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探討
The Case Study of Re-enrolling Experience among Adolescent Mothers
作者 方韻喬
貢獻者 宋麗玉
方韻喬
關鍵詞 未成年懷孕
青少女母親
復學經驗
質性研究
teenage pregnancy
adolescent mothers
re-enrolling exper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4-Jan-2016 16:55:15 (UTC+8)
摘要 青少女未婚懷孕已是我國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多數的青少女在發現懷孕後,面臨一連串的抉擇,少女將思考是否生育,以及選擇將孩子留養、出養或寄養。然而,選擇留養後的青少女,多數面臨親職與經濟的壓力而無法持續就學。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企圖瞭解青少女母親在留養後,回歸學校的校園生活,探討青少女母親的復學因素、復學適應,以及學校輔導系統提供的服務內涵。研究最終訪談九位青少女母親,研究結果發現:

1. 青少女母親的復學因素,包含主要因素與使能因素。主要因素為少女個人對於完成學業的想望;使能因素共有四項,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此外,少女的復學因素與擔任親職及婚姻狀態(生活經驗)相關聯。
2. 青少女孕期的校園生活經驗,與物理空間環境、老師與同儕的態度有關。在復學適應部分,面臨「學習適應」與「人際關係適應」,少女復學適應與少女的生活經驗具有關聯性,少女亦隨著學校風氣規範及老師、同儕的態度不同,其適應的議題有所差異。
3. 青少女母親就學之學校輔導部分,包含懷孕與復學期間兩部分。孕期的學校輔導服務分為學校支持性措施、個人輔導與重要他人協談;復學之輔導服務將與學校的作法和少女接受輔導服務之意願具有關聯性,亦影響少女所接受的服務內涵。

研究結果證實青少女母親穩定就學原因,與少女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就學歷程,再加上學校風氣與上課規範不同,少女所要適應的議題具有個別性。少女在就讀學校選擇的考量,包含上課路程近、上課時間短,以及選擇規範不嚴格的學校為主要。在學校部分,校方提供通融作法、學校輔導服務以及家庭支持程度是少女回歸校園的重要關鍵。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上與學術上的建議。
“Unmarried pregnant adolesc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in Taiwan. When most adolescent girls were found pregnant, they are facing a series of choices, they need consider whether to give birth, whether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y, as well as the option to leave the baby to child support or foster care. However, when adolescent girls choose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ies, a majority of them are facing financial stress and the pressure of parenting. Thus their education can no longer sustained.

In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use in-depth interview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when adolescent mothers choose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y, what their campus lives are going to be like when they return to school. Seco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olescent mothers’ re-enrolling, as well as the adaptation for continuing their education. Third, the counseling service content provided by the school counseling system. This study finally interviewed nine adolescent mothers, an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1. The factors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re-enroll include main factors and enabling factors. The main factors are teenage mothers’ personal desire to complete their studies. As for the enabling factors, there are a total of four prospects, including: "family factors", "schoo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is, re-enrolling factors for teenage mothers are related to their roles in parenting and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riences).
2. The campus life these adolescent mothers experiences during pregnancy, ar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peers’ attitudes. In the aspect of “Re-enrolling Adaptation, these girls are facing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Teenage mothers’ re-enrolling adaptation is related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Besides, with different school climate, teachers’ and peers’ attitudes, these influences can also affect teenage girls’ adaptations.
3. Teenage mothers’ enrolling school counseling service, includes two parts; the pregnancy part and the re-enrolling part. Pregnancy counseling services are divided into “school support measures”, “individual counseling” and “joint counselling with significant others”. Counselling service after their returns to school is related to school measures and the teenage moth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unselling service. And these aspects would also affect the service content these adolescent mothers receive.

The study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reason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have a stable re-enrolling are related to their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different school histories, coupled with the different school climates and regulations. Thus teenage girls’ adaptation issue is individualized. Their choices for attending school includes, distance from home to school, the length of school time, and a more tolerant school regulations. Beside, with the school offering accommodating standards, counseling services and also with family support; these are the key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re-enroll.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the recommendations above, both in practic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field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 英文部分
Ariel, K., & Kathleen, M. (2008). Teacher support, school goal structures, and teenage mothers’ school engagement. Youth Society, 39, 4, 524-548.
