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行政爭訟法制上之利害關係人
A Study on the Stakeholders of 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
作者 黃右瑜
Huang, Yu Yu
貢獻者 詹鎮榮
Chan, Chen Jung
黃右瑜
Huang, Yu Yu
關鍵詞 行政爭訟法
利害關係人
訴(願)訟權能
主觀公權利
保護規範理論
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
The Stakeholder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ights
Subjective Public Right
Theory of Protective Norms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21:31 (UTC+8)
摘要 公法上行政爭訟之程序主體已非僅限於行政機關與(處分)相對人,尚涉及具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亦得為之。因此,在個案中如何鑑識「利害關係人」身分,以及其居於何種法律地位參與行政救濟程序,亟有探究之必要性。是以,本文嘗試由我國實務及通說見解對於行政爭訟法制上「利害關係人」之概念、判斷模式以及其於救濟程序中所需具備「訴(願)訟權能」之要件要素、認定基準等進行相關學理性探討,並藉由觀察比較國內外法制情形,加以說明我國現行法規範之闕漏與未來發展趨勢。
另就我國救濟程序體制中,設有使利害關係人以程序主體地位之姿,或為適格當事人、或為訴(願)訟參加人,抑或以真正第三人身分於程序進行中為輔助參加或陳述意見確保其程序參與權部分,深入著墨,並以此切入取徑定性利害關係人之法律地位。
最後,檢討分析研究發現,提出淺見與建議,並結合實務與相關學說理論,建構一具體明確判斷脈絡,俾期提供法學先進們參考運用。
The parties in the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are not limited to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persons disposed; the interested third parties are also eligible to file a complaint against agencies. Therefore, a study on the criteria to entitle a claimant as a “stakeholder” in a particular litigation and its statutory status in the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is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Via analysis on the statutory concept of “stakeholder” in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its reasoning, required eligibility for litigation (including Subjective Public Rights ), and its basi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Protective Norms) defined in stare decisis and proposed by general scholarly opinions, this thesis, while devoting on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legislations, aims to explore the flaws in the rules in effect and propose a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legislation in the future.
In the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a “stakeholder” can join in an action as one party owing to its eligibility, right to intervene, right of auxiliary-intervention, or right to state in the procedure as a third party. In order to define the statutory status of “stakeholder”, this thesis will elaborate the right to join in an action.
After examining and analyzing findings form its research, this thesis will at last propose approache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judicial opinions and academic studies to establish a clear rule for peers as a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按姓氏筆劃排列)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1版,2003年7月。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修訂7版,2007年10月。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8版,2008年9月。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2版,2009年2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5版,2012年9月。
董保城,行政法講義,2011年9月。
賴恆盈,行政法律關係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2003年1月。
