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文體.世變.風教:清代詩話序跋研究
Genre.Historical Transitions.Moralization:A research of the Forewords、Afterpieces of the Shihua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劉子維
Liu, Tzu Wei
貢獻者 鄭文惠
Zheng, Wen Hui
劉子維
Liu , Tzu Wei
關鍵詞 詩話
序跋
文體
世變
風教
Shihua
Forewords and Afterpieces
Genre
Historical Transitions
Moralizatio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36:37 (UTC+8)
摘要 本文以「文體.世變.風教」為研究主軸,耙梳比較清代詩話序跋文體之書寫表現的承襲與轉化,從而有效分析其中的書寫認知與文體意識,並及書寫期待與創作意圖。由此展開全文論述: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取材依據與範圍、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以及預期研究之成果,交代全文研究方向與重點。第二章「序跋之源流與功用」,分就序跋文體的探源溯流、文體功能、加以耙梳,並分別就「議論」與「敘事」兩種書寫方式探析序跋之文學體製與書寫特質,藉此以彰顯序跋文之研究價值。第三章「文體之溯源與辨正」,就詩化的論詩情境氛圍,探析其審美情感表現之一端;再探討序跋中關於「詩話與詩之辨正」,並及「詩話文體溯源與義界」,以證成詩話本質之認知。第四章「風教之承襲與轉化」透過詩話序跋文字為參照基準,側重於比較研究清代詩話撰者與前代撰者之承襲與新變,兼及呈現出詩話的書寫認知與期待,以及詩話之體製的發展軌跡;尤其關注〈詩序〉所形構之風教典範,影響清代詩話序跋書寫之意義價值的承襲與轉化,分就「風教勸懲之價值轉化」、「揚扢風雅之折衷匡正」、「折衷群言,商榷源流」、「發潛闡幽之立意動機」以及「裨益後學之立言期待」等五方面析論之。第五章「詩話之世戒與世變」,乃從文學、歷史與文化角度,探討詩話於世變之際,所發揮「記憶召喚之紀實功能」、「以詩證史之史餘價值」以及「世變鼎革之世戒精神」等三方面之相關意涵,以進一步探究清人對於「詩話」書寫本質的認知,更有效廓清「詩話」之為體的歷史書寫意義。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論述,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古代典籍依時間排序,近現代撰著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詩話詩學原典
(一)詩話叢編
1.[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3.范攄等撰:《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4.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二)斷代詩話
1.[清]勞孝輿:《春秋詩話》,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清]孫濤輯:《全宋詩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3.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周維德校輯:《全明詩話》,濟南 : 齊魯書社,2005年。
5.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6.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7.張寅彭主編:《清詩話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8.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9.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10.林正三、李知灝、吳東晟輯錄:《臺灣近百年詩話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三)個別詩話
1.[宋]嚴羽,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明]謝榛撰,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3.[清]杭世駿:《榕城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01冊。
4.[清]林昌彝撰,王鎮遠、林虞生標點:《射鷹樓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清] 梁章鉅:《南浦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6.梁啟超:《飲冰室詩話》,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

二、古籍文獻(含今人注釋本)
(一)經部
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2.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3-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5.[漢]許慎撰,[清]朱駿聲注:《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6.[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7.[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8.[晉]郭璞注,[宋] 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二)史部
1.[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社,2002年。
2.[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唐] 劉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清]趙爾巽等編:《清史稿》,《二十五史》第11、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子部
1.[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2.[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宋]王應麟:《辭學指南》,列於《玉海》卷二百四上,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951冊。

(四)集部
1.[梁]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2.[梁]任昉撰,[明] 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3.[唐]李善:《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
4.[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5.[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6.[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7.[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8.[清]姚鼐撰,王文濡校註:《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9.[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0.[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1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3.[清]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14.[清]張之洞:《勸學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5.[清]薛福成:《庸盦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
16.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7.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三、近人專書論著(以下依撰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西文著作(含翻譯著作)
1.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2.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約翰.邁爾斯.弗里(John.Miles Foley)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4.克莉絲蒂娃(Kristeva, Julia).1989. Language the Unknown:An Initiation into Linquistic.Trans.Anne M. Menke. New York:Columbia UP.