Benoit, M. B. (1997).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eenagers who become
parents out-of-wedlock.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9(5/6), 401-413.
Botting, B., Rosato, M., & Wood, R. (1998). Teenage mothers and the health of their children. population trends london, 19-28.
Byers,A.(2000).Teen and Pregnancy: A hot issue. U.S.A: Enslow Publication,Inc.
Chigona, A., & Chetty, R. (2008). Teen mothers and schooling: lacunae and challenge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8(2), 261-281.
Coley, R. L., and Chase-Lansdale, L.(1998).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52-166.
Demick, J., Bursik, K., & Dibiase, R. (1993). Parental development.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DeSimone, M. (1996). Birth mother loss: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unresolved grief.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4 (1), 65-76.
Felice, M. E., Feinstein,R.A., Fisher, M.M., Kaplan, D.W.(1999). Adolescent pregnancy—current trends and issues: 1998. Pediatrics, 103(2),516-521.
Flanagan, P. J., McGrath, M. M., Meyer, E. C., & Garcia Coll, C. T. (1995).
Adolese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o motherhood. Pediatrics, 96(2Pt 1), 273-277.
Furstenberg, F. F. (1976).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eenage parenthood.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48-164.
Hoffman, S.D., Foster, E.M., and Furstenberg, F.F.Jr. (1993). Reevaluating the costs of teenage childbearing. Demography, 30(1): 1-13.
Horowitz, S. M., Klerman, L. V., Kuo, H. S. & Jekel, J. F. (1991). School-age mother:
Predictors of Long-term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Predictors, 87, 862-868.
LeVine, R. A.(1974). Parental goals: A cross-cultural 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6, 226-239.
Pillow, W.S. (2004). Unfit Subject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Teen Mother.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Riordan, S. (2002). The Invisible Students;young parents in education. Dublin: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gan, F., Shmied, V., Barclay, L., Everitt, L., & Wyllie, A. (1997). ‘Becoming a
mother’-developing a new theory of early motherhood.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 877-885.
Roye, C. F. & Balk, S. J.(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ner support to outcomes for
teenag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a re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
86-93.
Rutter, M. (1999).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1, 119-144.
SmithBattle, L. (2006).Helping Teen Mother Succeed. 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22(3), 130-135.
SmithBattle, L. (2007a).”I Wanna Have a Good Future”: Teen Mother’s in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Competing Demands, and Limited School Support. Youth & Society, 38(3), 348-371.
SmithBattle, L. (2007b).Legacies of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The Case of Teen Mothers. Public Health Nursing, 24(5), 409-420.
Strange, C. C. (2003).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forth edition.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Jossey-Bass Public San Francisco, CA 
Warren, K. C., Johnson, R.W. (1989)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 ambivalence and decisions about unplanned adolescent pregnancy. Adolescence, 24(95), 505-502.
Westman, J. C. (2009). Breaking The adolescent parent cycle: Valuing fatherhood
and motherhoo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Williams, C. W. (1991). Black teenage mothers: Pregnancy and child rearing from their perspective.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二、 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12)。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出生按性別及生母年齡。上網
  日期:2014 年2 月25 日。檢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戶政司(2012)。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有偶婦女出生率。上網
  日期:2014 年9 月14 日。檢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
內政部戶政司(2014)。婚育年齡及育兒數目變化。上網
  日期:2014 年10 月9 日。檢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統計處(2012)。內政統計年報-育齡婦女生育率。上網
  日期:2014 年2 月25 日。檢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芬(2007)。從女性主義觀點看未成年懷孕女性性別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
