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警察與城市管理:南京警察之研究(1903-1937)
Police and Urban Management: A Study of Nanking Police, 1903-1937
作者 江佳威
貢獻者 劉季倫
Liu, Chi Lun
江佳威
關鍵詞 近代南京史
近代中國警察史
南京警察史
城市管理
市政管理
社會控制
違警罰法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19:16 (UTC+8)
摘要   警察制度是近代歐洲國家鞏固內政的手段,也是近代市政府組織中,維護社會秩序、增進管理效率的次級部門。因此本文以近代南京為研究對象,採取晚清、北洋、南京國民政府3段時期,循序討論南京警察在抗戰前的制度變遷與運作概況,觀察警察是如何發揮管理南京社會的職責。
  首先在晚清時期的發展,著重在警政制度的建立。當清廷於新政、立憲運動提倡建立警察後,南京舊有的衙門巡捕、綠營汛兵與保甲,被官方化、專業化、制度化的警察制度取代,而且警察的職責不侷限於維護治安,開始對南京部分的社會問題,初步提出管理方針或政策。
  到了民國初年,因北洋政府尚未頒布市組織法,使得南京警察的業務範圍擴大至徵稅、戶口調查、衛生防疫、娼妓管理、貧民教育等事務,儼然是南京市政府的前身。然而警察機關難以跨越專業的藩籬,北洋時期的南京城市管理,就是標準的「以外行兼辦內行」。
  直到南京市政府成立後,以專業化的市政分工,接辦管理南京社會的各項業務,南京警察也納入了市政一環,是為市政府監控南京社會、執行管理政策的重要人力,然而市政府無法負擔高額的警察費用,國民政府乃在1929年命令市公安局隸屬內政部,而失去警察人力的市政府,等於失去落實管理政策的「執行人員」、查緝不法事件的「執法人員」。因市政府公務員的強制力遠不如警察,導致市民屢有不配合之舉;《違警罰法》賦予警察廣泛的行政裁量權,更向市政府爭奪對南京的管理權。可是單憑警察一己之力,是難以全面管理南京,仍需要市政府給予專業上的協助。最後警察廳與市政府基於「管理南京」的共同目的,還有功能上的互補性,逐漸從對立轉趨向合作,構成緊密合作「雙重管理體系」。因此,抗戰前的南京警察發展史,等同於城市管理的變遷史。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
1.《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1-012071-0397,〈首都警察廳組織法令案〉。
 001-046100-0119,〈國民政府國務會議議事紀錄(六)〉。
 001-046100-0128,〈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速記錄(五)〉。
 001-046100-0135,〈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速記錄(十二)〉。
 001-058000-0002,〈南京巿公安局改為首都公安局歸內政部直轄〉。
 001-058006-0001,〈警政整頓〉。
2.《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75-054,〈籌筆─統一時期(七十五)〉。
 002-080200-00397-093,〈一般資料—手稿錄底(二)〉。
 002-080200-00212-086,〈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十四)〉。
 002-080113-00002-009,〈社團與新生活運動(二)〉。
3.《南京市政府檔案》(南京,南京市檔案館藏)
 10010090025(01)0013,〈函請修改管理公共救火龍頭暫行規則等公函和市工務局各消防團體應由警廠轉請核發鑰匙並向社會局申請備案公函〉。
 10010020098(00)0015,〈關於市公安局1927年七月一日至1928年六月底止全年經費概算書〉。
 10010030165(00)0004,〈關於取締堂子街等菜攤事由來往函件(附原呈)〉。
 10010030164(00)0001,〈關於取締緩取明瓦廊菜攤公文(附市長指令和菜攤主呈文)〉。
 10010020510(00)0014,〈為本市營業稅處查複催繳皮骨業王春興等戶欠稅派警傳追並無違法逮捕事實給實業部的咨文〉。
 10010020058(00)0001,〈為援例設置財政警察追繳欠款〉。
 10010020435(00)0023,〈函首都警察廳請追繳西南酒家欠款〉。
 10010020691(00)0019,〈為送陶心志、余中典兩戶欠租和保結兩份請查收見複致市財政局的函〉。
 10010020435(00)0050,〈函財政局請追繳本市各飯館筵席捐附送清單請查收〉。
 10010020443(00)0017,〈民業公司負責人張筱卿呈欠捐數目不符並奉有核減批示函南京市財政局核查見複(附抄原呈)〉。
 10010020850(00)0005,〈請首都警察廳第七警察局將追捐之款早日解局〉。
 10010011506(00)0044,〈函請查煙賭娼請擴充戒煙院及救濟院由〉。
 10010040060(00)0018,〈南京市轉發首都警察廳臨時衛生警察隊服務綱要及組織一覽的訓令〉。

(二)史料與史料集
1. 丁光昌(編),《警察法規(增訂本)》,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
3. 中央警官學校編審處(編),《通行警察法規彙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4. 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71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內政部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5. 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91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首都計畫(一)》,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6. 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91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首都計畫(三)》,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民初政爭與二次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五四運動在江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18冊):第3輯.北洋政府.民眾運動分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19冊):第4輯.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南京:1994,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24冊):第5輯第1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治(四)》,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2. 內政部年鑑編簒委員會(編),《內政年鑑(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3. 王先謙(編),《東華續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
14. 王泰興,《首都警察廳警士教練所講義:勤務要則講義》,南京:首都警察廳,1935年。
15. 王煥鑣(編纂),《首都志(上、下)》,臺北:正中書局,1966。
16.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蘇省志:公安志》,北京市:群眾出版社,2000。
17. 江蘇省行政公署內務司(編),《江蘇省內務行政報告書(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8. 吳文暉,《南京棚戶家庭調查》,收入: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70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9. 吳德鎔(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四編:財政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20. 呂燕昭(等纂),《重刊江寧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21. 宋炳炎,〈南京市政府實習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22. 李文琥,〈南京市政府實習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23. 李宗黃,《新廣東觀察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24. 李宗黃,《模範之廣州市》,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25. 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卷80,合肥:黃山書社,2008。
