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排灣族的名制
A Study of Paiwan naming System
作者 鍾興華
貢獻者 林修澈
鍾興華
關鍵詞 傳統名制
繼承法則
創姓登錄
姓名政策
認同危機
還我姓氏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Apr-2016 10:45:20 (UTC+8)
摘要 名制(naming system),是個人的表記符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名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排灣族的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各族就已經建立了ㄧ套完整的傳統名制,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社會結構、風俗各方面繁雜互異,所以在名制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

日本學者,從人種、語言、體質、風俗習慣等,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性之分類,並開始從事廣泛的學術調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族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基礎。其中,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1912年「日本番通」森丑之助,從社會組織與文化特色之研究,認為有許多相似又相近的地方,因此將其歸為同一族群,直至1935年,移川等三人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此巨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的過程,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初期,對於名制的研究並沒有積極的加以處理,僅在社會組織、親屬制度或生命禮儀範疇中提及命名制度與方法。日本時代晚期,才開始對於名制較有全面性的研究。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與討論,長期以來,大都仍停留在初期研究的範疇中,進展的部分也僅約略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分類,實屬少見;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究議題與方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研究的內容,更攸關於民族文化的永續及社會實際的運行,踐履追求爭取民族的主體性,並強化回復傳統名制之方法與政策。

排灣族為本研究主軸,並試圖從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作為與傳統名制相似的魯凱族、卑南族列為比較之議題共同研究討論。排灣與魯凱、卑南三族係屬不同的民族,在名制類型上同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但其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地位、親屬繼承或其他文化祭儀等慣俗,存有相當大的差異。學者指出,在親屬制度上,其關鍵在繼承法則有所不同,排灣族為長嗣繼承,魯凱族為長男繼承,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所以,可見該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異同處。

衡諸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所被吸納的國家是清國、日本國和中華民國,「創姓登錄」便成為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過程的重要一環,「改朝換代」所帶來的「改名換姓」,也必然對各族造成一片混亂並對民族承受力提出考驗。姓名政策,影響原住民族社會深遠,是當代國家施政與民族政策重要議題之一,回顧日據時期改和氏姓名與戰後改漢名漢姓政策,造成原住民族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七〇年代,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起,還我姓氏運動成為重要訴求之一,讓政府從政策面與法制面,提出族譜編纂、姓名條例修法、訂定原住民身分法與其他名制研究發展等具體的改革與回應,族人可以依民族意願自由選擇身分與姓名。但是,二十餘年來登記回復傳統名字者門可羅雀,未如預期。回復傳統名字對原住民的意義是甚麼?原運推動者認為,還我姓氏的意義,是讓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命名文化能重現,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也是自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

