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醫療觀的傳入與影響
The introdu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Buddhist medical concept in the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作者 黃子瑜
貢獻者 李玉珍
黃子瑜
關鍵詞 漢魏兩晉南北朝
佛教醫療
醫王
醫方明
自利利人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39:03 (UTC+8)
摘要 佛教的醫療知識為幫助其傳播之利器,佛教於漢魏兩晉南北朝傳入中國之時,正遭遇中國歷史上疾疫流行高峰期,提供一個很好的例證。東漢桓、靈、獻帝時期,中國飽受疾疫之害,安世高等沙門譯介不少涉及醫學理論與醫藥知識的佛經,為其能在漢地扎根與勃興的理由之一。佛教有布施、福田的概念,僧尼認為施醫藥既能拯救受病苦的眾生,又是修行的方式,是一項自利利人的行為,故積極地行醫。兩晉寺院為施醫藥之地,至南北朝,南、北方在佛教影響下,皆發展出類似慈善醫療機構的組織,寺院中常儲藏藥材,甚至設置藥藏。僧尼有行醫的動機,又具備醫學知識與醫藥資源,故能通過醫療弘法。
僧傳已經記載沙門學習五明、醫方明或通曉醫藥。沙門翻譯論及佛教醫藥、解剖、生理、病理、養生、食療及以佛醫思想貫穿全文的佛經,還有印度五明學術體系的書,並且撰述醫書或醫方,與世俗醫者交流醫術。經藏中有為數眾多關涉醫學理論、醫喻、醫療事例、禪定、藥物、飲食與咒語的佛經。律藏也有不少藥物使用、外科手術、瞻病細則及日常保健的記載。
  僧尼能夠提供多種醫療服務,包括助產,治療流行病、腳疾、腹疾、精神疾病和眼疾,所使用的醫療方式可分為俗世醫學與宗教醫療。前者包括針術(針灸與「金針撥障術」)、灸法、藥物和調氣。後者為齋講與持咒。行醫的僧尼常以儀式專家的樣貌出現,充滿神異性格,且佛教文獻努力形塑他們聖手仁心的形象。疾病也是促進僧尼入道的重要原因,而後續發展的描述多側重個人修行,強調他們如何獲得解脫之道。
  疾病在佛教文獻中常作為一種懲戒、恫嚇的手段,褻瀆三寶與毀佛反佛者經常罹患重症如痲瘋病,病況怪誕慘烈,以此警告信眾,勸他們敬信佛法並禮敬三寶。佛教醫療常從冤業病、業障病與果報觀的角度來詮釋現世身心病痛,此外信奉外道、褻瀆三寶與毀佛反佛皆為宗教性病因,佛教靈驗故事罕見四大不調的生理性病因,因為僧尼行醫,弘法為主要的目的,這些故事旨在將佛教的宇宙論教導給信眾,勸誘民眾敬畏佛法、禮敬三寶,並且貶抑外道。一般信仰者奉佛原則為「惟靈是信」,巫覡與道士是僧尼弘法時的競爭對手,故釋氏輔教之書彰顯自身神效外,常貶低巫覡、道士的療效,強調信外道會致病,外道專職人員必須皈依佛教,方能得到救治。
參考文獻 經典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第203號。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第202號。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第721號。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第397號。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374號。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藏》,第16冊,第663號。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正藏》,第30冊,第1581號。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8號。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藏》,第16冊,第683號。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263號。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藏》,第3冊,第154號。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大正藏》,第14冊,第553號。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胞胎經》,《大正藏》,第11冊,第317號。
(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大正藏》,第15冊,第606號。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冊3,第185號,第2卷,頁480c。
(吳)支謙譯,《佛說未生冤經》,《大正藏》,第14冊,第507號。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4冊,第200號。
(吳)竺律炎共支越譯,《佛說佛醫經》,《大正藏》,第17冊,第793號。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第3冊,第152號。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375號。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5號。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大正藏》,第21冊,第1331號,第12卷,頁535c。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第26號。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125號。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8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第614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262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47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禪法要解》,《大正藏》,第15冊,第616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禪祕要法經》,《大正藏》,第15冊,第613號。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第23冊,第1435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4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第475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223號。
(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第1775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內藏百寶經》,《大正藏》,第17冊,第807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第624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阿闍世王經》,《大正藏》,第15冊,第626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第12冊,第350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大正藏》,第11冊,第313號。
(後漢)支曜譯,《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第15冊,第630號。
(後漢)安世高譯,《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2冊,第150A號。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2冊,第150A號。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四諦經》,《大正藏》,第1冊,第32號。
(後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大正藏》第15冊,第603號。
(後漢)安玄譯,《法鏡經》,《大正藏》,第12冊,第322號。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第3冊,第184號。
(後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大正藏》,第4冊,第196號。
(唐)玄奘、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第2087號。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7冊,第220號。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冊,第1558號,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79號。
(唐)孟獻忠撰,《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7冊,第1629號。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藏》,第52冊,第2110號。
(唐)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大正藏》,第40冊,第1813號。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第293號。
(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第1753號。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第16冊,第665號。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第2122號。
(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藏》,第52冊,第2106號。
(唐)道宣撰,《大正藏》,《續高僧傳》,第50冊,第2060號。
(唐)僧詳撰,《法華經傳記》,《大正藏》,第51冊,第2068號。
(唐)慧立本;彥悰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53號。
(唐)慧詳撰,《弘贊法華傳》,《大正藏》,第51冊,第2067號。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冊12,第360號,第1卷,頁266a。
(梁)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第2102號。
(梁)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59號。
(梁)寶唱撰,《比丘尼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63號。
(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大正藏》,第32冊,第1644號。
(陳)慧思說,《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第46冊,第1924號。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第1911號,第8卷,頁107c。
(隋)智顗說;(唐)灌頂記,《梵網菩薩戒經義疏》,《新纂續藏經》,第38冊,第676號。
(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門》,《大正藏》,第46冊,第1925號。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第49冊,第2034號。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第1851號。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1號。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99號。
