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英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成曄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成曄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1-Mar-2016 16:47:1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1-Mar-2016 16:47:1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1-Mar-2016 16:47:1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0200190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0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東亞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5260087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證明書致謝詞目錄第一章 導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 研究資料與研究架構第五節 概念界定第二章 韓非子生平背景及思想淵源第一節 韓非的時代背景第二節 法家思想淵源及其治國策略第三節 其他思想淵源第三章 韓非政治哲學與法術勢之運用第一節 立論基礎第二節 韓非之政治思想第四章 韓非的治國策略第一節 治術的定義及內涵第二節 道論與君王的修身與齊家第三節 韓非的治安策略第五章 毛澤東的革命策略第一節 毛澤東的治國策略第二節 毛澤東的君王治術第六章 韓非思想與毛澤東的比較生平背景理論基石勢論法論術論結論參考書目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90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治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毛澤東思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韓非子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勢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韓非子思想與毛澤東革命策略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外文部份Amitai Etzioni, The Active Society: A Theory of Societ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8.Hans J. Morgenthau, Kenneth W. Thompson ,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 : Routledge & Kegan Paul,1936.Leszek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Origins, Growth and Dissolution, The Breakdown, Translated by P.S. Falla,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SHEN PU-HAI,A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er of the Fourth B.C.,Franz Schurma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66.中文部份古籍部分《易經》。《左傳》。《北史》。《史記》。《明史》。《南史》。《後漢書》。《晉書》。《國語》。《漢書》。《新五代史》。《舊唐書》。《隋書》。《二十二史劄記》《人物志》。《三國志》。《太平御覽》。《申子》。《道德經》。《抱朴子》。《孟子》。《荀子》。《素書》。《孫子兵法》。《商君書》。《莊子》。《陰符經》。《慎子》。《管子》。《墨子》。《韓非子》。《三國演義》《呂氏春秋》。《長短經》。《春秋公羊傳》。《春秋繁錄》。《貞觀政要》。《唐律疏義》。《黃石公三略》。《資治通鑑》。《說苑》。《論語》。《諸葛亮集》。《禮記》。《戰國策》。《淮南子》。馬列專著與中共領導人重要文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馬恩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史大林,《史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列寧,《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列寧,《國家與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列寧,《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複製本)》,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4年7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與決策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現代書目丁抒,《陽謀-『反右』前後》,香港:九十年代雜誌社,1993。王立勝,《晚年毛澤東的艱苦探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民72。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民82。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王梅、王都佐著,《政治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民80。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 民75。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 台北:東大,民80。毛磊、吳傳煌、劉錄開主編,《中國的平均主義》,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尼爾•史美舍(Neil J. Smelser),《社會學》,台北:桂冠,1994。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6。安德魯.韋伯斯特著,陳一筠譯,《發展社會學》,台北:久大桂冠,1990。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華正,民64。伏拉狄米洛夫原著,奚明遠等譯,《延安日記》,台北:黎明公司,71年8月3版。何煉成主編,《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冷鵬飛,《古代帝王後宮探索》,長沙:岳麓書社,1997。杜威,劉伯明譯,《思想方法論》(How We Think),台北:華岡出版社,民62。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7。余華青,《權術論》,台北:稻田,1997。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吳穹,《法、術、勢-韓非子謀略縱橫》,台北:正展,1999。吳兢,《貞觀政要》,台北:宏業書局,民79。吳奇英,《中共專政下的反革命份子》,台北:韋伯,民87。巫三寶,《先秦經濟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坡東居士,《提防小人-反學》,高雄:宏文館圖書公司,1999。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李紹平,《古代帝王東宮漫談》,長沙:岳麓書社,1997。李銳,《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李銳,《廬山會議實錄》,台北:新銳出版社,民83。李仲達,《毛澤東法律思想與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李敦白、雅瑪達.伯納著,林瑞唐譯,《我在毛澤東身邊的一萬個日子》,台北:智庫,1994。佛洛姆,《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民62。林蘊暉、范守信、張弓等著,《一九四九年-一九八九年的中國: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周原冰,《論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香港:新中國書局,1949。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1992。