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網路新聞編輯之研究 從Gatekeeping 到 Gatewatching?
Study of online news editor:from Gatekeeping to Gatewatching?
作者 周佩虹
貢獻者 關尚仁
周佩虹
關鍵詞 網路新聞
網路新聞編輯
Gatekeeping
Gatewatching
online news
online news editer
Gatekeeping
Gatewatching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24:36 (UTC+8)
摘要   網路興起對於傳統大眾媒體帶來許多衝擊,尤其在新聞內容方面,網路新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網路已經超越報紙,僅次於電視。但追求時效、速度的網路新聞,最常遭到質疑與批評的就是「缺乏查證」、「謬誤太多」。許多傳播學者開始針對網路新聞的守門機制進行研究,希望從各面向去探討傳統媒體的「新聞守門(Gatekeeping)」,是否仍存在於網路新聞中。

  而本研究則從澳洲學者Axel Bruns所提出「Gatewatching(全民監看)」概念,以網路新聞媒體「ETtoday東森新聞雲」為研究對象,從中找出引發爭議討論的5個案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再針對個案中的撰稿編輯以及主管進行訪談,以網路媒體的新聞訊息取得、新聞查證方式、回應反饋機制、上線新聞改正以及後續影響管控五大面向比較討論,找出網路新聞與傳統新聞在產製過程的差異,探討Gatekeeping與Gatewatching如何在網路新聞中呈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3)。《2013台灣民眾媒體評鑑大調查與十年回  顧》,臺北:世新大學。
行政院勞委會編(2000)。〈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臺北:行政院勞委會。朱柏均、朱旭中(2009)。〈媒體使用行為,媒體偏好與新聞部落格可信度之關聯性研究〉。中華傳播學會。
吳嘉馨(2003)。〈網路編輯角色分析的幾個面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8,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8/index.htm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200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  北市:時英文化出版社。(原書:Babbie, E. 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  高雄:麗文圖書出版社。
林東泰(198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惠琴(2010)。〈從公民新聞平台的守門機制看公民新聞的實踐:以南韓OhmyNews與國內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
林鶴玲(2001)。〈數位新聞時代的倫理挑戰-台灣網路新聞發展的一些經  驗〉,《亞洲研究》,39:74-114。
林鶴玲(2003)。《網路科技衝擊下的新聞專業倫理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照真(2011)。〈因為科技,新聞正處於改變的轉捩點上?〉,《傳播研究與實踐》,1(1):25-34
周慶祥、方怡文(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正中書局。
周慶祥、方怡文(2007)。《新聞採訪寫作(增訂版)》。臺北市:風雲論壇。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胡光夏(2004)。〈網路新聞學發展的契機與轉機: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中網路新聞報導之研究〉,《復興崗學報》,80:15-42。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許佳錚(2002)。《圖書出版編輯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一以城邦出版集團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宏治(2013)。〈哥大新研所報告:已經沒有「新聞產業」〉。《新新聞周刊》,第1348期。
張慧(2002)。〈網路傳播對“把關人”理論的衝擊〉,2002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zijin.net/gb/content/2002-11/18/content_388.htm。
張家慧、陳炳全(2002)。〈從解題過程看不同媒介特性對新聞編輯人員之影響-比較傳統媒介及網路媒體〉,《傳播與管理研究》,1(2):189-211。
黃芝瑩(2001)。《線上新聞人員專業性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黃錦祥、梁維國(2004)。〈網路新聞媒體可信度:構面、評價及影響因素之探討〉。《資訊管理學報》,11(2):85-108。
詹璇依(2010)。《老記者,新媒體:資深記者轉換新舊媒體的歷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雲(2008)。《網路媒體對新聞產製及專業之影響:個案分析(2000-2005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英(2011)。〈網站可信度評鑑:概念、論證暨運作模式初探〉,《新聞學研究》,106:249-283。
陳萬達(2001)。《現代新聞編輯學》臺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事業。
陳萬達(2007)。《網路新聞學》,臺北縣深坑鄉 : 威仕曼文化。
陳萬達、陳嘉彰(2013)。〈數位科技發展下新聞守門行為比較研究〉,《傳播管理學刊》,14卷第2期:62-91。
陳曉宜(2009)。〈蘋果「寫手」建構新聞之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
陳曉開(1997)。〈新聞編輯的解題表現-專家與生手的比較〉,《新聞學  研究》,54:237-268。
陳憶寧(2011)。〈探索政治議題感知的世代差異—一個媒介效果的觀點〉,《台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二期:139-81。
楊志弘(2001)。《網路媒體的數位挑戰 (三之二) : 網路媒體七大特性》,2001年12月26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5。
楊慧娟譯(2006)。《網路新聞學:新媒體的應用實務與展望》,臺北市:五  南(原書:James Glen Stovall [2004]. Pearson Education,Inc)。
劉蕙苓(2014),〈匯流下的變貌: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21:41-87。
蔡慶輝(2012),《是的,我們錯了》,2012年12月27日,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227/146015.htm
蔡鴻濱(2006),〈網路社會運動中的語藝分析:以苦勞網中「香港反 WTO」事件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第六卷‧第一期:1-48。
謝瀛春(1997)。〈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  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鄭宇君(2012)。〈災難傳播中的群體力量:社交媒體促成新型態的公民參  與〉,《傳播與社會學刊》27:179-205。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實務》。臺北:三民 (增訂二版)。
鄭作彧(2010)。〈慢下來,多想一點吧:評介《沒時間思考:媒體速度與24小時新聞循環的威脅》〉,《新聞學研究》,104:247-258。
闕志儒(2012)。〈新聞客觀性是否顛撲不破?一種來自網際網路的衝擊〉。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文彬(2013)。〈資策會:國內行動上網普及率達到37.3%〉,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83954。
蘇晟彥(2015)。〈林佳龍臉書動態遭設「非焦點」引誤會 網:太剛好了〉,2015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411/491341.htm。
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原書:吉見俊哉 [2004]《メディア文化論――メディアを学ぶ人のための15話》。東京:有斐閣)。
葉元之(2010)。《大眾傳播理論與應用:新聞媒體分析與行銷公關實務操  作》,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蕭瑞麟(2006)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  市:臺灣培生教育。