整體而言,臺灣已朝多元文化與多元民族國家發展,認同並取得原住民身分是一種趨勢,許多具原住民身分之學者專家,從本民族的角色與觀察,對名制研究的深入與使命,強調名制仍然是民族社會穩定發展的力量,它不只是辨別符號,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間的不同,更是代表著自我認同與民族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但是,在姓名政策上,卻未獲回響,究竟是制度上未臻完善,抑或傳統名制遭族人唾棄,尚有許多值得深思並探討的空間。
參考文獻 小島由道
1914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卷五第(排灣族),第四冊,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許木柱、黃智慧主編)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2003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蔣斌 主編)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2011 《高砂族調查書-蕃設概況》第五冊(1938),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丸井圭次郎(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4 《撫蕃に關する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台北:日日新報社。
王崧興
1960〈排灣族泰武鄉佳平社的家族〉刊載於《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十三、十四期合刊,頁118-127,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王鼎江
1964〈排灣族的家氏與階級名制〉《邊政學報》3:22-25。
王長華
1984《魯凱族階級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的初步探討〉刊載於《思與言》23-2:25-40。
王雅萍
1994《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他們的歷史寫在名字裡〉刊載於《臺灣風物》第四十四卷一期:63-80,臺灣風物雜誌。
王亭之
2007《魯凱族性別制度之初步探討-以屏東縣霧台鄉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貴(德瑪拉拉德)
2002《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源》,台北:稻香出版社。
2003《泰武鄉貴族之源流與承繼》,屏東: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未出版)
2008《三地門鄉部落族群頭目家族源流》,屏東: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未出版)
內政部
1992《山胞行政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
1993《40年來山胞(原住民)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內政部。
1994〈內政部舉辦山胞(原住民)更改為傳統姓名問題分區座談會意見彙整報告〉台(83)內戶字第8377247號文。
1995《臺灣原住民族族群傳統命名制度的檢討》台北:內政部。
2000《全國性名分析》台北:內政部。
2012《全國性名分析》台北:內政部。
2012《全國姓名探討》台北:內政部。
瓦歷斯‧尤幹
1992a〈原住民姓氏〉《番刀出鞘》頁23-24。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2b〈對立與瓦解:歷史顯影下的台灣原住民正名呼聲〉《島嶼邊緣》2(1): 20-29。
石 磊
1964〈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村排灣族的家庭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期,頁89-1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6b〈衛惠林: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書評)〉刊載於中國民族學通訊3:15-17。
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21。臺北:中央研究院。
1972〈新社卑南族的親屬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期,頁22-6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a〈魯凱族的親屬制度〉刊載於《思與言》9(6):18-19。
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專刊之二十三,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7a〈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與現代社會生活〉刊載於中國民族學通訊15:22-23。
1981〈牡丹村排灣族的家庭制度〉,刊於《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李亦園編,頁223-244。臺北:食貨。
1982〈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四期,頁71-8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5〈卑南族的親屬制度〉。發表於「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主辦。刊於國際中國邊疆會議論文集,頁1403-1422。
丘其謙
1959《台灣土著族的名制》,台北: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6〈布農族的名制〉《政大邊政年報》7:147-194。
台邦.撒沙勒
2012《「屏東縣志重修(第一期)」委託案—第五階段報告書(六)原住民篇》,屏東:屏東縣政府。〈未出版〉。
台灣省政府
1983〈台灣省山胞更正姓氏及父母姓名要點〉《台灣省政府公報》(72)秋第九期.
台灣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1995《台灣原住民族族群傳統命名制度的探討》,南投,台灣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印製。
台灣省議會
1984a《台灣省議會公報》51(23):2696-2697。
1984b《台灣省議會公報》52(6):821。
台灣省政府公報
1995〈民政廳 轉頒「臺灣原住民族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第54期。
1996〈教育廳 「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時請各校協助辦理免費換發畢業證書,請查照轉知所屬學校辦理」〉第18期。
1998〈民政廳 檢送內政部修正「臺灣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部分修正條文」〉第14期。
台灣省山胞行政局
1985《研商輔導山胞各族建立族譜事宜研》74年12月資料。
1986《75年度輔導各族山胞建立族譜事宜研商會議議程》75年度資料。
1993《82年度委託製作排灣族族譜系統資料計畫》未出版。
台北帝国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編(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2011《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二冊),(楊南郡譯註)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登記-原住民族人名譜》,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印,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立法院
1993〈葉菊蘭等擬具『姓名條例第一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臨時提案)》院總67(委員提案563):1-2。
1993〈華加志等擬具『姓名條例第七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臨時提案)》院總67(委員提案608):1-3。
1993〈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會期第一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2(16):300-311。
1993《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67號,委員提案第563及608號之一。
1995《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四卷第三期2760號(上冊),頁51~51院會紀錄。
2003《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34期3308號三冊,167~167頁(92年6月6日)。
江芝華
2008〈考古學的家屋社會研究〉刊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六十八期,頁109-136。
伊能嘉矩、栗野傳之丞 編
1900《臺灣蕃人事情》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伊能嘉矩
1904《台灣蕃政志》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産局。
1996《臺灣踏查日記》(上下兩冊;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伊萬納威
2006〈舊社與新民族自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原住民族部落考》,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議中心。