二、專書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建良,保護規範理論之思維與應用-行政法院裁判若干問題舉隅,載: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249-320,2011年11月。
林三欽,訴願案件「法律上」與「事實上」利害關係之判定基準—以「訴願權能」之探討為中心,載: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599-619,2010年1月。
詹鎮榮,保護規範理論之應用——以第三人提起課予義務訴願為中心,載:臺北市政府法務局編印,訴願專論選輯,訴願新制專論系列之十三,頁169-209,2012年12月。
三、期刊(按姓氏筆劃排列)
Starck, Christian著,李建良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58期,頁33-64,1997年12月。
Schwartz, B.著,法治斌譯,「行政訴訟當事人適格範圍之擴張:美國行政之新發展」,憲政思潮,59期,頁60-69,1982年09月。
Stern, Klaus著,蔡宗珍譯,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之功能 法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175期,頁46-59,2009年12月。
Kahl, Wolfgang著,林明鏘譯,德國與歐盟行政法上主觀公法上權利之現況、演變及其展望,臺大法學論叢,4卷2期,877-906,2011年6月。
王和雄,公權理論之演變,政大法學評論,43期,頁317-382,1991年10月。
王服清,論財產權特別犧牲損失補償原則在行政救濟之實踐問題–無法律,無補償?,興大法學,14期,頁81-150,2013年11月。
吳志光,行政資訊公開與行政爭訟途徑,律師雜誌,303期,頁43-59,2004年12月。
吳綺雲,第三人撤銷汙染性設施設置許可處分之訴訟權能 以西德環保規定為例,憲政時代,16卷2期,頁85-100,1990年10月。
李惠宗,訴訟上的利害關係人,月旦法學教室別冊—公法學篇,頁207-208,2011年5月。
李建良,基本權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1期,頁39-83,1997年3月。
李建良,論環境法上之公民訴訟,法令月刊,51卷1期,頁14-27,2000年1月。
李建良,訴願程序之違法判斷基準時,月旦法學雜誌,64期,頁22-23,2000年9月。
李建良,德國環境行政法上的資訊公開制度,月旦法學雜誌,87期,頁36-42,2002年8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份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 卷2期,頁175-209,2003年10月。
李建良,行政法律關係序說,月旦法學教室,30期,頁44-55,2005年4月。
李建良,環境公民訴訟新典範-簡析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98年度訴字第504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52期,頁57-68,2010年05月。
李建良,行政訴訟實務十年掠影(二000~二0一0) ,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19-62,2010年7月。
李建良,行政法:第十二講-公法上權利的概念、理論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99期,頁20-40,2011年1月。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覽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期,頁38-50,2011年1月。
李建良,環評程序與行政訴訟:美麗灣渡假村環評案,台灣法學雜誌,176期,頁25-48,2011年5月。
李建良,誠信原則的濫用與權利保護的必要:《大埔農地徵收處分撤銷訴訟案之四》─台中高等行政法院101年度訴更一字第47號判決評釋之二,台灣法學雜誌,242期,頁33-44,2014年2月。
李建良,論不法利得的追繳與加重裁處罰鍰之關係—評析《和平電廠超額使用生煤案》之相關判決與法制,月旦法學雜誌,235期,頁93-121,2014年11月。
李寧修,從憲法觀點論消費資訊公開請求權,憲政時代,38卷2期,頁215-244,2012年10月。
林三欽,由行政法角度解讀「鳳梨酵素案」「藥品」概念之認定、訴訟類型與當事人適格,東吳公法論叢,1期,頁199-218,2007年11月。
林明昕,一條遺失的規定:論具第三人效力之行政處分的撤銷與廢止,臺大法學論叢,44卷2期,頁355-405,2015年6月。
林明昕,論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訴訟參加類型之適用範圍與功能,臺大法學論叢,38卷3期,頁73-108,2009年9月。
林明鏘,信賴保護與程序保障,台灣法學雜誌,11期,頁138-143,2000年1月。
林明鏘,眷村改建撤銷眷戶資格,台灣法學雜誌,6期,頁163-169,2000年1月。
林明鏘,程序保障與鄰人訴訟,台灣法學雜誌,18期,頁153-160,2001年1月。
林明鏘,區段徵收與公共利益—評臺中高行101年度訴更1字第47號判決(大埔農地徵收案),月旦裁判時報,26期,頁96-104,2014年4月。
林明鏘、陳清秀、盛子龍、江嘉琪編著,「直轄市法制及行政救濟業務研討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34期,頁73-94,2014年10月。
林昱梅,利害關係人之訴訟權能,月旦法學教室,32期,頁30-31,2005年06月。
林家慶、徐崧博,第三人撤銷訴訟當事人適格及其他起訴問題之研究,軍法專刊,57卷4期,頁64-77,2011年8月。
林素鳳,程序重開、訴願再審與再審之訴-兼評台北市政府九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府復字第 09119027501號復審決定,月旦法學雜誌,118 期,頁199-213,2005年3月。
法治斌,論行政訴訟中訴之利益,政大法學評論,35期,頁39-70,1987年。
洪家殷,行政訴訟上利害關係人之判斷-最高行政法院98年判字第318號判決簡評,台灣法學雜誌,135期,頁265-270,2009年9月。
孫隆賢,一般給付訴訟(以我國為觀察中心),環球法學論壇,3期,頁16-33,2007年10月。
徐瑞晃,行政訴訟當事人不適格之裁判,萬國法律,193 期,頁90-94,2014年2月。
