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居住地的死亡風險: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平均餘命的統計地圖
作者 林孫弘
Lin, Curtis
貢獻者 陳信木
林孫弘
Curtis Lin
關鍵詞 鄉鎮市區
死亡風險
平均餘命
性別差異
統計地圖
空間模式
Life expectancy
Life table
Statistical maps
Spatial pattern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31-Mar-2016 16:44:43 (UTC+8)
摘要 從1906到1999年間,台灣地區男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增加了43.55歲,女性增加了47.63歲,雖然台灣地區平均餘命不斷地在增加,地區間死亡風險的差異情形則未有所改善。本研究以生命表方式計算台灣地區縣市級、鄉鎮級平均餘命,尤以鄉鎮級為研究重心,配合統計地圖的使用以瞭解小地區間死亡風險的差異情形。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06-1999), th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Taiwan has increased 43.55 and 47.63 years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Undoubtedly, such a dramatic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s resulted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quality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century. Nevertheless, after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t shows that the areal variation in life expectancy over the life cycle is significant and has never diminished. This study, by applying the life table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map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real variation in risks of death at small areas in Taiwan. The data sources for achieving this purpose come from the vital statistics and death-registration- profiles.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按姓氏筆畫排)
     Weeks, John R.,涂肇慶譯,1990.《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台北,桂冠。
     丁庭宇,1986.〈台灣地區污染型工業與死亡率之區域性研究〉,《社會科學論叢》,34,頁381-420。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96~1998.《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季刊》。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72.《內政部台灣地區居民生命表(第四次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7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生命表(第五次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76.《台灣地區第六次國民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80.《台灣地區第七次國民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89.《台灣地區第八次國民生命表》。
     艾登史培爾、瑪琍史培爾、劉克智、蔡青龍、黃國樞,1979.〈台灣戶籍登記資料準確性的測量〉,《人口學刊》,頁85-117。
     朱子豪,1995.〈商用GIS在美國之現況及國內發展潛力〉,《自動化科技》,135,頁 104-106。
     行政院衛生署 編,1996.《中華民國癌症死亡率分佈地圖集—民國七十一年至八十年》。
     何志忠,1981.《台灣地區死亡水準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翠瓊,1982.《台灣地區區域性社會經濟地位與孕產婦死亡率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智弘,1982.〈臺灣地區死亡人口之季節性及區域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8,頁195-218。
     林義男,1972.〈台灣地區各縣市差別死亡率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2,頁91-106。
     林瑞穗,1986.〈台灣地區人口、社會和經濟等變項之間的關係及其政策涵義〉,《台大人口學刊》,9,頁35-59。
     林克炤、林豐雄、胡杏佳、姚克明,1993.〈台灣省山地及離島地區死亡率及死因之研究〉,《公共衛生》,20:2,頁111-123。
     林淑芬、廖德宗,1997.〈國土利用現況調查成果於地理資訊系統上之應用〉,《台灣地政》,132,頁27-36。
     林正祥、宋怡青,2000.〈台灣地區兩性重要死因地圖之製作〉,《中國統計學報》,38:3,頁243-267。
     邱祈榮,1989.〈地理資訊系統組成之探討〉,《台灣林業》,15:12,頁16-27。
     胡幼慧、張苙雲、張玨,1989.〈台灣山地鄉死亡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衛誌》,9:3,頁147-160。
     胡幼慧、林芸芸、吳肖琪,1990.〈台灣地區社會流行病學之分佈六項死因之小區域分析〉,《人口學刊》,13,頁83-106。
     范毅軍,1998.〈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新領域--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華地理資訊學會通訊》,2:4,1-2。
     高慶珍,1999.〈從地理期刊之發表探討臺灣近卅年來地圖學之發展趨勢〉,《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頁131-142。
     許榮志,1998.〈山地原住民高死亡率原因的探討〉,《台灣醫界》,41:4,頁47。
     孫如濱、曹善信、李維倫、林國禛,1996.〈地理資訊系統發展現況及其應用〉,《電信研究雙月刊》,26:2,頁173-193。
     黃永和,1976.〈民國六十一年臺灣省各縣市居民簡易生命表〉,《主計月報》,41:2,頁23-34。
     黃立民、劉素華、曾勝滄,1998.〈重要死亡原因地圖之製作:新竹縣個案研究〉,《中國統計學報》,36:3,頁279-303。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9,頁1-23。
     陳寬政、劉正、涂肇慶,1999.〈出生時平均餘命的長期趨勢分析:台灣與日本〉,《台灣社會學研究》,3,頁87-114。
     陳信木,1997.〈臺灣地區老年勞動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7,頁21-46。
     陳信木,2001.〈年齡別死亡率變化對於存活餘命的影響-生命表模擬與台灣的實證分析〉。