佐山融吉
1921《番族調查報告書》8 卷,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1921《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第一部蕃族調査報告書排彎族獅設族》台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
余明德(海樹兒˙拔剌拉菲)
2000《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
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近藤正己
1993〈「創氏改名」研究の檢討と「改姓名」〉收錄於《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994〈北部バイワン族の戶籍簿からみた改姓名〉收錄於《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杜石鑾(阿浪˙滿拉旺)
2004《布農族姓與名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
宋文薰 譯(鹿野忠雄原著)
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龍生
1964〈台東平原的卑南族調查簡報〉刊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23∕14: 67-82。
李信成
2010〈清代噶瑪蘭族名制初探〉《臺灣史研究》17(3):39-105。
李悌愷
2010《姓名權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夷將.拔路兒
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刊載於《台灣史料研究》第五號,頁114-122。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89〈恢復姓氏就是尊重原住民族〉《原住民》9:第二版。
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冊)》,台北:國史館。
阮昌銳
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專刊之十八、十九,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臺灣原住民族系譜調查報告》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第四科委託計畫。
拉夫琅斯˙卡拉雲樣
2010《大武山宇宙的詩與頌》,屏東:屏東縣政府。
芮逸夫
1950〈瑞岩泰耶魯親子聯名制與倮儸麼些的父子聯名制比觀〉,《臺灣文化》6:1(1950 年1月),頁1-8。
1972《台灣土著各族劃一命名擬議》,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藝文印書館。
拓拔斯‧塔瑪匹瑪(漢名:田雅各)
1992〈尋找名字〉《情人和妓女》頁75-88。台中:星辰出版社
松澤原子
1986〈東部排灣族之家族與親族─以ta-djaran(一條路)之概念為中心〉收錄於《黃應貴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頁445─478。
林衡立
1955〈排灣族之團主制度與貴族階級〉刊載於《台灣文獻》,第六卷第四期,頁53-58,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林修澈
1976〈名制的結構〉。東方雜誌10(2): 52-61。
1997《賽夏族的名制》,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7〈改名換姓-從戶籍簿所見的賽夏族改姓名〉發表於「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建會。
2006《賽夏學概論-論文選集》,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
林美容.王長華
1983〈中國親屬結構:相對性、父系嗣系群與聯姻〉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期,頁49-10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卑南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瑤棋
1998〈原住民的姓名何去何從〉《歷史文物》8(4):33-36。
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台灣》台北:大康出版社。
林呈蓉
2010《皇民化社會的時代》,台北,台灣書房。
岩城龜彥
1963《台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台北,理蕃の友發行所。
吳燕和
1993〈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刊載於《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七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吳秀環
2005《日治時期臺灣皇民化政策之改姓名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阿美影展策展小組
2002《請問蕃名-臺灣原住民族還我姓名運動回顧紀錄片影展專刊》,台北。施念均
2008《子女姓氏選擇權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重修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合著
2001《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郁永河
1996《椑海遊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1976《臺灣土著歷代治理》(共二冊),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
高政弘
1965〈霧台鄉魯凱族的名制〉《邊政學報》4:39-40。
孫萬教
2014《泰武鄉誌》,屏東:屏東縣泰武鄉公所。
凌純聲
1958〈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期,頁1-5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燕珍
2008《命名自由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論文。
馬淵東一
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第二部〈社會と社會組織—高砂族的系譜〉東京:社会思想社,頁266。余萬居譯稿。
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第二部)〉東京:社会思想社,頁357。余萬居譯稿。
馬躍‧比吼 編導
2005《請問貴姓》(錄影資料)台北:公共電視。
2006a《請問蕃名》(錄影資料)台北:民進黨族群事務部。
2006b《把名字找回來》(錄影資料)大肚根文化工作室。
唐佩玲
1995《平和排灣族的家庭與教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移川子之藏(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1939〈姓名としての高砂族個人‧家族‧氏族名〉收錄於《創立三十年紀念論文集》頁323-336。台北:臺灣博物館協會。
陳奇祿
1955〈臺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族和婚姻〉刊載於〔中國民族學報〕。
陳紹馨, 傅瑞德
1968《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共971頁,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
陳其南
1976〈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陳文德
1999〈「親屬」到底是甚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七期,頁1-4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
1996《探險臺灣》,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靜雯
2006《魯凱族好茶人的性別養成與觀念實踐》,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 (李壬癸、潘英海等合著)
1955《重修 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上、下兩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勝發
2006《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群為例》,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梅陰生
1904〈臺灣の熟蕃に對して行ひし賜姓政略〉《臺灣慣習記事》4(3)。
森丑之助
1917《台灣蕃族志第一卷》(黃文新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童春發
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金生
2002《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宗忞
1990《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喬 健
1972〈卑南族呂家社祖家制度的研〉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期,頁:1-21。
喬治‧彼得‧穆道克(George Peter Murdock)
1996《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台北,紅葉文化。
黃應貴
1986《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
黃叔璥
1999《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宣衛