5.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6.艾德華.薩依德(Said, Edward W.)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7.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8.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二)中文著作
1.丁福保:《疇隱居士自訂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2.王小舒:《神韻詩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3.王建元:《文學文化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
4.王建平:《語言交際中的藝術──語境的邏輯功能》,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年。
5.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6.石建初:《中國古代序跋史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1983年。
8.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市: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史硏究所籌備處,2000年。
9.岑運強主編:《言語交際語言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1.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2.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周憲:《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14.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15.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知見錄》,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16.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17.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18.吳承學:《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19.吳彩娥、林淑貞等:《詩話研究──詩學與文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9年。
20.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
21.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編:《東方詩話學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22.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23.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24.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5.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26.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27.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28.張寅彭輯著:《新訂清人詩學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3年。
29.張健:《清代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
30.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85年。
31.張雙英:《中國文學理論批評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32.郭永吉等撰,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市:華藝學術,2013年。
33.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4.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年。
35.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6.陶東風:《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37.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38.陳平原、王德威、商傳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陳致主編:《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0.陳晉:《文學的批評世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4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1995年。
4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95年。
43.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44.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45.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2007年。
46.楊暉:《古代詩路之辯:《原詩》和正變研究》,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08年。
47.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48.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49.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50.葉慶炳、吳宏一等:《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51.廖卓成:《梁啟超的傳記學/自傳文研究》,《古典文學研究輯刊》五編第17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52.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53.蔣祖怡、陳志樁主編:《中國詩話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54.鄭師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55.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
56.鄭榮馨:《語言交際藝術:修辭策略探索》,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57.鄭靜若:《清代詩話敘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58.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9.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60.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61.劉龍勳:《詩經風雅識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62.劉麗文:《中國古代文學特徵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63.鄧新華:《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64.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65.蔡鎮楚、龍宿莽:《比較詩話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66.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7.韓進廉:《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68.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9.錢中文:《文學理論發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70.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元鐘禮:《明清格調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2.孫淑芳:《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3.康曉城:《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1988年。
4.郭玉雯:《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
5.楊雅筑:《《四庫全書總目》詩話提要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二)碩士論文
1.王頌梅:《明清性靈詩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
2.吳昌政:《孔子詩教的歷史淵源:試探周代禮官制度中的詩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3.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4.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5.洪秀萍:《清代詩話用事理論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6.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7.徐世珍:《張岱《夜航船》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8.張端雅:《詩話「結構式批評」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9.張嘉顯:《學人詩話──阮元《小滄浪筆談》、《定香亭筆談》、《廣陵詩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0.陳廖安:《朱庭珍筱園詩話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