徐壁湖,法官聲請解釋憲法之研析,月旦法學雜誌,241期,頁155-175,2015年6月。
張文郁,行政訴訟中團體訴訟之研究—以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11期,頁99-115,2004年08月。
張文郁,訴願參加,月旦法學教室,85期,頁16-17,2009年11月。
張文郁,論訴願決定及其效力,月旦法學雜誌,165期,頁137-152,2009年2月。
張錕盛,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之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121期,頁54-87,2005年6月。
盛子龍,撤銷訴訟之訴訟權能,中原財經法學,7期,頁1-47,2001年12月。
郭介恆,行政救濟主體之變動—實務判決之檢討,輔仁法學,18期,頁95-121,1999年6月。
郭介恒,行政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兼論訴訟(願)無實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50期,頁1-23,2002年6月。
郭介恒,行政三法實施十周年之回顧與檢討—訴願法,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80-94,2010年7月。
陳計男,行政訴訟法修正草案關於訴訟參加之評釋,法令月刊,49卷4期,頁7-19,1998年4月。
陳淑芳,訴願法修法之趨勢與發展,憲政時代,36卷2期,頁179-243,2010年10月。
陳清秀,行政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問題,東吳公法論叢,7卷,頁47-112,103年7月。
陳景發,國家賠償訴訟上的反射利益論,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8期,頁103-122,2003年8月。
陳愛娥,「訴訟權能」與「訴訟利益」─ 從兩件行政法院裁判出發,觀察兩種訴訟要件的意義與功能,律師雜誌,254期,頁64-77,2000年11月。
陳慈陽,環境訴訟中之當事人適格問題—簡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九八年度訴字第四七號,台灣法學雜誌,147期,頁233-236,2010年3月。
曾華松,理論之實踐和實踐之理論—最高行政法院判例之檢討,法令月刊,51卷10期,頁190-215,2000年10月。
程明修,論訴願法之程序保障—以訴願法上第三人或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規範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36卷2期,頁245-257,2000年10月。
程明修,凱爾森純粹法學與行政法學之發展,東吳法律學報,13卷1期,頁41-69,2001年8月。
黃錦堂,論環境法之訴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5 年度訴字第1061號判決評論,法令月刊,62 卷1 期,頁17-34,2011年1月。
葛克昌,蔡孟諺,行政救濟程序中訴願制度之簡介-從訴願制度之意義與訴願人談起,研習論壇,121期,頁10-17,2011年1月。
董保城,公權與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而生之國家賠償責任—兼論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704號判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7卷1期,頁43-65,1991年2月。
詹鎮榮,公經濟法第二講:經濟憲法,月旦法學教室,80期,頁65-74,2009年6月。
詹鎮榮,論經濟行政法上之競爭者訴訟,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261-336,2013年4月。
劉如慧,歐洲法對德國行政法的影響-以個人權利保護之訴訟權能為例,成大法學,17期,頁1-44,2009年6月。
劉建宏,地方自治團體之原處分機關不服自治監督機關訴願決定時之行政救濟途徑,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0期,頁149-175,2003年1月。
劉建宏,我國行政訴訟法上訴訟參加制度類型之檢討-論行政訴訟法第44條第2項「利害關係人輔助參加」制度之妥當性,月旦法學雜誌,84期,頁136-142,2000年5月。
劉建宏,訴願程序之主體,月旦法學教室,77期,頁38-46,2009年3月。
劉建宏,訴願程序中當事人之程序參與權—陳述意見與言詞辯論制度,華岡法粹,51期,頁55-81, 2011年11月。
劉建宏,訴願當事人之程序參與權,月旦法學教室,123期,頁42-54,2013年1月。
蔡志方,論訴願在我國行政救濟制度上之地位(上),植根雜誌,8卷7期,頁1-17,1992年7月。
蔡志芳,從損害賠償制度,論訴願、行政訴訟與國家賠償三法之關係,植根雜誌,9卷6期,頁1-8,1993年6月。
蔡志方,論訴願之程序標的與訴權—以檢舉違反公平法之訴願為例,全國律師,創刊號,頁55-60,1997年1月。
蔡志方,論訴願與行政訴訟的訴權,萬國法律,第95期,頁76-79,1997年10月。
蔡志方,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一年訴字第三一七四號判決評析,全國律師,9卷6期,頁4-20,2005年6月。
蔡茂寅,訴願法上之利害關係人,月旦法學教室,71期,頁20-21,2001年4月。
蔡茂寅,2011年行政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1卷特刊,頁1405-1438,2012年11月。
蔡進良,人民提起撤銷訴願、訴訟及怠為處分訴願、訴訟權能與適格—新修正訴願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之探討,律師雜誌,235期,頁31-38,1999年4月。
謝榮堂,訴願及其前置程序之必要研究,軍法專刊,57卷1期,頁107-119,2011年11月。
四、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庭熙,論附第三人效力之行政處分,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呂緯武,行政訴訟原告適格之研究-以美國法之比較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8月。