     夏銘賢,1973.《生命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立綱,1997.《台灣地區幼兒死亡率的城鄉差異》,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宏,1976.〈差別死亡率及病態之研究〉,《思與言》,13:6,頁353-366。
     廖勇柏、黃景祥,1997.〈利用局部平滑技巧繪製台灣癌症地圖〉,《中國統計學報》,35:4,頁315-348。
     廖勇柏、李文宗、陳建仁,1998.〈趨勢面分析法在癌症地圖繪製上的應用:以台灣的乳癌死亡率為例〉,《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頁474-484。
     趙秀雄、孫建安,1989.〈台灣地區傷害事故流行病學〉,《科學月刊》,20:11,頁830-835。
     張偉顗,1993.〈地理資訊系統組成之探討〉,《台灣林業》,19:7,頁11-20。
     蔡素玲,1980.《區域社會因素與嬰幼兒死亡率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青龍,1983.〈戰後台灣居民生命階段別預期壽命的增長趨勢〉,《經濟論文》,11:2,頁31-59。
     蔡博文,1992.〈地理資訊系統與認知科學〉,《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5,頁147-151。
     聞祝達、石慶得,1999.〈資訊時代的地圖學教育〉,《地圖》,10,頁1-14。
     賴進貴,1996.〈商業GIS的發展〉,《中華地理資訊通訊》,1:4,頁7-9。
     顏秀聰,1974.〈臺灣地區三百七十一鄉鎮簡略生命表 (上)〉,《中國統計學報》,12:1,頁4535-4543。
     顏秀聰,1974.〈臺灣地區三百七十一鄉鎮簡略生命表 (下)〉,《中國統計學報》,12:1,頁4627-4639。
     饒志堅、龍運濤,1998.〈八十六年臺灣地區縣市統計資料分析--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所作之實例分析〉,《中國統計通訊》,9:12,頁7-26。
     二、英文部分
     Elman, Cheryl, and George C. Myers. 1999. "Geographic Morbidity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United States." Demography 36(4): 429-43.
     Knobel, Harald, Wen Shan Yang and Mei-Shang Ho. 1994.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Mortality in Taiwan." Soc. Sci & Med.39(6): 815-22.
     Shryock, Henry S., Jacob S. Siegel, and et al. 1976.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Condensed Edition, edited by Henry S. Shryock, Jacob S. Siegel, and et al.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mith, David P.. 1992. "The Life Table Ι". Pp73-138 in Formal Demography. New York: Plenum Press.
     Williams, David R., and Chiquita Collins. 1995. "US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Patterns and Explan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1:349-86.
     三、中文網站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內政統計資訊網,2001. http://www.moi.gov.tw/W3/stat/。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戶籍法,2001. http://www.ris.gov.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8254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信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孫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urtis L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孫弘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urtisen_US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Mar-2016 16:44:43 (UTC+8)-
dc.date.available 31-Mar-2016 16:44: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Mar-2016 16:44: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0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46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254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1906到1999年間,台灣地區男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增加了43.55歲,女性增加了47.63歲,雖然台灣地區平均餘命不斷地在增加,地區間死亡風險的差異情形則未有所改善。本研究以生命表方式計算台灣地區縣市級、鄉鎮級平均餘命,尤以鄉鎮級為研究重心,配合統計地圖的使用以瞭解小地區間死亡風險的差異情形。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06-1999), th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Taiwan has increased 43.55 and 47.63 years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Undoubtedly, such a dramatic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s resulted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quality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century. Nevertheless, after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t shows that the areal variation in life expectancy over the life cycle is significant and has never diminished. This study, by applying the life table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map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real variation in risks of death at small areas in Taiwan. The data sources for achieving this purpose come from the vital statistics and death-registration- profile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重要性及貢獻-----5
     
