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林恩顯 | |
dc.contributor | 邊政研究所 | |
dc.creator (作者) | 黃明瓊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6 | |
dc.date.accessioned | 8-Mar-2016 10:38:1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8-Mar-2016 10:38:1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8-Mar-2016 10:38:11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95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論文提要內容:本論文試圖以社會文化及政治結構轉變之角度,來探討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之關係,冀能提供吾人進一步了解回疆社會特殊的文化與政治背景,並得知乾隆帝對伊斯蘭教政策實施之利弊得失,以及伊斯蘭教在回疆社會所具有之影響力。由於本文之寫作包括空間性的社會現象與時間性的歷史過程,因此於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之採用上,主要係以史料、方志之資料蒐集為內容,再配合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之觀點,以及伊斯蘭學者之論著為參考,最後予以分析、比較、綜合、歸納,俾得較為正確明晰之理念。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二萬餘言,分五章二十節。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其次介紹回疆之名稱起源,與回疆之地域特色。並研討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 第二章說明伊斯蘭教對回疆社會文化之影響,並探討媒介人物──阿衡之角色與功能。 第三章以伊斯蘭教在回疆政治權力基礎之建立為出發點,進而分析回疆政治結構轉變之情形。 第四章探討乾隆帝統治後,對回疆伊斯蘭教政策擬定之原因、內容、結果及其影響。 第五章綜合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之關係,並提出感想,作為結論。 經由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得知伊斯蘭教在回疆地區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冀望國人能以「文化相對論」之觀點,排除本位,了解並尊重回疆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加強文化融合,在全民的共識裏,建立起中國民族團結一致,休戚與共的信心和力量。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目錄論文提要………I序言………III圖表目次………VII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1第二節 回疆之名稱起源………4第三節 回疆之地域特色………9第四節 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16第二章 伊斯蘭教對回疆社會文化之影響………35第一節 規範體系………35第二節 信仰基礎………38第三節 語文曆法………44第四節 飲食服飾………49第五節 婚喪制度………53第六節 阿衡之角色與功能………59第三章 回疆政治結構之轉變………87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回疆政治權力基礎之建立………87第二節 回疆之黨派紛爭與準噶爾之奴役統治(一六七八~一七五五) ………96第三節 大小和卓獨立運動始末(一七五七~一七五九) ………105第四節 乾隆朝統治後之行政官僚體制(一七五九~)………116第四章 乾隆朝對回疆伊斯蘭教政策之實施………146第一節 監視籠絡和卓家族………146第二節 禁止阿衡干預政治………156第三節 助長黨派紛爭………158第四節 保護和卓墳………161第五節 尊重伊斯蘭法………168第六節 嚴禁新教………172第五章 結論………186參考書目………191圖表目次圖圖一:乾嘉時新疆圖………11圖二:回疆綠洲分佈圖………12圖三:世界主要宗教分佈圖………19圖四:伊斯蘭世界、伊斯蘭擴展圖………20圖五:世界主要語言分佈圖………45圖六:明時西域形勢圖………94圖七:清初時之西域圖………95圖八: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作戰經過圖………115圖九:葱嶺以西諸國圖………153圖十:阿帕克和卓墳外觀………167表表一:喀什噶爾和卓世系表………106表二:回疆原有伯克職稱一覽表………122表三:主要史籍所載伯克職稱一覽表………123表四:回疆各地伯克類別表………124表五.:回疆各類伯克人數表………125表六:回疆各地伯克人數表………126 | |
dc.format.extent | 53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relation (關聯) | 碩士 | |
dc.relation (關聯) | 畢業學年度:74 | |
dc.title (題名) | 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關係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