(劉宋)沮渠京聲譯,《治禪病祕要法》,《大正藏》,第15冊,第620號。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5號。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大正藏》,第20冊,第1161號。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大正藏》,第24冊,第1462號。
《佛說鬼子母經》失譯,人今附西晉錄,參照(西晉)失譯,《佛說鬼子母經》,《大正藏》,第21冊,第1262號
天親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發菩提心經論》,《大正藏》,第32冊,第1659號。
失譯,《像法決疑經》,第85冊,第2870號,第1卷,頁1336b。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佛說五王經》,《大正藏》,第14冊,第523號。
佛陀蜜多撰;(劉宋)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要用法》,《大正藏》,第15冊,第619號。
僧伽斯那撰;(蕭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藏》,第4冊,第209號。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第25冊,第1509號。
古籍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明)江瓘編,《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唐)王燾著,《外臺秘要》,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65。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梁)沈約撰,《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頁1428。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魯迅著,《古小說鉤沈》,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
專書
中文
Keir Waddington著,李尚仁譯,《歐洲醫療五百年》,台北:左岸文化,2014。
川田洋一著;許洋主譯,《佛法與醫學》,臺北:東大,2002。
太史文(Teiser, Stephen F.),《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方一新、高列過,《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2012。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王米渠,《佛教精神醫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王米渠編著,《佛教精神醫學》,廈門:鷺江出版社,1998。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何兹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敎寺院經濟硏究(1934-1984)》,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何茲全,《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三)》,濟南:齊魯書社,1991。
呂澂,《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1981。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编》,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四龍著,《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良松,《中國佛藥集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石經醫藥養生經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佛陀醫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佛醫縱橫──首屆全國佛教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廈門:鷺江出版社,1995。
李良松;郭洪濤,《佛陀醫話》,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郭洪濤,《佛醫知識問答》,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郭洪濤,《佛醫觀止》,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編著,《佛教醫籍總目提要》,廈門:鷺江出版社,1997。
李建民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2008。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敎育出版社,2005。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一卷):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起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林伯謙,《中國佛教文史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
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0。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四川:巴蜀書社,1993。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范家偉,《讀史存稿》,香港:學峰書屋,1997。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嘉義:香光書鄉,2001。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2000-2006)》,嘉義:香光書鄉,200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
袁祖亮,《中國災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馬小鶴,《摩尼教與古代西域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五)》,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曹仕邦,《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臺北:東初出版社,1994。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許章真編,《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
郭淑雲、沈占春主編,《域外薩滿學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明,《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明,《敦煌出土胡語醫典《耆婆書》研究》,臺北:新文豐,200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陶曉華、廖果編著,《佛醫人物傳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俞新忠、畢會成譯,《瘟疫與人》,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傅芳、倪青編,《中國佛醫人物小傳》,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1990。
普慧,《南朝佛敎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游乾桂,《用佛療心:走出煩惱遠離壓力的如來學》,臺北:遠流,1998。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收入《湯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雅諾什・哈爾馬塔主編;B.N.普裡,G.F.埃特馬迪副主編;徐文堪,芮傳明翻譯,《中亞文明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黃維三,《針灸科學》,臺北:正中書局,1985。
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編,《塚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1961。
塚本善隆著,《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東京:弘文堂書房,1942。
道端良秀原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臺北市:聯經總經銷,1986。
道端良秀著;釋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3。
廖果;李良松,《佛醫古方書八種》,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廖果;農漢才;張方鵬,《中國佛醫方劑類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榮新江,《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劉怡等編著,《中國佛教醫方集要》,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惠卿,《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母題》,北京: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劉颻著,《魏晉南北朝釋家傳記研究:釋寶唱與《比丘尼傳》》,長沙市:岳麓書社,2009。
鄭志明,《佛敎生死學》,臺北:文津,2006。
鄭阿財,《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2010。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87。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謝和耐(Gernet, Jacques),《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頁299。
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頁2。
藍吉富、劉增貴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顏尚文,《梁武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羅肇前,《三國征戰史》,長沙:岳麓書社,2009。
釋永信,李良松主編,《中國佛教醫藥全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9。
英文
Ch`en, Kenneth K. S. (Kenneth Kuan Shêng),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3.