26. 汪士鐸(等纂),《續纂江寧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27. 周浚權(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七編:衛生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28. 周馥,《秋浦周尚書(玉山)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29. 邵之棠(編),《皇朝經世文統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30. 金陵關稅務司(編著),盧海鳴(譯),《金陵關十年報告》,南京:南京出版社。
31.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京公安志》,南京:海天出版社,1999。
32. 南京市社會局(編),《南京社會》,收入:張研(等編),《民國史料叢刊:第70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33. 南京特別市政府(編),《南京特別市市政法規彙編初集(一)》,收入:張研(等編),《民國史料叢刊:第56冊》,鄭州:大象,2009。
34. 南京特別市政府(編),《南京特別市市政法規彙編初集(二)》,收入:張研(等編),《民國史料叢刊:第57冊》,鄭州:大象,2009。
35. 南京特別市政府秘書處(編),《民國二十五年度南京市戶口統計報告》,南京:編者自印,1936。
36. 南京特別市政府秘書處編譯股(編),《劉市長之言論:第一集》,南京:南京印書館,1930。
37. 首都各界提倡國貨委員會調查組(編),《南京市各業概況調查第一集(第一集)》,南京:編者自印,1935。
38. 首都警察廳(編),《首都警察概況》,南京:編者自印,1934。
39. 首都警察廳(編),《首都警察廳警士教練所講義:警察要旨講義》,南京:編者自印,1934。
40. 徐世昌,《退耕堂政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41. 徐棟(編),《保甲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2. 晏忠承、葉鏡允,《首都警察廳考察報告》,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4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43. 馬振犢(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2:南京保衛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44. 馬超俊先生言論選集編纂會(編),《馬超俊先生言論選集》,臺北市: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1967。
45.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第16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4。
46. 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合肥:黃山書社,2008。
47. 張建新,〈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48. 張德彝,《航海述奇》(合肥:黃山書社,2008),頁393、568。
49. 梁啟超,〈法蘭西遊記〉,收入:鍾叔河(主編),《歐洲十一國遊記二種.新大陸遊記.癸卯旅行記.歸潛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
50.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臺北:中華書局,1969。
51. 清高宗(敕撰),《清文獻通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
52. 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臺北:文海,1976。
53. 許雪姬、沈懷玉(訪問),曾玉蘭(紀錄),《陳湄泉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54. 郭嵩燾,《倫敦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4。
55. 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56. 曾紀澤,《曾惠敏公使西日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
57. 焦如橋(等著),〈南京市政報告之衛生土地行政及自治事務〉,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4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58. 程永嘉,《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四編:財務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59. 黃遵憲,《日本國志》,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0輯》,臺北,文海,1974。
60.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臺北:文海,1972。
61. 賈宗復(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六編:工務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62. 廖中一(等編),《袁世凱奏議:第2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63. 端方(編),《大清光緒新法令》,合肥:黃山書社,2008。
64.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65. 劉岫青,〈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66. 劉錦藻(撰),《清續文獻通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
67. 劉錫鴻,《英軺私記》,收入錢鍾書(主編),《郭嵩燾等使西日記六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68. 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69. 蔡鴻範、虞克裕(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一編:行政總論(一)》,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70. 蔡鴻範、虞克裕(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一編:行政總論(二)》,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71. 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上海古籍,2008。
72. 賴淑卿(編),《警政史料(一)、(二):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
73. 龐樹森等(編),《江蘇省單行法令初編(1923年)》,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74. 競智圖書館等(編),〈北洋人物史料三種〉,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三)期刊
1. 《民國日報.覺悟》(上海)。
2. 《江南警務雜誌》(南京)。
3. 《江蘇省公報》(南京)。
4. 《京市救濟院十九年年刊》(南京)。
5. 《南京市政府公報》(南京)。
6. 《南京社會特刊》(南京)。
7. 《南京特別市公安局月刊》(南京)。
8. 《南京特別市市政公報》(南京)。
9. 《首都市政公報》(南京)。
10. 《首都警察廳月刊》(南京)。
11. 《現代警察》(南京)。
12. 《監察院公報》(南京)。
13. 《警光週刊》(南京)。
14. 《警高月刊》(南京)。
15. 《警務叢報》(上海)。

(四)報紙
1. 《中央日報》(南京),1929-1937。
2. 《申報》(上海),1875-1930。
3. 《民生報》(南京),1929-1931。

(五)中文專書
