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奉瑤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李鎮光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李鎮光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1-Mar-2016 16:42:4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1-Mar-2016 16:42:4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1-Mar-2016 16:42:46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191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42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地政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725702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台灣地區對於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取得方式大多是以現金徵收補償方式為之,但在現今政府財政困難之情形下,如欲將全數之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以現金徵收補償方式為之,恐有其困難。因此國內學者主張以發展權移轉制度,補償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之損失,以取得興建公共設施之用地。惟「土地徵收條例」實行,對於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補償標準,採公告現值加成計算,加成成數比照一般正常交易價格為之。因此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勢必會在徵收市價補償,與發展權移轉制度間作一選擇。本論文探討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面臨發展權移轉與徵收現金補償時,其所面臨之選擇為何。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及理論回顧 第一節 發展權移轉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研究 第二節 公平補償理論及標準 第三節 發展權理論基礎及價值 第四節 發展權市場及評價方法 第三章 公平補償原則之建構 第一節 公平補償原則下容積移轉之內函 第二節 研究假說及發展權評價模式之建立 第三節 評估指標之建立 第四章 模擬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第二節 個案模擬分析 第三節 成果分析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91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公平補償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發展權移轉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權利集束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殘餘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公共設施保留地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Fair Compensa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TDR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A Bundle of Right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Residual Approach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以公平補償探討發展權移轉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n aquiring land reserved for public facility by TDR: in the View of Fair compensatio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部份 史尚寬 (1961),土地法原論。 白志杰 (1999),「容積移轉辦法及其估價原則概述」,現代地政:pp18-21。 呂偉白譯 (1978),「發展移轉制度之評介」,土地改革月刊,28卷7期:pp16-22。 呂衛青 (1980),「發展權觀念在土地使用計畫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基勝 (1986),「從法律理論觀點對我國現行土地徵收與補償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鴻毅 (1982),土地法論,台北市,作者。 來璋 (1974),台灣土地徵收問題,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元興 (1988),「以容積移轉免費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問題」,人與地,58期:pp50-51。 林元興 (1997),「國外藉移轉開發權取得公共設施用地的方法與實例」,台灣地政,130期:pp9-14。 林元興 (1993),「建築容積加成與轉移制度之基礎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林英彥 (1997),不動產估價,八版,台北:文笙書局。 林英彥 (1987),「空中權之理論與運用」,人與地,41期:pp11-17。 林智偉 (1997),「以建築容積移轉方式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森田 (1996),「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台北,三民書局。 徐有忠 (1991),「都市建築容積轉移理論與市地開發配合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源平 (1991),「公共建設用地徵收適當補償標準及取得方式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復明譯 (1977),「發展權移轉制度之評介」,土地改革月刊27卷3期: pp41-47。 莊國棟 (1979),「都市建築容積加成與轉移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民 (1985),「論公益徵收的補償原則」,政大法學評論,33期:pp195-235。 陳新民 (1985),「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係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33期:pp193-230。 游適銘 (1996),「以交換容積移轉解決河川地徵收問題之研究-以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之間河段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樂 (1991),「土地徵收補償法上若干問題之研討」,台大法學論叢,21卷1期:pp57-103。 黃冠仁 (1982),「利用發展權移轉辦法保留都市開放空間問題之研究」,土地改革月刊29卷10期:pp14-15。 黃敏修 (1991),「發展權移轉運用於古市街保存之研究-以三峽老街保存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松齡 (1992),「都市建築容積轉移制度應用於市地開發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籌備處。 楊重信 (1992),「以發展權移轉與聯合開發方式取得公共建設用地之探討」,研考報導,18期:pp28-43。 葉百修 (1989),「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益勝 (1998),「由財務評估觀點探討「建築容積轉移辦法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方案」可行性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達文 (1981),土地徵收與補償之研究,成文出版。 劉厚連 (1998),「建築容積移轉制度運用於解決既成道路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添璧 (1994),「台北都會區建築物各樓層效用比率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鄭國英 (1988),「都市計畫中土地使用強度訂定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學陶 (1980),都市計畫學導論,台北:茂榮圖書。 簡豐源 (1979),「運用發展權移轉制度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之研究」,土地改革月刊20卷10期:pp23-24。 顏炳立 (1994),不動產投資與估價,永然文化出版社。 顏堯山 (1993),建築規劃實務,□泰管理顧問。 英文部份: Bruce E. Carpenter (1982),”Spatial-Eruilibrium Analysis of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2:pp238-261。 David E. Mills (1980),”Transfer Development Rights Market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 7:pp63-74。 J. C. Machen (1966),”Air Rights Development”,The Appraisal Journal,Vol. 34 No.2:pp288~294。 J.E. Penner (1996),”The “Bundle of Rights” Picture of Property”,UCLA Law Review:pp711-821。 John J.Costonis (1973),”Development Right Transfer:An Exploratory Eassy”,The Yale Law Journal,Vol 83:p33。 Kuehnle, Water R. (1930),”Appraisal of Air Rights”,National Real Estate Journal,jannuary: p20。 Lawrence E. Williams Jr & Daniel J. McNichol (1973),”Valution of Air Space”,The Appraisal Journal,Vol.41 No.2:p234~253。 Peter J. Rizor (1978),”A Review of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The Appraisal Journal,Vol 46 No.3:pp386-396。 R. Barlowe (1961),Land Resource Economics。 Ram’s Real Estate Appraising Handbook,(1975) :p384~387。 Richard J. Wirth (1992),Valution of Special Declarant and Development Rights,Real Estate Review,Vol.22 No.2:p74~77。 Richard J.Leyden (1976),Encyclopedia of Real Estate Appraising,Friedman edit,7th edition:p752~760。 Stephen Sussna (1989),”Another look at Height Regulations and Air Rights”,The Appraisal Journal,Vol 57 No.1:pp109-117。 Turner D. M. (1977),”An Approach to Land Values”,Geographical Publication Limited。 Wesley N. Hohfeld (1961),“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ions as Applied in Judicial Reasoning and Other Legal Essay”。 White, John R. (1964),”George Washingtoh Bridge Approach Case Study”,American Instutite of Real Estate Appraisers。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