二、英文部份
Bass, A.Z. (1969). Refining the “ Gatekeeper” concept: a UN Radio cas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46:69-72.
Bruns, Axel (2003). Gatewatching, not gatekeep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  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and resources, 107, pp. 31-44.
Bruns, A. (2005). Gatewatch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production. New  York: Peter Lane.
Bruns, A. (2008a).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From production,to produsage (Vol. 45): Peter Lang Pub Inc.
Deuze, M. (2001). Online Journalism: Modell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News
Media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firstmonday.org/ issues/ issue6-10/deuze/index.html.
Deuze, M., Bruns, A., & Neuberger, C. (2007). Preparing for an age of  participatory news. Journalism Practice, 1(3): 322-338.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s 14(4): 532-550
Gieber,W. (1964). News is what a newspaperman makes it. In D. Liwis & D.  M.White (Eds.),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pp.173-182).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ardner, H., Csikszentmihalyi, M. & Damon, W. (2001). Good work: When  excellence and ethics meet. New York: Basic Books.
Kurt Lewin, (1947). Frontiers Group Dynamics. Human Relations. 1:145
Levinson, P., (1999).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Routledge, London.
Milberry, K. (2006) "Gatewatch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Produ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3): 768-770.
Pavlik, J. V. (2001). Journalism and new media.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K. Yin,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bins, K., & Webster, F. (1999). Time of the technoculture: From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 the virtual life. N. Y.: Routledge.
S. Craig Watkins (2009).The young and the digital: What the migration to social networksites, games, and anytime, anywhere media means for our future.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Broadcasting/cable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2nd ed. NY: McGraw-Hill, Inc.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
Stanoevska-Slabeva, K., Sacco, V., & Giardina, M. (2012). Content Curation: a  new form of gatewatching for social med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nline Journalism, 12.Ward, M. (2002). Journalism online. Oxford; Boston: Focal Press.
White, D. M. (1950). “ The gatekeeper” : A case study in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27:383-39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1941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4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關尚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佩虹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佩虹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6 10:24:36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6 10:24: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24: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94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45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941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網路興起對於傳統大眾媒體帶來許多衝擊,尤其在新聞內容方面,網路新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網路已經超越報紙,僅次於電視。但追求時效、速度的網路新聞,最常遭到質疑與批評的就是「缺乏查證」、「謬誤太多」。許多傳播學者開始針對網路新聞的守門機制進行研究,希望從各面向去探討傳統媒體的「新聞守門(Gatekeeping)」,是否仍存在於網路新聞中。

