求差異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仲(2011)。《以梅瓶造形省思當今整型現象:陳建仲陶藝創作論述》。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
     
     李筱嬋(2008)。《美色不只一層皮?男性使用醫學美容現象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孝典(2012)。《「美麗消費。期待又怕受傷害」─大台北地區醫學美容診所服務品質與顧客消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雁媚(2007)。《瘦身的經濟分析》。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博士論文。
     
     黃海潔(2007)。《台灣整形美容網站內容分析與行銷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蓓珊(2006)。《接受美容整型之成年女性其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于庭(2007)。《外表吸引力、美容整形態度對女性參與美容整形旅遊意願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蕙如(2013)。《已婚女性整型決定歷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周亞君(2004)。《打造現代維納斯:美容整型報導之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范逸華(2006)。《人工美的陽謀?台灣整形新聞論述與整形文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麗珍(2000)。《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逸聆(2008)。《身體意象、人際管道及大眾媒體對美容整形態度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女大學生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西平(1997)。《瘦身廣告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詠蓉(2007)。《台灣整形外科現況及影響服務量與項目組合之因素》。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敦恒(2009)。《整合期望不確認理論及理性行為理論解釋消費者再次美容整形之意圖》。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思潔(2010)。《中年女性微整型身體實踐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鴻儀(2007)。《身體自主與自我認同:整形現象的社會學考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鄭婉君(2005)。《臉部整形美容醫療情境中的女性身體經驗》。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一瑋(2006)。《台北地區女大學生對流行美容資訊節目之收視情形與身體意象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甘智文(2006)。《外表吸引力、社會文化因素對大學女生美容整形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星達(2010)。《桎梏的扮演-以高夫曼理論解讀惹內《女僕》》。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2)。《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吳緯疆(1997)。《電視遊戲節目之文化研究分析》。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紀佩君(2008)。《網路世界中的展演儀式:網路聊天室的對話分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美岑(2004)。《網際網路溝通的語言遊戲─以MSNMessenger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媚(2003)。《對話之誤解與澄清─以中文為使用語言之跨文化傳播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形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洪欣辰(2005)。《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理〈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與專家權威》。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子威(1987)。《情人眼裡出西施─美的沈思》。台北市:丹青。
     
     呂台瑞(1992)。《美容整形100問》。台北:培根文化。
     
     錢志純、黎惟東合譯(1984)。《方法導論˙沈思錄:哲學原理》。臺北市:志文。
     
     錢志純編譯(1973)。《我思故我在 : 笛卡兒的一生及其思想.方法導論》。臺北市:志文。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 : 美容手術的兩難》。臺北市:巨流。(原書 Kathy Davis. [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New York: Routledge. )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台北市:桂冠。 (原書 Erving Goffman.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Books. )
     
     蔡采秀譯(1998)。《傅柯》。臺北市:巨流。(原書 Barry Smart. [1985]. Michel Foucault.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Chris Shilling. [2005].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謝明珊譯(2011)。《身體社會學:體現的抽象畫描繪》。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Kate Cregan. [2006]. The Sociology of the Body: Mapping the Abstraction of Embodi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Bryan S. Turner. [2008].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Mike Featherstone. [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書Michel Foucault. [1975].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Gallimard. )
     
     陳瑞麟譯(1998)。《傅柯》。臺北市 : 桂冠。(原書 Merquior. J. G. [1985]. Foucault. Collins: Fontana)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2006)。《質性心理學 : 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市 : 遠流。(原書Honathan A. Smith. [2003].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
     
     司徒懿譯(2009)。《簡明質性研究法分析》。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Carol Grbich. [2007].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原書 Michel Foucault. [1969] L`Archeologie Du Savoir. Paris:Gallimard.)
     
