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研究-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分析 作者 吳宗憲
Wu, Chuang-Hsien貢獻者 吳秀光
吳宗憲
Wu, Chuang-Hsien關鍵詞 大陸
文化大革命
高等教育
政策
理性選擇
紅衛兵
集體行為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31-Mar-2016 16:40:00 (UTC+8) 摘要 由許多中共高等教育研究中,不難發現學者在研究中共高等教育決策時多以極權及意識型態角度來看待其教育政策之決策。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政策更視之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模式達到顛峰。但是以極權╱意識形態模型來觀察高等教育領域政策,似乎無法完全說明彼時期之高等教育政策。因此吾人便思索是否能尋找出另一種研究途徑的詮釋,更合理地解釋意識形態指引的集體行為現象。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編 1989(民78),中國教育年鑒。 上海辭典出版社 1992(民81),中國人名大辭典。 王恩編 1967(民56),紅衛兵造反記(上)、(下)。香港:宇宙出版社。 王紹光 1993(民82),理性與瘋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毛澤東 1958(民69),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毛澤東 1966(民55),「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致林彪私函」,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印書館發行,民82年出版。 王一飛 1994(民83),台灣海峽兩岸警察高等教育制度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雄 1996(民85),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王毅 1997(民86),「中央文革」生成和運作方式中的歷史文化基因,浩劫之外:再論文化大革命,風雲論壇出版社。 王瑞琦 1995(民84),中國大陸大學聯招與高教之發展,台北:文笙書局。 王章陵 1980(民69),中共教育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1984(民7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新華書店。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1978(民67),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1984(民73),中國教育年鑑(一九四九-一九八二),北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1994(民8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紀(一九四九-一九八二),北平: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編 1984(民73),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年)。 司馬常風 1976(民65),文革始末(上),香港:百葉出版社。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 1990(民79),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堅章、黃紀、陳忠慶合譯 1978(民67),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出版社。 朱新民 1991(民8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出版社。 朴福仙 1989(民78),中共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朴福仙 1993(民82),中國大陸高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朴福仙 1993(民82),中國大陸大學成人教育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學文 1979(民68),中共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出版社。 汪學文 1987(民76),中共教育評析,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汪學文 1980(民69),中共文革以來的高等教育,台北: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 李英明 1995(民84),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志綏著 1994(民83),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李鐵映 1990(民79),「國家教委1990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高等教育。 何大任 1994(民83),論鄧小平教育觀與中共高等教育改革,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頻、高新著 1997(民86),中共太子黨最新增訂版,台北:時報出版社。 沈培新、孫成城 1989(民78),普通教育行政學,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 岳慶平主編 1998(民87),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上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秀光 1998(民87),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瓊恩 1993(民82),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育仁 1993(民82),政治與經濟的關係:臺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祝瑛 1985(民74),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明貴 1977(民66),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鎮坤 1985(民74),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復文出版社。 林鍾沂 1994(民83),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出版社。 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研室 1985(民74),中國共產黨六十年大事簡介,台北:國防大學出版社。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 1999(民88),中共人名錄。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 1971(民60),1971中共年報。 姚若冰 1984(民73),中國教育(1949-1982),香港:東風書局。 范賢媛 1996(民85),大陸地區成人高等教育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流文蘇譯,Krammer,G.H. and Herzberg, J.著 1968(民72),形式理論,Greenstein,F.I and Polsby,N.W.eds,台北:幼獅出版社。 韋玉莉 1993(民82),意識型態的迷失者、毛澤東--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起因之研究,台北:蒲公英出版社。 唐君毅 1975(民64),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學生書局。 夏道維 1998(民87),由管理認知途徑探討認知性決策,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輝 1995(民84),市場經濟與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問題,湖南教育出版社。 國防部情報局編印 1968(民57),共匪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 國家統計局編 1990(民79),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郭秋永 1980(民69),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方法論上的分析,台北:中研院三研所。 陳威儐 1993(民82),大陸高等學校新聞教育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春 1987(民76),中共文革後高等教育之研究,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舜田 1995(民85),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工科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張純如著 1996(民85),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健主編 1984(民73),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健 1993(民81),鄧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張炳輝 1997(民86),以牙還牙策略影響網狀型組織設計及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寬裕 1993(民82),「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等 1992(民81),大陸現行學制與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政傑等 1991(民80),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台北: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楊允瑛譯 1984(民73),「一九四九年-六一年間的匪區高等教育」,問題與研究第四卷第三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楊景堯 1995(民84),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台北:麗文出版社。 楊景堯 1994(民83),中國大陸文革後普通高等教育重建與改革之研究(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楊景堯 1998(民87),中國大陸高等學校文科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楊深坑 1998(民81),大陸地區高等技職校院學位暨畢業證書授予制度研究,教育部委託。 