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妙法連華經》詞彙研究
Study of "Lotus Sutra" Vocabulary
作者 施怡華
貢獻者 竺家寧
施怡華
關鍵詞 詞彙
佛經
同形異義詞
鳩摩羅什
妙法蓮華經
詞綴
前綴
後綴
詞義分析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37:16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之《妙法蓮華經》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討論其中的詞彙,包括同形異義詞及詞綴,試圖由此反映出這些詞彙當時的用法及其發展的狀況。
在第三章「同形異義詞」中,將《妙法蓮華經》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詞依其在《妙法蓮華經》中的詞性分類,分為名詞、動詞、以及形容詞三類。依照詞義場理論,運用義素分析法,將傳統的詞義單位區分為更小的辨義成分,辨析所討論的詞彙。名詞類的同形異義詞有「導師」、「志願」、「障礙」、「顏色」、「玫瑰」、「方便」、「恐怖」等七個;動詞類的同形異義詞有「演說」、「遊行」、「擁護」、「貿易」、「造作」、「利益」、「說法」、「踴躍」、「宛轉」、「究竟」等十個;形容詞類的同形異義詞則只有「堅固」一詞。
本論文第四章,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詞綴。在前綴分面,討論了「所~」、「自~」及「第~」三種;後綴部分,則討論「~子」、「~所」、「~兒」、「~來」、「~者」及「~等」六種。
透過《妙法蓮華經》詞彙的考察,呈現古今詞彙語義範圍的異同、也為漢語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過程,提供了案例。其中詞綴的使用,也與漢語的雙音化有密切關係。「同形異義詞」的研究,則能夠疏通古今詞義,消弭語義流變所產生的隔閡。
參考文獻 一、專著

《漢語大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4 年。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香港 : 商務出版

發行 : 臺灣商務總代理,第 1 版 2001 年。

丁福保:《佛教大詞典》,華嚴蓮社,1969 年。

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上下編》,商務印書館,2010 年。

方廣錩:《佛教大藏經史》,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 年。

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 年。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天華出版社,1984 年。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 年。

伍華:《唐宋禪宗語錄的疑問句研究》,中山大學,1982 年。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 年。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李維琦:《佛經釋詞》,岳麓書社,1999 年。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辛島靜志:《妙法蓮華經辭典》,日本創價大學,2001 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 ̇構詞篇》,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年。

竺家寧:《支謙譯經語言之動詞研究》 執行期限:2002.08.01-2003.07.31。

竺家寧:《安世高譯經複合詞詞義研究》 執行期限:2001.08.01-2002.07.31。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三國時代佛經詞彙研究》,執行期限:

1996.08.01-1998.07.31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西晉佛經詞彙研究》,執行期限:

1995.06.01-1996.07.31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東漢佛經詞彙研究》

竺家寧:《詞彙之旅》,正中出版,2010 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五南出版,2009 年。

竺家寧:《慧琳一切經音義複合詞研究》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 年。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徐朝華:《上古漢語詞彙史》,商務印書館,2003 年第一版。

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市:三民出版,2007 年。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文化事業,2001 年。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杭州大學博士論文,1991 年。

梁曉虹:《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南京師大,1982 年。

梁麗玲:《賢愚經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 年。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光明慈悲喜捨救濟會,2011 年。

陳寶勤:《漢語造詞研究》,巴蜀書社,2002 年第一版。

陳明娥:《敦煌便文詞彙計量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年。

張靜:《漢語語法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

葛本儀:《實用中國語言學辭典》,靑島市:靑島出版社:新華發行,1992 年。

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第一

版。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80 年。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廣文書局,1969 年。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學生書局,2006 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二版。

龍國富:《妙法蓮華經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顏洽茂:《南北朝佛經複音詞研究》,遼寧師大,1981 年。

二、單篇論文

王希杰:〈詞彙學的對象和研究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11 卷第 6 期,2007 年,頁 26-31。

朱慶之:〈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89 年。

何耿鏞:〈古代漢語單音詞發展為複音詞的轉化組合(並列複合詞的詞義關係)〉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2 年第一期 ,頁 116-118。

吳鴻逵:〈論同義複詞的類型及其作用〉,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1 年。

李雪濤:〈佛經漢譯的譯經制度與譯場組織 〉,內明 221,1990 年。

松本文三郎著,許洋五譯:〈中國的印度音譯學〉,收入《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華宇出版社 1984 年。