     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市:時報文化。(原書Michel Foucault. [1963]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Franc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Joanna Thornborrow (2007). Narrative, opinion and situatd argument in talk show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1436-145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100453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3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儒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慧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慧瑜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Nov-2015 14:45:37 (UTC+8)-
dc.date.available 2-Nov-2015 14:45: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Nov-2015 14:45: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453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91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453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變,人們對於增進外貌的方法日新月異,從過往的美容瘦身工業到今日愈趨興盛的醫學美容現象,顯示出人們對整形的態度已較過往開放,不僅接受整形的年齡逐漸下探,也有愈來愈多男性加入了這場「玩美」大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整形相關媒體也逐漸興起,除了有專門介紹醫美的雜誌、專題報導,電視上也有許多節目會製作整形相關主題的單元。有鑑於整形節目華麗外表下的爭議,加上研究者對於節目中出演者身體展現的好奇,以及欲探討節目角色形塑之權力關係與文化意涵,始對台灣綜藝節目之整形身體展演與論述對話展開剖析。
     
      本研究先就過去美容瘦身的歷史沿革做探究,再從過往博碩士與期刊論文中整形與身體、媒體、整形動機與資訊尋求等文獻做探討,並討論到身體與其相關理論。由於本文欲研究整形節目中的角色互動與權力論述,故採傅柯身體理論和高夫曼戲劇理論做為本文分析的理論依據,且輔以其他身體社會學論點。研究方法則採論述分析法與對話分析法,希望就綜藝節目中的對話、視覺資料、非口語互動與其他效果等資訊來詮釋、了解其話語意義。研究樣本則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的整形節目單元影片,經篩選後選擇較常出現的身體論述(如臉、胸部等)的集數來進行分析,並根據研究者對角色的分類對節目內容作討論。
     
      本研究分別以男女身體進行展演與論述的剖析,觀察其背後現象與實質意涵,此外也從對話中檢視出演者彼此之間的互動與角色形構,更進一步探討角色之間的權力關係等。研究發現,來賓在互動中彼此協力塑造角色,而醫師權威性更在整形節目中獲得展現,且幾乎無可動搖,卻也在維持權威的同時,有逐漸偶像化、藝人化的現象。另外,出演者透過身體精細化進行展演,也強調整形日常化與正當性試圖為整形身體除罪,但醫師卻透過身體精細化和整形日常化等話語來增進商業利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背景 3
     第三節、研究目的 10
     第四節、研究問題 12
     第五節、各章節介紹 14
     第貳章、相關文獻與理論探討 15
     第一節、美容瘦身沿革 15
     第二節、整形時代 17
     第三節、身體與相關理論 25
     第參章、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論述分析 35
     第二節、對話分析 38
     第三節、研究設計 41
     第肆章、研究分析 44
     第一節、整形節目流程架構 44
     第二節、整形身體的展演 49
     第三節、角色形塑與權力關係 82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研究發現 110
     第二節、研究反思與建議 115
     參考書目 118
     附錄一 總節目樣本簡介 124
     附錄二 綜藝節目樣本表 133
     附錄三 主要研究樣本節目比較表 136
     附錄四 節目內容流程表 137
     附錄五 其他引用樣本節目列表 144
     附錄六 金鐘獎獎勵辦法 145
     附錄七 對話過錄符號說明 146
     
     表目錄
     
     表 1:整形論述角色示意表 12
     表 2:整形論述角色示意修改表 41
     表 3:樣本選取流程表 42
     表 4:後續分析架構 43
     表 5:節目流程架構表 44
     表 6:男女身體展演比較表 70
     表 7:整形節目角色權力金字塔 109
     表 8:角色權力關係表 111
     