1999〈阿美族的人名制度與異族觀—一個海岸村落的例子〉,《東台灣研究》4:73-121。
黃昭堂著 黃英哲譯
1999《台灣總督府》(修訂版四刷)。臺北:前衛出版社。
黃季平
2013〈阮昌銳教授與台灣原住民族族譜調查計畫〉刊載於《原教界》第54期。
鈴木 質
1932 《臺灣番人風俗誌》,台北:理蕃の友發行所。(原民文化譯:1999)楊希枚
1956〈臺灣賽夏族的個人命名制〉《中央研究院院刊》3:311-340。
1957〈聯名與姓氏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下: 671-726。
楊昇展
2004《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台南: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偉
2004《不上街的運動-臺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台北: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溫 吉〈編譯〉
1957《台灣番政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 英
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臺灣臺北:自立晚報。
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下)》,臺灣臺北:自立晚報。
1995《台灣稀姓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
潘立夫
1995《排灣族採訪冊》,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6《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7《1996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8《Kavulungan 排灣族文明》,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蔣 斌
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田野方法的特性》,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期,頁1-4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地兩個記憶機制〉刊載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157-22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斌、李靜怡
1995〈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刊載於《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67-212。
趙秀英、廖秋吉、鍾興華(合著)
2013《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屏東: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趙昌榮
2004《排灣族親屬制度與現行親屬法之比較(以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省通志
1950《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一、二冊)同冑志,第七冊:臺灣省文獻會。
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第七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全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全志
2011《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會。
2011《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族群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賴啟源
2007《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光慧
1998《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台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金玲
2012《姓名決定權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論文。
夏曼藍波安(漢名:施努來)
1992〈女兒的名字〉《八代灣的神話》頁167-172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1〈沒有自己的名字〉《獵人文化》14:54。
譚昌國
1992《家、階層與人的觀念為例:以東部排灣族台阪村為例》台北: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排灣族》。臺北:三民書局。
葉神保
2002《排灣族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凝聚:安朔(aljungic)部落宗史家譜》,台東:台東縣達仁鄉生活美學協會。
鄭喜夫
2000〈清代道卡斯族姓名初探稿〉,刊載於《台灣文獻》51(4):59-109。
劉斌雄
1976〈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期,頁:5-16。
衛惠林
1954〈台灣土著族的源流與分類〉,於林熊祥等撰,《台灣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8〈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期,頁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0〈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九期,頁71-10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2〈卑南的母系氏族與世系制度〉刊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頁19∕20:65-82。
1963《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刊載於〔中國民族學報〕,頁3:1-13。
1964〈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期,頁19-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臺灣土著各族分佈》,台北,東方文化。
衛惠林、劉斌雄
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專刊之一,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
1965《臺灣省通志卷八 同冑志—魯凱族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興華(Calivat˙Gadu)
2001《從vecik看排灣族社會文化之變遷:以七佳部落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2009〈馬淵東一及其Paiwan族系譜〉收錄於《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論文集》第二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謝繼昌
1967〈大南魯凱族婚姻〉,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期,頁196-22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7《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碩士論文。
1968〈大南魯凱族家系之持續〉,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期,頁67-8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94259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95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修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鍾興華zh_TW
dc.creator (作者) 鍾興華zh_TW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6 10:45:20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6 10:45: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6 10:45: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2595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5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259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名制(naming system),是個人的表記符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名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排灣族的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各族就已經建立了ㄧ套完整的傳統名制,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社會結構、風俗各方面繁雜互異,所以在名制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