宋健宏,訴訟權之研究—以行政救濟制度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9年1月。
康尚文,論第三人就環境影響評估法提起爭訟之可能性,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8月。
陳柏霖,論行政訴訟中之「公法上權利」-德國法與歐盟法影響下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張裕德,利害關係人行政救濟適格性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張珮勤,論環境法上利害關係人訴權之法理基礎,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096104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6104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詹鎮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an, Chen 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右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Yu 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右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Yu Yu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Feb-2016 11:21:31 (UTC+8)-
dc.date.available 3-Feb-2016 11:21: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Feb-2016 11:21: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6104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3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6104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公法上行政爭訟之程序主體已非僅限於行政機關與(處分)相對人,尚涉及具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亦得為之。因此,在個案中如何鑑識「利害關係人」身分,以及其居於何種法律地位參與行政救濟程序,亟有探究之必要性。是以,本文嘗試由我國實務及通說見解對於行政爭訟法制上「利害關係人」之概念、判斷模式以及其於救濟程序中所需具備「訴(願)訟權能」之要件要素、認定基準等進行相關學理性探討,並藉由觀察比較國內外法制情形,加以說明我國現行法規範之闕漏與未來發展趨勢。
另就我國救濟程序體制中,設有使利害關係人以程序主體地位之姿,或為適格當事人、或為訴(願)訟參加人,抑或以真正第三人身分於程序進行中為輔助參加或陳述意見確保其程序參與權部分,深入著墨,並以此切入取徑定性利害關係人之法律地位。
最後,檢討分析研究發現,提出淺見與建議,並結合實務與相關學說理論,建構一具體明確判斷脈絡,俾期提供法學先進們參考運用。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arties in the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are not limited to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persons disposed; the interested third parties are also eligible to file a complaint against agencies. Therefore, a study on the criteria to entitle a claimant as a “stakeholder” in a particular litigation and its statutory status in the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is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Via analysis on the statutory concept of “stakeholder” in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its reasoning, required eligibility for litigation (including Subjective Public Rights ), and its basi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Protective Norms) defined in stare decisis and proposed by general scholarly opinions, this thesis, while devoting on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legislations, aims to explore the flaws in the rules in effect and propose a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legislation in the future.
In the procedure for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a “stakeholder” can join in an action as one party owing to its eligibility, right to intervene, right of auxiliary-intervention, or right to state in the procedure as a third party. In order to define the statutory status of “stakeholder”, this thesis will elaborate the right to join in an action.