  而本研究則從澳洲學者Axel Bruns所提出「Gatewatching(全民監看)」概念,以網路新聞媒體「ETtoday東森新聞雲」為研究對象,從中找出引發爭議討論的5個案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再針對個案中的撰稿編輯以及主管進行訪談,以網路媒體的新聞訊息取得、新聞查證方式、回應反饋機制、上線新聞改正以及後續影響管控五大面向比較討論,找出網路新聞與傳統新聞在產製過程的差異,探討Gatekeeping與Gatewatching如何在網路新聞中呈現。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網路編輯與守門 1
第二節 研究宗旨與目的 5
第三節 操作性名詞定義:網路新聞媒體編輯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貮章、理論探討與回顧 17
第一節 網路新聞之演變 17
第二節 新聞守門理論(Gatekeeping) 19
第三節 全民監看理論(Gatewatching) 23

第參章、研究設計與方法 29
第一節 選擇研究方法 29
第二節 研究個案選取 32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36

第肆章、資料整理與分析 39
第一節 岡村勳事件 40
第二節 女法官新聞 42
第三節 北一女爭議 44
第四節 放鱟血風波 46
第五節 林佳龍臉書 48

第伍章、多個案比較討論 52
第一節 新聞訊息取得 51
第二節 新聞查證方式 55
第三節 回應反饋機制 59
第四節 上線新聞改正 64
第五節 後續影響管控 71

第陸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0
第二節 延伸觀點與建議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8

參考書目 89
zh_TW
dc.format.extent 192408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4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新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網路新聞編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Gatekeeping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Gatewatching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online new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nline news edit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atekeep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atewatchingen_US
dc.title (題名) 網路新聞編輯之研究 從Gatekeeping 到 Gatewatching?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f online news editor:from Gatekeeping to Gatewatchi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3)。《2013台灣民眾媒體評鑑大調查與十年回  顧》,臺北:世新大學。
行政院勞委會編(2000)。〈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臺北:行政院勞委會。朱柏均、朱旭中(2009)。〈媒體使用行為,媒體偏好與新聞部落格可信度之關聯性研究〉。中華傳播學會。
吳嘉馨(2003)。〈網路編輯角色分析的幾個面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8,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8/index.htm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200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  北市:時英文化出版社。(原書:Babbie, E. 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  高雄:麗文圖書出版社。
林東泰(198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惠琴(2010)。〈從公民新聞平台的守門機制看公民新聞的實踐:以南韓OhmyNews與國內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
林鶴玲(2001)。〈數位新聞時代的倫理挑戰-台灣網路新聞發展的一些經  驗〉,《亞洲研究》,39:74-114。
林鶴玲(2003)。《網路科技衝擊下的新聞專業倫理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照真(2011)。〈因為科技,新聞正處於改變的轉捩點上?〉,《傳播研究與實踐》,1(1):25-34
周慶祥、方怡文(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正中書局。
周慶祥、方怡文(2007)。《新聞採訪寫作(增訂版)》。臺北市:風雲論壇。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胡光夏(2004)。〈網路新聞學發展的契機與轉機: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中網路新聞報導之研究〉,《復興崗學報》,80:15-42。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許佳錚(2002)。《圖書出版編輯人員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一以城邦出版集團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宏治(2013)。〈哥大新研所報告:已經沒有「新聞產業」〉。《新新聞周刊》,第1348期。
張慧(2002)。〈網路傳播對“把關人”理論的衝擊〉,2002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zijin.net/gb/content/2002-11/18/content_388.htm。
張家慧、陳炳全(2002)。〈從解題過程看不同媒介特性對新聞編輯人員之影響-比較傳統媒介及網路媒體〉,《傳播與管理研究》,1(2):189-211。
黃芝瑩(2001)。《線上新聞人員專業性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黃錦祥、梁維國(2004)。〈網路新聞媒體可信度:構面、評價及影響因素之探討〉。《資訊管理學報》,11(2):85-108。
詹璇依(2010)。《老記者,新媒體:資深記者轉換新舊媒體的歷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雲(2008)。《網路媒體對新聞產製及專業之影響:個案分析(2000-2005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英(2011)。〈網站可信度評鑑:概念、論證暨運作模式初探〉,《新聞學研究》,106:249-283。
陳萬達(2001)。《現代新聞編輯學》臺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事業。
陳萬達(2007)。《網路新聞學》,臺北縣深坑鄉 : 威仕曼文化。
陳萬達、陳嘉彰(2013)。〈數位科技發展下新聞守門行為比較研究〉,《傳播管理學刊》,14卷第2期:62-91。
陳曉宜(2009)。〈蘋果「寫手」建構新聞之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
陳曉開(1997)。〈新聞編輯的解題表現-專家與生手的比較〉,《新聞學  研究》,54:237-268。
陳憶寧(2011)。〈探索政治議題感知的世代差異—一個媒介效果的觀點〉,《台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二期:139-81。
楊志弘(2001)。《網路媒體的數位挑戰 (三之二) : 網路媒體七大特性》,2001年12月26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5。
楊慧娟譯(2006)。《網路新聞學:新媒體的應用實務與展望》,臺北市:五  南(原書:James Glen Stovall [2004]. Pearson Education,Inc)。
劉蕙苓(2014),〈匯流下的變貌: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21:41-87。
蔡慶輝(2012),《是的,我們錯了》,2012年12月27日,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227/146015.htm
蔡鴻濱(2006),〈網路社會運動中的語藝分析:以苦勞網中「香港反 WTO」事件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第六卷‧第一期:1-48。
謝瀛春(1997)。〈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  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鄭宇君(2012)。〈災難傳播中的群體力量:社交媒體促成新型態的公民參  與〉,《傳播與社會學刊》27:179-205。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實務》。臺北:三民 (增訂二版)。
鄭作彧(2010)。〈慢下來,多想一點吧:評介《沒時間思考:媒體速度與24小時新聞循環的威脅》〉,《新聞學研究》,104:247-258。
闕志儒(2012)。〈新聞客觀性是否顛撲不破?一種來自網際網路的衝擊〉。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文彬(2013)。〈資策會:國內行動上網普及率達到37.3%〉,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83954。
蘇晟彥(2015)。〈林佳龍臉書動態遭設「非焦點」引誤會 網:太剛好了〉,2015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411/491341.htm。
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原書:吉見俊哉 [2004]《メディア文化論――メディアを学ぶ人のための15話》。東京:有斐閣)。
葉元之(2010)。《大眾傳播理論與應用:新聞媒體分析與行銷公關實務操  作》,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蕭瑞麟(2006) 。《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  市:臺灣培生教育。