東吳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
23-28。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做個剛柔並濟的新好男人。台北:遠流。
王瑞霞(2000)。青少年性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7(1),26-31。
王筱霈(2008)。青少女母親之壓力與需求暨婚姻品質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霈(2010)。一定要餵母奶嗎?只有妳才能決定什麼對你的寶寶最好!健康世界,293,73-76。
王寶墉(2001)。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台北:心理。
台北婦女保健協會(2013)。青少女自主避孕雙重防護,不讓青春變了調2013年7月15日新聞稿。網址:http://www.wewomen.com.tw/hparea_info_show.php?hp_id=1
任麗華(2003)。未成年未婚媽媽問題與福利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35-147。
江千代、徐素珍(1987)。二十歲以下初婚少女婚育行為之探討。公共衛生,14(3),286-292。
江漢聲、晏涵文、鄭丞傑、涂醒哲、林惠瑛、鄭玉英著(2000)。性教育。台北:性林。
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13,179-218
吳小文(2013)。未成年未婚懷孕母親之親職經驗探究。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佩芬(2008)。在校園縫隙遊走的女孩---非預期懷孕技專青少女之校園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書(2006)。影響中輟復學生復學因素之研究:發展犯罪理論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南師學報,36,1-18。
李玉蟬(2005)。未婚懷孕輔導機制建立之芻議。學生輔導,99,76-93。
李孟智(1998)。青少女之生育問題。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5,381-387。
李啟澤、李孟智(1998)。小媽媽面面觀-我國青少年生育的特性及防制。健康世界,148(288),85-96。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德芬(2001)。探討中學階段未婚懷孕少女之學校因應措施。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
李德芬(2003)。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的學校因應措施。未發表的教育部委
託研究計劃,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李德芬(2005)。美國中等學校青少女懷孕事件因應策略回顧與反思。學生輔導,99,62-73。
李德芬(2005)。學校因應青少女懷孕事件之建議。學生輔導季刊,99,121-129。
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2004)青少女懷孕對其生理、心理社會之衝擊。台灣性學學刊,10(2),93-109。
李德芬、林美珍(2008)。探討懷孕青少女對懷孕事件之經驗感受。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31-59。
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 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滿華(1997)。青少年未婚媽媽孕期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培萱(2000)。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決定生育的經驗。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培萱、夏萍、許樹珍(1996)。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生育決定的經驗歷程。護理雜誌,53(6),34-44。
周麗玉(2005)。懷孕學生的協助是教育的內涵,也是教育的責任。學生輔導,99,30-51。
林婉玉(2002)。未婚青少女學生墮胎的相關照護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與親職角色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生(2000)。台灣地區未成年生育婦女生育保健狀況初探。檢索日期:2014年9月29日。取自:http://www.young.gow.tw/paper/p02.htm
林惠生、林淑惠(1997)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 為研究調查報告書。台中: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雅娟(2007)。親職角色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1,1609-2503。
林雅雯(2004)。懷孕少女生育決定歷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萍(2005)。未婚青少女出養子女的經驗歷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會工作辭典(2000)。蔡漢賢編,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邱依俐(2006)。桃園縣泰雅族中輟學生復學成因探討-文化與區位觀點。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書璇(譯)(2000)。G. Gestwicki著。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
台北:揚智。
金繼春(2002)。青少年生理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3),11-15。
俞筱鈞(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
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台北:巨流。
柯文惠(2014)。大學生休復學經驗之抉擇歷程與適應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碩士論文。
孫惠玲(1999)。一位未婚懷孕少女於懷孕至產後初期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玉珍(1992)。鄉村家庭夫妻對家庭角色期望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敏容(2005)。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 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Jose B.A., Craig W.L., Kathy L.L.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瑩(1999)。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
20-25。
曹宜蓁(2011)。青少年伴侶經歷未成年生育事件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如珊(2004)。早婚青少年婚姻適應之研究,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 原著。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 91-106。
陳介英(2006)。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7-128頁)。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玉梅(1999)。台灣省早婚婦女生活壓力與學習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白汶(2012)。中輟生輟學經驗與復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磬(2011)。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音、葉莉莉(2001)。青少年懷孕問題及其相關因素影響因素。護理雜誌,48(2),75-80。