Hardiman, David (ed.),Healing Bodies, Saving Souls : Medical Missions in Asia and Africa, New York: Rodopi, 2006.
John H. Kieschnick,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Kern, Hendrik, 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4.
M.Lewis, Ecstatic religion :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3.
Mircea Eliade, Shamanism :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t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Sheils, W. J.(ed.), The Church and Healing: Papers Read at the Twentieth Summer Meeting and the Twenty-First Winter Meeting of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Society, Oxford: Published for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Society by B. Blackwell, 1982.
Taussig,Shamanism, colonialism, and the wild man : a study in terror and healing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日文
中村治兵衛著,《中国シャーマニズム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2)。
宮崎英修編,《鬼子母神信仰》,東京都:雄山閣,2007。
常盤大定,《續支那佛教的研究》,東京:春秋社,1941。
福永勝美,《佛教醫學詳說》,東京:雄山閣,1972。
鎌田茂雄博士還暦記念論集刊行会,《中国の仏教と文化:鎌田茂雄博士還暦記念論集》,日本:大蔵出版,1988。
期刊論文
中文
Erik Zürcher,“ Han Buddhism and the Western Region”, Thought and law in Qin and Han China. Studies dedicated to Anthony Hulsewé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ed. by W.L.Idema and Erik Zürcher,Leiden 1990 pp.158-182.吳虛領漢譯,〈漢代佛教與西域〉,《國際漢學(二)》(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頁291-310。
丁義珍,〈連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調查報告〉,《文物》,07(1981),頁1-11。
小笠原宣秀著;林子青譯,〈南齊佛教與蕭子良〉,《南洋佛教》,238(1989),頁6-12。
中鳩龍藏著,廖肇亨譯:〈中國中世懺悔思想的開展──以郗超、蕭子良、智顗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02(2008),頁11-20。
方立天,〈中國大陸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世界宗教研究》,04(2001),頁129-137。
方廣錩,〈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世界宗教研究》,01(2012),頁32-41。
王永平,〈蘭陵蕭氏「皇舅房」之興起及門風與家學述論〉,《文史哲》,302(2007),頁128-129。
王立,〈變羊懲妒婦故事的佛道文化溯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5(2003),頁47-48。
王志楣,〈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華學苑》,44(1994.04),頁151-166。
王青,〈中古敘事作品中所反映的西域醫術〉,《西域研究》,01(2006),頁88。
王俊中,〈中古佛教醫學幾點論題芻議──以四大和「病因說」為主〉,《古今論衡》,8(2002),頁130-143。
王晴慧,〈論《像法決疑經》在隋唐的流傳及其時代意義〉,《玄奘人文學報》,5(2005),頁147-198。
白金銑,〈魏晉六朝佛教懺悔的實踐與義蘊〉,《新世紀宗教研究》,8:3(2010),頁127-175。
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冊(臺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頁19-32。
安志敏,〈論沂南畫像石墓的年代問題〉,《考古通訊》,02(1955),頁16-24。
吳永猛,〈佛家的福田觀及其福利思想〉,《文藝復興》,60(1975),頁43-50。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10:4(1999),頁31-66。
李洪甫,〈孔望山佛教造像的內容及其背景〉,《法音》,04(1981),頁2-5,13-14。步連生,〈孔望山東漢摩崖佛教造像)初辨〉,《文物》,09(1982),頁61-65。
李洪甫,〈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題材的考訂〉,《文物》,09(1982),頁66-70。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995),頁113-153。
具聖姬,〈漢代的鬼神觀念與巫者的作用〉,《史學集刊》,02(2001),頁20-25。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1987),頁29-53。
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1986),頁1-38。