日本學者,從人種、語言、體質、風俗習慣等,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性之分類,並開始從事廣泛的學術調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族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基礎。其中,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1912年「日本番通」森丑之助,從社會組織與文化特色之研究,認為有許多相似又相近的地方,因此將其歸為同一族群,直至1935年,移川等三人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此巨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的過程,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初期,對於名制的研究並沒有積極的加以處理,僅在社會組織、親屬制度或生命禮儀範疇中提及命名制度與方法。日本時代晚期,才開始對於名制較有全面性的研究。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與討論,長期以來,大都仍停留在初期研究的範疇中,進展的部分也僅約略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分類,實屬少見;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究議題與方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研究的內容,更攸關於民族文化的永續及社會實際的運行,踐履追求爭取民族的主體性,並強化回復傳統名制之方法與政策。

排灣族為本研究主軸,並試圖從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作為與傳統名制相似的魯凱族、卑南族列為比較之議題共同研究討論。排灣與魯凱、卑南三族係屬不同的民族,在名制類型上同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但其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地位、親屬繼承或其他文化祭儀等慣俗,存有相當大的差異。學者指出,在親屬制度上,其關鍵在繼承法則有所不同,排灣族為長嗣繼承,魯凱族為長男繼承,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所以,可見該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異同處。

衡諸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所被吸納的國家是清國、日本國和中華民國,「創姓登錄」便成為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過程的重要一環,「改朝換代」所帶來的「改名換姓」,也必然對各族造成一片混亂並對民族承受力提出考驗。姓名政策,影響原住民族社會深遠,是當代國家施政與民族政策重要議題之一,回顧日據時期改和氏姓名與戰後改漢名漢姓政策,造成原住民族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七〇年代,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起,還我姓氏運動成為重要訴求之一,讓政府從政策面與法制面,提出族譜編纂、姓名條例修法、訂定原住民身分法與其他名制研究發展等具體的改革與回應,族人可以依民族意願自由選擇身分與姓名。但是,二十餘年來登記回復傳統名字者門可羅雀,未如預期。回復傳統名字對原住民的意義是甚麼?原運推動者認為,還我姓氏的意義,是讓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命名文化能重現,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也是自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

整體而言,臺灣已朝多元文化與多元民族國家發展,認同並取得原住民身分是一種趨勢,許多具原住民身分之學者專家,從本民族的角色與觀察,對名制研究的深入與使命,強調名制仍然是民族社會穩定發展的力量,它不只是辨別符號,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間的不同,更是代表著自我認同與民族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但是,在姓名政策上,卻未獲回響,究竟是制度上未臻完善,抑或傳統名制遭族人唾棄,尚有許多值得深思並探討的空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一、傳統名制研究的開展 1
二、研究對象與家屋名制的相同基礎與發展 2
三、相關重要文獻與研究回顧 12
四、研究的目地與研究方法 20
五、本文的結構與各節提要 21

第一章 原住民族名制系統裡的家名制 24
第一節 名制的結構 24
一、世界名制的類型 25
二、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名制結構 26
第二節 氏族&姓氏&家名 29
一、氏族與姓氏 30
二、家名與姓氏 33
第三節 名譜(襲名vs創名) 40
一、「名譜」的建立與命名制度 40
二、傳統名譜 46
三、排灣族系譜-以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為例 47

第二章 繼嗣法則與家屋名制 61
第一節 排灣族:不分性長嗣繼承 62
一、親屬關係與形成 63
二、婚姻制度 65
三、長嗣繼承制度 68
第二節 魯凱族:男性長嗣繼承 74
一、親屬關係與形成 75
二、婚姻制度 77
三、長男繼承制度 78
第三節 卑南族:女性長嗣繼承 80
一、親屬關係與形成 80
二、婚姻制度 82
三、長女繼承制度 82
第四節 家屋與家名 85
一、排灣族的家屋思維 86
二、家屋的命名與姓譜 88
三、家名的記誦 93

第三章 名譜與社會階級與家族 101
第一節 部落的傳說與名譜 101
一、部落起源與傳說 102
二、神話傳說與名譜 108
三、部落調查與開展 116
第二節 名譜與社會階級 125
一、貴族與平民的名譜 126
二、名譜的社會功能與特色 129
三、階層制度的流動 133
第三節 名譜與家族 135
一、名譜的運用 136
二、名譜的態樣 142

第四章 人名登記:面對國家的名制變遷 145
第一節 外來政權的姓名政策 146
一、清朝「賜姓」政策 146
二、日治時期「改和式姓名」政策 148
三、光復後「全面改漢名漢姓」政策 151
第二節 命名制度的變遷與影響 154
一、排灣族:不變? 155
二、魯凱族:不變。 159
三、卑南族:轉向男系家族! 160
第三節 還我姓氏運動與政府因應政策 162
一、民間的抗爭運動 163
二、議會的監督與立法 165
三、政府部門的措施 167

第五章 名制反映出來的民族發展模式 172
第一節 大社會男系家族的衝擊 173
一、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173
二、大社會男系家族思維的影響 178
第二節 漢式姓名登記:相異的處境 181
一、原住民漢式姓名的發展 182
二、登錄姓名的書寫模式(人名登記方式) 185
三、「姓前列」與「姓後列」 188
第三節 人名登記的抉擇:漢語姓名與族語姓名 190
一、自我認同的催化 191
二、漢語姓名與族語姓名 194
三、人名登記的抉擇 201

結論 206
一、排灣族vs三族分合背景 206
二、面對大社會的回應:三族現在發展的分歧 207
三、名制系統裡的家屋名制 209
四、家屋名與繼承制度 211
五、名譜與社會階級 212
六、國家的姓名政策與影響 214
七、未來民族發展模式 216