二、英文部份
Bass, A.Z. (1969). Refining the “ Gatekeeper” concept: a UN Radio cas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46:69-72.
Bruns, Axel (2003). Gatewatching, not gatekeep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  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and resources, 107, pp. 31-44.
Bruns, A. (2005). Gatewatch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production. New  York: Peter Lane.
Bruns, A. (2008a).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From production,to produsage (Vol. 45): Peter Lang Pub Inc.
Deuze, M. (2001). Online Journalism: Modell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News
Media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firstmonday.org/ issues/ issue6-10/deuze/index.html.
Deuze, M., Bruns, A., & Neuberger, C. (2007). Preparing for an age of  participatory news. Journalism Practice, 1(3): 322-338.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s 14(4): 532-550
Gieber,W. (1964). News is what a newspaperman makes it. In D. Liwis & D.  M.White (Eds.),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pp.173-182).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ardner, H., Csikszentmihalyi, M. & Damon, W. (2001). Good work: When  excellence and ethics meet. New York: Basic Books.
Kurt Lewin, (1947). Frontiers Group Dynamics. Human Relations. 1:145
Levinson, P., (1999).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Routledge, London.
Milberry, K. (2006) "Gatewatch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Produ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3): 768-770.
Pavlik, J. V. (2001). Journalism and new media.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K. Yin,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bins, K., & Webster, F. (1999). Time of the technoculture: From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 the virtual life. N. Y.: Routledge.
S. Craig Watkins (2009).The young and the digital: What the migration to social networksites, games, and anytime, anywhere media means for our future.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Broadcasting/cable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2nd ed. NY: McGraw-Hill, Inc.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
Stanoevska-Slabeva, K., Sacco, V., & Giardina, M. (2012). Content Curation: a  new form of gatewatching for social med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nline Journalism, 12.Ward, M. (2002). Journalism online. Oxford; Boston: Focal Press.
White, D. M. (1950). “ The gatekeeper” : A case study in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27:383-39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