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尹慶耀 | |
dc.contributor | 東亞研究所 | |
dc.creator (作者) | 蔚承一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6 | |
dc.date.accessioned | 7-Mar-2016 16:41:4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7-Mar-2016 16:41:4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7-Mar-2016 16:41:44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93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論文提要內容: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迄今已七年有餘。在此期間,隨著鄧派的逐漸掌權,政策上、組織結構上、思想意識型態上,皆曾出現許多重大變化。亦極為國內外專家學者和輿論界所注目。而一九八二年九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中,胡耀邦宣稱,將自一九八三年下半年起,用三年的時間,分期分批進行整黨後,學者專家們更將注意力集中於中共的整黨及幹部的繼承問題,視此次整黨為一關鍵性事件。但筆者以為此次中共整黨整風不能僅視為單獨事件,而應將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政策、組織結構、意識型態等面向之變化,看作鄧派在掌權後,所進行的有計劃的變革作為。一九八三年冬季開始的整黨,則為其貫徹變革作為,以達改革目的的手段。 在上述「整黨整風」是計劃性組織變革的前提概念下,欲透過組織研究途徑(Organizational Approach),運用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的理論架構,尋求對中共自一九七八年以迄一九八五年各面向作為的整體性分析與解釋,並對運用理論架構研究中國大陸問題提出個人的看法,乃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資料的蒐集及研究題材的選擇上,本文採制度途徑及法律途徑,至於處理資料的方法和研究方法,則採文獻分析法。分析的架構,係依雷溫(Kurt Lewin)的組織變革三程序理論,輔之以韋伯(Ross A. Webber)的以組織為中心和以成員為中心的變革途徑所建立的。 全文一册,計分六章十八節,共約十萬言。各章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計分五節,除對有關概念予以界定說明,相關理論進行文獻分析,並建立研究架構外,亦對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予以詳盡說明。 第二章,計分二節,從對一般組織變革成因的探討入手,進而探究中共現階段「整黨整風」的原因。 第三章,計分三節,對中共在「整黨整風」過程中,以組織為中心的變革所採之措施進行解析。 第四章,計分三節,對中共在「整黨整風」過程中,以成員為中心的變革所採之措施予以解析。 第五章,計分三節,探討分析中共內部成員,在「整黨整風」過程中,抗拒的現象和原因,及中共決策者的解決之道。 第六章,計分兩節,對中共自一九七八年以迄一九八五年間的「整黨整風」予以評估及前瞻,及對本研究作一評估。並提出筆者對運用理論架構研究中國大陸問題的看法。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目次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概念界定與說明………1一、 變遷與發展………1二、 組織變革與計劃性組織變革………3三、 「整黨整風」是計劃性的組織變革………5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6一、 動機………7二、 目的………7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分析………8一、 組織變革理論的探討………8二、 抗拒變革的因素與其解決之道………19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25一、 研究方法………25二、 分析架構………25第五節 研究的範圍………27一、 主題內涵範圍………27二、 現象涵蓋範圍………28三、 時間範圍………28第二章 現階段中共「整黨整風」的原因………34第一節 一般組織變革因素的理論探討………35第二節 現階段中共「整黨整風」原因的探討………40第三章 以組織為中心的變革………48第一節 解凍──「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一屆六中全會」前夕(1978年五月─1981年5月)………51一、 新政策的提出………51二、 組織結構的變動………59第二節 變革──「十一屆六中全會」至「十二屆二中全會」前夕(1981年6月─1983年9月)………61一、 新政策的提出………63二、 組織結構的變動………72第三節 固結──「十二屆二中全會」及其以後(1983年10月─?)………77一、 新政策的提出………82二、 組織結構的變動………92第四章 以成員為中心的變革………105第一節 解凍──「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一屆六中全會」前夕(1978年5月─1981年5月)………107一、 不滿氣氛的創造………107二、 組織價值觀的辯論………112三、 新的組織規範的提出………115第二節 變革──「十一屆六中全會」至「十二屆二中全會」前夕(1981年6月─1983年9月)………119一、 新組織價值觀的確立………119二、 新組織規範的建立………121三、 新行為模式的提出………122四、 訓練課程的提供與開展………124第三節 固結──「十二屆二中全會」及其以後(1983年10月─?)………125一、 訊息的增強………125二、 行為與態度的固化………127第五章 中共內部對變革的抗拒及其解決………137第一節 中共內部對變革抗拒的現象………138一、 對於組織價值觀的抗拒………138二、 對於組織政策的抗拒………145第二節 中共內部抗拒變革的原因………149一、 恐懼既有利益的損失………150二、 對未知的恐懼………150三、 新社會的適應壓力………151四、 懼怕既有技術、經驗的不受重視………151五、 懼怕既有工作自主性的降低………152六、 恐懼個人對整個組織重要性的降低………152七、 對變革的誤解………153八、 對變革來源的抗拒………153第三節 中共決策者解決內部抗拒變革的方法………153一、 對組織成員提出各種不同的承諾或保證………154二、 明確宣示成員的抗拒理由和行為不合法………156三、 縮小改革的範圍或深度………156四、 提供另外的訊息………157五、 掩飾、撫平………157六、 壓制………158七、 妥協………158第六章 結論與心得………164第一節 結論:對中共「整黨整風」(1978─1985)的評估與前瞻………165一、 評估………165二、 前瞻………174第二節 心得:對運用理論架構研究中國大陸問題的評估與前瞻………177一、 評估………177二、 前瞻………179參考書目………187表目次表Ι-1 變革三程序各階段可能採行的措施………11表Ι-2 以人員為中心的組織革新步驟………13表Ι-3 管理人員創造不滿和要求改變的方法………13表Ι-4 新習得的態度或行為的固結………15表Ι-5 針對各種特定的抗拒理由的適當管理行為………23表Ⅲ-1 中共1978─1985年「整黨整風」過程中以組織為中心和以成員為中心兩變革途徑的措施對照表………50表Ⅲ-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一屆五中全會」歷次全會黨中央新建單位和新人事一覽表………62表Ⅲ-3 中共四次會議重要新人事和新單位一覽表………78表Ⅲ-4 中共「大軍區」新舊對照表………96表Ⅲ-5 中共三次會議新建單位和新人事一覽表………97表Ⅲ-6 中共黨中央及國務院至一九八五年底經更動後的各部門負責人一覽表………98圖目次圖Ι-1 變遷和發展的關係………3圖Ι-2 組織變革與計劃性組織變革關係圖………4圖Ι-3 力場分析圖………9圖Ι-4 組織變革的兩種方式………12圖Ι-5 改變的過程………14圖Ι-6 變革發起的三種型式………16圖Ι-7 計劃性變革的過程………17圖Ι-8 組織變革選項示意圖………18圖Ι-9 中共「整黨整風」計劃性變革研究分析架構圖………27圖Ⅱ-1 李維特的組織變革變數圖………35圖Ⅲ-1 中共全面體制改革基本構想圖………73圖Ⅲ-2 中共黨的組織結構………79圖Ⅲ-3 中共「國家」的組織結構………80圖Ⅲ-4 中共鄉政權的組織結構………81圖Ⅲ-5 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構想………91 | |
dc.format.extent | 107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relation (關聯) | 碩士 | |
dc.relation (關聯) | 畢業學年度:74 | |
dc.title (題名) | 中共「整黨整風」之研究. (1978-1985)--一個計劃性組織變革個案的探討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