1. 《南京港史》編纂委員會(編),《南京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 卜正民(Timothy Book)[著],林添貴(譯),《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臺北:遠流,2015。
3.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史(編著),《中國警察制度簡論》,北京:群眾,1985。
5.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6.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1984。
7. 王雲駿,《民國南京城市社會管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8. 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9. 安克強(Henriot Christian)[著],張培德(等譯),《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Shanghai, 1927-1937: Municipal Power, Locality, and Modernization),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 朱國華,《清代緝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1. 江康黎,《行政學原理》上海:民治書局,1933。
12. 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3. 余秀豪,《現代警察行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4. 吳聰萍,《南京1912:城市現代性的解讀》,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5. 宋林飛(主編),《江蘇通史:民國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16. 宋國華,《清代緝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7. 李士珍,《現代各國警察》,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18. 李世眾,《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9. 林美莉,《西洋稅制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20. 孟慶超,《中國警察近代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
21. 邱華君,《警察學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22. 侯風雲,《傳統機遇與變遷─南京城市現代化研究(1912-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京通史:民國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24.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京通史:清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5. 姜文奎,《中國歷代政制考》,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26. 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著],魏洪鍾(譯),《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00-1992年(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7.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8. 張仲禮等(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2008。
29. 張仲禮等(編),《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0. 張金鑑,《行政學之理論與實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1. 張海林,《端方與清末新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2. 張彬,《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制度及其運作研究(1854-1683)》,上海:上海人民,2013。
33. 曹樹基,《中國人口.第5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4. 梅可望,《警察學原理》,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
35.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3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37.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上海書店,1991。
38. 陳允文,《中國的警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9. 陸丹林(總纂),《市政全書》,上海:道路月刊,1931。
40. 富伯平,《行政管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
41. 黃六鴻,《福惠全書》,合肥:黃山書社,2008。
42. 萬川(主編),《中國警政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43. 董佳,《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1927-1937)》,南京:江蘇人民,2014。
44. 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45. 靳鞏,《違警罰法通詮》,上海:大東,1929。
46. 聞鈞天,《中國保甲制度》,上海:上海書店,1992。
47. 蕭公權(著),張皓(等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48. 錢實甫,《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4。
49. 錢端昇,《民國政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0. 韓延龍等(編著),《中國近代警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1. 韓延龍等(編著),《近代中國警察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
52. 羅威廉(William, Rowe)[著],魯西奇(等譯),《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與社區(1796-1895)[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3. 羅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4. 羅爾綱,《綠營兵制》,北京:中華書局,1984。
55.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56. 酆裕坤,《各國警察制度通論》,臺北:作者自印,1976。
57. 酆裕坤,《都市警政學》,臺北:中華書局,1971。

(六)中文工具書
1. 南京出版社(編),《老地圖.南京舊影:1903》,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 南京出版社(編),《老地圖.南京舊影:1937》,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3. 南京市檔案館(編),《南京市檔案館指南》,南京:新華書店,1998。
4. 首席文化編輯小組(編),《法學知識專用法典》,臺北:首席文化出版社,2015。
5.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6. 劉壽林(主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
7.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
8. 錢實甫(主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七)期刊、論文集論文