After examining and analyzing findings form its research, this thesis will at last propose approache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judicial opinions and academic studies to establish a clear rule for peers as a referenc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  論 1
第一節 問題提出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思考脈絡與研究方法 4
第一項 思考脈絡 4
第二項 研究方法 5
第一款 文獻分析法 5
第二款 比較研究法 6
第三款 實務案例分析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本文架構說明 6
第一項 研究範圍 6
第二項 本文架構 7
第二章 利害關係人之概念與判斷方式 9
第一節 概念說明 9
第一項 我國實務對於利害關係(人)之界定模式 10
第二項 利害關係人「訴(願)訟權能」判斷要素與認定基準 11
第一款 判斷要素 13
第一目 「法律上利害關係」 13
一、具備「主觀公權利」:「權利」或「法律上利益」 13
二、排除「事實上利害關係」:反射利益 16
三、主張己身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有損害之可能性 17
(一)說服性理論/一貫性理論/支持性理論(Schlüssigkeitstheorie) 18
(二)主張理論(Behauptungstheorie) 18
(三)可能性理論(Möglichkeitstheorie) 18
第二目 其他因素之探討 19
第二款 認定基準 21
第一目 保護規範理論 21
一、保護規範理論內涵與功能 21
二、新保護規範理論之適用困境 22
第二目 相關學說理論之提出 24
一、歐盟化之保護規範理論 24
二、德國學說啟示 25
(一)基本權取向之保護規範理論 26
(二)衝突調和方案 26
三、日本學者嘗試發展之體系化「法律關係理論」 28
第三項 憲法基本權作為「利害關係人」主觀公權利之可能性芻議 31
第一款 實務上拒絕直接適用基本權緣由之探討 31
第二款 學說見解與理論觀點 33
第二節 國內、外法制之研究 37
第一項 現行法規範與學者批判意見 37
第一款 訴願法 37
第二款 行政訴訟法 39
第二項 外國法制之發展趨勢 42
第一款 德國制度 42
第二款 日本制度 44
第三款 美國制度 44
第四款 法國制度 46
第三章 利害關係人在行政爭訟法上之法律地位 47
第一節 利害關係人之法律地位與救濟方式 47
第一項 利害關係人之原告適格 47
第一款 概說 47
第二款 訴(願)訟適格之權利保護要件 47
第二項 利害關係人之訴(願)訟參加 50
第一款 概說 50
第二款 訴(願)訟參加制度 51
第一目 訴願參加 51
一、普通參加(或稱輔助參加、任意參加) 52
二、必要參加 52
第二目 訴訟參加 53
第三項 利害關係人之陳述意見 55
第二節 利害關係人提起行政救濟之法律效果 57
第一項 救濟程序參與與法律效果 57
第一款 參與訴願程序之救濟效果 57
第二款 提起行政訴訟之救濟效果 59
第二項 利害關係相同或相反之權利救濟 61
第三節 小結 64
第四章 實務爭訟之案例分析 65
第一節 訴願案例 65
第一項 案例說明 65
第二項 評析意見 70
第二節 行政訴訟案例 73
第一項 撤銷訴訟(§4) 73
第一款 案例事實與判決(裁定)結果 73
第二款 評析意見 86
第二項 給付訴訟 90
第一款 課予義務訴訟(§5特別給付訴訟) 90
第一目 案例事實與裁定結果 90
第二目 評析意見 93
第二款 一般給付訴訟(§8) 95
第一目 案例事實與判決結果 95
第二目 評析意見 98
第三項 行政訴訟法第35條規定之團體訴訟 101
第一款 案例事實與判決結果 101
第二款 評析意見 105
第三節 小結 107
第五章 結  論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第一項 保護規範理論之應用困境與相關學說啟示 111
第二項 憲法基本權為利害關係人訴權依據之可行性 112
第三項 我國現行救濟法規範之闕漏 113
第四項 各國在「利害關係人」之認定標準呈現放寬趨勢 114
第五項 具體個案中實務操作模式過於僵化 115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15
第一項 保護規範理論非唯一判斷基準,應可併以其他輔助工具 115
第二項 「利害關係人」判斷脈絡 117
參考文獻 119

zh_TW