11.趙鴻中:《歐陽脩序跋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五、單篇期刊論文
1.丁憶如:〈「忠愛隨地施」──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的論詩特質〉,《興大人文學報》47清代詩話的書寫與論述專輯,2011年9月。
2.王更生:〈《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3期,1978年。
3.王更生:〈《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第23卷第10期,1985年。
4.王更生:〈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17期,1988年。
5.王基倫〈魏晉南北朝序體結構演變及其創造性轉化〉,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6.方錫球:〈謝榛的「文隨世變」論與格調「通變」論〉,《江淮論壇》2010年01期。
7.朱曼華:〈張戒《歲寒堂詩話》「言志」說探究〉,《雲漢學刊》26,2013年2月。
8.伊廣謙:〈丁福保生平及其著作述略〉,《醫古文知識》,2003年1期。
9.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錄於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10.吳彩娥:〈性靈與遊戲:二袁以戲嘲為題詩歌析論〉(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4期,2007年6月)。
11.吳彩娥:〈風雅譜系:論吳德功《瑞桃齋詩話》對日人漢詩的評述及其意義〉,「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台灣文學研究所舉辦,2007年6月8日。
12.孟華:〈試論他者「套話」的時間性〉,輯入樂黛雲、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 1 版。
13.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14.柯慶明:〈「序」「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7月。
15.伊廣謙:〈丁福保生平及其著作述略〉,《醫古文知識》,2003年1期。
16.杜正勝:〈古代世變與儒者的進退〉,《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1期,2011年。
17.林明德:〈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探索〉,《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9期,1990年。
18.林宜陵:〈詩話創作的政治功用──以北宋最初三詩話為例〉,《輔仁國文學報》18期,2002年。
19.高大威:〈典律重構:袁枚論《詩/經》〉,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2002年。
20.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收於李正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21.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總78期,2001年5月。
22.許郁翎:〈李調元《雨村詩話》創作論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四屆兩岸六校研究生國學高峰會議專刊,2015年7月。
23.許麗芳:〈試析傳統文人之書寫特質──以歐陽脩《歸田錄》與《六一詩話》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宋代文化專號》3,1996年6月。
24.許麗芳:〈詩教典範之詮釋與維護──試析明清詩集序跋中對女性書寫合理化之論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6期,2002年12月。
25.許麗芳:〈試論文學創作之承襲及轉化──以吳雷發《說詩菅蒯》對「貴古賤今」之質疑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中文學刊》第3期,1997年6月。
26.孫瑩瑩:〈詩乃卑不足道?──近代經世思潮下詩學觀念的轉變〉,香港中文學院主編:《東方詩話學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
27.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28.梅道芬著,孫伊譯:〈詩經中的否定和否定性〉,輯入陳致主編:《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9.陳秀美:〈從《文心雕龍》論劉勰「文體通變觀」之問題視域〉,《空大人文學報》第20期,2011年12月。
30.陳秀香:〈論「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國文天地》第25卷第7期,2009年12月。
31.連文萍:〈詩話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第212期,2003年。
32.曾守仁:〈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
33.曾守正:〈在「抒情傳統」之外:官方文學論述研究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7年12月。
34.閔秋英:〈由〔丁福葆編訂〕《清詩話》淺談清人的詩歌審美觀〉,《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8年9月。
35.黃霖:〈《詩經》評點與《詩經》傳播──以晚明時期為中心〉,臺北: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2013年。
36.黃瑞陽:〈歐陽脩《六一詩話》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年。
37.楊雅筑:〈《四庫全書總目》詩話界義與作品分類析論〉,第二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日本)福岡大學,2006年12月9、10日。
38.劉子維:〈清代詩話於序跋中之書寫認知與期待:以《清詩話》及其續編為考察中心〉,《建中學報》第19期,2013年12月。
39.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40.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
41.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42.樊寶英:〈論清代詩學的讀者意識〉,《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43.賴麗蓉:〈《文心雕龍》「文體」一詞的內容意義及「文體」的創造〉,《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44.蔣寅:〈清詩話的寫作方式及社會功能〉,《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45.蔣寅:〈擬與避:古典詩歌文本的互文性問題〉,收入陳致主編:《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6.謝秀卉:〈以詩話為世戒: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之風教意義闡釋〉,《興大人文學報》47清代詩話的書寫與論述專輯,2011年9月。
47.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後收入《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48.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參見《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49.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
50.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
51.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8月。
52.顏崑陽:〈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61510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文惠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Zheng, Wen Hu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子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 Tzu 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子維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Tzu 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6 10:36:37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6 10:36: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36: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102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1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02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文體.世變.風教」為研究主軸,耙梳比較清代詩話序跋文體之書寫表現的承襲與轉化,從而有效分析其中的書寫認知與文體意識,並及書寫期待與創作意圖。由此展開全文論述: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取材依據與範圍、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以及預期研究之成果,交代全文研究方向與重點。第二章「序跋之源流與功用」,分就序跋文體的探源溯流、文體功能、加以耙梳,並分別就「議論」與「敘事」兩種書寫方式探析序跋之文學體製與書寫特質,藉此以彰顯序跋文之研究價值。第三章「文體之溯源與辨正」,就詩化的論詩情境氛圍,探析其審美情感表現之一端;再探討序跋中關於「詩話與詩之辨正」,並及「詩話文體溯源與義界」,以證成詩話本質之認知。第四章「風教之承襲與轉化」透過詩話序跋文字為參照基準,側重於比較研究清代詩話撰者與前代撰者之承襲與新變,兼及呈現出詩話的書寫認知與期待,以及詩話之體製的發展軌跡;尤其關注〈詩序〉所形構之風教典範,影響清代詩話序跋書寫之意義價值的承襲與轉化,分就「風教勸懲之價值轉化」、「揚扢風雅之折衷匡正」、「折衷群言,商榷源流」、「發潛闡幽之立意動機」以及「裨益後學之立言期待」等五方面析論之。第五章「詩話之世戒與世變」,乃從文學、歷史與文化角度,探討詩話於世變之際,所發揮「記憶召喚之紀實功能」、「以詩證史之史餘價值」以及「世變鼎革之世戒精神」等三方面之相關意涵,以進一步探究清人對於「詩話」書寫本質的認知,更有效廓清「詩話」之為體的歷史書寫意義。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論述,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展望。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序跋文類之書寫認知…………………………………………1