俞偉超,〈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文物》,07(1981),頁8-15。
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文物》,05(1980),頁68-77。
紀志昌,〈東晉居士奉郗超奉法要疏解〉,《漢學研究集刊》,5(2007),頁21-62。
紀志昌,〈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20:1(2002),頁55-83。
范家偉,〈東晉至宋代腳氣病之探討〉,《新史學》,6:1(1995),頁174。
范家偉,〈唐宋時代眼內障與金針撥障術〉,《漢學研究》,22:2(2004),頁271-297。
范家偉,〈晉隋佛教疾疫觀〉,《佛學研究》,6(1997),頁263-268。
范家偉,〈魏晉南北朝隋唐醫者與醫學〉,《古今論衡》,21(2010),頁83-114。
范家偉,〈魏晉南北朝隋唐醫者與醫學〉,《古今論衡》,21(2010),頁83-114。
張志斌,〈古代疾病流行的諸種因素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0:1(1990),頁28-35。
張箭,〈三武一宗之繼代者的復佛〉,《普門學報》,12(2002),頁87-120。
曹仕邦,〈十誦律中有關醫療的資料〉,《南洋佛教》,n151(1981),頁10-17。
曹仕邦,〈于法開救治難產孕婦所牽涉的佛家戒律問題〉,《新亞學報》,19(1999),頁45-51。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傳與目錄源出律學沙門之探討(中)〉,《新亞學報》,7:1(1965),頁345。
曹仕邦,〈太子晃與文成帝──英年早逝的天才父子政治家大力推廣佛教於北魏的功勳及其政治目的〉,《中華佛學學報》,9(1996),頁99–122
曹仕邦,〈四分律中有關醫療的資料〉,《南洋佛教》,n139(1980),頁11-14。
曹仕邦,〈僧史所載比丘對父母師尊行孝的一些實例〉,《南洋佛教》,145(1981.05),頁11-16。
許理和(Erik Zürcher);蔣紹愚,〈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語言學論叢》,14(1987),頁197-225。
許聖和,〈「國事孫晧」與「故事孫晧」──從《三國志》到《高僧傳》間的觀察〉,《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6(2012),頁185-204。
陳玉女,〈試析臺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佛教圖書館館訊》,27(2001),頁15-31。
陳昊,〈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唐研究》,14(2008),頁628-636。
陳竺同,〈漢魏南北朝外來的醫術與藥物的考證〉,《暨南學報》,1:1(1936),頁59-105。
曾昭燏,〈關于沂南畫像石古墓年代的討論——答李文信先生〉,《考古通訊》,05(1958),頁46-50。
黃國清,〈《佛說佛醫經》的病因論與養生觀〉,《世界宗教學刊》,14(2009),頁31-53。
黃國清,〈《妙法蓮華經》「三草二木」段的解讀──文獻學與義理學的進路〉,《世界宗教學刊》,6(2005),135-185。
落合俊典著,楊曾文譯,〈「三菩薩傳」羅什譯質疑〉,《佛學研究》,00(2004),頁52-56。
葛兆光,〈文獻、理論及研究者——關於中國宗教研究〉,《中國史研究》,n.2(1995),頁23-31。
賈峨,〈說漢唐間百戲中的「象舞」──兼談「象舞」與佛教「行像」活動及海上絲路的關係〉《文物》,09(1982),頁53-60。
劉家銘,〈佛教病因觀、治療方式與影響: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的探討〉,《史苑》,(2006),頁1-33。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頁509-513。
蔡耀明,〈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正觀雜誌》,34(2005),頁93-236。
鄭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宣佛小說〉,《文史哲》02(1992),頁72-77。
閻文儒,〈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題材〉,《文物》,07(1981),頁16-19。
釋廣興,〈早期佛儒孝道觀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45(2008),頁169-210。
顧滿林,〈梁武帝改「磨」作魔之說考辨〉,《漢語史學報》,13(2013),頁234-243。
英文
Erik Zurcher,"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82),pp.161-167.
日文
高瀬奈津子,〈唐代悲田養病坊の変遷とその成立背景〉,《佛教史学研究》,45:1(2002),31-54。
善峰憲雄,〈唐朝時代の悲田養病坊〉,《龍谷大学論集》,389(1969),329-342。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社會事業の一問題養病坊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2(1970),79-84。
學位論文
中文
吳明遠,〈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7年6月。
林瓊敏,〈論《維摩詰經》之病苦關懷〉,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2013年。
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
蘇蜂琪,〈佛教醫學思想之研究-以《阿含經》為論述核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4年6月。
英文
Copp, Paul F, Voice, dust, shadow, stone: The makings of spells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2005.