dc.format.extent 18408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6104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行政爭訟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利害關係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訴(願)訟權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主觀公權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護規範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Stakehold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igh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ubjective Public Righ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ory of Protective Normsen_US
dc.title (題名) 論行政爭訟法制上之利害關係人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Stakeholders of 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按姓氏筆劃排列)
吳 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1版,2003年7月。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修訂7版,2007年10月。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8版,2008年9月。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2版,2009年2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5版,2012年9月。
董保城,行政法講義,2011年9月。
賴恆盈,行政法律關係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2003年1月。
二、專書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建良,保護規範理論之思維與應用-行政法院裁判若干問題舉隅,載: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頁249-320,2011年11月。
林三欽,訴願案件「法律上」與「事實上」利害關係之判定基準—以「訴願權能」之探討為中心,載: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599-619,2010年1月。
詹鎮榮,保護規範理論之應用——以第三人提起課予義務訴願為中心,載:臺北市政府法務局編印,訴願專論選輯,訴願新制專論系列之十三,頁169-209,2012年12月。
三、期刊(按姓氏筆劃排列)
Starck, Christian著,李建良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58期,頁33-64,1997年12月。
Schwartz, B.著,法治斌譯,「行政訴訟當事人適格範圍之擴張:美國行政之新發展」,憲政思潮,59期,頁60-69,1982年09月。
Stern, Klaus著,蔡宗珍譯,基本權保護義務之功能之功能 法學上的一大發現,月旦法學雜誌,175期,頁46-59,2009年12月。
Kahl, Wolfgang著,林明鏘譯,德國與歐盟行政法上主觀公法上權利之現況、演變及其展望,臺大法學論叢,4卷2期,877-906,2011年6月。
王和雄,公權理論之演變,政大法學評論,43期,頁317-382,1991年10月。
王服清,論財產權特別犧牲損失補償原則在行政救濟之實踐問題–無法律,無補償?,興大法學,14期,頁81-150,2013年11月。
吳志光,行政資訊公開與行政爭訟途徑,律師雜誌,303期,頁43-59,2004年12月。
吳綺雲,第三人撤銷汙染性設施設置許可處分之訴訟權能 以西德環保規定為例,憲政時代,16卷2期,頁85-100,1990年10月。
李惠宗,訴訟上的利害關係人,月旦法學教室別冊—公法學篇,頁207-208,2011年5月。
李建良,基本權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1期,頁39-83,1997年3月。
李建良,論環境法上之公民訴訟,法令月刊,51卷1期,頁14-27,2000年1月。
李建良,訴願程序之違法判斷基準時,月旦法學雜誌,64期,頁22-23,2000年9月。
李建良,德國環境行政法上的資訊公開制度,月旦法學雜誌,87期,頁36-42,2002年8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份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 卷2期,頁175-209,2003年10月。
李建良,行政法律關係序說,月旦法學教室,30期,頁44-55,2005年4月。
李建良,環境公民訴訟新典範-簡析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98年度訴字第504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52期,頁57-68,2010年05月。
李建良,行政訴訟實務十年掠影(二000~二0一0) ,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19-62,2010年7月。