參考書目 218
zh_TW
dc.format.extent 4690725 bytes-
dc.format.extent 46907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95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傳統名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繼承法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創姓登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姓名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認同危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還我姓氏zh_TW
dc.title (題名) 排灣族的名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Paiwan naming Syste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島由道
1914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卷五第(排灣族),第四冊,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許木柱、黃智慧主編)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2003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蔣斌 主編)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2011 《高砂族調查書-蕃設概況》第五冊(1938),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丸井圭次郎(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4 《撫蕃に關する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台北:日日新報社。
王崧興
1960〈排灣族泰武鄉佳平社的家族〉刊載於《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十三、十四期合刊,頁118-127,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王鼎江
1964〈排灣族的家氏與階級名制〉《邊政學報》3:22-25。
王長華
1984《魯凱族階級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的初步探討〉刊載於《思與言》23-2:25-40。
王雅萍
1994《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他們的歷史寫在名字裡〉刊載於《臺灣風物》第四十四卷一期:63-80,臺灣風物雜誌。
王亭之
2007《魯凱族性別制度之初步探討-以屏東縣霧台鄉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貴(德瑪拉拉德)
2002《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源》,台北:稻香出版社。
2003《泰武鄉貴族之源流與承繼》,屏東: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未出版)
2008《三地門鄉部落族群頭目家族源流》,屏東: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未出版)
內政部
1992《山胞行政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
1993《40年來山胞(原住民)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內政部。
1994〈內政部舉辦山胞(原住民)更改為傳統姓名問題分區座談會意見彙整報告〉台(83)內戶字第8377247號文。
1995《臺灣原住民族族群傳統命名制度的檢討》台北:內政部。
2000《全國性名分析》台北:內政部。
2012《全國性名分析》台北:內政部。
2012《全國姓名探討》台北:內政部。
瓦歷斯‧尤幹
1992a〈原住民姓氏〉《番刀出鞘》頁23-24。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2b〈對立與瓦解:歷史顯影下的台灣原住民正名呼聲〉《島嶼邊緣》2(1): 20-29。
石 磊
1964〈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村排灣族的家庭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期,頁89-1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6b〈衛惠林: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書評)〉刊載於中國民族學通訊3:15-17。
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21。臺北:中央研究院。
1972〈新社卑南族的親屬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期,頁22-6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a〈魯凱族的親屬制度〉刊載於《思與言》9(6):18-19。
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專刊之二十三,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7a〈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與現代社會生活〉刊載於中國民族學通訊15:22-23。
1981〈牡丹村排灣族的家庭制度〉,刊於《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李亦園編,頁223-244。臺北:食貨。
1982〈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四期,頁71-8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5〈卑南族的親屬制度〉。發表於「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主辦。刊於國際中國邊疆會議論文集,頁1403-1422。
丘其謙
1959《台灣土著族的名制》,台北: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6〈布農族的名制〉《政大邊政年報》7:147-194。
台邦.撒沙勒
2012《「屏東縣志重修(第一期)」委託案—第五階段報告書(六)原住民篇》,屏東:屏東縣政府。〈未出版〉。
台灣省政府
1983〈台灣省山胞更正姓氏及父母姓名要點〉《台灣省政府公報》(72)秋第九期.
台灣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1995《台灣原住民族族群傳統命名制度的探討》,南投,台灣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印製。
台灣省議會
1984a《台灣省議會公報》51(23):2696-2697。
1984b《台灣省議會公報》52(6):821。
台灣省政府公報
1995〈民政廳 轉頒「臺灣原住民族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第54期。
1996〈教育廳 「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時請各校協助辦理免費換發畢業證書,請查照轉知所屬學校辦理」〉第18期。
1998〈民政廳 檢送內政部修正「臺灣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部分修正條文」〉第14期。
台灣省山胞行政局
1985《研商輔導山胞各族建立族譜事宜研》74年12月資料。
1986《75年度輔導各族山胞建立族譜事宜研商會議議程》75年度資料。
1993《82年度委託製作排灣族族譜系統資料計畫》未出版。
台北帝国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編(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2011《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二冊),(楊南郡譯註)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登記-原住民族人名譜》,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印,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立法院
1993〈葉菊蘭等擬具『姓名條例第一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臨時提案)》院總67(委員提案563):1-2。
1993〈華加志等擬具『姓名條例第七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臨時提案)》院總67(委員提案608):1-3。
1993〈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會期第一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2(16):300-311。
1993《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67號,委員提案第563及608號之一。
1995《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四卷第三期2760號(上冊),頁51~51院會紀錄。