Nattier,Jan,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Texts from the Eastern Han and Three Kingdoms Period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8153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301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玉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子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子瑜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r-2016 10:39:03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r-2016 10:39: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r-2016 10:39: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15301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2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3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佛教的醫療知識為幫助其傳播之利器,佛教於漢魏兩晉南北朝傳入中國之時,正遭遇中國歷史上疾疫流行高峰期,提供一個很好的例證。東漢桓、靈、獻帝時期,中國飽受疾疫之害,安世高等沙門譯介不少涉及醫學理論與醫藥知識的佛經,為其能在漢地扎根與勃興的理由之一。佛教有布施、福田的概念,僧尼認為施醫藥既能拯救受病苦的眾生,又是修行的方式,是一項自利利人的行為,故積極地行醫。兩晉寺院為施醫藥之地,至南北朝,南、北方在佛教影響下,皆發展出類似慈善醫療機構的組織,寺院中常儲藏藥材,甚至設置藥藏。僧尼有行醫的動機,又具備醫學知識與醫藥資源,故能通過醫療弘法。
僧傳已經記載沙門學習五明、醫方明或通曉醫藥。沙門翻譯論及佛教醫藥、解剖、生理、病理、養生、食療及以佛醫思想貫穿全文的佛經,還有印度五明學術體系的書,並且撰述醫書或醫方,與世俗醫者交流醫術。經藏中有為數眾多關涉醫學理論、醫喻、醫療事例、禪定、藥物、飲食與咒語的佛經。律藏也有不少藥物使用、外科手術、瞻病細則及日常保健的記載。
  僧尼能夠提供多種醫療服務,包括助產,治療流行病、腳疾、腹疾、精神疾病和眼疾,所使用的醫療方式可分為俗世醫學與宗教醫療。前者包括針術(針灸與「金針撥障術」)、灸法、藥物和調氣。後者為齋講與持咒。行醫的僧尼常以儀式專家的樣貌出現,充滿神異性格,且佛教文獻努力形塑他們聖手仁心的形象。疾病也是促進僧尼入道的重要原因,而後續發展的描述多側重個人修行,強調他們如何獲得解脫之道。
  疾病在佛教文獻中常作為一種懲戒、恫嚇的手段,褻瀆三寶與毀佛反佛者經常罹患重症如痲瘋病,病況怪誕慘烈,以此警告信眾,勸他們敬信佛法並禮敬三寶。佛教醫療常從冤業病、業障病與果報觀的角度來詮釋現世身心病痛,此外信奉外道、褻瀆三寶與毀佛反佛皆為宗教性病因,佛教靈驗故事罕見四大不調的生理性病因,因為僧尼行醫,弘法為主要的目的,這些故事旨在將佛教的宇宙論教導給信眾,勸誘民眾敬畏佛法、禮敬三寶,並且貶抑外道。一般信仰者奉佛原則為「惟靈是信」,巫覡與道士是僧尼弘法時的競爭對手,故釋氏輔教之書彰顯自身神效外,常貶低巫覡、道士的療效,強調信外道會致病,外道專職人員必須皈依佛教,方能得到救治。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佛教與中國的醫療觀 14
  第三節、文獻回顧 23
  第四節、章節安排 35
第二章、佛教的醫療觀與修行觀 38
  第一節、佛教的病因觀 38
  第二節、僧尼行醫渡世的動機 44
  第三節、僧尼掌握的醫學知識 53
  第四節、法華經信仰與療癒 67
第三章、佛教疾病觀與護法、弘法 74
  第一節、褻瀆三寶 74
  第二節、毀佛反佛 80
  第三節、作為懲罰的疾病的共同特色 81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僧尼行醫的現象 84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僧尼醫療行為分析 84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僧尼作為醫者的形象 102
  第三節、僧尼擁有的醫藥資源 105
  第四節、僧侶行醫的對象與宣教效果 108
第五章、因病入道:早期中國僧尼入道與宗教療癒 115
  第一節、疾病作為「凡俗人」蛻變成「宗教人」的契機 115
  第二節、「因病入道」事例分析 116
  第三節、佛教僧尼、中國巫覡、道士因病入道模式之比較 120
第六章、醫療弘道:佛教與中國本土的信仰競爭 124
  第一節、惟靈是信 124
  第二節、僧尼、巫覡與道士的醫療服務 125
  第三節、釋氏輔教之書以療效貶抑巫覡與道士 128
  第四節、釋氏輔教之書以改信救治外道 134
  第五節、小結 138
第七章、結論 140
參考書目 146
zh_TW
dc.format.extent 416586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301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漢魏兩晉南北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佛教醫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方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利利人zh_TW
dc.title (題名)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醫療觀的傳入與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ntrodu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Buddhist medical concept in the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典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第203號。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第202號。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第721號。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第397號。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374號。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藏》,第16冊,第663號。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正藏》,第30冊,第1581號。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8號。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藏》,第16冊,第683號。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263號。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藏》,第3冊,第154號。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大正藏》,第14冊,第553號。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胞胎經》,《大正藏》,第11冊,第317號。
(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大正藏》,第15冊,第606號。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冊3,第185號,第2卷,頁480c。
(吳)支謙譯,《佛說未生冤經》,《大正藏》,第14冊,第507號。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大正藏》,第4冊,第200號。
(吳)竺律炎共支越譯,《佛說佛醫經》,《大正藏》,第17冊,第793號。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第3冊,第152號。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375號。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5號。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大正藏》,第21冊,第1331號,第12卷,頁535c。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第26號。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125號。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8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第614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262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47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禪法要解》,《大正藏》,第15冊,第616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禪祕要法經》,《大正藏》,第15冊,第613號。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第23冊,第1435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4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第475號。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223號。
(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第1775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內藏百寶經》,《大正藏》,第17冊,第807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大正藏》,第15冊,第624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阿闍世王經》,《大正藏》,第15冊,第626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第12冊,第350號。
(後漢)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大正藏》,第11冊,第313號。
(後漢)支曜譯,《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第15冊,第630號。
(後漢)安世高譯,《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2冊,第150A號。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2冊,第150A號。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四諦經》,《大正藏》,第1冊,第32號。
(後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大正藏》第15冊,第603號。
(後漢)安玄譯,《法鏡經》,《大正藏》,第12冊,第322號。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第3冊,第184號。
(後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大正藏》,第4冊,第196號。
(唐)玄奘、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第2087號。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7冊,第220號。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冊,第1558號,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79號。
(唐)孟獻忠撰,《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7冊,第1629號。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藏》,第52冊,第2110號。
(唐)法藏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大正藏》,第40冊,第1813號。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第293號。
(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第1753號。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藏》,第16冊,第665號。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第2122號。
(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藏》,第52冊,第2106號。