陳慧女(2001)。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82,11-15。
陳靜雁(2002)。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曾淑貞(2005)。台北縣國中中輟復學生之自我效能感、被同學排擠接納感與在中輟傾向之相關性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9,11-30。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黃子慧(2008)。未成年青少女生育後對結婚、出養、就學之決策歷程-以充權觀點探討,私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李德芬(2003)。研議校園未婚懷孕青少女學校處理機制及因應措施。
教育部委託調查報告書。
黃秀珠、林淑玲(2005)。青少年的生育價值與生育代價。應用心理研究,28,
197-222。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藍瑩(2009)。蛻變成功之中輟復學國中生復學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齡萱、李德芬(2004)。探討懷孕青少女之關注與照護需求。未發表的大專學
生參與研究論文。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裕仁、林婉玉(2005)。未婚青少女學生之墮胎經驗及相關照護需求研究。學校衛生,46,53-77。
廖梅珍(1996)。青少年產婦之產後經驗與需求。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曾慶(2014,7月7日)。疑虐死親生兒,19歲母、男友遭追打。TVBS,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9日。檢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538044
劉上民(2001)。國中學生中途輟學與復學歷程的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分析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劉雅惠(2000)。青少女母親交往過程、環境因素、養育情況、家庭功能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性探討。私立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學禮(2004)。四位青少年的中輟過程一位國中教師的觀察與經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研究。台北:心理。
蔡鑫梓(1998)。青少女之生育結果及育兒狀況研究。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鄭君紋、劉世閔(2011)。一位未婚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的生育決定與出養經驗之敘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39-172。
鄭惠娟(2002)。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勵馨基金會(2013)。為小媽媽請命,投資代替譴責,復學不是夢。勵馨雜誌,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9日。檢自:http://taipeihoping8.blogspot.tw/2014/08/752.html#01
謝佩娟(2009)。青少女懷孕問題分析及其因應策略。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顏郁心(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魏子容(1999)。婚姻中的權與錢-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家玲(2012)。我是母親!少女母親的母職經驗與自我轉化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7,1-23。
嚴祥鸞(2013)。CEDAW替代報告(CEDAW Alternative Report)。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蘇兆安(2006,5月31日)。少女懷孕生子,九成輟學。中華日報,檢索日期:2014年8月6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1264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64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宋麗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方韻喬zh_TW
dc.creator (作者) 方韻喬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Jan-2016 16:55:15 (UTC+8)-
dc.date.available 4-Jan-2016 16:55: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Jan-2016 16:55:1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26400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03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64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青少女未婚懷孕已是我國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多數的青少女在發現懷孕後,面臨一連串的抉擇,少女將思考是否生育,以及選擇將孩子留養、出養或寄養。然而,選擇留養後的青少女,多數面臨親職與經濟的壓力而無法持續就學。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企圖瞭解青少女母親在留養後,回歸學校的校園生活,探討青少女母親的復學因素、復學適應,以及學校輔導系統提供的服務內涵。研究最終訪談九位青少女母親,研究結果發現:

1. 青少女母親的復學因素,包含主要因素與使能因素。主要因素為少女個人對於完成學業的想望;使能因素共有四項,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此外,少女的復學因素與擔任親職及婚姻狀態(生活經驗)相關聯。
2. 青少女孕期的校園生活經驗,與物理空間環境、老師與同儕的態度有關。在復學適應部分,面臨「學習適應」與「人際關係適應」,少女復學適應與少女的生活經驗具有關聯性,少女亦隨著學校風氣規範及老師、同儕的態度不同,其適應的議題有所差異。
3. 青少女母親就學之學校輔導部分,包含懷孕與復學期間兩部分。孕期的學校輔導服務分為學校支持性措施、個人輔導與重要他人協談;復學之輔導服務將與學校的作法和少女接受輔導服務之意願具有關聯性,亦影響少女所接受的服務內涵。

研究結果證實青少女母親穩定就學原因,與少女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就學歷程,再加上學校風氣與上課規範不同,少女所要適應的議題具有個別性。少女在就讀學校選擇的考量,包含上課路程近、上課時間短,以及選擇規範不嚴格的學校為主要。在學校部分,校方提供通融作法、學校輔導服務以及家庭支持程度是少女回歸校園的重要關鍵。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上與學術上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Unmarried pregnant adolesc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in Taiwan. When most adolescent girls were found pregnant, they are facing a series of choices, they need consider whether to give birth, whether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y, as well as the option to leave the baby to child support or foster care. However, when adolescent girls choose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ies, a majority of them are facing financial stress and the pressure of parenting. Thus their education can no longer sustained.