1. 王俊雄等,〈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期的《首都計畫》〉,《新史學》,第15卷1期(臺北,2004),頁93-165。
2. 任雲蘭,〈20世紀初都統衙門對天津的城市管理探析〉,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7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11,頁15-28。
3. 伊懋可(Mark Elvin)[著],黃乃慧(譯),〈1905-1914年的上海市政管理〉,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3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5,頁128-157。
4. 吉澤誠一郎(著),張利民(譯),〈光緒末年天津巡警的創設和城市行政的變化〉,收入: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城市史研究:第10輯》,天津:天津古籍,1995,頁122-148。
5. 朱英,〈民國時期省議會與省長之間的衝突─以江蘇省議會彈劾省長案為例〉,《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1期(上海,2007),頁160-169。
6. 巫仁恕,〈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423-473。
7. 林明德,〈清末民初的司法改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臺北,1998),頁135-165。
8. 邱華君,〈中國建警發展史略〉,收入:賴淑卿(編),《警政史料(一):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頁129-148。
9. 柯惠鈴,〈風化、禁娼與社會秩序構建─南京市政與市民生活(1927-1936)〉,收入:國史館(編),《近代國家的形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頁539-568。
10. 涂小元,〈試論清末天津警察制度的創立及其對城市管理的作用〉,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3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6,頁73-86。
11. 涂文學,〈開展中國近代市政史研究的思考—以1930年代的漢口為中心〉,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7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10,頁263-280。
12. 翁有為、張學武,〈近代西方市制的引入與近代中國城市制度的轉型〉,收入:上海檔案館(編),《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頁3-47。
13. 張利民,〈清末北京、天津城市行政管理機構之初立與比較〉,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1-22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4,頁189-204。
14. 孫建中,〈忠義故事〉,《奮鬥月刊》,第686期(臺北,2010),頁22-25。
15. 畢可思,〈管理上海:維持通商口岸的治安〉,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頁210-237。
16. 陳蘊茜、劉煒,〈秦淮空間重構中的國家權力與大眾文化─以民國時期南京廢娼運動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6期(上海,2006),頁40-52。
17. 勞榦,〈對於南京市的幾點認識〉,《學原》,第2卷第9期(南京,1949),頁62-67。
18. 黃佑,〈中國五十年來的警察行政〉,收入:賴淑卿(編),《警政史料(一):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31-55。
19. 劉海岩,〈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1992年4期(北京,1992),頁14-30。
20. 劉惠璇,〈戴笠與中央警校之「特警班」(1937-194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臺北,2014),頁1-36。
21. 劉錚雲,〈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373-421。
22. 潘益民,〈抗戰前的首都警察廳〉,《民國春秋》,1997年第1期(南京,1997),頁3-7。
23. 鄭忠、王祥,〈城市邊緣人:民國南京人力車夫群體探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南京,2012),頁61-68。
24. 鄭祖安,《1927-1930上海市政府的市政新措施》,收入: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9,頁149-175。
25. 盧漢超,〈美國的中國城市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北京,2008),頁117-121。

(八)學位論文
1. 丁芮,〈北洋政府時期京師警察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1,頁146。
2. 王俊雄,〈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1。
3. 安嘉芳,〈政治都市的發展─抗戰前的南京〉,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8。
4. 何洪濤,〈清末警察制度研究(1894-1911)〉,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5. 李沛霖,〈抗戰前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7-1937)〉,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
6. 李鵬,〈民國首都警察廳(1929-1937)警政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9。
7. 張慶,〈論抗戰時期西安警察行政與城市社會控制〉,西安:西北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8. 彭雪芹,〈納民軌物:晚清巡警道研究〉,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
9. 賴淑卿,〈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1925-194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2。

(九)英文專書
1. Chʻü, Tʻung-ts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ʻ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Hershatter, Gail. 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4. Honig, Emily.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6. Lipkin, Zwia. Useless to The Stat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ist Nanjing,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Martin, Brian. The Shanghai Green Gang: 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8. Musgrove, Charles.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9. Rogaski, Ruth.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0. Stapleton, Kristin Eileen. Civilizing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 1895-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11. Strand, Davi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2. Tilly, Charles.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Cambridge: Blackwell, 1992.