      
     圖目錄
     
     圖 1: 座位區示意圖《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45
     圖 2: 術前照《康熙來了 2004/2/4》 46
     圖 3 廣告前預告《麻辣天后宮 2012/2/7》 46
     圖 4: 來賓出場《麻辣天后宮 2012/2/7》 47
     圖 5: 補償效果字《麻辣天后宮 2012/2/7》 47
     圖 6: 吐槽效果字《麻辣天后宮 2012/2/7》 47
     圖 7: 男性臉部特寫《女人好犀利2012/1/25》 50
     圖 8: 男性鼻子側面特寫《私房話老實說2014/7/23》 52
     圖 9: 胸肌觸摸《私房話老實說2014/7/23》 55
     圖 10:胸肌變化《私房話老實說2014/7/23》 55
     圖 11:腹肌觸摸《青春猛回頭2011/11/16》 57
     圖 12:女性眼皮割痕標示《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59
     圖 13:女性鼻頭觸摸《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61
     圖 14:女性來賓做豬鼻子《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61
     圖 15:女性下巴側面特寫《麻辣天后宮2012/2/7》 63
     圖 16:下巴比例示範《麻辣天后宮2012/2/7》 64
     圖 17:術前照對比《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74
     圖 18:鏡頭切割嘴唇《今晚誰當家 2008/5/15》、 77
     圖 19:鏡頭切割眼睛《一袋女王 2010/7/5》、 77
     圖 20:鏡頭切割胸部《非關命運 2011/8/16》、 77
     圖 21:鏡頭切割腹肌《大學生了沒 2011/9/8》 77
     圖 22:醫師手比額頭《圖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79
     圖 23:主持人手比腮幫子《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79
     圖 24:受訪者與主持人站位圖《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80
     圖 25:主持人轉向醫師《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84
     圖 26:效果字強調《私房話老實說 2014/7/23》 90
     圖 27:攝影棚手術台《麻辣天后宮 2012/2/7》 101
     圖 28:醫師偶像化《麻辣天后宮2011/7/13》 102
     圖 29:命理專家畫來賓臉《我愛大小姐 2011/10/19》 10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3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整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綜藝節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角色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綜藝節目中的整形身體展演、角色形塑與權力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Performance, Role Modeling, and Power Relations of Cosmetic Surgery Body in Taiwan’s Variety Show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蓉、何玫樺、黃倩茹(2008)。〈線上社會支持類型探討:以 PTT 精神疾病版及整型美容版為例〉。《新聞學研究》。94:61-105。
     
     林芝安(2002)。〈整形美容為何流行﹖〉。《康健雜誌》。47:162-166。
     
     蔡玓庭、李蘭、張錦華、林慧君、陳富莉(2005)。〈台灣地區瘦身商業廣告內容涉及瘦身美容廣告規範之研究〉,《輔仁醫學期刊》,3:3:169-177。
     
     方茵茵(1976)。〈塑一個漂亮的我﹖--談整容〉。《健康世界》。2:14-17。
     
     王右君(2009)。〈重訪網路上的身份展演:以同志論壇 MOTSS 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99:47-77。
     
     魏慧美、陳翊偉、吳和堂(2013)。〈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方式之研究—Goffman 的戲劇理論取向〉。《高雄師大學報》。34:57-8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江靜之(2013)。〈多對一電視政治新聞專訪之對話分析研究〉。《新聞學研究》。117:89-134。
     
     曾逸仙(2009)。《女性美容整形者的動機、影響與資訊尋求》。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笛蘭(2012)。《醫學美容品牌行銷溝通要素初探:以皮下填充微整形市場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賜斌(2006)。《整形外科界經營醫學美容創新策略與創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論文。
     
     孫笛蘭(2012)。《醫學美容品牌行銷溝通要素初探:以皮下填充微整形市場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玉蓉(2003)。《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桂君(2013)。《1960年代《婦友》雜誌建構的現代母職論述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芳(2010)。《微整形美容之民事責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郁俐(2008)。《從胭脂水粉到醫學美容:女性臉部管理論述與實踐變遷。1950s-2009》。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心荻(2009)。《台灣女性美容整型動機影響因素研究:身體意象、人際影響與媒體影響》。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鍾季芳(2009)。《消費者對醫學美容與傳統美容在認知與需求差異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仲(2011)。《以梅瓶造形省思當今整型現象:陳建仲陶藝創作論述》。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
     
