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林邦傑 | |
dc.contributor | 教育研究所 | |
dc.creator (作者) | 朱娟瑩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6 | |
dc.date.accessioned | 7-Mar-2016 15:21:4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7-Mar-2016 15:21:4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7-Mar-2016 15:21:47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84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論文提要 本研究的目的有:(一)瞭解大學生的困擾問題、求助偏好對象及求助態度傾向。(二)探討大學生性別、性別角色與求助態度的關係。(三)探討性別、性別角色與求助行為的關係。(四)探討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的關係。(五)探討性別、性別角色、求助態度對求助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院校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樣本人數為886名,其中扣除2名漏填性別資料者,計得男性432名,女性452名。在研究工具方面,除了自行編訂的「困擾問題及求助偏好對象檢核表」、「求助態度量表」外,尚採用「性別角色量表」。並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區別分析、Hotelling’s T² 考驗及對數線性模式等方法來處理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一)有99%的大學生表示他們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困擾問題。其中最常感困擾的問題為情緒不穩定及考慮畢業後前途與方向。求助偏好對象則以「同學朋友」為第一優先的選擇。在求助態度方面,雖有正向的傾向,但仍不明顯。(二)女性及女性化者有較積極的求助態度。(三)女性實際求助的人較男性實際求助的人多。(四)求助者比不曾求助者有較高的求助態度。(五)根據洛基對數線性模式分析發現,性別對求助態度、正性性別角色對求助態度、性別對求助行為、求助態度對求助行為均有影響,性別、負性性別角色對求助行為有交互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學校當局、學校輔導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目錄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引言………1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7第四節 重要名詞的操作定義………8第二章 文獻探討………11第一節 我國大學輔導工作的發展與策進………11第二節 大學院校輔導工作的服務內涵………15第三節 大學生的困擾問題、求助偏好對象及求助態度傾向………18第四節 院別、年級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24第五節 性別、性別角色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26第三章 研究方法………35第一節 研究樣本………35第二節 研究工具………36第三節 實施程序………46第四節 統計方法………47第四章 研究結果………49第一節 大學生的困擾問題、求助偏好對象及求助態度傾向………49第二節 院別、年級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52第三節 性別、性別角色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65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93第一節 討論………93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2參考書目………107附錄………123圖表目錄表目表1 受試樣本在各校及各學院之分配情形………35表2 受試樣本在性別上的分配情形………36表3 受試樣本在年級上的分配情形………36表4 求助態度問卷6個分量表間之相關係數………42表5 求助態度量表每個分量表之名稱、題數及Cronbachα內部一致性係數………42表6 求助態度問卷4個分量表間之相關係數………43表7 求助態度問卷各分量表與總分之再測相關係數………44表8 正性性別角色類型………46表9 負性性別角色類型………46表10 大學生困擾問題、困擾嚴重程度及求助偏好對象加權分數等級表………50表11 大學生困擾問題類型及求助偏好對象加權分數等級表………50表12 不同院別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53表13 不同年級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53表14 不同院別學生在人際開放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表15 不同院別學生在烙印容忍度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表16 不同院別學生對於烙印容忍度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56表17 不同院別學生在輔導肯定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表18 不同院別學生對於輔導肯定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57表19 不同院別學生在中心認識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表20 不同院別學生對於中心認識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58表21 不同院別學生在求助態度總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表22 不同院別學生求助態度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59表23 不同年級學生在人際開放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表24 不同年級學生在烙印容忍度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表25 不同年級學生在輔導肯定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表26 不同年級學生對於輔導肯定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61表27 不同年級學生在中心認識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表28 不同年級學生對於中心認識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62表29 不同年級學生在求助態度總量表上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3表30 不同年級學生求助態度的多重比較分析之Q值考驗表………63表31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在院別分佈的人數及百分比………64表32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在年級分佈的人數及百分比………65表33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在性別上分佈的人數及百分比………66表34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在正性性別角色上分佈的人數及百分比………67表35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在負性性別角色上分佈的人數及百分比………67表36 不同性別、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各分量表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69表37 不同性別、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之多變項和單變項變異數分析F值………71表38 不同性別各組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區別分析所得特徵值的顯著性考驗………72表39 不同性別各組在求助態度各分量表上得分之標準化區別加權及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所得之F值………72表40 不同性別各組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區別函數之平均數………72表41 正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區別分析所得幾個特徵值之顯著性考驗………73表42 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分量表上得分轉軸後之標準化區別加權及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所得之F值………74表43 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區別函數之平均數………74表44 不同性別、不同負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各分量表上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76表45 不同性別、不同負性性別角色各組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之多變項和單變項變異數分析F值………77表46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二者在求助態度之Hotelling’s T² 統計表………78表47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兩組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區別分析所得特徵值的顯著性考驗………78表48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兩組學生在求助態度各分量表上得分之標準化區別加權及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所得之F值………79表49 求助者與不曾求助者兩組在求助態度各分量表上區別函數之平均數………79表50 851名學生之性別、正性性別角色及求助態度三向度聯列表………81表51 根據表50之性別、正性性別角色及求助態度三向度聯列表所進行之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81表52 根據表50之資料進行 { 12}{13}{23} 模式所得之期待次數………81表53 856名大學生之性別、負性性別角色及求助態度三向度聯列表………82表54 根據表53之性別、負性性別角色及求助態度三向度聯列表所進行之各類模式適合考驗………83表55 根據表53之資料進行 {12}{13} 模式所得之期待次數………83表56 851大學生之性別、正性性別角色、求助態度及求助行為四向度聯列表………84表57 根據表56之性別、正性性別角色、求助態度及求助行為四向度聯列表………85表58 根據表56之資料進行 {123}{14}{24} 模式所得之期待次數………86表59 851名大學生之性別、負性性別角色、求助態度及求助行為四向度聯列表………87表60 根據表59之性別、負性性別角色、求助態度及求助行為四向度聯列表………88表61 根據表59之資料進行 {123}{124}{34} 模式所得之期待次數………89表62 不同院別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及不同年級學生在求助態度量表上得分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95圖目圖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7圖2 正性性別角色各組的區別函數形心位置圖………73圖3 性別、正性性別角色、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洛基因徑圖………91圖4 性別、負性性別角色、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洛基因徑圖………91 | |
dc.format.extent | 70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relation (關聯) | 碩士 | |
dc.relation (關聯) | 畢業學年度:74 | |
dc.title (題名) | 我國大學生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