13. Wakeman, Frederic. Policing Shanghai: 192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4. Wakeman, Frederic. 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一〇)英文論文
Mote, F. W.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1350-1400” in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1153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3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季倫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Chi L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佳威zh_TW
dc.creator (作者) 江佳威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Feb-2016 11:19:16 (UTC+8)-
dc.date.available 3-Feb-2016 11:19: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19: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3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3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警察制度是近代歐洲國家鞏固內政的手段,也是近代市政府組織中,維護社會秩序、增進管理效率的次級部門。因此本文以近代南京為研究對象,採取晚清、北洋、南京國民政府3段時期,循序討論南京警察在抗戰前的制度變遷與運作概況,觀察警察是如何發揮管理南京社會的職責。
  首先在晚清時期的發展,著重在警政制度的建立。當清廷於新政、立憲運動提倡建立警察後,南京舊有的衙門巡捕、綠營汛兵與保甲,被官方化、專業化、制度化的警察制度取代,而且警察的職責不侷限於維護治安,開始對南京部分的社會問題,初步提出管理方針或政策。
  到了民國初年,因北洋政府尚未頒布市組織法,使得南京警察的業務範圍擴大至徵稅、戶口調查、衛生防疫、娼妓管理、貧民教育等事務,儼然是南京市政府的前身。然而警察機關難以跨越專業的藩籬,北洋時期的南京城市管理,就是標準的「以外行兼辦內行」。
  直到南京市政府成立後,以專業化的市政分工,接辦管理南京社會的各項業務,南京警察也納入了市政一環,是為市政府監控南京社會、執行管理政策的重要人力,然而市政府無法負擔高額的警察費用,國民政府乃在1929年命令市公安局隸屬內政部,而失去警察人力的市政府,等於失去落實管理政策的「執行人員」、查緝不法事件的「執法人員」。因市政府公務員的強制力遠不如警察,導致市民屢有不配合之舉;《違警罰法》賦予警察廣泛的行政裁量權,更向市政府爭奪對南京的管理權。可是單憑警察一己之力,是難以全面管理南京,仍需要市政府給予專業上的協助。最後警察廳與市政府基於「管理南京」的共同目的,還有功能上的互補性,逐漸從對立轉趨向合作,構成緊密合作「雙重管理體系」。因此,抗戰前的南京警察發展史,等同於城市管理的變遷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研究目標 - 4 -
 第三節、研究回顧 - 6 -
 第四節、章節安排 - 11 -
 第五節、主要參考資料 - 13 -
 第六節、小結 - 15 -
第二章 晚清時期:南京警察的建立(1903-1911) - 17 -
 第一節、南京建警前的歷史背景 - 17 -
 第二節、江寧巡警總局的建立 - 32 -
 第三節、南京警察組織的確立與運作 - 41 -
 第四節、小結 - 60 -
第三章 北洋政府時期:南京警察的發展(1912-1927) - 61 -
 第一節、省會南京的發展概述 - 61 -
 第二節、江蘇省會警察廳的組織 - 63 -
 第三節、江蘇省會警察廳的警務運作 - 71 -
 第四節、小結 - 98 -
第四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警察的擴建(1927-1937)- 99 -
 第一節、首都南京發展概述 - 99 -
 第二節、市政府與警察廳的組織與運作 - 106 -
 第三節、公安局改隸事件的源起與過程 - 138 -
 第四節、小結 - 154 -
第五章 警察廳與市政府:雙重管理體系 - 155 -
 第一節、行政執行 - 156 -
 第二節、社會管理 - 166 -
 第三節、小結 - 191 -
第六章 結論 - 193 -
 第一節、警察與城市管理 - 193 -
 第二節、警察的多重角色 - 197 -
徵引書目 - 201 -
附錄 - 213 -
 附錄一、南京警察於淪陷前之各時期外勤組織配置 - 213 -
 附錄二、與本文相關之重要機關人事 - 223 -
zh_TW
dc.format.extent 114517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3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近代南京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近代中國警察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南京警察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市政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控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違警罰法zh_TW
dc.title (題名) 警察與城市管理:南京警察之研究(1903-1937)zh_TW
dc.title (題名) Police and Urban Management: A Study of Nanking Police, 1903-1937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檔案
1.《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1-012071-0397,〈首都警察廳組織法令案〉。
 001-046100-0119,〈國民政府國務會議議事紀錄(六)〉。
 001-046100-0128,〈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速記錄(五)〉。
 001-046100-0135,〈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速記錄(十二)〉。
 001-058000-0002,〈南京巿公安局改為首都公安局歸內政部直轄〉。
 001-058006-0001,〈警政整頓〉。
2.《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2-010200-00075-054,〈籌筆─統一時期(七十五)〉。
 002-080200-00397-093,〈一般資料—手稿錄底(二)〉。
 002-080200-00212-086,〈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十四)〉。
 002-080113-00002-009,〈社團與新生活運動(二)〉。
3.《南京市政府檔案》(南京,南京市檔案館藏)
 10010090025(01)0013,〈函請修改管理公共救火龍頭暫行規則等公函和市工務局各消防團體應由警廠轉請核發鑰匙並向社會局申請備案公函〉。
 10010020098(00)0015,〈關於市公安局1927年七月一日至1928年六月底止全年經費概算書〉。
 10010030165(00)0004,〈關於取締堂子街等菜攤事由來往函件(附原呈)〉。
 10010030164(00)0001,〈關於取締緩取明瓦廊菜攤公文(附市長指令和菜攤主呈文)〉。
 10010020510(00)0014,〈為本市營業稅處查複催繳皮骨業王春興等戶欠稅派警傳追並無違法逮捕事實給實業部的咨文〉。
 10010020058(00)0001,〈為援例設置財政警察追繳欠款〉。
 10010020435(00)0023,〈函首都警察廳請追繳西南酒家欠款〉。
 10010020691(00)0019,〈為送陶心志、余中典兩戶欠租和保結兩份請查收見複致市財政局的函〉。
 10010020435(00)0050,〈函財政局請追繳本市各飯館筵席捐附送清單請查收〉。
 10010020443(00)0017,〈民業公司負責人張筱卿呈欠捐數目不符並奉有核減批示函南京市財政局核查見複(附抄原呈)〉。
 10010020850(00)0005,〈請首都警察廳第七警察局將追捐之款早日解局〉。
 10010011506(00)0044,〈函請查煙賭娼請擴充戒煙院及救濟院由〉。
 10010040060(00)0018,〈南京市轉發首都警察廳臨時衛生警察隊服務綱要及組織一覽的訓令〉。

(二)史料與史料集
1. 丁光昌(編),《警察法規(增訂本)》,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2.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