楊深坑 1996(民85),大陸地區高等校院學位暨畢業證書授與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鄒讜 1994(民83),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趙聰 1971(民60),文革運動歷程述第二卷,香港:友聯研究所。 趙淑惠 1997(民86),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鄧小平時期,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漢 1991(民80),高等教育專題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鄭德興 1995(民84),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供需機會均等與經濟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小平 1983(民72),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 1978(民67),「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 1993(民8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一凡 1991(民80),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史略,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劉英杰編 1993(民82),中國教育大事典(上、下)。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少奇 1970 (民59),「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向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工作報告(1958年5月5日)」,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劉瑞生 1993(民82),中國大陸高等學校農業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鄭昭焜 1982(民71),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一年),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玫芬 1997(民86),公共選擇途徑對官僚的行為模式分析介紹,公共行政學報。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 Brendan O`Leary 著 1994(民83) ,國家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蕭宗六 1988(民77),學校管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薛密譯,Simon Singh著 1998(民87) ,費瑪的最後定律,台北:商務出版社。 簡茂丁 1998(民87),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理科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嚴家其、高皋 1986(民75),文化大革命十年史,香港:宏業書局。 顧明遠主編 1990(民79),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期刊 王希哲 1981(民70),「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香港:時代,1981年2月。 吳秀光 1997(民86),「理性抉擇途徑與兩岸關係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3期。 吳榮鎮 1998(民87),「當代大陸教育改革議程之文化價值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2期。 秦浩 1958(民47),「駁斥對紅與專大學的種種非議」,中國青年(12)。 陳雨滄 1976(民65),「毛澤東的文教思想和政策」,匪情月報(11)。 馬敘倫 1953(民42),「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開幕詞」,人民教育第三期。 梅爾•哥德曼 1986(民75),「文化大革命的非消極影響」,紐約:知識分子,1986年春季號。 張曉初 1982(民71),「教育在建設『兩個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的體會」,人民教育。 楊小凱 1992(民81),「復仇和斬草除根」,中國之春,1992年第7期。 三、報紙 人民日報,1966年6月2日。 人民日報,1967年12月17日。 人民日報,1996年6月18日。 光明日報,1980年3月4日。 光明日報,1980年4月19日。 香港明報,1988年5月26日。 英文部份 Abrams, R. 1980.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al Press. p189. Chan, Anita 1982. Images of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The Changing Perspective of Canton Students, World Politics, Vol 36: No 3. Axelrod, R and Dion, D. 1988.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ce,Vol 243. Black, Duncan. 1958. 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 Combrige: Combrige University Press. Buchanan, J and Tullock, G. 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Ann Arbor: Universal of Michigan Press. Burrell, Gibson and Morgan, Gareth. 1979.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New Hampshire: Heinemaun Educational Books.Inc. Bueno de Mesquita, Bruce and Lalman, David. 1992. War and Res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algwell, B. J. 1984. Beyond Positivism: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Vogel, Ezra, F. 1968. The Strcture of Confict: China in 1967, in The Culture Revolution: 1967 in Review,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erson, J. E. 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actures and Proc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uhn, Thomas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al of Chicago Press. Lessnoff, M. H. 1976.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Barcata, Louis. 1968. China in the Thro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 Har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Mitchell, W. 1980. An Antomy of State Failure. in Weiss, C and Barton, A (eds); Making Bureaucracy Work ,Beverly Hills: Sage. Mueller , D. 1979. Public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lson, Douglas and Silberberg, Eugene 1987. Ideology and Legislator Shirking. Economic Inquiry. Vol 25. Niskanen, W 1978.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 Bureaus`, in Buchanan, J. M (ed) The Economics of Politics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Nove, A and Nuti, D. 1972. Socialist Econom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Olson, Mancur J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cker,William H. 1958. The Paradox of Voting and Congressional Rules for Voting on Americ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2(2). Schelling, T. C. 196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ion. Co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an Dyke, Vernon. 1960. Political Science: A Philosophy Analysi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7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秀光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宗憲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Chuang-Hsie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宗憲 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Chuang-Hsien en_US dc.date (日期) 2000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Mar-2016 16:40:00 (UTC+8) - dc.date.available 31-Mar-2016 16:40:0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Mar-2016 16:40:00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02001870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382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許多中共高等教育研究中,不難發現學者在研究中共高等教育決策時多以極權及意識型態角度來看待其教育政策之決策。