In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use in-depth interview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when adolescent mothers choose to keep and raise the baby, what their campus lives are going to be like when they return to school. Seco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olescent mothers’ re-enrolling, as well as the adaptation for continuing their education. Third, the counseling service content provided by the school counseling system. This study finally interviewed nine adolescent mothers, an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ed:

1. The factors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re-enroll include main factors and enabling factors. The main factors are teenage mothers’ personal desire to complete their studies. As for the enabling factors, there are a total of four prospects, including: "family factors", "schoo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is, re-enrolling factors for teenage mothers are related to their roles in parenting and marital status (life experiences).
2. The campus life these adolescent mothers experiences during pregnancy, ar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peers’ attitudes. In the aspect of “Re-enrolling Adaptation, these girls are facing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Teenage mothers’ re-enrolling adaptation is related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Besides, with different school climate, teachers’ and peers’ attitudes, these influences can also affect teenage girls’ adaptations.
3. Teenage mothers’ enrolling school counseling service, includes two parts; the pregnancy part and the re-enrolling part. Pregnancy counseling services are divided into “school support measures”, “individual counseling” and “joint counselling with significant others”. Counselling service after their returns to school is related to school measures and the teenage moth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unselling service. And these aspects would also affect the service content these adolescent mothers receive.

The study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reason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have a stable re-enrolling are related to their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different school histories, coupled with the different school climates and regulations. Thus teenage girls’ adaptation issue is individualized. Their choices for attending school includes, distance from home to school, the length of school time, and a more tolerant school regulations. Beside, with the school offering accommodating standards, counseling services and also with family support; these are the key for adolescent mothers to re-enroll.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the recommendations above, both in practic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field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青少女母親之議題 7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留養的生活經驗 20
第三節 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對象選取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流程 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與嚴謹度 5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6
第四章 研究分析結果 57
第一節 關於九位青少女母親 57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之生活經驗 67
第三節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因素 95
第四節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適應 109
第五節 青少女母親就學之學校輔導 12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43
第二節 研究討論 146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53
第四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53
zh_TW
dc.format.extent 222378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6400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未成年懷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青少女母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復學經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質性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eenage pregnan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dolescent moth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enrolling experi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qualitative researchen_US
dc.title (題名) 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探討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ase Study of Re-enrolling Experience among Adolescent Mother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英文部分
Ariel, K., & Kathleen, M. (2008). Teacher support, school goal structures, and teenage mothers’ school engagement. Youth Society, 39, 4, 524-548.
Benoit, M. B. (1997).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eenagers who become
parents out-of-wedlock.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9(5/6), 401-413.
Botting, B., Rosato, M., & Wood, R. (1998). Teenage mothers and the health of their children. population trends london, 19-28.
Byers,A.(2000).Teen and Pregnancy: A hot issue. U.S.A: Enslow Publication,Inc.
Chigona, A., & Chetty, R. (2008). Teen mothers and schooling: lacunae and challenge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8(2), 261-281.
Coley, R. L., and Chase-Lansdale, L.(1998).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52-166.
Demick, J., Bursik, K., & Dibiase, R. (1993). Parental development.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DeSimone, M. (1996). Birth mother loss: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unresolved grief.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4 (1), 65-76.
Felice, M. E., Feinstein,R.A., Fisher, M.M., Kaplan, D.W.(1999). Adolescent pregnancy—current trends and issues: 1998. Pediatrics, 103(2),516-521.
Flanagan, P. J., McGrath, M. M., Meyer, E. C., & Garcia Coll, C. T. (1995).
Adolese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o motherhood. Pediatrics, 96(2Pt 1), 273-277.
Furstenberg, F. F. (1976).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eenage parenthood.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48-164.
Hoffman, S.D., Foster, E.M., and Furstenberg, F.F.Jr. (1993). Reevaluating the costs of teenage childbearing. Demography, 30(1): 1-13.
Horowitz, S. M., Klerman, L. V., Kuo, H. S. & Jekel, J. F. (1991). School-age mother:
Predictors of Long-term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Predictors, 87, 862-868.
LeVine, R. A.(1974). Parental goals: A cross-cultural 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6, 226-239.