     第二章、文獻探討-----7
      第一節、地區性差別死亡風險的研究-----7
      第二節、平均餘命相關研究-----10
      第三節、地理資訊系統-----12
      第四節、結語-----15
     
     第三章、研究方法-----16
      第一節、資料來源-----16
      (一)資料來源-----16
      (二)死亡率的調整-----17
      第二節、死亡率的估計方式-----19
      (一)粗死亡率-----19
      (二)特殊別死亡率-----19
      (三)平均餘命-----20
     
     第四章、研究結果-----23
      第一節、各生命階段平均餘命-----23
      (一)縣市層級出生時平均餘命-----24
      (二)鄉鎮層級出生時平均餘命-----27
      (三)鄉鎮層級十五歲平均餘命-----32
      (四)鄉鎮層級四十五歲平均餘命-----36
      (五)鄉鎮層級六十五歲平均餘命-----40
      第二節、鄉鎮層級兩性平均餘命差異之分析-----44
      第三節、鄉鎮層級平均餘命之空間模式分析-----46
      (一)鄉鎮層級男性平均餘命的空間模式-----46
      (二)鄉鎮層級女性平均餘命的空間模式-----51
      (三)鄉鎮層級兩性平均餘命差異的空間模式-----55
      第四節、結語-----57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59
      第一節、研究主要發現-----59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61
     
     
     參考文獻-----62
     
     附錄一、鄉鎮市區出生時平均餘命-----65
     附錄二、鄉鎮市區十五歲平均餘命-----69
     附錄三、鄉鎮市區四十五歲平均餘命-----73
     附錄四、鄉鎮市區六十五歲平均餘命-----77
     附錄五、男性平均餘命空間模式之集群成員-----81
     附錄六、女性平均餘命空間模式之集群成員-----83
     附錄七、兩性平均餘命差異空間模式之集群成員-----85
     
     
     圖4-1 台灣地區兩性存活函數-----23
     圖4-2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各縣市男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分佈圖-----25
     圖4-3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各縣市女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分佈圖-----26
     圖4-4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男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分佈圖-----30
     圖4-5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女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分佈圖-----31
     圖4-6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男性十五歲平均餘命分佈圖-----34
     圖4-7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女性十五歲平均餘命分佈圖-----35
     圖4-8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男性四十五歲平均餘命分佈圖-----38
     圖4-9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女性四十五歲平均餘命分佈圖-----39
     圖4-1O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男性六十五歲平均餘命分佈圖-----42
     圖4-11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女性六十五歲平均餘命分佈圖-----43
     圖4-12 男性九大集群之死亡率曲線圖-----478
     圖4-13 男性九大集群之存活函數圖-----48
     圖4-14 男性平均餘命之空間模式分佈圖-----50
     圖4-15 女性九大集群之死亡率曲線圖-----52
     圖4-16 女性九大集群之存活函數圖-----53
     圖4-17 女性平均餘命之空間模式分佈圖-----54
     圖4-18 兩性平均餘命差異之空間模式分佈圖-----56
     