金鐘主編,《毛澤東批判-名家評毛集》,台北:克寧出版社,199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南山,《毛澤東評論》,香港:中國世紀文社出版,1973年八月。南懷瑾,《老子他說上》,台北:考古,1998。苗楓林,《中國用人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97。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商務,民81。姜義華,《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1996。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民78。恩格爾等著,《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民79。馬基維利,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1996。孫國華主編,《法學理論基礎》,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孫廣德,《墨子政治思想》,台北:中華,民63。郭化若,《十一家注孫子》,台北:里仁,民71。郭沫若,《先秦學術述林》。收錄於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二冊,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民78。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中華,1986。梁啟雄,《韓子淺解》,台北:學生書局,民81。張立文主編,《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民77。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 台北:黎明,民68。張惠言,《茗柯文》,台北:世界,民53。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台北:巨流,民78。張燦輝,《古代帝王宮廷娛樂》,長沙:岳麓書社,1997。張貽玖,《毛澤東讀史》,香港:新星圖書公司,1992。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1。黃大受,《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出版,民78。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1995。黃文雄,《敢叫日月換新天》,台北:一橋出版社,1999。陳少廷,《極權主義底解析》,台北:環宇,1970。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1994。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1997。陳啟天,《商鞅評傳》,台北:商務,1995。陳復,《申子的思想》,台北:唐山,民86。陳奇猷、張覺,《韓非子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90。陳開科,《古代帝王文禍要論》,長沙:岳麓書社,1997。陳培雄,《毛澤東戰爭藝術》,台北:新高地出版社,1996。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全民出版社,民43。曹道衡、沈玉成、郭詠志譯注,《韓非子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民86。鄒文海,《政治學》,台北:三民,民82。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民8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民8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台北:藍燈,民80。賀凌虛,《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商務,民81。楊君實,《現代化與中國共產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楊汝舟,《中共群眾路線研究》,台北:黎明,民63。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五南,民81。楊樹藩,《韓非》,收錄於中國歷代思想家(七),台北:商務,民76。楊開煌、魏艾編著,《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2。董志成,《帝王的政治權術》,台北:方智,民84。廖蓋隆,《毛澤東思想史》,台北:洪葉文化,1994。 趙海金,《韓非子研究》,台北:正中,民64。 趙靖主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學生,民67。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1996。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民82。蔡維屏編,《掙扎求變的中國大陸:挑戰與影響》,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69。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民75。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民65。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劉德厚等著,《毛澤東國家學說》,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謝春濤,《大躍進狂瀾》,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劉吉主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劉濟昆,《毛澤東詩詞全集》,台北:海風,民81。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魏文侯禮賢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1996。霍雨佳,《三國人才學》,台北:遠流,民88。盧瑞鍾,《韓非政治思想新探》,自印。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民80。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台北:聯經,民85。羅素,《西方哲學史》, 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民56。叢進,《1949-1989年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廣文書局,民59。龔斌,《宮廷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期刊論文王冬珍,〈韓非的政治思想〉,《逢甲學報》,24期,81年,11月,頁100。朱守亮,〈法治主義者之任勢論〉,《中華學苑》,18期,民65年9月,頁57。吳甿、虞雪,〈革命群體認同(續『極權人格』)--中共社會人格模範試析之二〉,香港,《明報月刊》,1979年10月,頁19。林文童,〈中共對人民思想控制作為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20期(民國88年12月),頁84。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2期,(1990年12月),頁17-32。馬序,〈韓非之貴一賤多的世界觀〉,《哲學與文化》,18卷,7期,1991年,7月,頁632。居維綱,〈毛澤東的理想社會模式〉,《毛澤東思想研究》,1994年第2期, 頁36。許老雍,〈韓非法治思想中之勢論〉,《高雄師院學報》,12期,民73年4月,頁31。 郭華倫,〈九一八事變與共匪〉,《匪情月報》,9卷10期,民55年11月30日,頁96。虞雪,〈中國人要從毛澤東的死胎掙出來〉,香港,《明報月刊》,1979年12月號,頁7。譚承耕,〈關於韓非的術〉,《中國文化月刊》,116期,民68年11月,頁75。蕭華,〈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進行活的思想教育〉,《紅旗雜誌》,1963年第5期。 博碩士論文張淑卿,『中共社會控制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陸研所,民73。黃四川,『毛澤東統治術與馬基維利霸術論之研究比較』,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民75。曹佑龍,『論中共社會控制』,碩士論文,政大東亞所,民67。趙公正,『韓非子術論』,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65。關向光,『論中共大躍進時期毛澤東路線』,博士論文,政大東亞所,民85。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