3. 中央警官學校編審處(編),《通行警察法規彙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4. 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71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內政部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5. 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91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首都計畫(一)》,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6. 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91輯: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首都計畫(三)》,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編),《民初政爭與二次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五四運動在江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18冊):第3輯.北洋政府.民眾運動分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19冊):第4輯.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南京:1994,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24冊):第5輯第1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治(四)》,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2. 內政部年鑑編簒委員會(編),《內政年鑑(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3. 王先謙(編),《東華續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
14. 王泰興,《首都警察廳警士教練所講義:勤務要則講義》,南京:首都警察廳,1935年。
15. 王煥鑣(編纂),《首都志(上、下)》,臺北:正中書局,1966。
16.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蘇省志:公安志》,北京市:群眾出版社,2000。
17. 江蘇省行政公署內務司(編),《江蘇省內務行政報告書(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8. 吳文暉,《南京棚戶家庭調查》,收入: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70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9. 吳德鎔(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四編:財政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20. 呂燕昭(等纂),《重刊江寧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21. 宋炳炎,〈南京市政府實習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22. 李文琥,〈南京市政府實習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23. 李宗黃,《新廣東觀察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24. 李宗黃,《模範之廣州市》,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25. 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卷80,合肥:黃山書社,2008。
26. 汪士鐸(等纂),《續纂江寧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27. 周浚權(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七編:衛生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28. 周馥,《秋浦周尚書(玉山)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29. 邵之棠(編),《皇朝經世文統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30. 金陵關稅務司(編著),盧海鳴(譯),《金陵關十年報告》,南京:南京出版社。
31.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京公安志》,南京:海天出版社,1999。
32. 南京市社會局(編),《南京社會》,收入:張研(等編),《民國史料叢刊:第70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33. 南京特別市政府(編),《南京特別市市政法規彙編初集(一)》,收入:張研(等編),《民國史料叢刊:第56冊》,鄭州:大象,2009。
34. 南京特別市政府(編),《南京特別市市政法規彙編初集(二)》,收入:張研(等編),《民國史料叢刊:第57冊》,鄭州:大象,2009。
35. 南京特別市政府秘書處(編),《民國二十五年度南京市戶口統計報告》,南京:編者自印,1936。
36. 南京特別市政府秘書處編譯股(編),《劉市長之言論:第一集》,南京:南京印書館,1930。
37. 首都各界提倡國貨委員會調查組(編),《南京市各業概況調查第一集(第一集)》,南京:編者自印,1935。
38. 首都警察廳(編),《首都警察概況》,南京:編者自印,1934。
39. 首都警察廳(編),《首都警察廳警士教練所講義:警察要旨講義》,南京:編者自印,1934。
40. 徐世昌,《退耕堂政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41. 徐棟(編),《保甲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2. 晏忠承、葉鏡允,《首都警察廳考察報告》,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4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43. 馬振犢(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2:南京保衛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44. 馬超俊先生言論選集編纂會(編),《馬超俊先生言論選集》,臺北市: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1967。
45.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第16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4。
46. 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合肥:黃山書社,2008。
47. 張建新,〈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48. 張德彝,《航海述奇》(合肥:黃山書社,2008),頁393、568。
49. 梁啟超,〈法蘭西遊記〉,收入:鍾叔河(主編),《歐洲十一國遊記二種.新大陸遊記.癸卯旅行記.歸潛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
50.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臺北:中華書局,1969。
51. 清高宗(敕撰),《清文獻通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
52. 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臺北:文海,1976。
53. 許雪姬、沈懷玉(訪問),曾玉蘭(紀錄),《陳湄泉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54. 郭嵩燾,《倫敦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4。
55. 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56. 曾紀澤,《曾惠敏公使西日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
57. 焦如橋(等著),〈南京市政報告之衛生土地行政及自治事務〉,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4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58. 程永嘉,《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四編:財務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59. 黃遵憲,《日本國志》,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0輯》,臺北,文海,1974。
60.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臺北:文海,1972。
61. 賈宗復(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六編:工務行政》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62. 廖中一(等編),《袁世凱奏議:第2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63. 端方(編),《大清光緒新法令》,合肥:黃山書社,2008。
64.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65. 劉岫青,〈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收入: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11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66. 劉錦藻(撰),《清續文獻通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