2003《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34期3308號三冊,167~167頁(92年6月6日)。
江芝華
2008〈考古學的家屋社會研究〉刊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六十八期,頁109-136。
伊能嘉矩、栗野傳之丞 編
1900《臺灣蕃人事情》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伊能嘉矩
1904《台灣蕃政志》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産局。
1996《臺灣踏查日記》(上下兩冊;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伊萬納威
2006〈舊社與新民族自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原住民族部落考》,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議中心。
佐山融吉
1921《番族調查報告書》8 卷,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中譯本。
1921《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第一部蕃族調査報告書排彎族獅設族》台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査會。
余明德(海樹兒˙拔剌拉菲)
2000《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
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近藤正己
1993〈「創氏改名」研究の檢討と「改姓名」〉收錄於《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994〈北部バイワン族の戶籍簿からみた改姓名〉收錄於《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杜石鑾(阿浪˙滿拉旺)
2004《布農族姓與名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
宋文薰 譯(鹿野忠雄原著)
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龍生
1964〈台東平原的卑南族調查簡報〉刊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23∕14: 67-82。
李信成
2010〈清代噶瑪蘭族名制初探〉《臺灣史研究》17(3):39-105。
李悌愷
2010《姓名權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夷將.拔路兒
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刊載於《台灣史料研究》第五號,頁114-122。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89〈恢復姓氏就是尊重原住民族〉《原住民》9:第二版。
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冊)》,台北:國史館。
阮昌銳
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專刊之十八、十九,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臺灣原住民族系譜調查報告》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第四科委託計畫。
拉夫琅斯˙卡拉雲樣
2010《大武山宇宙的詩與頌》,屏東:屏東縣政府。
芮逸夫
1950〈瑞岩泰耶魯親子聯名制與倮儸麼些的父子聯名制比觀〉,《臺灣文化》6:1(1950 年1月),頁1-8。
1972《台灣土著各族劃一命名擬議》,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藝文印書館。
拓拔斯‧塔瑪匹瑪(漢名:田雅各)
1992〈尋找名字〉《情人和妓女》頁75-88。台中:星辰出版社
松澤原子
1986〈東部排灣族之家族與親族─以ta-djaran(一條路)之概念為中心〉收錄於《黃應貴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頁445─478。
林衡立
1955〈排灣族之團主制度與貴族階級〉刊載於《台灣文獻》,第六卷第四期,頁53-58,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林修澈
1976〈名制的結構〉。東方雜誌10(2): 52-61。
1997《賽夏族的名制》,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7〈改名換姓-從戶籍簿所見的賽夏族改姓名〉發表於「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建會。
2006《賽夏學概論-論文選集》,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
林美容.王長華
1983〈中國親屬結構:相對性、父系嗣系群與聯姻〉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期,頁49-10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卑南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瑤棋
1998〈原住民的姓名何去何從〉《歷史文物》8(4):33-36。
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台灣》台北:大康出版社。
林呈蓉
2010《皇民化社會的時代》,台北,台灣書房。
岩城龜彥
1963《台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台北,理蕃の友發行所。
吳燕和
1993〈台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刊載於《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七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吳秀環
2005《日治時期臺灣皇民化政策之改姓名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阿美影展策展小組
2002《請問蕃名-臺灣原住民族還我姓名運動回顧紀錄片影展專刊》,台北。施念均
2008《子女姓氏選擇權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重修胡台麗、錢善華、賴朝財合著
2001《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郁永河
1996《椑海遊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1976《臺灣土著歷代治理》(共二冊),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
高政弘
1965〈霧台鄉魯凱族的名制〉《邊政學報》4:39-40。
孫萬教
2014《泰武鄉誌》,屏東:屏東縣泰武鄉公所。
凌純聲
1958〈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期,頁1-5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燕珍
2008《命名自由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論文。
馬淵東一
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第二部〈社會と社會組織—高砂族的系譜〉東京:社会思想社,頁266。余萬居譯稿。
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第二部)〉東京:社会思想社,頁357。余萬居譯稿。
馬躍‧比吼 編導
2005《請問貴姓》(錄影資料)台北:公共電視。
2006a《請問蕃名》(錄影資料)台北:民進黨族群事務部。
2006b《把名字找回來》(錄影資料)大肚根文化工作室。
唐佩玲
1995《平和排灣族的家庭與教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移川子之藏(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1939〈姓名としての高砂族個人‧家族‧氏族名〉收錄於《創立三十年紀念論文集》頁323-336。台北:臺灣博物館協會。
陳奇祿
1955〈臺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族和婚姻〉刊載於〔中國民族學報〕。
陳紹馨, 傅瑞德
1968《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共971頁,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
陳其南
1976〈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陳文德
1999〈「親屬」到底是甚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七期,頁1-4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
1996《探險臺灣》,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靜雯
2006《魯凱族好茶人的性別養成與觀念實踐》,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 (李壬癸、潘英海等合著)
1955《重修 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上、下兩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勝發