(唐)道宣撰,《大正藏》,《續高僧傳》,第50冊,第2060號。
(唐)僧詳撰,《法華經傳記》,《大正藏》,第51冊,第2068號。
(唐)慧立本;彥悰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53號。
(唐)慧詳撰,《弘贊法華傳》,《大正藏》,第51冊,第2067號。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冊12,第360號,第1卷,頁266a。
(梁)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第2102號。
(梁)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59號。
(梁)寶唱撰,《比丘尼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63號。
(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大正藏》,第32冊,第1644號。
(陳)慧思說,《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第46冊,第1924號。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第1911號,第8卷,頁107c。
(隋)智顗說;(唐)灌頂記,《梵網菩薩戒經義疏》,《新纂續藏經》,第38冊,第676號。
(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門》,《大正藏》,第46冊,第1925號。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第49冊,第2034號。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第1851號。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1號。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99號。
(劉宋)沮渠京聲譯,《治禪病祕要法》,《大正藏》,第15冊,第620號。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5號。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大正藏》,第20冊,第1161號。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大正藏》,第24冊,第1462號。
《佛說鬼子母經》失譯,人今附西晉錄,參照(西晉)失譯,《佛說鬼子母經》,《大正藏》,第21冊,第1262號
天親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發菩提心經論》,《大正藏》,第32冊,第1659號。
失譯,《像法決疑經》,第85冊,第2870號,第1卷,頁1336b。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佛說五王經》,《大正藏》,第14冊,第523號。
佛陀蜜多撰;(劉宋)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要用法》,《大正藏》,第15冊,第619號。
僧伽斯那撰;(蕭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藏》,第4冊,第209號。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第25冊,第1509號。
古籍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明)江瓘編,《名醫類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唐)王燾著,《外臺秘要》,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65。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梁)沈約撰,《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頁1428。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魯迅著,《古小說鉤沈》,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
專書
中文
Keir Waddington著,李尚仁譯,《歐洲醫療五百年》,台北:左岸文化,2014。
川田洋一著;許洋主譯,《佛法與醫學》,臺北:東大,2002。
太史文(Teiser, Stephen F.),《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方一新、高列過,《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2012。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王米渠,《佛教精神醫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王米渠編著,《佛教精神醫學》,廈門:鷺江出版社,1998。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何兹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敎寺院經濟硏究(1934-1984)》,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何茲全,《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三)》,濟南:齊魯書社,1991。
呂澂,《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1981。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编》,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四龍著,《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良松,《中國佛藥集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石經醫藥養生經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佛陀醫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佛醫縱橫──首屆全國佛教醫藥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廈門:鷺江出版社,1995。
李良松;郭洪濤,《佛陀醫話》,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郭洪濤,《佛醫知識問答》,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郭洪濤,《佛醫觀止》,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李良松編著,《佛教醫籍總目提要》,廈門:鷺江出版社,1997。
李建民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2008。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敎育出版社,2005。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一卷):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起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林伯謙,《中國佛教文史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
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0。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
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四川:巴蜀書社,1993。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范家偉,《讀史存稿》,香港:學峰書屋,1997。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嘉義:香光書鄉,2001。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2000-2006)》,嘉義:香光書鄉,200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
袁祖亮,《中國災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馬小鶴,《摩尼教與古代西域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五)》,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曹仕邦,《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臺北:東初出版社,1994。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許章真編,《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
郭淑雲、沈占春主編,《域外薩滿學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陳明,《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明,《敦煌出土胡語醫典《耆婆書》研究》,臺北:新文豐,200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陶曉華、廖果編著,《佛醫人物傳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俞新忠、畢會成譯,《瘟疫與人》,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傅芳、倪青編,《中國佛醫人物小傳》,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1990。
普慧,《南朝佛敎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游乾桂,《用佛療心:走出煩惱遠離壓力的如來學》,臺北:遠流,1998。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收入《湯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雅諾什・哈爾馬塔主編;B.N.普裡,G.F.埃特馬迪副主編;徐文堪,芮傳明翻譯,《中亞文明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黃維三,《針灸科學》,臺北:正中書局,1985。
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編,《塚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1961。
塚本善隆著,《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東京:弘文堂書房,1942。
道端良秀原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臺北市:聯經總經銷,1986。
道端良秀著;釋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3。
廖果;李良松,《佛醫古方書八種》,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廖果;農漢才;張方鵬,《中國佛醫方劑類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
榮新江,《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劉怡等編著,《中國佛教醫方集要》,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惠卿,《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母題》,北京: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劉颻著,《魏晉南北朝釋家傳記研究:釋寶唱與《比丘尼傳》》,長沙市:岳麓書社,2009。
鄭志明,《佛敎生死學》,臺北:文津,2006。
鄭阿財,《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2010。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87。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謝和耐(Gernet, Jacques),《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頁299。
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頁2。
藍吉富、劉增貴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顏尚文,《梁武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羅肇前,《三國征戰史》,長沙:岳麓書社,2009。
釋永信,李良松主編,《中國佛教醫藥全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9。
英文
Ch`en, Kenneth K. S. (Kenneth Kuan Shêng),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3.