     表1-1 台灣地區第四次~第八次生命表之兩性出生時平均餘命-----2
     表1-2 台灣地區各縣市出生時平均餘命差異表-----3
     表3-1 歷年死因資料檔與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季刊死亡人數差異表-----18
     表4-1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出生時平均餘命次數分配表-----28
     表4-2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十五歲平均餘命次數分配表-----32
     表4-3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四十五歲平均餘命次數分配表-----36
     表4-4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六十五歲平均餘命次數分配表-----40
     表4-5 鄉鎮層級兩性平均餘命及其差距之相關係數-----44
     表4-6 男性九大集群之出生時平均餘命分析表-----46
     表4-7 女性九大集群之出生時平均餘命分析表-----51
     表4-8 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各年齡組平均餘命變異狀況表-----5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鄉鎮市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死亡風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平均餘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差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計地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Life expectan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fe tabl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istical map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patial patternen_US
dc.title (題名) 居住地的死亡風險: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平均餘命的統計地圖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按姓氏筆畫排)
     Weeks, John R.,涂肇慶譯,1990.《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台北,桂冠。
     丁庭宇,1986.〈台灣地區污染型工業與死亡率之區域性研究〉,《社會科學論叢》,34,頁381-420。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96~1998.《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季刊》。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72.《內政部台灣地區居民生命表(第四次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7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生命表(第五次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76.《台灣地區第六次國民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80.《台灣地區第七次國民生命表》。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1989.《台灣地區第八次國民生命表》。
     艾登史培爾、瑪琍史培爾、劉克智、蔡青龍、黃國樞,1979.〈台灣戶籍登記資料準確性的測量〉,《人口學刊》,頁85-117。
     朱子豪,1995.〈商用GIS在美國之現況及國內發展潛力〉,《自動化科技》,135,頁 104-106。
     行政院衛生署 編,1996.《中華民國癌症死亡率分佈地圖集—民國七十一年至八十年》。
     何志忠,1981.《台灣地區死亡水準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翠瓊,1982.《台灣地區區域性社會經濟地位與孕產婦死亡率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智弘,1982.〈臺灣地區死亡人口之季節性及區域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8,頁195-218。
     林義男,1972.〈台灣地區各縣市差別死亡率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2,頁91-106。
     林瑞穗,1986.〈台灣地區人口、社會和經濟等變項之間的關係及其政策涵義〉,《台大人口學刊》,9,頁35-59。
     林克炤、林豐雄、胡杏佳、姚克明,1993.〈台灣省山地及離島地區死亡率及死因之研究〉,《公共衛生》,20:2,頁111-123。
     林淑芬、廖德宗,1997.〈國土利用現況調查成果於地理資訊系統上之應用〉,《台灣地政》,132,頁27-36。
     林正祥、宋怡青,2000.〈台灣地區兩性重要死因地圖之製作〉,《中國統計學報》,38:3,頁243-267。
     邱祈榮,1989.〈地理資訊系統組成之探討〉,《台灣林業》,15:12,頁16-27。
     胡幼慧、張苙雲、張玨,1989.〈台灣山地鄉死亡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衛誌》,9:3,頁147-160。
     胡幼慧、林芸芸、吳肖琪,1990.〈台灣地區社會流行病學之分佈六項死因之小區域分析〉,《人口學刊》,13,頁83-106。
     范毅軍,1998.〈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新領域--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華地理資訊學會通訊》,2:4,1-2。
     高慶珍,1999.〈從地理期刊之發表探討臺灣近卅年來地圖學之發展趨勢〉,《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頁131-142。
     許榮志,1998.〈山地原住民高死亡率原因的探討〉,《台灣醫界》,41:4,頁47。
     孫如濱、曹善信、李維倫、林國禛,1996.〈地理資訊系統發展現況及其應用〉,《電信研究雙月刊》,26:2,頁173-193。
     黃永和,1976.〈民國六十一年臺灣省各縣市居民簡易生命表〉,《主計月報》,41:2,頁23-34。
     黃立民、劉素華、曾勝滄,1998.〈重要死亡原因地圖之製作:新竹縣個案研究〉,《中國統計學報》,36:3,頁279-303。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9,頁1-23。
     陳寬政、劉正、涂肇慶,1999.〈出生時平均餘命的長期趨勢分析:台灣與日本〉,《台灣社會學研究》,3,頁87-114。
     陳信木,1997.〈臺灣地區老年勞動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7,頁21-46。
     陳信木,2001.〈年齡別死亡率變化對於存活餘命的影響-生命表模擬與台灣的實證分析〉。
     夏銘賢,1973.《生命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立綱,1997.《台灣地區幼兒死亡率的城鄉差異》,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宏,1976.〈差別死亡率及病態之研究〉,《思與言》,13:6,頁353-366。
     廖勇柏、黃景祥,1997.〈利用局部平滑技巧繪製台灣癌症地圖〉,《中國統計學報》,35:4,頁315-348。
     廖勇柏、李文宗、陳建仁,1998.〈趨勢面分析法在癌症地圖繪製上的應用:以台灣的乳癌死亡率為例〉,《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頁474-484。
     趙秀雄、孫建安,1989.〈台灣地區傷害事故流行病學〉,《科學月刊》,20:11,頁830-835。
     張偉顗,1993.〈地理資訊系統組成之探討〉,《台灣林業》,19:7,頁11-20。
     蔡素玲,1980.《區域社會因素與嬰幼兒死亡率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青龍,1983.〈戰後台灣居民生命階段別預期壽命的增長趨勢〉,《經濟論文》,11:2,頁31-59。
     蔡博文,1992.〈地理資訊系統與認知科學〉,《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5,頁147-151。
     聞祝達、石慶得,1999.〈資訊時代的地圖學教育〉,《地圖》,10,頁1-14。
     賴進貴,1996.〈商業GIS的發展〉,《中華地理資訊通訊》,1:4,頁7-9。
     顏秀聰,1974.〈臺灣地區三百七十一鄉鎮簡略生命表 (上)〉,《中國統計學報》,12:1,頁4535-4543。
     顏秀聰,1974.〈臺灣地區三百七十一鄉鎮簡略生命表 (下)〉,《中國統計學報》,12:1,頁4627-4639。
     饒志堅、龍運濤,1998.〈八十六年臺灣地區縣市統計資料分析--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所作之實例分析〉,《中國統計通訊》,9:12,頁7-26。
     二、英文部分
     Elman, Cheryl, and George C. Myers. 1999. "Geographic Morbidity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United States." Demography 36(4): 429-43.
     Knobel, Harald, Wen Shan Yang and Mei-Shang Ho. 1994.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Mortality in Taiwan." Soc. Sci & Med.39(6): 815-22.
     Shryock, Henry S., Jacob S. Siegel, and et al. 1976.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Condensed Edition, edited by Henry S. Shryock, Jacob S. Siegel, and et al.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mith, David P.. 1992. "The Life Table Ι". Pp73-138 in Formal Demography. New York: Plenum Press.
     Williams, David R., and Chiquita Collins. 1995. "US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Patterns and Explan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1:349-86.
     三、中文網站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內政統計資訊網,2001. http://www.moi.gov.tw/W3/stat/。
     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戶籍法,2001. http://www.ris.gov.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