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曾昭旭 | |
dc.contributor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
dc.creator (作者) | 林碧玲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6 | |
dc.date.accessioned | 11-Mar-2016 11:50:5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1-Mar-2016 11:50:5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1-Mar-2016 11:50:53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249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畢業學年度:74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討論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根據宋郭茂倩所撰樂府詩集為研究範圍,全文共一冊,約二十一萬字,分六章十七節。 首章導論,說明民間樂府定義,再從樂府詩集選出合乎需要標準的兩漢古辭三十九首,由魏至唐之擬作四百零九首為研究對象,並言及研究方向。 第二、三章,依擬作與本辭內容相關程度分類,作個別說明,以為探討之基礎。 第四章探討環境與作者身分對擬作之影響及其擬作特色,茲先分析各代政、經文學思潮,再將作者身分區別為帝王、貴族、仕宦、文人、僧徒、婦女分別考察。 第五章作品分析,舉凡從本辭到擬作──包括標題採擇、擬作方式、主題意識之連想與轉變,與兩者在創作動機、藝術特色、精神風貌之比較等,均納入本章範圍。 第六章結論,總述擬樂府之流變、評價、影響,再從中分析中國敘事、抒情詩之消長,復以美學、心理學等觀點比較民歌與文人擬作之差異,以總括前說。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目錄第一章 導論………1第一節 民間樂府之定義………1一: 民間文學界說………1二: 詩與樂………4三: 樂府概況………7第二節 兩漢民間樂府………18一: 範圍………18二: 兩漢樂府古辭之再商榷………21第三節 研究方向與態度………32第二章 擬作內容承襲本辭而來………39第一節 擬作與本辭密切相關者………39一: 蛺蝶行………39二: 枯魚過河泣………40三: 王子喬………41四: 戰城南………42五: 江南………45第二節 擬作與本辭部分相關………57一: 上流田行………57二: 艷歌何嘗行………59三: 豫章行………61四: 長歌行………63五: 白頭吟………65六: 善哉行………69七: 薤露、嵩里………72八: 有所思………78九: 陌上桑………79十: 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82第三章 擬作內容異於本辭者………93第一節 擬作由本辭標題連想而來………93一: 悲歌行………93二: 雞鳴………94三: 烏生………96四: 孤兒行………97五: 雁門太守行………100六: 巫山高………102第二節 擬作部分由本辭標題連想而來………108一: 折楊柳行………108二: 艷歌行………109三: 前緩聲歌………113四: 隴西行………114五: 猛虎行………116六: 怨詩行………119第三節 擬作與本辭完全無關………123一: 平陵東………123二: 婦病行………124三: 古咄唶歌………125四: 東門行………126五: 董逃行………128六: 步出夏門行………130七: 樂府………131第四節 後代無擬作之本辭………134一: 上邪………134二: 滿歌行………134三: 焦仲卿妻………136第四章 作者之環境與身分………139第一節 魏至唐之時代背景與文學思潮………139一: 魏晉………141二: 南北朝………146三: 隋唐………153第二節 作者之特殊身分對擬作之影響………161一: 皇帝………171二: 王侯貴族………176三: 僧徒………181四: 婦女………183第三節 仕宦與文人之擬作特色………189一: 唐以前知識分子與仕宦關係………189二: 仕宦文人………191三: 御用文人………196四: 一般文人………198第五章 作品分析………205第一節 從本辭到擬作………205一: 模仿說與擬作風氣………205二: 擬作標題之採擇與對樂府詩集擬作編排之質疑………207三: 由擬作數量多寡省察人性………214四: 擬作方式之探討………217(一):形似之擬作………218(二):擬作之擬作………219(三):意象之再現………220第二節 擬作主題意識之連想與轉變………225一: 望題生意………225二: 「情」於六朝藝術創作之地位………226三: 借題抒懷之意識形態………231(一):情思閨怨………231(二):懷憂不遇………233(三):遊仙、無常與及時行樂………234(四):征戰戌役………235(五):其他………235第三節 本辭與擬作之比較………239一: 創作動機………239二: 藝術分析………241(一):樂府曲調………241(二):語言的音樂性………243(1):句式………244(2):複疊………245(3):諧音………245(4):頂真………245(5):和聲………246(6):聲韻………246(三):結構特色………247(四):修辭技巧………248三:精神風貌………251第六章 結論………263第一節 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263一: 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之異同………263(一):思想精神………263(二):藝術美學………264(三):人性情感………266二: 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之關係………267三: 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之評價………268第二節 擬樂府總論………272一: 擬作之意義與在中國文學史上之價值………272二: 文人擬樂府與其自製樂府之比較………274三: 擬樂府之演變與各代擬作特色………275四: 從擬樂府看中國敘事、抒情詩之消長………278結語………284參考書目………286附表表(一):樂府之音樂性及樂府本辭與擬作之關係表………9表(二):樂府分類一覽性………11表(三):兩漢民間樂府標題一覽表………28表(四):魏至唐人擬兩漢民間樂府作者一覽表………162表(五):兩漢民間樂府與擬作標題演變及數量一覽表………208 | |
dc.format.extent | 47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title (題名) | 王船山之禮學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