李建良,行政法:第十二講-公法上權利的概念、理論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99期,頁20-40,2011年1月。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覽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期,頁38-50,2011年1月。
李建良,環評程序與行政訴訟:美麗灣渡假村環評案,台灣法學雜誌,176期,頁25-48,2011年5月。
李建良,誠信原則的濫用與權利保護的必要:《大埔農地徵收處分撤銷訴訟案之四》─台中高等行政法院101年度訴更一字第47號判決評釋之二,台灣法學雜誌,242期,頁33-44,2014年2月。
李建良,論不法利得的追繳與加重裁處罰鍰之關係—評析《和平電廠超額使用生煤案》之相關判決與法制,月旦法學雜誌,235期,頁93-121,2014年11月。
李寧修,從憲法觀點論消費資訊公開請求權,憲政時代,38卷2期,頁215-244,2012年10月。
林三欽,由行政法角度解讀「鳳梨酵素案」「藥品」概念之認定、訴訟類型與當事人適格,東吳公法論叢,1期,頁199-218,2007年11月。
林明昕,一條遺失的規定:論具第三人效力之行政處分的撤銷與廢止,臺大法學論叢,44卷2期,頁355-405,2015年6月。
林明昕,論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訴訟參加類型之適用範圍與功能,臺大法學論叢,38卷3期,頁73-108,2009年9月。
林明鏘,信賴保護與程序保障,台灣法學雜誌,11期,頁138-143,2000年1月。
林明鏘,眷村改建撤銷眷戶資格,台灣法學雜誌,6期,頁163-169,2000年1月。
林明鏘,程序保障與鄰人訴訟,台灣法學雜誌,18期,頁153-160,2001年1月。
林明鏘,區段徵收與公共利益—評臺中高行101年度訴更1字第47號判決(大埔農地徵收案),月旦裁判時報,26期,頁96-104,2014年4月。
林明鏘、陳清秀、盛子龍、江嘉琪編著,「直轄市法制及行政救濟業務研討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34期,頁73-94,2014年10月。
林昱梅,利害關係人之訴訟權能,月旦法學教室,32期,頁30-31,2005年06月。
林家慶、徐崧博,第三人撤銷訴訟當事人適格及其他起訴問題之研究,軍法專刊,57卷4期,頁64-77,2011年8月。
林素鳳,程序重開、訴願再審與再審之訴-兼評台北市政府九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府復字第 09119027501號復審決定,月旦法學雜誌,118 期,頁199-213,2005年3月。
法治斌,論行政訴訟中訴之利益,政大法學評論,35期,頁39-70,1987年。
洪家殷,行政訴訟上利害關係人之判斷-最高行政法院98年判字第318號判決簡評,台灣法學雜誌,135期,頁265-270,2009年9月。
孫隆賢,一般給付訴訟(以我國為觀察中心),環球法學論壇,3期,頁16-33,2007年10月。
徐瑞晃,行政訴訟當事人不適格之裁判,萬國法律,193 期,頁90-94,2014年2月。
徐壁湖,法官聲請解釋憲法之研析,月旦法學雜誌,241期,頁155-175,2015年6月。
張文郁,行政訴訟中團體訴訟之研究—以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11期,頁99-115,2004年08月。
張文郁,訴願參加,月旦法學教室,85期,頁16-17,2009年11月。
張文郁,論訴願決定及其效力,月旦法學雜誌,165期,頁137-152,2009年2月。
張錕盛,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之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121期,頁54-87,2005年6月。
盛子龍,撤銷訴訟之訴訟權能,中原財經法學,7期,頁1-47,2001年12月。
郭介恆,行政救濟主體之變動—實務判決之檢討,輔仁法學,18期,頁95-121,1999年6月。
郭介恒,行政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兼論訴訟(願)無實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50期,頁1-23,2002年6月。
郭介恒,行政三法實施十周年之回顧與檢討—訴願法,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80-94,2010年7月。
陳計男,行政訴訟法修正草案關於訴訟參加之評釋,法令月刊,49卷4期,頁7-19,1998年4月。
陳淑芳,訴願法修法之趨勢與發展,憲政時代,36卷2期,頁179-243,2010年10月。
陳清秀,行政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問題,東吳公法論叢,7卷,頁47-112,103年7月。
陳景發,國家賠償訴訟上的反射利益論,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8期,頁103-122,2003年8月。
陳愛娥,「訴訟權能」與「訴訟利益」─ 從兩件行政法院裁判出發,觀察兩種訴訟要件的意義與功能,律師雜誌,254期,頁64-77,2000年11月。