竺家寧:〈 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87-114,

1999 年 3 月。

竺家寧:〈 佛經中幾組複合詞的訓詁問題〉,《文字學論叢》第三輯,頁 372-386,

向光忠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年 7 月。

竺家寧:〈 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上)〉,《妙林》12 卷 2 期,19-29,2000

年 2 月。

竺家寧:〈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下)〉,《妙林》12 卷 6 期,18-22,2000

年 6 月。

竺家寧:〈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中)〉,《妙林》12 卷 4 期,30-33,2000

年 4 月 。

竺家寧:〈 論佛經哀字的詞義〉,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115-130,台灣師大,1998 年。

竺家寧:〈三國時代複音節動詞的發展與演化〉,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19),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天津,2011.06.11-13。

竺家寧:〈中古佛經的「所」字構詞〉,古漢語研究 2005 年第一期,68- 73,北京

商務印書館出版,湖南師大主編。

竺家寧:〈中古佛經音譯詞的來源與演化〉,第九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話

語的流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台中,2012.04.27-28。

竺家寧:〈中古佛經詞彙的義素分析〉,漢語歷史詞彙與語義演變學術研討會,浙

江大學,杭州,2008.08.25-27。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2005 年第四期(總第三 0 七期),

頁 346- 354。

竺家寧:〈什麼是「囑累」?〉,《妙林》11 卷 12 期,頁 14-20,1999 年。

竺家寧:〈仁從何來?──佛經中的仁與仁者〉,《香光莊嚴》,第 87 期,112-123,

2006 年 09 月。

竺家寧:〈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佛學研究論文集(四)387-432,佛光山文教

基金會,高雄,1996 年。

竺家寧:〈早期佛經動賓結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 人文

分冊,頁 1-38,1999 年。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之動補結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 8 卷第 1

期, 人文分冊,頁 1-20,1997,年 12 月。

竺家寧:〈早期漢語中「於是」的語法功能〉,《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 7 卷第 1

期, 人文分冊 1-15,嘉義。

竺家寧:〈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三期,

45-58,2000 年。

竺家寧:〈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創》刊號,頁 41-70,1997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中「唐」字的意義和用法〉,《妙林》9 卷 2 期,頁 6-8,1997 年。

竺家寧:〈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文與哲》第八期,頁 127-156,國立

中山大學中文系,2006 年 6 月。

竺家寧:〈佛經中的『不請』〉,《香光莊嚴》雜誌第 56 期,頁 32-47,1998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中的「有所」與「無所」〉,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1999 年 4 月。

竺家寧:〈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師

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主辦,2005.09.21-23。

竺家寧:〈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 人文分

冊,頁 1-34,1998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研究綜述〉,《佛教圖書館刊》,第 45 期,2007 年。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彙篇〉,《佛教圖書館館刊》44 期,頁 66-86,

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2006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第 45 期,頁

60-76。釋自衍主編。伽耶山基金會發行(香光寺),2007 年 6 月 。

竺家寧:〈佛經語言學的研究現況〉,《香光莊嚴》雜誌第 55 期,頁 14-29,1998

年 9 月。

竺家寧:〈東漢佛經的同素異序詞〉,第七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5.05.28 。

竺家寧:〈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

《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頁 1-48,國立政治大學,2004 年。

竺家寧:〈幾個漢代佛經詞語的訓詁問題〉,第六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中國訓詁學會,2003 年。

竺家寧:〈論心經中「是」字的功能〉,《香光莊嚴》雜誌第 82 期,64-71,2005

年。

竺家寧:〈論佛經中的「都盧皆」和「悉都盧」〉,文與哲第三期,《中山大學中文

系》,2003 年。

竺家寧:〈論佛經詞彙的義場研究〉,漢譯佛典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

漢文佛典語言國際研討會,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辦,2009.8.2-4。

竺家寧:〈論佛經詞彙研究的幾個途徑〉,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法鼓佛教學院,臺北,2008.10.31-11.3。