Pillow, W.S. (2004). Unfit Subject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Teen Mother.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Riordan, S. (2002). The Invisible Students;young parents in education. Dublin: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gan, F., Shmied, V., Barclay, L., Everitt, L., & Wyllie, A. (1997). ‘Becoming a
mother’-developing a new theory of early motherhood.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 877-885.
Roye, C. F. & Balk, S. J.(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partner support to outcomes for
teenag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a re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
86-93.
Rutter, M. (1999).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1, 119-144.
SmithBattle, L. (2006).Helping Teen Mother Succeed. 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22(3), 130-135.
SmithBattle, L. (2007a).”I Wanna Have a Good Future”: Teen Mother’s in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Competing Demands, and Limited School Support. Youth & Society, 38(3), 348-371.
SmithBattle, L. (2007b).Legacies of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The Case of Teen Mothers. Public Health Nursing, 24(5), 409-420.
Strange, C. C. (2003).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forth edition.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Jossey-Bass Public San Francisco, CA 
Warren, K. C., Johnson, R.W. (1989)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 ambivalence and decisions about unplanned adolescent pregnancy. Adolescence, 24(95), 505-502.
Westman, J. C. (2009). Breaking The adolescent parent cycle: Valuing fatherhood
and motherhoo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Williams, C. W. (1991). Black teenage mothers: Pregnancy and child rearing from their perspective.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二、 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12)。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出生按性別及生母年齡。上網
  日期:2014 年2 月25 日。檢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戶政司(2012)。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有偶婦女出生率。上網
  日期:2014 年9 月14 日。檢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
內政部戶政司(2014)。婚育年齡及育兒數目變化。上網
  日期:2014 年10 月9 日。檢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統計處(2012)。內政統計年報-育齡婦女生育率。上網
  日期:2014 年2 月25 日。檢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芬(2007)。從女性主義觀點看未成年懷孕女性性別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
東吳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
23-28。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做個剛柔並濟的新好男人。台北:遠流。
王瑞霞(2000)。青少年性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7(1),26-31。
王筱霈(2008)。青少女母親之壓力與需求暨婚姻品質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霈(2010)。一定要餵母奶嗎?只有妳才能決定什麼對你的寶寶最好!健康世界,293,73-76。
王寶墉(2001)。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台北:心理。
台北婦女保健協會(2013)。青少女自主避孕雙重防護,不讓青春變了調2013年7月15日新聞稿。網址:http://www.wewomen.com.tw/hparea_info_show.php?hp_id=1
任麗華(2003)。未成年未婚媽媽問題與福利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35-147。
江千代、徐素珍(1987)。二十歲以下初婚少女婚育行為之探討。公共衛生,14(3),286-292。
江漢聲、晏涵文、鄭丞傑、涂醒哲、林惠瑛、鄭玉英著(2000)。性教育。台北:性林。
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13,179-218
吳小文(2013)。未成年未婚懷孕母親之親職經驗探究。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佩芬(2008)。在校園縫隙遊走的女孩---非預期懷孕技專青少女之校園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書(2006)。影響中輟復學生復學因素之研究:發展犯罪理論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南師學報,36,1-18。
李玉蟬(2005)。未婚懷孕輔導機制建立之芻議。學生輔導,99,76-93。
李孟智(1998)。青少女之生育問題。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5,381-387。
李啟澤、李孟智(1998)。小媽媽面面觀-我國青少年生育的特性及防制。健康世界,148(288),85-96。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德芬(2001)。探討中學階段未婚懷孕少女之學校因應措施。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
李德芬(2003)。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的學校因應措施。未發表的教育部委
託研究計劃,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李德芬(2005)。美國中等學校青少女懷孕事件因應策略回顧與反思。學生輔導,99,62-73。
李德芬(2005)。學校因應青少女懷孕事件之建議。學生輔導季刊,99,121-129。
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2004)青少女懷孕對其生理、心理社會之衝擊。台灣性學學刊,10(2),93-109。
李德芬、林美珍(2008)。探討懷孕青少女對懷孕事件之經驗感受。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31-59。
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 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滿華(1997)。青少年未婚媽媽孕期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培萱(2000)。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決定生育的經驗。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培萱、夏萍、許樹珍(1996)。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生育決定的經驗歷程。護理雜誌,53(6),34-44。