二、世變風教之論題取向…………………………………………4
第二節 取材依據與範圍…………………………………………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5
第二章 序跋之源流與功用……………………………………19
第一節 序跋之探源溯流與文體功能…………………19
一、序的體類意義與功能…………………………………………20
二、跋的體類意義與功能…………………………………………23
第二節 序跋之文學體製與書寫特質…………………25
一、議論:風教傳統之文化建制……………………………25
二、敘事:言志知音之書寫期待……………………………32
第三章 文體之溯源與辨正……………………………………39
第一節 詩化的論詩情境…………………………………………39
第二節 詩話與詩之辨正…………………………………………42
第三節 文體溯源與義界…………………………………………46
一、詩話昉於三代說……………………………………………………46
二、詩話成立於鍾嶸《詩品》說……………………………48
三、「資閒談、寓褒刺」之承襲……………………………51
第四章 風教之承襲與轉化………………………………………59
第一節 風教勸懲之價值轉化…………………………………59
第二節 揚扢風雅之折衷匡正…………………………………68
一、揚扢風雅,有裨詩教……………………………………………69
二、廓清眾作,凸顯價值…………………………………………71
三、折衷群言,商榷源流…………………………………………76
第三節 發潛闡幽之立意動機………………………………81
第四節 裨益後學之立言期待………………………………86
一、立言傳後以不朽……………………………………………………86
二、影響焦慮與超越……………………………………………………89
三、裨益後學之取向……………………………………………………92
第五章 詩話之世戒與世變……………………………………99
第一節 記憶召喚之紀實功能………………………………99
第二節 以詩證史之史餘價值………………………………107
第三節 世變鼎革之世戒精神………………………………113
第六章 結論…………………………………………………………………119
徵引與參考書目……………………………………………………………125
附錄:清詩話序跋原典……………………………………………139
zh_TW
dc.format.extent 420547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2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詩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序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hihu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rewords and Afterpiec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en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istorical Transi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raliz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文體.世變.風教:清代詩話序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Genre.Historical Transitions.Moralization:A research of the Forewords、Afterpieces of the Shihua in the Qi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代典籍依時間排序,近現代撰著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詩話詩學原典
(一)詩話叢編
1.[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3.范攄等撰:《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4.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二)斷代詩話
1.[清]勞孝輿:《春秋詩話》,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清]孫濤輯:《全宋詩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3.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周維德校輯:《全明詩話》,濟南 : 齊魯書社,2005年。
5.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6.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7.張寅彭主編:《清詩話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8.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9.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10.林正三、李知灝、吳東晟輯錄:《臺灣近百年詩話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三)個別詩話
1.[宋]嚴羽,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明]謝榛撰,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3.[清]杭世駿:《榕城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01冊。
4.[清]林昌彝撰,王鎮遠、林虞生標點:《射鷹樓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清] 梁章鉅:《南浦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6.梁啟超:《飲冰室詩話》,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

二、古籍文獻(含今人注釋本)
(一)經部
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2.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3-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5.[漢]許慎撰,[清]朱駿聲注:《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6.[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7.[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8.[晉]郭璞注,[宋] 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二)史部
1.[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社,2002年。
2.[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唐] 劉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清]趙爾巽等編:《清史稿》,《二十五史》第11、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子部
1.[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2.[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宋]王應麟:《辭學指南》,列於《玉海》卷二百四上,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951冊。

(四)集部
1.[梁]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2.[梁]任昉撰,[明] 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3.[唐]李善:《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
4.[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5.[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6.[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7.[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8.[清]姚鼐撰,王文濡校註:《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9.[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10.[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1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3.[清]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14.[清]張之洞:《勸學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5.[清]薛福成:《庸盦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
16.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7.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三、近人專書論著(以下依撰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西文著作(含翻譯著作)
1.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2.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約翰.邁爾斯.弗里(John.Miles Foley)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4.克莉絲蒂娃(Kristeva, Julia).1989. Language the Unknown:An Initiation into Linquistic.Trans.Anne M. Menke. New York:Columbia UP.
