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台灣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報酬預測能力之研究
作者 李翊菱
貢獻者 吳啟銘<br>林炯垚
李翊菱
關鍵詞 基金績效持續性
報酬預期能力
投資人行為
淨現金流量
behavior
new cash flow
smart money effect
persistence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31-Mar-2016 15:33:11 (UTC+8)
摘要 國外研究證實,由於基金績效具有持續性,則理性的投資人會以過去績效最為投資參考依據,將資金投入過去表現佳的基金,而此一投資決策應能持續創造超額報酬或風險溢酬,因此市場資金應會流向未來績效佳的基金(smart money effect),此即為現金流量報酬預期效果且由於基金的現金流量變動代表投資人的投資決策變動,故現金流量報酬預期效果亦即為投資人對於股票型基金報酬的預測能力。
     為瞭解台灣基金投資是否具有報酬預測能力(選對好基金,將資金由壞基金中抽離的決策),而此能力是否會因基金基金規模產生差異,且市場投資人可否根據此一公開資訊(上上期的現金流量)、累積資訊(累積前三期的淨現金流量)作為投資參考,並賺取超額報酬。本研究根據建構八組投資組合,包括三組不同基礎的現金流入(出)交易策略,比較各投資組合的報酬預期效果。
     結果發現,台灣股票型基金投資人並不具備報酬預期能力,且常做出錯誤的決策,通常由好基金中籌離資金,喪失獲取較佳報酬的機會。而市場投資人無法藉由遞延一期的現金流量資訊獲取較佳超額報酬機會,但可藉由過去累積三期的現金流量資訊,將資金由淨現金流入金額大的基金中抽離,並投資於淨現金流出金額較大的基金,可因而獲取較佳的績效。另外,投資人對小型基金的報酬預期能力優於大型基金。
     推文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蘇新業,「評估國內共同基金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2. 黃國瑞,「共同基金投資人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3. 徐嘉慶,「台灣地區共同基金績效持續性兩證券信託事業開放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4. 周雅莉,「基金績效、規模與其銷售成長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5. 楊景評,「影響共同基金規模之因素-以台灣市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6. 謝富全,「我國共同基金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7. 吳佩玲,「影響共同基金績效因素之探討-台灣地區共同基金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8. 楊晉昌,「共同基金型態與操作績效之研究」,國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9. 辛穎琪,「台灣股票型基金之績效評估持股比率分析法」,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10. 尹振華,「美國股票型共同基金分類型態與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台大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1. 林淑惠,「在條件資訊下,共同基金之績效評估與策略發現」,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2. 何幸,「國內共同基金績效評估及持續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3. 台北市證券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台北市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 統計月報,民國87年1月-民國89年3月。
     14. 詹硯彰,「現代共同基金績效評鑑研究—台灣地區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績效評比」,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15. 曾少芳,「國內股票型基金風格與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6. 謝佳君,「國內開放型股票共同基金投資人之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二、英文部分
     1. Allerdice, F.B and D.E.Farrar, 1967, Factors that affect mutual fund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62-382.
     2. Brown, Stephen J., William N. Goetzmann, and Stephen A. Ross, 1992, Survivorship bias in performance studies, Reviews of Finance Studies 5, 553-580.
     3. Brown, Stephen J., William N. Goetzmann, Roger Ibbotson, and Stephen A. Ross, 1995, Survival, Journal of Finance 50, 853-873.
     4. Carhart, Mark M.,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57-82.
     5. Elton, Edwin J., Martin J. Gruber, and Christopher R. Blake, 1996b, The persistence of risk-adjuste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69, 133-157.
     6. Goetzmann, William N., and Roger G. Ibbotson, 1994, Do sinners repeat? Patterns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 9-17.
     7. Grinblatt, Mark, and Sheridan Titman, 1993,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without benchmarks: An examina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 66, 47-68.
     8. Grinblatt, Mark, and Sheridan Titman, 1994,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without benchmarks: An examina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 66, 47-68.
     9. Grinblatt, Marrin J., 1996, Another puzzle: The growth in actively managed mutual funds, Journal of Finance 51, 783-810.
     10. Hendricks, Darryll, Jayendu Oatel, and Richard Zeckhauser, 1993, Hot hands in mutual funds: Short –run persistence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1974-1988, Journal of Finance 48, 93-130.
     11. Malkiel, Burton G., 1995, Returns from investing in equity mutual funds 1971-1991, Journal of Finance 50, 549-572.
     12. Sharpe, W.F., 1966,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119-138.
     13. Smith, Keith V., 1994, Is Fund Growth Related to Fund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49-54.
     14. Sirri, Erik, and Peter Tufano, 1998, Costly search and mutual funds flows, Journal of Finance 53, 1589-1622.
     15. Zheng, Lu, 1998, Is money smart? A study of mutual fund investors` fund selection ability, Journal of Finance 54, 902-933.