Hardiman, David (ed.),Healing Bodies, Saving Souls : Medical Missions in Asia and Africa, New York: Rodopi, 2006.
John H. Kieschnick,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Kern, Hendrik, 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4.
M.Lewis, Ecstatic religion :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3.
Mircea Eliade, Shamanism :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t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Sheils, W. J.(ed.), The Church and Healing: Papers Read at the Twentieth Summer Meeting and the Twenty-First Winter Meeting of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Society, Oxford: Published for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Society by B. Blackwell, 1982.
Taussig,Shamanism, colonialism, and the wild man : a study in terror and healing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日文
中村治兵衛著,《中国シャーマニズム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2)。
宮崎英修編,《鬼子母神信仰》,東京都:雄山閣,2007。
常盤大定,《續支那佛教的研究》,東京:春秋社,1941。
福永勝美,《佛教醫學詳說》,東京:雄山閣,1972。
鎌田茂雄博士還暦記念論集刊行会,《中国の仏教と文化:鎌田茂雄博士還暦記念論集》,日本:大蔵出版,1988。
期刊論文
中文
Erik Zürcher,“ Han Buddhism and the Western Region”, Thought and law in Qin and Han China. Studies dedicated to Anthony Hulsewé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ed. by W.L.Idema and Erik Zürcher,Leiden 1990 pp.158-182.吳虛領漢譯,〈漢代佛教與西域〉,《國際漢學(二)》(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頁291-310。
丁義珍,〈連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調查報告〉,《文物》,07(1981),頁1-11。
小笠原宣秀著;林子青譯,〈南齊佛教與蕭子良〉,《南洋佛教》,238(1989),頁6-12。
中鳩龍藏著,廖肇亨譯:〈中國中世懺悔思想的開展──以郗超、蕭子良、智顗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02(2008),頁11-20。
方立天,〈中國大陸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世界宗教研究》,04(2001),頁129-137。
方廣錩,〈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世界宗教研究》,01(2012),頁32-41。
王永平,〈蘭陵蕭氏「皇舅房」之興起及門風與家學述論〉,《文史哲》,302(2007),頁128-129。
王立,〈變羊懲妒婦故事的佛道文化溯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5(2003),頁47-48。
王志楣,〈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華學苑》,44(1994.04),頁151-166。
王青,〈中古敘事作品中所反映的西域醫術〉,《西域研究》,01(2006),頁88。
王俊中,〈中古佛教醫學幾點論題芻議──以四大和「病因說」為主〉,《古今論衡》,8(2002),頁130-143。
王晴慧,〈論《像法決疑經》在隋唐的流傳及其時代意義〉,《玄奘人文學報》,5(2005),頁147-198。
白金銑,〈魏晉六朝佛教懺悔的實踐與義蘊〉,《新世紀宗教研究》,8:3(2010),頁127-175。
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冊(臺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頁19-32。
安志敏,〈論沂南畫像石墓的年代問題〉,《考古通訊》,02(1955),頁16-24。
吳永猛,〈佛家的福田觀及其福利思想〉,《文藝復興》,60(1975),頁43-50。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10:4(1999),頁31-66。
李洪甫,〈孔望山佛教造像的內容及其背景〉,《法音》,04(1981),頁2-5,13-14。步連生,〈孔望山東漢摩崖佛教造像)初辨〉,《文物》,09(1982),頁61-65。
李洪甫,〈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題材的考訂〉,《文物》,09(1982),頁66-70。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6:1(1995),頁113-153。
具聖姬,〈漢代的鬼神觀念與巫者的作用〉,《史學集刊》,02(2001),頁20-25。
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1987),頁29-53。
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1986),頁1-38。
俞偉超,〈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文物》,07(1981),頁8-15。