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政策更視之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模式達到顛峰。但是以極權╱意識形態模型來觀察高等教育領域政策,似乎無法完全說明彼時期之高等教育政策。因此吾人便思索是否能尋找出另一種研究途徑的詮釋,更合理地解釋意識形態指引的集體行為現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界定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臺灣地區大陸高等教育研究之特性 第一節 臺灣地區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 第二節 臺灣地區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成果中共自一九四九年以來高等教育之演變 第三章 研究途徑--理性選擇途徑 第一節 理性選擇途徑的學術先導 第二節 理性選擇途徑的研究方法論特徵 第三節 理性選擇途徑的應用 第四節 極權/意識型態途徑與理性選擇途徑之比較 第四章 理性選擇途徑應用於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體制演變 第一節 使用理性選擇研究途徑觀察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高等教育演變之因素 第二節 影響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高等教育之分析單位及其內涵 第三節 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變及各分析單位的互動過程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70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大革命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高等教育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理性選擇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紅衛兵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集體行為 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之高等教育研究-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分析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編 1989(民78),中國教育年鑒。 上海辭典出版社 1992(民81),中國人名大辭典。 王恩編 1967(民56),紅衛兵造反記(上)、(下)。香港:宇宙出版社。 王紹光 1993(民82),理性與瘋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毛澤東 1958(民69),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毛澤東 1966(民55),「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致林彪私函」,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印書館發行,民82年出版。 王一飛 1994(民83),台灣海峽兩岸警察高等教育制度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雄 1996(民85),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王毅 1997(民86),「中央文革」生成和運作方式中的歷史文化基因,浩劫之外:再論文化大革命,風雲論壇出版社。 王瑞琦 1995(民84),中國大陸大學聯招與高教之發展,台北:文笙書局。 王章陵 1980(民69),中共教育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1984(民7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新華書店。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1978(民67),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1984(民73),中國教育年鑑(一九四九-一九八二),北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1994(民8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紀(一九四九-一九八二),北平: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編 1984(民73),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年)。 司馬常風 1976(民65),文革始末(上),香港:百葉出版社。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 1990(民79),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堅章、黃紀、陳忠慶合譯 1978(民67),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出版社。 朱新民 1991(民8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出版社。 朴福仙 1989(民78),中共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朴福仙 1993(民82),中國大陸高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朴福仙 1993(民82),中國大陸大學成人教育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學文 1979(民68),中共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出版社。 汪學文 1987(民76),中共教育評析,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汪學文 1980(民69),中共文革以來的高等教育,台北: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 李英明 1995(民84),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志綏著 1994(民83),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李鐵映 1990(民79),「國家教委1990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高等教育。 何大任 1994(民83),論鄧小平教育觀與中共高等教育改革,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頻、高新著 1997(民86),中共太子黨最新增訂版,台北:時報出版社。 沈培新、孫成城 1989(民78),普通教育行政學,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 岳慶平主編 1998(民87),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上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秀光 1998(民87),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瓊恩 1993(民82),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育仁 1993(民82),政治與經濟的關係:臺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祝瑛 1985(民74),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明貴 1977(民66),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鎮坤 1985(民74),中共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復文出版社。 林鍾沂 1994(民83),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出版社。 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研室 1985(民74),中國共產黨六十年大事簡介,台北:國防大學出版社。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 1999(民88),中共人名錄。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 1971(民60),1971中共年報。 姚若冰 1984(民73),中國教育(1949-1982),香港:東風書局。 范賢媛 1996(民85),大陸地區成人高等教育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流文蘇譯,Krammer,G.H. and Herzberg, J.著 1968(民72),形式理論,Greenstein,F.I and Polsby,N.W.eds,台北:幼獅出版社。 韋玉莉 1993(民82),意識型態的迷失者、毛澤東--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起因之研究,台北:蒲公英出版社。 唐君毅 1975(民64),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學生書局。 夏道維 1998(民87),由管理認知途徑探討認知性決策,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輝 1995(民84),市場經濟與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問題,湖南教育出版社。 國防部情報局編印 1968(民57),共匪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 國家統計局編 1990(民79),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郭秋永 1980(民69),政治科學中的價值問題、方法論上的分析,台北:中研院三研所。 陳威儐 1993(民82),大陸高等學校新聞教育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春 1987(民76),中共文革後高等教育之研究,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舜田 1995(民85),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工科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張純如著 1996(民85),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健主編 1984(民73),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健 1993(民81),鄧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張炳輝 1997(民86),以牙還牙策略影響網狀型組織設計及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寬裕 1993(民82),「六四」以後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等 1992(民81),大陸現行學制與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政傑等 1991(民80),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台北: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楊允瑛譯 1984(民73),「一九四九年-六一年間的匪區高等教育」,問題與研究第四卷第三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楊景堯 1995(民84),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台北:麗文出版社。 