5.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6.艾德華.薩依德(Said, Edward W.)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7.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8.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二)中文著作
1.丁福保:《疇隱居士自訂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2.王小舒:《神韻詩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3.王建元:《文學文化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
4.王建平:《語言交際中的藝術──語境的邏輯功能》,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年。
5.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6.石建初:《中國古代序跋史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1983年。
8.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市: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史硏究所籌備處,2000年。
9.岑運強主編:《言語交際語言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1.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2.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周憲:《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14.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15.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知見錄》,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16.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17.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18.吳承學:《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19.吳彩娥、林淑貞等:《詩話研究──詩學與文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9年。
20.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
21.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編:《東方詩話學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22.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23.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24.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5.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26.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27.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28.張寅彭輯著:《新訂清人詩學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3年。
29.張健:《清代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
30.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85年。
31.張雙英:《中國文學理論批評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32.郭永吉等撰,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市:華藝學術,2013年。
33.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4.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年。
35.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6.陶東風:《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37.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38.陳平原、王德威、商傳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陳致主編:《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0.陳晉:《文學的批評世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4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1995年。
4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95年。
43.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44.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45.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2007年。
46.楊暉:《古代詩路之辯:《原詩》和正變研究》,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08年。
47.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48.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49.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50.葉慶炳、吳宏一等:《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51.廖卓成:《梁啟超的傳記學/自傳文研究》,《古典文學研究輯刊》五編第17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52.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53.蔣祖怡、陳志樁主編:《中國詩話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54.鄭師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55.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
56.鄭榮馨:《語言交際藝術:修辭策略探索》,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57.鄭靜若:《清代詩話敘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58.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9.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60.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61.劉龍勳:《詩經風雅識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62.劉麗文:《中國古代文學特徵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63.鄧新華:《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64.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65.蔡鎮楚、龍宿莽:《比較詩話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66.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7.韓進廉:《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68.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9.錢中文:《文學理論發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70.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元鐘禮:《明清格調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2.孫淑芳:《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3.康曉城:《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1988年。
4.郭玉雯:《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
5.楊雅筑:《《四庫全書總目》詩話提要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二)碩士論文