竺家寧:〈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香光莊嚴》雜誌,第 48 期,1996 年。

俞敏:〈佛教詞語小議〉,收入《俞敏語言學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

俞理明:〈從早期佛經材料看古代漢語中的兩種疑問詞"為"〉,四川大學學報,

19914 月。

胡適:〈佛教的翻譯文學〉,收入《白話文學史》,樂天出版社,1970 年。

孫雍長:〈古漢語的詞義滲透〉,《中國語文》,1985 年。

徐流:〈論同義複詞〉,《重慶師院學報》, (哲社版) ,1990 年, 頁 73-79。

張永綿 :〈近代漢語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0 年。

曹先擢:〈並列式同素異序同義詞〉,《中國語文》,1979 年。

梁啟超:〈佛典之翻譯〉,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1971 年。

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1971 年。

梁曉虹:〈佛經用詞特色雜議 〉, 收入《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1992

年。

梁曉虹:〈漢魏六朝譯經對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1991 年。

梁曉虹:〈論佛教對漢語詞彙的影響〉,收入《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

1992 年。

陳愛文、于平:〈並列式雙音詞的字序 〉,《中國語文》,1979 年。

陳愛文:〈並列雙音詞的字序〉,《中國語文》,1979 年。

曾昭聰:〈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舉例〉,《古漢語研究》,2005 年第一期,

頁 84-87。

曾昭聰:〈佛典文獻詞彙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佛教圖書館館刊,第 50 期,2009

年。

黃志強、楊劍橋:〈論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原因〉,復旦學報,社科版,1990 年

第一期 ,頁 98-101。

董玉芝:〈《抱朴子》詞綴研究〉,《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4 期,頁 67。

楊賀:〈漢語詞綴的形成及其特徵〉,《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

2009 年,第 4 期。頁 108-112。

潘文國、韓洋:〈漢語構詞法的歷史研究--「漢語的構詞法研究:1898-1990」緒論〉,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 年 5 月,頁 58-63。

蔡德明:〈佛經對漢語的影響 〉,香港佛教,385 期,1992 年。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考釋〉,《中國語文》,1985 年。

蔣文欽 :〈關於並列結構固定詞語的內部次序〉,《中國語文》,1982 年。

顏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杭州大學學報》,1996 年。

三、學位論文

丁瑾:《淺析鳩摩羅什與義淨佛經翻譯的異同》,河北師範大學,2012 年。

王玥雯:《鳩摩羅什五種譯經複音詞研究》,武漢大學,2004 年。

汪禕:《中古同經異譯佛典詞匯比較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5 年。

柴冠羽:《妙法蓮華經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12 年。

馬麗:《論鳩摩羅什的佛典翻譯及其歷史貢獻》,東北師範大學,2002 年。

高婉瑜:《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國立中正大學,2006 年。

梁富國:《竺法護與鳩摩羅什入華傳教比較研究》,西北大學,2008 年。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杭州大學,1991 年。

陳麗敏:《竺法護譯經副詞研究》,西南大學,2011 年。

張嘉驊:《現代漢語後綴及其構詞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1994 年。

楊憶慈:《西遊記詞彙研究─論擬聲詞、重疊詞和派生詞》,國立成功大學,1995

年。

楊憶慈:《老乞大諺解與朴通事諺解派生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2012 年。

漆灝:《大莊嚴論經詞匯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5 年。

四、資料庫

CBETA 大正藏漢文電子佛典

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施怡華zh_TW
dc.creator (作者) 施怡華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6 10:37:16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6 10:37: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37:1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1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之《妙法蓮華經》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討論其中的詞彙,包括同形異義詞及詞綴,試圖由此反映出這些詞彙當時的用法及其發展的狀況。
在第三章「同形異義詞」中,將《妙法蓮華經》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詞依其在《妙法蓮華經》中的詞性分類,分為名詞、動詞、以及形容詞三類。依照詞義場理論,運用義素分析法,將傳統的詞義單位區分為更小的辨義成分,辨析所討論的詞彙。名詞類的同形異義詞有「導師」、「志願」、「障礙」、「顏色」、「玫瑰」、「方便」、「恐怖」等七個;動詞類的同形異義詞有「演說」、「遊行」、「擁護」、「貿易」、「造作」、「利益」、「說法」、「踴躍」、「宛轉」、「究竟」等十個;形容詞類的同形異義詞則只有「堅固」一詞。
本論文第四章,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詞綴。在前綴分面,討論了「所~」、「自~」及「第~」三種;後綴部分,則討論「~子」、「~所」、「~兒」、「~來」、「~者」及「~等」六種。
透過《妙法蓮華經》詞彙的考察,呈現古今詞彙語義範圍的異同、也為漢語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過程,提供了案例。其中詞綴的使用,也與漢語的雙音化有密切關係。「同形異義詞」的研究,則能夠疏通古今詞義,消弭語義流變所產生的隔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材料、方法及步驟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7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7