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文物》,05(1980),頁68-77。
紀志昌,〈東晉居士奉郗超奉法要疏解〉,《漢學研究集刊》,5(2007),頁21-62。
紀志昌,〈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20:1(2002),頁55-83。
范家偉,〈東晉至宋代腳氣病之探討〉,《新史學》,6:1(1995),頁174。
范家偉,〈唐宋時代眼內障與金針撥障術〉,《漢學研究》,22:2(2004),頁271-297。
范家偉,〈晉隋佛教疾疫觀〉,《佛學研究》,6(1997),頁263-268。
范家偉,〈魏晉南北朝隋唐醫者與醫學〉,《古今論衡》,21(2010),頁83-114。
范家偉,〈魏晉南北朝隋唐醫者與醫學〉,《古今論衡》,21(2010),頁83-114。
張志斌,〈古代疾病流行的諸種因素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0:1(1990),頁28-35。
張箭,〈三武一宗之繼代者的復佛〉,《普門學報》,12(2002),頁87-120。
曹仕邦,〈十誦律中有關醫療的資料〉,《南洋佛教》,n151(1981),頁10-17。
曹仕邦,〈于法開救治難產孕婦所牽涉的佛家戒律問題〉,《新亞學報》,19(1999),頁45-51。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傳與目錄源出律學沙門之探討(中)〉,《新亞學報》,7:1(1965),頁345。
曹仕邦,〈太子晃與文成帝──英年早逝的天才父子政治家大力推廣佛教於北魏的功勳及其政治目的〉,《中華佛學學報》,9(1996),頁99–122
曹仕邦,〈四分律中有關醫療的資料〉,《南洋佛教》,n139(1980),頁11-14。
曹仕邦,〈僧史所載比丘對父母師尊行孝的一些實例〉,《南洋佛教》,145(1981.05),頁11-16。
許理和(Erik Zürcher);蔣紹愚,〈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語言學論叢》,14(1987),頁197-225。
許聖和,〈「國事孫晧」與「故事孫晧」──從《三國志》到《高僧傳》間的觀察〉,《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6(2012),頁185-204。
陳玉女,〈試析臺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佛教圖書館館訊》,27(2001),頁15-31。
陳昊,〈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唐研究》,14(2008),頁628-636。
陳竺同,〈漢魏南北朝外來的醫術與藥物的考證〉,《暨南學報》,1:1(1936),頁59-105。
曾昭燏,〈關于沂南畫像石古墓年代的討論——答李文信先生〉,《考古通訊》,05(1958),頁46-50。
黃國清,〈《佛說佛醫經》的病因論與養生觀〉,《世界宗教學刊》,14(2009),頁31-53。
黃國清,〈《妙法蓮華經》「三草二木」段的解讀──文獻學與義理學的進路〉,《世界宗教學刊》,6(2005),135-185。
落合俊典著,楊曾文譯,〈「三菩薩傳」羅什譯質疑〉,《佛學研究》,00(2004),頁52-56。
葛兆光,〈文獻、理論及研究者——關於中國宗教研究〉,《中國史研究》,n.2(1995),頁23-31。
賈峨,〈說漢唐間百戲中的「象舞」──兼談「象舞」與佛教「行像」活動及海上絲路的關係〉《文物》,09(1982),頁53-60。
劉家銘,〈佛教病因觀、治療方式與影響: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的探討〉,《史苑》,(2006),頁1-33。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頁509-513。
蔡耀明,〈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正觀雜誌》,34(2005),頁93-236。
鄭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宣佛小說〉,《文史哲》02(1992),頁72-77。
閻文儒,〈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題材〉,《文物》,07(1981),頁16-19。
釋廣興,〈早期佛儒孝道觀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45(2008),頁169-210。
顧滿林,〈梁武帝改「磨」作魔之說考辨〉,《漢語史學報》,13(2013),頁234-243。
英文
Erik Zurcher,"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82),pp.161-167.
日文
高瀬奈津子,〈唐代悲田養病坊の変遷とその成立背景〉,《佛教史学研究》,45:1(2002),31-54。
善峰憲雄,〈唐朝時代の悲田養病坊〉,《龍谷大学論集》,389(1969),329-342。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社會事業の一問題養病坊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2(1970),79-84。
學位論文
中文
吳明遠,〈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7年6月。
林瓊敏,〈論《維摩詰經》之病苦關懷〉,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2013年。
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年。
蘇蜂琪,〈佛教醫學思想之研究-以《阿含經》為論述核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4年6月。
英文
Copp, Paul F, Voice, dust, shadow, stone: The makings of spells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2005.
Nattier,Jan,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Texts from the Eastern Han and Three Kingdoms Period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