     16. Walt Woerheide, 1982, Investor Response to Suggested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Mutual Fu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29-13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研究所
87357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208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啟銘<br>林炯垚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翊菱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翊菱zh_TW
dc.date (日期) 200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Mar-2016 15:33:11 (UTC+8)-
dc.date.available 31-Mar-2016 15:33: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Mar-2016 15:33: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208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2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務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357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國外研究證實,由於基金績效具有持續性,則理性的投資人會以過去績效最為投資參考依據,將資金投入過去表現佳的基金,而此一投資決策應能持續創造超額報酬或風險溢酬,因此市場資金應會流向未來績效佳的基金(smart money effect),此即為現金流量報酬預期效果且由於基金的現金流量變動代表投資人的投資決策變動,故現金流量報酬預期效果亦即為投資人對於股票型基金報酬的預測能力。
     為瞭解台灣基金投資是否具有報酬預測能力(選對好基金,將資金由壞基金中抽離的決策),而此能力是否會因基金基金規模產生差異,且市場投資人可否根據此一公開資訊(上上期的現金流量)、累積資訊(累積前三期的淨現金流量)作為投資參考,並賺取超額報酬。本研究根據建構八組投資組合,包括三組不同基礎的現金流入(出)交易策略,比較各投資組合的報酬預期效果。
     結果發現,台灣股票型基金投資人並不具備報酬預期能力,且常做出錯誤的決策,通常由好基金中籌離資金,喪失獲取較佳報酬的機會。而市場投資人無法藉由遞延一期的現金流量資訊獲取較佳超額報酬機會,但可藉由過去累積三期的現金流量資訊,將資金由淨現金流入金額大的基金中抽離,並投資於淨現金流出金額較大的基金,可因而獲取較佳的績效。另外,投資人對小型基金的報酬預期能力優於大型基金。
     推文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基金績效持續性之相關文獻
     第二節 基金現金流量與績效關係之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假說與方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期間
     第三節 變數定義與資料處理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第五節 研究方法流程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基金績效持續性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基金投資人報酬能力檢定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投資人對於大小型基金績效預測能力分析
     第四節 資訊效果整理與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附錄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208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基金績效持續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報酬預期能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投資人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淨現金流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ehavio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w cash flow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mart money effec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ersistence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報酬預測能力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蘇新業,「評估國內共同基金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2. 黃國瑞,「共同基金投資人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3. 徐嘉慶,「台灣地區共同基金績效持續性兩證券信託事業開放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4. 周雅莉,「基金績效、規模與其銷售成長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5. 楊景評,「影響共同基金規模之因素-以台灣市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6. 謝富全,「我國共同基金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7. 吳佩玲,「影響共同基金績效因素之探討-台灣地區共同基金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8. 楊晉昌,「共同基金型態與操作績效之研究」,國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9. 辛穎琪,「台灣股票型基金之績效評估持股比率分析法」,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10. 尹振華,「美國股票型共同基金分類型態與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台大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1. 林淑惠,「在條件資訊下,共同基金之績效評估與策略發現」,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2. 何幸,「國內共同基金績效評估及持續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3. 台北市證券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台北市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 統計月報,民國87年1月-民國89年3月。
     14. 詹硯彰,「現代共同基金績效評鑑研究—台灣地區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績效評比」,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15. 曾少芳,「國內股票型基金風格與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16. 謝佳君,「國內開放型股票共同基金投資人之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二、英文部分
     1. Allerdice, F.B and D.E.Farrar, 1967, Factors that affect mutual fund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62-382.
     2. Brown, Stephen J., William N. Goetzmann, and Stephen A. Ross, 1992, Survivorship bias in performance studies, Reviews of Finance Studies 5, 553-580.
     3. Brown, Stephen J., William N. Goetzmann, Roger Ibbotson, and Stephen A. Ross, 1995, Survival, Journal of Finance 50, 853-873.
     4. Carhart, Mark M.,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57-82.
     5. Elton, Edwin J., Martin J. Gruber, and Christopher R. Blake, 1996b, The persistence of risk-adjusted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69, 133-157.
     6. Goetzmann, William N., and Roger G. Ibbotson, 1994, Do sinners repeat? Patterns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 9-17.
     7. Grinblatt, Mark, and Sheridan Titman, 1993,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without benchmarks: An examina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 66, 47-68.
     8. Grinblatt, Mark, and Sheridan Titman, 1994,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without benchmarks: An examination of mutual fund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 66, 47-68.
     9. Grinblatt, Marrin J., 1996, Another puzzle: The growth in actively managed mutual funds, Journal of Finance 51, 783-810.
     10. Hendricks, Darryll, Jayendu Oatel, and Richard Zeckhauser, 1993, Hot hands in mutual funds: Short –run persistence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1974-1988, Journal of Finance 48, 93-130.
     11. Malkiel, Burton G., 1995, Returns from investing in equity mutual funds 1971-1991, Journal of Finance 50, 549-572.
     12. Sharpe, W.F., 1966,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119-138.
     13. Smith, Keith V., 1994, Is Fund Growth Related to Fund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49-54.
     14. Sirri, Erik, and Peter Tufano, 1998, Costly search and mutual funds flows, Journal of Finance 53, 1589-1622.
     15. Zheng, Lu, 1998, Is money smart? A study of mutual fund investors` fund selection ability, Journal of Finance 54, 902-933.
     16. Walt Woerheide, 1982, Investor Response to Suggested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Mutual Fu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29-13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