第二章 鳩摩羅什及《妙法蓮華經》 13

第一節 鳩摩羅什其人 13

第二節 《妙法蓮華經》詞彙的研究價值 17

第三章 《妙法蓮華經》詞彙與現代漢語的同形異義現象 20

第一節 名詞類同形異義詞 20

一、 導師 21

二、 志願 25

三、 障礙 30

四、 顏色 33

五、 玫瑰 35

六、 方便 37

七、 恐怖 41

第二節 動詞類同形異義詞 52

一、 演說 52

二、 遊行 54

三、 擁護 58

四、 貿易 62

五、 造作 65

六、 利益 69

七、 說法 72

八、 踴躍 73

九、 宛轉 78

十、 究竟 81

第三節 形容詞類同形異義詞 85

一、 堅固 87

第四章 《妙法蓮華經》中的詞綴 92

第一節 詞綴的定義 93

第二節 《妙法蓮華經》的前綴 94

一、 「所」前綴 95

二、 「自」前綴 105

三、 「第」前綴 109

第三節 《妙法蓮華經》的後綴 112

一、 「子」後綴 112

二、 「所」後綴 115

三、 「兒」後綴 124

四、 「來」後綴 126

五、 「者」後綴 129

六、 「等」後綴 139

第五章 結論 142

第一節 本論文的主要觀點 142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146

參考文獻 148
zh_TW
dc.format.extent 2722679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詞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佛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同形異義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鳩摩羅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妙法蓮華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詞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前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後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詞義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妙法連華經》詞彙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f &quot;Lotus Sutra&quot; Vocabula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著

《漢語大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4 年。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香港 : 商務出版

發行 : 臺灣商務總代理,第 1 版 2001 年。

丁福保:《佛教大詞典》,華嚴蓮社,1969 年。

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上下編》,商務印書館,2010 年。

方廣錩:《佛教大藏經史》,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 年。

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 年。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天華出版社,1984 年。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 年。

伍華:《唐宋禪宗語錄的疑問句研究》,中山大學,1982 年。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 年。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李維琦:《佛經釋詞》,岳麓書社,1999 年。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辛島靜志:《妙法蓮華經辭典》,日本創價大學,2001 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 ̇構詞篇》,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年。

竺家寧:《支謙譯經語言之動詞研究》 執行期限:2002.08.01-2003.07.31。

竺家寧:《安世高譯經複合詞詞義研究》 執行期限:2001.08.01-2002.07.31。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三國時代佛經詞彙研究》,執行期限:

1996.08.01-1998.07.31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西晉佛經詞彙研究》,執行期限:

1995.06.01-1996.07.31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研究:東漢佛經詞彙研究》

竺家寧:《詞彙之旅》,正中出版,2010 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五南出版,2009 年。

竺家寧:《慧琳一切經音義複合詞研究》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 年。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徐朝華:《上古漢語詞彙史》,商務印書館,2003 年第一版。

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市:三民出版,2007 年。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文化事業,2001 年。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杭州大學博士論文,1991 年。

梁曉虹:《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南京師大,1982 年。

梁麗玲:《賢愚經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 年。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光明慈悲喜捨救濟會,2011 年。

陳寶勤:《漢語造詞研究》,巴蜀書社,2002 年第一版。

陳明娥:《敦煌便文詞彙計量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年。

張靜:《漢語語法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

葛本儀:《實用中國語言學辭典》,靑島市:靑島出版社:新華發行,1992 年。

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年第一

版。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80 年。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廣文書局,1969 年。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學生書局,2006 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二版。

龍國富:《妙法蓮華經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顏洽茂:《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匯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顏洽茂:《南北朝佛經複音詞研究》,遼寧師大,1981 年。