2006《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群為例》,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梅陰生
1904〈臺灣の熟蕃に對して行ひし賜姓政略〉《臺灣慣習記事》4(3)。
森丑之助
1917《台灣蕃族志第一卷》(黃文新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童春發
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金生
2002《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宗忞
1990《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喬 健
1972〈卑南族呂家社祖家制度的研〉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期,頁:1-21。
喬治‧彼得‧穆道克(George Peter Murdock)
1996《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台北,紅葉文化。
黃應貴
1986《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
黃叔璥
1999《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宣衛
1999〈阿美族的人名制度與異族觀—一個海岸村落的例子〉,《東台灣研究》4:73-121。
黃昭堂著 黃英哲譯
1999《台灣總督府》(修訂版四刷)。臺北:前衛出版社。
黃季平
2013〈阮昌銳教授與台灣原住民族族譜調查計畫〉刊載於《原教界》第54期。
鈴木 質
1932 《臺灣番人風俗誌》,台北:理蕃の友發行所。(原民文化譯:1999)楊希枚
1956〈臺灣賽夏族的個人命名制〉《中央研究院院刊》3:311-340。
1957〈聯名與姓氏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下: 671-726。
楊昇展
2004《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姓名之研究》,台南: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偉
2004《不上街的運動-臺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台北: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溫 吉〈編譯〉
1957《台灣番政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 英
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臺灣臺北:自立晚報。
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下)》,臺灣臺北:自立晚報。
1995《台灣稀姓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出版社。
潘立夫
1995《排灣族採訪冊》,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6《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7《1996年排灣部落訪問及其文明探索》,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8《Kavulungan 排灣族文明》,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蔣 斌
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田野方法的特性》,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期,頁1-4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地兩個記憶機制〉刊載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157-22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斌、李靜怡
1995〈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刊載於《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67-212。
趙秀英、廖秋吉、鍾興華(合著)
2013《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屏東: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趙昌榮
2004《排灣族親屬制度與現行親屬法之比較(以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省通志
1950《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一、二冊)同冑志,第七冊:臺灣省文獻會。
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第七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全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全志
2011《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會。
2011《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族群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賴啟源
2007《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光慧
1998《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台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金玲
2012《姓名決定權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論文。
夏曼藍波安(漢名:施努來)
1992〈女兒的名字〉《八代灣的神話》頁167-172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1〈沒有自己的名字〉《獵人文化》14:54。
譚昌國
1992《家、階層與人的觀念為例:以東部排灣族台阪村為例》台北: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排灣族》。臺北:三民書局。
葉神保
2002《排灣族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凝聚:安朔(aljungic)部落宗史家譜》,台東:台東縣達仁鄉生活美學協會。
鄭喜夫
2000〈清代道卡斯族姓名初探稿〉,刊載於《台灣文獻》51(4):59-109。
劉斌雄
1976〈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期,頁:5-16。
衛惠林
1954〈台灣土著族的源流與分類〉,於林熊祥等撰,《台灣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8〈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期,頁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0〈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九期,頁71-10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2〈卑南的母系氏族與世系制度〉刊載於《台大考古人類學刊》,頁19∕20:65-82。
1963《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刊載於〔中國民族學報〕,頁3:1-13。
1964〈論繼嗣群結構原則與血親關係範疇〉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期,頁19-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2《臺灣土著各族分佈》,台北,東方文化。
衛惠林、劉斌雄
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專刊之一,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
1965《臺灣省通志卷八 同冑志—魯凱族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興華(Calivat˙Gadu)
2001《從vecik看排灣族社會文化之變遷:以七佳部落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2009〈馬淵東一及其Paiwan族系譜〉收錄於《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論文集》第二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謝繼昌
1967〈大南魯凱族婚姻〉,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期,頁196-22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7《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碩士論文。
1968〈大南魯凱族家系之持續〉,刊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期,頁67-8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zh_TW