1.王頌梅:《明清性靈詩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
2.吳昌政:《孔子詩教的歷史淵源:試探周代禮官制度中的詩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3.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4.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5.洪秀萍:《清代詩話用事理論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6.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7.徐世珍:《張岱《夜航船》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8.張端雅:《詩話「結構式批評」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9.張嘉顯:《學人詩話──阮元《小滄浪筆談》、《定香亭筆談》、《廣陵詩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0.陳廖安:《朱庭珍筱園詩話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
11.趙鴻中:《歐陽脩序跋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五、單篇期刊論文
1.丁憶如:〈「忠愛隨地施」──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的論詩特質〉,《興大人文學報》47清代詩話的書寫與論述專輯,2011年9月。
2.王更生:〈《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3期,1978年。
3.王更生:〈《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第23卷第10期,1985年。
4.王更生:〈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17期,1988年。
5.王基倫〈魏晉南北朝序體結構演變及其創造性轉化〉,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6.方錫球:〈謝榛的「文隨世變」論與格調「通變」論〉,《江淮論壇》2010年01期。
7.朱曼華:〈張戒《歲寒堂詩話》「言志」說探究〉,《雲漢學刊》26,2013年2月。
8.伊廣謙:〈丁福保生平及其著作述略〉,《醫古文知識》,2003年1期。
9.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錄於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10.吳彩娥:〈性靈與遊戲:二袁以戲嘲為題詩歌析論〉(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4期,2007年6月)。
11.吳彩娥:〈風雅譜系:論吳德功《瑞桃齋詩話》對日人漢詩的評述及其意義〉,「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台灣文學研究所舉辦,2007年6月8日。
12.孟華:〈試論他者「套話」的時間性〉,輯入樂黛雲、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 1 版。
13.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14.柯慶明:〈「序」「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7月。
15.伊廣謙:〈丁福保生平及其著作述略〉,《醫古文知識》,2003年1期。
16.杜正勝:〈古代世變與儒者的進退〉,《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1期,2011年。
17.林明德:〈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探索〉,《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9期,1990年。
18.林宜陵:〈詩話創作的政治功用──以北宋最初三詩話為例〉,《輔仁國文學報》18期,2002年。
19.高大威:〈典律重構:袁枚論《詩/經》〉,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2002年。
20.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收於李正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21.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總78期,2001年5月。
22.許郁翎:〈李調元《雨村詩話》創作論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四屆兩岸六校研究生國學高峰會議專刊,2015年7月。
23.許麗芳:〈試析傳統文人之書寫特質──以歐陽脩《歸田錄》與《六一詩話》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宋代文化專號》3,1996年6月。
24.許麗芳:〈詩教典範之詮釋與維護──試析明清詩集序跋中對女性書寫合理化之論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6期,2002年12月。
25.許麗芳:〈試論文學創作之承襲及轉化──以吳雷發《說詩菅蒯》對「貴古賤今」之質疑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中文學刊》第3期,1997年6月。
26.孫瑩瑩:〈詩乃卑不足道?──近代經世思潮下詩學觀念的轉變〉,香港中文學院主編:《東方詩話學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
27.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28.梅道芬著,孫伊譯:〈詩經中的否定和否定性〉,輯入陳致主編:《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9.陳秀美:〈從《文心雕龍》論劉勰「文體通變觀」之問題視域〉,《空大人文學報》第20期,2011年12月。
30.陳秀香:〈論「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國文天地》第25卷第7期,2009年12月。
31.連文萍:〈詩話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第212期,2003年。
32.曾守仁:〈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
33.曾守正:〈在「抒情傳統」之外:官方文學論述研究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7年12月。
34.閔秋英:〈由〔丁福葆編訂〕《清詩話》淺談清人的詩歌審美觀〉,《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8年9月。
35.黃霖:〈《詩經》評點與《詩經》傳播──以晚明時期為中心〉,臺北: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2013年。
36.黃瑞陽:〈歐陽脩《六一詩話》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年。
37.楊雅筑:〈《四庫全書總目》詩話界義與作品分類析論〉,第二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日本)福岡大學,2006年12月9、10日。
38.劉子維:〈清代詩話於序跋中之書寫認知與期待:以《清詩話》及其續編為考察中心〉,《建中學報》第19期,2013年12月。
39.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40.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
41.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42.樊寶英:〈論清代詩學的讀者意識〉,《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43.賴麗蓉:〈《文心雕龍》「文體」一詞的內容意義及「文體」的創造〉,《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44.蔣寅:〈清詩話的寫作方式及社會功能〉,《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
45.蔣寅:〈擬與避:古典詩歌文本的互文性問題〉,收入陳致主編:《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6.謝秀卉:〈以詩話為世戒: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之風教意義闡釋〉,《興大人文學報》47清代詩話的書寫與論述專輯,2011年9月。
47.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後收入《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48.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參見《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49.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
50.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
51.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8月。
52.顏崑陽:〈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