二、單篇論文

王希杰:〈詞彙學的對象和研究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11 卷第 6 期,2007 年,頁 26-31。

朱慶之:〈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1989 年。

何耿鏞:〈古代漢語單音詞發展為複音詞的轉化組合(並列複合詞的詞義關係)〉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2 年第一期 ,頁 116-118。

吳鴻逵:〈論同義複詞的類型及其作用〉,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1 年。

李雪濤:〈佛經漢譯的譯經制度與譯場組織 〉,內明 221,1990 年。

松本文三郎著,許洋五譯:〈中國的印度音譯學〉,收入《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華宇出版社 1984 年。

竺家寧:〈 西晉佛經詞彙之並列結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87-114,

1999 年 3 月。

竺家寧:〈 佛經中幾組複合詞的訓詁問題〉,《文字學論叢》第三輯,頁 372-386,

向光忠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年 7 月。

竺家寧:〈 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上)〉,《妙林》12 卷 2 期,19-29,2000

年 2 月。

竺家寧:〈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下)〉,《妙林》12 卷 6 期,18-22,2000

年 6 月。

竺家寧:〈法護經典中的「色」與「欲」(中)〉,《妙林》12 卷 4 期,30-33,2000

年 4 月 。

竺家寧:〈 論佛經哀字的詞義〉,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115-130,台灣師大,1998 年。

竺家寧:〈三國時代複音節動詞的發展與演化〉,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19),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天津,2011.06.11-13。

竺家寧:〈中古佛經的「所」字構詞〉,古漢語研究 2005 年第一期,68- 73,北京

商務印書館出版,湖南師大主編。

竺家寧:〈中古佛經音譯詞的來源與演化〉,第九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話

語的流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台中,2012.04.27-28。

竺家寧:〈中古佛經詞彙的義素分析〉,漢語歷史詞彙與語義演變學術研討會,浙

江大學,杭州,2008.08.25-27。

竺家寧:〈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2005 年第四期(總第三 0 七期),

頁 346- 354。

竺家寧:〈什麼是「囑累」?〉,《妙林》11 卷 12 期,頁 14-20,1999 年。

竺家寧:〈仁從何來?──佛經中的仁與仁者〉,《香光莊嚴》,第 87 期,112-123,

2006 年 09 月。

竺家寧:〈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佛學研究論文集(四)387-432,佛光山文教

基金會,高雄,1996 年。

竺家寧:〈早期佛經動賓結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 人文

分冊,頁 1-38,1999 年。

竺家寧:〈早期佛經詞彙之動補結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 8 卷第 1

期, 人文分冊,頁 1-20,1997,年 12 月。

竺家寧:〈早期漢語中「於是」的語法功能〉,《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 7 卷第 1

期, 人文分冊 1-15,嘉義。

竺家寧:〈西晉佛經中表假設的幾個複詞〉,《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三期,

45-58,2000 年。

竺家寧:〈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創》刊號,頁 41-70,1997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中「唐」字的意義和用法〉,《妙林》9 卷 2 期,頁 6-8,1997 年。

竺家寧:〈佛經中「嚴」字的構詞與詞義〉,《文與哲》第八期,頁 127-156,國立

中山大學中文系,2006 年 6 月。

竺家寧:〈佛經中的『不請』〉,《香光莊嚴》雜誌第 56 期,頁 32-47,1998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中的「有所」與「無所」〉,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1999 年 4 月。

竺家寧:〈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師

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主辦,2005.09.21-23。

竺家寧:〈佛經同形義異詞舉隅〉,《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 人文分

冊,頁 1-34,1998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研究綜述〉,《佛教圖書館刊》,第 45 期,2007 年。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彙篇〉,《佛教圖書館館刊》44 期,頁 66-86,

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2006 年 12 月。

竺家寧:〈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佛教圖書館館刊》第 45 期,頁

60-76。釋自衍主編。伽耶山基金會發行(香光寺),2007 年 6 月 。

竺家寧:〈佛經語言學的研究現況〉,《香光莊嚴》雜誌第 55 期,頁 14-29,1998

年 9 月。

竺家寧:〈東漢佛經的同素異序詞〉,第七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5.05.28 。