67. 劉錫鴻,《英軺私記》,收入錢鍾書(主編),《郭嵩燾等使西日記六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68. 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69. 蔡鴻範、虞克裕(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一編:行政總論(一)》,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70. 蔡鴻範、虞克裕(著),《南京市政府實習總報告之第一編:行政總論(二)》,收入:南京圖書館(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情調查報告:第23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71. 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上海古籍,2008。
72. 賴淑卿(編),《警政史料(一)、(二):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
73. 龐樹森等(編),《江蘇省單行法令初編(1923年)》,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74. 競智圖書館等(編),〈北洋人物史料三種〉,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三)期刊
1. 《民國日報.覺悟》(上海)。
2. 《江南警務雜誌》(南京)。
3. 《江蘇省公報》(南京)。
4. 《京市救濟院十九年年刊》(南京)。
5. 《南京市政府公報》(南京)。
6. 《南京社會特刊》(南京)。
7. 《南京特別市公安局月刊》(南京)。
8. 《南京特別市市政公報》(南京)。
9. 《首都市政公報》(南京)。
10. 《首都警察廳月刊》(南京)。
11. 《現代警察》(南京)。
12. 《監察院公報》(南京)。
13. 《警光週刊》(南京)。
14. 《警高月刊》(南京)。
15. 《警務叢報》(上海)。

(四)報紙
1. 《中央日報》(南京),1929-1937。
2. 《申報》(上海),1875-1930。
3. 《民生報》(南京),1929-1931。

(五)中文專書
1. 《南京港史》編纂委員會(編),《南京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 卜正民(Timothy Book)[著],林添貴(譯),《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臺北:遠流,2015。
3.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史(編著),《中國警察制度簡論》,北京:群眾,1985。
5.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6.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1984。
7. 王雲駿,《民國南京城市社會管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8. 皮明庥(主編),《近代武漢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9. 安克強(Henriot Christian)[著],張培德(等譯),《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Shanghai, 1927-1937: Municipal Power, Locality, and Modernization),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 朱國華,《清代緝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1. 江康黎,《行政學原理》上海:民治書局,1933。
12. 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3. 余秀豪,《現代警察行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4. 吳聰萍,《南京1912:城市現代性的解讀》,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5. 宋林飛(主編),《江蘇通史:民國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16. 宋國華,《清代緝捕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7. 李士珍,《現代各國警察》,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18. 李世眾,《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9. 林美莉,《西洋稅制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20. 孟慶超,《中國警察近代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
21. 邱華君,《警察學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22. 侯風雲,《傳統機遇與變遷─南京城市現代化研究(1912-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京通史:民國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24.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南京通史:清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5. 姜文奎,《中國歷代政制考》,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26. 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著],魏洪鍾(譯),《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00-1992年(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7.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8. 張仲禮等(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2008。
29. 張仲禮等(編),《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0. 張金鑑,《行政學之理論與實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1. 張海林,《端方與清末新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2. 張彬,《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制度及其運作研究(1854-1683)》,上海:上海人民,2013。
33. 曹樹基,《中國人口.第5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4. 梅可望,《警察學原理》,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
35.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3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37.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上海書店,1991。
38. 陳允文,《中國的警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9. 陸丹林(總纂),《市政全書》,上海:道路月刊,1931。
40. 富伯平,《行政管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
41. 黃六鴻,《福惠全書》,合肥:黃山書社,2008。
42. 萬川(主編),《中國警政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43. 董佳,《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1927-1937)》,南京:江蘇人民,2014。
44. 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45. 靳鞏,《違警罰法通詮》,上海:大東,1929。
46. 聞鈞天,《中國保甲制度》,上海:上海書店,1992。
47. 蕭公權(著),張皓(等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48. 錢實甫,《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4。
49. 錢端昇,《民國政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0. 韓延龍等(編著),《中國近代警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1. 韓延龍等(編著),《近代中國警察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
52. 羅威廉(William, Rowe)[著],魯西奇(等譯),《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與社區(1796-1895)[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3. 羅玲,《近代南京城市建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4. 羅爾綱,《綠營兵制》,北京:中華書局,1984。
55. 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56. 酆裕坤,《各國警察制度通論》,臺北:作者自印,1976。
57. 酆裕坤,《都市警政學》,臺北:中華書局,1971。

(六)中文工具書
1. 南京出版社(編),《老地圖.南京舊影:1903》,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 南京出版社(編),《老地圖.南京舊影:1937》,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3. 南京市檔案館(編),《南京市檔案館指南》,南京:新華書店,1998。