     李筱嬋(2008)。《美色不只一層皮?男性使用醫學美容現象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孝典(2012)。《「美麗消費。期待又怕受傷害」─大台北地區醫學美容診所服務品質與顧客消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雁媚(2007)。《瘦身的經濟分析》。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博士論文。
     
     黃海潔(2007)。《台灣整形美容網站內容分析與行銷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蓓珊(2006)。《接受美容整型之成年女性其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于庭(2007)。《外表吸引力、美容整形態度對女性參與美容整形旅遊意願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蕙如(2013)。《已婚女性整型決定歷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周亞君(2004)。《打造現代維納斯:美容整型報導之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范逸華(2006)。《人工美的陽謀?台灣整形新聞論述與整形文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麗珍(2000)。《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逸聆(2008)。《身體意象、人際管道及大眾媒體對美容整形態度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女大學生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西平(1997)。《瘦身廣告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詠蓉(2007)。《台灣整形外科現況及影響服務量與項目組合之因素》。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敦恒(2009)。《整合期望不確認理論及理性行為理論解釋消費者再次美容整形之意圖》。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思潔(2010)。《中年女性微整型身體實踐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鴻儀(2007)。《身體自主與自我認同:整形現象的社會學考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鄭婉君(2005)。《臉部整形美容醫療情境中的女性身體經驗》。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一瑋(2006)。《台北地區女大學生對流行美容資訊節目之收視情形與身體意象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甘智文(2006)。《外表吸引力、社會文化因素對大學女生美容整形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星達(2010)。《桎梏的扮演-以高夫曼理論解讀惹內《女僕》》。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2)。《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吳緯疆(1997)。《電視遊戲節目之文化研究分析》。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紀佩君(2008)。《網路世界中的展演儀式:網路聊天室的對話分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美岑(2004)。《網際網路溝通的語言遊戲─以MSNMessenger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媚(2003)。《對話之誤解與澄清─以中文為使用語言之跨文化傳播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形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洪欣辰(2005)。《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理〈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與專家權威》。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子威(1987)。《情人眼裡出西施─美的沈思》。台北市:丹青。
     
     呂台瑞(1992)。《美容整形100問》。台北:培根文化。
     
     錢志純、黎惟東合譯(1984)。《方法導論˙沈思錄:哲學原理》。臺北市:志文。
     
     錢志純編譯(1973)。《我思故我在 : 笛卡兒的一生及其思想.方法導論》。臺北市:志文。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 : 美容手術的兩難》。臺北市:巨流。(原書 Kathy Davis. [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New York: Routledge. )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台北市:桂冠。 (原書 Erving Goffman.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Books. )
     
     蔡采秀譯(1998)。《傅柯》。臺北市:巨流。(原書 Barry Smart. [1985]. Michel Foucault.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Chris Shilling. [2005].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謝明珊譯(2011)。《身體社會學:體現的抽象畫描繪》。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Kate Cregan. [2006]. The Sociology of the Body: Mapping the Abstraction of Embodi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Bryan S. Turner. [2008].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Mike Featherstone. [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書Michel Foucault. [1975].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Gallimard. )
     
     陳瑞麟譯(1998)。《傅柯》。臺北市 : 桂冠。(原書 Merquior. J. G. [1985]. Foucault. Collins: Fontana)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2006)。《質性心理學 : 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市 : 遠流。(原書Honathan A. Smith. [2003].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
     
     司徒懿譯(2009)。《簡明質性研究法分析》。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Carol Grbich. [2007].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原書 Michel Foucault. [1969] L`Archeologie Du Savoir. Paris:Gallimard.)
     
     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市:時報文化。(原書Michel Foucault. [1963] 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Franc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Joanna Thornborrow (2007). Narrative, opinion and situatd argument in talk show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1436-145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