竺家寧:〈晉代佛經和《搜神記》中的「來/去」──從構詞看當時的語言規律〉,

《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頁 1-48,國立政治大學,2004 年。

竺家寧:〈幾個漢代佛經詞語的訓詁問題〉,第六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中國訓詁學會,2003 年。

竺家寧:〈論心經中「是」字的功能〉,《香光莊嚴》雜誌第 82 期,64-71,2005

年。

竺家寧:〈論佛經中的「都盧皆」和「悉都盧」〉,文與哲第三期,《中山大學中文

系》,2003 年。

竺家寧:〈論佛經詞彙的義場研究〉,漢譯佛典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

漢文佛典語言國際研討會,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辦,2009.8.2-4。

竺家寧:〈論佛經詞彙研究的幾個途徑〉,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法鼓佛教學院,臺北,2008.10.31-11.3。

竺家寧:〈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香光莊嚴》雜誌,第 48 期,1996 年。

俞敏:〈佛教詞語小議〉,收入《俞敏語言學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

俞理明:〈從早期佛經材料看古代漢語中的兩種疑問詞"為"〉,四川大學學報,

19914 月。

胡適:〈佛教的翻譯文學〉,收入《白話文學史》,樂天出版社,1970 年。

孫雍長:〈古漢語的詞義滲透〉,《中國語文》,1985 年。

徐流:〈論同義複詞〉,《重慶師院學報》, (哲社版) ,1990 年, 頁 73-79。

張永綿 :〈近代漢語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0 年。

曹先擢:〈並列式同素異序同義詞〉,《中國語文》,1979 年。

梁啟超:〈佛典之翻譯〉,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1971 年。

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1971 年。

梁曉虹:〈佛經用詞特色雜議 〉, 收入《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1992

年。

梁曉虹:〈漢魏六朝譯經對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1991 年。

梁曉虹:〈論佛教對漢語詞彙的影響〉,收入《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

1992 年。

陳愛文、于平:〈並列式雙音詞的字序 〉,《中國語文》,1979 年。

陳愛文:〈並列雙音詞的字序〉,《中國語文》,1979 年。

曾昭聰:〈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舉例〉,《古漢語研究》,2005 年第一期,

頁 84-87。

曾昭聰:〈佛典文獻詞彙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佛教圖書館館刊,第 50 期,2009

年。

黃志強、楊劍橋:〈論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原因〉,復旦學報,社科版,1990 年

第一期 ,頁 98-101。

董玉芝:〈《抱朴子》詞綴研究〉,《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4 期,頁 67。

楊賀:〈漢語詞綴的形成及其特徵〉,《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

2009 年,第 4 期。頁 108-112。

潘文國、韓洋:〈漢語構詞法的歷史研究--「漢語的構詞法研究:1898-1990」緒論〉,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 年 5 月,頁 58-63。

蔡德明:〈佛經對漢語的影響 〉,香港佛教,385 期,1992 年。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考釋〉,《中國語文》,1985 年。

蔣文欽 :〈關於並列結構固定詞語的內部次序〉,《中國語文》,1982 年。

顏洽茂:〈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杭州大學學報》,1996 年。

三、學位論文

丁瑾:《淺析鳩摩羅什與義淨佛經翻譯的異同》,河北師範大學,2012 年。

王玥雯:《鳩摩羅什五種譯經複音詞研究》,武漢大學,2004 年。

汪禕:《中古同經異譯佛典詞匯比較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5 年。

柴冠羽:《妙法蓮華經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12 年。

馬麗:《論鳩摩羅什的佛典翻譯及其歷史貢獻》,東北師範大學,2002 年。

高婉瑜:《漢文佛典後綴的語法化現象》,國立中正大學,2006 年。

梁富國:《竺法護與鳩摩羅什入華傳教比較研究》,西北大學,2008 年。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杭州大學,1991 年。

陳麗敏:《竺法護譯經副詞研究》,西南大學,2011 年。

張嘉驊:《現代漢語後綴及其構詞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1994 年。

楊憶慈:《西遊記詞彙研究─論擬聲詞、重疊詞和派生詞》,國立成功大學,1995

年。

楊憶慈:《老乞大諺解與朴通事諺解派生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2012 年。

漆灝:《大莊嚴論經詞匯研究》,湖南師範大學,2005 年。

四、資料庫

CBETA 大正藏漢文電子佛典

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