4. 首席文化編輯小組(編),《法學知識專用法典》,臺北:首席文化出版社,2015。
5.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6. 劉壽林(主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
7.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
8. 錢實甫(主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七)期刊、論文集論文
1. 王俊雄等,〈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期的《首都計畫》〉,《新史學》,第15卷1期(臺北,2004),頁93-165。
2. 任雲蘭,〈20世紀初都統衙門對天津的城市管理探析〉,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7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11,頁15-28。
3. 伊懋可(Mark Elvin)[著],黃乃慧(譯),〈1905-1914年的上海市政管理〉,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3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5,頁128-157。
4. 吉澤誠一郎(著),張利民(譯),〈光緒末年天津巡警的創設和城市行政的變化〉,收入: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城市史研究:第10輯》,天津:天津古籍,1995,頁122-148。
5. 朱英,〈民國時期省議會與省長之間的衝突─以江蘇省議會彈劾省長案為例〉,《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1期(上海,2007),頁160-169。
6. 巫仁恕,〈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423-473。
7. 林明德,〈清末民初的司法改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臺北,1998),頁135-165。
8. 邱華君,〈中國建警發展史略〉,收入:賴淑卿(編),《警政史料(一):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頁129-148。
9. 柯惠鈴,〈風化、禁娼與社會秩序構建─南京市政與市民生活(1927-1936)〉,收入:國史館(編),《近代國家的形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頁539-568。
10. 涂小元,〈試論清末天津警察制度的創立及其對城市管理的作用〉,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3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6,頁73-86。
11. 涂文學,〈開展中國近代市政史研究的思考—以1930年代的漢口為中心〉,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7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10,頁263-280。
12. 翁有為、張學武,〈近代西方市制的引入與近代中國城市制度的轉型〉,收入:上海檔案館(編),《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頁3-47。
13. 張利民,〈清末北京、天津城市行政管理機構之初立與比較〉,收入:劉海岩(主編),《城市史研究:第21-22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4,頁189-204。
14. 孫建中,〈忠義故事〉,《奮鬥月刊》,第686期(臺北,2010),頁22-25。
15. 畢可思,〈管理上海:維持通商口岸的治安〉,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頁210-237。
16. 陳蘊茜、劉煒,〈秦淮空間重構中的國家權力與大眾文化─以民國時期南京廢娼運動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6期(上海,2006),頁40-52。
17. 勞榦,〈對於南京市的幾點認識〉,《學原》,第2卷第9期(南京,1949),頁62-67。
18. 黃佑,〈中國五十年來的警察行政〉,收入:賴淑卿(編),《警政史料(一):整建時期》,臺北:國史館,1989,31-55。
19. 劉海岩,〈近代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1992年4期(北京,1992),頁14-30。
20. 劉惠璇,〈戴笠與中央警校之「特警班」(1937-194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臺北,2014),頁1-36。
21. 劉錚雲,〈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373-421。
22. 潘益民,〈抗戰前的首都警察廳〉,《民國春秋》,1997年第1期(南京,1997),頁3-7。
23. 鄭忠、王祥,〈城市邊緣人:民國南京人力車夫群體探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南京,2012),頁61-68。
24. 鄭祖安,《1927-1930上海市政府的市政新措施》,收入: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9,頁149-175。
25. 盧漢超,〈美國的中國城市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北京,2008),頁117-121。

(八)學位論文
1. 丁芮,〈北洋政府時期京師警察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1,頁146。
2. 王俊雄,〈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1。
3. 安嘉芳,〈政治都市的發展─抗戰前的南京〉,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8。
4. 何洪濤,〈清末警察制度研究(1894-1911)〉,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5. 李沛霖,〈抗戰前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7-1937)〉,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
6. 李鵬,〈民國首都警察廳(1929-1937)警政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9。
7. 張慶,〈論抗戰時期西安警察行政與城市社會控制〉,西安:西北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8. 彭雪芹,〈納民軌物:晚清巡警道研究〉,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
9. 賴淑卿,〈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1925-194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2。

(九)英文專書
1. Chʻü, Tʻung-ts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ʻ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Hershatter, Gail. 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4. Honig, Emily.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6. Lipkin, Zwia. Useless to The State: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ist Nanjing,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Martin, Brian. The Shanghai Green Gang: 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8. Musgrove, Charles.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9. Rogaski, Ruth.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0. Stapleton, Kristin Eileen. Civilizing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 1895-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11. Strand, Davi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2. Tilly, Charles.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Cambridge: Blackwell, 1992.
13. Wakeman, Frederic. Policing Shanghai: 192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4. Wakeman, Frederic. 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一〇)英文論文
Mote, F. W.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 1350-1400” in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