楊景堯 1994(民83),中國大陸文革後普通高等教育重建與改革之研究(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楊景堯 1998(民87),中國大陸高等學校文科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楊深坑 1998(民81),大陸地區高等技職校院學位暨畢業證書授予制度研究,教育部委託。 楊深坑 1996(民85),大陸地區高等校院學位暨畢業證書授與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鄒讜 1994(民83),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趙聰 1971(民60),文革運動歷程述第二卷,香港:友聯研究所。 趙淑惠 1997(民86),中共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鄧小平時期,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漢 1991(民80),高等教育專題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鄭德興 1995(民84),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供需機會均等與經濟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小平 1983(民72),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 1978(民67),「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 1993(民8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一凡 1991(民80),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史略,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劉英杰編 1993(民82),中國教育大事典(上、下)。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少奇 1970 (民59),「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向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工作報告(1958年5月5日)」,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劉瑞生 1993(民82),中國大陸高等學校農業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鄭昭焜 1982(民71),中共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一年),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玫芬 1997(民86),公共選擇途徑對官僚的行為模式分析介紹,公共行政學報。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 Brendan O`Leary 著 1994(民83) ,國家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蕭宗六 1988(民77),學校管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薛密譯,Simon Singh著 1998(民87) ,費瑪的最後定律,台北:商務出版社。 簡茂丁 1998(民87),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理科教育現況之研究,教育部委託。 嚴家其、高皋 1986(民75),文化大革命十年史,香港:宏業書局。 顧明遠主編 1990(民79),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期刊 王希哲 1981(民70),「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香港:時代,1981年2月。 吳秀光 1997(民86),「理性抉擇途徑與兩岸關係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3期。 吳榮鎮 1998(民87),「當代大陸教育改革議程之文化價值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2期。 秦浩 1958(民47),「駁斥對紅與專大學的種種非議」,中國青年(12)。 陳雨滄 1976(民65),「毛澤東的文教思想和政策」,匪情月報(11)。 馬敘倫 1953(民42),「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開幕詞」,人民教育第三期。 梅爾•哥德曼 1986(民75),「文化大革命的非消極影響」,紐約:知識分子,1986年春季號。 張曉初 1982(民71),「教育在建設『兩個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的體會」,人民教育。 楊小凱 1992(民81),「復仇和斬草除根」,中國之春,1992年第7期。 三、報紙 人民日報,1966年6月2日。 人民日報,1967年12月17日。 人民日報,1996年6月18日。 光明日報,1980年3月4日。 光明日報,1980年4月19日。 香港明報,1988年5月26日。 英文部份 Abrams, R. 1980.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al Press. p189. Chan, Anita 1982. Images of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The Changing Perspective of Canton Students, World Politics, Vol 36: No 3. Axelrod, R and Dion, D. 1988.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ce,Vol 243. Black, Duncan. 1958. 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 Combrige: Combrige University Press. Buchanan, J and Tullock, G. 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Ann Arbor: Universal of Michigan Press. Burrell, Gibson and Morgan, Gareth. 1979.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New Hampshire: Heinemaun Educational Books.Inc. Bueno de Mesquita, Bruce and Lalman, David. 1992. War and Res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algwell, B. J. 1984. Beyond Positivism: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Vogel, Ezra, F. 1968. The Strcture of Confict: China in 1967, in The Culture Revolution: 1967 in Review,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erson, J. E. 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actures and Proc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uhn, Thomas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al of Chicago Press. Lessnoff, M. H. 1976.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Barcata, Louis. 1968. China in the Thro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 Har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Mitchell, W. 1980. An Antomy of State Failure. in Weiss, C and Barton, A (eds); Making Bureaucracy Work ,Beverly Hills: Sage. Mueller , D. 1979. Public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lson, Douglas and Silberberg, Eugene 1987. Ideology and Legislator Shirking. Economic Inquiry. Vol 25. Niskanen, W 1978.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 Bureaus`, in Buchanan, J. M (ed) The Economics of Politics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Nove, A and Nuti, D. 1972. Socialist Econom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Olson, Mancur J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cker,William H. 1958. The Paradox of Voting and Congressional Rules for Voting on Americ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2(2). Schelling, T. C. 196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ion. Co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an Dyke, Vernon. 1960. Political Science: A Philosophy Analysi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