陳慈陽,環境訴訟中之當事人適格問題—簡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九八年度訴字第四七號,台灣法學雜誌,147期,頁233-236,2010年3月。
曾華松,理論之實踐和實踐之理論—最高行政法院判例之檢討,法令月刊,51卷10期,頁190-215,2000年10月。
程明修,論訴願法之程序保障—以訴願法上第三人或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之規範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36卷2期,頁245-257,2000年10月。
程明修,凱爾森純粹法學與行政法學之發展,東吳法律學報,13卷1期,頁41-69,2001年8月。
黃錦堂,論環境法之訴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5 年度訴字第1061號判決評論,法令月刊,62 卷1 期,頁17-34,2011年1月。
葛克昌,蔡孟諺,行政救濟程序中訴願制度之簡介-從訴願制度之意義與訴願人談起,研習論壇,121期,頁10-17,2011年1月。
董保城,公權與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而生之國家賠償責任—兼論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704號判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7卷1期,頁43-65,1991年2月。
詹鎮榮,公經濟法第二講:經濟憲法,月旦法學教室,80期,頁65-74,2009年6月。
詹鎮榮,論經濟行政法上之競爭者訴訟,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261-336,2013年4月。
劉如慧,歐洲法對德國行政法的影響-以個人權利保護之訴訟權能為例,成大法學,17期,頁1-44,2009年6月。
劉建宏,地方自治團體之原處分機關不服自治監督機關訴願決定時之行政救濟途徑,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0期,頁149-175,2003年1月。
劉建宏,我國行政訴訟法上訴訟參加制度類型之檢討-論行政訴訟法第44條第2項「利害關係人輔助參加」制度之妥當性,月旦法學雜誌,84期,頁136-142,2000年5月。
劉建宏,訴願程序之主體,月旦法學教室,77期,頁38-46,2009年3月。
劉建宏,訴願程序中當事人之程序參與權—陳述意見與言詞辯論制度,華岡法粹,51期,頁55-81, 2011年11月。
劉建宏,訴願當事人之程序參與權,月旦法學教室,123期,頁42-54,2013年1月。
蔡志方,論訴願在我國行政救濟制度上之地位(上),植根雜誌,8卷7期,頁1-17,1992年7月。
蔡志芳,從損害賠償制度,論訴願、行政訴訟與國家賠償三法之關係,植根雜誌,9卷6期,頁1-8,1993年6月。
蔡志方,論訴願之程序標的與訴權—以檢舉違反公平法之訴願為例,全國律師,創刊號,頁55-60,1997年1月。
蔡志方,論訴願與行政訴訟的訴權,萬國法律,第95期,頁76-79,1997年10月。
蔡志方,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一年訴字第三一七四號判決評析,全國律師,9卷6期,頁4-20,2005年6月。
蔡茂寅,訴願法上之利害關係人,月旦法學教室,71期,頁20-21,2001年4月。
蔡茂寅,2011年行政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1卷特刊,頁1405-1438,2012年11月。
蔡進良,人民提起撤銷訴願、訴訟及怠為處分訴願、訴訟權能與適格—新修正訴願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之探討,律師雜誌,235期,頁31-38,1999年4月。
謝榮堂,訴願及其前置程序之必要研究,軍法專刊,57卷1期,頁107-119,2011年11月。
四、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庭熙,論附第三人效力之行政處分,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呂緯武,行政訴訟原告適格之研究-以美國法之比較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8月。
宋健宏,訴訟權之研究—以行政救濟制度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9年1月。
康尚文,論第三人就環境影響評估法提起爭訟之可能性,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8月。
陳柏霖,論行政訴訟中之「公法上權利」-德國法與歐盟法影響下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張裕德,利害關係人行政救濟適格性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張珮勤,論環境法上利害關係人訴權之法理基礎,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