周麗玉(2005)。懷孕學生的協助是教育的內涵,也是教育的責任。學生輔導,99,30-51。
林婉玉(2002)。未婚青少女學生墮胎的相關照護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與親職角色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生(2000)。台灣地區未成年生育婦女生育保健狀況初探。檢索日期:2014年9月29日。取自:http://www.young.gow.tw/paper/p02.htm
林惠生、林淑惠(1997)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 為研究調查報告書。台中: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雅娟(2007)。親職角色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1,1609-2503。
林雅雯(2004)。懷孕少女生育決定歷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萍(2005)。未婚青少女出養子女的經驗歷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會工作辭典(2000)。蔡漢賢編,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邱依俐(2006)。桃園縣泰雅族中輟學生復學成因探討-文化與區位觀點。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書璇(譯)(2000)。G. Gestwicki著。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
台北:揚智。
金繼春(2002)。青少年生理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3),11-15。
俞筱鈞(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
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
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台北:巨流。
柯文惠(2014)。大學生休復學經驗之抉擇歷程與適應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碩士論文。
孫惠玲(1999)。一位未婚懷孕少女於懷孕至產後初期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玉珍(1992)。鄉村家庭夫妻對家庭角色期望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敏容(2005)。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 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Jose B.A., Craig W.L., Kathy L.L.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瑩(1999)。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
20-25。
曹宜蓁(2011)。青少年伴侶經歷未成年生育事件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如珊(2004)。早婚青少年婚姻適應之研究,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 原著。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 91-106。
陳介英(2006)。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7-128頁)。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玉梅(1999)。台灣省早婚婦女生活壓力與學習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白汶(2012)。中輟生輟學經驗與復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磬(2011)。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音、葉莉莉(2001)。青少年懷孕問題及其相關因素影響因素。護理雜誌,48(2),75-80。
陳慧女(2001)。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82,11-15。
陳靜雁(2002)。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曾淑貞(2005)。台北縣國中中輟復學生之自我效能感、被同學排擠接納感與在中輟傾向之相關性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9,11-30。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黃子慧(2008)。未成年青少女生育後對結婚、出養、就學之決策歷程-以充權觀點探討,私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李德芬(2003)。研議校園未婚懷孕青少女學校處理機制及因應措施。
教育部委託調查報告書。
黃秀珠、林淑玲(2005)。青少年的生育價值與生育代價。應用心理研究,28,
197-222。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藍瑩(2009)。蛻變成功之中輟復學國中生復學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齡萱、李德芬(2004)。探討懷孕青少女之關注與照護需求。未發表的大專學
生參與研究論文。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裕仁、林婉玉(2005)。未婚青少女學生之墮胎經驗及相關照護需求研究。學校衛生,46,53-77。
廖梅珍(1996)。青少年產婦之產後經驗與需求。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曾慶(2014,7月7日)。疑虐死親生兒,19歲母、男友遭追打。TVBS,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9日。檢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538044
劉上民(2001)。國中學生中途輟學與復學歷程的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分析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劉雅惠(2000)。青少女母親交往過程、環境因素、養育情況、家庭功能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性探討。私立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學禮(2004)。四位青少年的中輟過程一位國中教師的觀察與經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研究。台北:心理。
蔡鑫梓(1998)。青少女之生育結果及育兒狀況研究。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鄭君紋、劉世閔(2011)。一位未婚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的生育決定與出養經驗之敘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39-172。
鄭惠娟(2002)。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勵馨基金會(2013)。為小媽媽請命,投資代替譴責,復學不是夢。勵馨雜誌,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9日。檢自:http://taipeihoping8.blogspot.tw/2014/08/752.html#01
謝佩娟(2009)。青少女懷孕問題分析及其因應策略。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顏郁心(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魏子容(1999)。婚姻中的權與錢-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家玲(2012)。我是母親!少女母親的母職經驗與自我轉化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7,1-23。
嚴祥鸞(2013)。CEDAW替代報告(CEDAW Alternative Report)。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蘇兆安(2006,5月31日)。少女懷孕生子,九成輟學。中華日報,檢索日期:2014年8月6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